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纳洛酮医治眩晕效果观察

纳洛酮医治眩晕效果观察

本文作者:胡慧芳成千量作者单位:新疆吐哈石油医院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基层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发作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小时,可以反复发作,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自身倾倒感、复视、构音不良、运动感觉障碍、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出现多汗恶心呕吐等,临床缓解慢、复发率高、生活质量差,治疗有一定难度。目前报道有很多治疗眩晕的药物,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眩晕患者89例,用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丹红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收住89例眩晕患者,病程在30min~6d。(男38例,女51例)年龄在17~84岁之间,平均(50.2±3.7)岁。所有病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旋转、身体晃动感,伴有恶心呕吐多汗面色苍白症状,均完善血尿粪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化验,头颅、颈椎CT,颈颅多普勒检查及颈动脉彩超,其中75例患者经颈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脑血流异常,49例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有颈动脉不同程度粥样斑块,35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患者颈椎病,15例患者前庭神经元炎,28例患者各项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方法

收住89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平均年龄(48.9±4.8)岁,病程平均:(2.0±2.2)d。对照组44例,平均年龄(49.7±10.1)岁,病程平均(1.9±2.1)d。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用药方法

治疗组:纳洛酮注射液0.4mg加入0.9%氯化钠20mL静脉注射,继予利多卡因100mg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丹红20mL加入250mL5%葡萄糖静滴5d,纳洛酮连续静注3d,利多卡因及丹红连续静点5d,一疗程5d。若5d症状改善不明显,2d后继续第二疗程。对照组:丹红(步长药业)20mL加入250mL5%葡萄糖静滴5d,一疗程5d。两组病例均连续使用1~2疗程,同时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5~10mg,临睡前口服、眩晕停口服。

1.4疗效判断

治疗后判断临床效果。痊愈:一疗程5d内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一疗程5d内症状减轻,15d内症状完全消失。无效:2疗程后,15d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5统计量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选E6EE1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经两疗程治疗后临床效果见表1,治疗组的临床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3.1眩晕是一种突发运动或位置错觉,是自觉身体平衡的感觉障碍,其常见原因主要是颈性、中枢性、外周性(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药物中毒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逐年上升并年轻化,以上疾病均会引起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血管管腔狭窄,尤其是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另外颈椎病发病率高,常会使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痉挛,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时颈动脉受压迫,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而继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上原因均会引起脑干、小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有研究表明:当眩晕发作与脑内β-内啡肽浓度增多有关[1]。

3.2①纳洛酮最早应用于阿片碱类中毒,近几年来逐渐应用于各种原因的中毒、昏迷,例如:CO中毒、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及休克、呼吸衰竭、昏迷、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抢救,并获得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2-4]。纳洛酮为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中均存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这些阿片样物质能调节全身生理功能,当β-内啡肽与纳洛酮结合调节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的释放,解除小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脑部微循环,提高脑组组织供氧,改善和恢复脑细胞功能。②纳洛酮可促进脑细胞蛋白的合成,延长受损脑细胞的存活时间,逆转β-内啡肽对前庭神经元的损害,解除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传入、传出的抑制;从而缓解眩晕症状[5]。本治疗组临床观察提示纳洛酮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效果迅速、可靠。3.3前庭神经元炎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来自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胃肠道等其他部位的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及其神经末梢所致,有学者认为此病理改变是局部血液循环较差所致。除眩晕不适外,患者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纳络酮属阿片受体拮抗药,可扩张血管,有效改善组织循环,使内耳前庭组织血供增加,还具有抑制前庭神经刺激,可消除多种原因如病感染引起的内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眩晕[6]。

3.4利多卡因临床常常应用于局麻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报道利多卡因广泛应用于眩晕症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为:利多卡因可扩张周围小动脉,松弛痉挛的迷路血管,从而改善内耳血液循环,恢复内耳淋巴液的产生和吸收平衡;同时消除迷路水肿,降低内耳淋巴压力,使眩晕症状缓解或消失;利多卡因还可减慢神经轴突和突触传导速度,使神经传入趋于平衡。利多卡因扩张小动脉后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降低脑干结构的病理性兴奋灶。此外,它还有镇静,控制自主神经症状的作用,使眩晕、耳鸣症状明显好转.在急性期应用效果尤为显著,不良反应少。本资料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对多种疾病所致眩晕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目前尚无1例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