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格教育论文

人格教育论文

人格教育论文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和,贵分晓,和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布置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人格养成;音乐鉴赏:民族音乐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一直存在着偏重社会需求,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思想观点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贫乏,欠缺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逐渐开始转变,人们日益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美育情感的培养。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的发展,对于实施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有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算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部。这些对音乐教育缺乏本质深刻的认识,导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流于形式和表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人文教育。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具体的三点建议。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

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音乐学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一个学科,人文学科以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音乐学学科也具有人文科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先哲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来唤起感情的方式,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门类,将欣赏者引入作品情感的方式,通常都是将其情感集中到具体事物上,或者是作品创造者所描绘的一切体验直接框定了欣赏者想象中的体验。音乐艺术则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不是集中在某个虚构的人物上或某段情境中,而是被听众作为一种感情范畴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体验并不依靠虚拟性存在的人物和冲突,而是依靠现在的或过去的自身体验,这就使得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比其他艺术门类在性质上更加地直接。音乐能较强烈地作用于听者感情。音乐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集中关注自身情感体验的特性,来帮助大学生激发音乐作品与联结个人内心体验的敏锐度,使大学生建立起自觉有效的个人情感体验机制。听者把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体验当作是自己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能将这种感情具体化的联想,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感情体验。这也是在不断加强审美主体对音乐的直觉感性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加强,对于音乐审美主体来说,是能否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

对于美的追求和喜好是每个人自然拥有的天性,但与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审美理解、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评价却不是单靠天性可以获得的。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介乎成熟与青涩分界点上的大学生们来说,拥有成熟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能力、优雅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意识是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去学习培养。无论在大学里修的是哪个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审美是对任何领域而言都弥足珍贵的职业素养。对与自然美的欣赏和领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取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审美结构。而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就是在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选择中,使受教育者能获得能够欣赏美的音乐作品的耳朵,在他们心中建立起能够接收并且欣赏这种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其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人类的综合素质可以分为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音乐创作者的情感抒发、表达和音乐欣赏者的想象及对作品的情感碰撞,通过音乐使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这都是音乐的感性面,也牵涉到人的感性素质和情感素质甚至身心素质的熏陶。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的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想象中发现新的联系的关系。创造力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当音乐创作者在把自己的思想诉诸于音乐,并通过组合各种音乐元素表达给听众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其理性素质和创造力。要创作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处理音乐中各种既要有平衡又要有对比的难题。而音乐欣赏者及学习者,也必须具有相当的理性素质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层面。因此,音乐欣赏能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的增进又能充分活跃我们的创新思维,使创造性思维中的联动性、多面性与跨越性能力都得到充分提升。

此外,大学生在学习一项音乐技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这能充分考验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信心。这种坚强意志和品格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科学领域里都是成功所必须具各的优秀品质。

二、强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

1.开设相关辅导课程,以加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

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普遍有着起点低、基础差、观念旧等诸多问题。2006年,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了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该方案还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保障等四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

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及《戏曲鉴赏》这

几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同时,还提出了加设任意性选修课,其课程内容条目也扩展至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及艺术实践类等多个门类。对比限定性选修课,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对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也更趋于深层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较此前的其他相关文件而言,更为侧重艺术教育工作中“课程”这一内容,与之相关的各项规定也设立的更为细致考虑的更为周全。突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心环节的这一重要地位。从另一层面也可以足见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也已迈入了一个新境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主要以赏析的形式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课程。通过音乐欣赏增加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这的确是一种可行性较强且易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但是,多数高校都把赏析既当成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又把它当成一项教学内容来对待,这就混淆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且目前大多数的艺术课程都以欣赏课的形式呈现,这就更加不符合科学的课程设置理论。

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技能技巧为基础。不管我们试图以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去发展和锻炼其他什么能力,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这些学科基础包括识谱能力、表演技巧、音乐听觉能力等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当前,赏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之前有一个基础性铺垫的问题。试问当选课的学生们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懂、对最简单的音乐元素都反应相当迟钝的时候,还能期望通过这赏析课使他们领会多少原本我们想传递的教学初衷?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真正又能吸收多少?因此,搭配欣赏课的其它辅助课程也应适当开设,以解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音乐学科教学任务。以此为基础,真正落实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和体验音乐的神奇魅力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为课程、社团以及艺术活动三项内容为主体。许多高校就是为了在一些高校艺术赛事上摘金夺银而成立和建设艺术社团,在挑选社团成员上,对那些有艺术专长且表现不俗的学生青睐有加,而那些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但水平尚浅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始终无法获得参与其中以求学习进步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到一大批学生的积极性,认为反正我是没机会的,还做这个美梦有何意义。校园中开展的各种艺术活动,也存在类型的问题,永远都是那些社团成员的学生活跃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他们成了永远在台上的风云人物,而其它的学生却成了永远坐在台下的忠实观众。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都会大大受到影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普及性”在其中成为一切的前提。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实际上也是很多的。例如: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和比赛、广泛成立声乐或器乐兴趣班、举办各种音乐会、大学生艺术节、举行文艺下乡等活动。其中,在大学里采用合唱与合奏这样的音乐形式是十分适宜的,它不仅对学生声乐、器乐的方法技术上有一定专业要求和深入的空间,而且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式本身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和辐射性。首先从校级这个“点”,再推向系部的“线”,最后扩大到各专业、各年级、各班级的“面”。通过数年的努力,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校园音乐活动的艺术水平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有线广播等有计划地进行音乐专题讲座、播放中外名曲,让美好的音乐无处不在,用美好的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总之,学校与音乐教师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为不向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应自己的活动舞台,吸引全体同学广泛参与,以实现提升全体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目标。

3.充分利用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的丰富资源。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性人格 培育 策略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作文教学成了符合考试要求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模式化训练,忽略了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了“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的困境。在当前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地探索作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人格培育,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及与其写作的关系

主体性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品质,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从人格的角度而言,主体性是人的素质与品质的总和,包括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品格;从个体角度看,个体主体包含着社会道德规范个体化和品德实践自觉能动性两个方面”。主体性人格的显著特征就是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写作是一项极富有个性、饱含人文精神的活动,是写作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最富思想意义和创造意味的活动。作为写作的主体,其自身必须具有主体性人格,才能将写作作为一种生命状态的自觉呈现,自由地抒写心灵、表达真知灼见,使作文远离简单而机械的文字排列组合的套路。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是主体性写作,而非被动式写作。

二、作文教学中主体性人格培育的意义

主体性人格是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对走出当前的作文教学困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都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教学中,所谓的优秀作文,都是符合“评分细则”的文章。这些作文大多不是将写作当作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而是将获得高分当作写作的价值取向。这种倾向最终导致学生言行不一,做人与作文相背离。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的生活形态与自身的经历相距甚远,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心的感触不能一致,于是只能大讲假话、空话、套话了。这些都是写作功利主义所导致的双重性人格的具体体现。

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旨在强调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实践的主体性精神,培育学生求真、养善、尚美的言语人格,在作文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美好心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作文中走出来,自主地写真事,抒真情,感真知,彻底摆脱写作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有利于扭转当前写作中的写作主体性缺失。

多年以来,考试作文实际上是讲求“规范”的,从文体到立意,从结构到表达方式……却处处存在的标准……在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风气下,这种“规范”意识从写作的起始阶段就被灌输给学生。作文教学紧紧地围绕着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的技术与技巧训练,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存在。正如何郁所指出的作文教学误区:只见技术,不见理论;只见习作,不见人性;只见教法,不见学法;只见文理,不见心理;只见程式,不见创造杀;只见匠气,不见艺术。学生们整天在远离社会生活的教室里,为考试而作文,为获得阅卷者的欢心而造情,为完成任务而拼凑字数。在枯燥而繁重的学习中,在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出现了大量的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语言枯燥、技巧雷同的习作。这些习作,脱离了生活,丢失了真情,放逐了审美。这些匠气十足的“无文之文”都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缺失的具体表现。

积极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自由而主动地驾驭自己的写作行为,将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思想认识诉诸笔端,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写作将不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作文也将彻底告别“无我”的现象了。

(三)有利于真正有效地落实教书育人的理念。

余秋雨说过:“作文必须是展示人格魅力,表现人性的舞台。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失,人格的扭曲。”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作文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中,学生在作文中情感虚假、思想苍白、言行不一以及做人与作文相背离等现象,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魏书生老师就经常要求学生写日记进行“道德长跑”,引导学生直接面对自我,不断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思想和心理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达到做人与作文一起进步。积极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发展学生的灵性、悟性和自由精神,让学生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立意志和内驱力,并在写作过程中具有主动创作的激情,自由地驾驭自身的写作行为,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真诚地倾诉在写作中,从而达到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假、大、空的圈圈,转入真实地抒写自我、认真地关注社会的时候,他们的作文境界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他们的胸襟将无比宽阔,他们的人格魅力也将不断提升。

三、作文教学中主体性人格培育的策略

(一)观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他们的慧眼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用他们饱满的激情去体验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阅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多看新闻,多听讲座等,不断丰富社会阅历。

培养学生的灵性,就是要立足于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缺乏想象力也就注定不会有创造力。对学生而言,每一次作文都是创造性的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观察和体验生活基础上的“发现”。如:从生长在石缝间的小树苗身上,发现其生命力的顽强;在自己做了一节课的老师之后,发现了老师这个职业真是辛苦而伟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就是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培养学生的悟性,就是要在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形成之后,养成对生活的高度敏感。学生有了这种敏锐感,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细节,而且能捕捉到其中有特点的、有美学趣味的东西,即在平凡、细微中发现有意味的独特体验来,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学生有了对生活的灵性和悟性,就有了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就可以真实地描写生活,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笔下的文就如泉水般汩汩而出,不必寻章摘句地东拼西凑,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去写虚情假意。

(二)思考探讨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主体性人格核心要素,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个体的独立精神,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选择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等品格。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其一就是自主地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和世事不能独立的思考,缺乏选择与判断,就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丢失了基本的是非观,最终导致价值观扭曲、判断能力丧失。写作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社会、独立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分析辨别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文字去褒善贬恶、激浊扬清,在自主地对世事的评析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其二,就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质疑与批判。王栋生老师认为:“新颖独到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大胆的怀疑之中”,“如果学生对教师灌输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都顶礼膜拜,那么我们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地去发现问题,特别是要敢于质疑权威或约定俗成的东西。学生只有不囿于教材,不盲从老师,不迷信权威,才能不“跪着”读书。实践证明,只有大胆地去质疑与批判,学生的作文才会有创新,主体性人格素质才会得到提升。

(三)倡导个性化写作,让学生学会自由表达。

独特的个性是一切有成就者、有创造性的人的基本素质,自然也应当是未来社会的人基本素质。有个性、有创意的写作,才可能令学生在其中感受欢乐;没有个性的写作也就谈不上创造性。

1.要宽容地命题,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意识。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打开学生记忆深处的大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因此,作文的命题要有开放性,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而真实地写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写作灵感就不会被压抑,就能以“我手写我心”进行自由表达。

2.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其一,作文教学不能搞单一的文体训练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要鼓励学生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敞开心扉,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二,要与学生真诚地进行心灵的沟通。要从关怀生命、沟通心灵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流露出来的积极的思想和新颖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对文中出现的消极的思想与情绪给予及时的疏导,对文中不成熟的观点要与学生进行商讨。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 2011 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教育者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把健全人格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需要渗透人格教育,为社会市场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促进不同行业、领域的飞速发展。还能改变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优化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健全人格与中职语文教学概述

就健全人格研究来说,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比如,道德、心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健全人格便是人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想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而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健全人格属于一个过程,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过程,准确认识并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人的个性特征全面发展,促使人格发展处于正常状态,要引导其不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身。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强化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教育,帮助他们逐渐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成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备重要的文化功能,能够传达出博大的人文情怀,传承各种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点。还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素材,客观地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细致缜密的思想逻辑,有着浓浓的美学气息,里面包含着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应用性文章,是美学不同领域的最好呈现。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灌输,要引导学生揭示语文课文本质,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措施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学生正处于青年与成年的过渡阶段,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采用“放羊式”、“鸭填式”传统教学模式,要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要一味地依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感知、理解不同的语文素材内涵,促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有效渗透人文情怀,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埋下伏笔。

(二)创设审美情境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借助展示形象,优化利用各种意境,注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为进行情感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要客观地分析语文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美的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唤起他们的想象,不断激发他么内在的情感,在这“绿叶田田、荷花朵朵”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感受美。在背景音乐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那份淡淡的喜悦与哀愁,充分感受那份特别的“艺术美、音乐美”,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透过那些跳动的“文字”,去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渐学会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优化利用语文素材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语文素材丰富多彩,比如,精辟的论述、古代圣贤,能够客观地折射出蕴含的不同人文精神,是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素材。在“我的母亲”一文中,透过文章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母亲高尚的品格,勤劳刻苦、意志坚强,能感受到文章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作者产生心灵碰撞,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理解、感恩父母,尊重父母。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古园中的所见所闻,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通过他们的事迹、生活中的人与物,学会思考人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逐渐学会规范自身行为,塑造正确的“三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协助者、领导者等角色,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图文并茂的特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文中作者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远大的理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但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周期较长,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职语文、中职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具代表性的素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心灵发生微妙变化,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隋义.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语文建设,2013,09:9-10.

[2]苏娜.重塑自我形象绽放人格之花――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0:14-15.

相关期刊更多

个人电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中国临床心理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心理学探新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