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略论地质重构与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略论地质重构与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1地质重构危险性影响因素

地质重构的发生除了自身的地质内因之外,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权重也比较大。由于工程活动需要,需要开挖的边坡会被切割形成直立或斜坡式崖面,并残留有危岩体,如果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这些危岩体很可能受工程扰动然后顺坡滑落,形成崩塌地质重构;同时,边坡内部出现软弱夹层,在切坡后软弱夹层出露,上覆岩体出现临空面,岩体顺着软弱夹层向临空面非常容易发生滑移,形成滑坡地质重构,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重构的危险性影响也很大。岩土体自身的性质和结构影响地质重构通常发生在岩土体自身结构结合比较弱的部位,有裂缝的软弱结构面及临空面为陡峭而高的悬崖,都为其变形破坏创造了条件,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使边坡岩体裂隙度宽,粘聚力降低局部稳定性变差,致使边坡岩体应力改变,应力在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临空面岩体自身应力释放作用加强,从而促使地质重构的频发。降雨及水的作用影响地质重构在内因和工程活动影响下容易发生,再加上降雨及水的作用,大气降水使粘土层含水量饱和,尤其是当坡体有裂隙,则地下水沿表层裂缝向坡肩及内部排泄,沿坡肩裂隙下渗或沿坡面自流排泄,一是增加了岩土体水下容重;二是水的软化及泥化作用;三是增加了裂隙中动水压力和扬压力。因此,使岩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促使岩体滑动或倒塌,从而地质重构危险性很大。

2工程实例

研究区地质重构成因机理研究区地质重构的发生具有其特殊的成因,总体来说,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而这些因素极易破坏斜坡的平衡状态,从而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重构。首先,由于坡体本身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岩石经过了多次构造运动的破坏,岩体中的片理和裂隙较为发育,完整性较差,加之后期遭受强烈风化和剥蚀,岩体强度有所降低,这就导致了岩石的风化、卸荷、崩塌、坠落等地质作用显著,造成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质重构普遍发育。其次,人类工程活动使原本已经出现张裂隙和剪切裂缝的坡体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极易使坡体前缘出现临空面,而后缘拉裂缝在坡体的上覆重力下不断前移,更加速了滑坡和崩塌等地质重构的发展。最后,由于长期降雨不仅增加了土体自重,增大下滑推力,还转变为地下水,产生渗透力、扬压力,软化、润滑滑动面,进而泥化、软化下部软质岩层,降低了软弱夹层力学参数,形成良好的临空面和凹岩腔,产生较高的空隙水压力,使裂缝增大、增宽,岩层可能沿该软弱面(带)产生滑动,从而导致崩塌和滑坡不良地质重构的发生。地质重构危险性定性分析研究区地质重构类型主要为崩塌,且区内崩塌的规模均为小型崩塌,现状条件下稳定性较差。经查明得知,危岩体的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厚层块状灰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宽1~20cm,无充填,受裂隙切割、岩石破碎,呈块状,破碎岩块形成崩塌危岩体,均处于高陡斜坡顶部,顶部陡崖处破碎岩块形成崩塌危岩体,局部岩体以成临空状态,最大块径达斜坡中下部见零星崩落块石、碎石堆积,块体0.5~2m3不等。通过分析得知,研究区由于地势陡峻,地形切割强烈,斜坡上部岩体在风化及构造作用、裂隙切割等因素控制下,形成崩塌(危岩体)。目前,该崩塌危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稳定性差,拟建公路及桥梁从崩塌(危岩体)下部穿过,崩塌(危岩体)对拟建公路造成危害大,危害程度和危害性都很大。地质重构危险性定量评价研究区地质重构分区可依据相关原则,将拟建高速公路沿线及影响区域划分为地质重构危险性大区、地质重构危险性中等区、地质重构危险性小区3种级区,其中,地质重构危险性大区划分为9个亚区,地质重构危险性中等区划分为3个亚区,危险性小区划分为5个亚区,共17个亚区。经过对拟建公路进行系统分区,现以一个潜在典型地质重构重点区域来对其地质重构进行危险性分析与评价根据规范,由于一级边坡Ks为1.35,实际Ks远小于1.35,说明此处岩体属于极不稳定体,且附近都有切方和填方边坡,工程建设引发切方边坡和填方边坡崩塌的可能性都比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防护和治理。

3结语

通过对研究区开展高速公路地质重构危险性分析与评价,得出研究区内地质重构点8处,均为崩塌(危岩体)。并根据地质重构危险性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地质重构进行分区评价,将拟建公路全线划分为地质重构大区、地质重构危险性中等区和地质重构危险性小区3种级区,比较清晰的对地质重构隐患点进行了分区评价,从而为后期施工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地质重构的防治,对危险性比较大的区域,在施工前,应先采取有效、可靠的措施进行治理,消除隐患后方可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工程建设形成的斜向边坡、逆向边坡,清除坡面上的危岩,顺向坡进行锚固,填方体边坡进行支挡等工程防治措施来防范地质重构的发生。

作者:屈秋楠唐娱杰单位: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