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第1篇

一、序言

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越来越呈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实现新阶段目标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目标。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竞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世界范围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科技发展,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科技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区域间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技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等诸多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较少;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我市由科技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未来15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构建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今后15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自主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就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提升产业,就是瞄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优势资源,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支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支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实现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重大抉择,是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我市建设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环境好、支撑引领作用大的创新型城市。

(二)战略目标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经过15年的努力,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重点行业和产业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得到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四是现代服务业、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五是重点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六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加强。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5%以上和3%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总体部署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市情,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二是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0个优先主题,实施10个重大专项。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并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四是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和人口与健康等领域,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三、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重点产业和行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主体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以通信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体的潜力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材料和支撑设备协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软件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形成嵌入式软件、通用及行业应用软件发展优势;通信产业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群体优势;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整机系统,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发展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和医药中间体;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推进新材料技术向功能复合化、材料智能化、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

(二)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必须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打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大力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

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5大产业链(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和7大产业集聚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重型汽车、轿车及大客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设备: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电子信息设备: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应用网络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重型商用汽车、大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以及其他零部件等产品;优势专用通用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炼油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型设备,以及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特别是500-8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

(三)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在新品种的自主创新、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科技切实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和高效经济作物。推进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保持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常规品种选育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现代高技术产品。

研发和推广农作物、林木种苗和畜禽、水产品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技术。重点推广集约化栽培、设施标准化、优化配方施肥、节水旱作增产、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田水利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构架节水型农业。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的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智力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建立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高效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物流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射频识别、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会展业:实现场馆设施智能化,建立统一的会展信息平台,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技术装备、网络软件平台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及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五)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两大品牌。必须大力研究开发文物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古遗址保护、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和品牌价值。在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和广告业不断导入科技发展要素,以文化产品创新为主导,优化旅游科技发展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六)人口健康与城市公共管理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SARS、人类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应急系统,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严重影响健康的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认真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解决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现代管理等三个环节上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建立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管理指挥和城市交通评估等智能管理系统。

公共安全是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预防性研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协同研究,建立公共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和应急事件指挥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测、生态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疫病防治及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

(七)资源、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等,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

加快科学技术重点领域的发展,必须围绕我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筛选出若干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产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基础较好、急需发展且近期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可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技术集群。确定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业技术升级和持续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重大专项,是指围绕城市发展目标,通过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工程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一是紧密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备支撑社会进步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改善产业化环境。

(一)优先主题

1.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寸硅和硅基单晶生长及外延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技术、光通信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新型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光电集成技术。重点开展半导体固体照明工程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超导材料和铌钛合金材料及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研究。

2.信息化支撑软件技术和产业化支撑技术

重点发展新一代软件中间件技术、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环境)。开发新一代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海量信息存储技术、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化支撑技术、领域工程与应用集成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3.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和测井系统等技术;开发模糊变频控制系统和快速成型制造等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射线、超声、红外、热成像等成像诊断设备及控制系统。

4.重大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重大装备所需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行业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领域,重点合作开发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和车桥技术、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等重大关键技术;在电力输变电领域,围绕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开发,重点研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交流灵活输电用设备技术和超导开关技术,加强高压输变电领域中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技术、输变电成套装备关键部辅件技术攻关。在优势专用设备领域,突破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三元流高效设备节能制造等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数控电动钻机、智能化节油抽油机、智能测井设备等关键技术。加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产业化成套配套设备设计研发、高效节能绿色空调压缩机设计和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设计研发。

5.食品安全与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重点开展高压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低温杀菌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研制现代食品绿色包装技术。重点研究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与控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6.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农业生物技术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导入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究和推广良种核桃、良种板栗等果品的抗旱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经济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体外授精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重点开展目标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开展动物胚胎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加强对农用畜用诊断试剂盒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新型沼气池建造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7.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

重点研究中药原料制备技术、现代中药新剂型及中药有效单体成分提取技术和筛选方法,开展重大及疑难疾病病症的创新药物研究。加强中药材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以开发创新中药和大品种培育为重点,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生物反应器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新技术。发展生物诊断及检测技术,支持以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生物药物研发和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药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建立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平台。

8.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对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研发地面导航设备、地面飞行训练装置、航空仪表等航空机械设备及地面装置、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发展全球卫星导航仪及定位系统、遥感设备与智能感知系统、遥感图像产品等卫星云图接收技术。

9.节水、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重点开展节水型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研究推广农业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重点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开发太阳能发电蓄能和并网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组技术。

10.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区域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突破饮用水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技术、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技术、生活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

(二)重大专项

1.集成电路设计及关键设备制造

加强核心设备制造、高端专用芯片和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重点研发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形成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设备业:重点发展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的核心产品;设计业: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控制、智能终端与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制造和封测业:重点发展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功率器件、新型分立器件等产品,抓好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线的建设。

2.重大软件应用与产品

建立自主、完善的软件产业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开发面向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交通控制等优势制造业或新兴产品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面向城市管理、综合社会保障、金融、旅游和文化资源库建设、能源、水利、交通、环保、物流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通用软件产品及其重大应用示范;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内容与多媒体技术产品与服务;快速推动软件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发展的信息交流与市场互动技术系统。

3.网络及通信设备

研制新一代“虚拟现实——三维视景生成器”技术产品,突出发展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智能天线与基站、宽带接入网设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及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重点发展基于TD-SCDMA的核心网和相关设备,加快通讯产业基地建设。

4.新材料及制品

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电子光电子新材料。加强金属纤维、碳纤维等特种纤维技术的转化以及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制;加快碳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及钛酸盐等系列陶瓷粉体、瓷料和复合材料的规模制备;开发全系列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及液晶材料制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铌钛合金超导材料;加快油田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结合剂、精细化工制品的研发生产。

5.新药创制及制药装备

重点开发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为基础的创新药物。加强针对疑难病症的创新药物开发、肽类及蛋白类药物开发及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研制现代制药装备、分离提纯装备和自动化成套制药设备。研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类、二类化学药和生物药。形成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产业新集群,成为全国中药、新药加工基地和重要的药品科研创新基地。

6.汽车制造

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技术总成及零部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重型汽车、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形成具有以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重点研发电动汽车及重型汽车变速器、大型客车底盘、重型汽车发动机等。打造中国一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7.大型飞机和支线飞机

坚持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发展大型客货运输整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形成成套生产能力和总装能力。攻克先进发动机、飞控、航空电子、导航系统、机轮刹车、起落架等配套产品的关键技术和生产。

8.高压输变电设备装备

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提高输配电设备装机综合能力。推进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的产业化、小型化与智能化。重点发展500千伏以上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及其试验装备、开关设备等支撑技术的研发制造能力,提高电力制造业的集成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

9.农产品加工、贮藏及保鲜

围绕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的深加工,培育完善食品工业体系。发展粮食加工业,推广乙醇、变性淀粉、柠檬酸和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发展蔬菜果品加工业,支持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发。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支持低温肉制品加工、生物发酵等制品的研发。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开发牛奶甜点等高附加值产品。

10.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重点,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网、覆盖全市、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支持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建设区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技术市场网络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快速测试技术标准平台。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并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一)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力量,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各类技术创新研发机构,探索和创新企业研究开发组织模式,提高企业自主技术配套和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动,引导科技企业及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二)完善区域创新机制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研发任务,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际科技中介机构在建立合作、合资或独资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体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保障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发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优势,整合资源,集成创新,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发展完善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本要素的市场体系。

(四)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围绕建成“打造中国技术创新中心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信、集成电路、软件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化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成功能齐全的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商用汽车、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建成中国最具实力的航空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形成国际性的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要建成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航天特种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建立军民技术和产业的融合体系

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发特色民用产品。加快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进程,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建立军民技术合作创新组织,协调解决军民技术创新体系融合中的重大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更加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一)增加科技投入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依法确保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保障财政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配套投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国家和省、市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健全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及立项,执行和结果实行全程控制。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对高科技企业在采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三)引导金融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

在国家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创造更加宽松政策环境。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创造条件,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要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推进高新技术股份转让,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法治环境。制定和实施我市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好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实施《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集成电路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和《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抓紧制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等发展的政策,发展各具特色的、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鼓励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六)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与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引进国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我市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优惠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发组织在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引进国际著名科技中介机构到我市投资发展。

(七)加强科普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各类投资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逐步实现投入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15年,要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优秀工程技术、成果推广、科技创业和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合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高我市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重视高级人才工作,高度关注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关心学科带头人、科技管理专家和创新团队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支持落实对国家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的特殊政策。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高层次人才辅助支持制度,使优秀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创造活力,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才和项目。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落实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为科技人员创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第2篇

(一)科技发展成效

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科技支撑发展成效显著。重点实施省“13115”和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支撑专项和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实施力度。实施中、省、市科技计划967项,其中国家123项、省359项、市485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21131.5万元,比“十五”增长4.3倍%。攻克“连续管板对接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开发“12000米钻机”等新产品897种,新增销售收入10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7.6%。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6%,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36项(工业类608项、农业类90项、社会事业类13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6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295项(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政府科技奖励52项,市市政府科技奖励241项)。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密齿轮磨削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的“螺旋埋弧焊管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石机械自主研发的“hz19-2/3海洋钻机”、宝石钢管自主研发的“高钢级大口径厚壁螺旋埋弧焊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推进专利申请“双提升”工程,累计申请专利2791件,授权1523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4倍和8.7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4件,发明授权专利160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0.9倍和1.9倍。

——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期间,新建国家级“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石油钻采装备”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级“飞行环境监测”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宝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工业研究分院2个。目前,我市拥有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属科研所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科技孵化器6个。建设了科技文献查询等6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筑了市、县、乡、村四级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国家火炬计划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等3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创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营造环境,加强了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比“十五”末增长了10.7%。具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6人,获得国家、省各类称号的专家166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246人,全市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资源得到较好开发利用。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关于“6333”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市、县政府强化科技目标考核,逐年增加财政预算科学技术支出,期间,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达到8120万元,比“十五”增长5.6倍。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11.0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6倍。我市率先与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创新工作会商制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开展了“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与中科院西安分院、省教育厅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为科技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后劲较弱。创新资源不足与配置分散并存,转化利用的效果有待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滞后,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总数的14%,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不多。

——科技投入结构有待改善。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1.12%,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市本级科技投入尚未达到中省规定的标准,县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尤为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难度较大。

——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专家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大多人才聚集在中省企业和教育卫生系统,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公共科技服务功能较弱。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工业园区科技服务平台相对缺乏,社会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有待提升,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有待完善和落实。科技与金融、创新与创业的融合不够紧密,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改善。

(三)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我市已经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科技发展肩负着先行先试,为建设“创新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的责任。

——“关天规划”实施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建立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作为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既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途径。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科技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面对世界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动力,必将依靠科技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全社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科技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可,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统筹科技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把建设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及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坚持融合发展。借助西安、杨凌的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区域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创新合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协同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围绕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新产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坚持改革推进。把改革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推进手段,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统一,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提高技术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领域,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提升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年,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求的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牢固,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更加明显,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推动实现率先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每百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量达到25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件以上;每年取得5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每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0项以上。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以科技资源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核心,建设10-15个园区产业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专业孵化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共享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新建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达到50个。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着重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科技人才总量实现稳定增长,每万人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量达到40人。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0%,市、县级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5%和1%以上,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着力统筹科技资源,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实施“关天规划”为契机,以创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为载体,围绕产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面向省内外统筹科技资源。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城市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聚集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承接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以科技资源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文献、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科技融资等为主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为主的专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把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基地,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及成果应用的主体。重点培育和形成5-8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林工程”和“小巨人工程”,培育50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围绕优势产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协会等,联合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工程,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所。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钛谷”,支持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完善延伸产业链,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突出技术支撑,培育发展钛和钛合金及新材料、航空安全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提升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促进“两区多园”发展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创新服务功能为重点,优化园区创新环境,引导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园区开放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激活创新创业,培育隐形冠军,促进各类园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超常规发展。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建设科技新城,发挥高新区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推进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创新型试点城市核心区和示范区。加快蔡家坡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园区创新能力,促进建设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强化县区科技工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

(五)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和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村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12396热线服务”三种体系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全过程信息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以项目为支撑,在高产奶牛、秦川牛、布尔肉羊、莎能奶山羊、苹果、猕猴桃、核桃、优质粮、辣椒、设施蔬菜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集中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富有特色、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带动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围绕林业、水利发展,开展优质、速生林木新品种选育和生态造林技术及林产品的开发,开展节水和水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发展节水农业。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转变职能、提高能力”的要求,加强县区科技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县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县区科技进步考核。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为主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星火”、“火炬”等科技计划,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

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完善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造、使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实施重点企业和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科技计划优先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项目和产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发明创造人申请专利和实施部分专利。建设专利文献信息库等专利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供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保护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专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购买专利、专利入股、失效专利技术利用等形式,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挥专利资源的最大效益。

四、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

根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围绕产业集群发展,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技术为主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支撑优势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推进民生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优势产业发展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节能专用车、中微型客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为方向,着力提升性能和质量,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完整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检测调试、市场营销、零部件配套的科研制造体系。重点推进汽车设计、制造、实验的CAD/CAM/CAE系统建设,加快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减振器、制动系统、汽车传感器、安全控制系统、车桥系列产品、汽车电喷节流阀体总成、汽车零件模具等零部件的开发,提高汽车产业配套率。加快重(中)卡载重车、微型车、叉车和消防、警用、油田等新型专用车的研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微型及载重汽车制造基地和汽车零部件配套加工中心。

2.机床工具产业:瞄准国际数控机床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以高档精密高速专用数控机床高端化、通用数控机床规模化和关键部件研发为方向,发展高端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成套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重点开展机床高速主轴、高精度回转工作台、仿真与虚拟等关键设计技术,远程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数字化装配、精量化装配、绿色制造等关键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重点开发大规格高效精密数控磨齿机、车削中心及高速数控车床车、大规格数控螺杆转子铣床、数控锻压机床、超高精度数控镗铣床、叶片铣磨复合机床、精密齿轮及谐波传动减速器、高速钢机用丝锥等系列新产品

3.石油装备产业:以陆上全井深系列石油钻机及关键部件、水上钻井装备系统、水下钻井装备系统及关键部件、高端油气输送管、石油专用管的研发为方向,重点攻克适应沙漠(沼泽、极地)的特种钻机设计制造技术、海洋自升式和半潜式平台钻井系统集成设计和制造技术、海洋钻井隔水管系统设计制造及井控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重点攻克管线钢成份及组织与性能、ERW制造工艺、热张力减颈技术、高钢级大口径大厚壁油气输送管(专用管)制造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发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强度管线钢螺旋焊管、高性能ERW油井管、全井深(全地域、全天候)陆地特种高端钻井装备、海洋钻井装备等石油钻采(输送)装备和高端泥浆泵及核心部件。

4.电子信息产业:以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产品、通信测试仪器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为方向,跟踪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加快新型短波通讯电台、通用航空导航系列产品、机载雷达、电子标签、精密电位器等产品的开发。加快视听产品、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器件、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纺织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的研发。大力推广全数字化连接融合技术、数据链技术、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加快数字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和壮大信息产业。

5.轨道交通产业:围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以各型轨道车、高铁接触网系统、道岔系列产品的研发为方向,重点开发高速钢轨探伤车、钢轨打磨车等的设计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时速250和350公里道岔和适应2万吨级重载线路运营要求的重载系列道岔,研究、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地铁道岔、中低速磁浮道岔系列产品。开展高速铁道自动过分相负荷开关、高速铁路球墨铸铁道岔垫板、高速铁路站场大型钢管桁架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支撑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钛及钛合金和新材料产业:以钛及钛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和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上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高端新产品开发为方向,重点开发航空、航天、航海、海上石油钻采、医疗、化工、车辆等行业所需的新产品,在钛合金材料、复合材料、超大规格棒丝、管材、超薄超细规格等极端制造工艺、钛合金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实施宇航用新型钛合金材料研制与产业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电子束冷床炉熔炼钛及钛合金、高质量表面加工、组织均匀性控制、钛合金残料制取新型材料、大规格棒材锻造工艺等关键技术。支持第三代核电核级锆材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核级锆材熔炼、核级锆板带材和锆管棒材加工技术方面开展研究攻关。加快高档陶瓷材料、光电材料、医用合金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材料产业由材料加工主导向新材料研发与产品加工制造并重格局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2.航空安全装备产业:以飞行安全系统设计和安全装备零部件的开发为方向,重点开发飞行环境监测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光纤陀螺、微机械陀螺等结构和性能先进的航空安全装备产品,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光纤陀螺用多功能集成光学器件、EMS(发动机电子参数系统)、通用航空电子指示仪表的开发及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带动集群通讯、导航、监测相关技术发展。加快航空装备产业园建设,构建研发、制造、试验和服务四大功能体系,全力打造航电系统集成、航电系统关键设备、相关配套和增值服务三大产业,引领支撑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发展壮大。

3.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等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新能源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加快绿色家用电器生产技术,绿色照明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支持开发逆变器、光伏储能蓄电池,风力发电增速机等产品,建设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制造基地。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燃煤锅炉、水冷水循环新式中央空调、废渣制砖机、生物混合燃烧、沼气利用等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三废”处理技术,清洁工艺生产技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围绕节水型城市建设,重点在渭河治理、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开展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4.现代服务业:围绕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融合互动,以“创意设计”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技术服务,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面向产业的技术转移和研发服务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能力与水平。开展科技金融合作,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支持金融新产品开发,引导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大力支持创新创业。

(三)统筹城乡科技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种植业。发展高效规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强化现代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支持培育和引进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农作物新品种。以苹果、猕猴桃、核桃、花椒等优势特色果品(干杂果)为重点,支持开展种质资源挖掘和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研究推广高效精准化生产技术、采后保鲜技术及包装储运技术。主推苹果矮砧高效栽培、猕猴桃提质增效、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旱区水肥高效利用及生态修复、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加强林木改造复壮技术、生态公益林高效培育与养护技术应用研究。

2.养殖业。以奶牛、肉牛、布尔肉羊、莎能奶山羊、生猪为重点,支持引进和推广畜禽良种,支持研究应用快速扩繁、安全优质高效养殖和畜禽重大疫病诊断、检测、预警及防治技术,开发营养高效畜禽饲料。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秦川牛杂交改良、畜禽养殖场沼气循环利用、玉米带棒青贮、畜禽优质、高效、健康规模养殖等实用农业新技术。开发绿色特色生物产品,开展秦艽种植、林麝、梅花鹿养殖等动植物药材繁育和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中药饮片新产品。

3.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安全生产为重点,支持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工艺、装备、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强化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控制等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建立现代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促进传统加工工艺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先进加工技术转变。以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组装集成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加快粮食、果蔬、干杂果、畜禽、水产、林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支持大宗粮油加工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新型秸秆复合材料与生物质能新产品的开发,提升烟酒食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含量,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力。

(四)推进科技惠民,服务社会事业发展

开展一批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和示范,让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加快实施铅锌冶炼环境污染深度净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警情自动跟踪系统推广应用。推进数字化医疗仪器、远程医疗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重大疫病预防控制技术手段及中西医学诊疗、防治药物的研制开发,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的示范应用,支持实施农村沼气、节能住宅、生态耕作等适用技术,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智能交通、智能电力、建筑节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文化、教育和旅游等信息化进程。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监测技术,生物安全保障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和重大生产事故防控、预警、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五、重大科技专项

1.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着眼于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资源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构建省市、市县、中心与园区等科技资源共享高速通道,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支持县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生产力中心、孵化器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等单位在钛及钛合金和新材料、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建设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焊管、钛产业、石油装备、数控机床等一批能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开放性较高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整合科技资源,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2.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

着眼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提升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开发水平,在重点企业支持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到年,全市各类企业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3.重大新产品开发专项

着眼于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围绕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零部件配套率,优先支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制开发,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重点支持开发30个重大新产品(群)。

4.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专项

着眼于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培育,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和企业技术需求,实施一批产学研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有效转化及产业化,支持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加速技术转移和新产品开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支持单位、个人开展技术交易认定登记,对认定登记的技术交易合同,按照合同额给予奖励。在优势产业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专项

着眼于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施一批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强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中国钛谷”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技术交易和钛产品集散地;支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高速铁路装备、机床工具、航空安全装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围绕“粮、畜、果、菜”主导产业,建设30个左右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

6.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专项

着重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引导科技人才向产业集聚。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战略,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政府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建立和完善对县区、市级部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科技进步目标的考核,健全考核体系,注重创新实效,强化考核和奖惩,确保全市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完善大科技工作机制,重点建立在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会商与协同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支持资金、项目的安排使用,实现科技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有机配置及其与相关生产要素的高度集成。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十二五期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管理创新,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科技发展重大政策制定、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衔接;加强科技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就科技发展重大问题进行部门与部门、市县沟通的机制,统筹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深化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纵向联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加强科技对外交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平等互惠双赢的科技合作。

(三)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原则,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良好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引进、集聚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重点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创业等人才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项,支持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聚集和引进一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依托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发挥好本地省、市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培养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立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资源库,拓宽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人才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流动的创业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大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力度,加强资金匹配和资助,实施本地人才能力提升计划,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的国内外研修机会,建设人才高地。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第3篇

在全国上下掀起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美好日子里,又迎来了我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的喜讯。在此,我谨代表局党委对我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就本局“开发老科技人力资源、发挥老科协组织作用,为临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作新贡献”讲二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速开发老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我国正是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但是老龄人口增长过快也会给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带来难以适应的经济负担,只有充分发挥老年人特别是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才能把我国老龄人口压力转换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资源,才能减轻国家负担,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老年科技人才资源是人口老龄化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是老年群体中的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政府对老年科技人才资源十分重视。目前,我局已有一批老科技工作者,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这支队伍不断扩大,他们中有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70岁以下,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可以继续工作的约占80%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也占一定比重,其中还有一些是受到省、市、区表彰的拔尖人才,这对科技人员相对匮乏的建设局来说,无疑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老科技工作者是老年人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建国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政治觉悟高,社会影响大、事业心强,有较高的科学技术造诣,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创新基础好,是一批可敬、可爱、可信任的科技界宿将,他们退下来后,仍有强烈的为党的事业再作贡献的愿望和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对老科技工作十分重视,曾为中国老科协亲笔题词:“团结广大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再作贡献。”、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老科协学题词后的调查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国家人事部、财政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批示”的意见,省委、省政府转发了省委科协、老干局、人事局、科委、老龄委等单位《关于加速我省老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老科协在振兴江西经济中作用的报告》,市委、市政府也下发了抚办字[20*]60号文件,并早在*年就成立了市老科协组织,我区也于20*年成立了区老科协组织,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老科技工作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提高科技含量,亟待加速科技含量,此时提出加速老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建立老科协组织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现实问题是在一些地方老科技工作队伍的潜能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报效祖国,继续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挥,当今,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科技化和科技社会化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在这个大的背景与环境下,为老科技工作者再作贡献提供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充分发挥我局老科技人才的“老有所为”的作用,不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还能起到人才的延续利用,使人才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让老科技工作者通过老有“所为”,改善“所养”,减轻“所医”,促进“所学”,增添“所乐”,从而为我局发展与稳定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为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对老科协工作的几点要求

老科协是老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起来的科技群众,是党和政府联系老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对振兴临川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我对建设局老科协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1、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实践证明,凡是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理论和其它科学知识的老科技工作者,大都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上就比较坚定和成熟。而忽视理论学习的,往往缺乏政治敏锐性,遇到复杂的重大政治问

题就容易糊途。为使老科技工作者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就要坚持教育和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认真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党性观念,使他们能够站在理论高度去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复杂问题,提高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保持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

2、广泛团结老科技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离退休后相对分散,相对闭塞,思想上难以统一,行动上难以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动员说服工作,多登门拜访,多传递信息,多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我局老科技工作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真正成为一文重要的科技力量。

3、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服务。局老科协要按照“发挥优势,注重实效,服务为主,拾遗补缺,自愿量力,利国利民”的原则,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要鼓励支持老科协工作者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转让、科技扶贪、科技攻关、科技宣传、企业“诊断”、办学育人、医疗保健等活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兴办以科技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技术经济和卫生教育实体,还可以采取受聘领办、承包、租赁、技术入股等形式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创业,全方位地调动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4、不断更新知识创新科技。老科技工作者要注重学习新知识、新科技,使自己永远站在科技工作的前沿。要有意识地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参观考察、参加学术讨论、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搞好科技服务。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第4篇

一、关于制定本次规划的背景

这次即将制定的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新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及加入WTO后的第一个科技规划,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要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规划。制定本次规划,是关系中国新世纪现代化事业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背景。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我们坚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当然,任务是艰巨的。面临着人口增长、产品结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中国不可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历史上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切,要求中国人民在未来15—20年内,加快发展科学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自1992年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国家科技活动结构和方式,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如此广泛,科学技术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在国有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民间的科学技术活动十分活跃,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许多私营、民营企业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正在逐步成为R&D的主要力量,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形成。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体制,必须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十分迅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在未来几十年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将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这将引发人类社会新的变革,也将对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将不断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曙光,然而,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技术预见难度加大,对每一个国家来说,如何抓住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是一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四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和技术R&D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科技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面对的所有科学和技术问题。任何一个国家,谋划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都必然要考虑全球化趋势,根据本国的能力、优势和需求,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定位。加入WTO后,中国的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正在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同时,为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述时代背景,反映了中国制定新时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同时对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时代要求和主要战略方向。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根据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先后制定和实施了7个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确定了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今天,制定和实施新时期的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本次规划工作的主要思路

本次规划的时限是从2006年—2020年。制定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全球化趋势,既能满足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政府对制定本次科技发展规划十分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领导规划工作。总理对制定规划工作非常重视和关心,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方针、主攻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针对如何制定好规划提出了重要工作原则。作为规划领导小组的副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主抓规划工作,先后对规划工作的方案设计、规划战略研究的部署等做了指导,对规划和战略研究的质量提出了要求。

遵照总理的指示精神和陈至立国务委员的要求,为做好本次规划,我们在具体开展规划工作中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确国家目标。制定和实施国家科发展规划,是政府行为,因此,制定规划必须有明确的国家目标。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学和技术支持,为更长远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因此,本次规划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总体上解决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布局和体制、机制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体系,发挥其对科技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第二,突出战略重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能够投入科技发展的资源必然是有限的,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必然是有重点选择的。因此,科技规划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能力,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眼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全局,牢牢抓住科技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关键问题,避免面面俱到,做到精心选择、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经济、社会需求拉动的作用,也有科学技术自身推动的作用。因此,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仅要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强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要强调科学和技术的紧密联系,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论角度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也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以发挥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从而使科学和技术发展在近、中、远期都能最大程度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有效增强知识和技术的战略储备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强化制度创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的科学技术体制必须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规划,应该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下,设计新的科技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重点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发挥国家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规划和激励作用,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科技发展之中。特别重视政策和法制环境的创造,充分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重视加强科技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

第五,体现区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很大。规划要针对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加强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系的建设,使科技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依靠科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六,注重开放环境。要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规划的制定必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要面向世界,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找到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位置。同时,规划制定的过程要面向国际开放。

第七,鼓励公众参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广大公众对科学技术对其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关注,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各种各样、越来越多的广泛要求。促进公众理解科技与开展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为保证本次规划真正体现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个规划工作过程,将面向广大公众开放,促进公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并积极参与进来,使得规划制定成为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

三、关于本次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战略问题

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确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性工作,因此,我们把战略研究放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依靠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对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战略研究。编制规划将以战略研究的结果为依据。战略研究重点研究九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公共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科技的影响,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确立未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第二,研究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和技术的迫切需求,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和趋势,筛选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提出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领域。

第三,研究确定影响中国科技发展全局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提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以及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重点学科布局方案。

第四,研究中国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促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

第五,研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框架,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第六,研究提出开发中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提高社会公众科技素养的总体思路,提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

第七,研究如何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以及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八,研究如何加强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出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总体部署。

第九,研究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提出立法和重大政策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战略问题的深入究,确定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凝炼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和条件等等。目前我们正处于战略研究工作阶段。

举办这次国际论坛,是中国政府将本次规划置于全球开放环境下的一项措施,为我们借鉴和学习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规划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也为国际科技界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和展望人类科技发展的未来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知名科技战略专家,或享誉世界的知名科学家,或政府科技政要。

各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突出的成就。希望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各位来宾能够围绕本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也希望各位针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重大领域的选择,以及本次规划的制定,不吝指教,出谋划策。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第5篇

一、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开拓技术市场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20年来,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交易形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日益提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技术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要素市场。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架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技术市场,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

实施;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化主渠道的作用,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级科技行政管理主管部门都应该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

3.我国技术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而言,其功能和效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仍需加快培育和完善。为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全面调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技术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加快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和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二、新时期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4.新时期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以营造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促进技术转移为主线,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5.新时期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基本方针:根据党的*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新时期我国技术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应遵循“培育、引导、规范、提高”的方针。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推动技术市场迅速健康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技术市场环境,引导各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和技术转移、转化;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制度,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市场对外开放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

6.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国技术市场建设成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高效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规范有序,能够有效配置科技资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现代技术要素市场,力争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年递增10%以上。

三、加快技术市场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7.在继续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等法律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有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技术交易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地方性技术市场法规、政策,形成健全的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全国技术市场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8.进一步落实现有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扶持政策,研究和完善持续激励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与再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税收扶持政策。

建立技术市场奖励制度,稳定、吸引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进步奖励评审中,增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权重。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依法给予报酬。

9.加强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宏观引导,研究制定技术市场发展规划和加快技术市场发展的具体措施。对技术市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务院赋予的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和对技术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责任,明确技术市场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监管制度,完善监管手段与条件,与工商、税务、质检、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明确各自的工作分工与职能,加强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引导和加强新闻媒体对技术市场的宣传和社会监督。

要严厉打击技术市场中违法违规行为,对以非法手段侵害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权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技术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加强技术市场运行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对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维护国家技术安全和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的管理和工作经费支持,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制度,保证国家扶持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0.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技术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有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健全技术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建立技术市场各类相关主体的信用档案和记录以及开展信誉机构认证等工作,推进技术市场信用管理基础工作建设。

四、发挥技术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11.技术转移是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目标,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技术市场要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移作为一项主要职能,加速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构建高效的技术转移通道,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2.要结合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实现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除涉及保密外,应在全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向社会,使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要根据技术转移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机构形成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型企业等企事业单位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或管理机构,重点开展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工作。

13.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加强对技术转移国别政策的研究,积极利用国际技术规则,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市场促进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先进技术流动和转移的市场环境。强化同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技术转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有计划地建立国际技术转移窗口,加速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境外技术和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技术转移机构与国内科技中介机构合作,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和国际技术转移能力。

五、推动技术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良性互动

14.要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先导作用,通过市场引导,调整科技创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促进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产权市场的衔接。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从研发到产业化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资金需求,积极引入和利用社会资金、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等直接、间接投资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产权交易规则,推进全国技术产权交易行业组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和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推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评估和市场评估,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或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交易,构建创新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迅速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在发展较好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国家高新区内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

推动技术流动与人才流动相结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方式,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参股、兴办联合实体或成立股份制企业等方式进入企业,为技术市场创新增添活力,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整合技术市场中介服务资源,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水平

15.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发展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开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技术评估、科技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活动的中介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参股和进入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做优做强,实现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

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整合科技中介服务资源,根据创新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的全程服务链条,创建和发展以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机构等为主的技术市场协作服务机制。

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招投标、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推广等试点,使其发挥技术市场主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16.促进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资质认证和服务标准。发挥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七、加强技术市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市场管理经营队伍素质

17.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把技术市场人才培养作为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教育和培训基地,设立技术市场专业人员培训经费,对技术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从国内重点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中筛选中青年业务骨干,分期分批输送到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或国际技术转移组织中进行定向培训,加快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技术市场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逐步提高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技术市场快速发展注入活力。

18.加强对技术经纪人资质制度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认证制度。国家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技术经纪人的资质认证标准和培训大纲,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八、加强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市场公共服务能力

19.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网络的建设。整合与优化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等的技术交易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动、标准统一、规则明确,支撑全国技术市场体系的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开展网上交流、交易,完善全国技术市场电子政务管理,提供快捷的公共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20.加大对技术市场建设的投入。科技部设立技术市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我国技术市场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促进本地区技术市场发展的专项资金,形成保障技术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技术市场快速、持续发展。

九、支持区域、专业技术市场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

21.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强和完善区域性技术市场建设,推动大经济区域内技术市场的联合与互动,鼓励各经济区进一步拓展技术市场功能,重点支持若干经济区域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满足新时期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市场,满足不同产业领域技术转移和集成的需要。

22.加快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在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培育与支持,鼓励东部地区技术市场管理和交易机构与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跨区域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有效地发挥技术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3.根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技术需求,加速推动农村综合和专业技术市场建设,疏通技术转移的通道,加快优质技术商品的流通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农村转移。从规范农村技术市场秩序入手,探讨建立农村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技术流向农村,净化农村技术市场,维护农民的利益。各地要把加快农村技术市场建设作为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部分县市开展试点,并在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经费中予以支持。

十、加强对技术市场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