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前教师心理素质分析

当前教师心理素质分析

一、教师心理素质及其构建

1.教师心理素质结构

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可以从多角度划分。第一,教师角色认知。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第二,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第三,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第四,教师品格。如果把教师当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的特征;第五,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2.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元素及主要体现

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即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首先,教师适应角色转换,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都要适应,在此基础之上教书育人。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再次,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同时它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此外,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二、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1.传统观念的弊端与思考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发展中,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已经定位于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无形中也被潜移默化。这种传统观念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不利于教师自身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社会因素带给教师的压力影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对自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学无止境”对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经济开放使得先进技术设备蜂拥而至,现代化教育媒体迅速占领和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掀起热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就成为必须掌握前沿技术的生力军,他们为信息、为网络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心头又多了一块“病”。

3.教育活动中的压力凸现

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如果教师的期望、教育结果与学生的成长结果基本上一致,教师就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但是,学生也具有各自的性格差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共性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现实压力。学生往往并不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在“控制”中成长。教师如果仅仅立足于学科研究与教育,则无法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要求。同时来自社会、家长的期望“压力”,也会使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发展差异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增加教师教学中的负担。

三、素质教育中改善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有效途经

1.培养师爱

教师积极情感主要表现在其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前提下,教师才能自觉地调动自身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投入相当的精力,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因此,教师应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爱感情,将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细微之处如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都会产生师爱的魅力。将自己的师爱之情化为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的行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怀着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除了教学中,要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也会获得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培养教师的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及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不仅能驱使教师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地钻研业务,认真地、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也常常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兴趣不应仅限于所教学科,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教师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学科知识,成为合纵连横、触类旁通的“大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满足各类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教学采众长,不断推动教育创新。

3.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学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及个性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这些特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4.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即为创新。教师的创造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时表现出敢想、敢干、敢闯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教师要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思想,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学对象,处理教学问题,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就会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进行灵活、多样化、独创性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保证教学过程不受或少受无关因素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