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志功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探讨

志功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探讨

摘要:“志功”思想作为古代道德评价的范畴,对评定我国现代的大学德育有重要作用。如何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大学德育问题,“志功合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德育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只看其存在的必要性而止步不前,还要反观其效果,以便于认清现在的不足和未来的方向,达到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目标。

关键词:志与功;大学德育;动机;效果

所谓大学德育,从文字表面而言,其实是一个特殊词汇,它是专指针对“大学”这一特殊对象而言的德育,属于德育大概念下的一个特殊内容。显而易见,大学德育的特殊对象主要有在校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其中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各种类型的研究生等。多数学者认为大学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学等。“志与功”是中国伦理思想中关于道德评价的一对基本范畴。“志”即动机,“功”是指效果。关于“志与功”思想的详细描述可见于《墨子》,在《墨子》鲁问篇中,墨子在回答鲁国国君关于国君的两个儿子哪个更适合做太子这一问题时,有这样的阐述:“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46。在这里墨子第一次把“志与功”结合起来,强调了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相对于儒家的更看重“志”,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更加突出强调“志功合一”,显示出了墨家能够比较全面看待问题的可贵思想。墨家的“志功合一”思想不仅是当时伦理思想的超越性发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作用,也是认识问题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同样“志功合一”也成为正确看待大学德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从“志”的角度考察

我国的大学德育我国大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高级专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大学德育的根本任务规定了大学德育的重点对象依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换个说法来看,大学德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其最终目标,其实就等同于实施大学德育这项工作的“动机”。实施大学德育,要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角度来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希望,肩负着整个民族、国家未来的重任,他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符合德才兼备的标准,才可以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德者,才之帅也”,人才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大学德育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理论是大学德育得以开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要认识到,人是可以被教育、环境等改造的。因此,实施大学德育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大学德育的“动机”毋庸置疑是好的。那么根据“志功合一”这一标准来讲,如果要评判大学德育的好坏,单从动机来看是不全面的,还应该反观其效果如何。

二、从“功”的角度考察大学德育

(一)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考察大学德育的效果

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评估大学德育的效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一,存在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作为衡量大学德育效果的真伪性的问题;其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评估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关于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衡量大学德育效果的真伪性的问题。以大学生这一大学德育的直接重要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大学德育的效果是合理的。但是仔细推敲又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突出表现在大学德育与中小学德育的脱节、与社会教育的脱节,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上。曾经有过一项题为“在你的品德人生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最大?”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20个人中受父母、家庭及个人经历影响最大的最多,有56人次,占46%;受社会生活、政治事件影响最大的列第二,有33人次,占27.5%;受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列第三位,有31人次,占25.9%。

由此可见,大学生个人在其大学时期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一定能够反映其所在学校的德育水平,因为根据上述调查和一般经验而言,与个人性格、品德等形成最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成效在个人身上有时体现得很少。因此,大学生个体现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也许是与其家庭教育水平相当,也许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经过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各级学校教育综合的结果,其所包含的大学德育并没有占很大的比例。所以,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指标考察大学德育效果需要有个“过渡期”,这个所谓“过渡期”是以大学新生入校接受大学德育为起点,经过一个时期的大学德育熏陶之后,以测量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无提升的时间为结点。以“过渡期”内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无提升、提升幅度大小的相对值作为评价大学生所在大学的德育效果是相对准确的,可以相对削减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作为衡量大学德育效果的伪性偏差。

其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的评估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评估大学德育效果的指标,要注意区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发挥的环境。很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大学生存在“知行不统一”“双重标准”等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在思想层面达到德育标准的同时,却成为道德行为的“矮子”,甚至造成很多大学生认为是否遵循道德要区分情况。以简单的“尊老爱幼”为例,大学生在学校都能表现的尊敬师长、互帮互助,但在家庭生活中就很可能由于其“身份地位”的转变而摒弃这种美德,变得骄纵蛮横,出门在外也可能发生不尊重其他老人与长辈的坏行为。在摒除大学生内在因素的原因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外在环境对大学生造成的不利的影响。

例如关于遇到跌倒的老人“扶或不扶”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之前的几年中涉及搀扶老人被讹诈的学生数不胜数,造成了全民的“老人跌倒恐慌症”,更是造成了2015年8月30日河南开封老人骑车跌倒众人围观不敢上前搀扶,导致老人身亡的悲剧。社会的世情冷暖让大学生有些迷茫,同年的9月8日,安徽大学“扶老太被讹”事件,再一次让在大学里接受良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学生的心冷却下来,做好事反而变为受害人的恶劣社会形势,也正是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敢”做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甚至是一个平凡的乐于助人的无名人。出于大学生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复杂多变,在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评估大学德育时要侧重于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相关行为的正面引导有无进步。大学生在大学德育的培养下乐于并敢于迈出自身思想道德与行为不一、思想道德复杂混乱的第一步,也是大学德育的效果。因此,应该以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的正向转化为标准,评估大学德育的效果。

(二)以大学德育的学校环境考察大学德育的效果

大学德育的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大学德育的学校环境是指“大学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大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主要包括大学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大学的物质环境如校园是大学德育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又是教育内容、大学文化、校风等校园精神环境的载体,大学的物质、文化和人际环境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德育的效果。大学的物质环境包括大学校园、校园人物雕塑、教室课桌椅等,物质环境之所以能反映大学德育效果主要在于大学生及教职工对公共环境的自觉维护,甚至是对于一花一草的爱护,这种高度自觉性是大学生最难得的宝贵品德,也是对大学德育最基本却又最高度的反映———德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大学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大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综合环境。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及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标志。大学德育与其文化环境应该是融合的,大学文化中成熟的、积极的同时又被学生认可并不断践行的德育文化,既反映了大学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成为一所大学的精神里程碑,这种德育文化的生成以及传承就是对大学德育效果的反映。大学的人际环境主要包括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最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大学德育的效果。人与人之间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受思想的指引。因此,良好的、和谐的、文明的人际关系环境也会受大学优秀的思想文化的引导。所以,这种凸显道德、文明的人际关系环境也可以作为衡量大学德育效果的指标。

三、结语

从以上两种考察大学德育效果的方法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大学德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问题有时并不是单凭大学德育一种力量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互帮互助。只有全面系统地看待事物,才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当前我国的大学德育需要做到的不只是一味地强调动机,还要时刻追踪大学德育是否达到我们事先期待的效果,是否能够在跨越下一个阶段时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俊才.墨子精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

[2]黄华,晏莉,李欣.大学德育与社会环境[J].宜春医专学报,2000(12).

[3]赵金昭.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04(4).

作者:尹玉乾 位:武汉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思想战线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思想与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