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农服务论文

支农服务论文

支农服务论文

支农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的建设,它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一、政府积极为农村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从财政支持的角度讲,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保证社会成员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中央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地区财政收入水平等有关数据,制定地区财政收支平衡指标,确定地区财政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然后,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同样一省区域内,由于同样存在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情况的差异,因而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不同,存在着本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需要省市级财政通过本省市范围内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以及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入的不足,使本地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共同投资,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首先,引导社会和个人投入农村公共服务。其次,合理利用国债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再次,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福利赞助和捐赠。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境

一是大力加强农业重大工程的建设,搞好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一些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山区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吃水困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速度。

五、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三是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搞科研,培养“公司+农户”、“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比重,保证各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保证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向农村公共卫生倾斜。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山西省已经制定了实施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规划,中央和省财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资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等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四是严格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以来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将提高补助标准所增加的资金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以要避免出现基金透支,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七、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支农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农业院校;农村经济建设

1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优势

1.1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存储和汇集教育、科技、文化等学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前沿、领先文献信息资源[2]。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合、存储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并已经形成了以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等多种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电子信息存储量迅速倍增,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数量、质量、专业性和学术性与其他信息情报机构相比具有专业资源的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馆藏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广泛收藏各种载体类型的涉农文献和信息资源,并建有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配备多种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服务系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文献及信息资源优势。

1.2信息服务优势

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院校承载着服务社会发展时代使命,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个国家发展战略,强化“以服务促进发展”以发展升级服务”的新理念,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为己任,提高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1.3建立特色农业专题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连续积累性、加上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全国各地的农业院校均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对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农业院校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应形成自身以“科教兴农”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建设为导向的馆藏特色,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的馆藏体系,并保证本校特色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用性[3]。农业院校图书馆应以其丰富的农业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基础,以网络免费可获得农业相关类信息资源为辅,收藏范围包括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其收集重点是农业及其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书目、期刊目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优秀硕博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成果、农业领域知名专家数据库;农产品新品种、优异种、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统计数据及年鉴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其中的农业信息资源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有特色、有指导性、前瞻性、预测性、时令性的农业信息资源更少。农民最需要的是针对农业生产的农事指导、实用技术信息,以及各种农用物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与供求信息资源。因此,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需求。为农产品的生产和科研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为农业科技及贸易人员的课题查新、科研立项、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力争为用户获取农业文献信息的可靠来源。特色专题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为用户提供专题学科或某一主题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使农业科技人员方便、快捷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4]。同时,特色专题数据库全面、综合地反映世界各地区农业生产、研究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即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业方面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信息支持。信息时代,信息用户要及时、高效地获取契合自己使用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就必须要以信息海量、分类科学、获取方式快捷的特色专题数据库为信息来源。

1.4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跨库检索

通过创新机制和体制,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互联、互助、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参与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共享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建设,因此,需要对目前农业应用软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包括建立各种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建设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等。系统地构建完整的、全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播体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要任务和关键点[5]。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普及与完善,构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推广农业信息网络是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作为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院校图书馆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以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各级各地乡政府、农业局、农科所、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站等农业管理及生产部门提供及时的、准确的、科学的、具直接经济效益的科技信息,服务于农业管理和生产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真正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2农业院校图书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

2.1利用网络实现远程快速服务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可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检索和传播,为超越地域和时空限制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也使信息用户快捷、直观地获取和应用信息资源。传统的信息参考咨询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对信息质量与数量的需求,农业院校图书馆需以丰富的馆藏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方法,实现远程快速信息检索与获取服务,最详细、最全面地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充分揭示出来,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优势。远程信息服务内容主要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化的数字参考服务。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网上共享,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保存和记录信息资源,具有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新及时等显著特点。一是可以为信息用户提供网上书目检索、浏览、传递、学科信息资源导航等信息服务;二是辅助信息服务,如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信息检索和获取方法指导,使信息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高效获取信息资源。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其技术直接来自农业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他们在农业管理、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中,迫切需要时效性最高的农业类信息资源来充实、重构自己知识体系。农业院校图书馆利用网络,远程、快速、着力开展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对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实时在线的网络远程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业科技人员即时点击、互动咨询,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交互式信息交流,在非工作时间用户可以进行在线留言咨询。将信息服务搬到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从被动到主动,从同时同地到异时异地,从零散的“点”到集成的“面”信息服务。其中包括电子邮件、BBS、Web表格、FAQ等异步方式开展网上咨询服务,传递用户提问,回复咨询结果,不受任何时空限制,有一定不确定性和延时性。也可以应用网络聊天室、网络白板、各种聊天视频软件、网络视频会议、网络寻呼中心等同步方式开展实时对话,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信息服务。为信息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实现了信息提供者与信息用户的双向式信息流通与传播,有效满足农业科技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通过农业院校图书馆所开展的主动式信息咨询服务,可以进一步挖掘农业信息用户更深层次的潜在信息需求,不但实现了对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服务,同时也补充了农业特色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访谈、QQ、微信、电话咨询服务等方式,为所有信息用户提供全面、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在信息用户对信息、知识获取、组织与利用的基础之上,图书馆拓展信息渠道、开放信息资源,实现主动式信息服务,不断为信息用户提供网络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针对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或研究热点,农业院校图书馆进行及时、快速地传递农业科技文献信息中蕴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开展定向、定题的目标检索服务。同时对重大及重要农业科研项目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在选题、论证、立项、研究、鉴定科研成果、推广示范及生产到信息反馈的科研全程及生产实践中,准确、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需要提供紧贴近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实际,与课题需求高度吻合、紧扣课题内容、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在进行课题跟踪服务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搜集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使用图书馆所提供信息服务后的信息反馈,积累实际经验,确保及时跟踪、搜集科研课题亟需情报信息,避免信息服务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不实用性、以及不确定性,并制定出跟踪服务详细、具体措施,注重为科研究课题服务时效性、实用性、超前性、计划性和连续性。针对课题研究的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保持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为重大科研课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且持续深化课题研究的情报信息需求,保证课题研究有实质性突破。使农业院校图书馆改写了由被动、单一、低效服务,向主动、多样、高效的深层次服务转化。

2.2开展决策支持服务

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及乡政府领导决策是农村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的关键。各级决策者只有以数量丰富、科学准确的高质量信息资源为基础,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搜集到的海量农业类及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中,农业院校图书馆需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其所能依据的可靠信息,同时要求信息参考资询馆员清楚、全面地了解国家战略决策、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方向,以专业的信息素养为基础,获取有关信息、深入挖掘信息、长期、持续地跟踪和积累、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研究与分析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对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一是决策信息参考服务,其中专题咨询信息、网上参考咨询平台、国内外引文检索、科技查新检索是其主要服务内容。对决策信息参考服务有实际需求的学校领导、政府工作人员、“两会”委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课题调研、提案编写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提供数据库资源检索和查询,涵盖包括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等专业文献。其中数据量较大,涵盖专业内容最广的为中国知网、以医学为主万方数据库、涉及专业较多的维普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二是决策信息推送服务,针对信息用户描述的决策信息需求,动态的,推送软件就会动态地跟踪用户使用倾向,通过数据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符合用户需求的决策信息,源源不断地实时将集成整合过的决策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为用户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用户无需访问众多网站,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推送软件会主动提醒用户接收新信息,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匹配度、准确率、效率。三是决策专题收集服务,收集到正确、精炼和及时的决策专题信息,是决策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保证和执行的关键,也是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决策专题收集服务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决策支持服务首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除去不实部分和无效部分,经过汇集、整理、统计、分类、摘要,并可转换成文字、图表,编写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决策专题信息,并按轻重缓急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建立决策专题信息模型,用以模拟和预测决策的可能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农业院校图书馆要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以相关农业领域专家网络为辅助,以科学分析方法和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构建长期积累、分析深入、保障可靠、反应迅速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工整合、挖掘深度、相关的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必要的信息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2.3提升馆员素质

图书馆工作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开展决策支持服务既符合图书馆工作性质,也体现出图书馆员自身价值,同时也使图书馆员履行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和责任,鞭策馆员勤动脑、多思考,更新知识架构,拓展知识面,提升智力层次,提高馆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7],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科学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具、并且科研能力优秀的图书馆专业团队,这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体现自身价值,求得生存与发展。

支农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当代农村财经》要把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财政支农工作,服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与原刊物相比,新刊物涉及面更广,内涵更丰富,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发展和财政支农领域,而且要关注整个农村改革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既要增强刊物的学术性、理论性、指导性,又要提高刊物的务实性、针对性、可读性。要坚持诚恳精良的专业精神、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把《当代农村财经》办成指导思想正确、刊物品格高尚、文章质量上乘、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期刊。

二要发挥财政支农宣传阵地作用。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报道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举措。对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包括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及时传达和准确解读,交流财政支农政策实施成效和基层的意见建议,使《当代农村财经》成为宣传财政支农政策、传递财政支农信息的重要阵地。

三要服务农村财经理论研究。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当代农村财经》这一平台,建立健全专家库,加强农村财经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探索的交流。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突出研究农村财经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线,展现和交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重点报道基层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以实践推动理论和政策的深入研究。

支农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策略

当前,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娇人的成绩,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同谋的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但农村金融服务由于存在主体少、能力弱等客观因素,且部分偏远地区出现金融“盲区”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以粗浅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理念落后

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服务意识,将金融服务的范畴局限于办理存贷款业务,没有将企业、农民纳入服务体系的范围,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服务理念较为落后,仅仅将服务的目的设定为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断的扩大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2.体制束缚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较为落后,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处于局限状态,因此,金融机构不能不断的扩大业务规模,还要经常应付短时间内的效益考核,无论金融机构的现状如何都必须按照市场化来运作,一些不能适应这种运作模式的机构还必须依靠政策的支持。现在由于政府的政策与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存在冲突,因此,影响了服务的积极主动性。

3.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也增加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还是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他金融服务较为缺乏,而相关的保险、理财咨询、投资等中间业务更没有得到拓展,这很大程度上没有帮助农民提升理财观念,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设施普遍较为落后,计算机水平较低,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

4.政策缺失

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并不是单靠机构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将财政、税收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为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出台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就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金融的风险防范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加大了县镇级金融机构服务的协调难度。

二、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的策略

1.强化正规金融机构功能

现状农村的金融机构具有多层次的业务部门,分管不同业务,要想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必须建立定位清晰、合作共进的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肩负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重任;而农村信用社作为促进我国“三农”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的创新现有的管理体制,不断的增加信用社的网点,促进信息化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农业银行要不断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将金融服务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加大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企业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则要转变原有的服务方向,要兼顾吸储和放贷的双重业务,增加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涉农银行是农村信贷服务的提供者,它的服务理念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水平。涉农银行的服务理念是基于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管理模式中而产生的,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信贷服务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从优化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管理模式入手,具体而言,第一是改变当前涉农金融机构的布局,创建更多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让农村的信贷需求实现之地;第二是改变当前涉农金融市场产品的布局,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增设多种贴近农村发展实际的金融产品,如水域滩涂使用权抵(质)押贷款等;第三是优化农村信贷管理模式,简化涉农金融机构中借、贷、还的手续,缩短借、贷、还的时间,减少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效率。

3.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要完善现存诸多缺陷的信贷机制。要相对的提升信贷额度,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农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延长困难户的贷款期限,让农业贷款服务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联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要注重区域特色发展,重视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业,建立信贷产业链条,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后是要开发多元产品,不断的进行信贷产品的改革,创新信贷模式,促进农业朝现代化产业发展。还可以注重民生,为农民提供房贷、助学贷款等,不断的提升农村的内需动力,促进消费。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成为银行和农村经营主体的合作媒介,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银行和经营主体建立合作的桥梁。其次是加大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的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促进保险补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对规模较大、产业较为发达的特色领域,政府可以不断的增加补贴,扩大支持范围。最后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政府要知道金融机构加大对业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对惠农、支农的优秀机构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金融服务机构正确定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三农”建设的脚步,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的创新,发挥自我职能,尽全力帮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管理部门则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制定相适宜的金融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支农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均等化;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74-04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设专章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供给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面临严重缺位”。[1]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对2020年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目标,意义重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所以,本文拟针对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困境,探讨破解困境政策建议的可行方式。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

2006年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生彻底转变,政府投资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来源,“政府投资采取竞争性转移支付与普惠式转移支付两种主要方式”,[2]前者是以项目制的方式,自下而上申请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后者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或农民,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农业综合补贴、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农村危房改造等。

以项目制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性转移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需要运作各种外部关系争取有限的项目资源,导致公共服务向富村集中,成为地方政府集中资源打造的亮点和政绩,造成的结果是公共财政资源高度集中,无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而且大多数项目最终落地的是那些有建设基础和一定财力的村庄,导致绝大多数财力不丰厚的村庄无法实现公共服务项目落地。自上而下发包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由于“项目的导入与村庄内部真实的公共服务需求发生错位,因此即便项目进入村庄,也有可能因为忽视村庄的自主性和实际的真实需求,从而对村庄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导致村集体破产和村社会解体”,[3]因此这种竞争性的项目制无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导致“原始公共服务目标的脱靶”。[4]以项目制形式运作的“一事一议”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另一方面尽管从“2008至2012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697.8亿元”,但“到2012年全国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占总村数的比例仅为37.3%”,[5]全国仍有超过60%的村无法通过这种政策安排获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因此这种运作方式同样无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普惠式转移支付来说,这些名目繁多的转移支付对象除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外,其他都直接面向农民个体,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数额很低,这笔转移支付仅能保证主要村干部的补贴和村组织基本运转,却无法提供农村亟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导致“村组织作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关键性支点的动摇,农民陷入自组织的集体化困境”。[4]因此,壮大村组织使之成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关键性支点,是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突出问题。

由于当前村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差距巨大,少量公共服务能力强的村组织,获取了更多的转移支付资源,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渐行渐远;而更多的村组织受制于财力有限,无法供给农村亟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在公正的前提下,帮助农村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是城乡统筹在为乡村治理提供物质支撑方面最需要的制度创制”,[6]因此,当前既有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需要政策创新,既要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要保障村组织长久的公共服务能力,尽快解决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困境。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大困境

1.村组织运转经费无法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税费改革后政府公共财政对村组织的转移支付,仅限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却没有标准化的转移支付,即税费改革后用村组织转移支付取代了之前制度化的村级三项提留。依据2009年中办、国办的《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保证村级组织实施村级管理的需要,应“主要依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村级收入来保障,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其目的是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补助范围包括村干部报酬(35人)、离任村干部待遇、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等。从各地补助金额看,各地补助标准差距较大,如四川省2009年村均补助10万元,江苏省从2010年起村均12万元,福建省从2014年起村均不低于8万元,江西省2010年村均5.4万元,青海省从2013年起村级组织运转经费7.5万元。[7]

这项政策安排确保了村组织的基本运转,但这些标准不一的补助仅能维持村组织的基本运转,无法确保村组织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更无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因为村组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没有制度化的财力保障,尤其在村组织丧失制度化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村组织除少数财力较好外,大多村组织没有收入来源,甚至处于零收入的尴尬境地。连运转都普遍困难的村组织自然缺乏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无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2.竞争性转移支付导致资源向富村集中。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服务,政府投入取代之前的村组织成为主要的投入来源,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服务采取竞争性转移支付和普惠式转移支付方式。从上述分析可知,这两种转移支付方式都无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竞争性转移支付使得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向富村集聚,多数财力困难的村组织难以获取竞争性转移支付,缺乏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普惠式转移支付主要对象是原子化的农民个体,而自组织化的农民无法供给亟需的农村公共服务。“重要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行为,都应当有相应的标准可以遵循,从而切实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标准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8]要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需用标准化公式取代以竞争性转移支付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3.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的困境。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已写入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但从已采取的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措施看,由于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难以实现,甚至会扩大现有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现象。

其一是均等化的推进机制仍以传统的竞争性项目制为主要方式,如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卫星指出,“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相应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建设的管理和指导”,通过传统的竞争性项目制实现“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合作推进机制”的目标。而竞争性项目制的后果是资源向富村集中,与均等化目标渐行渐远。

其二是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能承担主体是县乡政府。“试点以县市政府为承担实施单位,县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能定位和工作任务,分工协作,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具体制定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9]这意味着县市以下政府(主要是县乡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主体。由于县乡政府财力弱小、支出责任庞杂且各地财力差距大,因此完成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超出了县乡政府能力,为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其必然会采取一些对策以完成任务,如集中资源打造政绩亮点,在上级验收时去集中资源打造的亮点村现场验收等,因此无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从上述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困境看,要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需要在现有政策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政策创新,以达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目标。

三、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1.政策创新要弥补现有政策安排的不足。要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需要弥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缺位,这需要至少从两方面克服现有政策安排的不足:其一,摆脱以项目制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做法,大大降低项目制在农村公共服务转移支付中的比例,代之以可操作的标准化的因素测算法,对所有村组织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予以长期的保障;其二,要根据财力和事权对等的原则,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承担主体,从当前的县乡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一方面这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定的原则:“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毕竟中央政府集中了一半左右财力,而“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只占全国总支出15%”。[10]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超出了地域性而具有全国性特点,根据当前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的现状,由中央政府承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职能,改变当前把支出责任推给财力弱小、支出责任庞杂、财力差距大的县乡政府的现状,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2.在法律中明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级政府责任。从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看,虽然各个国家向农村供给公共服务的范围不尽相同,但面向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一般都按照明确的法律规定,由各级政府共同提供。各个国家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向农村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尤其是基本的社会项目大体相同;二是各个国家的政府面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范围和具体内容上与面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鲜有区别,各级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划分和经费保障,在宪法或有关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责和经费保障,迄今并没有具体的宪法或法律规定。为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借鉴域外做法,在法律中明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级政府责任。

3.协调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来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出责任转移到中央政府后,在中央政府的财政大盘子里如何安排呢?假如以每年村均转移支付30万元算,全国60多万个村的转移支付超过1800亿元。其实中央政府并不需要专门从财政盘子中切这么一块出来,只需要对现有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可。“中央各部门掌握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发包的支配权,中央的一些部、委、办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专项资金,拥有资源的配置权,仅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的项目就高达94项”,[3]因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出责任转到中央政府后,所需经费可从压缩不同部、委、办掌握的项目中来。当前以项目制运作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应归并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中,其它面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大多项目也要归并。

2015年2月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根据这个政策规定,本文提出压缩专项支付比例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以统一明确的转移支付公式确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金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是否要对全国60多万个村组织划定同样的标准?对此,成都市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在村组织公共服务转移支付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但其无论穷富一律40万元专项资金的做法却不利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村组织公共服务转移支付,不能实行全国一致的标准,需要确定一些主要的相关因素,如村集体收入状况、人口数量、是否连片特困地区等,不同关键因素设定合适的权重,根据这些因素和指标权重,设定村组织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的公式。总原则是村集体收入低、人口数量大、连片特困地区等因素的村组织,公共服务转移支付数额大。在统一的转移支付公式下,中央政府对村组织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能避免富村获取更多资源的不合理现状,限制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在项目审批中的巨大自由裁量权,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和廉政建设。

从国际范围看,政府对全国范围内无论城乡实行无差别的均等化公共服务,用统一明确的公式进行转移支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德国国民无论其生活在德国的哪个地区,都有权利享受基本相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把《基本法》规定的“公民生存条件一致性”原则贯彻到实处。德国农村的公共事业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预算保障,由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委托地方政府实施的项目,相关全部支出以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法律规定属于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事业建设支出,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按照既定的明确公式统一为地方拨付资金。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向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与省政府集中,但在具体的财政支出责任分配方面却无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没有清楚明确的公式或规章可循”,[11]而通过上下级之间党政系统层层向下转移支出责任,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此导致财力最为薄弱的基本政府实际承担了远超自身财力的财政支出责任,这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保障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支出责任需要用统一明确的转移支付公式,为村组织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可预期的法定化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完全由政府预算提供,由当前财政仅保障村组织正常运转,扩大到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据标准化公式实行无差别、无条件的转移支付,从而改变当前财力层层上收、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的有悖职能法定的混乱状况。

5.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诉求表达机制。村组织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虽从政策上确保了村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但却未必一定能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从外部导入的财政资源需要结合农村公共服务诉求的真实表达,才能确保村组织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真正符合农民的意愿。农民通过何种方式准确表达集体场域下的公共服务诉求,这涉及 “改善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富人治村”和“维持会”是当前村民自治实践的两种典型样态,这两种样态下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完成乡镇布置的指标任务。其实并非仅仅东部地区的村组织属于“富人治村”的样态,在中西部地区的村组织同样具有这个特点,或者说,中西部地区的村组织兼具“维持会”和“富人治村”两个特征,只是“富人治村”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而已。无论是“富人治村”的东部还是兼具两种特征的中西部村组织,在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方面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村庄内部的民主资源有待开发,应通过发挥民主调动起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集体场域下公共服务诉求的准确表达机制,从外部导入的财政转移支付资源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国内一些地方在农民公共服务诉求表达方面进行了探索,如成都市采用村民议事会的做法,在把村庄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的同时,试图建立起农民公共服务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层层选代表组成村民议事会,讨论村庄的公共服务需求。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议事会成员积极性不高、议事要补助、村民对与自己切身利益不相关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等,[12]但总体看取得了一些成效。亚里士多德说,凡为最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东西最不为人所关心,因此农民公共服务诉求的准确表达需要建立在这个客观基础上,比如每户可以提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迫切解决的公共服务事项,一个几百户的村汇总后,可以村民议事会或村民大会的方式投票,票多者可列为村组织供给的公共服务事项,这样既顺应了村民只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客观现实,也能比较好地体现民意。因此根据当前乡村治理的客观特点和存在问题,需要通过发挥农村民主调动村民表达真实公共服务诉求的积极性,放手让农户自己来表达所认为最需要供给的公共服务,再通过票决的方式选择村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只有基于真实民意基础上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

参考文献:

[1]吴孔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中国财政,2008,(21).

[2]王睿,贺雪峰.当前“三农”政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1,(4).

[4]贺东航,张现洪.政治系统论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现状与改革[J].探索,2013,(3).

[5]李存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四大成效[N].中国财经报,2013-06-05.

[6]孙津.中国“三农”问题的体制转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

[7]卢海.我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N].青海日报,2013-04-02.

[8]俞可平.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J].人民论坛,2015,(31).

[9]王卫星.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J].中国财政,2014,(3).

[10]赵鹏.楼继伟:房产税改革应减少交易税费[N].京华时报,2013-11-23.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果农之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