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力学性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精选

力学性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篇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2篇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能乐学、愿学、想学、爱学,才能积极对待、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真正地参与到数学认知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与思维的萌芽,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有了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改变了以往单一而枯燥的信息输出方式,可以将那些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的图片、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中,实现信息输出的多元化。所带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视听结合的多维刺激,更能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思维的效果,使学生将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现代信息技术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本身上来,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有了学生对数学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具有了前提与基础。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是思维的窗口、发现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发现与创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

1.观察前明确要求。正所谓有的放矢,没有明确目的的观察是杂乱的、无效的,只会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要求,提高观察的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来展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观察中加强指导。观察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以保证学生观察的实效性。如在观察中要加强观察顺序、观察方法的指导,

3.观察后注重反思。观察后并不是活动的终结,相反正是活动的新起点、新契机。在观察完成后,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整个观察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坚持。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想他人所没有想到的想法、找他人所没有找到的方法。这就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训练,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要构建开放课堂,为学生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跳出思维与心理定势,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

1.一题多解。一道习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答案,即答案的不唯一。这样的习题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时也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各层次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一题多变。即条件的不完善,让学生根据所学来补充多个条件,从而形成多个问题。这样的习题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利于学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运用。

四、激励创新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不断地为学生打气,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就学生的学习结果做一终结性评价,而是要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将表扬与批评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成功,享受快乐,这样才能让学生数学创造活动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集中的思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以赏识的眼光来寻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这样的表扬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在数学活动中闪现更多的创新火花,提出更加富有个性的见解,真正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全面提高,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3篇

1.善于提问是理性思考的开始

要克服“想当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能决定的.充分挖掘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养成科学理性素养的第一步.例如,学生每天都接触的电冰箱,教师可以引导其提问思考:电冰箱是怎样制冷的?冰箱工作时间为什么不连续?冰箱的门和体壁为什么那么厚?

2.学会从现象上升为理论

通过观察寻找本质物理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真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是要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参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寻找内在的能力.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们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以看热闹、玩游戏的心态来看待实验.教师要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训练学生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二、以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的世界又有—定的规律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1.纠正学生的“感觉”、“好像”

从思想上克服主观意识学生在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时,经常是凭空想象的,毫无根据地得出结论.如果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像是”或者“感觉是”.这是完全不理智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往往认为此时浮力比重力要大,不然怎么会浮起来呢?这属于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推理,漂浮时物体静止在水面上,是平衡状态,所以重力和浮力二力平衡,两个力大小相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分析习惯,学会寻找证据.

2.帮助学生脱离感情色彩

深化意识,用客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物理不是人文科学,科学分析和感情无关.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例外情况,状态也只有两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提出问题:一个正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将如何运动?学生脱口而出:一直转下去.丝毫没有根据刚刚所学的理论去判断,是典型的感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学中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理量也是在物理意义的需求中衍生的.所谓抽象,就是从众多表象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是感性形成理性的过程.抽象,离不开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概括.

1.“控制变量法”是通过实验数据上升为理论的重要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所谓的控制变量,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将众多干扰因素中的一个提炼出来,其他的因素控制相等,排除在外,逐一研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数据研究,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2.物理量的生成过程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法学基础理论内涵范畴

一、行政法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提出在1978年以前,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尚处于“史前阶段”,行政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法研究却成了法学领域最具有活力的,这得益于政府职能的转换,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法律实践。1983年,也就是我国行政法的创建阶段,<<北京政法学院学报>>刊发了应松年教授、朱维究教授撰写的<<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探讨>>一文,此后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几乎再也没有中断过,倍受学者的关注。武汉大学周佑勇教授甚至认为,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学已经冲破传统的规范分析,走向理性思维的发展阶段。⑴

对行政法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服务论、公共利益本位论、控权论、公共权力论、新控权论、控权加平衡论、控权加服务论、行政职责本位论⑵等等。这些研究,对于深化对行政法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些观点当中,承载了我国行政法学者对行政法价值的考量与本质的理性探究。在行政法教材中,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也多放在“行政法的概念”一节,目的显然,为了彰显“什么是行政法”这一问题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行政法何以为行政法?

行政法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等价了“行政法理”的的命题,凡是一种基础理论,它对于学科的影响是全方位性的,这区别了我国早期行政法对行政法规范的分析。正是因为行政法基础理论的问题的重大性,使这一问题在行政学界有不少的争议。尽管理论成果众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主流的观点,也或者说没有形成流派。一元价值论强调对一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只有一个,而一元价值论受到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追问,我们对于行政法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国外行政法研究的成果,而西方后现代主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却又是全方位性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所关心的是多元价值,这些多元的价值本质上必须是异质的。⑶我们如果要形成真正的系统的行政法学体系,就必须对基础理论承载的方法论功能进行反思。

笔者认为,要对行政法的基础理论探讨,必须首先认识这一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只有了解了问题的实质,我们才能在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行政法基础理论问题的内涵诚如以上所述,行政法基础理论对于行政法学科的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政法理”。

笔者认为,行政法基础理论至少应该回答了以下问题:

1行政法的概念,也就是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的概念是行政法学遭遇的第一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不能展开,或者表述含糊的话,就很难想象对行政法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表述了行政法学的价值,对实际的影响是:我们需要一门什么样的行政法学?或者说,我们所期望的行政法应该是怎样的?正因为对行政法学这个本质的问题很难全面或进行本质的阐述,有的学者刻意回避了行政法概念本质的表述,从行政法的表现形式入手进行。⑷

2行政法学基础理论决定了行政法学研究的领域以行政法母国法国为例,最初采纳的是公共权力说,但是随着行政的发展,一些行政行为很难依据这个标准纳入法律视野,以布朗戈案件为转折,狄骥建立了的公务说,随着行政职能的扩展,传统的公共权力和公务说已经不能说明整个行政活动,于是出现了公共利益、新公共权力等多元标准说。对我们来说,这一问题的回答也直接关系到整个行政法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一个学科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每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哪些法律?例如,依据什么原理把行政诉讼法纳入行政法学体系?⑸行政程序法应该纳入哪一部分进行研究?如果缺乏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指导,行政法学只能是一些杂乱材料的堆积,行政法学研究者也只能是众多法律现象的“仓库管理员”。同时,行政法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能兼容将来行政行为更多的不确定性发展,将一些新的行政行为及时纳入行政法律的视野,而不必忙于修正得以建构行政法学体系的基础理论。

3行政法学基础理论应该成为行政法原则的理论支撑当今行政法学界和务实界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已经达成了很大的共识,即行政法的原则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然而这两个原则却是建立在对国外行政法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支持,以合法性原则为例,对这一原则的理论支持仅是宪法上的“法治原则”,“合法性原则渊源于法治原则并以后者为基础,但法治原则属于宪法原则,合法性原则属于行政法原则”⑹。以宪法原则推演出行政法原则并没有错,但是我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有着“契约论”和“自然法”的等理论的支撑,坦白说,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化的宪政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宪政”一词被赋予了工具性价值,单以宪法第五条来作为行政合法性原则的理论支持未免显的有点势单力薄。

4行政法学基础理论应当符合行政理念的发展趋势在大陆法系国家,公法私法是传统上对立的两极,但随行政职能的扩张演变,笔者认为“公法私法化”已经初露倪端,仍以法国为例,在80年代以前,行政机关在行政合同方面享有较对方合同当事人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权,包括对行政合同履行的指挥权、单方面变更合同权、合同解除权、对方违反合同的制裁权⑺,行政机关享有超出一般民事权利的权力,表现了强行政权力色彩,而在近二十年法国行政法的发展中,行政合同与往昔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现在行政合同完全适用合同法(法国行政合同方面有公共工程特许合同,占用公产合同和公共采购合同——笔者注),行政机关与对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不再享有特权,行政机关违约必须承担责任,过去实行过错责任,现在国家更多承担无过错责任”;在近20多年的法国行政法发展中,公共服务部门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要求政府拨款,做到自治自足,而且公众与国家独立存在⑻。还例如,传统行政法学认为行政强制的单方性、高权性、命令性、支配性,这种传统的观念源自于大陆法系国家行政行为权力性和不可处分性,而有学者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全面考虑,对参与型和互动型的行政理念的关注,对这种传统的观念进行了置疑,认为行政强并非绝对没有和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⑼。而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发展,奠定了法治运行的基础,中国要真正走上法治,就必须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确立多元权利基础、公权力权威和良法之治,并实现依法治国与市民社会理性规则秩序的回应契合⑽。有学者更指出,透过市民社会的建构逐渐确立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两极摆动,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⑾。

三、行政法学基础理论中的范畴对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

1现代行政理念与行政职能行政理念与行政职能的转换是行政法学领域的一个老问题,现代的行政已经从管理的行政向服务的行政转变,从命令的行政向合作的行政转变,从强权行政向弱权行政甚至非权力行政转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是什么内在的动力推动着行政理念与行政职能的转换?有无规律可循?

2个人与群体在西方思想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个人”与“群体”是许多思想家进行叙事的角度。,如共和主义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对立,个人自由主义的旗手哈耶克关于“个人主义”与社会的对立⑿。公民个人权利与行政权力、公民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入题都应从这个角度入手。

3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传统的行政法观念认为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冲突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现象之一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因对宪法关于为公共利益而对征用的补偿的修改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界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而法律要求的不能是很含糊的表述,任何很含糊的表述都会成为权利或权力滥用的借口。用法律给“公共利益”进行规范的表述已经显示它的必要性⒁。而且我们也需要全面对传统行政法观念中的公共利益于个人利益的关系进行分析,究竟是否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消弭的张力?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认为道德就在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他说:“道德主义者不断地谴责人性中的恶,但这只能表明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多么无知。人并不恶,他们只是由其利益所驱动。道德主义的谴责自然不可能改变人性中的这种动力。需要谴责的不是人性中的恶,而是立法者的无知,因为他们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与共同利益对立的位置上。”⒂

在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问题上,应该冲破传统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对抗的这种惯性思维。我们认为行政机关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当某项为公共利益进行的行政任务因个人利益的阻碍而难以完成时,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其他路径完成,如果采用的路径可以完成这项任务但成本过高或者除非公民个人对公共利益做出“特别牺牲”才能完成任务的话,也应该重新考量公共利益本身,公共利益是一些公共的资源,如果量化平均分配的话,公众中每个人分的的份额是否非常可观?也或者公共的利益是一种远期的利益,大部分公民个人对应该分配的这份利益不是非常急需或者近期的意义不是非常重大,这种因为公共利益做出“特别牺牲”的个人却因此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的话,那么这种“特别牺牲”应该就是非正义的。同时,公共利益也不是一元化价值的载体,是多元价值的聚合体,如果为了某一两种价值的实现而牺牲了其他的价值,那么这种“公共利益”也是非正义的。

4公民个人权利与行政权力公民个人权力应该是行政权力行使的界限,对这一点,国内和国外的行政法学都给于了应有的尊重,也是当代行政法学的轴心所在。笔者以前比较赞成以行政权为核心建构行政法学体系,但是应该注重“效率”与“公平”,功利主义代表边沁把功利原理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最大福乐原理”,这也应该是当代行政理念之一,同时要注意被罗尔斯所批判的功利主义对“效率”和“公平”的埋没:只痴迷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而漠视弱势者的自由权遭受的恶待⒃。相对于强大的行政权力,公民个人权利当属弱者。特别是我国在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利益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应当特别尊重非物质方面的权益。笔者认为,应该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把被行政权力侵犯的其他非人身和财产的权利纳入救济范围。超级秘书网

5宪政与行政法行政法素有活宪法、小宪法、动态宪法之称,行政法是宪法最重要的实施法,宪政观念、制度、价值以及制度的设置对行政的发展的作用自然也应该纳入行政法学的视野,也是行政法学基础理论同样不可回避的问题。

6本土法律资源与国外法律资源不可否认,对国外行政法的比较研究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我国宪政建设的实际,要根据我国的历史传统、行政法的发展现状、以及我过当前的建设实际相结合,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利用对国外行政法比较研究的成果,也才能更好地为我过当前的法治建设把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发展路线。

参考目录:

⑴周佑勇:<<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整和定位>>,载<<法律科学>>,1999(2)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5篇

素描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方法与技能,这对于素描教学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写实素描是一种较高的造型技艺,需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将物象的形态特征、艺术特性等用线条的组合表达出来。想要达到这种创作水平首先需要学生具备非常好的观察能力。只有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抓住物象的特征以及造型上的特点,才能够在表达与创作的过程中将物象更为真实地呈现出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方法与观察技能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小学美术课本中的许多教学素材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善用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对物象仔细观察的习惯,并且能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观察与思考,这对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装饰纹样》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观察技能的很有价值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纹样的技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装饰纹样是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使其造型、构图、色彩等都适合实际运用的要求。它具有上下、左右、交叉或中心对称的特点,给人以节奏和谐、稳定、整齐和庄重的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具有装饰纹样要素的事物,比如我们自身的五官、植物的叶子、蝴蝶等都包含了装饰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装饰纹样,初步学习设计简单的装饰纹样,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生活美并再创生活美的能力。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观察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很典型的装饰纹样,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总结与归纳这些纹样的特征,并且让学生谈谈这些形态特征带给自己的感受。观察技能的深化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们对于艺术作品有较好的感知能力,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训练提升学生们的这种敏感程度,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让学生在完成独立的作品创作时具备更好的造型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感知力

素描教学中造型能力以及整体感知能力的具备是作品能够良好完成的基础,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进行作品的独立创作,只有在素描绘画中学生的造型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打磨与训练,学生才能够在具体的作品实践中体味造型能力的用处。此外,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也是素描绘画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舞台美术设计》是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的素描绘画能力得到锻炼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感受舞台美术设计所带来的综合艺术效果。要让学生尝试设计课本剧的舞台美术场景与道具、服饰,并进行排练与演出,以此提高学生将艺术设计与大胆实践创造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加强学生对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感受精美的舞台美术设计中,了解有关舞台美术设计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在进行舞台美术设计时整体感知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对整个舞台效果有很好的整体感知能力,这在具体的设计中往往更为重要。我会让学生以素描绘画的形式来刻画他们想要呈现的舞台设计,这个过程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技能。

三、培养学生写生、临摹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