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广东大学生创业策略

广东大学生创业策略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找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共派发问卷1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5份。拟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创业教育对策。

(一)创业意愿高涨但动力不足

有85.1%的学生表示关注创业,但仅有8.4%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条件许可的话即开始创业。绝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先就业,待机会成熟后,才考虑创业。这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更多只是停留在口头或简单的想法层面,决心付诸行动的并不多。在调查过程中,78%的同学对大学生创业持中立态度,只有12人表示乐观。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极度不足,创业仍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诉求。

(二)认识存在盲目性

接受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创一份事业就叫创业。极少学生认同创业也是就业。也就是说,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不能对其实质进行充分理解。只有30%的同学了解或基本了解国家或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的优惠政策。有30%的同学一点都不清楚相关优惠政策。

(三)欠缺创业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87.7%的学生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但也有超过85%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创业能力或远远不够。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创业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具有了一些主动培养创业素质的行动倾向,但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的人并不多。除了能力。素质方面的欠缺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经验、资金筹措困难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

(四)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途径有限

9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虽然学校每年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学生认为教育覆盖面和教育力度很有限。学生在其中得到的能力锻炼十分有限。此外,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更多地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指导。校内的创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这也是校内创业氛的淡薄的原因之一。另外,学校无法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开展创业。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大学生创业意识欠缺,创业动力不足,创业能力素质缺失既与个体有关,也与社会传统观念、创业教育滞后,教育氛围的营造不到位有关。

(一)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

教育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但却未能突破就业是毕业后的主要选择这一思想束缚。创业只是增加了就业的选择性。即便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但学生追求高收入、高待遇、求安、求稳的心态依然占据主流。近年凸显的“公务员热”正体现了这一点。这种观念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创业素质能力的动力和热情。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以下几方面:应试教育致使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基本以专业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对跨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应变能力不强,缺乏社会、市场和实践经验。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不强,对市场调研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不强;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弱,对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不了解,对企业的人事、运行方式、资金等方面的管理都缺乏了解,无法有效协调对人财物的管理;三是社交能力欠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社交能力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与社会、企业、媒体客户等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四是风险承担能力不强,大学生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少,流动资金较少,一旦遇到困难和风险,就难以承担。这些个体因素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意识和实际的参与、参与结果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二)社会因素的制约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人觉得,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最大的还是社会文化。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理念传统的国家。儒家思想是文化主流。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在这种思想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我们民族过去形成了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这在一定层面上束缚了人们的冲劲和拼劲。这些都是制约创业意识培养,素质提升,能力开发的桎梏。

(三)创业教育滞后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讲话中,希望青年学子能做到“三结合”,其中一点就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目标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重视共性,忽视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甚至扼杀了青年学生的创新和冒险精神。此外,高校教学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若长期在没有启发和讨论的教学方法下接受教育,则无法形成创业素质所包含的独立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这些必不可少的创业心理素质,也缺乏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此外,高校课程设置中缺少创业知识相关课程,尤其缺乏实践类课程。广东省开设了创业知识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即便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其内容也更多地局限于企业管理类课程。创业前期和初期所需的相关知识基本没有,且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等相关内容,这致使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容易令学生创业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教师是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自身具备的素质在言传身教过程中会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创业教育体现在教师队伍的问题是:一是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极少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自身曾从事或参与创业实践的教师也很少。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教师以外其他职业的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当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则是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老师。他们基本没参加过专业的创业课程培训,主要是纯知识的讲授。从而导致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往往力不从心;二是刻板的高校人事制度导致教师队伍流动不畅。社会上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创业经验的社会成功人士难以成为创业师资的补充。

三、对策思考

创业教育不应只着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创业,如何实现创业成功。而应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二者的密切合作,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创业理论教育,更需要实践指导。

(一)观念上形成对创业的正确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成效如何,取决于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对此的认识如何。高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有充分认识,在思想上接受、肯定创业教育,只有这样,高校领导积极主动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教师自身也要肯定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脱离传统教育的标新立异。它是高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内涵、理念的延伸和创新。为了给学生创造创业的条件,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架构创业课程体系。学生应当端正认识,即创业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要因为自己不打算创业就排斥创业课程和拒绝参与创业的实践。

(二)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业教育

高校可通过如下方式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创意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并有意识的将创业教育与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并寻找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对其提供帮助。学校也应当有意识的增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能力锻炼的平台;借助校外兼职和勤工俭学等方式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实施创业教育;还可通过挑战杯竞赛、专业技能大赛及其他比赛有意识地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三)建议校外与校内创业实践基地

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发动大学生、院系和学校三者联合,形成学生开设创业工作室,学院建立创业中心,学校设立创业园这样一种三级联动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学生创业工作是以模拟企业的方式运行。在此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家的角色体验公司运作的全过程。院系操作的大学生创业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和指导。学校成立创业园,为一些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一定的资助,并提供全程指导和专家咨询服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走校企联合之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基地顾问,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开专题讲座、指导创业计划等举措,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能力。

(四)加强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活动的开展以及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创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硬实力”建设,而创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则是“软实力”建设。在创业教育实施环节中,只有采用这种“软硬兼施”的方法,才能切实实现创业教育。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对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走出去”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参加培训。二是定期的让教师到企业中蹲点实践,进行亲身体验,以亲身经历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开发研究创业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请进来”就是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及工商、税务等行业专家来学校讲学,将最新的成果,最有效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广大师生,并可与学生交流传授创业经验及对创业实训进行辅导,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效和素质,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