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1篇

推进“三大培训”,备足人才“源动力”

定义“三大培训”

自主培训:指基层单位为完成生产岗位技能人员胜任能力考评而开展的培训工作。基层单位是自主培训的责任主体,培训中心是管理平台、督导主体,直接管理培训分中心,督导工作站,负责实施全过程监督和管控。

统一培训:指由培训中心组织实施的管理及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公司专业部门是专业培训的责任主体,培训中心是工作平台,是实施主体,负责开发培训项目,深化培训内容,加强日常管理,开展专业技术及管理岗位内部认证。

委托培养:指公司委托专业支撑实施单位实施的专业核心骨干培养工作。专业支撑实施单位是责任主体,培训中心是运行平台,是组织主体,组织各专业制定培训计划,参与实施跟班培训、实岗工作,协调后勤保障工作。

重点工作及实施方式

1.实化自主培训,提升生产技能人员岗位胜任能力

工作任务:以基层单位为主体,采用普考、培训、复测、年检的方式,开展基于岗位胜任能力测评的生产技能人员实用化培训,实现“技能达标、人岗适应”目标。一是按照三年内对主业一线生产技能人员测评全覆盖的原则,开展生产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考评工作,2013年重点考评变电运维、配网运维、配网检修专业;2014年重点考评输电运维、输电检修、电能计量专业;2015年重点考评变电检修、用电检查、抄核收专业。变电二次、调度监控运行专业按公司调控中心要求实现分年度目标。二是有序开展专业融合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分年度实现调度与集中监控、继保与自动化站端运维、变电运行与维护人员技能融合目标。三是对集体企业回归人员和跨区流动人员开展转岗适应能力培训,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培训合格后补充一线用工需求。

实施方式:基层单位按照“三年全覆盖”原则,确定本单位2013-2015三个年度的测评专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岗位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实化岗位技能规范。36家单位每年3月底前,制定岗位胜任能力考评方案;3-7月,各单位进行应知应会摸底普考,自主开展实用化技能培训,进行岗位胜任能力测评;8-9月,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并复测,复测结束,提交自评报告,向公司申报年检;10-11月,公司专业部门根据各单位制定的考评方案,组织抽检,综合评价效果。

2.强化统一培训,提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履职能力

工作任务:由公司运检、调控、营销、财务等专业部门主导,培训中心和基层单位配合,组织专业技术提升统一培训和岗位考试。一是开展技术监督、输电、变电运维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培训,进行专业岗位资格认证考试。二是组织调控运行、方式计划、继电保护、自动化专业技术培训,进行专业岗位资格认证考试。三是开展抄收、核算、用电检查(含反窃电)、业扩报装、营业前台、计量、采集运维、市场及智能用电、95598客户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培训。四是组织有财会基础知识、且有意向从事财务工作的非财会人员,参加会计核算基础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训,进行财务岗位内部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补充到缺员岗位。五是继续组织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产权、财务稽核等财务在岗人员的专业提升培训和岗位技能考试。

实施方式:公司运检、调控、营销、财务等专业部门,制定本专业培训及考试方案,人资部分年度安排实施。各专业部门实施的专业岗位资格认证考试,将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档颁发内部岗位资格证书,先作为员工上岗的优先条件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格认证机制,将其作为员工岗位竞聘的必备条件。

3.创新委托培养,提升专业骨干人员核心技术能力

工作任务:委托电科院、检修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等专业支撑实施单位采用跟班培训、实岗工作方式开展现场培训,培养专业骨干,打造高精尖技术支撑团队。一是委托电科院培养电气试验、二次、计量及采集(技术)专业骨干。二是委托检修分公司培养变电运维、变电检修、直流专业骨干。三是委托客户服务中心培养营销稽查信息技术、电费核算、业扩报装、服务品质管理、负荷控制、用电检查、计量及采集(应用)专业骨干。四是委托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等单位,培养继电保护、运行方式、自动化技术骨干和专业培训师资。

实施方式:公司运检、调控、营销等专业部门,确定2013-2015年各年度专业骨干培养计划,人资部每年安排运检、调控、营销共14个专业,约200名专业人员赴电科院、检修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等单位跟班培训、实岗工作、学习培训1-6个月,培养专业技术骨干。

凝心聚力抓落实,全面推动培训工作

1.生产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考评

每年2月底前,公司拟定工作方案;3月底前,基层单位制定完成生产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考评方案,指定理论和实作考试范围,报送公司人资部备案。

每年3-7月,各单位进行应知应会摸底普考,自主开展实用化技能培训,进行岗位胜任能力测评;8-9月,各单位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并复测。

每年9月底提交自评报告,向公司申报年检。

每年10-12月,由运检、调控、营销等部门组成专业组,公司根据各单位考评方案,进行年度抽检。

2.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岗位履职提升培训

每年2月底前公司拟定工作方案,运检、调控、营销、财务等专业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和岗位资格认证考试方案。

每年3-11月,培训中心在主办部门指导下,明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和考试方式,聘请培训师资开展各项培训。课程结束,严格考试,由公司进行内部资格认证,颁发内部岗位资格证书。

每年11月底,培训中心提交自评报告,向公司申报年检。

每年12月,公司通过参培人员调查、基层单位反馈、组织抽检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专业骨干人员核心能力提升强化培训

每年2月底前公司拟定工作方案,运检、调控、营销专业部开发完成专业骨干培养计划。

每年3月,支撑实施单位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委托单位与电科院、检修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等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合同;每年4-11月,支撑实施单位开展现场培训。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技能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工作过程出发,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有的急需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的培养,出现“产销不对口”现状;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与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我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示范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和后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 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 深入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1.2 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进行专业定位

通过专业调研汇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近50%的学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工作,近30%的学生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有近15%的学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余5%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或其他工作。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严格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获取对就业有帮助的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

2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助理”工作岗位的职务范围是从事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选型、系统编程、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其工作领域为电气工程制图、成套电器控制柜安装调试、PLC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工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在课程设置中转换为相应的核心课程。

2.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基础性—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

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了本专业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4门职业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中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并经教学化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3.1 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1”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3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4、5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易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3.2 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书”更改为“任务书”,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以单班为单位采用项目化课程组织教学,如2010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4个班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每门课程4~5周,依次轮换。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3 “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按项目分别考核然后汇总,每一个项目均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考核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和相关的操作规程,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态度考核则重在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深刻体会到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考核与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2] 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3篇

1课程设计

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港口企业调度员的工作内容与过程,得出相应的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出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选取,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严格遵循以岗位技能为基本点。

2课程设计

2.1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以适应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岗位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点,以够用为出发点,选取合适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在进行本课程内容选取时,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以港口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对内容进行了序化,是教学模块的划分具有良好的实践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存在方式有教材、课件、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案例和实训手册,可谓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2.2教学项目设计

根本课程内容根据目标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划分为八个教学项目,即:港口装卸搬运基础认知、典型装卸搬运设备认知、装卸搬运方案认知、件杂货装卸搬运方案制定、集装箱装卸搬运方案制定、干散货装卸工艺方案制定、液体货装卸工艺方案制定和装卸搬运方案评价与优选,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

2.3教学组织实施

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模型、多媒体和其他资料,及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参观的机会,进行认知教学。对于技能性的教学项目,采用案例讲授与分组实训穿插的方式,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个别项目采用在模拟工作情境下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的工作加深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4课程考核

改变原有的单纯通过试卷考核的方式,采用分组案例操作的考核方法,既可以考核学生对的职业技能,又可以通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知识性考核与技能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知识性考核,采用逐人运用试卷、多媒体资料等进行认知情况考核。技能性考核用典型案例操作分组考核。课程考核考核采用分组案例操作,既考核技能,又考核职业素质,考核评分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任务完成的速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完成方案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对工作岗位的理解。

2.5保障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以中青年为主,分工明确,教学经验丰富,是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拥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该校国家物流实训基地港航数字化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有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物流有限公司、深圳蛇口集装箱有限公司、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武汉集装箱国际转运公司。

3教学特色与创新

该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工作情况和技能要求为立足点。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调度员岗位任职要求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立足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货物的装卸和搬运方法,具备港口装卸与搬运业务的操作能力,树立良好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坚实的基础。2、实训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与教学项目一一对应。本课程的实训项目的设置,是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为技能训练目标服务,与教学项目一一对应,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提供可能。3、考核方式—考试改考核,小变化体现大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通过试卷考核的方式,采用分组案例操作的考核方法,既可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可以通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知识性考核与技能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知识性考核,采用逐人运用试卷、多媒体资料等进行认知情况考核。技能性考核用典型案例操作分组考核。4、学习方式—由“学”到“学、做”一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原来单一的“学”的模式转变为“学、做”一体,学生感觉到课程更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技能训练的把握较之以前更为准确;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有效。

4结束语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管类专业 实践课 学生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做好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摆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必不可少外,实践课学习对其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课中对学生考核的方式及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的有效保证。因此,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中,采用合适的考评方式及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实行考核与评价,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与主要形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是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或模拟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仿真化工作情境,使学生在解决仿真工作问题中,学会如何利用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熟练掌握其专业化的技能与技巧,以积累职业工作经验的过程。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1)既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又具备社会科学知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对经济管理活动中数量的变化,要做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并用一些数学模型来加以说明。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中销售收入的预测,就需要用数学模型来说明。同时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由于经济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需要通过计划、控制、组织、决策、领导、实施等过程使社会或群体协调一致达到经济管理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课中需要把这些过程通过适当的方式融合到学生学习与训练中去,显示其社会科学的特性。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实践课,其社会科学知识就体现在调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过程中。

(2)既包含理论原理的应用又包含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包含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应用,也包含了工作实际中需要熟练掌握的专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就是把仿真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运用科学的原理去解决;但在工作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需要具体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如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既需要会计学科理论的应用,又需要掌握计算机核算的专门操作技能。

(3)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对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各类工商企业管理经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从业范围多为各类企业的一线管理岗位(如业务经理、商务秘书等)、企业财会岗位(如会计人员、统计员、审计员等)、企业营销岗位(推销员、广告策划及制作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层管理岗位、各类事业单位的一线文职管理岗位等,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工作岗位的指向性明确,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实际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实践课的内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决定了实践课的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标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需要把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形成对接。如国际贸易专业单证制作实践课,就需要与单证员岗位进行对接。

(4)具有“软化”的特征。工科专业的实践课一般针对具体有形的产品,其实践课所处理的对象、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要求、对结果的考核评价都是确定的。实践过程对不对,实践结果好不好是直观可控可测的。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其实践课存在“软化”的特征,即实践课具有非市场约束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的环境非真实性、实践课项目的虚拟性、实践课过程的弱可控性、实践课考核评价标准的非企业性。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课中,需要对模拟企业制定绩效考评方案。由于其环境是非真实的,项目是虚拟性,因此以此设计出来的方案,考核评价标准就很难说得上是企业所需的评价标准。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当前实践课的主要形式

(1)分析型实践。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操作技能。

(2)演示型或验证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践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等。

(3)设计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调查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没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4)模拟型实践。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会计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各单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贯通。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学生以营销实绩来体验采用的生产与销售策略效果。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与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考核的主要方式

(1)试卷式。它是由教师把实践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学生在完成实践课程后进行笔答,教师只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

(2)操作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需要操作的项目,学生按项目的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结果,按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3)混合式。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按事先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设计成果式。教师根据实际的管理案例整理编写成一些典型场景或提供一些数据,学生以此作为分析依据,应用所学知识原理做出方案或报告。教师根据设计方案或报告成果按事先制定的标准给予评价考核,得出最终成绩。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把考核的过程与学习过程割裂开来,把考核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考核的方式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考核的主体归结为教师,把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我们把考核的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可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在许多数情况下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都集中在实践课结束的考试,它的作用虽然不是侧重于选拔,但仍然是一种以考核作为结束学习的方式。这种结果性考核虽然对于了解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中最关键的环节,没有对学生在实践课关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做出适当的评测,把考核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隔离。

(2)注重纸笔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很多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还停留在纸笔考核的方式上,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虽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践考核的特殊性——学生掌握操作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3)强调单一的教师主体考核,忽视多元主体考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主体是老师,学生都是作为被考核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老师并不一定能观察得到,特别是需要学生以小组集体形式完成的实践项目,老师很难做到全面考核。如果将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作为考核主体,让他们参与到对自己表现的考核中来,充当主人的角色,会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积极的效果。学生的自我考核是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绩效、个性、情感、责任感、态度等作出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的次数、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操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等,能感受考核评价实践过程的曲折和乐趣,能提高对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力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考核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还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

(4)关注知识技能的考核,忽视职业素质的考核。一些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还仅仅局限在知识技能的考核上,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将来从事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完全分离,忽视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有明显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沟通能力、组织纪律等素质的考核,以至于学生只有知识技能,缺乏职业岗位的素质。

三、改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考核方式的一些思考

考核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指挥棒,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必须在考核方式上创新。对学生在实践课的考核不仅要涵盖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包括有助于工作学习的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等。考核过程和学习过程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考核应该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评价应从方式上进行调整与设计,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与重视。

1、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应从强调只对实践结果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对实践结果考核评价与对实践过程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实践过程是学生的行动训练过程,因此重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态度,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情况、个性能力的发挥、具体操作和行为纪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是促使学生取得实践成效的重要保证。

2、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一的教师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教师考核评价与学生自我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性”互评、自评,有利于激发学生上好实践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主要是理论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重视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评价,是实现实践课目标的重要手段。

4、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应从强调只对个体实践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对个体实践考核评价与对团队实践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多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因此重视对团队(小组)的考核,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团队成果的认可。

5、技能熟练程度的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纯对技能熟练程度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重视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6、终结性考核与发展性考核相结合

应从重视学习阶段终结状态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终结性考核评价与学习阶段发展趋势的发展性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学习阶段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进程,因此重视各实践阶段中个体的学习成效,分析其变化及趋势,鼓励学生总结前阶段的经验,有利于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更执著的精神完成后面的实践内容。

7、业务能力的考核与综合管理能力的考核相结合

应从片面强调从事业务工作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从事业务工作的能力与考核评价综合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重视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8、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考核相结合

应从只关注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高职教育更强调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应,因此重视在实际岗位工作中要求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温辉: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2008(6).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5篇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档案人员必须持有省档案局和省人事厅统一制发的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第三条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是档案人员上岗的凭证;是档案人员评选先进、申报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条件之一;是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评选先进和档案工作目标考核、等级认定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四条持有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热爱档案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中专(含高中)以上学历;

(三)具有相应的档案专业基本知识,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有独立从事档案管理的基本能力。

第五条凡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档案专业资格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第六条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统一使用省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教材》,注重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培训课时不得少于120学时。

第七条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档案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经省档案局培训合格后,取得聘书的人员担任。

第八条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由省档案局统一命题,试卷从题库中抽取。考试(考核)成绩一门不合格者,须参加补考。两门以上不合格或者补考成绩仍不合格者,须参加下一期培训;考试(考核)成绩仍不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通知被培训人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不得从事档案工作。

第九条档案人员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必须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每年参加档案专业继续教育,接受档案及相关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的学习。

第十条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在各级人事部门的指导下,由省档案局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省档案局负责省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档案人员的培训。市档案局负责本地区档案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县(市、区)档案局可以举办档案人员培训,但均应在培训前20天经市档案局认定向省档案局提出申请,填报《江苏省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申请表》,经审批同意后方可举办。

第十一条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由省档案局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办理。举办培训的单位在培训结束后,须携办班通知、办班总结、培训人员成绩册及培训人员正面免冠2寸照片等材料,经各市人事局备案并送省档案局核验后统一颁发证书。省档案局于次年3月将全省上岗资格培训及资格证书发放情况汇总报省人事厅备案。

第十二条各级人事部门应与同级档案局密切配合,加强对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掌握档案人员持证条件和培训原则。省档案局负责组织对全省培训工作的规划、检查、评估。

第十三条本办法实施以前已经取得省档案局颁发的《岗位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凭原证书,携正面免冠2寸照片交所在地市、县(市、区)档案局集中换取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省直单位档案人员可直接到省档案局办理,并从该年度起参加档案专业继续教育。

第十四条凡已取得档案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或者中级以上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者,可直接到所在地档案局办理档案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办理者应提交本人学历证书、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单位介绍信,由各市、县(市、区)档案局汇总并经市人事局审核后报省档案局认定领取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省直单位可直接到省档案局办理。上述档案人员均应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参加档案专业继续教育。

第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档案局取消其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一)弄虚作假,获取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

(二)工作严重失职,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三)违反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不履行档案岗位职责的。

第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档案局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一)在档案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或发证工作中、,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擅自安排未经培训的人员从事档案工作而造成档案损失的;

(三)伪造涂改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