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农支教论文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精选

支农支教论文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趋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培育为其创造了促进条件。截至2011年,我国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53.5%①。显然,农业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构造务实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农业金融服务,在新技术、新产品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基础上推动农业的高效生产,降低单位面积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带来大量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工具、新技术的耕种方法及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而如何使用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如何对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进行有效的种植是新型农民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机械、新技术、新品种的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农业职业教育必不可少。

(二)农业经营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与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再仅仅是余粮买卖以获得经济收入。我国对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基本共识是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用“农业企业化”的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部分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多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包含农业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等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食品加工、市场营销、信息分析、消费指导等专业人才加入基础工作和管理岗位,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力量来完成基层农民的职业角色转换以及人才的培养。

(三)城乡工业生产专业化、技能化与职业教育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工业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是城镇快速发展的助推力,是城镇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功能区。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能较好形成产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城镇空间形态,使城市各功能布局各得其所,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工业园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两化”互动发展。所以,融合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在互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譬如城镇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工业园区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心平台,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为城镇新增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增加第三方服务业从业人口的需求。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工数量大,需要就地取材,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专业化、技能化的工种,需要职业教育来帮助“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化。

(四)新型城镇第三产业服务与职业教育

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每年意味着农村要向城镇转移约1500万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进入当地招商引资的工厂做工,另一部分需要慢慢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型。对于脱离土地的农民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他们在谋求新职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2010年至2012年,职业院校为第三产业输送了1640多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期增长5.8万亿元。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高,有力地支撑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五)转移农民市民化、文明化、生活优质化与职业教育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辐射和影响,而贯穿整个城镇化过程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职业教育不但能够授予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在授业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适应城镇新市民的要求。

二、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型构建

(一)农业生产技能的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及内容加以明确。首先,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以及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其次,重视培训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涉及农业的使用技术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培训,如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高效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种植与培育、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等等,使农民能够通过应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实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最后,展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农业法律的普及,对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宣传等方面,使得农业生产主体不仅能够依法保障切身权益,还能够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主体推动作用。对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开展。如开设农业学历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知识培训课程、高校农作物种植课程、先进农业生产机械使用课程、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建构课程等等农业知识课程,包含短期培训课程、学历学分课程、农业进修课程。二是通过地区农业推广机构进行实地指导,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三是建立职业院校与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基地,采用“校农”合作模式将职业院校学员安排到农地参加实际生产的联合培养等。

(二)农业经营体系的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对经营体系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其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供需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和“分”两个层次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以丰富和发展。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朝着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朝着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结对比国外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有两种模式:其一,以良种、化肥、种植、收割、销售为主轴自始至终的纵向产业链式经营体系;其二,以农业为中心的各项农副业、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为经营体系的横向农业产业链模式。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对农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合作化组织管理、农业市场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知识进行培训,职业教育通过开设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分配、销售等课程来培养众多环节的适应性人才。另外,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正规的金融及审计机构等对农业经济及周边产业良性发展进行规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和组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组织。由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类职业教育转化为合格的农村生产者、经营者,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审计人员、评估人员等。

(三)工业生产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是必经之路,即把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去。工业园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使得人口相对集中,为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且工业园区继续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职业教育采用“工厂+院校”的方式进行技能工人培养,实行“厂校”合作培养各种工种,强化就业人员技能培训,为工厂初级工人培训及技能继续教育服务。“厂校”合作培养按照一对一的供需培养的要求,探索“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城镇化过程中新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尤其是对钳工、焊工、车床工等各类技工存在很大的需求,为农民工开展技工培训,有利于定向培训和定向输送。

(四)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服务技能的职业教育

第三产业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物流业,信息化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及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简单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城镇化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带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城镇人口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带来消费量的增强,第三产业服务部门需求相应提高,必然要求农村转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补充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去,而从事服务产业,而餐饮、文化、金融、信息化等服务部门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自身的从业技能无疑是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求。由此,职业教育通过对服务产业潜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服务产业章程培训等课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开进入服务业的大门。同时,工业及农业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企业的兴起,而物流企业用工的专业技能极其匮乏,可以主动对接相关院校,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物流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为物流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是建筑物的堆积。必将影响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许多危及社会安定和谐的事端也易由此而突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担负着传授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农民”市民人文意识培养的责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居民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职业人群的转变奠定基础。譬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中讲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政策法规。二是“学校”与“农村社区”结合,开展“校社”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坚持“校区”合作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倡导孝亲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教育活动,形成了城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在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公民。

三、结语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不发达,农民的培训工作比较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农民并没有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另外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上学,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就需要面临就业。对农场劳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已经成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迫切要求和客观的发展需要。

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信息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建设者,同时他们也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最重要的手段。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增强农业专业化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农业中,农民不能只是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从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适应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中,农村劳动力占了大部分。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二三产业就需要让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问题

2.1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不够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我国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上就比较少,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就更少。最近几年虽然我国财政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有一些专门的培训工程和教育项目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投入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稳定的资金来作为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稳定性,培训项目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样培训的效果也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2整合教育资源比较困难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整合各种资源,但是培训资源比较分散、资源的协调性不强以及社会培训资源的整合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教育资源整合比较困难,这样就对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2.3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好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农民的技能素质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技工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很多企业都比较缺乏技术工人,但是很多农民在经过培训之后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

2.4在输入和输出方面出现培训脱节的情况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都存在输入和输出脱节的情况,很多输出地政府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并不是在当地就业服务,所以就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而另外输入地的政府部门认为这些农村劳动力并不是本地人,所以也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3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措施

3.1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应该要稳步的增加,在教育经费方面可以向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倾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也非常强,所以政府部门也应该要从资金上加大对它的支持力度。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肯定不够,所以就需要借助企业、社会以及农民的力量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最终就能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2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但是管理体制却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善,各级政府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需要更加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放线,要以社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提,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不断加强,对培训的理念和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在确定办学思路和方向的时候应该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合理的设置,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比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3.3政府各部门的资源要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开展的合力。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中,综合利用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对体制进行积极的创新,对各类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培训资源等进行综合利用。另外还要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使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工作中,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结语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不发达,农民的培训工作比较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农民并没有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另外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上学,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就需要面临就业。对农场劳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已经成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迫切要求和客观的发展需要。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信息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建设者,同时他们也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最重要的手段。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增强农业专业化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农业中,农民不能只是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从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适应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中,农村劳动力占了大部分。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二三产业就需要让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问题

2.1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不够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我国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上就比较少,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就更少。最近几年虽然我国财政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有一些专门的培训工程和教育项目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投入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稳定的资金来作为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稳定性,培训项目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样培训的效果也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2整合教育资源比较困难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整合各种资源,但是培训资源比较分散、资源的协调性不强以及社会培训资源的整合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教育资源整合比较困难,这样就对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2.3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好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农民的技能素质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技工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很多企业都比较缺乏技术工人,但是很多农民在经过培训之后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

2.4在输入和输出方面出现培训脱节的情况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都存在输入和输出脱节的情况,很多输出地政府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并不是在当地就业服务,所以就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而另外输入地的政府部门认为这些农村劳动力并不是本地人,所以也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3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措施

3.1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应该要稳步的增加,在教育经费方面可以向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倾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也非常强,所以政府部门也应该要从资金上加大对它的支持力度。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肯定不够,所以就需要借助企业、社会以及农民的力量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最终就能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2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但是管理体制却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善,各级政府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需要更加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放线,要以社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提,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不断加强,对培训的理念和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在确定办学思路和方向的时候应该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合理的设置,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比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3.3政府各部门的资源要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开展的合力。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中,综合利用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对体制进行积极的创新,对各类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培训资源等进行综合利用。另外还要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使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工作中,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结语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党和国家贯彻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又性质和方向.应切实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二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村青年素质摆到了重要位置。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总数的近70%。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农村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村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

一、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在农民,而突破点应该是农村青年。当前农村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得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村级债务包袱有所化解,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各类农村矛盾相对缓和。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拖了后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观念淡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驭动下,有的农村青年政治观念淡化,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淇不关心;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不择手段敛财,“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农村青年的行为准则;有的人片面地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其次,未能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头脑,封建迷信活动猖撅。当前,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有的农村青年对应该上缴国家的农税等不愿交但出资修庙、树菩萨等却毫不吝裔;有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赚钱归来,想的不是继续发家致富,或者带领乡亲致富,而是看风水砌高楼,大肆翻修祖坟、祠堂,丧事奢办,做道场、请神汉等,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再次,对基层干部持对立态度,干群关系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涉农政策和法规,政府也为农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赞成。但目前在一些地的农村青年却普遍对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政府及其领导产生了逆反心理,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干部不够或者不能引起重视。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当前要不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有的认为当前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很难抓;有的则认为把农村青年管住就不错了.思想政治教育能抓则抓、不抓也行;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了,其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其次,教育载体不太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点示范搞得很成功,普遍开展起来就一哄而起,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是“热上头、温中间、凉下面气有的地方热衷于抓先进典型、贴标语、挂牌匾,不遗余力地大搞宣传、空喊口号,不注意创新活动模式、深化活动实效;同时,农村青年人口流动较大,尤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多,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鞭长莫及。再次,教育阵地逐渐萎缩。由于农村经济正面临一些困难,各类工作经费紧缺,一些村镇的农村青年教育阵地、设施十分有限,连有一间标准的活动室、阅览室的已经不多,计生、法制、科技等农村青年夜校几乎形同虚设,各类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也不令人乐观,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如“黄”、“赌”、“毒’.等在农村开始乘虚而入,抢滩登陆。

二、加强农村裔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做好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在惫识形态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党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党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愈强,整合人们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愈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就愈强。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多数的国情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村青年,强化思想武装,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影响农村社会,凝聚农村青年群众。

2.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重要手段。大量事实表明,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拥有,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滋生蔓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不去学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乘虚而入.侵蚀渗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织.使群众思想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把“双刃剑”,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进农村、进农村青年头脑,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切实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就旗帜鲜明地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从这一点上看,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尤为重要而深刻。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农村青年的全面发展意识。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同农村综合产业开发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活动结合起来,不能同农村青年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在农村青年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可能吸引农村青年群众热心投人、积极参与。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农村青年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青年的合作意识,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圈,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要对广大农村青年进行持续渐进、系统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心理调适的价值功能,帮助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走出狭隘性与自我封闭。增强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新的道德意识,从旧有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新道德,促进人自身的和谐。超级秘书网:

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农村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当前,部分农村青年受不良思潮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理想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缺乏正确理解,对社会主义性质表示怀疑.对党失去信任。精神支柱动摇,精神状态低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全体农村青年团结奋斗,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往。

3.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强化民主法制意识。要结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农村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之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引导农村青年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民主诉求,保障自身的民主权利,激发农村青年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要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力度,针对部分农村青年法制观念不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加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遵法守纪意识;针对有的农村青年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影响发展致富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致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5篇

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说明,我们必须务实有效的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覆盖面更广、人才培养更具实用性的特点;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内更具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是目前职业资格教育和培训的权威力量,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能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同时还为农村的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高职教育大多都成立了培训学院或农村技能培训中心,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开展技能培训,实用技术的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以及各资格证考试的考前培训,这些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引导、带动和支持农村各类职业学校以及成人技术学校及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更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从而大规模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培养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培养农村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二高职教育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结合农村人力资源特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在培养方式上,要实行灵活多样、实用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可以运用“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村镇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不仅专业设置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而且要让用人单位参与培养过程,确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同步。高职院校要把校企合作贯穿于招生、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努力构建多样化、多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2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

争取政策资金保障高职院校要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列入地方高校现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主动与地方政府联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关于农村人力资本培训的各种优惠政策,与政府劳动部门合作,做好培训课程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等工作。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发挥高职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优惠政策和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提升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力,保障高职院校招生的质量和数量。拨出专项经费给予高职院校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和智力优势,为院校提供奖助学金、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赠送实验设备、选派兼职教师、共同研发产品、提供行业标准、聘用员工等方面,全方位地参与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既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又确保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不脱节。

3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政策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果农之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