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理工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探究

理工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探究

摘 要:互联网金融行业变化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须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本文以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为例,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工特色;知识更新;两性一度;终身学习

0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伴随时展与新经济金融业态兴起而生,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部分财经类院校已经初步建立其适用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一些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多科性大学是以一个或两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大学,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即以理科、工科为主,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这类大学中,互联网金融作为非优势专业课程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得到的建设投入亦可能不足;但依赖于较为坚实的理工背景,可与理工专业实现互补,更加突显技术性,因而新文科建设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该如何取长补短、借助自身特色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改革,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一是纵向维度,根据课程的“生命周期”,将其划分为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考核三个阶段;二是横向维度,从参与主体出发,课程将教师、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现有文章对以上两个维度的多个方面有所讨论,观点主要集中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何宏庆提出做好以基础课、专业课和方向课为阶梯的课程设置,完善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和选修课制等学位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李建军、吕勇斌提出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模式,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姚磊提出传统的考试存在形式单一,教学、考核不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工程,本文将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讨论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多个问题,并结合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1 传统互联网金融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纵向维度

1.1.1 课程设置与财经类院校趋同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类专业课程,尽管不属于理工类大学的主要专业课,但可依托理工类多科性大学的理工背景体现特色。然而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并未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计算机技术应用类课程较少,也未明显提高对学生的数理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财经类院校趋同。在这种情形下,相较于基础更为扎实、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财经类院校而言,理工类大学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上显然处于劣势地位。

1.1.2 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许多课堂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材框架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认真记录笔记。这种课堂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很容易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即便学生专心听完一节课,领悟了某一互联网金融筹资方式的内在机理,面对实际操作时却可能仍不知从何下手。互联网金融课程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商业银行经营模拟、保险业务实训、计量经济数据处理、投资模拟交易实训等,熟悉和掌握操作流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但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各科基础课占用大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实践课的时间较少,学生无法系统、全面地学习操作技能。

1.1.3 考核流于形式,检验效果不佳

部分应用型课程考核内容与教师平时讲授内容脱节,专业课普遍以限时、闭卷形式考核,题型设置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题目一般出自教材或者所给题库。因而学生只要在考前踏实“复习”考试资料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反而那些平时努力拓展思维、但不擅长临时记忆的学生在考核中占不到多大优势。从一定程度上看,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1.2 横向维度

1.2.1 教师知识更新面临新挑战,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金融产品推陈出新,这对教师知识储备和课程内容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之一的众筹为例,从众筹1.0到众筹4.0的演化,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期间众筹产品从形式较为单一发展到图书馆众筹、微电影众筹、出版众筹、农产品众筹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平台也从野蛮生长逐渐过渡到较为健康的发展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化思维,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已储备的金融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对教师的一大挑战。

1.2.2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考试临时抱佛脚

高校为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行压缩课时改革,希望为学生留出更多自我探索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也不会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找不到合适的学习资料搜集途径。面对期末考试,51%的同学复习一周到两周的时间,31%的学生提前一至三天复习,甚至还有4%的学生提前半天才开始准备考试;在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考前抱佛脚”现象(谢中秀,2016)。

2 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建议

2.1 重视专业融合,突显理工特色优势

在具备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可以更好地结合数理、计算机的强项,通过学科间的融通突显技术性的一面。具体措施可以鼓励学生跨学院选修课程,或根据本专业需求增开理工类课程,提供多种课程选修方案;邀请特色专业的教师开展培训讲座,加强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为培养卓越拔尖经管人才贡献力量。

2.2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与交流,推进校企合作

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和推进改革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积极感知行业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蚂蚁金服”于2020年发生工商变更更名为“蚂蚁集团”,浑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揭露其业绩造假真相。除了自身主动学习外,学校也有责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聘请有关领域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鼓励参加学术会议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学习。鉴于企业对经济变化感知与反应的敏感度较高,可以考虑加强校企合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高教师素质;如果能够进一步推进,也可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拓展学生视野。

2.3 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两性一度

在疫情影响下,很多教师采用了直播教学方式。多数线上教学平台具备评论功能,学生可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有打断老师的顾虑,这也为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表达机会;利用教学管理软件后台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更便捷地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和回答问题正确率等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平台优势,选取一种线上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一些生动的案例,将理论基础真正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创新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之余,根据不同兴趣方向设立讨论小组,提倡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共同探讨,提倡教师科研与课程相结合,让科研论文走进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跳一跳”就能领略论文的思想,让论文不再高冷,从而不断提高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深度。

2.4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设计

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对于我们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案例编写的过程中来,使学生从中真切体会到教学目标,清楚课程内容设计意图,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设置研究生助教,发挥其更通俗传达教师要求、更细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桥梁作用,促进课程不断向贴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

2.5 引导课程思政,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对于经济类学生,应从本专业的视角,为学生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带领他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发展规律,以理论基础解释经济现象;当发现实际与理论相悖时,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教会学生如何从鲜活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6 提高实践考核占比,倡导终身学习

从考核形式上,设计理论考试、结课论文、案例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从成绩构成上,提高平时表现占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效果记录。当然,考核成绩只能用来检验学生对应学期的学习成果。学无止境,课程的结束不能代表学习的终止,不断以前沿的知识武装自己、终身学习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为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可组织建立课程群或兴趣交流群,供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交流分享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曼.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7):110-112.

[2]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14-16.

[3]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64-68.

[4]姚磊.浅谈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39.

[5]汪文隽,朱卫东,晋盛武,等.能力导向下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150-153.

[6]刘祥伟.“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187-188.

[7]张晓涛.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2):148-150.

作者: 甘晓丽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