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案导学法在土木工程力学教学的应用

学案导学法在土木工程力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教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创新教学理论的要求,为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寻找适合、有效的措施,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力学素养。根据校情和学情,介绍了学案导学在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力学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对如何进行学案设计提出了实质性的意见和操作步骤,并就学案导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学案设计;力学教学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创新教学理论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按照培养学生的基本力学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因此,我们需要对可操作性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学情和力学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让中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力学素养,学案导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对力学课程学案设计的思考

(一)学案设计要结合学情

我校中职学生入学成绩低,学科知识体系不完整,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自信心不够。基于校情、学情,要求中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和自学能力等出发,以学定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人人能及的导学载体,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持续地学习。例如,设计静力学公理“平行四边形法则”学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画法和三角函数概念等数学课程方面掌握不足的情况,在本节课学案中增加平行线画法和三角函数概念等内容,提供力学课程与数学课程贯通,做到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力学课程学案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独立调查,认真研读教材、整合教材,认真分析力学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学案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优化课程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教学内容综合化、模块化。学案的设计时长按一个课时设计一个学案,同时要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学生完整、深刻地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力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力学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学案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设计“看一看、读一读、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和理一理”导学环节,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案设计要应用信息技术

学生基础薄弱,而力学课程抽象、理论性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借助微课等多媒体的在线教与学成为一种新的课改模式,为学生学习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注入新的活力。在学案设计中,可以将课程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反映工程实际和最新工程成果等生成二维码后嵌入学案中。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扫码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专注程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征。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法则”一课中,探究合力大还是分力大,学案中嵌入“力的平行四边形模型小实验”微视频,让学生扫码观看微视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这样就容易得出正确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四)学案设计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入力学小实验

学案设计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按照“新奇、本质、精练、应用广、可接受”的原则选择导学案例,让学生在有序的分析中培养力学素养。设计时,从生活实际出发,适当引入力学小实验,达到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力学小实验模拟构造、模拟力学现象单一,贴近生活实际,可以缩短认识的过程,能避开一些“力学理论基础”的限制,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小模块。源于生活的小实验,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注重力学小实验引入学案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多地提高力学素养成为可能。例如,在“直杆的受力变形”一课中,利用“海绵杆”实验元件动手做小实验,让学生探索“杆件基本受力变形形式———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和“柱的受力变形形式”。

(五)学案设计要注重层次引导和兴趣激发

1.设计学案,问题要有层次性,依据学生对力学问题的逐步认识与展开,学案设计既要做到循序渐进,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各知识层面,突破知识难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和质疑,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案设计时,注意问题设疑的多层次,使学生由“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由浅入深掌握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力学素养。例如,在“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学案设计中,“杆件的受力分析“对大部分职专学生来说存在学习难度,设计例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层次性,从易到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设计学案,应考虑“点”与“面”相结合。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让中等生受到激励,积极参与;让优秀生感到挑战,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思想、期望心理和自信不能被束缚,形成自主、探索、合作的习惯。在导学案中,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弹性,从而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对学案导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思考

(一)课前预习,分段进行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学案为导航,在不同阶段课前自学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提纲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环节。中职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欠佳,不善于自学。学案导学时,可以按“课内导”“课外学”两个阶段进行。“课内导”指的是教师讲授新课前,把设计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向学生简单介绍学习内容、目标和学法指导,学生结合学案开展预习活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督查与个别辅导,学生要记录疑点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交流做准备,也可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自觉开展助教活动,不能只学而不导。“课外学”阶段指的是学生在课外提前预习并完成导学提纲,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的导学提纲要及时全面批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对学情、学案设计进行反思,提高学案导学的效果。

(二)合作讨论,分享成果

中职生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纪律性不强和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运用传统课堂模式面临很多困难。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团队协作、合作共赢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合理的学习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组织学生围绕学案有序开展交流与探讨,分享学习成果。教师应到学习小组中巡视,及时捕捉教学问题,对问题与疑点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对学困生积极鼓励,并适度助学,对各组的展示及时作出补充或评价。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纪律和制定相应奖惩制度,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确保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高效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分,在班级形成比学争优的学习气氛。例如,在静力学公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利用导学案先通过扫二维码观看视频“悬挂法找重心”和动画“公理比较”,然后各小组成员动手合作完成相应的小实验;小组活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长负责制,通过“看”“做”“画”“议”和“理”有序开展交流与探讨,小组代表针对“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反作用公理”分享结果,并整理交流的结果,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给出激励与评价。

(三)点拨精讲,巩固拓展

围绕学案,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教师适时点拨关键处和疑难处,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点拨要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结构的简化”教学中,在实际工程中,大型钢梁或一些钢架桥以及立交桥伸缩缝处,常把一端采用可动铰支座,那么如何理解与突破“梁的最大挠度发生在何处”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学案设计的小实验进行点拨:把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上,另一端悬空,形成悬臂板,在直尺不同地方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观察其最大挠度发生位置与集中力作用位置关系。学生要及时在课内练习和课后训练中构建知识网络,总结教学重点和易错、易漏、易混的疑难点,进行学习整理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检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

(四)创新评价,促进发展

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多维性。评价方式要注重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学生为本评价的原则。评价内容要注重多维度,从考试成绩到课前课内预习、实验考核和考试成绩,通过多方评价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成、劳有所得。例如,针对力学设计的每一个小实验,要按标准明确、量规可评估的原则,制定评价标准、操作要求和量规界定,完善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可以在导学学案的指导下,根据标准完成每一步的实验操作,加深对实验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要引入实验考核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上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记录,形成学生重要的平时成绩。

三、结语

学案导学方法在土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土木工程力学教学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和自我生成,在正确定位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和务实的态度对待土木工程力学课程的发展。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要用大脑去思考,还要用实践课程定位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仁田.“学案导学法”在中职土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3(9):119-121.

[2]沈红玉.中职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248-249.

[3]王安稳.高中物理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3):53-54.

[4]黄志明,郑书艳.借助“学案导学”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80.

作者:俞明运 单位:福建省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