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国二卷作文

全国二卷作文

全国二卷作文

全国二卷作文范文第1篇

Dear Lesile

How are you? I have learnt your progress in your Chinese with my help and your hard work. I am writing to tell the plan that what should you do in advance.

First, let's make it at eight o'clock in school library. We can consulted a number of books about the subject there. Second, the next theme is about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the Tang poems that are full of history and act. I believe you will be attractive once you put your heart. Third I need you to perpare some work. The Tang poems are based on the Tang dynasty

so you should to look through the history and great happening.

As the saying goes no pains, no gains. Chinese is so beautiful and difficult that you need be involved sincerely.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tarting our study.

Yours,

Li Hua

全国二卷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宋祁 景文集 版本

中图分类号:K8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110-113

宋祁(998-1061),字子京,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徒居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举进士,释褐复州军事推官,终翰林学士承旨,谥曰“景文”,人称“红杏尚书”。他与欧阳修同修《唐书》,成列传一百五十卷,其诗文在北宋诸公中自成一家。《宋史》本传称“祁兄弟皆以文学显,而祁尤能文,善议论”[1]。四库馆臣亦道:“所著诗文博奥典雅,具有唐以前格律。”[2]然而,宋祁诗文集的编纂与流传却颇为曲折。因为宋祁晚年不愿编缀自己的全集,并戒其子孙曰:“吾生平语言无过人者,慎无妄编缀作集。”[3]王瑞来《版本源流考》一文对宋祁文集的版本作了介绍,但对宋祁文集的流传未作清晰说明,其他如一百卷本出现的时间,一百五十卷本的出现及刊刻时间,陈之强所说宋庠、宋祁二集合八十余万言,其中的宋祁文集到底属于哪个版本等问题均付之阙如,故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考辨和研究。据笔者考察,宋祁文集大约在他生前即有小的专集流传,死后专集与全集同时流传。降至清代又有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四库本或聚珍本,其后日本又发现一百五十卷本的南宋麻沙本残帙,而今天所见各本则基本源自这两个版本。以下按流传分类叙述之:

宋祁诗文专集有《出麾小集》、《西州猥稿》、《濡削》、《刀笔集》;全集则有一百卷本、二百卷本、七十八卷本、一百五十卷本等几种,这些专集和全集除一百五十卷本外其它版本均已散佚。宋祁生前编定过部分小的专集,如《出麾小集》、《西州猥稿》。宋庠《元宪集》卷十五《因览子京西州诗稿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曰:“小集曾因善叙传(原注:子京《出麾小集》甚为元献晏公所重,叙以冠篇,行于世),西州余藻复盈编。中郎久已成枯骨,争奈柯亭十六椽。”[4]由此可知,《出麾小集》与《西州猥稿》当时已成集行于世。后世文献对此二集也有记载:《通志·艺文略》载有《出麾小集》五卷,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百载有宋祁诗《出麾小集》、《西州猥稿》。另外,《宋史·艺文志》载有宋祁专集《濡削》一卷、《刀笔集》二十卷、《西川猥稿》三卷[5],则又有《濡削》、《刀笔集》二种专集流传,这两个专集是生前已有还是死后才出现,由于文献散佚今已不可考。这四部专集今皆已不存,难知其详。

宋祁诗文全集的出现及流传,是在他去逝若干年之后,以下叙述已散佚的全集版本。一百卷本,现存文献多有记载。《隆平集》卷五曰“有文集一百卷”,《东都事略》卷六十五曰“有文集一百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宋景文集一百卷”,《宋史》本传称“文集百卷”。《隆平集》南宋初即行于世,《东都事略》乃南宋初王称所撰,《直斋书录解题》为南宋陈振孙所撰,《宋史》列传乃元初编撰。从时间上看,一百卷本的著录多出现在南宋及以后,则此本在至迟南宋初期已经存在。明末焦竑《国史·经籍志》仍著录有“宋祁集一百卷”,但是一百卷本今已不存。又有二百卷本,仅见于唐庚序。其序有曰:“文集二百卷,予得九十九卷,其余云在曾子开家。袞臣谓予,他日当取之,并以授子云。”[6]另外,郑樵《通志·艺文略》称“宋景文公集七十八卷,又《出麾小集》五卷”[7]。唐庚所言二百卷本,郑樵所言七十八卷本,现存其它文献不见记载,今已散佚。

宋祁文集一百五十卷本,此本文献记载较多,日本现存残帙。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言“文集一百五十卷,藏于其家”,范氏作此文时间为“后二十年,公子诸子来求文以表于墓道”[8]之时,即公元1081年。则早在北宋神宗时期即已存在一百五十卷本。《宋史·艺文志》亦曰“宋祁集一百五十卷”,并另列“濡削一卷,刀笔集二十卷,西川猥稿三卷”,是全集与专集俱著录,《宋史·艺文志》乃依据四部宋代国史目录编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宋景文集一百五十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亦同,晁公武生活在北宋与南宋之交,《文献通考·经籍考》乃宋末元初马端临辑录它书而成。根据这些目录著作的编撰时间或依据的材料时间,一百五十卷本出现最迟不晚于北宋末年。明末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仍著录“宋景文集一百五十卷”,明末尚存一百五十卷完本。

今日本仍存有一百五十卷本的南宋建安麻沙本残帙,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旧称帝室图书寮)。董康《书舶庸谭》卷三有记载:“《景文宋公文集》十八卷,南宋椠本,蝶装。”[9]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道:“残存三十二卷。宋刊本。”[10]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著录:“南宋建安麻沙刊本,共六册。宫内厅书陵部藏本,原金泽文库,丰后佐伯藩主毛利高标等旧藏。……此本今存十八卷。”[11]此残本被汇入《佚存丛书》第六帙中,刊行于世,集后有天瀑山人(林衡)跋,其中有说:“近时闻清国亦从《大典》中采掇,厘成六十二卷,知其非完篇也。余偶获宋椠零本,称百五十卷者,所憾仅仅数卷,不过观本集原式。第以宋人旧帙,存世甚罕,今印出以置丛书函中。文化七年庚午阳月二十二日,天瀑山人识。”[12]检今存《佚存丛书》之《景文宋公文集》(简称佚存本),实存三十二卷,较之董、严二家所录多出十四卷,与傅增湘所录卷数相同。其现存卷为:卷十六至二十、卷二十六至三十二、卷八十一至八十五、卷九十六至九十九、卷一百单一至卷一百单二、卷一百单七、卷一百十八至一百二十五,共三十二卷。虽然部分卷帙有缺页,但一百卷之后仍存11卷之多,最靠后的卷数为一百二十五卷,故可能为一百五十卷本,天瀑山人亦称“余偶获宋椠零本,称百五十卷者”。《佚存丛书》在日本文化年间刊行,后国内有清光绪八年(1882)沪上黄氏木活字本刊本、民国时期公元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日本文化年间刻本影印本。

今聚珍本卷首存有陈之强的序,陈氏在序中言宋祁、宋庠二集合八十余万字,而不言卷,据笔者推算,此本宋祁文集应为一百五十卷本。陈之强的序有言“然考之二集,既富且赡,其言八十余万”[13]。陈氏此序是为嘉定宋庠、宋祁文集合刻本所作(简称嘉定本),今此本已不存。那么嘉定本《景文集》到底会是多少卷?为解开此疑问,笔者拟从文集字数上作推算。

首先,需从这八十余万字中剔除宋庠文集所占字数,从而得出宋祁文集的字数。宋庠文集主要有四十卷与四十四卷之别:王珪《宋元宪公庠忠规德范之碑》曰“文集合四十卷”,《宋史》本传言“别集四十卷”,而《宋史·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称“四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之《宋元宪集》条称“《永乐大典》修于明初,距宋末仅百余年,旧刻犹存,故得以采入。……今以类排比,仍可得四十卷,疑当时全部收入也。”[14]由此看来,宋庠文集《永乐大典》中保存的较为完整。然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宪集》,仅三十六卷,武英殿聚珍本亦只三十六卷。对此《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〇九解释说:“官本从《永乐大典》中采出,重编为三十六卷,盖删其青词、乐语也。”[15]则四库馆臣所辑《元宪集》本来是比较完整的,因删青词、乐语而缺了四卷。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之《元宪集》统计其字数,得其总数约182000,则平均每卷约5050字。依此计算已佚的另外四卷或八卷的字数,若宋庠文集为四十卷,则约为202200字,若为四十四卷,则约为222400字。据陈之强序,嘉定本所据是李令尹家缮本,则该本宋庠文集最可能是四十卷或四十四卷的完本,而不可能是《缇巾集》之类的小集。由此得出嘉定本宋祁文集的字数约为597800或577600,当然这只是一个约数,根据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个数值离实际数据差别不会太大。

其次,需要获得嘉定本平均每卷字数的近似值,则由宋祁文集的总字数可推出其卷数的大致数量。今收入日本《佚存丛书》的《景文宋公集》乃宋刻旧本,用它来统计宋刻宋祁文集每卷的字数或许更准确。笔者统计了佚存本中保存完整的卷帙共25卷,计其总字数约为115200,则平均每卷约4600字。此处所得卷平均字数与依四库本《元宪集》统计所得的卷平均字数5050差别并不太大,说明古人对卷平均字数的认识有一定的一致性。虽然从单卷字数看,其中两卷的差别可能非常大,但从平均值,特别是卷数多时所得的平均值来看,差别是有限的,这为数据推算提供了一定依据。若依据佚存本的4600字卷平均数,可推算得嘉定本宋祁文集约130卷或约126卷;若依据《四库全书》之《元宪集》的5050字卷平均数,可以得到嘉定本宋祁文集约119卷或约115卷(由于我们统计时将空格均计入字数,故平均每卷字数大于实际字数,而宋祁文集实际卷数将大于此数字)。这样推算的目的不在于确定嘉定本宋祁文集的卷具体数量,而是想让这些数据给予我们一些提示。由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推算结果,嘉定本宋祁文集都超过一百卷。文集刊刻后当流传更广,后世应有著录,但我们并未发现后世著录有介于一百卷与一百五十卷之间的版本,而只存在有一百卷本与一百五十卷本。由于这样推算得出的只是一个大致数值,实际的卷数可能要多,故笔者认为嘉定本宋祁文集是一百五十卷本。若是这样,那么一百五十卷本的刊本出现至迟在南宋嘉定时期。

宋祁文集,当世刊刻不多,后世流传更是稀少,降至清代,国内几乎灭绝。直到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发现,将其辑出厘为《景文集》六十二卷,才使它重新得以流传世间。此本被收入《四库全书》(简称四库本),《四库全书》入阁后,又据以用木活字排版刊行,即“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四库本与聚珍本同源,二者卷首所附提要相同,但是与单独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的《宋景文集》提要并不一致。《四库全书总目》云:“厘为六十二卷,又旁采诸书,纂成《补遗》二卷,并以轶闻余事各为考证,附录于末。” [16]《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又补充说“轶事余闻又别为一卷附焉”[17]。则原有补遗二卷、附录一卷。然而检文渊阁《四库全书》之《景文集》及聚珍本《景文集》并无补遗及附录,卷首的提要也只说:“兹就《永乐大典》所载,汇萃裒次,厘为六十有二卷。”[18]并不提及补遗及附录,当是四库馆臣在抄录时有意将它们删去了。

在聚珍本与佚存本先后问世之后,宋祁诗文的拾遗得到重视。首先开始这项工作的是陆心源,他把佚存本及各种文献所载宋祁诗文同聚珍本对比,删去复出部分,胪列成目,记在《仪顾堂集》卷十四。孙星华在陆氏编目基础上,将陆氏对佚存本尚有遗漏篇目,重新采补,而对于陆氏羼入的他人作品,一律删除,最后以类编次,成《景文集拾遗》二十二卷。[19]张之洞主持广雅书局印行的《景文集》(简称广雅本)则合聚珍本与《景文集拾遗》,即前部分景印六十二卷聚珍本,后部分为孙星华所辑《景文集拾遗》二十二卷。民国十二年(1923),沔阳卢氏慎始基斋编《湖北先正遗书》,即影印广雅本。民国时期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则据聚珍本排印,而将佚存本排印附录于后,但对佚存本与聚珍本重复处只存篇名,并标明所见聚珍本卷数,则忽略了重复诗文的文字差异。

当今学者所编《全宋诗》、《全宋文》分别收有宋祁诗与文。《全宋诗》宋祁诗部分介绍说:“宋祁诗,以一九二三年《湖北先正遗书》影刊广雅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景文集》(含《景文集拾遗》)为底本,参校《佚存丛书》刊残宋本《景文宋公集》(简称佚存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称四库本),间校以散见诸书的宋祁诗,编为二十一卷。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集外诗若干首,编为第二二卷。”[20]《全宋文》宋祁文部分介绍说:“祁集久佚。今本《宋景文集》六十二卷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景文集拾遗》二十二卷乃清人孙星华所辑(此书重收误收甚多)。本书以湖北先正遗书本(含以上两种)为底本,校以佚存丛书第六帙所收宋残本《景文宋公集》(简称佚存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库本)。辑得佚文七十余篇,合编为五十卷。”[21]则当今宋祁诗文较好的版本为《全宋诗》、《全宋文》所收部分,但是《全宋诗》《全宋文》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佚存本进行校对。如《全宋诗》卷二一三宋祁一〇有《黄注昆仲赴举》诗,内有“沧海赋毫多洒白,南山书简偏蒸青。”其中“洒”字佚存本作“媲”。又如《全宋文》卷四九六宋祁一五《让恩表》“叨预秘枢”中的“预”,佚存本作“与”;“是免滥官”,佚存本“官”字下有“臣无任”三字。

参考文献:

[1] 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八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99页。

[2] [14]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39页。

[3]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下《治戒》。

[4] 宋庠:《元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7册。

[5]祝尚书先生已考证《西川猥稿》为《西州猥稿》,见《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7页。

[6] 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二八,《四部丛刊》三编本,又见聚珍本《景文集》卷首。

[7] 郑樵:《通志·艺文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3页。

[8] 杜大珪编:《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上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0册。

[9] 董康:《书舶庸谭》,收入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二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10]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27页。

[11] 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7页。

[12] 《佚存丛书》第六帙《景文宋公集》卷末。

[13] 聚珍本《景文集》卷首。

[15] 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4页。

[16]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40页。

[17] 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14页。

[18] 宋祁:《景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8册,卷首。

[19] 见孙星华《景文集拾遗》跋。

全国二卷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千顷堂书目》 黄虞稷 校正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主要著录了明人的著作,还补有宋、辽、金、元各代的书目。这是一部著录明人著作最完备的书目,也是我们今天查考明人著作情况的最重要的书目。

《千顷堂书目》成书以后,一直以钞本的形式流传,直到1913年,张钧衡始据十万卷楼钞本和汉唐斋残钞本互校,刻入《适园丛书》第二集。后张氏又根据吴骞校本作了增订。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瞿凤起、潘景郑点校本,即以张本为底本,并据他本进行了整理。2001年又出版重印本。由于点校本内容比他本更为完备,所以多被当今学者所重视,人们使用《千顷堂书目》,多据此点校本。然而,这个被大家认为是比较好的本子,也存在不少文字讹误。本文对卷十一子部儒家类作相应的校勘。

1.张九韶《理学类编》八卷,自注云:“字九韶。”(P297下。此为点校本页码,下同。)

按:《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宋讷传》附传云:“张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清江人。”又四库本《理学类编》提要云:“臣等谨案:《理学类编》八卷,明张九韶撰。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故《明史》附见《宋讷传》作张美和,清江人。”据隆庆《临江府志》卷十二载:“张九韶,字美和,新淦人。”故应为“字美和”,四库本与此本同,皆误。

2.詹凤翔《理学括要》六卷,自注云:“字道存,江西乐平人,洪武中举为本学训导。”(P297下)

按:詹凤翔籍贯,四库本与点校本均作江西乐平人。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十一载:“詹凤翔字道存,乐安人,洪武进士。”明代江西乐安属抚州府,乐平属饶州府,两处相距甚远。同治《乐安县志》卷八人物传载:“詹凤翔,字道存,衙背人。洪武初郡守。潘至善荐任本府学训。所著有《学庸课》、《书经释义》、《家礼括要》、《宋辽金三史说》、《井田策》、《性善辨》等书。”此条记载内容可谓详矣。衙背属乐安县,可证其为乐安人,非乐平人。故“乐平”应作“乐安”。

3.金润《心学探微》十二卷(P299上)

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三与一百九十均作《渊学探微》。查道光《上元县志》卷十六儒林载:“金润字伯玉,……著《渊学探微》十二卷。”可证此条之误。

4.薛敬之《定性说》(P300下)

按:《明儒言行录》卷二引《理学宗传》云:“所著有《思庵野录》、《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辨音》、《田畴百咏集》、《归来藁》及演作《定心性说》诸书。其言多有补于名教云。”《少墟集》卷二十载与《明儒言行录》同。故应作《定心性说》。四库本“说”字作“记”,亦非是。

5.林祺《考亭渊源录》,自注云:“录豫章、延平诸先生及蔡西山,下至元许谦诸儒行实。”(P302上)

按:四库本“渊源”作“源流”。《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二十九载:“林祺……尝缉续朱子《伊洛渊源录》、《考亭丽泽录》、《古今指掌录》。”乾隆《福建通志》卷五十一载:“林祺……著有《考亭丽泽录》、《考亭源流录》、《{氏遗泽编》、《陈布衣文抄》、《古今指掌录》。”又卷六十八载:“林祺《考亭丽泽录》、《文抄》、《漳献备忘》、《漳文备忘》、《考亭源流录》、《续朱子伊洛渊源录》、《{氏遗泽编》、《陈布衣文抄》、《古今指掌录》。”此记载均与四库本《千顷堂书目》同。查乾隆《龙溪县志》卷十六人物传载:“林祺,字子祥。……集南轩、东莱、象山诸先生行实与朱子叙论,名曰《考亭丽泽录》。又朱子以上若豫章、延平诸公,以下若蔡西山至许谦诸君子,集其行实为《考亭源流录》。”与此条自注内容大致相同。据此,则应为《考亭源流录》,疑点校本误混《考亭源流录》与《伊洛渊源录》,故应据四库本改作《考亭源流录》。

6.何盖之《友问集》十卷(P304上)

按:“何盖之”,四库本、适园本均作“何益之”,是也。《m州续稿》卷一百二十九收《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何公神道碑》载:“祖泰书其掌曰迁,觉而异之,遂名公曰迁,后字益之。以尝读书吉阳山中,故自号吉阳,而学者遂称之曰吉阳先生。……以文行世,其家孙二人所著《诗文集》百卷,《全楚志》若干卷,《友问集》若干卷,《江台政略》若干卷,《学指测言》若干卷。”据此,则其人应为何益之。

7.胡直《胡子衡齐》八卷又《衡庐精舍杂言》十五卷,自注云:“言末二卷,明中二卷,申言二卷,谈言二卷,征礼二卷,传辨二卷,理问一卷,续问二卷。”(P305上)

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六载《胡子衡齐》八卷,云:“明胡直撰。……是书分言末、理问、亡锢、博辨、明中、征孔、谈言、续问、申言九篇。”《续修四库全书》939册收有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曾凤仪刻本影印本《胡子衡齐》,其目录为卷一:言末上、言末下,理问上、理问下;卷二:六锢;卷三:博辨上、博辨下,明中上、明中下;卷四:征孔上、征孔下;卷五:谈言上;卷六:谈言下;卷七:续问上、续问下;卷八:申言上、申言下。疑《衡卢精舍杂言》即为《胡子衡齐》,仅卷数不同。其中,卷一言末分为二卷,卷三明中分为二卷,卷八申言分为二卷,卷五、卷六谈言为二卷,卷四征孔分为二卷,卷三博辨分为二卷,卷一理问上下为一卷,卷七续问分为二卷,除去卷二六锢,共为十五卷,与《衡庐精舍杂言》十五卷目录同。根据明刻本目录,可证点校本“征礼”为“征孔”之误,“传辨”为“博辨”之误,并脱去“六锢”篇名。而《四库全书总目》之“亡锢”亦为“六锢”之误。

8.刘长鳞《浙学心传》四册(P306下)

按:此条为吴补,在“陈云渠《浙学谱》一卷”后。《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二载《浙学宗传》无卷数,为浙江巡抚采进本,云:“明刘鳞长撰。鳞长字孟龙,号乾所,晋江人。万历己未进士,官至南京醪苦O中。”又云其因周汝登所辑《圣学宗传》颇详古今,略于今儒,故编成此书。据此,点校本误,应改作刘鳞长《浙学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11册收《浙学宗传》不分卷,据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一年自刻本影印。有《浙学宗传》序,云:“时戊寅孟春之望,浙江督学使者刘鳞长乾所父题于学署鞠躬堂中。”并其二印曰:“乾所”、“督学使者”,亦可证。是本书作者为刘麟长,点校本作“刘长麟”误。

9.杨起元《天泉要语》(P307上)

按:四库本作《天泉会语》。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十六云:“杨起元号贞复,归善人,……所著有《天泉会语》、《论学存笥稿》、《白沙语录》行于世。”因杨起元为罗汝芳门人,罗汝芳曾撰《会语续录》,起元加以评语,而成一书。据此,点校本《天泉要语》,应据四库本改为《天泉会语》。

10.耿汝志《廓如编》三卷,自注:“字克励,黄安人。耿定向子。万历中举人。”(P310下)

按:康熙《黄安县志》卷十载:“耿汝,字克励,赠大司农讳定力之子也。”据此可知,点校本作“耿汝志”为误。又耿汝胛耿定力子,非耿定向子。《黄安县志》载耿定力,云:“寻病殁,……男孝廉汝肟耸榔浼摇!币嗫芍,则此条误两处。

11.《圣贤心法》四卷,自注云:“……遂名曰《圣贤心注》,命司礼监刊行。”(P312下)

按:四库本作《圣学心法》。《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载《圣学心法》四卷,云:“明成祖文皇帝撰,前有永乐七年御制序。”又云:“遂名曰《圣学心法》。命司礼监刊行,上亲为之序。”又《明史?艺文志》载《圣学心法》四卷。《续修四库全书》册935收《圣学心法》,据明永乐七年内府刻本影印。有永乐七年五月望日《圣学心法》序,云:“……采古圣贤嘉言,编辑为书,名之曰《圣学心法》。以为上智则生而知之,其次则必学而后能。学之之至,则可以为圣人;学不至于圣人,则不足谓之学”云云。此即《四库全书总目》所载之书。故应作《圣学心法》,点校本此条之误明矣。

12.《五伦书》六十二卷,自注云:“先是宣宗万几之下,采辑经、传、子、史、嘉言、善行有关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者,为是书。”(P313上)

按:四库本“下”字作“暇”。《续修四库全书》收《五伦书》,为据首都图书馆藏明正统十二年内府刻本影印。有《御制五伦书》序,云:“……我皇考宣宗章皇帝纂承大统,益隆继述,尝于万几之暇,采辑经传百家,嘉言善行之有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者,……”此处作“暇”,可证点校本“下”字为误。

13.徐元大《全史吏鉴》四卷(P314上)

按:四库本作“徐元太”。《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二辑册26收《全史吏鉴》十卷,明徐元太辑。又《贩书偶记》亦载《全史吏鉴》四卷,明徐元太辑,万历庚子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六载:“元太字汝贤,宣城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乾隆《江南通志》、光绪《宣城县志》有其传。故应作“徐元太”。

14.杨庭筠《杨氏塾训》六卷(P315下)

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册152收《杨氏塾训》六卷,据天津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一年饶景タ瘫居坝 C餮钫追蛔。其万历癸卯(1603)曾同亨《杨氏塾训序》云:“塾训者,武林柱史杨苏门公所手辑,以训其后人者也。先是,公仲子仲坚令吾旁邑,有惠政。不佞为文寿公,又数年而得是编。……”此“仲坚”即杨廷筠本人,而杨兆坊乃其父。据其意则此书为杨廷筠之父所手辑。又《塾训序》末有“杨廷筠谨述”五字。此书每卷均有“武林杨兆坊思说甫纂辑,男杨廷筠仲坚甫校”之语。则此书为杨兆坊所作明矣。

15.戴良齐《曾子遗书》又《中说辨妄》。校语:“齐”字疑为衍文。(P318下)

按:万历《黄岩县志》卷五载:“戴良齐,字彦肃,号泉溪,嘉熙二年进士。……所著有《中说辨妄》、《通鉴前纪》、《曾子遗书》、《论语外书》、《孔子年谱》、《七十子说》。”又《南宋馆阁录》多处有其记载。据此,则“戴良齐”为一人名,“齐”字非衍文。点校本此校语误。

16.许熙载《女教》六卷,自注云:“字敬臣,官缺州路经s。”校语云:卢校臣下有“许有壬父”四字。(P321下)

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一载《女教书》四卷:“元许熙载撰。熙载字献臣,彰德相州人。参知政事,有壬之父也。”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八载:“许熙载字献臣,……辑为《女教》六卷,《经济录》四卷,文曰《东冈小藁》。”《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许熙载《东园小稿》条下小注云:“字献臣,许有壬父。为会福院照磨,见《彰德志》。”嘉靖《彰德府志》卷八载:“许熙载,字献臣,汤阴人。……送官进抚州照磨,改会福院。……著《女教》六卷,《经济录》四卷,文曰《东冈小藁》。”则其字应作“献臣”非“敬臣”。

参考文献:

[1][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清]永、纪昀等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民国]张钧衡编.适园丛书.民国五年乌程张氏刊本.

[6][民国]孙殿起录.贩书偶记.上海:中华书局,1960.

[7]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全国二卷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古籍;信息特征

目前,中医古籍依据《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简称《联目》)体系进行分类,从总体来看,《联目》较客观地体现了中医古籍文献的特征。但是,中医古籍所承载信息是一书含有多科内容,因而《联目》的分类目录不能将古代文献内容完全呈现出来,即分类目录不能反映中医古代文献多个信息单元。本文将以《联目》中的类目为例,分析论述中医古代文献内容的信息特征。

1.《联目》的分类目录

《联目》将中医古籍分为12个大类,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其中共设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61个,三级类目86个。《联目》是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其具体分类体系如下[1]:

1.1医经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内经(本文,注释,类编与摘编,发挥);素问(本文,注释,发挥);灵枢(本文,注释,发挥);难经(本文,注释,发挥);内经、难经合类。

1.2基础理论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理论综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象骨度;中医生理;病源病机;中医病理类目。

1.3伤寒金匮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伤寒金匮合编(合刻,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伤寒论(本文,别本,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金匮要略(本文与注释,发挥,方论,歌括)类目。

1.4诊法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诊法通论;脉诊(脉经,脉诀,诸家脉学);望诊;舌诊;其他诊法类目。

1.5针灸推拿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针灸通论;经络孔穴;针灸方法(针法,灸法,太乙神针,子午流注);针灸临床(针灸治疗,针灸医案);推拿按摩;外治法类目。

1.6本草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本草经(本经辑本,本经注释);综合本草(唐五代以前本草,宋元本草,明本草,清本草,现代本草,国外本草);歌括便读;食疗本草(食疗,救荒本草,饮膳杂著);单味药专类药研究;炮制;本草谱录;杂著类目。

1.7方书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晋唐方书;宋元方书;明代方书;清代及近代方书(一般方书,方剂汇编、讲义,歌括、便读,单方与验方,本草附方,成方药目);国外方书类目。

1.8临证各科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临证综合;温病(四时温病,温疫,疟痢,痧胀霍乱,鼠疫);内科(内科通论,风痨臌膈,其他);妇产科(妇产科通论,产科,广嗣);儿科(儿科通论,痘疹,惊疳);外科(外科通论,外科专论,皮肤病,痔瘘);伤科;眼科;咽喉口齿(咽喉通论,白喉,喉痧,口齿)类目。

1.9养生

包含的二级类目:养生通论;导引、气功;练丹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0医案医话医论

包含的二级类目:医案;医话医论;笔记杂录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1医史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通史;专史;传记(汇传,先秦医家传,秦汉三国医家传,唐宋元医家传,明清及近代医家传);史料;杂著类目。

1.12综合性著作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医学通论;丛书、合刻文史丛书中的医学若作;工具书(辞典,书目索引,表谱)类目。

2.中医古籍内容的信息特征分析[2]

2.1中医古籍记载的基础学科著作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虽然是类分到基础学科,但其中不但含有临床疾病的内容,还涉及到药书、方书等内容。

2.1.1医经类

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全书共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进行论述。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上卷讨论了养生、诊法、本草以及风暑燥湿寒等病邪的病机等,中、下卷论述临床常见病的证治。

2.1.2伤寒金匮类

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六卷,卷一论述六经分证,卷二论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痞、湿、、杂病等,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论天行温病、黄病、小儿伤寒,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伤寒方、伤寒暑病通刺法等。清代张志聪《伤寒论纲目》九卷,一至七卷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止,卷八为痉、湿、、汗、吐、下,卷九为辨脉、平脉及六经通气论略。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25篇,608节条文。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论中毒急救等。元代朱震亨《金匮钩玄》三卷,全书内容列中风等内科杂病87种,喉科、外科病证12种,妇科病证22种,儿科病证21种。每证前有论,叙述病因、治则、兼证及预后,然后列方药。

2.2临床学科著作

虽标明为临床类,但亦含有基础理论的内容,其内容广泛涉及理、法、方、药各方面的问题。从中医古籍记载的内容来看,综合性临床著作极为丰富,这些古籍内容广泛而繁多,一书中兼有多科内容。

明代袁班《证治心传》一卷,内容有证治总纲、阴阳虚实、四时用药说、四诊记、用药宜精审、胃为生化源、保身可以却疾、侍疾应知、疟咳嗽、中风肿胀、虚劳、幼科治验、胸肋腹胀肝胃气逆辨、温热温疫辨等14篇论述,多为临证经验。

明代王纶《明医杂著》六卷,一至三卷为医论,分题讨论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内科杂病和眼、耳病以及妇女经病、半产等的证治,并且还讨论了补阴丸、枳术丸、化痰丸及气虚血虚和东垣、丹溪治病方论等,末附滑寿《诊家枢要》。卷四论风证,卷五论小儿各病,卷六为附方。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十卷。卷一为医说、五脏六腑病虚实、血气论、五运六气、本草、药论等基础理论,卷二为中风、伤寒、瘟疫等10余症,卷三为痰饮、咳嗽等20症,卷四为补益法、斑疹、诸血证及老年病证治等,卷五为眩晕、麻木等30余症,卷六为头痛、耳病、口舌等10余症,卷七为妇人总论、调经、闭经、带下等10余症,卷八为小儿科病75症,卷九为外科20余症,卷十为单品杂治、杂方、灸法、金疮等。全书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

2.3方书类著作

方书类著作中既有基础学科的内容,又有临床方药。特别是综合性方书中,其含有临证各科内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全书共73篇,所列疾病有急性传染病及内、外、妇、儿、眼科和毒虫伤等,详论病证,略述病源,因证取方。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共232门,载方5300首。内容包括妇人、少儿、七窍、风毒脚气、肾脏、膀胱、疔肿、痈疽、痔漏、解毒、杂治、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

宋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全书1670门,载方16834首。全书体例为首先详述诊脉辨阴阳虚实之法,次叙处方用药之法则,然后分述各科病因、病理、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

2.4药书类著作

药书类著作,并非为论药专书,其中即有大量方书的内容,又有论及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全书分为十六纲,62目,共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11000余首。一至二卷论述历代本草性味归经等内容,三至四卷阐述110多种病的病证及主治药,五至五十二卷分为16个纲目记述了药物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及附方等。

清代郭佩兰《本草汇》十八卷,全书共载药470余种。本书前八卷为杂论、用药式、病机及主治,并在卷二之中简述四诊、运气、经络内容;后十卷论药性,并附有验方、秘方。

清代何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三十八卷,全书共收药600余种。本书着重介绍每种药功能主治,并附有何氏所撰的《济生邃论》和《家传集验方》。

2.5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

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繁杂,既有基础学科内容,又有临证治疗经验,其著作多为本人或后人将其临证经验汇集而成。其论述中涉及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内容。

2.5.1医案

明代汪机《石山医案》三卷,本书是由汪氏弟子汇集汪氏临床验案编辑而成,内容包括四诊、证治以及临床疾病个案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清代吴塘《吴鞠通医案》四卷,全书按疾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列病7种;卷二、卷三为杂病,列病32种;卷四为妇、儿科,列病16种。每病下载有医案若干。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一至八卷列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病75种疾病,卷九为妇科病5种,卷十为儿科病6种,每病列医案若干,后附治法准则及方药。

2.5.2医话

清代黄凯钧《友渔斋医话》八卷,内容包括卷一为养生导引之法,二、三卷为辨证辨治辨药及病后调养,卷四为五脏解剖及调摄治疗,五、六卷为黄氏随录验案,卷七为黄氏四十年临证经验,卷八为黄氏常用药320种性味、效用、主治。清代陆以■《冷庐医话》五卷,一、二卷记述了医范、医鉴、慎疾、诊法、用药及对古今医家、医书评论,三至五卷按病证、针药等搜集历代名医治案。清代计楠《客尘医话》三卷,全书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产科述略,主要阐述计氏临床经验。

2.5.3医论

明代王肯堂《肯堂医论》三卷,卷一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卷二论望色、芤脉,论人参、犀角和杂记,卷三为三疟治验、神水治验、制神水秘法、妇科验方。明代刘浴德《医谭一得》二集,共91题,内容主要有内伤、外感、六淫为病以及具体内科杂病,兼论五官科、外科疾病。每题一论,阐述病因、病机、脉象、治则等。清代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共53篇,书中论述了内科、妇科、杂症症治,并列医方、医案。为作者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汇辑。

3.结语

《联目》分类体系,借鉴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优点使中医古籍分类有所改进,但中医古籍的内容信息特征表现为,一书含有多主题的内容,而图书分类法是一种线性结构,一个类目只能揭示一个主题内容,不能将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因而导致分类体系“以类求书”的功能较弱,使中医古籍中隐含的大量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揭示。

参考文献:

全国二卷作文范文第5篇

1608年,李之藻在跟利玛窦学习数学一段时间之后,写成了《圆容较义》一书。此书共十八个题,主要论述了圆内接多边形和一些立体几何的性质。此书第十四题为:“锐觚全形所容与锐顶至边垂线及三分底之一矩内直角立形等。”此题的解释是:“论曰:从立形底诸角与相对一角如子角者皆作垂线,以成庚辛壬癸子觚形。此形与寅庚形同底同高,又同巳甲锐觚之高,既巳甲形兼庚辛壬癸子觚之三。”到这里,作者用小字体注解说:“十二卷六注言:两觚形同高者,其所容之比例入其底。底等亦等,底倍亦倍。” [1]

这里的“十二卷”是哪里的呢?经查对,正是《几何原本》中的第十二卷。《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六现在翻译为:“以多边形为底且有等高的两个棱锥的比如同两底的比。”[2]当时国内仅有利玛窦带来的克拉维乌斯神父编写的《几何原本十五卷》,因此,李之藻必定参考的这个版本。

上面的内容之后接着是:“寅庚全形亦兼庚辛壬癸子觚之三。”小字体解释:“以同底同高故,在十二卷七系。”[3]查这里的内容,与《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七内容也正相对。《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七为:“任何一个以三角形为底的棱柱可以被分成以三角形为底的三个彼此相等的棱锥。”[4]

此书第十五题为:“平面不拘几边,其全体可容浑圆切形者,设直角立形,其底得本形三之一,其高得圆半径即相等。”解答是:“有甲乙丙丁形,内含戊巳庚辛圆,其心壬,而外线甲乙切圆于戊。”这后面小字体解释为:“十一卷三题。”[5]我们查对《几何原本》第十一卷,命题三为:“如果两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共同交迹是一条直线”。[6]

仔细分析,本书的命题是其一个特例,是命题三一个推论。

此书第十六题为一个关于球的体积和立方体体积的题,在此题的解答中,有叙述说:“于庚辛壬丙内试作有法形勿切甲乙丙圆。”[7]之后还有叙述说:“于甲乙丙圆内作有法形不令切癸子丑。”[8]这两句话后面给出的小字体都是:“十二卷十七。”我们查《几何原本》十二卷命题十七,其为:“一致两个同心球,在大球内作内接多面体,使它与小球面不相切。”[9]由此,作者在这里介绍了这个命题。

此书十七题为一个关于圆的性质的题,在此题的解答中有:“甲圆外试作与丙(一个多边形)相似形。”这句话的后面小字体提示为:“十二卷”。[10]我们查阅《几何原本》十二卷,其引用了其中命题二--“圆与圆之比如同直径上正方形之比。” --证明过程中作圆外相似形的子命题。[11]

此书十八题为关于球的体积的题,在此题的解答中有两个小字体解释,第一个为:“圆角形同底之比例,若其高之比例。在十二卷十四题。”[12]第二个为:“圆角形同高之比例,若其底之比例故也。在十二卷十一题。”[13]查阅这里的内容,与《几何原本》中命题十四和命题十一正对。命题十四说:“有等底的圆锥或圆柱之比同它们的高之比。”[14]命题十一说:“等高的圆锥或圆柱之比如同它们的底的比。”[15]

由上可看出,利玛窦当时给国人简单介绍了《几何原本》后九卷的一些内容。

1631年,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Jacques Rho,1593-1638)在北京参与《崇祯历书》的编纂,写成了《测量全义》十卷。《测量全义》为后面的天体测量奠定基础,主要讨论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测量。在其第四卷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小命题:“以第一自乘又以乘第二,其两方之比例亦若第三与第四。”后面的小字体解释为:“见几何七卷十七题。”[16]检查之,此处命题正是《几何原本》第七卷命题十七:“如果一个数乘两个数得某两数,则所得两数之比与被的乘两数之比相同。”[17]

第六卷中作者主要讨论了立体几何,在这里作者说:“几何原本十二卷七增题曰:两平行面之体或同高,两体其比例为体与体若底与底,但取同类相求,以正高为据,不论体势直与不直……几何十二卷七题之系曰:同底同高之角体与平行面体之比例,若一与三。”[18]此两个命题显然是《几何原本》中的内容。

所以,罗雅谷也介绍了《几何原本》后九卷中的内容。

1687年,法国传教士张诚(Jean Francois Gerbillon,1654-1707)和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来到中国,不久他们即被召进北京给康熙讲授数学。他们在教学时,因为嫌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复杂难懂,于是另外翻译了由法国人巴蒂(I.G.Pardies,1636-1637)编写的《几何原本》(Elements de Geometrie)。他们在翻译的同时,或者是紧随其后,又写出了一本书叫《算法原本》。《算法原本》后来被收入到《数理精蕴》中,所以今天能看到。但是这不是原来的全部内容。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保存的李俨先生从故宫手抄出来的《算法原本》来看,原书内容要丰富的多。

《算法原本》主要讨论的是什么呢?现已有人作了研究:它主要讨论了整数数论;它的内容来自于《几何原本》;它其实是《几何原本》的第七卷。[19]

前段时间笔者也有幸看到了李俨先生的手抄本。其共分75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整数的性质,相当于定义。从第二部分开始,直到最后,讨论的全是数论的内容。但是,该书不是对《几何原本》第七卷的直译,是意译。

当时张诚和白晋他们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也有人进行了研究,认为是为了学习他们翻译的《几何原本》中的立体几何作打基础的。李善兰的几何原本序言中曾说:“(几何原本)卷七至卷九有比例无比例之理,卷十论无比例十三线,卷十一至十三论体,十四十五二卷亦论体,则后人无续也。无七八九三卷,则十卷不能读。无十卷,则后三卷中论无体之边不能尽解。是七卷以后皆为论体而作,即皆论体也。”

1700左右,当时著名数学家梅文鼎写了一本书叫《几何补编》,其中提及了五种正多面体的性质。[20]在《几何补编》第一卷中,他说:“凡等四面体,以其边为斜线而求其方,以作立方,则此立方能容等四面体。”

在第二卷中,梅文鼎说:“立方内容二十边等边算法:亢卯寅房为立方全径一百,中寅中卯为半径五十,寅卯二点为二十等面边折半之界,寅卯线为二十等面边之半,中为体之中心,寅中卯角为三十六度。中寅半径当理分中末之全数,寅卯即理分中末之大分……约法:立方根与所容二十等面之边,若全数与理分中末之大分……若十二面,边为理分中末线之小分,求其全分,为外切立方也。”这就是说,正二十面体的边长等于正方体边长黄金分割之大段长;正十二面体边长等于正方体边长黄金分割之小段长。

在第三卷中,梅文鼎说:“凡十二等面与二十等面可以互相容,皆以内体之尖切外体之各面中心一点……凡立方内容十二等面,皆以十二等面之边正切于立方各面之正中凡六,皆遥对如十字。假如上下两面所切十二等面之边横,对前后两面所切之边必纵,而左右两面所切之边又横。若引其边为周线,则六处皆成十字。立方内容二十等面边亦同。”

在第四卷中,梅文鼎又说:“凡立方体各自其边之中,半斜剖之,得三角锥八,此八者合之即同八等面体。依前算,八等面体其边如方其中高如方之斜,若以斜径为立方,则中含八等面体,而其体积之比例为六与一。何以言之?如巳心辛为八等面体之中高,庚心戊为八等面之腰广,巳庚、巳戊、戊辛、辛庚则八等面体之边也。若以庚辛戊腰广自乘,为甲乙丙丁平面,又以巳辛心中高乘之,为甲乙丙丁立方,则八等面之角俱正切于立方各面之正中,而为立方内容八等面体矣,夫巳心、辛庚、心戊皆八等面方之斜也,故曰以其斜径为立方,则中含八等面体也。”

而上述说法与克拉维乌斯神父编写的《欧几理德几何原本十五卷》中第十五卷给出的正多面体的性质很多相似。在克拉维乌斯神父的书中给出了21个命题,全部是作图题。比如第一个命题是:在六面体中求作正四面体(In dato Cubo Pyramidem describere),第三个命题是:在正六面体中求正八面体(In dato Cubo Octaedrum describere)。第五个命题是:在正二十面体中求作正十二面体(In dato Icosardro Dodecaedrum describere);第七个命题是:在正十二面体中求作正二十面体(In dato Dodeaedro Icosardrum describere)。[21]

在讨论这些图形如何作的时候,作者推出了和上述相同的性质。甚至有些话都是一样的。比如,在312页命题:In dato Cubo Dodecaedrum describere.的阐述中有:Si latus cubi secetur extrema ac media ratione minus segmentum latus est dodecaedri in cubo descripti。(以正六面体边长黄金分割之后的小段为边长可在这个正六面体内作正十二面体。)在315页命题:In dato Cubo Icosaedrum describere.的阐述中有:Si latus cubi extrema ac media ratione secetur maius segmentum latus est icosaedri in cubo descripti。(以正六面体边长黄金分割之后的小段为边长可在这个正六面体内作正二十面体。)[22]

梅文鼎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当时有人翻译了《欧几理德几何原本十五卷》后面的内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并非完全不可以猜测。毕竟当时在华的传教士很多,还有梅文鼎探访知识的能力也很强。[23]

综上所述,在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之后和在李善兰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之前,的确已有不少《几何原本》后九卷的内容早已被翻译了过来。有的还被翻译过来马上应用到了数学研究和实践中。所以,纵观明清之际《几何原本》之东来,其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和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断的。

参考文献

[1][3][5][7][8][10][12][13]李之藻.圆容校义[M].天学初函[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1965. 3472,3472,3473,3475,3477,3479,3481,3482。

[2][4] [6] [9][11][14][15][17]欧几理德.几何原本[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67,569,508,588,557,585,576,212。

[16][18]徐光启.新法算书[C].四库全书(789)[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41,668。

[19]韩琦.康熙传入的西方数学及其对中国数学的影响(博士论文),1991. 29-30。

[20]梅文鼎.几何补编[M].四库全书[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1] C.Clavius. 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XV[C].Romae: Apud Vincentium Accoltum 1574.(Vol.2)225,30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