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第1篇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这也是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的首次高考。今年的高考秉持怎样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介绍: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大幕徐徐拉开。如果说2014年的改革主要是“拿图纸,出方案”,那么2015年则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抓施工,见成效”。《实施意见》中要求高考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015年的高考语文通过试卷设计和能力架构,落实了改革要求;通过素材选择和精心设题,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依法治国的认识,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点一: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姜钢介绍,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2015年高考语文进一步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为了选拔热爱母语、学识扎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考语文试题材料一向注重选取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无数中华儿女曾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全国二卷传记阅读《将军赋采薇》,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的传记材料为阅读文本,不仅适合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全国二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来护儿的重义轻财,全国一卷小说阅读材料中马兰花的诚信友善,以及福建卷语用题材料中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形象等,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蕴含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时代主题。语文虽然不同于政治,但在试题中蕴含依法治国,为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全国一卷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接电话”,语用题涉及《食品安全法》,湖北卷文言文阅读谈“廉吏自古难之”的廉政话题,重庆卷语用题《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内容,都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感悟,无疑有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文经典已融入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高考语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在古诗文阅读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译、古诗词鉴赏等传统题型,又有断句、文化素养以及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名篇名句等新题型。现代文阅读也注意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如全国二卷小说阅读材料《塾师老汪》中对“有朋自远方来”的解释,全国二卷传记阅读中戴安澜借诸葛亮、秦始皇事迹表达壮志的两首《远征》诗等,不仅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尤能启人心智。同时,四川卷《两汉经学》、安徽卷《中国经典》、湖北卷《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山东卷《四堡雕版》、重庆卷《传统技艺》等试题,无不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凸显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炎黄子孙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在高考命题中凸显创新能力,不仅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语文时代性、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全国二卷作文中以施一公教授为原型的科学家大李、全国一卷传记阅读中朱东润在传记文学创作上不愿“穿新鞋走老路”、湖南卷屈原《离骚》和《九章算术》“割圆术”的教益和启示、浙江卷汪曾祺刻画“捡烂纸的老头”的用意等,无不有助于引导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鼓励创业创新正能量。

特点二:体现考试内容改革方向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知识文化的工具,掌握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高考语文无疑应突出阅读与表达核心素养,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借助语言与思维工具、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基础性 语文既是思维工具,又是表达工具,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体现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础功能。在阅读方面,试题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也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例如,北京卷以三段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阅读材料开篇,内容是关于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的,每篇均千字左右,大幅度突破了以往社科类文章1100字左右的文字量,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回答问题。这些设计,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拓宽了对阅读能力这一基本能力考查的视野。在表达方面,试题的设计使考生既有表达的欲望,又有要表达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全国卷和分省卷的语言表达试题都既有传统的对词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篇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上海卷要求为小说《雪天》续写情节的补写题、湖北卷“天鹅戏水”图文转换题以及作文等表达能力的考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突出综合性 高考语文试题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试题材料,如全国一卷“电商网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全国二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安徽卷“亚投行”、天津卷作文“范儿”等材料的内容,考查学生调动获取文字信息、独立思考材料内容、客观评价作品特征、准确表达思考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实,领会理解试题背后的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沟通书本、课堂和学校内外的联系,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能激发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运用已有知识思考、解决身边问题,体现出高考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着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高考语文拓宽了命题视野,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尤其是作文,如上海的“坚硬、柔软与和谐”、江苏的“智慧与经验、能力、素养”、广东的“人与自然”、浙江的“人品与文品”,都着眼于对思辨能力的考查,避免宿构套作,引导深度的观察与思考。全国二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艺术是什么》,就原文中“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能否推演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江苏卷阅读题《罗丹的雕刻》引发罗丹创作对雕刻创新的根本性变革等试题内容,都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

特点三:探索创新试题设计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创新试题设计是实现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今年高考语文学科守正创新,积极调整,探索试题创新设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语用题注重创新 已经进入大数据、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文字之外,从图片、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成了阅读“新常态”。而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为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学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其他如全国一卷“保护水环境”、江苏卷“中国文化遗产”等标志性图形,重庆卷“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示意图、湖北卷“南水北调”路线图、浙江卷本省与全国阅读情况比较图等,都在阅读文本选择的多样化上作了积极探索。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第2篇

摘要:《史记》中的成语历来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多是讨论《史记》中成语的形成方式以及句法构成,在讨论《史记》中成语的来源时缺少具体而明确的语料支撑,也忽视了成语的使用对《史记》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即从《史记》中的成语入手,先考证其成语的具体来源,再论述其作用。

关键词:成语;《史记》;来源;特点;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文学作品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史记》相比前代的史书作品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其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端,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动作、思想品质、生平遭遇等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历史的画卷,将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而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成语的运用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司马迁以高超的语言技巧,用简洁而凝练的文字,或承袭前人引据史料,或自成体系善于创造,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史记》成语的来源

《史记》中的成语来源于前人著作典籍据统计有五十二个,绝大多数来自于《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尚书》、《左传》、《战国策》等,也有少部分取自于前人优秀的散文奏疏如贾谊《过秦论》、李斯《谏逐客书》等。下面就笔者的统计逐一作以说明:

(一)《战国策》

1.百发百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3.以一当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4.废私立公(《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5.犹豫不决(《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6.披坚执锐(《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7.天府之国(《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8.痛入骨髓(《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9.前倨后恭(《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

10.势不两立(《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12.不遗余力(《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13.图穷匕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4.无可奈何(《史记卷一百二十・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二)《左传》

1.退避三舍(《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唯唯否否(《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三)《礼记》

1.亡国之音(《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2.发扬蹈厉(《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3.喜怒哀乐(《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5患难与共(《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出自《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6.流言蜚语(《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出自《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

(四)《国语》

1.山崩川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2.众口铄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五)《韩非子》

1.一鸣惊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2.论功行赏(《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出自《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3.良药苦口(《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4.道不拾遗(《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6.危如累卵(《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出自《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7.兔死狗烹(《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六)《老子》

1.天道无亲(《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无为自化(《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出自《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尤物将自化。”

(七)《庄子》

1.一日千里(《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出自《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2.白驹过隙(《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s,忽然而已。”

3.善始善终(《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出自《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八)《荀子》

1.后发制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2.变心易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3.博闻强志(《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4.顺风而呼(《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九)《淮南子》

1土崩瓦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2.攻城略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十)《墨子》

1.不可胜数(《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十一)《论语》

1.社稷之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季孟之间(《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出自《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3.言信行果(《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

4.无所不至(《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十二)《楚辞》

1.短兵相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2.延年益寿(《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楚辞・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3.怀瑾握瑜(《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4.弹冠振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十三)《谏逐客书》

1.随俗雅化(《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地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2.土壤细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十四)《过秦论》

1、同心并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2.瓮牖绳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m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揭竿而起(《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通过以上对于《史记》中成语来源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史记》中有些词语首见于《史记》以前的古代典籍,这些词语在当时不一定是成语,由于以后不断地使用,就成了汉代成语宝库中稳定的一员。从《史记》如何继承和使用它们的情况来看,又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史记》从古代著作中,以一个固定词组的形式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完全继承下来;其次是古代著作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经司马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修改提炼,后来在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成语;还有就是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史记》继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较多的加工,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炼为四字格的成语。

二、《史记》中成语的特点及作用

(一)《史记》成语的特点

可以说,《史记》文学成就上的闪光点主要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作为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著作,它所撰写出的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当时的人物为中心,在宏观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微观地表现出个别人物的具体情态。这其中,对于成语的使用则是一大亮点。

首先,《史记》中的成语有一部分是根据故事传说而来的,这些丰富的文学素材通过书面文字的记叙或者是人民群众的口耳相承,而变得为大家所熟知,从而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史记》在运用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对其进行文学性的加工,使得《史记》出于表意的需要,在用这些历史故事时,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它们概括成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这一类成语使《史记》的叙述更加形象传神,因为读者一看到它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生动完整的故事。而成语背后的故事又是那么耳熟能详,无须多费笔墨,仅靠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令人对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言外之意能够心领神会,《史记》的语言也因此而更为简洁精炼。

其次,《史记》中的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面广。《史记》有五十余万言,形成了成百条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天文、星象、地理、动物、植物等。《史记》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使得书中各式各样的成语层出不穷。《史记》成语从内容来看,以表现人物特点为主。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成为它的一大特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从王侯到将相,从权贵到平民,从君子到小人,从政治大家到文人学士等都能在《史记》中找到相应位置,表明了司马迁对那些人物的态度。对人物细致生动的刻画,呈现出丰富的人物特点,是《史记》成语的另一大特点。

(二)《史记》成语的作用

1.《史记》中成语使用的意义

1.对前代文学的继承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道:“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于太初而讫,百三十篇。”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著史抱负是宏伟的,他要著述的是一部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当时社会的长篇巨制,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史记》的思想内容和编撰体制也反映了司马迁的著史抱负:从记述的人物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反映的社会面看,既有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纪传,也有反映文化、科技、军事、经济的八书;从涵括的疆域看,既有汉朝的统治区,也有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异族生活区。而司马迁要建造这样一部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大厦”,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砖瓦”。在当时“诗书往往间出矣”、“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身为太史公的司马迁可以“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查阅大量的文献。但是在早期发展的各民族中,它们最初的历史总是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史记》通过运用成语记述等方式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

另外,先秦文献资料先天不足,后来又大量散失。如《尚书》所的各种文告,不载日月,算不上合格的历史著作。《春秋》是以鲁国十二国君为编年线索的大事纲要,它记事非常简单,类似于今天报纸的新闻标题,且还残缺不全,严格地说来,也难以称为一部合格的史书。到战国时期,史官制度渐趋完备,史料也渐趋丰富,但“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保存下来的史料极为有限。楚汉之争的战火又进一步破坏了先秦的文化典籍。司马迁的《史记》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这些文献典籍的筛选和总结,其中成语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对于前代文学的继承。

2.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成语,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成语扩大了汉语语言的词汇量,出自于史记的成语故事也成为后代文学的源泉和养料,《史记》的许多成语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博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树增,《史记》语言的艺术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88(05)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第3篇

一、常见语病

1、不合逻辑。例:

(1)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07年重庆卷)

(2)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的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07年全国卷Ⅰ)

(3)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08年全国卷Ⅰ)

(4)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提出3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2010新课标全国卷)

(5)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信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2010新课标全国卷)

(6)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得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的异常突出。(2011天津卷)

(7)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2011江西卷)

析:例(1)中“减产”和“绝产”,表意轻重程度不一,对同一对象,要么“减产”,要么“绝产”,不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因此二者不能并列。例⑵中邂逅”和“相逢”二词,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例(3)中“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属疾病名称,是名词,而“中风发作”应是“中风病的发生”,当属动词性的短语,因其性质与前三者不同,因此不能并列。(08年高考江西卷语病判断题B项亦属此种错误)例⑷中“精神抚慰金”与“经济索赔”、例(5)中“道路”与“交通”、例(6)中“石油”“铁矿石”与“基础能源”、例(7)中“枪支弹药”与“武器资源”均是属种关系,不能并列。

因此,以上例句均犯了并列不当之逻辑错误。

2、搭配不当。例:

(8)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07年全国卷Ⅰ、江苏卷)

(9)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10)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07年辽宁卷)

析:例(8)中“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属并列短语,其中“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能和“提高”搭配,此处属主谓不搭配。例(9)中“加快”和“规模”不能搭配,当属谓宾不搭配。例(10)中“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不能“挖土”,此处主语和谓语 在逻辑上不能构成主谓关系,二者不能搭配。

3、歧义。例:

(11)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07年安徽卷)

(12)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08年山东卷)

析:例(11)中“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理解成“江苏全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成“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属歧义句。例(12)中“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既可理解为“许多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可理解为“学校的许多老师和同学”,也属歧义句。

4、语序不当。例:

(1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07年安徽卷)

(14)在新形势下,我们应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07年四川卷)

(15)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08年江苏卷)

析:例(13)中 “发展和重视”,“重视”应在“发展”之先。例(14)中“推进和挖掘”,“挖掘”应在“推进”之前。例(15)中“碰撞、融合、交流”,应先“碰撞”,再“交流”,后“融合”。这几句都存在语序不当之病。

二、辨析方法

当句子中出现了用“和”“及”和顿号连接的短语时,可按以下步骤判断其有无语病。

第一步,判断“和”“及”和顿号连接的词的词性是否相同,如果词性不同,则属并列不当,如例(3)。

第二步,如果它们连接的词的词性相同,则需辨析词语间的意义关系,是否存在种属关系,如例(4)(5)(6)(7);交叉关系,如例(1)(2);承关系,如例(13)(14)(15)而出现不和逻辑或语序不当的错误。

第三步,当无并列不当、语序问题时,则需分析短语中的每个词语能否都能和相应的成分搭配,是否存在搭配问题,如例(8)(9)(10)。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卷烟包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基本功用是保护烟支、便于储运、促进销售、方便使用。中国烟草包装发展到今天,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其包装工艺之复杂,在全球烟草包装行业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各国对烟草广告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卷烟包装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和运输流通等基本功能,也具有展示品牌价值和个性的重要作用。而且,包装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其作用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我们应该依据中国的国情,在积极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前提下,保持中式卷烟的包装设计风格,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履约之路。

一、正确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保持中式卷烟包装设计特色

如何既遵循《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规定,又减少《公约》对卷烟包装设计的负面影响,途径很多。如警语采用文字形式,不采用图片的形式;警语不采用“黑字白底”的形式,警语区域的背景可采用原商标的底色(纹),警语文字颜色与警语区域底色有明显反差;不使用语气过于激烈极端的警语;警语文字不宜过多或过少;警语只在盒和条包装的背面出现等。这就考虑到了中国国情、中国卷烟生产企业的情况和中国卷烟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能够在不破坏卷烟包装的完整性和形式美感的前提下,有效地将警语与原包装风格结合起来。

二、正确理解中式卷烟内涵,明确烟标和包装设计方向

中式卷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所有卷烟的统称。什么是“中式包装”呢?曾几何时,“中国红”红遍大江南北,“蓝色旋风”席卷长城内外,披金挂银者比比皆是,镭射磨砂的不足为奇,结果造成同系色彩泛滥、攀比模仿、过度包装、危害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中国唯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涵盖烟盒及包装机技术,在120多个国家申请保护的国际发明专利是“中式”烟盒(新式“红河V8”)。新式“红河V8”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盒型结构,与当前所有的卷烟包装盒相比都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它将成为“中式包装”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支撑。这种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的新型卷烟包装盒型设计,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手捏烟支中部取烟,从根本上解决了手触过滤嘴问题,切断“病从口入”的源头;第二,盒型结构独特,手工糊制难度大,不易被仿冒制作;包装机具有专利保护,且仅授权在中国制造;第三,盒型结构新颖别致,采用横式侧开,与目前市场上所有卷烟包装盒型大不相同,不但方便、卫生,更满足了人类双眼宽视野的生理特征,符合人性化审美观点。

此外,中式卷烟还应该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品牌的个性,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孕育出数千年华夏文明,这就是中华儿女的瑰宝,是任何外国人不可能拥有的财富。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中式卷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文化是知识产权,为民族所有。唯有民族的东西最能体现民族特色,中国烟草的鲜明特色应由具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文化内核来承载,这是谁也无法模仿和取代的。祖国的锦绣山河、名胜古迹、奇花名卉、珍稀动物、玉石珍玩、神话传说、历史纪念、吉祥祝福等,都是包装设计的好素材。要利用卷烟包装宣传社会文明、发展烟草文化,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内涵融入进卷烟包装的设计中,方寸中展示民族风貌、弘扬华夏丰采,从而推动中式卷烟的品牌发展、引领世界烟草潮流的发展。

中国卷烟品牌包装各具特色,设计风格迥异,很难用一种固定的警语形式实施在所有品牌包装上。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借鉴他国已经实施的可行措施,如严格规定几种类型警语的文字及其在包装上的面积,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有明显反差,具体标注的位置可依据我国卷烟包装的设计形式和风格灵活运用,既向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负责任的缔约国形象,又保持中式卷烟包装的特色。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随着中国的入世,《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卷烟设计师们应思考如何让卷烟包装在添加警语后,继续彰显中式卷烟包装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文化韵味,满足消费者在观感方面的需求,并使之成为品牌价值和魅力的鲜明载体。

三、中式卷烟包装和色彩与消费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卷烟包装除了有保护商品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它美化商品和体现价值的功能,卷烟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对消费者有知觉线索的作用。它将特定的形象传递给消费者,给消费者以明确的产品质量、档次和特色的意象,这是卷烟知觉传播的基本方式。色彩在烟标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区别于其它商品的视觉特征,正确运用色彩搭配,可以起到强化品牌,更有诱惑、刺激和引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白色卷烟包装大多是吸味淡雅、柔和;红色卷烟包装大多是吸味浓厚、后劲较足;银色卷烟包装大多是吸味醇和、香味舒适、高雅;绿色卷烟包装大多香气丰满、吸味干净、劲头适中;金黄色卷烟包装大多是口感醇和、余味悠长的特点。就我国而言,南方人喜欢淡雅、柔和的色彩,北方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色彩,年轻人喜欢暖性色,老年人喜欢中性、冷性色彩。

四、中式卷烟包装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

卷烟企业要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卷烟包装的环保性能,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必须注重环保和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杜绝使用劣质和有害材料。要在设计精美图案的同时有机的融入警语,提醒消费者注意。卷烟包装还要不断提高印刷的工艺质量,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印刷材料。充分利用高科技、新工艺、新材料,降低有害成份,减少毒副作用,避免造成对消费者的危害。使用后的包装材料要容易降解和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实词解读方法

一、课本知识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自课外,但多数知识点是分布在所学的教材中的,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已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辨别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

①亦不能夺之矣。(2011江西卷)

②邓愈镇江西,数延见。(2011全国卷)

③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安徽卷)

①句中的“夺”在《陈情表》中有“舅夺母志”,注解为“改变”;②句中的“延”在《桃花源记》中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理解为“邀请”;③句中的“行李”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行李往来,共其乏困”,解释为“使者”。

二、语境分析法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就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

①而顾与暴秦乱君竟为奢侈。(2011湖北卷)

②则相与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

③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2008湖北卷)

①句中的“顾”,可根据前文所说的陛下仁慈宽厚,应弘扬汉家的天德等内容,分析得出该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顾”在此应为“反而”的意思;②句中的“鄙”,可以根据前文的“农者,天下之本也……而今之为吏者不然”,推断“鄙”应理解为“见识浅薄”;③句中的“受业”是考生易错点,在很多情况下“受业”可以理解为“传授学业”,如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根据具体语境可知“陈氏族子之幼者”的身份是去求学,所以,此句中的“受业”应理解为“从师学习”。

三、词类活用法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我们可以从词类活用角度来考虑。

①先生赎而归之。(2011安徽卷)

②凝议上将士功状。(2010全国Ⅱ卷)

③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2010山东卷)

①句中的“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的意思;②句中的“上”是难点,在此处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的意思;③句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像对待老师一样”。

四、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语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位置,作语法分析,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①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训之。(2011重庆卷)

②请者必当其人。(2011广东卷)

③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课标卷)

①句中的“籍”带有宾语,应为动词,“登记”的意思;②句中的“当”在句中作定语,应为形容词,理解为“恰当”;③句中的“趣”作“降”的状语,应为副词,理解为“赶快”。

五、结构对称法

文言文由于受到诗歌形式的影响,一般讲究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这类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词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文言文句式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由已知词语推知未知词语。

①俾其守约束。(2011浙江卷)

②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Ⅰ卷)

③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笑。(2008重庆卷)

①句中地 “俾”,可根据原文“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故赠以带,俾其守约”,句中的“俾”和“欲”二者意思相近,都为“想要,使”的意思;②句中的“法”和“顺”都为动词,解释为“效仿”;③句中的“傲”与“崇”为反义,理解为“轻视”。

六、辩明通假法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实词常见的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通假字和本字往往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

①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2011重庆卷)

②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2010山东卷)

③治国不失秉。(2009天津卷)

①句中的“趣”通“促”;②句中的“卒”通“猝”,“仓猝”的意思;③句中的“秉”通“柄”,意为“权柄”。

七、借助成语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成语比较完善地保留着文言文词汇、语法等特征,可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解读文言实词时,如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解释起来就容易多了。

①泽命不渝,信也。(2011山东卷)

②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2010全国Ⅱ卷)

③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宁夏、海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