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球一小时海报

地球一小时海报

地球一小时海报

地球一小时海报范文第1篇

气候变暖90%是人类的责任

IPCC早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就提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种可能性为66%。

现在,第四份报告进一步确认,人类行动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主要责任。IPcc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所依据的科学证据仅有几项实验,而第四次报告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且,科学预测的准确度也在提高。因为专家对全球气温升山_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明显缩小,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有了提高。

以气温和海平面升高为例,在IPcc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8℃,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而在第四份报告中,专家们预测,从现在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可能是1.8℃至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90%可能是人类的活动。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实物证据是,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

当然,全球变暖还不仅仅是海平面和气温的升高。通过研究,专家们认为,从1750年开始,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氮氧化物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致。

因此,IPcc第四次报告得出结论: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会带来的后果

IPcc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经2500名科学家审阅,有800位撰稿人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450位第一作者。其第一卷《科学基础》、第二卷《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卷《减缓气候变化》已经分别于2007年2月2日在法国巴黎、4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5月4日在泰国曼谷。第四卷《综合报告》是对前三部分报告的总结,其中的《决策者摘要》分为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适应和减缓选择、长期远景等5个部分。  全球变暖会给地球上所有地区和所有人都带来恶果,但是,对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后果,将形成气候变化的马太效应,即贫穷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发达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因为,由于技术和财力方面的应对能力有限,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例如,在非洲,酷热将使登革热、霍乱、疟疾等疾病蔓延,造成更多人死亡。  总体而言,极地陆地冰盖的部分消融将使海平面上升,造成低洼区域海岸线和洪水的大变化,对河流三角洲和低地岛屿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害更加普遍。热带风暴将更频繁、更猛烈地光顾。高温和暴雨天气将危害世界部分地区,导致森林火灾和疫病蔓延等后果。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遭遇农作物减产和水质下降等困境。

从1961年~19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已经从每年1.8毫米增加到3.1毫米。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热量扩展,冰川、冰盖以及极地冰层的消融。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届时将有11亿到32亿人的饮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到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到7亿居民将可能遭受洪涝灾害。如果冰川融解、平均气温愈来愈高和水位上升,会让饥荒和疫病蔓延、水源受污染、遭受更多风暴和更频密的旱灾,可使70%的动植物品种绝种。

各个地区受到的影响有差异

如果按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世界各大地区因气候变化将可能受到不同的影响。

非洲非洲会首当其冲经受气候变化的恶果。2020年,7500万到2.5亿人预计将遭受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短缺压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有可能减产50%;农业生产包括食物,会受到严重威胁,这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食品安全,加剧营养不良;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将侵袭居住着大量人口的低海拔沿海地区,而为适应这一变化所需付出的代价至少要占GDP的5%~10%;2080年,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将增加5%~8%。

小岛屿国家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受到的影响不相上下。海平面上升恶化了小岛屿国家的生存环境,洪水、暴风雨雪严重损坏小岛上的各项基础设施,影响岛上居民的生计甚至关乎其生存;沿海环境恶化,比如海滩侵蚀、珊瑚白化病等,会影响到当地资源;到本世纪中期,气候变化将减少很多小岛国的淡水资源,在低降雨时期,用水将十分紧张:越来越高的气温下,会遭受非本土物种的入侵,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岛屿。

亚洲亚洲受到影响也会非常严重。2050年,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特别是大的江河流域的可用淡水将减少;沿海区域,特别是南亚、东亚、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的大三角洲地带,将遭受日益频繁的源自海洋的洪灾侵扰。在一些三角洲,洪灾则来自一些河流;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与洪涝灾害相关的腹泻所导致的地方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上升,因为这些地区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拉美拉美地区受到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之后。本世纪中期,温度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壤水分的减少将逐步导致亚马逊河东部的热带雨林被热带稀树大草原所取代,半干旱植被也将逐渐旱植被取代:一些重要农作物产量与家畜数量下降,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在一些气候温和的区域,大豆产量会增加。总的来说,有饥饿之虞的人数将会增加;降水模式和冰川消失将会发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也逃脱不了气候变化造成

的损害。2020年,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将发生在一些生态富饶地区,包括大堡礁和昆士兰州的潮湿热带;2030年,澳大利亚东部、南部地区,以及新西兰北部和一些东部地区的用水安全问题将加剧;到2030年,因为干旱和火灾,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新西兰东部部分地区的农业产量将下降,林区面积缩小。

欧洲尽管欧洲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之上述地区要少,但后果也不容忽视。气候变化使欧洲一些地区资源、资产的地域差异拉大,还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诸如内陆地区山洪暴发,以及由于风暴和海平面升高所致的更加频繁的近海洪灾和海岸侵蚀;高山地带将面临冰川消退,积雪层和冬季旅游减少,以及大范围物种损失;在欧洲南部,已经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地区,高温和干旱情形还会进一步恶化,同时可用水资源、水电开发潜力和夏季旅游也将受到影响;气候变化还使因热浪袭击导致的健康问题增多,同时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北美这一地区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北美洲西部山脉气温上升导致积雪场减少,冬季洪灾增多,夏季流量减少,恶化了这一区域对过度分配的水资源的竞争状况;在本世纪内,已经经历过热浪的城市要经受更强烈的、持续时间更长的热浪,由此引发更多的对健康不利的问题。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冰川、冰层和海冰的厚度与面积都在减少,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类来说,不利影响主要是因冰雪环境有变,被迫逐步改变其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两极地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防止物种入侵的气候屏障作用在减弱。

可以采取的行动

IPCC认为,只要采取行动,人类完全可以控制气候变暖。这些措施包括,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推动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设施,推广节能型办公和家用设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等。

例如,在能源供应、交通、建筑、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等领域,通过采取改进能源供应和分配效率、使用更多高燃油效率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削减建筑能耗、提高能效、改进耕作和土地管理以增加其碳储存能力、造林和恢复植被、受控的废水处理等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

由于美国一直担心减排温室气体会给经济造成影响,对此IPcc指出,减缓气候变化只需付出一点点经济成本,长期而言,平均每年减排的成本只占全球GDP不到O.1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到2050年,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710ppIn(lppn为百万分之一)到445ppm,二氧化碳的平均经济成本介于使全球GDP增加1%和减少5.5%的范围之间。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目标设定在445ppm~535ppm之间,到2050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将小于全球GDP的0.12%;如果目标设定为535ppm~590ppm,到2050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将小于全球GDP的0.1%。而目标若为590ppm~7lOppm,到2030年,经济成本将小于0.06%,到2050年,将小于0.05%。

而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对减排温室气体具体到了3组数字,即2、445、25至40。它们分别代表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445ppm,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至40%。

提出这几个数字的事实基础是,与19世纪初相比,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7℃,如果再上升1.3℃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一些地区缺水,庄稼欠收,珊瑚礁大面积灭绝,热浪使更多人死亡,暴雨来得更为猛烈。为了将累计升温幅度控制在2℃,IPCC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应保持在445ppm的水平上,目前估计在400ppm以下。IPCC的很多科学家认为,将温度不能超过2℃和使二氧化碳保持在445ppm是一种“最低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工业化国家就必须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在比1990年的水平降低25%至40%。这才能使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2℃。可喜的是,欧盟和其他许多国家已经这样做了,但美国并不同意。在美国的坚持下,这些数字没有一个出现往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最后的关键性文件中。但在今后两年的关键性气候谈判中,这几个数字必然是关键因素。

P00和IPOO报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98年创建的,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委员会分3个工作组。至今,1PCC已发表了4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发表了3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

在1990年发表的首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这份报告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地球一小时海报范文第2篇

耗费百万,只为让“年画”走向世界

2006年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艺术海报评选,一度成为全球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大事之一,因为如果自己的作品被选中,带来的将是数千万的财富。于是,世界各国顶尖的艺术家都参与了此次艺术海报的评选活动。

最终,这次活动选中了9个国家13位艺术家的作品,一幅出自中国罗氏三兄弟之手的中国传统年画“大力神杯”也位列其中。谁能想到,贴在中国寻常百姓家的年画竟然会漂洋过海,成为世界杯的艺术海报呢?也许连罗氏三兄弟自己都没有想到。

罗氏三兄弟60年代出生于广西的一个小县城。在他们的孩提时代,曾任一县之长的父亲经常照顾下乡写生的天津美术学院一位姓孙的老教授,出于感激,孙教授常常教罗卫东兄弟画画。买不起画纸,罗卫东的母亲就把别人废弃了的宣传画、年画捡回来,让他们在背面画画。因为这些“画纸”的影响,胖小子、胖丫头的形象就深深印在了罗氏兄弟的画里。

恢复高考后,罗卫东考进广州美术学院,专业的学习让他的画技突飞猛进。大学毕业后,罗卫东却没有从事专业美术工作,而是选择了做生意。他认为,没有资本,就不能让他和弟弟们安心作画。将画画的专注用在做生意上,罗卫东也是把好手,很快,他就赚取了上百万的财富。有了一些积累,他转身撤出商界,实践他从小就开始的年画创作。

此时已经是90年代,年画已开始渐渐淡出中国家庭,面对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衰落,自小对年画情有独钟的罗卫东心痛不已,他决定为这种艺术尽些力,并将它发扬光大。于是,他带着弟弟,根据年画的特点,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创作。从画风和艺术欣赏角度来说,他们的画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要想被人认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走向市场,找到赏识它们的伯乐!

这时,他们听说了中国美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中央美术学院的乔光石教授喜欢另类画家的画,就决定先敲开乔教授的门。然而,当罗氏兄弟把自己最满意的画拿到乔教授面前时,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认可。,罗氏兄弟心头不禁一黑。

“难道我们的画就没人赏识。”罗卫东不甘心,打算留在北京寻找伯乐。他们在画家村最显眼的地方租了一套房子和一个店铺,把自己最满意的画摆上了柜台。

然而,一天、两天……整整两年过去,罗氏兄弟连一幅画都没有卖掉。几年下来,他们的百万资本全部花光了。

到了90年代末,罗氏兄弟的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港台及国外的一些策展人和画廊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很感兴趣,经常来中国挑选艺术家。1998年的一天,香港画廊精艺轩的老板姚守一在北京见到了罗氏兄弟的画,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与众不同,十分惊喜,于是立刻与罗卫东商量合作事宜,准备帮他推广作品。

慧眼人练胆,无名画家“问鼎”世界杯

罗氏兄弟和姚守一达成合作协议后,他们的愿望慢慢实现了。。在1998年的第24届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经姚守一推介,罗氏兄弟的画参加了展览并引来了众多海外收藏家的关注,瑞士一位画廊老板一口气买下了罗氏兄弟的60多幅年画。

后来,他们的作品又在旧金山现代艺术馆收藏展等世界级大型展会上频频亮相,连世界著名的苏富比拍卖会也将他们的画列入艺术品拍卖之列,其中一幅画还以5万美金拍出。

此时,有了一定资金积累的罗氏兄弟已经不满足一幅幅卖画了,他们开始计划着如何让中国年画更广泛地被全世界接受。他们想到的是,年画既然可以当作艺术品,自然也能成为宣传工具,如果将艺术和宣传二者结合在一起,那么年画的销售将是非常可观的。

罗氏三兄弟继续努力着,机会很快来了。2005年,德国世界杯筹备委员会为了加大对世界杯的宣传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世界杯艺术宣传海报。消息一经,世界各国顶尖的艺术家纷纷响应,都期盼自己的作品能中标。罗卫东是个球迷,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眼前一亮,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年画既然在海外有市场,那么它参加评选就应该有影响。

可是,该设计出什么样的海报去参加评选呢?罗卫东决定亲自到德国和世界杯组委会的人沟通,从而发现灵感。为方便交流,罗卫东到德国后聘请了一位叫余祖坤的留学生担任翻译。

到柏林后,罗卫东兴冲冲地和余祖坤来到了世界杯组委会的大楼前,但是因为他们没有预约,门卫不让进去。余祖坤告诉门卫罗卫东是来找组委会讨论世界杯海报事情的,经过他们的再三请求,门卫给相关部门打了个电话,然而,接电话的人却叫门卫赶走他俩。因为在他们看来,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小画家也想问鼎世界杯海报,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无功而返,罗卫东虽然沮丧,却不想放弃,他觉得只有找到组委会的负责人,才有可能达到目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和余祖坤又来到组委会办公大楼。

他们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进入大楼,两人开始一间间寻找艺术海报征集办公室。可是,他俩从一楼一直爬到8楼,也没能找到这间办公室。正当他们东张西望时,忽然,从走廊两头冲出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将他俩摁在地上,拖进了一间办公室里。原来,楼里的监控系统一直在跟踪着他们,他们被当成了。

确认了两人的真实身份后,组委会负责人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主动告诉他们,世界杯艺术海报征集办公室不在这里办公,又将海报征集小组组长施梅切的电话和办公地址写给了罗卫东。

当天下午,罗卫东和余祖坤来到施梅切的办公室。当施梅切听说罗卫东是来自中国的画家时,很高兴地说他到过中国好几次。罗卫东立即感觉有希望了,便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他对海报的设想。

施梅切拿出一份参赛标准和一本历届世界杯的艺术海报图集给罗卫东,并告诉他,此次参加海报征集的艺术家很多,征集小组将在三个月后,也就是6月20日举行初步筛选,他还向罗卫东提出了一些建议。

拿着这些资料回国后,罗家三兄弟仔细阅读了要求,并认真揣摩研究了历届的海报,发现写实的不多,根据自己的年画在海外市场走红的成功经验,他们认为,最适合他们做的,就是让中西文化在年画上结合起来。于是,他们赶紧着手设计。两个月后,一张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年画脱稿了:绝对中国化的画面上,一个留着“茶壶盖儿”头发的胖小孩,手中托着一个圆圆的足球,足球上贴着几个大大的“福”字,主画面表现了世界杯的奖杯――大力神杯。

创作结束后,罗卫东带着这张年画再次奔赴德国,亲手把它交给了世界杯艺术海报征集小组。三天后,初选意见出来了,施梅切打电话告诉罗卫东:“小组成员对你的这张年画并不看好,很遗憾,他们淘汰了这张画,你将没有资格参加两星期后的专家评选了。”

梦一下子破灭了,罗卫东难过极了。余祖坤却说:“罗大哥,我觉得事情并非就没希望了。世界杯艺术海报是给全世界的球迷看的,而不是给征集小组的人看的,如果球迷喜欢,那么你的年画当然可以参加最终评选。现在要做的是让广大球迷认可你的这幅年画,这样一来你就成功了!”罗卫东顿时眼睛一亮,说:“对呀!可是,怎样才能让球迷知道这张画呢?”余祖坤说:“我们可以去找德国世界杯的官方网站,让他们把画放在网页上,让球迷来评判,这就相当于搞一次社会调查。”

既然有了办法,就要马上去做,罗卫东和余祖坤来到德国世界杯官方网站办室,在交付了一定的费用后,对方同意将他的作品放到网站上。

让罗卫东惊喜的是,10天后,宣传画调查表的点击率高达15万次,中国年画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不少球迷的兴趣,点击这个调查表的球迷有近60%认可了这幅年画,这个比例意味着这幅画得到了认可。罗卫东马上带着这些数据奔赴艺术海报征集小组。当小组成员看到罗卫东费尽心思收集的网络数据后,终于同意让罗卫东带画参加最终的专家评选。

2005年6月20日,世界杯艺术海报评选开始,世界各国近百位顶尖艺术家的作品入围参评。当一些大师看到罗卫东的年画宣传海报后,显得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这种海报太不艺术了。不过,罗卫东心里充满了信心,因为他手里有一个“杀手锏”――球迷的调查问卷。

聪明人大胆,年画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个星期后,结果出来了,9个国家13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选作2006年世界杯艺术宣传海报。出人意料的是,最终让东道主倾倒的是罗卫东的中国传统年画――“大力神杯”!他们决定在世界杯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悬挂这幅宣传画。

就这样,德国世界杯组委会向罗卫东订购了“大力神杯”艺术海报手绘版800张,每张1500欧元。同时,为了满足广大球迷的要求,世界杯组委会还买断了“大力神杯”的海报版权,向全球发行。

2005年12月,罗氏兄弟亲手绘制的800张“大力神杯”海报全部交付给德国世界杯组委会,仅靠“大力神杯”这幅宣传画,罗氏兄弟一跃成为千万富翁!罗卫东感慨万分:看来,敢做大买卖,才能挣大钱。

初战告捷,罗卫东并没有满足,他的胆子更大了。世界杯巨大商机,让各大商业巨头都为怎样在世界杯上多分一杯羹而冥思苦想。罗卫东认为,既然中国年画受到世界杯组委会的欢迎,那么如果用中国年画为各商家做宣传,肯定会令球迷耳目一新,自然能为商家带来滚滚财源。于是,罗氏三兄弟分头行动,用中国年画的形式分别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设计出宣传画稿,送到这些公司的德国分公司。

地球一小时海报范文第3篇

校园寻宝活动的策划书一

活动目的:为了丰富我校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示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时尚的网络文化氛围,共青团郑州大学委员会、郑州大学学生会特拟定举行此次郑州大学校园寻宝活动。具体策划如下:

一、主办单位:共青团郑州大学委员会

郑州大学学生会

二、协办单位:郑州大学各院系团委、学生会

三、活动主题:梦的探索

四、活动时间: 4月20日至4月21日

五、活动地点:郑州大学新校区

六、活动对象:郑州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七、活动内容:校园寻宝

八、宣传准备:

随网络文化节整体宣传,展板、海报、微博、微信宣传。

九、活动流程策划:

1.活动前准备50张网络文化节宣传海报,并裁剪成上下两部分,在每部分海报后做特殊标记(盖有印章),并编号(区域号+海报编号,如1-1表示1号区域的第一张海报)。

2.校园内共设置十个藏宝区,其中5个藏海报的上半部分,其余5个藏海报的下半部分,每个藏宝区内设10个藏宝点;活动前一天将海报置于藏宝点,工作人员将藏宝点具体位置记下; 将藏宝区、具体藏宝点位置信息(文字)汇总并制成地图(见附件)。

3.于网络嘉年华启动前三天开始在郑州大学学生会官方微博上造势,并于嘉年华当天上午11点在微博上与网络嘉年华现场同时校园寻宝活动地图。

4.让全校学生按照藏宝图上的指示去寻找海报,寻到海报后在郑州大学学生会官方微博(微博名“郑州大学学生汇”)#校园寻宝#话题中回复自己找到的海报编号。

5.凭所找到的上下两部分海报到网络嘉年华的现场领奖处领取奖品,工作人员对兑奖人及海报信息(包括兑奖人的姓名学号以及所寻到的海报的编号)以excel表格的形式(表格格式见附件)做好登记。工作人员用微博每两个小时更新最新藏宝情况(更新细则见人员安排)。

6.4月22日,工作人员根据登记的信息将未被寻得的海报回收。

十、活动规则

1.寻宝者必须是郑州大学在校学生。

2.寻到的海报必须是完整的一份(上、下各一张),在有效时间内可以同其他寻宝者互换海报。得到完整海报后,可以到网络嘉年华现场(荷园扇形广场)的兑奖处领取奖品。

3.一个寻宝者只能领取一份奖品。

4.如果错过现场领取时间(20日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可以在4月21日晚7点到9点到柳园沁春园三楼网络信息中心办公室领取,逾期无效。

十一、人员安排

1.活动前一天,统一安排人员至提前设计好的藏宝点藏海报,并在晚上8点前将记录的海报编号和对应的详细地点汇总至校园寻宝活动负责人处,之后制成寻宝地图(见附件)。

2.安排人员在网络嘉年华现场负责现场兑奖、信息登记以及时刻关注#校园寻宝#话题下已寻到海报的编号信息,将信息汇总整理后及时反馈给微博工作人员。

3.微博工作人员在微博上开设#校园寻宝#话题,寻宝者可以在此话题中交换海报、提供自己寻到的海报信息,微博工作人员每隔两个小时以图片形式公布每个藏宝地点的海报情况。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藏宝地剩余的海报情况(白色数字表示0张,绿色表示1~3张,蓝色表示4~7张,红色表示8~10张)。

4.安排人员在4月21日晚7点到9点在网络信息中心值班室兑奖、信息登记,并整理出没有被找到的海报的编号、地点,以附件形式发到公邮里。

5.根据已被整理出的地点,安排人员回收各藏宝点剩余的海报。

十二、所需物品:

海报50张、奖品50个、笔记本电脑1台、桌子1张、椅子2张、食品保鲜袋(大号)5卷、透明胶带5卷、剪刀5把

校园寻宝活动的策划书二

一、活动总则:

活动目的:本部门:“校园寻宝”活动是森乾举办的品牌活动,也是本学期感恩月众多活动亮点之一。其比赛形式活泼有趣,互动性非常强。宣传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所以通过此次活动,森乾学社可以得到良好的宣传效益。 此外,通过此次活动,我院理念和品牌效益可以得到良好的传播。活动的前期宣传、比赛过程和颁奖闭幕,都可以建立森乾工作人员与学生群体交流互动的平台,并充分的体现森乾文化。

学生方面:这是一项丰富生活、精彩校园的传统学 生互动活动,让昆工学子在课业之余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尤其 对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更是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参与者可以通过 “寻宝”活动更好的了解校园布局。 此项活动形式独特,互动性 强,参与度广,既能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又需要脑体结 合,智取获胜。所以此次机会是发扬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精神的大好时机。

活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同学

二、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本周四下午16:00活动正式开始。

活动地点:昆工呈贡校区内

主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员森乾学社

准备工作:

1、活动申报

2、一张宣传海报

3、用于寻宝奖励、道具的资金

4、工作人员岗位安排: 八个班级的参赛代表队比赛时分别有本部8名成员负责,与班会负责名单相同。工作人员将负责本班全程活动,包括在关卡的工作、计时、以及工作范围内的对参赛选手的提示。

5、工作人员进行彩排:需要有一段简短的开场白,引入本次活动。并提前将寻宝的提示道具和卡片摆放好。

6、活动道具:相机,卡纸,秒表,信封(用于装提示信息)、气球、硬币*8、筷子40双、10米长的细绳(用于测量)、铃铛*8、一次性杯子、食品(用于关卡)下见详情、奖状、桌子四张。

三、活动要求及评奖方式

报名方式:团队形式报名

组队方法:自由组队,每支队伍有三至五人,至少一个女生

奖品设置:根据所花费时间设置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其余参赛队伍均有优胜奖。所有参赛班级均有奖状

活动要求:参赛人员不得故意让工作人员透漏比赛相关的问题。所有参赛队伍均要认真完成寻宝流程,不得中途放弃。

四.活动流程

比赛线路: 1、 比赛分为四条线路 2、 每条线路的长短基本接近 3、 每条线路的起点和重点都为怡园1栋前广场前4、 每条线路分别有3个中间游戏点

比赛规则: 1、各队队员将在比赛前3分钟拿到装有本组下一个目标的寻宝线路图 2、各队将在规定时间从食堂前广场出发 3、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需在到达指定的地点后进行游戏,回答问题。通过游戏和问题后可得到一个信封,参赛选手从中得知下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4、各队在完成各点的活动后,全部队员到达食堂前终 点,比赛方算完成。 5、计算每队的用时,根据用时长短排出名次。

抽签所有A签的队伍先出发,抽到B签得队伍15分钟后出发。出发后工作人员开始计时。

关卡游戏具体内容

第一个关卡:

怪味果汁

然后抽签决定本队的挑战:怪味果汁,学动物的声音,全组人走猫步(必须整齐)

怪味果汁 1. 每 队派出一名选 手。 2.随机从道具盒和中抽取果汁配料,若是男 生则选择4种配料,若是女生则选择3种配料。 3.由工作人员为 参赛选手打碎并且搅拌好,请队员以最短的时间喝下去。 4.此处说明,随队工作人员将对每个选手喝怪味果汁所用的时间做记录, 所用时间最短的成为“单项果汁王”。 并可以将总时间减少,减少数额视最后比赛各队伍所有时间决定。道具准备: 纯净水、生鸡蛋若干、泡面汤料若干袋、乌梅汁、醋、酱油、料酒、果汁、可乐 第二个关卡:

炸药: 1.每队派出2名选手 2.两人将一个气球往空中抛,然后各自转一圈,再用2人的身体将球夹住,不能用手,要求气球不能爆开, 则游戏顺利结束。准备:气球100个

巧过红外 1.每个参赛队伍派出2名选手 2.通 过我们为之布置的红外阵,每根红线上将系一个小铃铛,顺利通 过,并且没有碰响铃铛的选手过关 3.2名选手全部顺利过关,则 该关通过 道具准备:红色棉线400米,铃铛50个

做鬼脸 1.每 队派出1名选手 2.要求该选手,脸向上,平躺在地 3.要求他们 的身体和头部完全静止,头不能离地或者左右摆动。在每个选手 的鼻尖上放一枚小硬币。 4.要求他们只能做鬼脸,使硬币从鼻子上掉下来。随队工作人员手拿照相机,给他们照一些面部特写 镜头,结束比赛后大家分享。  第三个关卡:

袋鼠赛跑 当比赛队伍来到最后的一个关卡即怡园1栋铁门时,需要通过这个活动回到终点,比赛结束.每队派出2名选手,气球放在膝盖之间,并且放好之后,手不能再碰气球。队员像袋鼠一样跳跃通过运动场(保证气球夹在膝盖之间),到达运动场对面的终点线时,将气球传递给搭档——仍旧要求不能 用手碰气球。 交换气球后, 搭档夹着气球跳回起始线。另一个搭档跑到前方10米处等待,以此反复直到回到终点  气球不爆裂,并顺利结束的,则过关 应用粉笔事先标记好10米的位置

比赛具体线路:

1、 怡园一栋---步行街---主校道(关卡1)---操场(关卡2)---怡园一栋(关卡3)

2、 怡园一栋---步行街---羽毛球馆(关卡1)---主校道(关卡2)---步行街---怡园一栋(关卡3)

3、 怡园一栋---步行街---师生超市(关卡1)---校医院(关卡2)---步行街---怡园一栋

(关卡3)

4、 怡园一栋---步行街---排球场(关卡1)---羽毛球馆--(关卡2)-怡园一栋(关卡3)

比赛当天流程: 1、下午14:00工作人员怡园2012门前集合,开始布置、领取比赛道具、画第三道关卡粉笔线、搬桌子、摆放果汁类道具 2、15:30比赛工作人员回到2012。

3、16:00开始比赛,四条线路同时进行,记时人员记录出发时间, 参赛队伍到场后,即使人员记录到达时间。

4.比赛全部结束,工作人员统计比赛成绩。

5、17:30在怡园进行简短的颁奖仪式。

以下单位均为(元)

果汁7.5、可乐6.5、醋2、酱油2、食盐1.5、信封5、卡纸3、铃铛12、一次性杯子6、鸡蛋5、芥末5、工作人员饮用水10、大瓶矿泉水3、气球10、打印费用8、奖状4奖品设置:

一等奖:彩笔一盒22元

二等奖:夹子一盒12元

三等奖:文件夹一个9元

地球一小时海报范文第4篇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1、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20xx年1月12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东北407公里以外的山谷中伫立着一排风力发电机。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成熟的清洁能源进行商业化开发,被人们誉为“绿色电力”。

20xx年6月15日,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附近海域,两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手举写有“金枪鱼全都哪儿去了”的条幅潜入水下,以呼吁人们关注并保护日渐稀少的金枪鱼。

20xx年2月14日,在菲律宾的普林塞萨港,刚刚参加完集体婚礼的新人从他们种植在沙滩上的树苗旁走过。当天是情人节,一个由百对新人参加的环保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新人们在沙滩上种植了红树。

20xx年3月31日晚,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熄灭主体灯光。当晚19时30分开始,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20xx年5月30日,志愿者打造的新“诺亚方舟”伫立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它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地球,当最终的灾难到来,还有谁能将人类拯救?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3、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气温不断增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摄氏度。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冰盖缩小、冰架断裂。德国研究人员曾指出,目前全世界还有约16万处冰川,而它们正快速消融。

另外,气象观测发现,过去几十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土在融化。此外,南极在过去十几年里也有三大部分的冰架坍塌,而缺乏冰架支撑的冰川活动显著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较低地势的海岛及海洋沿岸城市就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发达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率先承诺减排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4、我们能为能为世界环境日、能为我们人类生存居住的地球什么呢?

(1)绿色出行:每个月少开一天车,每周不坐电梯爬楼上下班一次, 爬楼带动白领创造绿色生活

(2) 拒绝白色污染:购物不用塑料袋

(3)无烟奥运:为环境、为自己、为家人、为下一代我们尽量少吸或者不吸烟

(4)绿色生活:拒绝豪华包装,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端午节”拒绝"贵族"粽子,“中秋节”拒绝“豪华”月饼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5、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地球一小时海报范文第5篇

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气候系统的各种观测资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013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用来自大气、海洋、冰川的多种指标从多方面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些事实是在全面分析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确凿结论,也已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各章引用文献总计超过1万篇,其中被引用的“最古老”的于1896年。这篇论文的题目是“论空气中碳酸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作者是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当时的科学界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称为碳酸。这篇论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化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进行得非常辛苦,花费了阿伦尼乌斯大约1年时间。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能带来多大幅度升温

事实上,阿伦尼乌斯这篇论文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这是因为,以当时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来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需要3000年时间:阿伦尼乌斯估计当时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千分之一,并且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又有六分之五被海洋吸收,只有六分之一滞留在大气中。阿伦尼乌斯进一步计算得出,这3000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将引起3℃多的增温,相当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增温为每年0.001℃。因此,阿伦尼乌斯认为,尽管他的计算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对一些碳循环的过程缺乏定量了解导致尚不能精确给出地面温度升高的速度,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事实,这有可能影响到许多代以后的子孙后代的环境。

阿伦尼乌斯没有料到的是,后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远比他预测的快得多。1896年前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不到300ppm(大约295ppm左右),一个世纪之前的1800年前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相当于100年内增加了5%左右;而一个世纪之后的2012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达到了393ppm,100多年的时间内增加了30%以上。如果与工业化前的1750年相比,则在不足300年的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增加了40%以上,这比阿伦尼乌斯所计算的3000年增加50%的速度快了近10倍。

那么,阿伦尼乌斯发表这篇论文的最初目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这种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也就是说它像玻璃温室一样,可以让太阳辐射穿透并加热温室内部,却对温室内辐射的长波具有阻挡作用,从而使温室内部保持较高的温度。虽然阿伦尼乌斯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温室效应概念的科学家,但他的这篇论文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量化计算出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后所引起的全球温度变化幅度。促使他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历史上冰期和间冰期循环的机制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历史上存在10万年左右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因为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决定了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太阳辐射变化会通过各种机制引发周期为10万年左右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

但阿伦尼乌斯认为,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不是引起冰期和间冰期循环的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才是冰期和间冰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时有一种科学观点认为,冰期和间冰期之间的温度差要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存在50%以上的变化,但这需要相关的资料和模型来计算验证。阿伦尼乌斯计算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三分之一,则全球温度将下降3℃以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则全球温度将升高3℃以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00%,则全球温度将升高5℃以上。他的计算还表明,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地球上陆地与海洋之间、赤道和温带之间、夏季和冬季之间、白天和夜晚的温差都会减小。

阿伦尼乌斯的计算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若以几何级数增加,则全球温度将以算术级数增加,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引起3℃的平均升温等同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33%引起3℃的平均降温。据此外推,可得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将引起5℃以上的平均升温,增加两倍后将引起8℃以上的平均升温。

当然,由于受观测资料和模型的限制,阿伦尼乌斯在计算中对水汽的反馈和二氧化碳的辐射效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但不管如何,他根据不完全的数据所得出的计算结果表现出了惊人的真实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复杂的气候模式进行海量计算变为可能,科学家才根据气候模式计算了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所引起的全球增温幅度,现在一般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所引起的全球增温幅度为“平衡气候敏感性”,也就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达到平衡状态后会引起的全球平均升温幅度。1967年,美国大气海洋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真锅首次使用自己所开发的全球大气辐射对流模型得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后会引起全球升温2.3℃;20世纪70年代,真锅又开发出了三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GCM)对气候敏感性进行计算,这种三维气候模式考虑了水文要素变化的作用,如雪盖和海冰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该三维模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了雪盖和海冰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后所计算的气候敏感性为3℃左右,稍大于根据辐射对流模型所得出的计算结果。

1979年,美国科学院委托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查尼建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评估,后来发表的评估报告(又被称为查尼报告)认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会引起3℃的升温(不确定性范围为上下各1.5℃,即升温范围在1.5℃~4.5℃)。在此之后的30多年来,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利用各种模型对气候敏感性进行了大量的计算。IPCC从1990年的第一次评估报告起也每次都评估气候敏感性的大小,但所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相差不大:1990年的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评估结论是全球升温3℃(不确定性范围为上下各1.5℃,即升温范围在1.5℃~4.5℃),2013年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评估结论仍是全球升温3℃(不确定性范围为上下各1.5℃,升温范围在1.5℃~4.5℃)。

气候变暖的观测事实:全球变暖毋庸置疑

那么,观测到的气候变暖事实是怎样的呢?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4年2月5日指出,就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而言,2013年全球陆地与海洋平均温度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0.5℃,比2001~2010年的平均值高0.03℃。2013年与2007年并列为1850年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14个年份中,有13个都出现在21世纪(1998年除外),其中2010年和2005年并列为全球气温最高的年份,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0.5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世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极端气候事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也以来自大气、海洋、冰川的多种指标从多方面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其中2003~2012年这10年的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78℃。总之,10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是确凿的事实,并且呈现出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中低纬度地区大、冬半年增温比夏半年明显的趋势。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北极海冰、格陵兰岛及南极冰盖和各大冰川也不断消融,大面积的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使全球海平面的平均值以每年3毫米左右的速度不断上升,这一速度大约是20世纪海平面上升速度的两倍。

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较为一致。根据中国气象局的《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2013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6℃,较2012年偏高0.8℃,为1961年以来的第四暖年。

气候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另一个问题:观测到的气候变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已经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引起全球温度的升高,但影响全球温度变化的因子并不只有二氧化碳浓度这一项。人类在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同时,还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具有降温作用的气溶胶。气溶胶一方面将太阳辐射直接反射回去,另一方面作为云的凝结核导致云的反射率增加,这都能起到降低地表气温的作用。例如,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云气溶胶具有降温作用,多种记录也显示了大规模火山喷发与紧接着的第二年夏天的低温和中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之间存在经验关系。1991年夏天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造成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全球地表气温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直到199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才恢复上升。此外,还有很多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如太阳活动的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变化等。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评估了1951年以来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评估结论认为:1951~2010年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产生的增温作用可能为0.5℃~1.3℃;包括气溶胶降温效应在内的其他人为作用的贡献可能为-0.6℃~0.1℃;气候变化自然因素的贡献很小,大约为-0.1℃~0.1℃;因此,综合来看,所评估的这些自然和人为因子的贡献与这一时期所观测到的约0.6℃~0.7℃的全球变暖幅度是非常一致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1951~2010年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的地球升温幅度在0.9℃左右,气溶胶及其他人为作用造成的降温幅度在-0.25℃左右,其他自然因素对这一时期气候变化的贡献基本上为0,所以最终计算下来,1951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是增温0.65℃左右。因此,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给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人类活动极可能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里的“极可能”指的是信度水平超过95%)。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靠性水平超过了95%。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那么我们犯错误的可能性低于5%。

当然,这里所说的90%以上或95%以上都指的是信度水平,即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靠程度;不能将其理解为“全球气候变暖的90%以上或95%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也就是说,在90%以上的信度水平下,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我们犯错误的可能性将不超过10%。这里有个小笑话可以帮我们理解90%以上的可能性和90%百分比的区别:一位病人在上手术台之前非常紧张,他对医生说:“我听说这种手术失败的可能性在90%以上。”医生说:“你不应该紧张,我应该恭喜你:我之前做的9个手术都失败了。”换而言之,如果90%是百分比,那么这位病人确实应该高兴,但这个90%是可能性,也就是说,第10次手术失败的可能性仍然是90%以上。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00 ppm之后

观测事实、科学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及生物质燃烧、化肥施用、各种工业过程等人类活动造成的。自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燃烧等方式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累积量约为2万亿吨,其中大气累积了8794亿吨,海洋吸收了5679亿吨,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累积了5862亿吨。也就是说,其中约有45%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约有55%留存在大气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13年5月9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称夏威夷莫纳罗亚山观测站所观测到的二氧化碳日均浓度数据为400.03ppm。同年5月14日,世界气象组织也消息称该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网多个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日均浓度已超过400ppm。我国青海省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也测得了超过400ppm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全球各地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当然,上述观测到的400ppm这一数值并不是年平均值,2012年的全球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值为393.1ppm,比工业化革命前(1750年)增加了41%,比2011年增加了2.2ppm,高于2010~2011年的平均增量(约2ppm/年)和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增量(约1.5ppm/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也指出,当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是过去80万年以来最高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速度也是过去2.2万年以来最快的。根据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速度计算,2015年或2016年全球平均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就会超过400ppm。

未来全球平均温度还将继续上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与1986~2005年相比,2016~203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可能升高0.3℃~0.7℃;2081~2100年可能升高0.3℃~4.8℃。

应对气候变化,时不我待。

相关链接2

IPCC评估报告编写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