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的折射课件

光的折射课件

光的折射课件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第1篇

展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看视频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二)课型:新授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网课展示:

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

(1):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多媒体展示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物理 中学物理 几何光学 衔接

中学物理课程与大学物理课程在教材上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更有着深度、广度与难度的提高和拓展,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之间存在着内容和环节上的一些脱节。因此,找到大学物理教材和中学物理教材内容上的衔接点,然后抓住衔接点使大学新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后继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本文中,以理工科类所采用的大学物理教材、普通高中理科生所采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和初中生采用的人教版物理教材(主要是前两者)为参考,对大学物理的几何光学部分(大学物理下册第17章几何光学[1])如何与中学物理中相应知识(选修2―3的第1章光的折射和第2章光学仪器[2])衔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也希望为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1.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的对比

对照《大学物理基本要求》[3]与《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简称为《新课标》),从教学目标看,《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把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训练和方法体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要求》则强调在系统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显然,大学物理教学要求是在高中物理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提高。

所以,将《要求》和《新课标》中对几何光学部分的基本要求做比较,分析大学物理中几何光学部分知识点的分布特点,结果见下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物理几何光学部分中有60%以上的知识点在中学物理中出现过。然而,大学物理的内容既不能是对中学物理知识的重复讲解,又不能完全抛开中学物理的内容,直接引入新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知识连接脱轨的现象,那么大学物理应该如何衔接中学物理知识,并顺利引入新的知识呢?下面我将针对部分典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共同涉及知识点的相关要求及教材衔接处理

通过对比,大学物理中几何光学部分的知识点在中学物理中已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几何光学基本定律、折射率、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全反射、薄透镜及其成像公式和作图法、光学仪器。

1)几何光学基本定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路可逆性,光的折射定律。前三个定律一带而过,做衔接的铺垫。

2)折射率:在折射定律中将中学的折射率细分为:①相对折射率=n=(第二种介质相对于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②绝对折射率n=(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然后斯涅耳定律是折射定律的另一种常用形式,由相对折射率和绝对折射率两个公式推导而来:nsini=nsinr。

3)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大学物理教材上点了一下实像和虚像,由同心光束在折射时被破坏导出一种现象叫像散,从而接入新知识“视深度”,视深度是入射光线交主光轴的点离界面距离P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主光轴的点离界面距离p′,得p′=p。

4)全反射、薄透镜,薄透镜的作图法和光学仪器部分:除了基本的定义和条件外,还介绍了一些全反射的用途和薄透镜的一些内容,其他只做了解用。

3.新增知识点的相关要求及教材衔接处理

大学物理几何光学部分知识点中新引入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斯涅耳定律、视深度、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薄透镜的横向放大率、薄透镜的光焦度与焦距。下面以一个典型例子分析大学物理教材对该部分知识的设计。

如图,从光源S发出光线SA到半径r、曲率中心为C、顶点为O的球面反光镜AOB上,反射光线交主轴于S′。则光线SAS′的光程为=nl+nl′;其中(余弦定理):

光程是角度φ的函数,根据费马定理,物象间的光程应取极值或常量。故对其求导并令其倒数为零。

=n[2r(r-p)sinφ]+n[-2r(p′-r)sinφ]=0;

化简得-=0

在近轴条件下,φ很小,可认为cosφ≈1,此时l≈和l′==-p′;带入上式得+=

当入射光是平行光时即p=-∞,得p′=,此时p′即是焦点,焦距f′=可得近轴区域的球面反射成像公式:+=,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物像公式。

就像这样的推导方法一样,先由中学的知识开端,加进大学物理的内容,使定律从理想状态的使用条件推广到普遍适用的公式。

4.结语

大学物理中几何光学部分的内容除一些知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材设计中的展开应适度,避免重复。

对于大学物理中的新增知识点,由于大学生都已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不能像对待中学生一样,应用图画或大量例子使其理解的设计方法,大学教材对新知识的设计,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还应突出设计手法上的灵活多变。总之,大学物理教材的设计在知识的衔接上既不能繁琐地重复讲解,又不能出现知识的断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物理教材设计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尹国盛,彭成晓.大学物理(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透镜;光的折射;会聚;发散;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78-3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一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章是上一章中“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透镜》一课是学习本章的基础,本课也对学习本章后面几节课奠定了基础。

1.2 说教学目标

1)认识凸、凹透镜,了解焦点和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1.3 说教学重、难点

学习透镜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说学情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眼镜、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这些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主要部件是透镜。学生对透镜已有了感性认识,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知识。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会很容易理解。但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凹透镜的“会聚”和“发散”则要进一步的讲解。

3 说教法

认识透镜采用观察法。对于透镜的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以及焦点和焦距,采用学生自学。透镜对光的作用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以及播放视频等方法。焦距的测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方法。对于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习题,学生板画练习巩固。

4 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实验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 说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神舟十号”从点火到升空的过程,让学生观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仪器把扬我国威的历史瞬间留为永恒的记忆呢?学生回答摄像机。指出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摄像机镜头的重要元件,引出透镜。

5.2 新课教学

5.2.1 认识透镜,学生自学,适当点拨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了解透镜,观察眼镜片以及桌面上的凸、凹透镜。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针对性地区分凸、凹透镜,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凸、凹透镜的认识。学生自学课本透镜常用的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教师用板画的形式解释。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2.2 透镜对光的作用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师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烧杯、水、牛奶、测量液体压强用的水槽、香、火柴、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橡皮泥。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每组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学生的设计方案归纳为两类:一是激光笔、凸(凹)透镜、烧杯中放入水和牛奶,把凸(凹)透镜靠近盛有水和牛奶的烧杯显示光路;二是把点燃的香和凸(凹)透镜固定在水槽中显示光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笔者提问:同学们设计的实验哪个更有说服力呢?同学们可能回答两个都可以,笔者指出用凸(凹)透镜靠近盛有水和牛奶的烧杯显示光路,盛有水和牛奶的烧杯本身就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笔者觉得第二种设计方案比较好。播放笔者用第二种设计方案录制的视频。通过播放课件补充学生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最后,通过板画的形式画出两种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的作用。

对“会聚”与“发散”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问题:只要通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会聚的,这个透镜就是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的,这个透镜就是凹透镜?不正确。光学中会聚和发散的含义:结合多媒体课件透镜图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其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靠近了主光轴,叫会聚。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线发散,其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远离了主光轴,叫发散。采用实验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并使学生对凸(凹)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了解得更充分一些,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对会聚和发散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此环节的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

5.2.3 焦点和焦距

学生自学焦点和焦距,并指导学生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标出焦点和焦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板书板画的能力。笔者提出“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小组讨论解决,回答把小灯泡放在焦点上,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特点。利用大屏幕播放录好的视频:把小灯泡放在焦点上,发出平行光。利用视频清晰再现实验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找焦点和测焦距吗?对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学生阅读教材四、五自然段,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其中一组展示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用白纸当光屏,用手电照射凸透镜,纸上出现一个几乎与透镜等大的光斑,却没有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亮点。笔者追问原因,并让其他组的学生指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展示正确的做法。强调:这个实验我们最好用太阳光,从无限远处来相当于平行光,手电代替光源,那么手电一定要离透镜远些,这样才能是平行光。利用课件播放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焦距分别为5 cm和10 cm。对于焦距大小对光的会聚和发散的效果,请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学生通过做题总结出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凹透镜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越强,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主要掌握凸(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习题,学生练习,并且每组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教师指导学生画图。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5.3 课堂小结

各小组总结本课的收获和疑惑,互相交流。

5.4 布置作业

布置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为本节课作业。

5.5 说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地将本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应用。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凹透镜的示意图。

2.关于透镜的名词

①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②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②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①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②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异侧虚焦点。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6 说教学效果

本课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神十”点火到升空的过程来引入,提出问题,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学生自学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习题的巩固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第4篇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得到很好发挥的同时,有不少教师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一)充分发挥粉笔板书的作用

传统媒体包括文字媒体和语言媒体两大部分,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就算在现代化的今天,它的许多优点也是现代化媒体无法替代的。有些教师存在这样的一种误解,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不再需要粉笔和黑板这些古老的教学设备了。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银幕上显示了就算,而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写。这样的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将会是:学生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对这节课的内容的印象很模糊,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环节对不同媒体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整合,把它们各自的优点都发挥出来,那样的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可以发挥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调节教学进程,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性,此外,板书还有示范作用。

例如,学生在学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规律的特点有哪些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这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折射角与入射角是否相等,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变化情况,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等并把它们的关系板书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如图1)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图1光的折射光路图

(二)充分发挥语言媒体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想要把整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编入课件里,就连教师所要说的一句话都预先制成课件,然后用课件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以为使用多媒体课件越多就代表那节课的教学质量越高,而忽视了教师临时的、随机的口语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教材的内容按照学生实际认知情况重新加以组织改造,并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作用。

二、要处理好多计算机的模拟实验与物理实验的关系

实验是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科学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模拟实验再逼真也不是真实的,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物实验才能建立起对物理现象的真正理解和对物理规律的信服。模拟实验的作用应当定位在和板书、挂图相同的地位上,增进形成对客观现象的正确认识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目的。如果物理实验完全被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也会使原来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变得暗淡无味,对我们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是较为不利的。这样只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只会考试,而缺乏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在现有条件下可开设和进行的实验一定要开设。而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观性不强的环节可再用多媒体仿真实验进行重播和放慢播放,从而增强实验可观性。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三、多媒体课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之一是授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而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只追求授课的速度和课堂的容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求全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的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时,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具有不同认知和兴趣水平、不同学习动机的学习群体,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对新知识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我们只是追求授课的速度和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教学效果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那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根据这两个主要因素去决定知识讲授的速度。对于难于理解的内容应放慢讲解。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点突出。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第5篇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得到很好发挥的同时,有不少教师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一)、充分发挥粉笔板书的作用

传统媒体包括文字媒体和语言媒体两大部分,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就算在现代化的今天,它的许多优点也是现代化媒体无法替代的。有些教师存在这样的一种误解,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不再需要粉笔和黑板这些古老的教学设备了。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银幕上显示了就算,而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写。这样的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将会是:学生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对这节课的内容的印象很模糊,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环节对不同媒体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整合,把它们各自的优点都发挥出来,那样的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可以发挥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调节教学进程,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性,此外,板书还有示范作用。

例如,学生在学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规律的特点有哪些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这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折射角与入射角是否相等,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变化情况,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等并把它们的关系板书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充分发挥语言媒体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想要把整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编入课件里,就连教师所要说的一句话都预先制成课件,然后用课件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以为使用多媒体课件越多就代表那节课的教学质量越高,而忽视了教师临时的、随机的口语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教材的内容按照学生实际认知情况重新加以组织改造,并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作用。

二、要处理好多计算机的模拟实验与物理实验的关系

实验是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科学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模拟实验再逼真也不是真实的,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物实验才能建立起对物理现象的真正理解和对物理规律的信服。模拟实验的作用应当定位在和板书、挂图相同的地位上,增进形成对客观现象的正确认识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目的。如果物理实验完全被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也会使原来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变得暗淡无味,对我们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是较为不利的。这样只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只会考试,而缺乏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在现有条件下可开设和进行的实验一定要开设。而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观性不强的环节可再用多媒体仿真实验进行重播和放慢播放,从而增强实验可观性。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三、多媒体课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之一是授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而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只追求授课的速度和课堂的容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求全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的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时,所而对的学习对象是具有不同认知和兴趣水平、不同学习动机的学习群体,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对新知识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我们只是追求授课的速度和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教学效果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那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根据这两个主要因素去决定知识讲授的速度。对于难于理解的内容应放慢讲解。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点突出。

相关期刊更多

光源与照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游泳季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体育学院

农业工程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