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博物馆教育创新思路

博物馆教育创新思路

一、充分认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

从1905年“中国博物馆之父”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起,就将博物馆的性质定义为“社会教育机构,政治、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术教育的有力助手”。他把博物馆视为“教育救国”的一部分,以达到“富国图强”之目的。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使命一直未变。我国从博物馆创建之初,就将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收藏、研究工作价值的体现。离开社会教育,博物馆的收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博物馆是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收藏的人类精神文明的见证物中所蕴含的先进文化,是社会教育的优质资源,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起到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和根本任务。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在一次座谈会中说过,博物馆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社会教育功能,其中如何发挥好社会教育功能十分重要。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其指导思想是“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以及方式的最好诠释。正是顺应了这一诉求,我国博物馆界正逐步实施免费开放,向公众敞开大门,降低了公众受教育的门槛,参观人数直线上升,人们通过参观、学习、思考,在博物馆所营造的人文环境中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博物馆应充分认识社会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开设各种教育项目,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吸引观众,引导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切实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彰显博物馆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地位。

二、时代要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而长期以来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却制约着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开展,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对教育方法及对象的了解。研究表明,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能从中吸收多少。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状况,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前提。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来博物馆接受社会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年龄、职业、文化层次、道德修养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展览的展示内容和形式是很难满足多样化观众的各种需求的,这就要求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参观需求。在设计参观的各种教育活动时,为不同的人群准备有针对性、可供选择的学习参观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2.社会教育形式单一。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成为被动的“听众”。这种说教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和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观众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得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实现不了其教育目的。3.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活动范围不够广泛,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中,经常能见到学校结合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观博物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活动上做得还很不够。从时间上来说,国内博物馆大多在晚间没有什么活动,而国外的博物馆则会在晚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例如举办讲座、开展座谈会、放电影等,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在美国,著名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把举办公益讲座、介绍藏品信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经常化和普遍化,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活动范围看,国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展厅内,而且会经常延伸到博物馆之外的地方,扩大了教育活动的范围。这些缺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社会教育经验,面对新的形势和变革,必然要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模式,挖掘潜力,重视与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教育质量和水平,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的潜力与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开拓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途径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博物馆应积极探索社会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

1.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公众急剧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博物馆传递给观众知识信息量的增多和科学技术含量的不断增高,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应是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教育。多渠道的互动教育模式,能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活动中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吸收知识。博物馆教育职能正是体现在为观众提供一个公益性的学习平台,并在为观众提供自我学习的服务中实现其教育功能的。

2.提高办展水平,增强展览内容的吸引力。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使观众在参观中获得知识的启迪,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要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旧模式,推陈出新,在陈列内容上,要有精品意识,突出本馆主题,利用博物馆资源优势,配合展览、结合文物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让博物馆以及文物的专业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电影、3D虚拟影像等多媒体进行直观教育,让展览内容“动”起来,以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在陈列布置上,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根本,营造良好的展览环境,包括展品的文字说明、展示手段以及灯光效果等,使观众达到赏心悦目参观、汲取知识营养的目的。

3.加强对外合作,创新博物馆与社会合作的新途径,扩大博物馆教育的范围。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可以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等形式来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赢得更多的观众。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这种观念导致我们许多好的展览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没有收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博物馆也要重新调整思路,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借助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提高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打破传统的固定展览形式,主动把展览推出去,从而使更多的人受惠。例如,湖南省博物馆近年来先后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合作,制作各种专题节目,尤其是将一些临展搬上《天天向上》、《越策越开心》栏目,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邀请著名主持人汪涵作为博物馆的形象大使,通过名人效应使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大大提升。

应加强与学校、部队、社区的合作,积极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中小学生推出“历史实践课”,开展“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走向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实践课搬到博物馆,使学生的实践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馆校双方资源共享,使博物馆成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应加强与中小学教师的互动,使他们成为热衷于博物馆文化研究的模范,并影响学生。博物馆可成立专门的教师沙龙,建立与教师的联系渠道,定期为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使他们更好地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将一些教学课程如历史、自然、美术等课程引入到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也十分重要,推广博物馆文化,争取将博物馆纳入到本地的旅游线路中去。博物馆与旅游部门合作有很好的基础和前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部门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博物馆就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它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而且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同时,博物馆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中可宣传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扩大受众面。总之,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就必须知难而上,努力创新,只有不断设计出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才能真正吸引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广泛和持久的关注。积极探索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发展的新途径,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社会文化艺术教育的课堂,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为引领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和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必将推动文博事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