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空前密集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与人才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影响并推动着时展的进程。科技革命要求现代人具有一定的科技素养,能够掌握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知晓当代科技的基本原理,懂得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各种模式、方法,合理地享用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算不上是一个健全、合格的现代人,更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低科学素养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将会在将来的国际竟争中处于劣势[1]。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化学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3],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2改革演示实验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4]。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他们照样能将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写得比实验过的同学还好。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

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并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并联系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化?钠为什么会和水反应等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事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掌握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和延伸实验

2.1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这当中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使现象更鲜明使实验更客观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学生通过思考常可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可以接受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这对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1改进后的氯气产生装置

2.2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5]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并开发好应用型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让学生回家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花瓣制取酸碱指示剂;讲碘与淀粉变色反应时,可让学生用碘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还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调查报告,如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调查吸烟的危害,调查城市中白色污染情况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网.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益军.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第8-9合期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科学素养;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是一种品质,是化学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在成长路上必需的装备。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拥有较强的探索和发现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在化学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中学生处于性格、思想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外界环境和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注重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把科学素养作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主题,不断更新化学教育理念,改变固有的教学策略,引入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增强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中学生勇于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一、当前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化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当前很多化学教师仍然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不能自拔,日常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只要学生成绩好,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行,认为传授书本上的化学知识是第一要务,只要学生完全掌握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各种解题方法和解题套路,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限制了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中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参与精神,不会思考问题,只会被动接受,发现不了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使中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意识。

(二)学生缺乏科学意识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仍旧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课本和化学教师的教学。很多中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教的内容学会就足够了,导致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课后不会主动利用课外资源、互联网等媒介来扩充自己的化学知识,使化学学习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缺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强,自控能力较差,很多中学生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内心排斥化学学习。

(三)对化学实验不重视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本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很多化学教师只注重化学知识的讲授,轻视实验环节。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压缩实验教学,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自主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论,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情感体验较差。一些中学还存在很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做实验的现象,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在下面背实验,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科学能力。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科学性,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外,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科学素养,适应社会需求。化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化学重难点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和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化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教师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增添动力。化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向中学生展示当前最前沿的化学成果,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想法、新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的心情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二)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探索物质的多重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既神秘,又有趣,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在现行的中学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对一些化学前沿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实验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部分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缺乏对化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探索欲望不强。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思路,积极学习优秀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更好地了解、应用化学。许多化学知识和原理都是从化学实验中得出的,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认真总结化学规律,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发展科学精神。在实验操作中,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自主设计化学实验,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大胆设想,自主设计化学实验的步骤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化学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化学习题,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会思维、敢思维、善思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中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喜欢钻研和实验,而有的学生自学能力差,不会看书,不会归纳总结,缺乏广阔的化学视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化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利用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的化学习题设计大多依附于现实生活,在很多习题中有大量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带来干扰,为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大量文字中提取有效的化学信息,将文字表述转化为直观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是一个神奇的学科,由一个化学公式可以变形、衍生出多个化学公式,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在公式的变换中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完善化学知识体系,深化化学思维的灵活性。

(四)利用化学史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认识史,是化学科学的方法史,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融入化学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化学。中学化学教学要勇于突破,不再局限于课本,要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穿插几千年来的化学史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理清知识脉络,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索的热情。中学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家的故事来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韧意志。化学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化学史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或研究性学习,实现知识共享,使学生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前最新的化学成果提出、发展、实验的过程及其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科学的信念。

(五)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内化和发展,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重塑化学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在“做”中总结出来的。过去有些化学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实践化学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案例,使学生没有科学探索的机会,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不会应用。中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自然和社会情境,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正确认识、发掘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中学化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亲历生产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课本知识并用课本知识指导实践,将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也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除了校外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化学竞赛优化中学化学教育,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才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化学学习和研讨的队伍,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综合发展备受关注,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中学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融入化学实践,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化学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亚敏.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智慧,2020(7).

[2]吴成.试论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1).

[3]高辉霞.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评价研究[J].明日,2019(30).

[4]张磊.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3篇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毅力,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史的智慧结晶,包含科学探索,积累的科学史实,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使学生能接受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启蒙方面的熏陶。这是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在课堂中重现科学家们经典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学生重复科学家探索的思路,使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研究,研究和动物激素等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中的许多例子,反映科学教育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材料。例如,孟德尔经过8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杂交实验,他终于作出分离基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全球生物调查,最终写出伟大的进化杰作《物种起源》。通过科学历史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情绪,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的内容尝试后,只听三小时,能记得60%;如果你听了看了三个小时后,能记得80%;如果听了看了并且动手做三小时后,能记住90%。可见,生物课程学习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验设计、质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等应用体验,学生必须要实事求是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达结果等。《标准》说,学生应正确使用显微镜、生物实验和仪器等常用工具,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需要注意的是,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在实验中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实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实验观,提高他们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4篇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相关定理、推论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的讲解和探索,还要在练习中及时回顾概念,使学生能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理解,从而将对概念的理解渗透到练习之中、应用之中,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静电平衡”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教师可以利用“中性导体放在匀强电场”的例子,让学生展开讨论.概念导入: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如何运动?学生结合原有的认知,知道了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产生感应电荷,发生静电感应的现象.这个现象使学生进一步推导出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与原来匀强电场的叠加,当感应电荷的电场强度与原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时,导体内部的场强为零,该自由电子就会停止运动,从而达到静电平衡状态.在这样的推导下,学生了解了静电平衡的性质,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反映静电平衡的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到理性的抽象,再到理性的具体,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概念抽象的本质,实现在练习中灵活应用.

二、以物理问题为引导

培养科学严谨的方法物理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还蕴涵着探索科学的方法体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沿着学生的思维进行顺势而导,促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观察,了解生活中所蕴涵的摩擦力,哪些摩擦力是人们需要的,哪些摩擦力是人们不需要的,在学生对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问题点出课堂的主题.问题导入: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人们有时需要摩擦力,有时又不需要摩擦力,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呢?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进行猜想,分别从质量、压力和接触面进行了猜想,从而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探索.在讨论中,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从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相关公式,归纳出静摩擦力的特点.

三、以物理实验为媒介,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探索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创新的高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中,融入自己的认知和特长,在或独立、或合作的学习中突破自己、实现创新.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思考,在运动过程中怎么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的“加速度”的概念,知道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就要使其产生加速度,从而得出实验探究的主题:

1.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之间的关系.

2.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主题进行讨论,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选择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同样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在小车的下方系上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和小车所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实验,选择两个不同质量的小车,系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以探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成功突破了原有的认识,发现了牛顿第二定律,实现了学习的高效率.

四、以物理人物做榜样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应该从重视科学教育,改变课程设置、运用多种途径等方面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准幼儿教师”是指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统称。根据所在学校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科层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有就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文章中将这些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或“准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文章中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具备较扎实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

“五四”时代陈独秀曾经述说当年平民百姓科学思想的不足:“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阁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今天我们放眼看去,应当承认,上述科学知识层面的欠缺虽有所改善,但科学精神的匾乏仍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另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限的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多注重对知识结论的学习;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机械记忆、忽视思考存疑;很少实践探究式学习等。科学学习的本身是很有乐趣的事,但由于各项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再加上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致使不少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枯燥感和排斥感,削弱了学生本应有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基础薄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除个别院校文理兼收外,绝大多数只招收文史类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造成学生文理知识结构的不对称。此外,升学利益的驱动,文科学生对数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往往“无暇顾及”,虽然他们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均是各自范围内一些分立、具体的概念和规律,对自然界一般性、统一的概念、原理重视不够。对于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常识,他们在中学阶段更是较少系统学习。至于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中学阶段更是涉及不多。她们虽然已顺利考人大学,但是,文史类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较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及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一)重视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更多的是科学兴趣的培育。一个缺乏科学兴趣的老师怎能唤醒幼儿的科学兴趣呢?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史类出身,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文科,有的是因为理科基础薄弱,有的则是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再经过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人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科学兴趣小组和科学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科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高专及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文理渗透,面向学生增设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科学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如自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国外许多先进大学奉行的都是“通才教育”模式,即大学科学教育课程应覆盖所有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应接受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基本科学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提高科学素养,其开设方式主要通过开设科学教育必修课。

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课程的比例很少,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分布在第一、二学年,课时量也不多,到了第三、四学年的课程体系中,有关科学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甚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学前专业主干课程和技能技巧课,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课程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可以把科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一方面,可以建构一种文理融合的课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可以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课程)中,把科学、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可以安扫浓社会研究课程中学习。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校的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在多途径中开展科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组织各种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普讲座

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科普论文评奖活动等,对提高其科学素养很有帮助。第一,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如阅读现代科技方面的书籍,可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空白。很多科普读物,都是科学发明的开拓者或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的著作,既有趣,又很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第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与“艺术性本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科学教育最适合发展儿童的探究本能,教师要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在学校期间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组建各类科学兴趣小组。如“天文兴趣小组”、“数理爱好者协会”、“自发组织理论讨论会”、“摄影爱好者协会”、“环保兴趣小组”、“机器人研究会”、“家用电器小发明小组”、“现代通讯研究会”等等。科学兴趣小组可以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变成现实。发动兴趣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废旧或容易得到、价格比较便宜的材料或工具,自己建立实验室,自己管理,这比实验室开放更切合实际。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搞研究,在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施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在教学成绩的评定上应该灵活、科学而多样化。这是一种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乐.学右所长.学有所用。

2、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可以通过组织系列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在继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紧跟时展步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切实加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科技场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科技活动场所和科普宣传画廊等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坚持培训与宣传相结合,研究和探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科普发展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