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策划年度总结

策划年度总结

策划年度总结

策划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回顾10年感触颇多,由XX年地产的疯狂到10年地产的萧条可谓冰火两重天,10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卷起千堆雪,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持续10年高增长的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风暴,中国地产更是首当其冲,把地产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场地产行业变革势在必行。

XX年年12月3日我从锦绣半岛项目回到增城锦绣御景苑项目工作,又一次回到起点,正所谓归零新起点,我重新梳理作为地产策划人的工作思路,重新总结工作经验,一级地产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一级地产市场的信息敏感度;一级市场的推广思路;一级市场的细节关注度等都是二级市场要借鉴的经验。10年度的楼市低迷,客户持币观望,是危机,也是机遇,也是对地产从业人员的洗涤及教化,让我们明白卖楼不是买菜,在低迷的楼市之下我们唯有练好内功,方能度过寒冬,否则潮水褪去之时就是那些没有穿泳裤的地产人士贻笑大方之时,所以我觉得10年就是一个心态的考验,一个对地产行业是否动摇的考验,10年地产从业人员是固守阵地还是放弃就成了心灵的煎熬。

锦绣御景苑项目在10年度销售业绩超4亿,在大市低迷时期,御景苑项目不会大起大落,有如下特点:

其一:有道是“牛市卖概念;熊市卖产品”,经过3年的开发,御景苑项目已经塑造为荔城的至高精品人文社区,当然这个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10年的大社区、成熟配套都是御景苑项目推广的重点,我们的推广宣传也由前期的“虚”【形象】转实【向现场实景】,我们拍摄了实景影视广告,我们宣传社区配套时利用2期泳池免费开放日进行大型的宣传,我们通过开展社区文化节活动,装修总动员活动,春节灯饰活动来塑造人文社区,塑造发展商与业主良性互动的和谐社区,从而拉升御景苑项目的附加值,提升敏捷地产的品牌美誉度。

其二:御景苑项目销售团队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基层员工至高层领导齐心协力,项目的每次活动,每次推货大家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力去做好,在荔城各个项目中我盘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素质都是不错的,在楼市低迷的时候,销售团队的一鼓作气也是成败的关键,在楼市不稳定之时,心态也是战胜市场的关键。

其三:有了好的销售队伍,还有好的产品,锦绣御景苑项目是荔城公认的外立面最漂亮的社区,西瓦、米色围墙、澳洲砂岩、精雕细琢,经典无限;当然还有香港贝尔高林打造的立体式园林景观,移步换景,风景如画。

锦绣御景苑项目推广回顾:

锦绣御景苑项目经过近3年的开发,由一期到目前的四期,一步一步拉升项目的形象,由毛坯到装修房,由洋房到别墅,一次又一次通过实践来验证市场,通过市场来调整推广策略,调整推货思路。

期数

推广名

广告主题语

推广方式

效果评估

御景苑一期

锦绣御景苑

湖畔尚品美宅

单张、影视、户外、电台、增城日报

首期开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推广方式进行推广宣传,在XX年5月引领荔城楼市焦点

御景苑二期

湖畔豪园

观山望湖宽生活

影视、短信、户外、单张、

2期开盘是以产品为推广的重点,以实景体验生活为目标,是对一期形象推广的延伸和弥补,以10个标准来塑造好房子。

御景苑三期

御品名苑

荣耀人生享受非凡

影视、短信、户外、南都、广日、dm

3期开盘不但是御景苑产品的升级,更是项目形象的升级,别墅小区才是真正的精品社区,方能尊享非凡生活。

御景苑四期

峰景

生活在风景之上

影视、短信

4期是洋房产品升级版,有别墅旁的花园洋房之称,为满足市场需要,御景苑项目也打造精装修洋房,弥补毛坯交楼的单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地产楼市则是“市场才是检验楼市的唯一标准”只有市场才有话语权,市场认可的产品、认可的价格在10年低迷的楼市的大背景才能逆市飘红,才不会被遗忘。

08年度御景苑项目策划部配合销售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其一:常规的现场物料包装,从细节入手,体现精品社区的细节,过程精品打造结果精品。

其二:销售宣传资料的准备,及时无误的准备好楼书、单张、户型图等销售道具。

其三:4期18栋板房的包装、20栋板房的包装,板房开放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18栋板房开放短短几日,就成交过半;20栋板房精装修板房开放更是空前火爆,短短3天就销售95%,可以说御景苑项目逆势飘红,不是偶然,是御景苑项目多个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是项目“高标准、严要求”质量把关的结果,是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营销战略战术的结果。

其四:媒体推广宣传,户外广告以形象宣传为主,手机短信锁定目标客户群发送推货信息,影视广告从形象片到实景效果,然后又到形象片,频繁更换画面,增加新鲜度,几乎每周修改标版、走动字幕,为销售推货输出大量有效的信息,吸引客户到场。

其五:表演活动,10年楼市低迷,销售现场人气日趋下滑,而销售现场人气是否旺盛也是销售成交的关键,御景苑项目几乎每个月都举办一次销售现场的表演活动,涵盖高雅的舞台表演、寓教于乐的摊位游戏、活泼可爱的卡通真人秀、吸引客户参与的diy创意活动、让客户停留更多时间的美食品鉴活动,有新春派利是,喜庆的嘉年华活动、有抓住奥运热点的泳池开放日活动、也有锁定目标客户通过亲子联动的亲子运动会活动。总之目的一个活动就是为了集聚人气,为销售现场营造良好的销售气氛,促进销售成交。

经历了中国地产与“牛”同飞,与“熊”共舞的之后的我,心态更加平和,“牛市卖概念,熊市产品”,平时练好内功,抓好细节,做过程精品,在风云变幻的楼市面前,唯有不变的是心态,是对地产的执着,我坚信通过国家对楼市的扶持,由“危”转“机”只是时间问题,09年挑战与机遇并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策划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十一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策划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第一条房地产业是海口市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要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和调控,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编制《海口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

第二条本规划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37号文)、《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等有关文件以及《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国家和本市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进行编制。

第三条本规划是落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共同承担对2006-2010年全市住房建设的综合调控。

第四条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海口市区,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第六条本规划坚持住房梯度消费的原则,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促进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住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配套设施的重要作用。

第七条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以及图件。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八条住房规划目标。

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建设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落实和完善政策,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加强法治,规范秩序;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第九条住房规划原则。

1、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住房结构,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2、满足城市低收入市民住房的原则。通过调整住房套型结构,保证中低价位和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量,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切实提高居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3、贯彻总量控制、存量消化的原则。规划期内,控制住房建设的总量,住房土地供给应优先考虑盘活和消化现有存量,特别是停缓建处置项目和政府回收闲置地,保证城市住房建设市场健康发展。

4、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住房开发宜集中成片,形成一定的规模,注重新建居住区与改造现有居住区相结合,节约利用土地,避免住宅无序蔓延,住宅建设要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步开展。、

第三章住房现状

第十条海口市住房现状水平。2005年海口实有住宅建筑面积27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约为22平方米;近几年海口市住房施工面积总量、本年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实际销售面积以及销售额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实际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

第十一条海口市住房现状特点。

1、海口市现状中低价位房源比较充足,套型结构相对合理,中小套型和中低价位住房所占比例较大。

海口近年来建设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包括单位集资建房),较好解决市民的安居问题;政府已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来保障廉租住房的供应。

2、商品房均价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口商品房均价处于较低水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是房价最低的城市之一,甚至低于国内一些沿海城市的经济适用房价格。

3、外来和流动人口住房市场需求比较旺盛。

海口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较高的生活服务水平以及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来和流动人口购房居住、度假和养老,这部分的商品房市场需求量比较大。

第四章住房需求和建设目标

第十二条规划期内住房需求。根据市场调研和海口本地房地产真实情况的综合分析,本着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预测规划期内住房总需求量为999万平方米。

第十三条住房建设总量目标。规划期内建设各类住房11.58万套,总建设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

1、商品房住房市场

规划期内商品房的建筑面积为852.7万平方米,建设套数约为9.48万套。

2、政策性住房市场

规划期内建设政策性住房建筑面积147.0万平方米,建设套数为2.10万套。

第十四条住房建设结构指引。

1、经济适用房保障本市低收入家庭、旧城(含城中村)改造拆迁户的住房需求;廉租住房保障本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满足本市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它商品房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及外来、流动人口市场住房需求。

2、规划期内,套型建筑面积等指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年度土地供应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的建设。

第十五条住房建设年度导引。

规划期内住房建设年度目标为:

2006年商品住房建设18589套,建筑面积167.3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建设8180套,建筑面积57.26万平方米。

2007年商品住房建设19422套;建筑面积174.8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建设5500套,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

2008年商品住房建设18922套,建筑面积170.3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建设3214套,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

2009年商品住房建设19200套,建筑面积172.8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建设2214套,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2010年商品住房建设18589套,建筑面积167.3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建设1894套,建筑面积13.26万平方米。

第五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

第十六条住房用地供应指导思想。规划期内,优先供应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政策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用地,适当兼顾其它住房用地安排。遵循住房用地有序发展、消化存量的原则,合理布局住房用地。

第十七条住房用地供应总量。规划期内全市新增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为613.34公顷。其中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为530.50公顷,政策性住房土地供应量为82.84公顷。

第十八条住房年度用地供应导引。

2006年,商品房供应由当年住房竣工量和空置住房解决,不再新增土地;供应政策性住房用地47.49公顷。

2007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105公顷,另外本着存量消化的原则,从正在处置中的停缓建项目(共26宗,建筑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中消化;供应政策性住房用地16.59公顷。

2008—2010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425.5公顷;供应政策性住房用地18.76公顷。

2008—2010年新增商品住房用地主要从长流组团、金沙湾和江东组团的规划居住用地中来供应。考虑到市场需求可能发生变化,2008—2010年土地供给应在政府的调控下,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土地供应量作出适当的调整。

第六章政策与策略

第十九条积极落实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

《海口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经公布后,国土、规划、房产等相关部门应积极按照本规划制定的决策,对2006年到2010年的住房用地的供应、规划进行落实;应本着存量消化的原则供应住房用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在强调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前提下,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积极促进闲置土地盘活。

第二十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结合海口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住房结构,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二十一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海口市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引导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的投资结构,保持房地产业的稳步发展。重点发展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规划期内,新审批、新开工的住房总量、套型建筑面积等指标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年度土地供应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的建设,其年度供应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加强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

加强商品房开发建设管理、深化销售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在限套型、限房价基础上的竞地价、竞房价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双限双竞”的开发建设模式和用地招标出让办法,积极推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招标出让,落实住房开发项目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保障政策性住房建设

政府应优先保证政策性住房的土地和房源供应,近期优先考虑“半拉子”工程的处置利用,同时可通过储备地、回收闲置地等方式来落实政策性住房的安排;多层次、多途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力度,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落实,同时加强政策性住房的建设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配套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切实保障政策性住房的落实。

第二十四条加大对闲置地的处置力度。

土地、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者,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者,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虽按照合同约定日期动工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1/3或投资额不足1/4,且未经批准终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按闲置地处置。

第二十五条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

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增强新房市场以外的二级市场及租赁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探索新形势下促进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合理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多渠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第二十六条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廉租住房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渠道,确定廉租住房建设规模,落实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渠道。

第二十七条政府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观念,提倡理性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

住房梯度消费模式符合家庭在不同时期的实际支付能力,也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种消费观念值得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积极推广和提倡。以经济、实用为消费原则,量力而行,引导居民形成适度居住消费的观念;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购买或租赁符合家庭实际需要的住房。引导居民从追求住房面积到追求住宅性能质量,培育在适当面积内实现高质量居住生活的消费理念,提倡理性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八条建立规划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建立规划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度,发改局、建设局、交通局、规划局、房产局、环保局等各部门要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加强政策的传递效率,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二十九条分解实施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将五年规划总目标分解为年度供地目标、年度建设目标,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年度计划供应住房建设用地,严格按照规定的住房供应结构、住房类型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年度住房实施计划的住房建设项目,规划部门不予核准规划选址。

第三十条加强规划实施的技术管理。综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建立开放性的计算机管理查询系统,提高数据统计、分析、查询、管理、反馈的效率,完善提高住房建设信息资源的动态监测系统与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第三十一条加强住房建设的监督监测。各级建设部门和监察部门加强规划效能工作,把落实住房建设规划作为监察重点,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与制约机制,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住房建设规划落实到位。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策划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计划生育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1加剧了贫富差距,增强了预防性消费与储蓄动机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家庭财务集中度,单个家庭的财富与社会资源都最终集中于独生子女一方,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社会贫富悬殊将愈加明显,所以网络上也出现了“富二代”、“屌丝”等词。对于单个家庭而言,计划生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严格控制生育数量,这样就造成少年抚养比下降,而老龄抚养比上升,社会总的抚养比在攀升,人口红利即将丧失。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县的总抚养比经过了一个起伏的过程,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5.08个百分点,但2010年的社会总抚养比却比2000年快速攀升了5.3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已达61.28%。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总抚养比越低,全社会用来抚养的压力就会减轻,人口红利也就越高。“过去几十年所谓的“人口红利”指的是社会总抚养比的下降,但总抚养比与总抚养量并不成正比。因为每个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了,单个重要性提升了,“小皇帝”现象屡见不鲜。在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与保障机制并不完善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大大增强了对子女的预防性消费与储蓄动机。

2社会老龄化严峻,暴露出更多的社保问题

策划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策变化 人口转变 老龄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1.1970-1980 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生育政策形成

20 世纪50年代,死亡率的下降引起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69年我国总人口突破了8亿,人口与经济矛盾更加突出,人口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涉及到城乡亿万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74年中央要求切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肯定了按“晚、稀、少”方针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1978年10月,中央批转的《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方针的内涵,提出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在人口政策的具体表述上,概括为“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同时,计划生育第一次写入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2.1980-1984 生育政策紧缩

1980 年9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正式宣布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指出“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其后不久,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公开信》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的计划生育进入了严格控制人口过增长的阶段。1980 年秋至1984 年春,计划生育政策由“晚稀少”向一孩紧缩。原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变成了除有特殊困难者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一孩政策)。而70 年代,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宣传和提倡计划生育的政策,在1980年则改为实行比汉族微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3.1984至今 地方条例形成,计划生育完善

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即7号文件,宣布对一孩政策进行调整: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例如允许独女户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严禁超计划外二胎和多胎;人口在一千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可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7号文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认可。在7号文件的指导下,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而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的计划生育条例,标志着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暂告一个段落。2000年3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03年2月,中央决定将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标志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

二、计划生育下的生育率转变

1.20世纪70年代

由于7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推广避孕和节育服务,生育率迅速下降。1970到1979十年间,总和生育率由5.81下降到了2.75。

2.20世纪80年代

到了80年代,紧缩的一孩政策下,中国的生育率不再像70年代那样大幅度下降而是开始波动,甚至还有了轻微的上升。1980年到1989年,总和生育率由2.24上升到了2.38。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过于紧缩的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中受到了阻力,对人口的控制起到了反作用,说明严格的一孩政策在农村不具备可行性。但是该观点忽略了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不仅仅只有生育政策一方面。李建民教授在分析中就指出,这一时期生育率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农村经济改革、新婚姻法的颁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年龄结构及婚姻生育的进度效应等因素的作用。1980年开始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促使一些家庭倾向于早婚早育。婚姻法的修改,婚龄提前都影响了出生率和生育率。而最重要的年龄结构方面,由于80年代与70年代不同的年龄结构,育龄人群也相差甚远。随着50-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开始回升。

3.20世纪90年代

1987年后,生育率重新开始下降但幅度极小。直到90年代,生育率才结束了波动。1992年,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1993年进一步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并逐渐稳定在1.7-1.8。新一轮的下降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人对于生育问题的传统观念。其次,养育子女的成本大幅提高,社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人们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也更为谨慎。此外,国家给独生子女制定了一些优待政策,也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只生一个。在这一阶段可以非常显著的看到,生育率的转变与价值观,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计划生育与人口挑战

随着人口转变,中国面临这一系列的人口挑战,其中,老龄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启动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和趋势,人口老龄化受到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影响。而我国的国际迁移规模较小,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大,死亡率与出生率才是影响我国人口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死亡率逐年降低:首先,战乱与社会动荡结束,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处在安定的环境中;其次,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医疗事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与此同时,出生率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逐渐降低。生育水平的下降,使新生人口的规模缩小,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站的比重相对减少,使得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增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而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中,由于养老问题所造成的社会与家庭负担,劳动力短缺等情况都是对社会的极大挑战。

要正确解决计划生育与老龄化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分析老龄化的根源。计划生育对老龄化真正的影响在于老年人比重增加引起的养老、医疗、保健负担。减少老年人的比重是肯定不可能解决这一养老难题的。长远来看,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而在社会体制完善之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既是减轻家庭压力,又是减轻社会、经济、能源等的负担。(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