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两型教育论文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两型教育论文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材料与方法

1实验鱼

实验用中华鲟、西伯利亚鲟幼鱼均为2008年11月人工繁殖的20月龄幼鱼,暂养于循环养殖系统的水缸(2000L)中。暂养期间,水温和溶氧分别为(28±0.4)℃和(7.3±0.1)mg/L(均值±标准误)。取12尾中华鲟(体长57.86cm±4.66cm)和11尾西伯利亚鲟(682cm±09cm)比较与游泳相关的侧视形态。

2形态采集

自制与鲟鱼体型契合的鱼体固定支架将实验鱼固定,以使侧面轮廓线位于同一平面,消除视角误差。利用固定于正上方5m处的SonyH20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拍摄背景为1m×1m蓝色聚苯乙烯薄板。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鱼均用适量丁香油轻微麻醉,拍摄左侧面。

3主成分分析

利用tpsDig2软件数字化标定样本上13个标记点(图1)。连接代表性标记点,得到11条线段作为形态特征度量,包括头长1,头长2,头高,体高1,体高2,体高3,尾柄高,尾柄长1,尾柄长2,背鳍前缘长,尾鳍上叶长。通过标记点坐标和比例尺计算出所有形态特征度量实际长度,通过采用Burnaby法标准化所有度量,以消除异速生长带来的影响[13],对标准化的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概括形态差异。通过11个形态特征度量在选取出的主成分中的载荷说明主成分代表的形态特征。用HotellingT2检验比较各主成分中两种鲟鱼之间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显著,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5.0中进行。

4相对扭曲分析

利用tpsDig2软件数字化标定样本上26个标记点(图2)。其中,轮廓上22个标记点(图2中空心点)包含了12个结构标记点(2、3、7、9、10、14、15、17、18、20、21和22),8个曲线拐点和2个极端点(5和19)。因为鲟鱼躯干较为修长柔软,样本在摆放拍摄时可能出现轻微的非自然弯曲,所以设置标记点23-26作为内部标记点(图2中实心点)来拟合三次曲线矫正非自然因素导致的躯干弯曲,且在矫正后由tpsUtil软件删除以不影响后续计算[14]。一些标记点(4,5,6和19)在样本间配对时的同源性较低,使用tpsUtil软件将其设置为准标记点,它们能够在平行于相邻标记点之间的方向上滑动[15]。随后通过广义普鲁克分析对齐标记点布局,以最小化所有样本配对标记点间距离平方之和[16-17]。通过相对扭曲分析比较对齐后的所有样本[18],相对扭曲(RW)将映射在薄板样条上以可视化结果[19]。相对扭曲分析是整个形状空间中样本间所有形态变化(包括均质和非均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通过tpsRelw软件输出所有样本的相对扭曲可视化结果,并用HotellingT2检验比较种间相对扭曲得分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显著,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5.0中进行。

结果

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表明,11个主成分全面概括了中华鲟、西伯利亚鲟的侧视形态差异(表1)。其中,前4个主成分(PC)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对方差的累计解释率达到88.46%。11个形态特征度量在前4个主成分中较高的载荷(大于0.6)说明了各主成分所代表的形态特征并能概括所有样本间侧视形态特征度量的差异。PC1代表头部大小、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高度和长度、背鳍前缘长度以及尾鳍上叶长度。除尾鳍上叶长度与PC1得分成负相关外,其他的形态特征大小均与PC1成正相关;PC2和PC4代表体高;而PC3无明显表征对象(表2)。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的前四个主成分得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单指标分析说明,两种鲟鱼的PC1具有显著性差异,而PC2(P=0.812)、PC3(P=0.481)和PC4(P=0.731)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

2相对扭曲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表明,前三个相对扭曲共解释了731%的种间形态差异。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在前三个相对扭曲中具有显著差异(HotellingT2检验,F3,19=119.830,P<0.001),其中单指标分析说明两种鲟鱼仅在RW1上具有显著差异(P<0.001;图4),而在RW2(P=0.409)和RW3(P=0.891)中均无显著差异。RW1中最小值样本(西伯利亚鲟)和最大值样本(中华鲟)在薄板样条上的映射(图5)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

讨论

1形态测量方法比较

国内外学者都曾采用桁架网络法分析硬骨鱼的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并指出Hubbs&La-gler[20]所提出的类似于本研究中的形态测量方法存在形态特征度量分布不均、同源性不高等缺陷[21-23]。本研究中标记点的选择尽量满足了同源性要求,仅设置了体高这一唯一无同源性度量。虽然桁架网络法克服了诸多传统形态测量中的缺陷,但是并不适用于鲟鱼的形态研究。因为鲟鱼的体长较长,躯干腹背向刚性差,所以如果采用桁架网络法一些跨度过大的度量会因为躯干的弯曲而出现较大误差。所以迄今为止对鲟鱼形态的多元分析都未采用该方法[9,24]。鱼类形态学家也曾同时使用传统多元分析法(或桁架网络法)和几何形态测量法[25-27]。本实验中相对扭曲分析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几何形态测量法,不仅能够可视化分析结果,而且在数据获取、分析效力及拓展应用上都比传统多元分析法具有更多优势。几何形态测量保存和分析了样本形状的几何信息。标记点2-D或3-D坐标作为形态数据的获取途径可以记录标记点间的几何关系,同样也可计算出距离。样本几何信息参与计算甚至有助于判断因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躯干弯曲[26]。本实验中内部标记点拟合的函数有效的避免了这些因素对分析的影响。在获取数据时,几何方法仅需要鱼类样本在麻醉时拍摄的图像即可。滑动准标记点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缺少同源标记时对鲟鱼轮廓分析的困难。几何方法无需预先设定测量变量,而多元分析法中为了体现最佳统计效力或使形态分析结果更好地配合其他应用,往往需要先确定需要测量的度量。几何方法可通过全面覆盖样本的标记点布局直接说明形状的最大变化方向,指出结果描述中应强调的变化。这不仅能引导将来研究中对变量的选择,也更有利于鱼类形态相关的探索性研究。比如探索与栖息地、摄食方式相关的形态特征来解释鱼类的适应辐射与多样性[28-30],以及探索与游泳行为相关的形态特征来解释鱼类在形态功能上的进化。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养成教育;方法途径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很必要。高职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职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仍具有较强可塑性,对高职生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职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高职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针对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高职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部分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调查班级中,92%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30%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社会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心理幼稚,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与人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其二,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35%。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厌学情绪;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纪律松散,上课看小说,玩手机,闲聊,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甚至缺课、逃课。

其三,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40%,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等严重不良行为。

二、对高职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高职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坚持整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采用以下养成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重引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当代高职生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经过接受基础教育,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思想理论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生既可能在正确思想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也可能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畸形发展。他们在人格方面的这种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人格教育是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管理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渗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导,规划美好人生

高职生作为当代青年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生在上中学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高考晋级后,离开了紧张的以他律为主的中学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了相对宽松的以自律为主的学院学习生活环境,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导致学习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学精神追求错位,甚至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导致职业规划的迷茫。因此帮助和指导高职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驱力,就可以使他们变得积极向上。班级管理中,我们针对高职生职业规划迷茫、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加强教育指导,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业前景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热爱所学专业,并把个人的专业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疏导,培养健康情感情

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态度、情绪、感受以及信念等等,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目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情感发展的过渡期的高职生,其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而矛盾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喜欢与人交往,但又容易自我封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这些矛盾很容易造成高职生情感方面的极度苦闷。而许多高职生不能正确地自我调节,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结交不良伙伴,染上不良习气。一些高职生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心理受挫,不能正视自己,易患失眠、心烦意乱等身体不适。针对高职生的这些心理困惑与障碍,我们充分利用课堂、网络、板报等渠道,针对高职生中存在的人生目标、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不良情绪疏导,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及现实环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学会交际,增长知识,磨砺意志。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法学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

走入21世纪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当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想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化教育,关于此类问题的争论在法学教育质量观的讨论中比比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法学教育质量观应如何选择?法学本科教学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不时地在低就业率为背景的法学专业教育中敲响了警钟。

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总的来说,各个国家均主张在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应当注重实效。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学校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出发,在调整与整合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结合点。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虽起步较晚,但问题的讨论已经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比如在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高端科技的促进方面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要走的必然之路,若能抓住契机,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转变,为迅速成长为强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法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被放大出来,法学教育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建立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法学教育质量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的社会背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分析问题的前提是看清问题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仍然是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高校扩招的大背景

80年代初,大多数高校在校人数不到2000人,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全国也只有几十所。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我国高校入学人数大增,动辄上万人,如浙江大学在校生有12万之多。必须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他认为,大众化的一个显着标志是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5-50%,低于15%为精英化教育阶段,高于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1]。显然,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校招生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教育资源的紧张,如校舍紧张、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下降、学科重复、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甚至许多高校为了解决校舍和基础设施的匮乏,向银行大举借贷,出现了财力亏空等严重问题。

2.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普及

1976年仅有两所高校设置法律系,截止到十年前,全国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在校生达6万余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2]。如今,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余所,法学专业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近30万人,其中,本科生约20余万人,法学硕士研究生约6万多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约2万多人,法学博士研究生约6000多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与社会所需求的法学毕业生数量形成供需上的矛盾。并且,许多高校的法学师资并不具备开设法学专业的条件,为了争取生源才予以开设的。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大多数法学专业学生的质量出现了快速的下滑。

3.高校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高校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法学专业而言,率先达到研究型行列的大学居于高校法学专业的主导地位,其中很多高校大量减少本科学生的数量,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教学和研究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中,教学型大学居绝大多数。而这些大学是地方二流高校,实力比较薄弱。在两者的中间还有一部分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并重型大学,实际上,这些大学正处于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过渡的阶段。在三类大学之中,研究型大学实力最为雄厚,往往也是得到国家资助最多的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质量较高。而居于末端的教学型大学则往往要面临师资、经费、财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加之,在争夺法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各高校都使尽浑身解数,以各种名义招收法学专业学生,脱离了自身应有的定位。“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贪大求全和盲目攀比的心态,不分层次,不分类型,所所高校开放化。职业技术学院千方百计地想改为普通高等学校,单科性学院升格为大学,纷纷争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把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定为自己办学的目标,有些国家投入巨资的重点大学也利用自己的‘名牌效应’和政策优势急急忙忙地办起了职业技术教育,争夺一般高等学校的生源市场份额。出现“成人教育非成人,高职教育无职业,自修大学不自学,重点大学办高职”的现象,这与高等学校定位不清晰有直接关系。定位不清的结果促使了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无序竞争,干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市场[3]。”

4.法学专业就业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除了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外,还与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盲目扩招有关。虽然教育部颁发法令,限令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止招生,但这没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5.教育不公平现实下的质量贬值近些年来,大学中兴起的“国际教育学院”、“独立学院”等大规模招收大学学生,法学专业不在少数。

这些学生被戏称为“黑大学生”,以极低的分数被录取而获得与正式录取的大学生一样的文凭,这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教育不公平。在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法学的过程中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也导致了法学毕业生的质量下滑。

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质量观的拷问高等

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教育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相应的法学课程设置问题、不同层次的法学教材使用问题。当前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由规模发展转到质量工程的建设上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质量观的思考会由浅入深,对这些问题的拷问与思索会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法学教育质量观。

1.精英化教育还是普适化教育旧的大学法学培养模式是精英式教育,其目标是传授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精英型人才。

步入大众化阶段后,这种教育模式的开展受到了巨大挫折。针对现阶段国情,必须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树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学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大众化教育质量观也应是多样化、多层次化、个性化和整体化的。值得一提的是,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就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不能误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就不要精英教育了。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须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应性的、整体性的和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从发达国家来看,大众化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存在,并与精英教育共存。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德国的专科学校、日本的短期大学与专门学校和韩国的专门大学等短期高教机构,以及各种各样的开放大学、无墙大学、远程大学等成人高教机构在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中传统精英大学仍在高教系统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逐步向现代研究型大学过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极强的科技生产能力,已日渐体现出这些大学超越传统的仅仅培养精英人才的特点。两种截然不同的高教系统并行不悖,各按其职能和特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是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解决大众化教育与传统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最有效方式[4]。

2.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仍然是培养知识精英,但这是一种范围更为广泛的精英,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重点从塑造个性转向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精英。在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对象是社会所有的人。

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并且在大学法学培养目标中也显然标示着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实践培养综合型复合人才,也就是说本科的培养方向以司法实践工作为主。而一向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却被纹丝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大众化法学教育的一个误解。因此,如何在教学方法上加以调整应当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3.法学人才质量与数量的博弈质量和数量是一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大众化阶段,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成反比例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是一个量的扩张,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量的增长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给高等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在高等教育数量扩张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滑坡的趋向。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其面临着数量扩张与质量下降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学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把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

另外,数量的需求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高校能够提供的法学学生数量越多,就越加剧了法学教育中难免的浮躁情绪。

三、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质量观的重塑与展望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6]”。大众化教育质量观,是从全新的视角和多层面的意义上来加以解释的,其主要标志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由此可见,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突破了仅仅把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要素这一观念,强调了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个性化和整体化。在树立一个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好这种质量观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学教育有的放矢。

1.法学教育质量观应坚持多元化教育方向

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已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追求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完善结合。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探索和重构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仅仅停留在承认“多样性”和认同三个维度及其不同权重的层面。在这方面,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举措可以供我们借鉴。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SCANS)制订了一个《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报告认为:“20世纪后25年形成的两个条件,即商业和工业的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的爆炸性增长,改变了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

这些改变很少在我们应当如何培养青年人就业中得到反应。”SCANS的研究表明,“我们称之为工作岗位技能(workplaceknow-how)的东西制约着当今的工作效果,这种工作岗位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能力和基础。”

在多元化教育模式中,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两种制度共生。正如特罗所说: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

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可以共处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都要求办不同层次的学校,设置不同的课程,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大学成功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多层次高教体系,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本科学院,还有社区学院。我国要想顺利实现大众化,为走向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必须走多层次办学的道路。大学必须有分工,研究型的大学着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应该全心全意承担大众高等教育的任务。我们不仅要坚持精英教育,而且要大力发展精英教育,办更好的精英教育,为迎接挑战储备大批高级人才。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就特意指出要“防止误解的若干说明”,其中特别强调“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大众型的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也存在精英型高校和大众型高校的区别[7]。”

2.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实践能力

教育方向在以本科为主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好坏对教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仍然固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的话,势必与大众化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法学本科教学应为社会提供能够从事实际司法工作的合格法律人才,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及法律服务者。过去的精英式的法学教育实际上除了培养实践人才外,还担负着培养研究者的学术人才。在大众化阶段,这一目标为研究生培养所代替,而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的人才培养则落到了本科教学的肩上,这也是符合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要求的。

为了正确理解该教育目标,大学中的法学教育必须在各个方面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许多院校开展的模拟法庭审判、法律诊所、暑假实习、法律咨询等活动都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另外,在课堂上开展案例式教学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以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的比例应当进一步缩减,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法学学生的实践能力。超级秘书网

3.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特色

教育方向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也表现在各个高校开展法学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各院校的优势学科进行边际学科的建设。法学教育质量观从来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校情,各级各类的学校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其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不同,因此,将各自的特色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对整个国家的法学教育质量提供新鲜的范例。特色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高校的自然属性。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能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做出选择来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未来高校的发展将异彩纷呈,一所高校生源是否充足、质量是否高、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多少、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怎样,都是学校能否发展、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这是由高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确立并在竞争中不断形成的特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自身的个性,让不同类别的学校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或许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8]总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法学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与大众化教育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促进法学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曾宪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法学二十年[J].法学家,1999,(1).

[3]王思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4]王思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林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

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

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恕我直言,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行文的规范。那么,行文应符合哪些规范呢?主要有:(1)结构格式规范;(2)文字表达规范;(3)标号标题规范;(4)留空转行规范;(5)符号图表规范;(6)标点使用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请参阅课本。要注意,平时写教案、写计划和总结、试卷编制等均要重视行文规范。

论文完稿以后,最好请别人看看。“自古学者必有师”,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写教育论文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积极的心态。心怀厌倦,浮躁不安,何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广大中青年教师应挖掘自己的潜力,要看到许多有利条件。现在报刊杂志种类多,稿件需求量大,各种论文评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重在实践,贵在参与,教育并非写论文的惟一目的。

2.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初写论文者,很难一下子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也很难一投就中,这就需要恒心。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写稿和投稿的规律,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⑤管理科学化。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涵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系统,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

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如《适应未来,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篇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着眼未来,专门而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改革课堂教学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型论文。作者在绪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新的世纪将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现在在校学生中都是21世纪初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难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全面改革才行。”接着,在本论部分,作者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在“要改教学指导思想”、“要改课程结构”、“要改教学方法”、“要改教学手段”、“要改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阐明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

再如《试论基础教育中的“优教优价”》,是作者针对“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十分活跃,改革的规模、速度和深度空前未有”;“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步展将册,步子不大”;“久之,必将贻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采用‘优教优价’的办法来解决基础教育的困境”。全文从“实施‘优教优价’的必要与可能”、“‘优教优价’的作用”、“实行‘优教优价’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阐明了自己独特新颖的学术见解。

此外,从立论的角度分,还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这里不再赘述。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