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地调研报告

基地调研报告范文精选

基地调研报告

基地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自*年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特别是2005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以来,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区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辐射带动全省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青烟威三市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58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3%,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实现利税由431亿元增加到1023亿元。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批重大项目在半岛落户。四年间,制造业总投资5364万亿元,年均增长49.6%。外商直接投资251.7亿美元,占全省的72.4%。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615个,10亿元以上的65个。总投资125亿元的青岛大炼油项目,74亿元的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29亿美元的烟台鸿富泰大电子项目,43亿美元的烟台东岳通用汽车项目以及三星、大宇、马斯特大造船项目等,相继开工建设,有些已建成投产。

(二)大力培植产业集群,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展壮大。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配套,提高了产业聚集度。2006年,上述五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00亿元,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63%。青岛的海尔、海信,烟台的万华、龙大,威海的三角、华泰汽车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规模迅速膨胀,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区域内营业收入过50亿的企业18家,过100亿的6家。海尔集团营业收入已突破1000亿元,是我国跻身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行列的首家企业。

(三)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海信“信芯”、烟台万华MDI、威海碳纤维等一批自主开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年的28.5%提高到35.0%,装备制造业比重由12.7%提高到27%。改造后的传统产业技术装备,2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分别比*年提高了2个和11个百分点。

(四)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一批跨国公司展开战略布点。青烟威三市37家园区,占地面积不足1%,利用外资、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却分别达到三市总和的56%、46%、51%和51%。8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已投资193个项目。美国朗讯从欧洲、新加坡移师青岛建立了地区总部,台湾富士康把1万多人的研发中心搬到烟台开发区。美国通用和卡特彼勒,斯洛伐克斯道尔,日本伊藤忠,韩国LG等分别在园区设立了制造基地、营运网络和研发中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环境

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面对国内外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对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历史任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区域发展的极化效应不够明显。优势产业不突出。2006年,规模最大的食品产业销售收入1971亿元,仅占制造业总量的16%。大企业数量少。全省百强企业中,青烟威三市仅占26家;全省36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中,三市仅占6家。

(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是产业层次偏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快,高附加值产品少,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二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链中一些关键环节相当薄弱,有的还是空白。家电产业半岛地区配套率仅为35%,计算机、手机等零部件配套率仅为15%。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8%,大中型企业也只有2.2%,低于省级技术中心3%的要求。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少,80%的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不掌握在我们手中。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青烟威三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青岛服务业的比重为42%,在全国21个大中城市中居17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对先进制造业的有力支撑。

(四)基础设施存在瓶颈制约。黄岛—日照铁路前期工作刚刚启动,德龙烟铁路因德大段未修建影响全线贯通。青烟威城际铁路、环渤海高速公路已列入“十一五”规划,但由于出资人不落实迟迟未能开工建设。尚未实现县县、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重要景区通高速,制约了一体化的推进和整体功能的发挥。

(五)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完善。对已形成的政策、决策和规划,缺乏贯彻落实的有效抓手。区域内产业雷同、资源整合不够、生产要素流通不畅。有权威、制度化的协调推进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当前,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产业和资本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转移层次不断提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梯次上升,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二是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捆绑”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2006年,在1.2万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中,三分之二是服务业。三是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中扮演主导角色。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研发活动的90%,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生产要素融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各大板块竞相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长三角、珠三角扩容升级,极化和辐射作用越来越大。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全国发展的热点地区。从我省看,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半岛地区在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与竞争中,担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半岛地区既可以在垂直分工的框架下,继续发挥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吸纳周边要素聚集,拓展发展空间;又可以在新的起点上参与国际和区域的水平分工,充分发挥品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跨国、跨区域经营,到国外进行战略投资,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际经验表明,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工业化将进入中后期阶段,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更强。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新起点上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努力将半岛建设成为“五大基地”。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全面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着力发展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先进动力装备、节能降耗装备,大幅度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龙头制造业企业为主体,产业集群为特征,知名品牌为引领,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全面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着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培配套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咨询、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度假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为支撑,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优势新兴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及时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打造以要素市场化流动、资源高效率配置为手段,以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为目标的优势新兴产业基地。

(四)海洋经济基地。充分发挥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巩固提升海洋渔业、海洋机械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积极培植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等产业,打造集精养、远捕、深加工、高科技发展为一体的海洋经济基地。

(五)研发创新基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着眼于提高三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筑多层次、多主体、多领域的区域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研发创新基地。

四、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着力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继续抓好“五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区域特点,促进制造业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培植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以数控机床、汽车、船舶、专用设备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优先培植产业集群,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集中培育海洋开发、新能源、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及通信系统网络、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半岛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实现“两个优先”,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好项目落地难问题。省里在分配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省级指标优先支持半岛地区重大项目。省、市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和配合,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用地会审协商机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半岛发展规划,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用地。二是解决好研发投入问题。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打造区域技术创新平台。落实技术开发费据实列支、新产品退税等政策,按研发费用的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视同实现效益进行考核,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省里鼓励技术研发的各类资金要向半岛地区倾斜。三是解决好产业配套问题。各地要研究分析企业配套现状,本着发挥本地优势、缩短配套半径、降低生产成本的原则,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提高配套能力。现有零部件和原材料配套企业,要加快向专业化、模块化、总成化发展。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的中间环节分离和两端延伸为突破口,突出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制定区域服务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各中心城市在区域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和主导功能,青岛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把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加快实施主辅分离,加强指导,逐一明确分离产业的发展定位,培育形成一批从事生产性服务的龙头企业。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中,引导有条件的单位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形成一批从事中介服务业的龙头企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实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商,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物流、研发、采购、营销中心为重点,吸引一批国际知名服务企业落户半岛。三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把国家和省里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用足用好,确保贯彻落实到位,省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对服务业各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资质及审批程序等进行重新评估,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降低门槛,拓宽准入领域。在税费政策、就业政策、价格、投资、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实质性优惠,在土地、电、水、气等方面,对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一视同仁。

(三)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半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要统筹考虑加强内部沟通和对外拓展腹地范围的要求,着力构建包括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管道运输在内的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对于区域共同面对的、区域之间节点的、对外辐射必需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安排,率先突破。一是港口方面。要按照“积极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加大政府对港口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吸纳各方资金,加快重点码头项目的建设。二是铁路方面。明确投资主体,采取多元化投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和市地,成立重大项目推进机构,解决跨区域铁路建设问题。加快既有铁路与路网的连接,解决“断头线”问题。三是公路方面。建设城际高速公路路网,确保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大型园区之间、机场港口之间、重要旅游景点之间全部由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形成市域内“1小时经济圈”。四是机场方面。按照现代化国际空港的要求,搞好青岛机场的改建与扩建,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机场铁路西移取直工程和净空开放,加强支线建设,提升青岛机场的辐射功能;烟台机场,加快改扩建工程,研究启动新民航机场搬迁规划,尽早启动新民航机场立项和建设工作。五是管道方面。加快推进输油(气)管道建设,重点建设泰山石化输油管道、青岛年接输300万吨LNG项目,抓好淄博—潍坊—青岛、莱州—龙口—烟台、烟台—威海等干线及其相关的支线输气管道建设,形成网络化管道输气系统。

基地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20*年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

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20*年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1)*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20*年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20*年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2)(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

(3)*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4)*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2000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5)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

(二)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14.4%、54.4%、12.5%。二是生物资源优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58*9公顷,森林覆被率57.7%,森林多集中分布于*湖和*江汇水区及*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三是水利资源优势。*湖设计库容1*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开发区23.4km2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20*年,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20*年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15.8%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二)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

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五)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基地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2004年6月14日至6月17日,通过听取两区汇报、到企业考察、召开企业座谈会和市直有关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就两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首先要明确先进制造业的概念。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国内新近提出的经济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先进制造业主要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它以信息和知识要素投入为特征。

市委、市政府作出依托新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开发区、淇滨区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了重要位置,但从整体上看,新区先进制造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薄弱,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1、新区先进制造企业有了一定发展,主导产业初具雏型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决策后,新区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四个产业主体。截止到今年5月底,已建成制造业项目70多个,其中机械电子类企业20家,2003年完成产值32453万元;化工医药类企业10家,2003年完成产值16336万元;冶金建材类企业13家,完成产值8367万元。最大的两家企业天海集团(新区厂)和天元集团(新区厂)2003年工业产值分别为13000万元和10000万元。

2、园区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新区发挥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各类工业园区来吸引和扶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发区先后建设了民营工业园区、天华科技园区、迈世通生物制药园区三个专业园区吸引项目。现在,又规划了工业园区,扩大了园区规模,把这三个专业园区都囊括在内。如,民营工业园区成立了办公室,为入驻企业提供跟踪服务,由专人帮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保证了企业能够较快建成投产,目前,区内已摆放项目30个,投产11个,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6431万元,园区内科技企业占60%。以发展信息产业为主的天华科技园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计划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建设。迈世通生物制药园区已完成投资600万元,戒烟贴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淇滨区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专门在庞村镇划拨了500亩地建立了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还建立了四大班子分包企业和大项目工作组等制度,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协调在建重大项目遇到的难题,对大项目的引进、建设,由专人提供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金山工业园已经入驻5户企业,浙江工业园已经入驻4户企业,汽车配件工业园、食品工业园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园区建设。

3、新区企业体制优势比较明明明显

新区大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是外来客商和个人兴办的企业,与老的企业相比,负担轻、扯皮现象少、决策快、适应市场能力较强,能在短期内有较快发展。

4、已有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或项目落户新区

新区已有几家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和项目。如

二、存在问题

1、新区管理体制不顺

在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开发区管理体制改变后,新区管理部门繁多,职能交叉,具体事务运作复杂,操作困难。如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税收管理问题,开发区企业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目前有6家税务分局在开发区行使税收征管职能,造成多头管理,给企业带来许多不便。另外还有城建、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2、规模经济优势没有形成

新区先进制造业的总量还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分散,整体实力较弱。开发区和淇滨区只有80多家制造业企业,年产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3家。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除天海集团(新区厂)带动辐射了一些汽车电子电器企业外,其他企业基本上没有关联,难以形成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3、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

先进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新区的企业中,真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企业仍然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大多数企业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科技投入很少,无力采用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较低,适应市场能力比较薄弱。除天海集团、天元公司外,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终端产品少。除天海集团、迈世通个别具有相对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外,其他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开发能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足。

4、发展资金紧缺,人才匮乏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企业都反映缺乏资金,向银行融资困难,特别是私营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一些企业即使项目有竞争力,发展形势良好,也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少、资金紧张已成为制约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桎梏。

先进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在工业企业中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330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32000人的10.34%,所占份额太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淇滨区先进制造业企业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只有1%,中级职称人员也只有3%,同时,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比重太小,缺口很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市制造企业工资普遍比经济发达地区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据了解,天海集团每年引进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经过几年锻炼,熟练掌握技术后有近三分之二都跳槽到经济发达地区。

三、加快发展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议

1、制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科学规划

建议市政府制订有关文件,对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详细规划。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我们对制定先进制造业的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出基本思路,即坚持“工业富市”指导思想,围绕“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依靠我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好新区这个平台,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自主发展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培育、引进一批有竞争力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把我市建设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有一定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确定重点行业,即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三是明确具体目标,即力争到2006年,新区先进制造业产值比2003年翻一番,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再用4年的时间,使新区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再翻两番,达到45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2、加强领导力量,明确责任主体

一是建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听取各部门的汇报,了解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形势,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每位市级领导都要联系一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经常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协调解决。二是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建议由市发改委承担具体工作。

3、确定重点企业,全力扶持他们发展

我市先进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数量很少,要想尽快把我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确定一些企业作为“种子企业”,全力扶持他们发展壮大。通过调研,我们建议对以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一是在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中,重点扶持年生产能力2.5亿套汽车插接器、100多万条电线束、5万套熔断器盒、5万套中央配电装置的天海集团;年生产能力1200辆改装汽车的东风农用车厂;年生产能力300标准副汽车模具的天淇汽车模具公司(在建项目)。天海集团是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要帮助企业做大作强,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与世界同类先进企业的合作,使之尽快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汽车插接器生产产基地,逐步拓展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抓好天海集团轿车插接器项目的验收和达产工作,加快天淇模汽车模具制造公司年产500标准付汽车模具项目建设进度;做好天海集团高能干式点火线圈项目和一线多路控制系统项目、天淇汽车模具制造公司二期年产1000标准付汽车模具项目和三期年产3800标准付汽车模具项目的筹划工作。

二是在精细化工业中,重点扶持年生产能力2.4万吨洗化产品、8000万罐以上气雾剂的天元公司和年产3000多吨橡胶助剂的联昊化工公司。天元公司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气雾剂生产厂家和第二大洗化用品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公司近年来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开发新品,提高产品档次,建立健全终端销售网络,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公司目标是建成全球最大的气雾剂生产厂家和全国知名的洗化用品企业。近期重点抓好护发素锔油膏生产线项目,沐浴露生产线项目,争取早日见效;与美国最大的气雾剂生产厂家合作生产杀虫剂项目以及与加拿大一家公司合作开发洗化用品项目要争取合作成功。抓好联昊化工公司的二期年厂6500吨橡胶助剂生产线,力争早日投产见效。

三是在生物医药业中,重点扶持在建的迈世通生物医药科技园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的一期工程正在建设,目前已经投资600万元,GMP车间已经开工建设,戒烟贴系列产品已经开始生产,并对外销售。该公司建成后,可实现1万台胰岛素泵、1亿片贴剂、15亿片片剂、10亿粒胶囊的生产能力。项目主要有胰岛素泵项目、TTS经皮给药贴片生产项目、TTS专用高效智能涂布机。

四是在电子信息工业中,重点扶持天海集团、天马通讯公司和天华科技园。天海集团与美国达威公司合作生产无线电通讯设施项目,已经达成投资协议,应尽快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推动天华科技园一期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完工,投入使用;无线电四厂新建的方舱生产线已经投产,市场潜力很大,应扶持其加快发展,开拓市场。通过重点扶持现有天海、天元、天马、天淇、迈世通等企业,争取用3-5年时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户,超5亿元的企业2户,在做强做大上形成突破,使之形成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力量。

4、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市外企业

加快新区先进制造业的建设步伐,应充分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在吸引承接先进地区企业转移和利用现有载体做大做强上形成突破。一是利用新区的环境优势。新区有着良好的环境,较完善的服务功能,是发展先进制造业一个很好平台,要充分发挥好这个平台的作用,理顺新区管理体制,避免多头插手、多头管理的弊端。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全国比较成功的开发区进行调研,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理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二是发挥成本优势。相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我们的土地资源,煤、电能源、劳动力的充裕和廉价,这些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突出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把优势充分利用好,在承接国外及国内东部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转移上,争取吸引大企业、先进企业到新区落户有所突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出台有关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建议市政府制定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扶持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企业给予支持,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流资。二中制定奖励措施,年底对新区的先进制造业进行考核,对产值高、效益好、纳税多的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容许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职领办或新办先进制造企业,三年内保留职级和工资待遇,三年后愿意回原单位的恢复其职级。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树立以服务为重点的观念,增加服务项目,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收费项目。二是继续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四乱”。三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都要认真落实,不能失信于人。四是要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减少办事环节、程序,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提高审批效率。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跟踪落实项目

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促进多种模式共同发展,欢迎和鼓励外地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参与到我市的制造业建设中来。在利用外资的政策层面上,应鼓励以全球生产布局为主的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来投资,要加强与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的沟通联系,力争引进几户世界知名企业到我市来投资。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签订的协议和合同很多,但真正落户见效的不多。要完善政府对招商引资的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对结果的考核,以项目的落实情况和生产见效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对在谈项目,要明确专人负责,争取较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对落地在建项目,要加强协调和服务,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对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困难的重点项目,要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项目协力组,协调各方面力量,强力推进项目落实;对已投产项目,要密切关注,对其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

7、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发挥新区工业园区聚集作用

企业融资难是我市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非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不久的私营企业,主要是生产瓶装冬凌草饮料、无核枣、缠丝蛋等有鹤壁特色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着独具特色的竞争力。该企业自2003年8月组建至今,在8个市、30多个县建立了销售网点,市场网络已初步建立。为加快企业发展,非凡食品有限公司与香港恒利丰公司达协议,由恒利丰公司向非凡公司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进行合作,但非凡公司也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由于自有资金不足,非凡公司以价值50万元的房产作抵押申请贷款,已按要求进行完房产评估,最后也没有贷到款。建议,一是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沟通,经常性的召开银企座谈会,积极向银行推荐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与各驻豫股份制银行的沟通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三是加强中小企业服务担保中心的的担保能力,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四是下大力气引进投融资机构落户鹤壁,改变目前金融机构单一、业务不活、机制不灵的现状,大力吸引外资或民间资本,弥补企业贷款难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

加快开发区民营工业园区、迈世通工业园区、天华科技园和淇滨区金山工业园、汽车配件园、食品工业园、浙江工业园等园区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先进制造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的这一类企业和项目摆放在开发区的三个园区,把有轻度污染的企业和项目摆放在开发区周边的园区或老区。各工业园区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相同产业的企业相对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实现群体规模,发挥经济集约效应,形成“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市场,小园区、大生产”的格局。

基地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4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04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06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118933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1084.46万元、5.6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七)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部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镇)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离社会整合建设发展要求太远,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目前出现社区建设发展贫乏,其原因是各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对社区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无非是小整合为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单位是乡镇,在目前来说乡镇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财政税收,而无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社区发展问题。

2、经费投入不到位。社区建设需要一定固定场所设施、办公楼房、工资等经费,而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费,对于我区715万人,26.38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如何能顾及到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呢?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过快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制约瓶颈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区发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条件,我区农村社会事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地区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统筹考虑发展与改革”的五大原则,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己任,理清工作思路,搞好规划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综合协调,大力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

(二)加大中央、省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2、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要继续扩大乡镇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增加办学点,大力在乡镇新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减少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就业和减轻农民教育费负担,特别是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不再享受“两免一补”将加大农村家庭的支出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贷款支持力度,明确民办学校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要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使返贫农民尽早脱贫。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继续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入。

4、要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和“村村通广电工程”等建设力度,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尽可能早地建立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要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力度,增加文物经费的投入。

5、要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办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医院或中心乡所,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加大对计生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技术帮扶”工程。

6、要加大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7、政府要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要加快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速度,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要继续挖掘“红色旅游”的潜力和开发品牌旅游线路,要动员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基地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他们在组织收入中构建和实施“四位一体”激励机制的具体做法是:

一、思想激励,注入活力

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了恪尽职守、为国聚财的思想,才会产生克服困难、全力组织收入的行动,因此,绛县地税局实行有效的思想激励,大力强化为国聚财的意识,为税务队伍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一是开展为国聚财、爱岗敬业、勤政为税、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种会议宣讲、组织演讲、树立表彰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竞赛等方式方法,提高全体税干的职业道德修养,使税干明白,为国聚财是税收工作的中心,是广大税干的天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二是进行廉洁从税,秉公执法的廉政教育。税务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如果不能廉洁从税,就有可能以税谋私,滥用职权,搞权钱交换,从而收“人情税”、“关系税”,赞成国家税款的流失。因此,该局针对行业特点,把廉洁从税、严格执法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层层签定廉政目标责任书,严把税收政策执行和征收管理中的定额关、停歇业审批关、欠税缓缴审批关、处罚关等主要环节,实行办税九公开,定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严肃处理了十名违法违纪税干,从而确保了税干廉洁自律,杜绝了由于税干的不廉而导致的税款流失,做到了应收尽收。同时,狠抓征管指标考核,以征管促廉政,业户的办证登记率、税款征期入库率、处罚率等指标均在95%以上。在全县行风评议中,群众的满意率达“优”的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年被授予“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全省财贸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文明单位”称号。

三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县地税系统有党员62人,占税干总数的近二分之一,并且多数党员是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所以,*县地税局把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完成收入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严格落实“一课三会”制度,局党组成员轮流为党员上党课,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广大党员,使全体党员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冲天的干劲,在征收一线冲锋陷阵,勇挑重担。近几年来,由党员征回的税款占组织回收入的80%以上。

二、改革激励,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许多管理方式和方法失去了应有的效能,因此,*县地税局适应新形势,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的管人用人机制,尽可能地挖掘税干的工作潜能,增强队伍凝聚力,形成组织收入的合力。

1、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实行量能划等,分级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才会有完成税收任务的能力,否则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是背离依法征税的原则胡干蛮干。为了调动税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组织收入能力和水平的积极性,该局对税干实行了量能划等,分级管理,即根据对每位税干上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业务知识、计算机操作等八方面内容的考核考评,按成绩将税干划分为五个等级,按等级确定相应报酬,依次拉开收入档次,一级与五级税干的年收入相差近两千元。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税干们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已蔚然成风,执法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已涌现出省、市级征管能手18人,在组织收入过程中税干们依法治税、依率计征,未出现一起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

2、以激发中层干部队伍活力和竞争意识为出发点,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股所长是税收一线组织收入的直接指挥者和战斗者,能否较好地完成收入任务,他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至关重要。为了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也为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该局对股所长由以往的“任命制”改为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岗位目标,公开任职资格和条件,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登台演讲、群众评议、党组审定、正式任命等程序,32名税干走上了股所长岗位。这些通过竞争产生的中层干部,为国聚财的责任感强烈,组织收入的热情高,办法多,干劲足。去年以来,所有基层所的任务进度达到了与时间进度同步。

3、以增强队伍凝聚力为出发点,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过去在税务干部的交流形式上一直采用委任制、忽视了人员组合中“情感”、“志趣”等因素,使股所长和一般税干之间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矛盾,相互扯皮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团结,造成了内耗,使组织收入的精力分散。采用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办法后,将点兵、兵选将,“自由恋爱”,实现了工作需要和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获得了人员的优化配置和最佳组合,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家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近年来,广大税干团结一致忙征管,同心协力抓收入,没有一个单位出现闹不团结,上访告状的现象。

三、目标激励,加大压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组织收入中采用目标化管理,实行目标激励,加大压力,是有效发挥税干抓收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收入任务完成的有效举措之一。

一是摸清税源。为了使下达的收入任务与当地的税源承受力基本相符,克服“探收”“虚收”和打收入“埋伏”的现象,为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创造条件,在每年任务向基层所下达之前,由分管局长带领计会人员,逐乡镇详细摸清税源,认真了解各类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预期实现的税款,并建立起了税源档案,实行税源动态监控,及时根据税源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任务数,努力做到任务服从政策,任务与政策有机统一。

二是确定目标任务。在摸清税源的基础上,对市局下达的收入任务,该局分解落实到各征收单位,各征收单位再进一步细化分解到税干,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同时,实行局长包片、股室包点的收入目标责任制,从而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压力的局面。去年以来,山底乡的几个造纸厂相继关闭,大的税源全部消失,但为了完成目标责任书中的收入任务,所长*带领本所人员深入山乡窝铺,狠抓零散税收征管,硬是靠捡“芝麻”填补了收入“大窟窿”。去年12月,为了使所包的城镇所能完成任务,征管股的同志牺牲休息天到*化工公司的经理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催缴回税款50万元。

三是奖罚兑现。为了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敝端,我们对各单位的收入完成情况实行旬汇报,月排队,并单独设立了任务奖,按季奖罚兑现,对收入达不到正常进度的所扣发奖金。对包片局领导和包点股室人员同奖同罚。同时,半年收入任务不过半的所,对所长警告,三季度不达进度的亮黄牌,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对所长就地免职。

四、情感激励,焕发动力

人是富有情感的,在发挥税干组织收入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绛县地税局十分注重感情因素作用,以情聚人,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促人。

1、加强沟通。多年来,局班子成员坚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税干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县局设立了“好建议奖”,凡税干提的好建议被采纳后,每次奖励50元,从而出现了人人情系税收,个个出谋献策的喜人局面。几年来,先后采纳好建议50多个,奖励金额达2700余元。税干*关于强化五四一各分厂运输税收征管的建议被采纳后,各分厂年纳税由原来的9万元猛增到90万元。

2、大办实事。为使税干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扑在抓收入上,县局班子把税干的冷暖疾苦常挂在心间,尽最大可能为税干办实事办好事。克服困难,完成了县局和基层所共计5000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建设,配备了电视、电脑和交通通讯工具,建起了小食堂、小澡塘、小图书室、安装了锅炉,完成了税干住宅小区的建设,为税干的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省、市局分别在我县召开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解决了50余名税干子女的就业问题。在税干及亲属婚丧和生病住院时,局班子成员亲自登门看望慰问,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税干们激动地说:局领导这样关心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