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终生教育论文

终生教育论文

终生教育论文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远程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其教学信息通过国家提供的卫星电视系统覆盖全国,利用计算机网络面向全国实施网上教学。同时,现代远程开往教育教学系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分工协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二、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诸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然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参与、体现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体现多种媒体资源的利用

三、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这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及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为一切有学习愿望的人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条件和全方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以教育技术和媒体手段为课程载体,使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异步或同步进行,由于学习者不同的家庭经济环境对自主学习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不一样。家庭经济较好可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来接受和消费教育,能力的提高会反过来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这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持续提升。

四、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了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文化的交汇,各国政治的公开和进一步的民主化。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定,人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不断选择未来被认为是人的基本权利。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凸现,终生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

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变革。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拟讨论终生学习的特征、实现终生学习的条件,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等问题。

一.终生学习的特征

发达国家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超越。十九世纪以来,终生教育的问题已被许多学者认识。1965年保罗·郎格朗在提交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终生教育思想。当时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因其反映了教育与社会动态发展相协调的趋势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众多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

社会的迅速变迁不仅反映在科技进步提高了对个体能力的要求,也体现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个体对生存价值的追求上,这使教育观念不断有新的突破,1997年德国汉堡所举办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又实现了一次教育观念的更新。德国汉堡会议基于“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与对人权完全尊重的参与社会才有可能导向永续与公平的世界发展”(黄月纯译,1998)的思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观念。终生学习成了教育观念的最前沿的认识。未来的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在上海21世纪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市长徐匡迪也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面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组:1997)。

从终生教育到终生学习反映了在教育领域从以社会为本位到以人为本位的认识转换,也标志着教育观念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观念的转换也导致教育和学习活动中主客体的转换。终生学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分析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生学习,其特征是:

1.在终生学习中,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终生学习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向着学习型转化。终生学习与传统教育学校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终生学习的思想突出了学习者的中心位置,突出了学习与人的生命共始终,终生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传统学校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对被教育者进行社会道德、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的传输。

人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在一生中出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出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出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不断地觉醒,终生进行学习。这是人在社会生存的最佳的选择。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人一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符合学习活动本身的规律。在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尚末成熟到能对学习作出理性的选择,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有设定的目标和内容。然而从春秋时代孔子的“因材施教”(春秋)就已经注意到学习主体的差异,到今天改革各类教育,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均要求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到成人阶段,成人与儿童和青少年相比,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发展都比较成熟。成人能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产生学习动机。相比较而言,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比儿童和青少年强,即:从自己现有的状况设定下一个学习目标,自己寻求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途径,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成人已充分显示了其主体性。在学习活动中,也只有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学习贯穿于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人在一生中都需要发展,因而人总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或无意的学习。人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变迁的速度更快,社会对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具有的整体素质要求在变动之中。人的一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人从出身之始,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卢格(James.O.Luger1996)把人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他认为,婴儿在其出身的头三个月就已经开始了学习活动。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生物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仅就其职业生涯而言,也有转换、升迁、失业等等问题。此外,个性、潜能、情感在人的一生中总在发展、变化。人又生活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和人都在变化,人要适应社会变化,要促进社会发展,要与社会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学习必然会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3.终生学习是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对于人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是,除孪生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配对组合和基因外,世界所有人口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两个人的遗传因素相同。这是人和人之间永远存在者个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张春兴,1994)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

由于人们的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巨大差异,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成人中,由于不同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结构的差别,还由于因此产生的对人的生命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传统的课堂面授教育在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的同时,往往也抑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学习者如果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与目标相应的学习内容的组合,与其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终生学习对于传统教育的突破和革新是在各个层面上的,实现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也就实现了终生学习从观念到实践跨越的一大步。

4.终生学习的目标是提高人生存的质量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对于终生学习的目标,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索,其共同的认识不外乎个体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两大方面。在雅克·德洛尔(1996)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对教育目标的认识是:“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长期而艰巨的目标的实现,将为寻求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学习目标和教育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教育目标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而学习目标因人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定,更尊重个体的个别性,注重个体潜能的不断发挥,以提高个体生存的质量,优化个体生命的过程,最终在建设更为美好、公正的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的生命的价值。有了每个个体充分地成长,也就有了社会整体的进步。确切地说,终生学习的目标是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整。

二.实现终生学习的条件

终生学习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即终生学习的实现是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认识,社会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和教育思想的民主化、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更为完善的基础上的。本文仅就传统教育要有哪些新的突破才能为全体国民提供终生学习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终生学习观念和教育实践是在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演化的。社会的迅速变迁导致终生学习观念的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又引发教育深层次的改革。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1.变革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

习内容

中国古代的学习主要是指知识的学习。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就成了成功学习的标记。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观是在不断演化的,人本主义者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的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施良方,1994)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雅克·德洛尔,1996)。美国2061计划中主张“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质量上,而不是所教信息的数量上”(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美国促进科学协会,1989),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为达到人充分地协调地发展的目的,终生学习要使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了解他人和了解世界的能力,学会理性地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一切要伴随着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那么,学习内容的扩展并在新的高度整合是不言而喻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知识老化的速度非常快,人的能力更新需求的频率也会十分高,学习内容更要注重不断更新与组合,以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发展。

2.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扩展延伸形成终生学习体系

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位,为人在一生中持续不间断地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这就要改变现时各类教育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缺乏沟通的状况;改变在理论上将成人教育简化为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认识,实践上缩小成人教育的功能,简化成人教育机构的做法。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理论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方略;中职生

前言

体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担负培养学生树立终身意识的责任。教育部在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通过总结现阶段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力图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而探索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使中职生在大校阶段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终身体育思想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多年的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前提之一是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确实让学生喜欢你。事实证明,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就可以的,而是懂得关爱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判断标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体育运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一起训练、交流探讨,同甘共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师生角色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会“教”而不会引导,即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发展漠不关心。学生具有鲜活的个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还是高高在上地进行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只能是压抑。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才有保证。

2.培养中职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使中职生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否则,中职生很难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锻炼中。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了解中职生的兴趣所在,并进一步在中职生兴趣基础上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小竞赛、组织体育小游戏等。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和中职生的兴趣相一致,因此,中职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快乐。此外,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中职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只有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才有利于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鼓励和监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中职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构建完善的体育锻炼评价体系,正确评价中职生体育锻炼行为,为中职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重要条件。

3.注重理论教育的引导作用

体育理论课是向中职生传授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体育理论学习,学生可了解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养生保健常识、世界体育科技发展、全民健身及大学体育动态等知识,学习获得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以及学习体育欣赏和评价的方法。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培养体育能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理论和实际锻炼相结合,才能使体育锻炼更加科学,掌握技术、技能才能越快,体育素养才能越高。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但是,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偏重于身体活动,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体育的理论部分不仅占教材比重小、教学时数少,而且内容偏于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纯概念的知识,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其实用价值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当前中职生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

4.不断完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在校内建立中职生体育俱乐部,如乒乓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健美俱乐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管理,培养中职生参与管理的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体育教学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担负着培养全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要以终身体育思想审视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长远的教育目标,以及符合中职生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构建适合2l世纪的体育新体系。要全面培养中职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认清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使中职体育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5.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偏向技能教学,要注重体育文化传授,并将文化理论和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中职生欣赏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技巧相结合的运动美,让其领悟体育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让中职生学会欣赏谦虚自信、尊重、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等体育精神。大力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是通过经常举办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趣味比赛等,提高中职生参与度,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二是通过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转播以及开展体育人物大讲堂等活动,来搭建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并以校园广播、海报、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作用,激发中职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最终形成一种自发的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有关终身教育的论述频见于学术期刊。本文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及重大意义、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终身教育思想早在18世纪就由玛丽·让·安托尼。孔多塞提出,他是在继承了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终身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把教育放置在一种着眼于整个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进行思考的。孔多塞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人类的全部知识、教育对象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全体国民、教育过程对每个个体都是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公民,以推动人类进步的进程。这些主张在19世纪的英格兰、苏格兰和丹麦才成为事实,在第二次大战前在欧洲得以推广。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法国教育家保尔在《论终身教育的报告》中又一次提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阐述了终身学习理念对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于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给我们描绘了未来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前景,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这将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终身教育观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构建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

二、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分析

我国的终身教育起步于1995年,1995年3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一章总则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法》从法律的形式对终身教育进行确认和保证。就总体而言,终身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片面地理解终身教育的概念与内涵,认为终身教育就是区别于全日制教育的成人中高等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认证教育而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更不是一种能力教育,把终身教育理解为一种时间上的延长直至终身。其实,终身教育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长,其内涵与本质是:终身教育是一种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的教育。终身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的新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也不仅仅是加强和完善成人教育来实现的,更不是可以通过传统中小学校教育加成人教育来完成的。科学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目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终身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经济机构、社会组织、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变革与支持,更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身观念的变革、思想方法的变革和教育与学习行为的变革。我国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准确理解终身教育的概念,把握住终身教育的实质与内涵,在此基础上行之有效地开展终身教育的实施工作。

三、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能够具有持久的发展力,不仅着眼于当前的发展更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大学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澄清有关终身教育理论的错误认识,不要认为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更不要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学历证书教育。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终身教育是一种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而受益终生的能力教育。

第二,教师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是重要的角色,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文化观念、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典型。

第三,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在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既要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又要重视社会科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接受知识的能力又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更有创新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第四,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戏社会,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随之而来的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多元化趋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指获取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正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完美的人格、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境界。

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这种学习环境也能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二是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在建好成人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搞好继续教育。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70-03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从那时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和社会民众的支持下,社区教育实践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围绕社区教育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也日渐深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理念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社区教育研究应加强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以使其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这里将概述研究现状,剖析不足,探讨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社区教育研究陆续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专著和论文,开展了从市区到国家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社区教育内涵的研究

凡社区教育研究必然首先阐释社区教育内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演绎,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空间的社区性(社区范围内)、对象的全面性(社区全体成员)、功能的社会性(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也就是社区教育的特质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吴遵民从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出发,作出如下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切实保障地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该定义是在借鉴外国学者观点后得出的本土化认识,强调了居民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居民学习权利的保障,强调了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涉及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学习社会、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这类研究一般都从分析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手阐述如何相互促进、寻求发展。其中关于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该研究将开展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策略,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该研究指出,从社区教育到学习型社区建设,实现了从教育到学习的突破。这一突破,使社区居民从教育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意愿、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等都更加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同时,这一突破还体现了从教育范畴到生存范畴的跨越。学习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教育范畴的问题,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强调学习即生存、学习即生活;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将社区教育置于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江西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对江西社区教育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中日合著的《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作为以终身教育为背景论述社区教育的理论专著,该研究对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探究;厉以贤在《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一文中,着重阐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目前多从树立大教育观、加强国家立法、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打造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等角度加以论述。也有一些研究将社区教育发展对策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叶忠海教授在研究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时,提出了八种对策――“形成以终生学习为导向的新学习文化”、“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运用多种举措激励民众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社区构件的建设”、“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评价制度”和“强化社区教育的科学研究”。其研究考虑到了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的时代背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指出,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社区学校、工作队伍、出版各类专业刊物的层面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关于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不同,各国对社区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学者认为,所用术语虽各不相同,但国际上对社区教育的理解还是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点: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区教育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社区教育时,较多地关注了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北欧的民众学校、日本的公民馆、英国的“生涯发展贷款制”和“个人学习账户制”、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其中,对美国社区学院的介绍和研究最多,也最详尽,涵盖了社区学院的渊源、发展历程、特点、职能、课程体系、领导体制、投资体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国外还非常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均有相关法律来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完备和社区教育效果。国外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和法制建设为其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我国借鉴。

(五)关于区域社区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的区域研究多为实证研究,研究者往往以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结合社区教育开展现状,研究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寻求发展对策。这些研究包括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的建构,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社区教育认证制度等方面。我国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社区教育主要

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在区域社区教育研究中,有些研究将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区建设、促进市民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二、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社区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研究的视角看,目前多从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区建设、学院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有一些研究虽涉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但缺乏深入、专门的研究。比如,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对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二者关系的阐述不够深入,对策研究也缺乏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

从研究的内容看,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涉及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实施模式、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评估机制等各方面,但目前研究成果中多为专题研究,或仅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缺乏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

从研究的成果看,现有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是理论研究或脱离实际或缺少深度,很难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提升,多为就事论事,缺乏富于开创性的结合实际的深入探讨,研究成果缺少普遍推广价值;三是国外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或引进多转化少,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有真正促进我国终身学习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发展。

三、研究的走向

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已由终身教育逐渐转向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重要思潮,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社区学习则是各国公认的实现其目标的关键环节。我国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这些重要教育文件指明了社区教育发展要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终身学习侧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视角。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给社区教育研究带来新的思维空间,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来看,时代赋予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区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城区)的构建。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应贯彻终身学习的原则,为所有年龄的社区居民提供正式及非正式的学习机会,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教育如何定位发展的研究,以使社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应崧,等.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4][日]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6]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8]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英]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吴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2]叶南客.中外社区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向度[J].学海,2002,(5).

[13]昊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9).

[14]冯晖.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5]杨荣,陈仕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16]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17]华敏.美国终身学习的实施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初中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生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