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班分类教案

大班分类教案

大班分类教案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训档案;标准;流程;管理

作者简介:杨颖琦(1980-),女,福建厦门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培训管理专责,工程师。(福建 厦门 361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61-02

一、背景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对人才培养、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供电企业下大力气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伴随培训种类、培训班次的增多,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培训档案的管理,为拓宽培训成果的应用以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成为了当前供电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供电业企业培训档案管理

1.供电企业培训档案管理概述

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不断开拓员工培训,努力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业绩、素质。如何归集种类繁多的培训档案,提升培训成果应用,这对培训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科学合理地划分培训档案的类别,建立标准一致的培训档案模板以及规范培训档案管理流程是做好培训档案管理的关键。

2.供电企业培训档案管理应用范围

供电企业培训档案管理主要适用于企业内部员工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合作培训、在职学历教育以及各种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各类竞赛、调考、技能比武。培训档案主要对各类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培训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进行记录,使培训的各环节信息记录在案,培训项目的质量及效果有据可查,以达到培训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扩大培训成果应用的目的。

3.培训档案管理实施

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企业员工队伍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档案对于员工上岗、任用、评先、晋级、晋升是重要的凭证和依据。科学规范地做好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员工培训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做好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档案类别的划分、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流程三个方面加强管理。

(1)科学合理地划分培训档案的类别。培训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及管理,便于保存、统计及查询。基于这一目标并结合供电企业当前开展的培训,将其划分培训类、竞赛类、合作培训、学历教育四大类别的档案分别进行登记、编目、分类整理、保管,便于查找、统计和分析。

1)培训类档案:根据职工教育培训项目的类别,建立培训项目类档案。主要指种类培训班,包括持证上岗(复审)培训班、转岗培训班、非持证培训班。其具体细分为经营管理培训、专业管理培训、技术管理培训、生产技能培训、服务人员培训以及新员工培训等六类培训档案。

2)竞赛类档案:将职工岗位业务竞赛、专业调考、技能比武三种类型档案划分为竞赛类档案。

3)合作培训类档案:是指职工参加国家电网管理学院合作培训、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合作培训、国内相关院校合作培训、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上级单位培训、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外单位培训等五类培训的档案。

4)在职学历教育培训档案:在职学历教育培训档案主要指员工经审批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组织推荐参加的学历教育的培训档案。

(2)建立标准一致培训档案。培训档案的规范统一对于培训档案归档、后继查询及成果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标准一致的系统化培训档案模板以及培训档案装订顺序对于了解培训进度、培训师资、培训课时、参加人员、培训效果及培训评估、改进意见都具有直观性及针对性。培训档案根据培训类别分别制订各类标准化、系统化的档案。

1)培训班标准档案包括:培训办班通知、培训课程表、培训班学员签到表、学员成绩表、培训班教师授课测评表、培训效果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其他资料(培训照片、课件、报道等等)、兼职教师授课台账、津贴申请表等等。

2)竞赛和调考比武类标准档案包括:正式通知文件、具体实施方案、评分标准、参赛人员名单、签到表、试卷、座位安排表、考场记录表、竞赛结果通报等。

3)合作培训类标准档案包括:培训班正式通知文件、培训参加人员、学习情况反馈表(合作单位反馈)、成绩及持证情况明细表。

4)在职学历教育类标准档案包括:学历教育报名通知、组织推荐人员公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人员名单的报告、培养服务协议书(组织推荐)、学历证书复印件留存。

(3)规范培训档案管理流程。由于传统的培训档案随意不规范归档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企业的培训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形式下电子档案查询的要求,因此供电企业要根据企业文化及企业特点在传统的培训档案归档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管理方式,使培训档案管理更加贴合供电企业,为供电企业各类经营、管理、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强的信息基础。

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及归档时限来实现整个培训资料归档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建纸质及电子档案两种方式真实有效地记载员工在企业内培训的历史,通过信息手段推动培训成果的扩大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以下从五个步骤来介绍培训档案管理流程。

培训档案流程是在培训流程结束时启动。培训流程从培训计划—开班—培训实施—结班后,转入培训档案的管理流程。具体见培训及培训档案流程图(图1)。以下按培训班类档案流程进行讲解。

1)纸质档案制作。由培训项目部归集培训办班通知、培训课程表、培训班学员签到表、学员成绩表;组织学员进行培训班教师授课测评形成任课教师测评表,由培训项目人填写兼职教师授课台帐、津贴申请表、培训效果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并收集与本次培训相关的培训资料,包括培训照片、课件、报道等等。收集完成后按培训统一模板进行培训档案目录的制作。制作结束后按目录顺序装订成册。

2)纸质档案审核。培训项目部门在培训结束四天内向培训中心提交完整纸质档案,培训中心对纸质培训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核,如有错漏或不符合规范则将档案退回项目部门重新补充完善。

3)电子档案制作。在纸质档案完整规范的基础上,由培训中心在纸质档案提交后三天内统一进行电子档案制作。培训电子档案的制作主要基于供电企业系统内部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将培训班的名称、培训班项目编号、培训班类型、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名单、课程、各课程学时、参加学员、学员出勤情况、学员考试考核结果进行录入。通过电子档案的制作可以便捷统计各类型培训班开班情况、学员年度总学时、各学员参加培训情况、各兼职教师年度授课课时数等等,极大方便了数据的统计与查询。

4)培训档案归档。电子档案制作完成后,将纸质档案按年度培训计划的项目编号进行排序,按照培训类别分别装入档案盒,并对档案盒进行编号后放入档案室进行存档。

5)培训档案查阅。培训项目部门在需要时可通过办理培训档案查阅手续向培训中心查阅培训档案。

培训档案在培训班结束后的七日内完成所有培训档案纸质资料及电子档案的归档,确保培训档案的及时真实有效,确保培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4.培训档案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企业内部通过职工培训档案的管理办法实现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进而促进培训档案的管理。开展培训档案的评先评优,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评比,如培训档案的送达培训中心的时限、培训档案的标准性、完整性、分类的准确性、信息的丰富性,进行年度综合评选。对于优秀培训进行表彰,同时作为培训档案范例进行公开展览,并组织学习,促使各培训负责部门按照培训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按时保量完成培训档案工作。同时对于未按标准、未按要求时限办结培训档案的将列入全局绩效考核指标,对培训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

三、培训档案管理对供电企业的意义

培训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是供电企业不断加强培训过程精益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档案及时归档、合理分类、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方便利用,促进各培训项目的实施严谨有序,注重实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档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各项培训工作中真实的历史记录,培训档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过往的一个个培训案例及一份份培训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则可以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借鉴,从而提升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培训档案记载着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类人员的培训情况,对管理人员研究、了解企业整体员工队伍素质及培训情况,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数据,同时有利于确认企业取得的经营成果。

培训档案是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与见证。通过培训档案可以了解到员工学习成长的历程,能够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习比例 调查研究

课 题:此研究总题目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校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调查研究,第二部分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实验研究,此文为第一部分。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师学院的使命,中国制造不仅对技术技能人才有数量的要求,更有质量的要求。而质量源于课堂,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在某中职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日志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然后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从三个指标来看:学习的人数(A),不学习、不违纪的人数(B)和不学习且违纪的人数(C),这三者之比就是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也是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前四个方面是定量分析,后三个方面是定性分析。“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反映的是某中职学校全校学生的学习比例,“英语学科七个班学生学习比例统计”反映的是某教师英语课堂学生的学习比例,“某班级五个阶段学生学习比例的变化”反映的是一个班级在两年内学生学习比例的变化,“某班级课堂行为观察数据”反映的是一节课的学生学习比例,个案研究一是由学习到放弃学习的刘同学的案例,个案研究二是由守纪到违纪、再到守纪的宋同学的案例,个案研究三是一个反教育的案例。

一、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某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比例。此次问卷调查从全校20个班中抽取了2014级7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样本,从7个班级的25位任课教师中随机抽取10位教师,作为全校60位教师的代表,此问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7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40人、30人、32人、20人、16人、12人和4人,平均人数为23人,有3个班级的人数在均值以上。10份问卷中,学习的人数比分别是40%、25%、30%、37%、20%、10%、62%、83%、50%、66%,平均为42.3%;不学习、不违纪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0%、65%、40%、47%、70%、80%、38%、17%、50%、34%,平均为47.1%;不学习且违纪的学生比例是30%、10%、30%、16%、10%、10%、0%、0%、0%、0%,平均为10.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A∶B∶C= 40∶50∶10,后两项之和为60%,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中职学生学习。从此数据可以得出,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为4∶5∶1。调查问卷内容见下表。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就学生学习的人数(A),不学习、不违纪的人数(B)和不学习且违纪的人数(C)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不署名。

对这三个概念定义如下:(A)在预习、听讲、读书、答问和练习等学习环节中只要能做到一项就算为学习。(B)自己不学习,但是不对其他同学学习和教师上课构成干扰,或者干扰不大,可以忽略。(C)在教室里面随意讲话等有声音干扰听觉环境,下座位和走动等有空间的位移行为干扰视觉环境;有其他违纪行为且不听老师劝阻,且有抵触语言和行为。

您班有______人,其中A=_______人,B=______人,C=______人。

感谢您的参与!

××年×月×日

二、英语学科学生学习比例统计

某英语教师任教七个技能高考班级,其中2013级四个班级(1班~4班),2014级三个班级(5班和6班),人数分别为22人、20人、42人、30人、36人、28人、36人,平均31人。七个班级三项数据的百分比分别为:一班23∶77∶0,二班20∶65∶15,三班19∶52∶29,四班27∶67∶6,五班14∶86∶0,六班29∶68∶4,七班17∶61∶22,这三项数据的均值为21∶68∶11。

从以上数据可见:第一,各班有个体差异,学习的学生比例从14%到29%不等,不学习、不违纪的学生比例从52%到86%不等,不学习且违纪的学生比例从0到29%不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两个班级几乎没有不学习且违纪的人。第二,从总体来看,一个班级平均31人,A类学生6人(20%);B类学生有21人(70%);C类学生多达4人(11%)。第三,这个统计结果反映了教师本学科学生课堂学习比例的共性。总体来说,一个班A类学生只有20%,B类学生有70%,C类学生有10%。第四,这七个班学生的学习比例是2∶7∶1。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和英语学科学生学习比例统计两个结论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调查时间不同,调查班级不同,班级特点不同,调查的学科不同,调查的教师不同。但是两个数据总体一致:三项指标中B类学生最多,C类学生最少,且所占比例相同,都是10%,A类学生比例居中,且B类+C类学生比例超过半数,即中职学生大都不爱学习。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2∶7∶1的比例更客观准确。

三、某班级五个阶段学生学习比例变化情况

2013级3班是全校人数最多、走读生最多、学生最具个性、纪律最差的班级。这个班五个阶段三类学生的学习比例为:入学后一个月比例为30∶50∶20,第一期末比例为20∶50∶30,第二学期比例为15∶60∶35,第三学期比例为13∶70∶20,第四学期比例为10∶80∶10。

在这五个阶段,A类学生比例从30%降到到10%,人数越来越少。在9月时,还有30%的人学习,这是初中学习的惯性。到第一期期末只有20%,是因为学生看到技校对学习的要求不像初中那么高,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B类学生由最初的50%逐步上升到80%,这说明经过两年的教育和个体成长,学生在学习和守纪之间找了一个平衡点。有些原来学习的人退一步成了不学习也不违纪的人,也有原来违纪的人经过教育和个体成长,进入到了不学习、不违纪的层次。

C类学生由20%上升到35%,又再下降到10%,这个曲线变化过程说明,有些学生经过多次试误,发现还是按教师的要求,守纪才是正确的,有些人也结束了青春逆反期,变得守纪了。

此统计说明A类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直到10%;B类学生越来越多,直到成为占80%的绝大多数。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从不守纪到守纪的过程,而且第一学期遵守纪律情况最好,第二学期最差,第三、四学期因为学生长了一岁,懂事些了,也大都经历了试误的过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到毕业时守纪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学生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

C类学生越来越少,直到10%。这既是教师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必然。

最后结论如下:学生学习比例从最开始的30∶50∶20到最后的10∶80∶10,这个比例是变动的。这五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比例的发展规律是A类学生越来越少;B类学生逐步增加,由少数到绝大多数;C类学生由少数到多数,再到极少数。

四、某班级课堂行为观察数据

这是2014年12月22日对2014级1班(31人)第三节课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2014级1班是7个班中纪律最好的班级,上课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即使学生小有违纪,教师提醒后,也都能停止,并不与教师抵触,师生关系良好。第一,只有5人在学习(16%),泛学习(学习和读课外书的)也只有7人(22%); 第二,不学习、不违纪的有24人(78%的人玩手机、发呆和睡觉),其中最多的是玩手机(55%)。第三,发呆和睡觉的学生占16%,他们的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第四,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比例是2∶8∶0。

从以上四个数据来源得出了不同的比例,最好的是2∶8∶0,最差的是1∶8∶1,中间的是2∶7∶1,2∶7∶1的比例最具有代表性。以上是对中职学生学习比例进行的定量分析,下面进行定性分析。

五、由学习到放弃学习的学生案例

小刘是2014级3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时一直都积极学习,个人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也是表现最好的。有一次,还主动跟笔者说他每天记五个单词,争取考本科,笔者为他的理想和行动感动,赞美并且鼓励了他。但是第二学期中期之后,他的学习动力就明显减弱了,课堂行为也偏离学习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班30人由最初的11个人学习,慢慢减少到只有四五个人学习,太多不学习的学生干扰课堂,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二是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孤立学习的学生人,他害怕被孤立,被迫与不学习的学生合群,于是从积极学习变为消极学习。

这个班里还有两三个学生是这种情况,虽然笔者和他们单独谈话,百般劝学,希望他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外界干扰,专心学习,但是他们都先后放弃了学习。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却放弃学习,笔者感到无比痛心。

六、由守纪到违纪再到守纪的学生案例

小宋是2014级3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时还任学习委员,学习英语很积极,每次检查朗读时,她不仅能尽早过关,还能辅导其他同学。可是到第一学期中后期,她就突然叛逆了,不仅不学习,还带头违纪。笔者和她谈话,她只说自己不想学习了,最后还发展到上课和教师对着干。但在第二学期,她主动向教师道歉,并保证这个学期不再违反课堂纪律了,但就是不学习。

这是一个由守纪到不守纪、再到守纪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过矛盾思考后获得了成长。

七、一个反教育的学生案例

这是2014年11月12日发生在2013级3班的事情。笔者上课时,小张同学和周围的几个学生聚在一起看手机视频,笔者来到他们身旁说:“这个电视剧很好看吧?下了课看好吗?”没有人理睬笔者,我又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吧!”其余的人都行动了,唯有小张口出不逊,学生在课堂上聚众看电视,本来就是违纪,笔者的规劝也是应尽职责,他不仅不听从反而还指责笔者不该管,出言不逊。笔者认为他太无视纪律,无视教师尊严,必须教育,于是说:“在课堂上无论谁违纪,老师都必须管”为了警示他的这种无礼语言,以儆效尤,笔者说:“在课堂上对老师出言不逊,哪里是学生应有的作为!”一般的人到此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是他说:“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可真是把笔者难住了,教师除了语言教育外,没有别的能力和权利;让班主任申请政教处给他记过?他会在乎吗。这样的学生在进入技校前就为所欲为,毫无自律性可言。技校招生困难,学校是不会轻易开除学生的。

一个班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教育,教师就谈不上有尊严,课堂就谈不上有纪律,没有纪律保障的课堂哪里还能保障学生的学习?这种学生是靠教师、班主任和学校一两年内教育得好的吗?然而,这就是中职学校实实在在的课堂学习生态!

总之,中职学生少有勤学的案例,多有厌学的案例,反教育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态堪忧!

2∶7∶1的学习比例既不能满足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笔者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力争把这个学习比例由2∶7∶1升级为3∶7∶0。这个努力能否实现,有待实验后在“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实验研究”里做出回答。

参考文献: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第3篇

一、案例展示

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 题:原电池

课 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

”的教学,关键是帮助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对比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内容。[2]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对比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助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对比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对比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对比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提供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3]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能力。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同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4]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能力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对比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对比班在判断Fe―H2SO4―Cu 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 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达到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对比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对比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可以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对比班尽管很多同学可以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但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5]

在对比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判断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通过这个结论,对比班的同学因而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判断依据。实验班学生的判断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判断,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判断出正负极。[6]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培养;宽口径培养模式;重庆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31-03

一、国内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及演变趋势

根据教育部颁布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管类现有本科专业分布为,经济门类中经济学类专业4个,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专业18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共计22个,专业划分较细。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基础阶段逐步呈现出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通才教育趋势。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有一定差异。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典型学校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

(二)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着重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三)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贯彻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之上,财经类高校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逐渐过渡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育”的模式,典型学校有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此外,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阶段培养要求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协调,因此国内不少高校逐步试点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模式。大类招生政策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谓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1)按照学科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2)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3)通识教育招生,通识教育招生在打破招生专业界限方面走得更远。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二、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教育思路、运行与效果分析

(一)重庆大学经管实验班办学背景

为了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方式,从2007年开始,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提出经济管理实验班的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思路,历时一年,对实验班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反复酝酿和完善,并从2008级学生开始试点招生。经济管理实验班在每年入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系统而扎实的培养和奠定了学生的宽口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三、四年级分流到学院各专业进行专业学习,毕业时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2010年重庆大学弘深学院成立,设置经管大类、机械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五个实验班,致力于基础阶段大类优秀本科生培养,经管学院实验班不再单独招生。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在全校入学的大一新生中选拔招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细化专业学习,由弘深学院统一管理。经管学院参与学生选拔、负责专业类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个人申请等,分流到经管类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无论是原来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班,还是之后的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都旨在创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具有大一大二阶段不划分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特征,为经济管理大类专业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基础。

(二)实验班运行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经管实验班(含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的实际运行效果,本研究对在校的2010、2011、2012级以及已毕业的2008、2009级学生做了调查,以总结和研究实验班运行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改革中基础阶段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1.弘深学院经管创新实验班。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选择动机、教学计划的了解度、学分总数的合理度、学分分布的合理度、课程与高年级的衔接度、专业培养的充分度以及对培养方式的偏好与认可程度等方面分三个年级来汇总,得到结果见下表。

(1)专业选择及专业意向。经管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个专业,但是从已分流的2010级、2011级的专业选择和2012级的专业意向上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集中在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

造成这种扎堆选会计金融的原因是,一方面目前社会对会计金融的需求相对高一些,并且相应的就业较容易、出路较广阔,客观上造成了本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偏向所谓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在基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当中,会计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比其他专业要多,学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一些专业了解比较少,没有能够建立相关的专业基础,所以在专业分流时没有选择陌生的专业。

(2)对教学计划的了解程度。3个年级的学生中有7成左右对教学计划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虽然学校在学生个人系统中提供了各专业培养计划,但学生很少查询或者了解专业培养方案。所以院系要对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和专业推介,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定位、了解需要掌握的课程和技能,强化信息的交流沟通。

(3)学分设置。学分总数方面,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较为适中。对比目前经管学院各专业基础阶段的学分要求来看,实验班的学分要求与其基本一致。但是在学分的分布(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种方式划分)上,几乎所有的实验班学生都偏向于认为通识课程偏多、必修课程偏多,表现出学生的专业期待与教师宽口径培养方针有所相悖。

(4)专业培养与专业衔接。从三个年级的对比情况看,学生对专业衔接满意度和专业培养充分度上不断提升。2010级是第一届实验班,一些方面做的不是特别完善,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与三四年级的衔接也不好;之后的2011、2012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5)培养模式的偏好。总体上有62.3%的学生认为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更好。结合专业统计表(见附件)来看,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适合宽口径培养,比如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原来的分专业培养模式比宽口径培养好,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性强、专业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较早,基础阶段宽口径学习让学生在高年级有较多的课程补修负担。

2.经管学院经济管理实验班。已毕业的2008级、2009级的学生无法对其做问卷调查,所以通过分析就业数据,对比非实验班学生的就业去向,间接地反映了实验班的运行结果。

从推免率看,普通班级一般低于15%,而实验班的推免率达到17%和30%(2010级的深造率更高)。表明经过实验班的宽口径培养后,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好,从而在推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从就业率看,两届实验班都是100%,并且就业单位也普遍较好。整体的对比结果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教育下的学生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工作上,都比普通班级的学生具备更强的优势。

应该指出的是,不管是经管实验班或者弘深创新实验班,学生都是经过优选的,培养过程也享受了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因此和非实验班比较是存在样本偏差的,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效果。

三、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和方案建议――基于重庆大学的实践

基于上述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实践的研究,为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国际并轨和渐变演进,对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有如下建议。

(一)对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经管类专业宽口径有利于夯实学生经管类专业大类学科基础,同时通过两年基础阶段培养和专业接触,学生自行选择适合和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时,将更加理性合理,减少了高考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和一锤定音,有利于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基础阶段要加强各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介入和专业引导,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特质和专业定位,合理选择专业方向。

基础阶段宽口径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招生方式、学籍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体系有密切关系,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同步跟进和完善,可能会在运行中出现冲突,影响宽口径培养效果。可以先在专业基础没有过多特别要求的部分专业试点大类招生(如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各专业),对试点效果完善修正后逐步开放大类专业招生。

为了保障高年级专业课程所需专业基础,基础阶段总体宽口径培养前提下,建议在基础段以一定学分比例设置不同分组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引导学生合理选择。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第5篇

>>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传媒精英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DS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实践助益文化创意精英人才培养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贵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该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经验总结,为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6-02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在不同的层面上更加需要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国家、地方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层面而言,这体现在能否通过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对专业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开展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整合高职院校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水平优秀、能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该校在文科专业上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拥有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金融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教学企业、市场调查与统计实训室、国际合作办学学习资源中心等10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为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因此,针对以上专业设置,该校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分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按照该校文科专业设置特色,把文科专业划分为财经类和管理类2大类,每一类各建立4个专业班。财经类班别分别为1班(财务会计方向)、2班(金融国际商务方向)、3班(电子商务方向)、4班(市场营销方向)。管理类班别分别为5班(物流管理方向)、6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7班(社会组织管理方向)、8班(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第一,每班按一定的甄选形式组成30人的小班作为第一方向班进行授课,第一方向班上的学生来源必须为高考录取专业。各班大一大二学生人数参考比例为1∶1.5。

第二,第一专业班上的学生必须修读本班课程,并在所属类别的其余3个方向中选取一个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班进行修读,最终成绩考核:第一方向班成绩占70%,第二方向班成绩占30%。

第三,课程设置: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难度设置应适当比学生平时课堂接受的课程难度稍高;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由各专业负责人制定,但必须要结合一定学时的实训;授课时间应与学生平时上课的时间不相冲突。

2.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各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至少1项的专业技能大赛,级别可以为院级、校级、市级、省级、部级不等。班级负责老师应详细记录班上学生参与比赛的情况,没有参加竞赛经历的学生不予课程培训合格。

3.举办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定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专业应在每学年组织至少1场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而学生必须听取2个以上讲座才算课程合格。

4.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参观校外著名企业的形式为主,必要时可辅之以短期的企业实习。旨在让学生走出校门,提早与社会接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总结

1.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第一,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精英人才的一个特色,即通过整合学院内、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外的企业资源,以课程教授和量化指标考核为主,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见习,最终达到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第二,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生,有助于整合大学生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密切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整体教育网络。

第三,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随着顺德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相应发生变革。教育本身就要分类型、分层次,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各类人才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储备精英人才,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

2.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丰富实用的培训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发展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及企业家团队导师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运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实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促进企业、家长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及家长委员会,结合校内专业老师,为学生创造了“校企家”携手培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参与到学生培育上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为企业发掘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