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仁爱教育与职工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杨金海说:“核心价值观可以有多个,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诚信仁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也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者爱人肯定是一条”。可见古今有之的仁爱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也是我们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受人们传唱,它已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关心他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教育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大力提倡的。在当今全球化的新时代,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仁爱思想必须与时代的道德规范相融合。因此,仁爱教育就应该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传统的善美、广爱为基础,加强对职工崇孝尚礼品质的培养,促进员工形成“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共同价值观。一个人若怀有仁爱之心,便能爱己及人,乃至推人及物。由此,对企业、对组织、对社会保持一种感恩和谦让,努力为创造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尽心尽责。今天,发掘仁爱这一美德的历史价值,对于职工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衢州最美”现象的不断涌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向善的。大量仁爱之士、有德之人在积极构筑社会道德的美丽风景:“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呈现着三衢大地的“最美”景象;志愿者行动、助人为乐与道德激情正在蓬勃生长。然而,近年来“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桥垮垮”、“楼脆脆”、“路塌塌”;更有“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老人倒地不敢扶,电信科技成欺诈“帮手”等道德缺失事件在刺激人们的良知神经。

精神层面的疾病还需要精神的处方。面对社会道德生活中腐败堕落、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见利害义等道德失范现象,儒家的仁爱、民本、和谐、诚信、中庸等传统美德不失是一种精神良药。在企业道德建设中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推进仁爱教育,培养广大员工的仁爱精神,对于我>,!

职工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仁爱”的滋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它们就像精神上的空气和水分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滋润着我们民族儿女的心灵。从衢州“最美爷爷”、“最美司机”到“最美警察”、“最美护士”等一批最美人物身上无不折射出“仁爱”之光芒。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这种草根最美群众所表现出的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是衢州深厚的人文土壤、千年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社会环境孕育的结果,是仁爱的传统美德为“最美”人物遗传了道德因子。同时“最美”草根道德模范也为企业职工道德建设树立了标杆。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伴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诚信缺失、见利忘义、道德滑坡等极端案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患与疑虑,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究竟哪一种价值观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将走向何方?接连涌现的衢州“最美”人物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响亮回答:崇高的道德不仅在传说里、在故事里,更在广大人民的心里、在广大群众的日常实践里。在职工道德建设这一长期工程中,用“最美”人物的仁爱,铸造广大职工道德之魂,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为占祖亿等“最美”人物虽然平凡,但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容易效仿,这就是草根道德模范的魅力所在。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应该不失时机地在广大职工中组织宣传、学习“最美”人物的善事善举,并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蝴蝶效应”,使我们的广大职工在仁爱这块良田沃土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崇尚美德,奋发进取,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不断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

美是可以感染的。“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为企业职工道德建设传递着正能量,“争做最美衢州人”在广大职工中掀起了热潮。“最美司机”姜永古、“最美店长”夏肖艳、“最美护士”林小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草根道德模范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看得见、摸得着、够得上,可信、可学、可比。所以,在职工道德建设中要坚持“主体在职工、参与靠职工、宣传为职工”的原则,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道 德实践活动,通过“寻找身边的美”、“关爱老人儿童”、“扶贫济困献爱心”、“学最美讲奉献”等一系列活动载体,传播“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主动宣传真、大力倡导善,积极颂扬美,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引发仁爱善行共鸣、付诸仁爱善行实践,以此带动和引领一批立足岗位、创业实干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为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力量。

职工道德建设中仁爱的正能量发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职工道德建设传递“仁爱”和美的主要方式。建设和谐企业,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更多仁爱的养分,“最美爷爷”等众多生于草根的“最美”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自己的仁爱和善良关心弱者,帮助有困难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必然长久地影响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灵魂。“源于民间的‘最美’才最具生命力”,从“最美爷爷”、“最美教师”到柯城区荷花街道义工联合会的爱心义举,他们的感人事迹之所以像蒲公英一样四处传播,又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茁壮成长,缘于平凡人的不平凡,真正地应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论断。职工道德建设中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爱与美的传递告诉我们:宣传正能量,绝不能让广大职工站在幕后台下做观众,他们不仅是爱和美的创造者,爱和美的主体,也是爱和美的传播者。去年,“最美衢州人”首届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代表郑初一,省第二届道德模范邵宝林和义工联扶助对象、被救少年等一批来自各条战线的普通人为获奖者颁奖,与参会人员互动。党委政府这种不断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职工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为在广大职工中涌现出更多的草根道德模范打开了涌动之门。

职工广泛参与的“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大讨论和争做“最美衢州人”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企业干部和职工由单一接受者变成主动传播者。通过文明创建、企业文化生活、和谐企业建设、主题实践等各种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吸引广大职工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享受文明、提升素质,同时也让他们成为爱和美的传递者。在企业职工道德建设中,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深入基层、眼睛向下,善于发现广大职工中发生的感人道德新故事,挖掘职工中那些大爱德行的闪光点,宣传推崇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引导广大职工在道德实践中“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传播”身边的真善美,促进职工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积极运用先进典型示范引路,大力宣传和表彰“最美”人物,是职工道德建设中传播爱和美的有效途径。我市及时抓住“最美教师”这一身边的、真实的、感人的典型,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开设专题专栏、推出文艺节目、打造网络传播平台等,积极营造“争做最美衢州人”的舆论强势,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引发仁爱、善行共鸣,付诸善行实践,使职工道德建设得到了强化和深化。通过举行颁奖仪式、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命名表彰道德模范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企业中的善人善事善举,以凡人义举的强大动员力形成扬善抑恶的舆论强势,以“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引领职工道德风尚,构筑职工“道德高地”,建设职工“精神家园”,助推着职工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涌现出了“最美司机”、“最美店长”、“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一批草根道德模范。

结合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为职工道德建设不断传递爱和美的正能量。各级工会组织要根据广大职工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组织开展企业价值观大讨论、企业道德模范评选、十佳职工评选等活动,大力褒扬善人善事善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风尚。道德的力量蕴藏于民间的凡人善举之中,每个普通员工从践行微小的道德行为做起,坚守自己的良知与道德底线,把自己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就是对改善社会道德风尚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在职工道德建设上有所作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塑造就有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凡人善举是一种草根“最美”,因其平凡和朴实,而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周围人亦会为此动心、动情。在三衢大地日渐浓厚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美被传诵,“正能量”链条不断向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延伸。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之现状

当今社会,市场营销人员的不道德行为种类繁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对企业内部不道德和对企业外部不道德两类。

1.市场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对企业内部的表现

(1)营销人员脚踏几条船,为多个公司销售产品。企业对出门在外营销人员的管理,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企业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营销员,有些竟身在曹营,心思魏蜀,原本三天办完的事现在要五天,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同时在兼职销售其他公司的产品,这大大浪费了企业资源,更糟糕的是:拿自家的薪水、差旅补贴,却在销售其他公司的产品。

(2)营销人员从费用中谋取私利。在我国营销大小环境的影响下,从十来个人的乡镇企业,到世界500强,营销人员吃回扣谋私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到一张车票百元餐费,大到万元的广告回扣,其中的区别仅在于程度轻重、数量多寡、手段优劣而已,费用的无谓增加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3)为一己私利,出卖公司的商业机密。这是—个互动的问题,无论是营销人员通过出卖本公司的商业机密给竞争对手谋取私利,还是企业靠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都是不道德的行为。营销道德失范对内、对外都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营销人员跳槽或另立门户,导致企业销售业务波动、客户不满。轻则是企业部分市场失去,呆帐、坏账增多;重则是企业机密泄露,客户、人才、核心技术等重要资源流失。

2.市场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对企业外部的表现

(1)在价格方面:一些营销人员从企业利益或自身利益出发,不按市场规律从事销售活动,采取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价格手段牟取暴利,如漫天要价,随意“宰客”;采用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手段,变相涨价;订立价格协议,实行固定价格,进行价格垄断等。

(2)在营销渠道方面:有些企业能正确选择中间商或通过正常的途径销售其产品,有些企业则不然,他们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骗买骗卖,进行非法传销,有些营销人员不讲商业道德,不尊重当事人的愿望,强买强卖,还利用某种优势,限制竞争,进行垄断等。

(3)在促销策略中:有些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采取一系列违背道德及法律的手段来获取高利。如:在广告中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宣传迷信、荒诞和有损民族尊严的内容;在人员推销中,回扣行贿,吃喝玩乐,庸俗公关;在营销推广中,用“大放血”、“大降价”等欺诈手段,骗取顾客购买。有些还在促销活动中传播一些文化糟粕以及不健康的价值观,有些促销活动甚至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

二、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之原因

1.营销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上述不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营销不道德造成,但是不少企业的营销人员大多没经过系统培训,本身素质存在很大问题:(1)思想道德品质不高,不能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在营销过程中,损人利己,通过各种不合理、不正当手段牟取私利;(2)营销观念陈旧,缺乏现代营销理念,认为营销就是把已有的产品“推”“销”出去,因此不惜采取违背法律及道德规范的手段开展营销活动;(3)业务能力不强,营销工作要求营销人员既要有—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有丰富的社会、历史、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现阶段,不少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此差距较大;(4)趋利性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各营销人员长期驻外,对公司的归属感凝聚力普遍弱化,加之山高皇帝远,在遭遇利益诱惑时,从心动到行动,轻易就打破了心理的防线;(5)从业态度不端正,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自我“估价”过高,总觉得自己“屈才”。

2.企业管理问题

公司管理不善是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1)管理制度不健全,运作流程不明确,监控稽查体系的缺乏,都会令营销人员感到有机可乘,尤其是对于一个成立时间短,业务发展快,短期内摊子就铺得很大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最易产生营销人员道德失范现象。(2)利益分配不合理,会严重抑制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促使剑走偏门。比如,工资补贴偏低,业务提成久拖不发,销售指标脱离实际难以完成,晋升制度混乱等等,都会导致销售人员人心涣散,人浮于事。(3)奖惩体系不完善,企业领导不重视与营销人员的沟通,营销人员对企业缺乏忠诚感。有些员工最初确实心无杂念,一心只想凭借努力工作换取合理回报,但是,当看到其他同事不断获取灰色收益却仍能红旗不倒,甚至发现太坚持原则反被嘲笑为“木头”而受到孤立时,心中的天平便发生倾斜,久之,就见怪不怪并参与其中了。

3.消费者问题

当今社会,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和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不良营销行为有机可乘。主要表现在:(1)受自身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技术知识及营销方面的知识,对企业不良营销行为缺乏鉴别力。(2)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不强,对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3)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法律观念淡薄,对损害自身利益的营销行为,既不投诉,又不诉诸舆论,更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

三、营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应对措施

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营销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针对营销人员对企业内部表现的不道德行为采取的措施可以从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对营销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入手。

(1)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正如战争的胜利不是单纯靠士兵流血牺牲换来,他取决于作战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短兵相接不过是—种表现形式。坦率地说,营销人员谋私利的问题不可能杜绝,但管理的作用就是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营销职业道德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销售人

员对企业的忠诚感,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大监管稽查力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保护和发扬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分支机构管理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与领导艺术并保持—线销售人员的合理流动性是一个很实用的办法。同时,要奖罚分明,把握尺度,严肃处理违规事件。企业只有从制度上对不道德行为采取强硬措施才能使这种现象有根本的改观。

(2)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道德高尚的楷模。它们不但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而且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道德体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因此,企业可以针对营销人员的道德问题制定相关的营销道德准则,并把道德准则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一套广泛而固定的与广告标准、定价标准、产品开发、对顾客的服务等有关的道德标准。例如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定了长达20页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企业的营销行为。美国北方电讯公司的道德准则中规定:员工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信息,如偷窃、非法途径的电子窃听等。

(3)坚持开展营销道德教育,如培训、竞赛、座谈会、专家报告会等,针对现实的道德难题,给出多种选择方案,让营销人员讨论,再给予明确的答复,使员工明确道德上的判断并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营销人员对企业外部不道德行为的改观主要从社会治理和消费者监督入手。

对企业不道德行为进行改正,需要整个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群体都采取一定的措施。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发挥着“喉舌”的职能,无形中给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披上了“权力”的外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和约束机制尚需完善,而无形中的“权力”资本,就客观上造成了那些缺乏职业操守的新闻记者利用手中的特权谋取私利的机会。

新闻道德的困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的出现是现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不可避免的。我们当代新闻人要尽量把它往好的方向引导,最终营造一个运行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传媒环境。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日益强烈的受众知情意识和不同受众群体的要求,传媒如何掌管自己的口,把握手中的笔,全决定于传媒自身的价值取向。坚定的信念,明辨是非的眼力,对于复杂局面的掌控能力,敏锐的感知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些都源于价值取向的正确性。一个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

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就是对所反映事件的真实性以及报道所产生的效果负有社会责任,就是要对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负责。正是因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新闻工作者才可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又不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记者不能当社会事故的“肇事人”,既要及时报道社会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又不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乱。社会责任是前提,没有社会责任,就谈不上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也就失去了现代传媒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所担当的时代责任,要求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应该有高屋建瓴的视点,站在整个时代高度去看待、思考现存的一切,而不是一叶障目,捕风捉影,把新闻工作者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混同于一般看客。时代责任要求现代传媒既要真实记录所处时代的社会实况,又要担当起引领时代精神、倡导健康时尚风貌的重任。时代责任要求新闻人要有观察家的细心,思想家的头脑,历史学家的眼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去观察事物。这样,就不会被一些云里雾里的复杂表象所迷惑,就能避开眼前零碎的、杂乱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时代大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就能将事情看得更真切、更透彻、更准确。失去了时代责任,传媒就失去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放大镜。

同样是报道矿难,湖北日报记者在采访本省民工在韩城矿难中的遭遇时,面对软硬兼施、企图一拖了之的多种势力,毅然顶住压力,愤而发出三问:“有多少利益可以追逐?有多少生命能够冒险?有多少责任容许推卸?”报纸的三问振聋发聩,促成了事件的善后解决。这就体现了记者崇高的新闻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基于此,一个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客观存在和复杂背景,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八荣八耻”为新闻道德建设的新标杆,追求新闻传播真善美的统一。

如何加强新闻道德建设,达到提高媒体公信力的目的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教育,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新闻道德价值取向的实现,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需要深刻地认识到新闻道德的意义、内涵和范围的界定,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诚信教育,加强政治、业务素质教育,使新闻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根据客观实际,制定科学的新闻道德规范。与国外一些媒体相比,我们的新闻道德自律信条还不够具体。许多信条局限在方向性的原则上。这些信条固然有用,但是一些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的信条必不可少,因为,信条是要人们以实际行动遵守的,而不是仅仅当作口号。科学的新闻道德规范,规范的信条必须合理。

第三,要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闻道德法制化。新闻自由是宝贵的,是民主国家的支柱之一,可是新闻自由又不能滥用。保护新闻自由和防止对新闻自由的滥用,体现了社会调控新闻传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防止传媒进入无序状态,政党与政府要不断地调适同新闻传媒的关系。对于传媒的调控保持在有理、有节、有效的良好状态十分重要,但丝毫不能放松与放弃,否则就是对民对法的懈怠与失职。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就使其具备了国家强制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自律就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另外,加强新闻立法,提升媒介的地位。媒体可以广开门路,多种经营,不用靠廉价地吸引读者的新闻噱头来卖钱。这也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2001.

[2]程洁,骆华.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2001.

[3][英]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2001.

[4]王润泽.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国际新闻界,2003.

[5]朱文风.如何更好的防止假新闻的发生——对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的反思.新闻与传播,2004,2:8.

[6]王润泽.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国际新闻界,2003,6:11.

[7]新闻理论新探.新华出版社,1999.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织文化;道德建设;必要性;依据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所不同。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靠强制手段来实行的;道德则靠人们的理想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教育等力量来维持的。道德诉诸人的内心自觉,而法律则诉诸国家的强制。

目前我国政策法规的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有时显现出权威性不强。实施监督时受到干扰和阻力太多。对已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往往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将功抵过,减少了者的风险,强化了违法违纪者的侥幸心理。

今天我们要倡导和建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加强“组织文化道德建设”的历史依据

从历史上看,我国有三种典型的治国方略: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仁者爱人”。确立儒家“为政以德”、讲求“德治”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主要是指以德治君治吏,认为治君治吏是以德治国的关键。自汉武帝确定“唯儒独尊”后,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德治”传统。儒家讲求“明道、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的法家讲究“术”、“势”、“权”,视百姓为刁民,主要是重刑,使用强制手段。道家的无为而治往往兴盛于历经战乱之后,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对民众的压榨有所收敛,采取无为而治。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改善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主团结,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历史上有“德治”传统,人们对此有较多的认同感。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与中国的德治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书记提倡的亲民爱民措施,也是注意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应当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实现传统德治的现代转换。

二、加强“组织文化道德建设”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和“以德治国”方略要求必须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倡导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并具体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治国”职能,党和国家机构的公职人员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担当并成为“治国”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我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主主义公德”;《民法通则》也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这就把尊重社会公德确认为基本法律原则。实现以德治国,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构以及广大公职人员的“治国”能力,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要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加强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修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丰富和全面。传统道德修养强调“忠、孝、悌、礼、义、廉、耻”等若干准则,极力培养“智、仁、勇”三者兼备的健全人格。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指导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二)党规、党纪要求必须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道德不振,于国于家,于人于己都意味着一种潜在的灾难。

古人把道德操守提高到了极致,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者,把道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倡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于1952年开始了“三反”、“五反”运动,使干部从政道德有了明显提高。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及规定来强化官员的道德建设,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高度重视用法律手段进行反腐败斗争。近几年来中央查处的若干大案要案更充分显示了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1990年中纪委提出《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另颁布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从制度上给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提供了保证。《中国共产程》中也明确规定:“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三、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伟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同志曾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着枪的敌人征服过,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明确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的行为(如之流)大有失德之举和无德之嫌,买官卖官,诚信缺失,发生问题就把问题推给下级等现象大量存在。所以要倡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力求“德”字当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信”为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公仆”为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而为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提供世界观领域的理论支撑。

(二)我们目前肩负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重大的历史任务、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队伍。和低效率是一对孪生兄弟,官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是国家公力的执行者,每个官员都或多或少地、或大或小地掌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些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三)我们目前的干部构成现状尤其需要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在目前,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强调干部素质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1.作风漂浮,做表面文章

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坐而论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致使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有的爱摆架子,满足于听汇报,走过场,做表现文章。有的为了骗政绩,骗荣誉,弄虚作假,不惜“花钱买吆喝”;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不着边际地宣传鼓吹跨越式、快节奏,不切实际地勾画蓝图。

2.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化

有的领导干部打着“群众意见”的招牌,干着欺下瞒上的勾当。不断侵害群众利益,“嘴大嘴小”问题时有发生。传统文化的重“情”讲“礼”,往往被一些领导干部变成感情投资的方式和获取利益的手段。有的领导干部把群众的利益当儿戏,主观臆断,我行我素,为了确保自己的个人“威信”而坚持错误。有的干部漠视群众的呼声与意见,不愿甚至不敢见群众,身上保留流氓习气,凸显痞子作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哄二骗三坑四蒙五糊弄”,恶搞高压政策,甚至肆意欺压群众,使一些可以缓解的矛盾逐步激化升级。新一代的年轻领导既不是打天下的一代人,又不是开国后艰苦创业的一代人,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如果以为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或者是无所不为,必将夭折。群众对领导干部如何去实践党的宗旨,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个“察其言,观其行”的过程。因此,有的领导干部就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增强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领导干部组织文化工作中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有:新旧体制转型过渡,东西文化并互碰撞,构成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外在诱因。一方面由于制度的重建,不可避免地带来体制的缝隙和机制的碰撞,导致领导干部权力和价值的本位化、私有化和功利化。另一方面由于道德重构的滞后,加之西方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容易使处于社会特殊地位的领导干部受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经不起名利、地位和金钱的诱惑和考验。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事务的缠绕中放弃了理论学习,在交际应酬的忙碌中丢掉了思想改造。局限于用狭隘的思维定势和片面的思想方法来观察处理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的判断和理论思考,正确的东西得不到及时总结和弘扬,错误的东西得不到及时澄清和纠正,以至于犯盲动主义、形式主义及错误错误。

加强组织文化工作中的道德建设必须贴近现实生活,有时仅仅依靠良心和舆论还不足以防范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科学理论,。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进一步确立公民道德建设在“以德治国”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原.领导干部必知法律法规百问百答[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2]陈光中.法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看到,虽然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关注,但是效果却甚微。原因何在呢?这正是本文试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道德作用的机制

众所周知,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不同于法律,法律虽然也是一种社会规范,但法律是靠强制措施来维持的,一旦有人违法,那他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则不同,它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即使有人违反了道德,他也不会受到强制性的制裁,至多会被社会舆论指责和批评。当然,舆论的压力有时也是残酷的。这里根据不同的道德意识层次,我们把道德起作用的机制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处于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起作用的形式是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道德规范,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意识到了该道德规范是社会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应该遵守,并且意识到如果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自己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他对这种道德规范还没有很深的情感,没有形成由衷地来按照这种道德规范行事的要求。也就是说,道德规范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现阶段对于许多人来说,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就是处于这个层次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意识观念,然后再由意识观念控制人的行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但是这种意识观念还是浅层次的,比较外在的,如果人们不谨小慎微、不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那人们很有可能会不自觉地违反该道德规范。自觉层次道德规范的保障机制主要就是社会舆论,一想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规范来行事,不敢做违反道德的事。

第二、上升到无意识的、不自觉层次的道德规范起作用的形式是人们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该道德规范来行事。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深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人格,使之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层次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深化和升华,此时道德主体不用谨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规范来行事,处在这种道德意识下的道德行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的对道德主体的控制。如果道德主体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的话,那他就感到内疚、不自在、不踏实、自己是猥琐小人。非做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自己才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慎独”层次的道德行为,不用社会舆论作保障,道德主体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

以上所说的两个层次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心中并不一定非常分明,二者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而且中间状态也很多。但这两个层次大致把道德起作用的机制描述清楚了。前者是浅层次的道德意识,还是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一旦有强烈的诱惑(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道德主体很可能把持不住而做出有违人伦道德的事情。后者则是深层的道德意识,纵使威逼利诱,道德主体也不会违反自己的良心,这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楷模。由此看来,道德建设的关键是使尽量多的人形成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

二、道德建设的关键

道德建设的关键是使道德规范变成人们内心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道德观念,也就是实现道德意识从自觉层次向不自觉层次的转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intemallza-tion)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个道德规范体系要科学,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否则建设就没有意义可言。另外该道德规范体系要符合现实国情,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到人们原有道德观念的情况,一个与原有道德观念完全相反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使人们认识、理解道德规范体系,并倡导人们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只是道德建设的第一步,刚确立的规范体系还是外在于社会的,还不是真正起作用的道德规范。要想使其真正起作用,就要使人们了解该道德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由外在转化为人们内心信念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们理解了道德规范,并且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也就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处在这个层次的道德主体必须时时提防“恶念”,才能把持住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能够使人们形成这种层次的道德意识可以说道德建设已有所成效了,但是这时的道德意识很不坚定,在诱惑面前常常摇摆不定,许多贪官的道德观念就是处在这个层次上,一有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就抛弃了道德观念。第二个阶段是由自觉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起初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习以为常,慢慢的会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情感,渐渐地不用谨小慎微也能按照其规范来行事了,这时,外在的道德规范就变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信念对人行为的控制经常不是有意识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样道德主体就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来行事了。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实质上就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心中内在的道德信念的过程。

以上是道德建设的逻辑过程,是为了说明问题才抽象出来的,它只是从总体上概括了道德建设过程的实质。实际道德的建设过程不完全如此,因为在道德建设之前人们的头脑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已具备一定观念。也就是说,任何道德建设都不可能是另起炉灶,而必须在原有的道德观念基础上使一些新的内容融入心灵,把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旧思想从人们头脑中清除掉。而新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的过程是符合上述逻辑的。

三、道德建设的途径

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形成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就是最重要、最不易进行的一方面,即实现道德规范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的内化,这是一个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实施纲要),故而,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实现道德规范在个体上的内化,这是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在社会中,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为物质形体的改善,至少都有显而易见的效果。而道德建设是要使人形成善心,要改善人的心灵,而且是要改善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灵,谈何容易,而且极不易操作。道德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它的建设要从社会多方面、全方位推进,大致可从以下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的。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提高,道德建设就会流于虚空。“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达了,人们首先就不用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做有违道德的事了,经济的发展为高尚道德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且经济发展也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使一些人形成高尚的道德。利益是改变人的行为和观念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使自己的企业占据市场、获得利润的重要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就会自己主动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加强宣传。这里的宣传不是指空洞说教,而是指用电视、电影、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去教育人、感动人,从而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思想。目前人们的温饱问题早已不再是问题,那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提到日程上来。文化需求会成为我国今后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艺术的震撼力往往是强大而深远的,在艺术尤其是好的艺术作品的影响下,人们就会自觉地唾弃那些有违道德的行为,而主动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并最终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因此,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多创造积极、健康、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引导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