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培养方案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培养方案分析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办学历史和学校的类型来看,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最早一批设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高校,同时也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均为211、985院校),因此,选取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院校合并以后综合院校的代表;安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则作为医科院校的代表,办学历史也较早;杭州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历史较短,但进行了很多改革尝试。因此,本文选取上述5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作为代表,从培养目标、学位学制、课程设置三个核心要素入手,对5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现场调研法

对5所高校分管卫生管理本科教学的领导、教师等关键知情人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具体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务科科长;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副院长、系主任、7名专业教师;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卫生信息系主任、2名专业教师;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系主任、院长助理、系支部书记、5名专业教师;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院长、卫生管理系主任、教务科科长、2名专业教师,针对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内容进行了访谈,并收集了代表院校卫生管理本科专业最近一年(2013年)的培养方案和实习手册。

1.2.2资料整理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5所高校的访谈资料和各校纸质版2013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实纲,对5所调研高校2013年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梳理和对比。

2结果

2.1培养目标

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都体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熟悉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有关医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卫生管理人才。除了共性之外,5所大学的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复旦大学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安徽医科大学则强调职业化、专门人才的培养;首都医科大学既强调发展潜力、又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杭州师范大学则强调业务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学制与学位

5个学校中除安徽医科大学学制为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外,其余4个学校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在取得毕业资格的前提下,经学校审核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时,方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3课程设置通过资料整理发现

5所院校课程设置层次基本相同,大体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医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个层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分在30%左右,课程内容大体相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政治思想、形式与政策、体育、外语及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类课程。医学类课程中,复旦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主要以单科与概论形式存在,首都医科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医学课程以概论形式设置,只有华中科技大学以单科形式设置。通过访谈得知,复旦大学对传统几大基础医学,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进行了组合,形成正常人体形态与功能学课程,临床医学仅留下诊断学;首都医科大学则将基础和临床课程分为七大概论,分别是形态学概论、机能学概论、病原学概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论、药学概论、护理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杭州师范大学,医学专业课程仅保留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Ⅰ、临床医学Ⅱ3门课程。医学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是最高的,为54学分,占到必修课程的30%;复旦大学必修医学课程学分最低,为15学分,仅占到必修课程的10.3%;其他3所高校的医学必修课程大体占必修课程的15%左右。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中,首都医科学分最高,为48学分,占总必修课程的30.4%;安徽医科大学所占比例最低为11.8%;其他3所高校所占比例比较接近均值为19%左右。在具体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首都医科大学设置了4大课程群,预防医学基础课程群、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群、生物医学基础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其他4所高校则主要教授管理学基础知识、公共卫生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等。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安徽医科大学学分最高,为78.5学分,占到总必修课程的40.3%;其次是复旦大学,为64.5学分,占总必修课程的44.3%;首都医科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学分比例最接近均值;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课设置比例最低,仅占到总必修课的21.1%。

3讨论和建议

通过对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5个培养方案虽然都各具特色,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本科培养方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设置最低专业培养标准

突出培养特色由表1可知,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在知识、方法、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做了要求,但各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有的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的是培养领军人物,尽管描述上差别较大,但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充分体现出这种区别。能否保证其基本要求的实现尚不能确定,如,安徽医科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强调职业化、基层适用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中医学课程的比例不应过低,两校的医学课程比例都低于平均值;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更应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全面均衡,其医学课程却占了很大比例。因此急需设置最低专业培养标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强调要“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也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从以上3个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卫生事业管理的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符合公共事业管理大类下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最低专业培养标准,其次还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化的卫生管理人才,避免“高大上”目标的出现,最后还需根据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面等设置具有自身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专业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提供卫生管理的本科教育,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的要求和促进行业的发展,早在1968年,在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协会和其他机构的联合资助下,美国成立了“卫生服务管理教育认证委员会”,现更名为“卫生管理教育认证委员会是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唯一一个被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卫生管理专业认证学会。该认证委员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作了清晰的描述和界定。这也提示我们,面对国内各个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属于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突出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促进行业发展。

3.2合理确定学制和学位

5所高校中,仅有安徽医科大学实行5年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其余四所高校都是4年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懂医学,又要懂管理,但最终是培养管理人才,而非医学人才,因此,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更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另外,学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行4年基本学制更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加快人才培养周期,可以很好的缓解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提高卫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学科专业整体发展而言,4年制较之5年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建议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设置4年学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更为合理。

3.3设置好课程体系框架

通识教育这一模块中由于是国家统一要求,5所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医学课程中,有4所高校都设置了医学课程的概论形式,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很多高校也在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比例、整合医学课程,如复旦大学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课程“七大概论”,可见适当压缩医学课程是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比例来看,总体情况是专业必修课比例高于专业基础必修课,两者相加的比例有的高校还未达到50%,比例最高的复旦大学和比例最低的华中科技大学相差达21%。因此,各个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适当压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重点加大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

3.3.1适当压缩医学课程比例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医学课程学时有限、课程任务繁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部分高校进行了医学课程改革,主要措施有两种:一种是把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辅修专业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修或辅修医学课程。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知识不利。另一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合医学课程。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医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但对于课程如何整合以及整合后教师的授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或创新医学课程改革方式。高校在医学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培养目标合理控制压缩医学课程的比例,如学校定位于基层适用人才的培养,医学课程比例不能过低,如若学校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可适当压缩医学课程比例,力求使各类课程比例安排趋于合理。毕竟医学课程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是区别与其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过度压缩医学课程不利于卫生事业管理特别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

3.3.2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授予的是管理学士学位,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最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管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调研发现,在管理类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比例较低,一些专业课程仅开设了应用性课程,但未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导致一些专业课程没有根基,不成体系。同时一些专业课程的推挤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相互的交叉重叠,建议在加大管理课程比例的同时,设置不同的管理专业课程群,如首都医科大学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群,卫生管理学基础课程群等,同时,还应配备专门的课程群负责人,由负责人负责调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并负责与专业课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尽量减少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叠

作者:张治国 王立洋 熊巨洋 乐虹 裴益 刘清良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