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积极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中去,全力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认真制订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工作目标

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学生有学上;灾区不发生疫病暴发流行;灾区无安全事故发生;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灾区社会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抓紧抢修水毁基础设施,保证水电气正常充足供应,通信与道路畅通,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并为下一步防汛保安及抗击可能出现的高温伏旱做好准备。

(二)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疾病监测报告,强化灾区环境清理和消、杀、灭等工作。(三)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力争实现“无灾多增产增收,轻灾保增产增收,重灾少减产减收”的目标。

(五)大力排除各类灾害隐患,确保安全度汛。

四、职责分工

(一)区水务部门和各镇要抓紧抢修水毁塘、库、堰、渠、堤防护岸工程和城乡供排水工程等水利设施,要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责任到人,为防汛保安及抗击可能出现的高温伏旱做好准备。同时,要切实加强对险塘险库及洪水易发地段的监控和管护,确保安全度汛。

(二)区国土部门和各级地质灾害监测单位要对已发现的地灾隐患点进一步加强监测,强化预警预报、疏散避险、应急治理等工作,确保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在全区开展一次地灾隐患拉网式排查,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要及时纳入监测范围,督促责任单位或各镇、街做好人员疏散准备。

(三)区交通部门和各镇要搞好水毁公路、桥梁的修复,及时疏通各类交通通道,确保道路畅通。(四)区供水、供电、通讯、供气、市政、有线电视等部门要及时抢修供水、电力、通讯、市政、广播电视传输等设施,检测维护天然气供应管网,尽快恢复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功能,保证正常供水供电、天然气充足供应、通讯畅通、市政设施正常使用、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

(五)区教委对学校危房要提前采取排危措施,确保按期开学。

(六)区建委、房管局、民政局要对洪水浸泡过的建(构)筑物,农村危房和城市危旧房开展拉网式检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七)区卫生防疫部门和各镇、街要高度重视灾区卫生防疫,做好抗大灾、防大疫的各项工作。要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淤、排涝,搞好受灾地区的环境清理。要在灾区强化卫生防疫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疫和自我保护能力。要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和卫生防疫人员前往灾区,尤其是万东镇李子山社、丛林镇九一一社区等重点受灾地区,加强灾区救灾防病工作的业务技术力量,指导环境清理和消、杀、灭等方面工作。要严格实施疾病监测报告制度,严密监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动态,加强对疾病媒介、疫源动物的监测,严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尽快予以处置。要切实做好灾区水源保护、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八)区民政部门和各镇、街要把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吃、穿、住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要切实做好受灾人口的核实,及时安排发放救济粮款;要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受灾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对暂时无栖身之处的受灾群众,要采取投亲靠友等应急措施,确保每一位灾民都有安身居住的地方。要切实抓好灾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帮助他们选好住址、做好规划、筹好资金,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搬进新居。要落实党员、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等方面(本文摘至:范文大全)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同时,区民政局和各镇、街要切实做好抗洪救灾捐款捐物活动的组织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工作,确保社会各界的爱心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同时,要根据我区灾害发生的特点与趋势,做好救灾救济物资的储备,保证在救灾需要时拉得出、运得到、用得上、能救急。(九)区经贸委等相关部门和各镇、街要积极支持受灾工矿商贸企业恢复生产,厂房垮塌的要尽快重建厂房,设备受损的要尽快维修或更新,原材料受损的要尽快补齐,确保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十)区农业部门和各镇要尽快抢修水毁农田,并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抢种补种,扶苗洗苗,加强水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及时调运恢复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及早做好晚秋生产准备,力争实现“无灾多增产增收,轻灾保增产增收,重灾少减产减收”的目标。同时,要会同区劳动就业部门组织好灾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十一)区供销、经贸等部门要确保救灾物资和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避免因灾出现供应严重不足、物价快速上涨等情况。区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十三)区laji门要抓好灾情严重和灾民集中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趁火打劫,偷盗破坏抢险救灾物资设备,造谣惑众等违法犯罪行为。

(十四)区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增加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对受灾群众和受灾企业恢复生产有关税费要予以减免,并在贷款上给予大力支持。各镇在安排使用好区级救灾款物的同时,也要根据救灾工作需要,筹措、安排救灾款,专项用于灾民的救济和安置,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十五)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险情的监测预警,及时传递处理各类重大险情、灾情信息。

(十六)区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典型事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弘扬正气、激励斗志,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克服等、靠、要思想,自觉开展抗灾自救互救、重建家园。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增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全力支持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要急灾区所急,帮灾区所需,解灾区所难,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千方百计帮助灾区群众度过生产生活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二)认真分解,抓好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及时将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进行分解,积极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及时了解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切之情迅速转达到受灾群众,把各项灾后恢复重建措施落到实处。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力更生,坚持统筹兼顾,把灾后农房重建作为当前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组织、灾民自建、社会支持,确保受灾群众尽快住进经济、实用、安全的永久性住房,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农房重建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方案具体,在全面准确掌握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和方案要体现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在出台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尽快启动分步实施。

(二)政府组织,农民自建。农房重建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灾区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房重建的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工作。要调动受灾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力更生、自主建房的主体作用。

(三)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农房重建必须依据统计台账,结合倒损情况,因地因户制宜,做到统筹兼顾。除因灾无法在原址重建的外,原则上应在原址建设。异地重建的,宅基地可新旧折抵、一户一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农房民族文化特色。

(四)技术指导,强化质量。农房重建应按照国家和地方建筑技术和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到“安全、经济、适用”,降低建设成本。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任务。力争用1年半时间,全面完成汶川地震因灾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受灾群众在2009年12月底前住进新房。

(二)阶段目标任务。

1.2008年,除国家确定的6个重灾市(州)外,其他受灾市(州)全部完成重建任务;6个重灾市(州)完成重建任务60%。全省力争完成农房重建任务70%。

2.2009年,全省完成农房重建任务100%。

四、政府补助对象和标准

(一)对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的农户,政府按以下政策给予建房资金补助。

1.补助对象和范围:政府对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给予补助。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孤儿、孤老、孤残)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不单独重建住房,通过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

2.补助标准:全省平均补助标准为每户2万元,根据受灾农户的经济状况和家庭人数实行分类分档补助。对不同人口家庭适当予以区别,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两类困难农户给予适当照顾。具体补助标准分为两类三档:

单位:元

农户类别

1—3人家庭

4—5人家庭

6人及以上家庭

一般农户

16000

19000

22000

困难农户

20000

23000

26000

在上述补助标准中,对农户家庭人数的认定,一律以2008年5月11日户口为准;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两类困难农户的认定,一律以2008年5月11日的档案记载为准。

3.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的政府补助资金中地方承担的部分,由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具体办法另定。

(二)在上述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助标准的基础上,自建过渡安置房的农户,对每户给予2000元建设过渡期安置房的资金补助。所需资金仍按《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鼓励农村居民自建过渡期安置房的通知》(川指〔2008〕104号)的规定执行。

五、工作程序

(一)登记建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从民政、国土资源、建设、扶贫等部门抽调力量,核准、查实农房因灾倒损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逐户建档立卡。按照灾民申请、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确定重建对象。

(二)制定规划。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调查核实的农房倒损情况,抓紧编制完整的受灾农户住房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科学选址和房屋设计等工作。

(三)实施重建。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采取农民自建、政府补助的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周密组织建材,指导督促灾民重建新居。按照《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和《民政部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要求,对农房重建实行全程跟踪、指导督促和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工程进度。

(四)工作验收。重建完工后1个月之内,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民政、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监察、农业、扶贫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建农房进行检查。要建立完整的农村房屋档案,做到“一户一表一卡一证”(建房审批表、建房登记卡和集体土地使用证)、“一乡一册”(恢复重建花名册)、“一县一台帐”(农房重建户台帐)。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灾区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地震灾后城乡住房建设安置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配备工作人员,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民政部门要做好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筹集拨付补助资金;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房选址、用地审批等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好土地调整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等工作;经委要组织好建材企业生产,配合商务部门做好灾民建房所需建材的产销衔接工作,保证建材物资供应;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建材价格监测监管,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严防建材价格暴涨;铁路、交通部门要做好重建物资调运工作;扶贫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房恢复重建有关工作。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积极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中去,全力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认真制订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工作目标

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学生有学上;灾区不发生疫病暴发流行;灾区无安全事故发生;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灾区社会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抓紧抢修水毁基础设施,保证水电气正常充足供应,通信与道路畅通,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并为下一步防汛保安及抗击可能出现的高温伏旱做好准备。

(二)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疾病监测报告,强化灾区环境清理和消、杀、灭等工作。 (三)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力争实现“无灾多增产增收,轻灾保增产增收,重灾少减产减收”的目标。

(五)大力排除各类灾害隐患,确保安全度汛。

四、职责分工

(一)区水务部门和各镇要抓紧抢修水毁塘、库、堰、渠、堤防护岸工程和城乡供排水工程等水利设施,要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责任到人,为防汛保安及抗击可能出现的高温伏旱做好准备。同时,要切实加强对险塘险库及洪水易发地段的监控和管护,确保安全度汛。

(二)区国土部门和各级地质灾害监测单位要对已发现的地灾隐患点进一步加强监测,强化预警预报、疏散避险、应急治理等工作,确保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在全区开展一次地灾隐患拉网式排查,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要及时纳入监测范围,督促责任单位或各镇、街做好人员疏散准备。

(三)区交通部门和各镇要搞好水毁公路、桥梁的修复,及时疏通各类交通通道,确保道路畅通。 (四)区供水、供电、通讯、供气、市政、有线电视等部门要及时抢修供水、电力、通讯、市政、广播电视传输等设施,检测维护天然气供应管网,尽快恢复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功能,保证正常供水供电、天然气充足供应、通讯畅通、市政设施正常使用、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

(五)区教委对学校危房要提前采取排危措施,确保按期开学。

(六)区建委、房管局、民政局要对洪水浸泡过的建(构)筑物,农村危房和城市危旧房开展拉网式检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七)区卫生防疫部门和各镇、街要高度重视灾区卫生防疫,做好抗大灾、防大疫的各项工作。要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淤、排涝,搞好受灾地区的环境清理。要在灾区强化卫生防疫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疫和自我保护能力。要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和卫生防疫人员前往灾区,尤其是万东镇李子山社、丛林镇九一一社区等重点受灾地区,加强灾区救灾防病工作的业务技术力量,指导环境清理和消、杀、灭等方面工作。要严格实施疾病监测报告制度,严密监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动态,加强对疾病媒介、疫源动物的监测,严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尽快予以处置。要切实做好灾区水源保护、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八)区民政部门和各镇、街要把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吃、穿、住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要切实做好受灾人口的核实,及时安排发放救济粮款;要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受灾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对暂时无栖身之处的受灾群众,要采取投亲靠友等应急措施,确保每一位灾民都有安身居住的地方。要切实抓好灾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帮助他们选好住址、做好规划、筹好资金,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搬进新居。要落实党员、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同时,区民政局和各镇、街要切实做好抗洪救灾捐款捐物活动的组织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工作,确保社会各界的爱心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同时,要根据我区灾害发生的特点与趋势,做好救灾救济物资的储备,保证在救灾需要时拉得出、运得到、用得上、能救急。 (九)区经贸委等相关部门和各镇、街要积极支持受灾工矿商贸企业恢复生产,厂房垮塌的要尽快重建厂房,设备受损的要尽快维修或更新,原材料受损的要尽快补齐,确保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十)区农业部门和各镇要尽快抢修水毁农田,并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抢种补种,扶苗洗苗,加强水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及时调运恢复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及早做好晚秋生产准备,力争实现“无灾多增产增收,轻灾保增产增收,重灾少减产减收”的目标。同时,要会同区劳动就业部门组织好灾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十一)区供销、经贸等部门要确保救灾物资和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避免因灾出现供应严重不足、物价快速上涨等情况。区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十三)区laji门要抓好灾情严重和灾民集中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趁火打劫,偷盗破坏抢险救灾物资设备,造谣惑众等违法犯罪行为。

(十四)区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增加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对受灾群众和受灾企业恢复生产有关税费要予以减免,并在贷款上给予大力支持。各镇在安排使用好区级救灾款物的同时,也要根据救灾工作需要,筹措、安排救灾款,专项用于灾民的救济和安置,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十五)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险情的监测预警,及时传递处理各类重大险情、灾情信息。

(十六)区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典型事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弘扬正气、激励斗志,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克服等、靠、要思想,自觉开展抗灾自救互救、重建家园。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增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全力支持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要急灾区所急,帮灾区所需,解灾区所难,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千方百计帮助灾区群众度过生产生活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二)认真分解,抓好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及时将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进行分解,积极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及时了解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切之情迅速转达到受灾群众,把各项灾后恢复重建措施落到实处。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 防灾抗灾 机制

各级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孤本”档案,且多数是记录在脆弱的载体材料上的,任何形式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害都有可能对档案文献资料造成部分损害或永久性无法弥补的破坏。如2003年4月的伊拉克战争,战火使成千上万的档案文献永远丢失;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县档案馆最珍贵的“孤本”档案《石泉县志》仍未找到②。面对各类潜在或可能遭遇的若干突发事件和灾害,如何增强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机制(以下简称“机制”)的协调运作,正成为当今世界档案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档案防灾抗灾工作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降低成本,发挥更大效益。我们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去说明档案防灾抗灾工作的重要性,更需要从实践性、应用性上去研究,去总结经验。通过对“机制”的研究,掌握抵御灾害的措施、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延续人类社会记忆。

一、构建“机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体制,主要是指档案防灾抗灾各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涉及档案防灾抗灾中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机制”的组织体系。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危机是常态”的忧患意识,把“机制”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中,应对重大灾害事故,非单一的档案部门可以应对的,需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档案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正因如此,在体制上,应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调的综合处理档案灾害的常设机构。建立健全中央至地方四级两层防灾体系,即中央、省(市)、市、县(市、区)四级,两层即为制订策略的防灾抗灾领导小组和推行防灾抗灾措施的行动小组。各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

2.建立 “机制”制度体系。根据灾害的等级(大体划分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范围(仅档案机构的单一型和涉及全社会的综合型)采取纵向救援、横向联动的协调机制。围绕灾害的三个阶段(灾前、灾中和灾后),建立健全三大机制:一是灾前监测预警机制。在灾前预防阶段,制定防灾计划,开展对防灾抗灾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预案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任务到人,努力做到灾害来临之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二是灾中防灾抗灾机制。领导迅速决策,启动应急处置保障措施,对灾害及时反应。三是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及时将档案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对受灾档案采取科学的方法修复处理。根据三大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办法。

二、增强“机制”协调动作的建议与对策

1.要强化档案管理应对灾害的基础能力建设。坚实的基础设施是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类灾害的根本,档案管理的基础能力包含软、硬件两方面。在硬的方面,要提高档案建筑抗灾标准,其相关设施也要从防灾角度去考虑;加大档案安全技术投入力度,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在软的方面,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对档案库房、办公用房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定期检查档案馆建筑物的水电线路和做好相关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发现库房漏雨、危房、防雷装置失效等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坚决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档案安全;加强门卫管理制度,进出登记,切实有效地执行;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善于化解档案利用者间、档案工作者间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开展和谐平安档案创建活动,严防对档案工作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发生。

2.要全方位推进综合长效“机制”建设。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时反应、果断决策、合作互助的原则”③要求,进一步理顺“机制”,积极推进常态化、综合化。建立强有力的档案防灾抗灾管理组织体系,国家档案局要建立常设专门机构,统一指挥全国档案系统的防灾抗灾工作,将档案的防灾抗灾工作纳入各级档案部门的日常工作体系,每五年要制定档案防灾基本规划,每年要编制当年度的防灾抗灾执行计划。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目前,我国多数灾害的防范机制更多的是事后救助,而不是事前预防和预测,是被动的“撞击式”反应而不是主动出击,各级档案机构要在构建档案防灾新机制上下功夫,探索档案灾害防治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注重事前的防范。强化应急处置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防灾抗灾反应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档案部门在承担部门职责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相关部门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营造“合作互动”的局面,实现快速反应,高速运转,形成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与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灵敏的灾害信息联动处置系统,提高对灾害的及时反应。要积极加强档案管理防灾抗灾国际间合作和地区间合作,健全国际合作机制,及时交流信息、学习经验、联合行动,大大增强应急反应的实际效果。

3.要进一步推进档案工作应急管理法律建设,制定各项配套规定。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不仅是档案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艰巨任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其一档案部门应当在国家防灾抗灾的相关法律基础上,针对档案工作特点出台一些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法律规范。目前,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还远远不够,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配套规定,完善具体制度。在档案管理防灾抗灾中建立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对与防灾抗灾有关的一些重大事项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如各级政府、档案机构乃至公民对于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所负有的责任、防灾抗灾规划的制定、发生灾害后的应急程序和职责所在等等。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档案防灾抗灾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利于“机制”的有效运行。其二要做好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履行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其三要加强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机制”依法开展,落到实处。

4.要健全档案工作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加强档案应急队伍建设,建议在全国“防灾减灾日”这天,档案部门要开展普及档案防灾抗灾知识的教育和受灾档案的抢救修复技术讲座,举办防灾抗灾演习和训练,增强档案工作者的灾害预防意识。建立专家组,让他们参与组织重大灾害救援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支业务精湛、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每年适度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确保24小时内将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档案灾害得到及时救护。三是加强物资储备,档案机构应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自动报警、灭火、去湿、消毒、防火、防水等必要的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器材。

5.运用科学方法,积极做好灾后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国家档案局要及时派出档案保护方面的专家到灾区指导灾后的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对于受灾较重、库房坍塌、档案被埋的要及时与抗震救灾指挥部门沟通,取得他们支持,尽早将档案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于库房开裂,装具损坏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档案转移出来,妥善保管。对于不同的受损材料和水淹材料,在档案保护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不同的科学处理方法。特别是对水淹档案,要及时采取冷冻或干燥的办法稳定档案的状态,避免灾情进一步恶化。

6.进一步完善异地档案灾害备份管理制度。每个档案机构应推行历史档案分级保护,建立极其重要档案名册,制定极其重要档案的保护计划。建议一个档案机构的1%至7%可作为极其重要的档案,对馆藏中最珍贵的历史档案,建立本地特藏室,实行特殊的保管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异地保存极其重要档案的复本,并定期更新。缩微和出版极其重要档案也是切实可行的异地备份保存方式。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推进,各地方政府还可以创建“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以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灾害风险。为维护我国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政府应尽早颁布可维护数据灾备市场诚信度的法规与制约措施,创建我国档案信息数据远端异地灾备平台或基地。

7.建立档案信息处理机制,发挥档案资料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将抗震救灾工作急需的工程图纸、建筑蓝图、城市地图、地下管线、人口户籍以及单位人员名册等档案主动提供给抗震救灾指挥部门。档案部门要坚守岗位、及时服务,做到抗震救灾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就提供什么档案资料,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注 释:

①侯怡敏.论灾难预防对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兰台世界, 2007年3月下半月.

②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707/19075064367.shtml.

③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中国档案报,2008年10月2日第二版

参考文献:

1.马翀.历史档案分级保护体系构建初探.档案学研究,2007(3).

2.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馆灾害预防控制指南.中国档案报,2008年5月29日第三版.

3.刘家真,许杰.影响我国数字信息长期保存问题与解决方案.档案学研究,2008(4).

灾后重建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档案局按中央部署,建立了档案系统“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援建工作机制;兄弟省市档案部门积极行动,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灾区档案部门渡过难关、恢复档案工作秩序,为四川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

全面贯彻落实“三个确保”,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有了新突破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对做好灾区档案的抢救、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确保灾区己抢救出来的档案不受二次损失;确保处于危楼、破楼中的档案不受雨淋等其他损失;确保抗震救灾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及时完整地得到收集整理和保存。我们按此要求,迅速行动,全力开展抗震救灾。

一是快速反应。紧急处置受损档案地震造成我省118个综合档案馆不同程度受损,4个档案馆坍塌或濒于坍塌,56个成为D级危房;375万卷档案处于D级危房之中,302万卷档案处于危险状态。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了解灾情,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处置危急档案。灾区档案干部不辱使命,“像抢救人的生命一样抢救档案”,尽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紧急转移、保护受损和处于危险中的档案,使灾害造成的档案受损降到最低。

二是履职尽责,有序推进档案抢救保护工作。针对地震造成的档案损毁,我们按照“三个确保”的指示精神,认真履行“为国管档”的神圣职责,紧急下发了《关于加强抗震救灾中档案抢救保护和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

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加强对抢救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档案工作汇报会上,国家档案局对受损档案抢救保护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在《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地震灾害现场及同类灾害现场清理保护的规定》中,把档案部门列为地震灾害现场清理保护工作机构成员单位,确保灾害现场清理过程中档案保护和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档案抢救收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在档案抢救保护和收集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各地各部门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保护档案。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为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注入活力。北川档案受损数量和损毁程度,全国罕见,世界瞩目,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检验我国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在国家档案局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川档案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和北川档案抢救工作专家组,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为抢救县级档案成立的由省、市、县三级部门结合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在档案抢救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攻坚克难,把抢救工作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破解抢救中的一道道技术难题,采用低温冷冻技术控制档案继续霉变水解,遏制了档案的二次受损;研制开发出多功能档案冷冻干燥灭菌器,顺利完成了严重受潮档案的脱水干燥,填补了国内规模化真空干燥处理档案的空白;采用环氧乙烷混合气体,成功地对极度污染档案进行消毒灭菌。不仅攻克了严重受损档案修复中的各种难题,创新了抢救修复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还完成了《北川档案抢救科学化管理策略化研究》等三个重大课题。

去年底,北川档案抢救阶段性成果通过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的验收,得到了冬权局长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指出:“因灾受损北川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攻克了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消毒灭菌、修复整理、数字化处理等技术难题,填补了大规模应急处置严重霉变和污损档案的空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成功案例,这也是档案部门处理突发事件,集中全国技术优势大批量抢救受灾档案的重大实践。”

抢抓机遇,档案恢复重建工作创造新奇迹

地震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档案工作秩序和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既是摆在档案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又是档案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四川档案人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性机遇,推进档案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开展档案馆恢复重建,夯实发展基础。地震以后。我们积极争取把档案馆恢复重建列入重建规划,得到国家档案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一方面及时调查、评估灾区档案馆受灾情况,确定受损等级,做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迅速编制《四川档案系统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纲要》上报省重建规划办公室,要求将档案系统恢复重建列入全省规划。在国家档案局的奔走呼吁下,我省42个档案馆获国家重建规划委批准纳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预算重建资金5.07亿元。

目前,36个档案馆重建项目中,已有11个建成并投入使用,13个档案馆主体完工,其余全部开工建设,这些重建档案馆的建成投入使用,对于灾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基础来讲,将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是收集档案资料,记录抗震救灾历史。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震救灾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灾区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地震灾区档案抢救收集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抗震救灾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形成了完整的专题档案。据统计,全省收集征集抗震救灾文件资料累计达4.2余万件,图片7万佘张,音视频资料400多小时。

三是履职尽责,服务灾后重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档案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为灾区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档案服务。地震发生后,省档案局立即组织编研人员查找档案资料,编纂了《四川强震灾害档案实录》,还将唐山、丽江大地震后的有关档案资料整理后报送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参考。地震后的100天内,仅都江堰、彭州,崇州3个市就接待查档13757人,调阅档案2.3万多卷;绵竹市档案馆干部职工在帐篷内开展接待工作,为震后救灾物资申领、伤亡人员保险赔付等出具相关证明;汶川县档案局定期派人前往马尔康集中查阅婚姻、社保、劳动就业等档案资料;北川档案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将抢救成果及时交付北川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使用,以解灾后恢复重建利用之急。

档案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指出:“档案部门为抢救和保护档案资料,……全力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指出:“在抗震救灾中,档案部门及时收集整理省内外地震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抗震救灾提供指导,同时全力组织抢救保护档案,着手收集汶川特大地震资料”。

地震灾害使我们面临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少有的关注和关切,少有的坚强和奋起。灾难锤炼了我们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凝聚了我们崛起危难的无穷力量,全省档案部门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档案馆库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档案业务基础进一步夯实,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