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范文第1篇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并且与平面镜垂直,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图1)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且可沿接缝ON折叠,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简便易行,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探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但当转到前方,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有一定的粗细,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图2)所示,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用竹针将棉线固定,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记录此时棉线位置,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无法直接研究,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要掺入少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突破板面的缺陷,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光的反射教案范文第2篇

【案例展示】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学生活动:把一支笔斜插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从水面上看,观察笔有什么变化?

2. 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还有一部分会进水中;请你画出反射光线并猜想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传播呢?

二、 探究交流 形成规律

(一) 光的折射现象

1. 实验探究1: 让一束激光斜射至空水槽的底部某点,做个标记;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再向水槽内注水。随着水面的升高,注意观察光斑的位置是否改变?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修正自己的猜想。

2.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光的折射?

3. 阅读课文P85知道光的折射的有关名词。

(二) 光的折射规律

1. 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规律

(1) 对照光的反射规律,猜想光在折射时会遵循哪些规律?

(2) 想一想:怎样显示出光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3) 实验探究2:塑料白屏上有一条黑色水平线、一条红色斜线、一条绿色竖直线,三线交于一点。把白屏竖直放入水槽中,把水加到和黑色水平线齐平。让激光灯紧贴着卡片上的红色斜线发出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观察水中的光路;然后逐渐减小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直到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观察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如何变化?

(4) 提问:大家通过实验发现了哪些规律呢?

2. 探究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规律

(1) 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射到空气里的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呢?在导学案上画出你的猜想。

(2) 实验探究3:学生仿照实验探究2进行探究活动。

(3) 提问:大家通过实验发现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又有哪些规律呢?

3. 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做演示实验,结合课件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4. 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规律

(1)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个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折?在导学案上画出你的猜想。

(2) 教师演示:用实物展台演示,学生根据现象修正自己的猜想。

(三) 光的折射应用

现象:插入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弯折?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吧。

四、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略)

【案例反思】

光的折射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的第1节,它既是光的反射规律的后续,又为下面理解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验证猜想,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具体做法如下:

1. 设疑启智,创设探究情景

教师从“筷子偏折”这一现象中引出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了解物理源于生活。在光反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传播呢?并启发学生在导学案上将自己的猜想画出来。从生活走进物理,很快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将猜想形象地画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步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 巧妙设计,奠定探究条件

以前,这节课都是教师利用光具盘做演示实验,然后概括出光的折射规律。这堂课我想尝试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只有几个光具盘,我就想到了利用白纸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路,但白纸插入水中很快就湿了没法长时间使用,后来在“凸透镜成像”的器材中发现了塑料白色光屏。我在白屏上画了一条红色的斜线,让激光灯沿着红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现光路会偏折到红线以下,但是在试上时发现然学生在比较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很难操作,于是我又在光屏上画出了一条黑色水平线和一条绿色竖直线。玻璃砖实验室也无法找到那么多,但是演示实验又不是很清晰,于是我就想到了实物展台,结果效果非常好,而且节约了很多时间。

3. 明确目标,提高探究效果

本课难在“探究”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阶段,思维方式简单,探究的基本过程不熟悉,实验探究能力弱,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一是在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需要观察哪些现象?二是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合理分配实验时间;三是活动前讲清实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活动的注意事项;四是活动后提问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对观察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学生养成勤奋观察的习惯。否则探究活动的开展将流于形式。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有差异,特别是实验探究1中许多学生的手会抖动,所以我在导学案上加粗显示“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对于折射规律的探究写出详细的步骤,这样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又节约了时间,为后面光的折射的应用和课堂练习留出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但这样做的缺点是没有让课堂更加开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后还要继续改进。

光的反射教案范文第3篇

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答案

基础训练

1、同种均匀介质;不需要

2、路径;方向;快

3、月食;直线传播

4、3×10³;3×10²;3/4

5、6、7、8、9、

BDCDAB

10、(1)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成像所成的项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倒立;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

拓展提高

11、直线传播;变大

12、直线传播;小孔距地面的高度不同

13、沿直线传播;甲

14、倒立;变大;不变

15、(1)减小

(2)15

(3)慢;基本不变

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答案

基础训练

1、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漫反射

3、凹凸不平;遵循

4、入射光线;光路是可逆的

5、镜面;入射光线;发射光线;法线;∠AON;∠NOB

6、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

7、粗糙;漫

8、30°;0°;10°;10°

9、D

10、A

拓展提高

13、45°;增大

14、垂直;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15、B

16、D

17、①B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不能

18、(1)光源

(2)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在纸板上各打两个点,在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

(3)给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编号

(4)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5)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答案

基础训练

1、4;不变;衣领

2、1.68;1

3、凸面镜;凹面镜;光的传播方向

4、5、6、

ACB

7、(1)茶色玻璃板;薄;小华的理由是点燃的蜡烛像清晰

(2)B;不能;虚

8、(1)薄玻璃板;相同

(2)不同;完全重合

(3)无关

拓展提高

11、反射;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

12、(1)虚

(2)6

(3)下降;0.5

13、(1)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大小相等

(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14、(1)abdc;

a、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答案

基础训练

1、水;空气;虚

2、OC;BO;OF;OD;60;∠6;右

3、37°;43°

4、折射;能;光路是可逆的

5、6、7、8、

DABA

9、(1)远离

(2)B

拓展提高

12、A

13、C

14、甲;等于

15、(1)滴入几滴牛奶;能

(2)大于;增大;折射光线消失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答案

基础训练

1、黄、绿、蓝;红外线;热效应强;红外线烤箱

2、红、绿、蓝;红外线

3、黑

4、色散;紫;红

5、6、7、8、

DBDAC

拓展提高

9、C

10、C

12、(1)透过的色光

光的反射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学习;光现象;措施方法

光学在高中物理中虽然所占内容不多,但是学习起来却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折射、反射等知识点的认知,学生经常出现错误。这不仅是因为光现象的复杂导致的学习困难,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存在不当,导致的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必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提高光学部分的学习效果。

一、光现象

光现象是指物体发光以及其相关的物理现象。首先,光源是指能够实现自主发光的物体,比如太阳、电灯等。而像月亮、镜面等在反射条件下发光的物体,并不能被称作光源。其次,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依赖介质,而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传播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在同种介质中,光均是沿直线进行传播。同时,在不同的介质中,光传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被称作光速。在介质中进行传播时,光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小,而且介质的密度越大,光的传播速度越小[1]。

在光的基本性质之上,其还具有反射、折射、色散等相关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射入镜面时反按照一定的规律从另外的角度实现反射,入射点和反射面之间的垂线被称作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被称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被称作反射角,反射角与入射角存在相等的关系。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所发生的光线传播方向偏折的现象,像“筷子在水中会变弯”就是典型的折射现象。色散是指光线通过棱镜时射出颜色不同的光线,由此又衍生出来光谱、色光混合等相关知识[2]。

二、光现象相关知识的学习策略

从上文对光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光现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但是其中不少知识点都和生活现象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只要结合适当的学习策略,必然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联系生活展开学习

光现象的不少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具体的验证对象,因此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比较枯燥的课本当中,要从课本中跳出来,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光现象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展开学习。比如对于光的折射这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引入“筷子在水中会变弯”这样一个案例,但是却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就降低了这个生活案例引入的效用。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课后自主验证这个光现象。不仅如此,还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与此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做好课堂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这一环节有教师的参与,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疑惑。但是,目前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存在方法不对、敷衍了事的问题,造成课堂效率低下。鉴于此,需要进一步做好课堂学习,提高课堂中对光现象相关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学习反射的时候,教师在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等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学生就应该对应做好笔记,将相关的重点知识记录下来。除了做好笔记之外,还应该针对自身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发问,确保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比如在某些条件下,光线在发生反射的时候同时也会产生折射,如何正确画出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就是需要重点把握的。这时若是存在疑问,就应该及时向教师提出,如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那么光线强度很怎样变化?反射路径是否会对折射路径产生影响?

(三)加强练习巩固

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练习巩固,这也是知识从理解到掌握的重要阶段。练习巩固可以从三个环节着手,第一是在教学完成之后的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其目的在于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消化,将课堂中理解还不清晰的知识点通过实际的练习题目实现全盘吸收。比如,在学习了反射之后,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题目进行练习。下列A.从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 B.用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C.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D.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的“自己”

第二,通过考试的环节实现知识巩固。考试在高中阶段很多,每周都有的小测验和每个月一次的大联考,都是实现知识巩固的良好机会。在小测验和大联考中,不能仅仅关注分数,更需要通过试题明确出题规律和试题偏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科学的回顾复习。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遗忘,所以要加强对光现象相关知识的掌握,就需要依照一定的科学规律进行复习,加强记忆。

结束语:

光现象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章节,在学习时容易遭遇一些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成效,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强化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巩固,保证取得可靠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光的反射教案范文第5篇

偏见一: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是唯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是低效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例如:在学完欧姆定律后,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可以通过画电路图直接讲授,引导学生掌握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规律。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例如:对《熔点与沸点》的科学探究,通过加热碎冰及加热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如果是了解性知识,教学方法就应力求灵活生动。总之,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偏见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到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例如:对《摩擦力》的学习,在各种猜想均列出之后,然后确定两个猜想让大家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讨。对此,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在初中阶段,我们只对课本上安排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快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其教学效率有时是很高的。

偏见三:应该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其发展的情境和过程,并要引导探究活动朝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物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

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我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1.阅读教材: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和反射面7个概念。

2.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2)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排列关系。(3)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4)归纳实验结论。

3.问题与反思:(1)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哪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什么关系?(2)在光的反射定律的描述中,为什么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对“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这条结论,你有什么看法?(4)定律中如果不研究三线共面,会有什么影响?(5)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与反射面是什么关系?(6)法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一条线,在实验探究中为什么要引入法线?(7)你还有什么问题和发现?

在以上设计中,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兴趣越浓厚。在基本认识形成后,为了引领学生再参与深层次认知活动,我设计了一些整体反思性问题,这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引领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与反思的设计是开放性的,教师组织学生论答,其结论也应该是开放的,学生的论答只要科学合理,就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其承担更多的责任,最终学会自主进行探索。

偏见四: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他们就在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物理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相关期刊更多

光源与照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游泳季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体育学院

农业工程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