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引言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境内发生MS6.4地震。地震发生4个月后,笔者对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和家户访谈,并结合对相关文献和救灾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宁洱镇民政村为典型实例,系统地阐述了该次地震灾害中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恢复重建工作是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阶段,同时也是下一轮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始(Carter,1992)。恢复重建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地震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灾民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可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地震灾害起到防御作用,因此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历来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设部于1994年11月10日颁布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人民网,2011)和1997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2005)均将震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的一章写入章程,并对震后重建的相关事项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6月4日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2008)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性方针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构建了可行的法律框架,为震后恢复重建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但是,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相比,震后恢复重建领域的学术研究较落后。尽管如此,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国外,Come-rio(1998)在研究城市灾后重建时的政策制定时认为政府和保险企业都应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起更重要的作用;Tamura等(2003)对阪神地震后民众的情绪、经济和居住恢复的情况作了调研,认为地震灾害后灾民居所的毁坏程度直接决定了该户恢复重建的困难程度,因此也影响灾民的灾后情绪等。国内,罗时玮和谢宜庭(1999)以台湾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后一个农村小区自发组织的恢复重建为案例,探讨了小区参与重建的模式和机制;王静爱等(2006)提出了用灾后恢复能力指数作为评价区域尺度灾后响应能力的指标,并构建了灾后恢复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邹其嘉等(1997)、于山等(2003)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情况和经验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贾燕(2006)通过研究多次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案例,讨论并分析了我国以往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的若干经验。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指出震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徐玖平,卢毅,2008;陈国阶,2008),而且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徐玖平和卢毅(2008)通过总结国内外12个重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灾后重建全过程集成管理和灾后重建保障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的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并以汶川地震为例专门讨论了震后重建工程工期的影响因素(徐玖平,孙彩玉,2008)和社区文化重建模式的统筹优选(徐玖平,刘高福,2009);叶耀先(2008)结合汶川震后的实际情况和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经验系统提出可持续重建理论;幸宇(2011)通过分析都江堰市城镇住房重建过程,总结了该市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总体而言,目前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中的恢复重建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恢复重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更深层次的具体工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对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6.4级地震灾害(简称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下同)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总结和初步分析,以期为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研究的不断发展提供部分案例分析资料,同时也为今后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分析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宁洱6.4级地震震中(23°00'N,101°07'E),震源深度5km,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有Ⅸ度破坏点,震区地处思茅—普洱地震带,该地震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十分少见的中强地震“地震窝”(谢英情等,2007),自1970年以来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未来时期该地区再次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深入研究该次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问题,对该地区更好地防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政村的社会经济状况

宁洱镇民政村位于宁洱县城北偏西5km处,村中有323国道通过(图1)。全村总人口2177人(表1),总面积3.4km2,民政村总共有民户578户,其中钢混结构房屋10户,土木结构房屋473户,其他结构房屋95户①。

2民政村的地震灾情

宁洱6.4级地震是继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后的又一次“准城市直下型”中强地震。该次地震不仅给城市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还对广大农村地区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农村灾区的房屋建筑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抗震薄弱环节多,地震在农村灾区造成的房屋破坏情况更为严重(表1)。宁洱镇民政村属于Ⅷ度破坏区,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之一。全村578户居民中有576户受灾,共2010人,其中受伤3人。房屋严重损坏175户、一般损坏294户。严重损坏的房屋除了2户属于砖木结构外,其他均属于土木结构。除此之外,地震还造成2处山体滑坡,致使4个生产组的107户居民需要搬迁。全村由于房屋倒塌和家庭财产损失而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65万元①。

3民政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民政村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包括日常生活恢复、生产恢复、灾民心理恢复和房屋修缮重建等方面。其中房屋是该村在本次地震灾害中受灾最严重和最普遍的承灾体,因此房屋修缮重建是民政村恢复重建工作的最主要任务。房屋是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中心场所,其恢复重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灾区恢复重建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集中介绍民政村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并分析这种模式的关键环节、优势和面临的困难。

3.1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民政村受损民房的恢复重建模式是“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监督和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全程组织与管理下、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作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工作环节有房屋灾损鉴定和评估、重建规划制定、重建房屋建筑标准设计、重建对象和任务类型的核定、质量和进度以及资金监控和管理、竣工验收(图2)。(1)民房灾损鉴定和评估宁洱6.4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央政府立即组织了由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和城建局等不同部门的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32个专家小组进驻不同村镇进行灾害损失鉴定和评估。损失评估对象包括受损生命线工程、城乡民房、厂房等建筑。专家对民房损失程度的鉴定是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民房遭受损失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破坏损失级别:基本完好、一般损坏、严重损坏和倒塌。经专家组评定,民政村基本完好或一般损坏房屋为294户1764间,严重损坏或倒塌房屋为175户875间。另外处于滑坡点或者高滑坡危险性地段的农户有107户①。(2)重建规划制定和重建房屋标准方案设计民政村的恢复重建规划依据宁洱县政府制定的灾后重建规划和该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总规划主要包括恢复重建任务、重建模式、补助政策、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根据全县灾区整体重建方案的规定和要求,民政村恢复重建的房屋需要达到Ⅷ度抗震设防标准。因此,民政村所有重建民房的结构至少是二层砖木结构。建设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设计了多种不同建筑面积、规格不等的民房建筑方案,供重建户选择(图3)。(3)重建对象、任务类型的核定为保证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政府下派工作人员进驻各村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恢复重建工作。驻村工作组以专家组对民房的灾损鉴定评估结果为依据,确定民房恢复重建类型。根据房屋受灾的程度,民政村房屋恢复重建的类型大体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①修缮。基本完好和一般损坏房屋的恢复重建类型为自行修缮,全村需要加固修复的房屋为294户1764间,涉及1111人。②原址重建。严重损坏、倒塌的房屋恢复重建类型为原址重建,全村房屋需原址重建175户875间,涉及672人,总重建面积为2.63×104m2。③异地搬迁。滑坡地段房屋的重建类型为集中搬迁自建,全村由于地震引起山体滑坡需要搬迁的重建户为107户427人,重建面积为4.21×104m2。4)民房重建的组织方式宁洱地震灾区除一般损坏房屋由灾民自行修缮外,严重损坏和滑坡搬迁重建户均按“统一规划、集中自建”、“统一规划、分户自建”和“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3种组织方式进行重建。民政村重建方式涉及“统一规划、集中自建”和“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两种。统一规划、集中自建。由专家选定长远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并根据民情(如民族住房特点、灾民经济承受能力等)统一设计重建房屋标准结构方案(图3),由灾民选定某个合适方案后,自行与建筑公司签订修建合同,商讨修建事宜,由建筑公司承建房屋;地震造成的滑坡搬迁户在10户以上的集中重建点属于该重建方式。在民政村,这类重建点有1个,涉及重建农户107户。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由政府适当补助,在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前提下,由灾民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居住习惯等选择合适的建筑标准方案,自主聘请工匠进行重建。民政村175户原址重建户都按此种方式组织重建。

3.2恢复重建的管理(1)民房恢复重建的质量管理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灾民眼前的容身之所的问题,而且更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防范准备,所以控制所有重建民房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专家组和驻村工作组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政府组织专家对村民和村委会选择的民房重建地址进行综合勘察,以避开泥石流、滑坡、活动断层等不利于民房防震减灾重建的地质地段;又如,硬性规定给墙体增加约束条件(如浇灌地圈梁、构造柱等)(图4),以提高墙体的抗剪力和房屋的整体性,同时还将“是否满足这些约束条件”作为质量监督、阶段验收的标准等。在考察中,很多房屋在实际建设中的规范执行高于恢复重建方案规定的Ⅷ度抗震标准,在统规统划集中自建的滑坡搬迁点的建设中,民政村所有重建民房都增大了基础尺寸,水泥与砂的比例也比Ⅷ度抗震建筑标准提高很多。可见,经过地震灾害的教训,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对防震抗灾意识和重视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2)民房恢复重建的进度管理为了有效地控制重建民房的质量,驻村工作组对民房重建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并将工程进度分为4个主要阶段进行监控和验收。这4个阶段分别是地基处理、主体结构建设、打地平和内外装修。其中地基处理和主体结构建设最为关键,是驻村工作质量监管最严格的阶段。驻村工作组每周将全村房屋重建进度汇总,制表予以公示。(3)民房重建的资金、物资管理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的同时,保证资金和重建物资的管理和分配合理,才能确保重建方案的顺利实施。恢复重建资金的管理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资金分配公正合理;二是使分配到各重建户手中的重建资金充分运用于恢复重建上,防止被灾民为解决一时之困作为它用。通过对宁洱县各受灾村的走访,宁洱县灾区的管理模式达到了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资金兑付方法民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严格按照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分为3个阶段拨付:重建方案批准、宅基地平整完成或者损坏墙体拆除为第一阶段,支付补助资金额度的30%;主体结构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为第二阶段,支付50%;工程全部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支付剩余的20%。而一般损坏修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支付。②困难家户扶助根据民政村民房重建标准方案,滑坡搬迁重建房屋的造价是每户11万元,政府补贴4.2~4.4万元;原址房屋造价是6万元,政府补贴是1.3~1.4万元。由于地震灾区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绝大部分灾民无力筹集重建房屋所需的其他部分资金。为此,普洱市政府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扶助。驻村工作组则对申请贷款的灾民家庭进行考核,根据各家庭实际经济收入情况发放不同额度贷款,确保贷款额度不会对其灾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民政村灾民的经济状况,如不给予贴息贷款,重建不可能正常进行。基于这样的扶助政策,全村所有重建户都通过贴息贷款筹集到了重建资金,额度从3.5~6.0万元不等。

3.3恢复重建的成绩根据宁洱县恢复重建方案,所有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须在2008年2月6日前完成。经过6个月紧张有序的恢复重建,截至2008年1月,民政村的民房恢复重建成果如下:一般修缮:根据方案,一般损坏户的修缮工作要在2007年9月25日前完成,民政村一般损坏户在2007年8月30日前就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分户自建:分户自建的重建户在2008年2月1日前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于2月2日全部入住。滑坡搬迁:由于民政村的滑坡搬迁户集中在一个搬迁重建点,工程量大,但是重建进度很快,于2008年1月28日全部完工。在所有灾情严重的行政村中,民政村是恢复重建进度和完成情况最好的行政村之一。

3.4民政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相比以往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此次灾后恢复重建在以下3个方面有很大进步,保证了灾后民房重建得以顺利进行:(1)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与以往相比,政府更加强调了恢复重建的组织管理,这是重建顺利进行的关键。具体表现在:重建的组织和管理更加系统,指导和服务职能体现充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调配更加有序;重建方案考虑周到,执行有效。(2)充分发挥了灾民的积极性。此次恢复重建创造性地按工程进度和质量来发放重建资金,不仅提高了灾民防震减灾意识,更充分发挥了灾民的重建积极性。(3)兼顾了短期建设与长期规划。恢复重建不仅尽快解决了灾民的居所问题,更注重了长远的减灾规划,保证了灾民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重建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1)当地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55%以上(王若嘉等,2009a);灾民的防震减灾知识比较缺乏(王若嘉等,2009b),特别是部分灾民风险意识较淡薄,家庭备灾情况差,只有20.8%的家庭准备了药品、塑料布等简单的备灾物品;加之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吴琼,2008),少数灾民在重建过程中急于求成,工程质量不达标,导致返工和成本增加。(2)基础设施脆弱。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不利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效进行。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交通条件不好的村、组的重建进度较交通发达的村、组明显要慢很多。(3)劳动力、资金和建筑材料缺乏。民政村的民房修复与重建共需要资金1000万,但是通过政府拨款、捐赠和灾民自筹等途径投入的资金只有630万,资金缺口很大,虽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得到了解决,但在很大程度上给灾民的生计带来了困难;另外,由于震后建筑材料需求激增,用于房屋重建的石料价格是地震前的两倍,加重了灾民的负担。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迅速行动,调查灾情

四川外贸企业受灾情况关乎四川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局,外贸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牵动着国家质检总局、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四川检验检疫系统干部职工的心。为了全面掌握四川外贸企业受灾情况,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川检验检疫局党组高度重视,党组成员分别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冒着余震不断、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频发的危险,深入德阳、绵阳、都江堰、北川、平武等重灾区,对长虹、东汽、龙蟒、成达等重点出口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受灾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据统计,全省有1700多家外贸企业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受到严重损害的有近100家,直接损失超过250亿元。

从外贸企业受灾具体情况分析,除灾后运力受限、水电气供给不足、资金保障困难等因素外,主要存在4个方面问题:

一是生产设施、加工设备、检测仪器等硬件损毁,迫使企业停产重建。

二是有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资料、检验标准等遗失,影响企业生产管理正常进行。

三是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备案基地的场地、设施、苗木等损坏,导致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保证。

四是部分食品出口企业卫生条件恶化、技术人员流失、加工用水发生安全隐患,导致企业不能满足食品出口卫生注册标准要求。

对外贸企业受灾情况的全面掌握,为四川检验检疫局确定工作思路,制定帮扶措施,全力推进受灾外贸企业尽快恢复重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业论证,制定措施

如何帮扶受灾外贸企业恢复重建,思路是前提,措施是关键。针对受灾外贸企业存在的困难,四川检验检疫局党组集思广益,组织系统内有关专家,反复研究,科学论证,及时出台了《支持外贸企业灾后重建十项措施》,帮助受灾外贸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渡过难关。

一是设立专门报检窗口,对受灾企业特事特办,优先受理报检、优先检验检疫、优先签证放行。

二是指导受灾外贸企业用好用足检验检疫收费减免政策,降低出口成本。

三是指导受灾企业用好区域性原产地优惠制度,享受进口国最大限度的关税减免,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是加强技术帮扶,帮助受灾企业提高自检自控能力。对不需要迁址重建的受灾企业,保留卫生注册、登记号,帮助企业尽快达到卫生注册、登记条件,恢复出口。

五是加强与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密切配合,减少口岸通关环节,缩短进口重建物资和设备物流周期,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六是对灾后进境国际援赠物资提供通关便利,快速实施无害化处理,免收检验检疫费。

七是对受灾外贸企业实行“24小时全天候无假日”施检制度,随到随报、快检快放。

八是优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加大分类管理力度。对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出口产品大力推进直通放行和绿色通道模式。

九是加快电子检验检疫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实现内地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出口货物电子数据共享。

十是优化内部工作流程,提高出口产品检验检测速度,力争检验检疫周期缩短15%以上。

十项措施的出台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受灾企业普遍欢迎,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四川日报》、四川省政府网站进行了全文刊载,其他报刊和网站纷纷转载,新华社四川分社专门编发了新闻通稿,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在《中国要闻》栏目进行了报道。

全体动员,周密部署

灾情就是命令。面临灾后重建任务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四川检验检疫局党组果断决策,将“灾后重建”确立为的工作主题,突出“灾后重建”在检验检疫阶段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引领四川检验检疫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围绕“灾后重建”这个主题,四川检验检疫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全体副局长任副组长,法制综合、认证认可以及相关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业务分工,成立动物及其产品、植物及其产品、食品、化矿产品、机电产品、轻工纺织产品、卫生检疫、技术检测等8支出口企业灾后重建服务工作队,分别负责对有关受灾企业的对口帮扶。

同时,迅速组织动员,向四川检验检疫系统干部职工发出“到灾区去,到受灾企业中去,到灾后重建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的号召。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时不我待、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增强大局意识、攻坚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指示要求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工作部署上来,凝聚力量,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灾后重建这场攻坚战。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了受灾企业,举全系统之力支持重建,成为全局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锲而不舍,务求实效

按照局党组部署,四川检验检疫系统干部职工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全力投入到支持外贸企业灾后重建工作之中。

1.开辟快捷通道,便利物资进口。震后灾区,百废待兴。恢复重建所需物资进口数量大,时间紧,任务重。针对这一情况,四川检验检疫局对灾后国际援赠物资和受灾企业用于恢复重建的进口物资设备,开辟快捷通道,连夜施检。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少环节、最快速度、最佳服务,实施检验检疫监管,将通关凭证送到企业手中,确保受灾企业进口物资和设备迅速到位,保证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

东电集团公司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国有骨干企业,连续多年居于全球发电设备制造业产量第一位。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公司受灾极为惨重。下属核心企业东方汽轮机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公司”)德阳汉旺厂区遇难职工达275人,厂区损毁殆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地震发生后,四川检验检疫局迅速组织技术服务队,在第一时间赶赴企业现场,针对公司灾后迁址重建需进口大量成套机械设备和重建物资的情况,制定专门工作方案,指定专人,全程跟踪,实施一

对一“定点帮扶”。公司生产风力发电设备急用的进口零配件未办理“3c”认证,入境通关受阻,四川检验检疫局迅速请示国家质检总局争取支持,在最短时间内得以通关。企业担心灾后重建时间紧迫,传统的检验方式难以保证设备及时安装到位,四川检验检疫局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检企协作,对企业进口物资设备给予必要的授权,确保设备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安装调试环节。企业担心进口设备存在质量隐患,影响投产进度,四川检验检疫局就对进口关键设备建立专门档案,严密后续跟踪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迅速出具索赔证书,挽回企业经济损失。据统计,“5·12”地震以来,四川检验检疫局先后检验该公司进口设备和重建物资335批次,货值12.7亿美元;出具索赔证书,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四川检验检疫局为东汽公司量身打造的精心服务既为企业恢复重建赢得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保证了进口物资和设备质量安全,有效维护了企业利益,得到了东汽公司的高度肯定,并为四川检验检疫局送来感谢信和锦旗,称赞四川检验检疫局是企业的贴心人。为改良四川灾区牲畜和家禽品种,服务灾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四川检验检疫局积极支持灾区大规模从国外空运进口种用奶牛、种猪和种鸡,专门制定隔离检疫工作方案和检疫监管应急处置预案,并报请国家质检总局派出专家到隔离场考察、指导。四川检验检疫局分管局领导亲临一线指挥,认真组织,在牲畜入境前对停机坪、隔离检疫区和转运交通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入境后,快速开展现场查验、检疫,核对相关单证,确保口岸快速通关放行。

12月,洪雅县蒙牛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488头奶牛,分3个飞机架次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四川检验检疫局对此高度重视,在认真做好口岸检疫处理的同时,派出专人全程监管押送奶牛到洪雅临时隔离场,并监督、指导奶牛卸运。之后,相关检疫人员又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连续45天驻场,实施24小时隔离检疫监管,对每头奶牛采集血液样本开展疫苗免疫、结核、副结核试验,确保引进奶牛健康安全。四川检验检疫局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企业和灾区地方政府。蒙牛集团先后赠送感谢信和锦旗,眉山市人民政府特别致函,表达对四川检验检疫局支持地方灾后重建的诚挚感谢。

2.加大帮扶力度,稳定外贸出口。为帮助灾区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稳定并扩大出口,四川检验检疫局设立受灾外贸企业专用报检窗口和“绿色通道”,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出口食品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加工贸易产品检验检疫费减免政策,以及区域性原产地优惠制度,保留受灾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卫生注册、登记号,延期分类企业考核,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个性化的技术帮扶。

地处绵阳、德阳、都江堰、阿坝重灾区的蓝剑集团、梅林公司、瑞麟食品公司、达古矿泉水公司等大批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在“5.12”特大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四川检验检疫局急企业所急,迅速赶往灾区一线,为30多家受灾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免费检测生产用水和原料,保证出口质量不因地震受到影响。

在公司灾后新厂房的建设和生产线的搬迁过程中,提前介入,按照出口卫生注册和国外技术法规、标准要求对厂房布局和设备安装给予专业指导。在原料农兽药残留监控、入厂验收、关键工艺点控制、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帮扶,提前做好对外注册准备,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投产、出口。为推进灾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对灾区猕猴桃、木耳、杂交稻种等种养殖基地逐户进行基地受损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进行风险分析,帮助农户根据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选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品种,建立健全出口基地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基地农药、消毒剂统一管理和使用,从源头上保障灾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四川检验检疫局帮助下,4月,绵阳梅林正广和公司单月出口数量达到1874吨,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月出口量名列前茅,全年出口2251万美元,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德阳瑞麟食品公司出口冻猪肉产值2156万美元,一跃成为四川冻猪肉出口企业中的第一名。四川灾区杂交稻种出口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

位于地震重灾区绵竹的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储藏基础酒的陶坛在地震灾害中相互碰撞损坏严重,各类基础酒的损失超过30%。公司包装二车间厂房全部坍塌,包装一车间、三车间也严重受损,直接导致近3个月不能灌装产品,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为帮助公司尽快恢复出口生产,四川检验检疫局工作队快速赶往公司现场,指导企业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重建包装车间,对企业出口产品特事特办,保留卫生注册号,予以快速验放,并减半收取其检验检疫费用,促进了企业在震后迅速恢复灌装,重返国际市场。

地处彭州龙门山脉脚下的成都天星照明公司是西部地区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以生产普通照明灯泡为主的出口企业。以汶川为中心的龙门山脉地震使天星公司烟囱断裂倒塌,厂房多处受到严重损坏,10多吨重的吹泡机发生位移,生产线发生火险,生产瘫痪,200多万只灯泡的外贸合同无法交货。四川检验检疫局帮扶工作队第一时间赶到企业现场,为企业鼓劲,与企业人员一起研究、一起努力,针对生产关键环节受到的影响和设备受损造成的安全隐患,从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技术层面提出解决方案。企业烟囱断裂后玻炉温度上不去,四川检验检疫局帮助企业临时改造烟道,在强力抽风机的作用下,用简易焊接的空铁桶作为烟囱,使玻炉温度达到了规定标准值。在四川检验检疫局帮助下,该公司仅用20天就全面恢复了生产,并保证了出口订单的完成。当时正在灾区采访的中央电视台对四川检验检疫局帮扶天星公司的典型事例进行了采访,并在央视二套进行了报道。目前,在四川检验检疫局引导支持下,该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热风循环退火炉,改进装配封口工艺,进一步节能降耗。同时,建立了节能灯生产线,实施产品转型升级。其产品也在保持南非、中东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俄罗斯及独联体等新兴市场。

3.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对外贸企业灾后重建的帮扶过程也是四川检验检疫服务理念和监管方式不断创新、不断优化的过程。面临灾后重建艰巨任务的严峻挑战,四川检验检疫局牢固树立主动融入的服务理念,立足于受灾外贸企业实际,大力推行通关模式改革、检验监管模式创新和机关效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推进四川实现“两个加快”。

为改革创新检验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成效,四川检

验检疫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113号令),结合四川外贸实际,创新检验监管模式,深化“企业分类+产品分级”的二维监管思路,强化关键过程的监控,对可能发生的过程失控而导致产品缺陷的情况进行预先估计,提出改进计划,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减少抽检比例。四川检验检疫局这一有关企业分类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便利受灾企业进出口产品快速通关,四川检验检疫局在优化内部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与浙江、宁波、深圳、上海等灾区企业出口产品主要通关地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出口货物电子放行,实现内地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出口货物电子数据共享,缩短检验检疫周期,进一步便利受灾外贸企业快速通关。

为提升受灾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四川检验检疫局在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进企业活动,密切跟踪出口目的国(地区)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最新变化,组织人员翻译成中文,免费提供给受灾外贸企业,并组织开展技术标准、法规培训班,免费为企业培训质量管理人员。同时,根据企业实验室能力恢复情况,及时组织开展实验室检测数据比对,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为提高技术保障水平,四川检验检疫局积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同时推进8个部级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参加国际国内实验室能力验证比对,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派出16名专家对四川系统8个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查。积极开展重点实验室共建,与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实验室开展合作,举办“实验室开放”集中展示月。在四川系统实验室工作人员中开展检测技能竞赛,极大地提升了检验检疫对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

位于四川绵竹的全省重点出口企业龙蟒钛业公司在地震中厂房严重受损,停产长达一个月。四川检验检疫局在支持企业快速恢复重建的同时,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帮助企业建立关键工序能力指数监控制度,绘制关键过程质量参数控制图,并对影响企业测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估和改进,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授予企业出口分类管理一类企业资格。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公司于被评为全国首批质量诚信企业,总裁李家权被授予“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是四川省企业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该公司年出口量与震前相比增长超过100%。

评估效果,再添举措

为有效评估和充分掌握对受灾外贸企业的帮扶成效,“5.12”两周年来临之际,四川检验检疫局再次组织对受灾企业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全省1700多家受灾外贸企业中,受损情况较轻的1600余家企业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在96家严重受灾外贸企业中,已恢复到震前水平的有85家,占88.5%,其中,超过震前水平的有13家,占13.5%。尚未恢复到震前水平的有11家,占11.5%。为了进一步帮助这11家企业尽快恢复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四川检验检疫局进一步提出了8项有针对性的服务举措,从3个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1.进一步为受灾外贸企业“提速”。针对受灾企业新招聘人员不熟悉检验检疫报检规定,所提供的进出口申报资料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四川检验检疫局在不影响出证的前提下,一些必要的单证允许企业后补,提高检验签证工作效率。针对受灾企业出口货物遇到的口岸通关问题,四川检验检疫局加强与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沟通协调,帮助企业快速通关放行,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纳入 “绿色通道”,免于企业产品口岸查验。

2.进一步为受灾外贸企业“减负”。针对受灾企业资金紧张,四川检验检疫局在继续用好用足检验检疫费用减免政策的基础上,对企业自身实验室具备检测能力的,利用企业实验室现场完成项目检测,尽可能降低企业出口成本。针对受灾企业需进口旧机电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简化备案审批手续,加快验放速度,并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尽可能免于装运前预检验。

3.进一步为受灾外贸企业“增效”。针对受灾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四川检验检疫局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自检自控能力。针对受灾企业产能下降,出口量减少,国际市场份额萎缩,四川检验检疫局组织收集与企业出口产品相关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以及国外技术法规、标准的动态变化,积极帮扶企业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开拓新兴市场。

通过半年多的“一对一”蹲点帮扶,到底,除极个别受灾企业因损毁严重放弃重建外,其他受灾企业全部恢复或超过震前水平。四川检验检疫局提前完成支持外贸企业灾后重建的目标任务。

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四川检验检疫系统经过不懈努力,倾心帮助受灾外贸企业从废墟上站立起来,在灾难中获得重生,在重建中实现跨越,有力地促进了灾区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使之重新成为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的双重影响,四川仍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42.3亿美元,同比增长9.6%,是全国唯一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三项指标均实现正增长的省份。,四川外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达3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5.6%,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三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中、西部之首。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四川检验检疫局呈报的支持外贸企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报告上批示:“四川检验检疫局支持受灾企业灾后恢复重建及开展自身灾后重建工作做得主动、扎实、有效,应予肯定。”主管全省外贸工作的副省长黄小祥指出,全省对外贸易能够取得好成绩,四川检验检疫局功不可没,已经成为服务四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0__年4月21日,新华通讯社以《四川千余受灾外贸企业浴火重生——检验检疫倾力帮扶外贸企业恢复重建侧记》为题,对四川检验检疫局倾力帮扶受灾外贸企业恢复重建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网、中国日报网、凤凰网、中国质检网等十多家网站纷纷予以转载。

总结经验,科学发展

外贸企业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系统性工程,是对检验检疫部门服务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通过2年来帮扶受灾外贸企业加快恢复重建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专业治理,科学重建是基本方法。“5·12”地震灾害中,四川外贸企业受灾面广、数量大,各家企业受灾情况不尽相同,恢复重建的困难和需求各有侧重。四川检验检疫局帮扶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坚持把 “科学重建”4个字贯穿其中,专业治理、科学谋划。

一是方案科学。通过科学调查,掌握第一手灾情资料,综合考虑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统筹兼顾短期成效与长远目标,科学论证,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

二是组织科学。有针对性地成立了8支技术服务工作队,开展对口帮扶。集中四川检验检疫系统乃至全国质检系统的智慧,既考虑到对广大受灾企业的普适性,又考虑到重灾企业的针对性,使帮扶措施有的放矢,符合企业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

三是实施科学。始终注重发挥检验检疫在技术、政策、信息和人才上的优势,在整体推进1700多家企业帮扶的同时,重点帮扶96家严重受灾企业,从恢复生产最急需、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力求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投入,

达到恢复重建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只有以专业治理、科学重建为基本方法,才能增强重建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重建效果。2.打破常规,创新重建是重要途径。非常时期,举非常之措。四川检验检疫局打破常态思维,打破常规办事,以创新引领重建,以理念、机制和内容的创新,激发帮扶的活力,提升帮扶的实效。

一是创新理念。在帮扶中,我们提出“困难大、决心更大”,“问题多、办法更多”,以此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2’、‘白+黑’全天候无节假日服务”成为干部职工的共同行为。

二是创新方法。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我们在机关管理中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工作规范化、流程便捷化、服务人性化”的工作机制。在帮扶外贸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中,这一工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整合资源,聚力重建是根本保证。在外贸企业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充分发挥外贸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外贸企业克服困难,坚定信心,自强不息。与此同时,需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加快重建步伐。在帮扶重建过程中,四川检验检疫注重外联内合。

一是注重“内合”。建立完善口岸内地检验检疫协同服务机制,营造“环节少、速度快、服务优、监管有效”的通关环境。

二是加强“外联”。与地方各涉外监管部门密切协作,形成把关服务的整体合力。

三是深化“互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受灾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检企一心,共同抓生产、保质量、谋发展。

4.抢抓机遇,高效重建是客观需要。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有“时不我待、敢于争先”的勇气和魄力。四川检验检疫局坚持“能快就不要慢”,迅速成立机构,迅速动员部署,迅速赶赴一线,推动帮扶工作早起步、早落实。倒排时间表,把“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分解为底、“5.12”两周年、底3个阶段性目标,分阶段进行成果评估和检查。而在平常的帮扶工作中,则注重动态监督,动态反馈,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震害;恢复重建;抗震设防;云龙50级地震

中图分类号:P31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2-0271-06

0前言

2016年5月18日00时48分47秒,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2610°N,9953°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5 km,震中烈度Ⅵ度,宏观震中位于长新乡多衣树―花三地一带,等震线长轴方向呈NNW向,灾区总面积约790 km2①。

在2016年云龙50级地震灾区20 km范围内,2013年曾先后发生“3・03”洱源55级、“4・17”洱源―漾濞50级2次破坏性地震。2014年2月,洱源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本文通过对震后恢复重建范围内外部分抽样点房屋破坏数据进行对比,重点分析“3・03”洱源55级地震恢复重建房屋在此次云龙50级地震中震害情况。

1洱源、云龙地震灾区分布

2013年3月3日13时41分15秒,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259°N,997°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9 km,震中烈度Ⅶ度,等震线长轴走向北西向。灾区总面积2 081 km2,主要涉及洱源、漾濞、云龙3县,西边界至云龙县关坪乡温坡村―长新乡丕登村一带②。2013年4月17日9时45分54秒,洱源县(259°N,998°E)再次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1 km。由于2次地震灾区重叠,震害叠加,新生震害与已有震害难以精确区分。因此,依据《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 182084―2011)中续发地震损失评估办法对2次地震的震害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估。2次地震综合震中烈度Ⅶ度,等震线长轴走向北西向,灾区综合面积2 388 km2,主要涉及洱源、漾濞、云龙3县,西至云龙县长新乡新松村―长新乡丕登村一带③。

2016年云龙50级地震灾区与2013年洱源2次地震灾区部分重合,其中,3次地震灾区重叠面积,即2016年云龙地震灾区涉及2013年洱源恢复重建区的面积为270 km2。由于位于云龙县境内的“4・17”洱源地震新增灾区恢复重建力度小,故将2016年云龙地震灾区中“3・03”洱源地震恢复重建范围外区域统称为未经恢复重建区,总面积为526 km2(图1)。

50级地震灾区呈不对称分布,西部衰减较缓,东部衰减较快,微观震中距洱源55级地震灾区西边界最近距离155 km,距东边界最近距离88 km。云龙灾区西半部分为2013年洱源地震恢复重建范围外区域,面积是2013年恢复重建区域面积的2倍。46级余震震中位于云龙50级地震东部,考虑到余震的破坏叠加效应,笔者认为2013年地震恢复重建工作提高了灾区房屋抗震性能,进而减轻了房屋在云龙地震中的破坏。

[BT(1]2洱源地震恢复重建情况及成效[BT)]

[JP2]震后恢复重建规划范围为Ⅵ度区范围。“3・03”洱源地震中,云龙县关坪、团结、长新3个乡镇的部分村民小组受灾较重,圈定在Ⅵ度区范围内。诺邓、白石2个乡镇虽有个别破坏,但由于破坏量少且分布过于分散,未达到Ⅵ度异常区和区外评估标准,未被划入Ⅵ度区范围内(周光全,2013)。[JP]

“4・17”洱源地震中宝丰乡房屋破坏数量较多,作为区外评估损失240万元,但未{入震后恢复重建规划[ZW(DYB,7][KG*3]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洱源“3・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ZW)]。

[JP3]洱源2次地震恢复重建规划范围小于民房实际破坏范围,部分民房破坏后未处理或由农户自行维修。在云龙50级地震中,这部分民房破坏较重。[JP]

2014年2月,“3・03”洱源地震灾区民房维修加固、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云龙地震灾区位于“3・03”地震恢复重建范围内的面积为270 km2,占灾区总面积的1/3多。云龙地震灾区范围内的长新乡新松组为洱源地震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

“3・03”洱源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王瑛等,2005;黄海燕等,2005):

(1)重建民房多为砖混结构,个别为砖木结构,极少数(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在山区)民房为土木结构,结构选型上基本杜绝了抗震能力较差的房屋结构类型,极大提高了抗震能力。

(2)重建的砖混结构房屋户型由住建部门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设计,[HJ2.2mm]提出多种适用于当地户型方案,征求当地农户意见修改完善后,确定户型方案编订成标准图集供农户选择。要求结构在平面布置上简单规则,竖向保持均匀与连续,确保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尽可能接近,增强结构抗震性能,并设计梁、柱位置,加强结构连接,提高结构整体性(Chen et al,2016)。农户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相应的户型,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可选择面积较小的单层户型,但必须满足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在保证农户有房住的前提下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新建砖混结构房屋在云龙地震中几乎无破坏。

(3)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户的抗震意识,并培训一批当地有经验的工匠,提高工匠的抗震意识和技术水平。相关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并负责房屋验收工作,以保证房屋的抗震性能及施工质量(图2)。

(4)对木构架承重体系房屋的抗震加固,主要包括基础、墙体、主体结构和屋面瓦片加固4个方面。其中主体结构的加固,包括梁柱节点加固、屋面水平支撑、纵向剪刀撑等措施,有效增强了房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经“3・03”地震恢复加固的房屋在此次云龙地震中抗震能力表现良好(何玲等,2006;孟萍等,2005;谷军明等,2005)(图3)。

[KG2][JP2](5)“3・03”洱源地震恢椭亟üぷ鹘崾后,灾区政府要求自建砖混结构新房的农户必须按恢复重建时期住建部门设计的标准户型建造,若经济条件有限可选择砖木结构,不同意新建土木结构房屋。考虑到砖木结构房屋的木构架梁、柱间连接除采用榫结合外无其它连接,地震时房屋连接处不仅承受水平力,还要承受拉扭作用,节点处容易产生拉榫、折榫现象,导致木构架局部破坏或全部倒塌,因此要求新建砖木结构房屋时木构架节点处必须按维修加固标准样式加固钢夹板(潘明辉,缪N,2004;居兴鹏等,2011)。新建砖木结构房屋在云龙地震中表现良好,几乎无破坏(图4)。

3洱源地震恢复重建范围内外的房屋破坏对比[BT)]

为检验“3・03”洱源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成效,以“3・03”洱源地震等震线为界,将云龙地震灾区分为两部分,即洱源地震恢复重建区与未经地震恢复重建区。通过对比分析这2个区域内抽样点房屋破坏数据,分析抽样点的具体破坏情况,总结恢复重建维修加固措施对减轻房屋震害的成效。

在恢复重建与未恢复重建2个区域内分别选取2个震中距相近的抽样点为1组进行对比,考虑云龙46级余震的影响,余震发生的区域,即恢复重建区内抽样点的震中距可适当加长。由于包含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抽样点均仅有1个,且本次云龙地震对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影响不大,这两类结构房屋是否经过恢复重建不具有对比性,故仅选取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房屋数据进行对比。

[JP2]云龙地震抽样点16个,空间分布均匀,同时兼顾各类房屋结构类型。其中5个抽样点位于恢复重建区内,在未经恢复重建区域内选取震中距相近的5个抽样点作为5组数据进行对比,详见表1、2。[JP]

参考云南省历次地震现场房屋破坏经验统计,计算简易房屋破坏比时,取毁坏的全部及破坏的40%。破坏比结果见表1、2。

[KG(0.15mm]由表1可见,土木结构房屋的5组抽样点数据中,4组未恢复重建区的抽样点破坏比大于恢复重建区破坏比。其中花三地的破坏比最大为2407%,主要是因为花三地距“3・03”洱源地震恢复重建区边界仅2 km,受2次洱源地震影响,有个别房屋出现破坏却未维修加固,且花三地为云龙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几次地震叠加作用下破坏最重。

表1中,恢复重建区的抽样点(多衣树)破坏比大于未恢复重建区的抽样点(红栗坡),主要是因为多衣树为本次云龙地震的宏观震中,灾情严重。[KG)]

由表2可见,未经恢复重建区的抽样点破坏比大于恢复重建区的破坏比,但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此次云龙地震震级相对较小,[HJ2mm]抽样点距云龙地震震中较远,且均位于洱源地震及云龙地震烈度圈边界,受地震影响相对较小,砖木房屋整体破坏相对较轻。

4结论

云南省多次遭遇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一些灾区重复遭遇地震破坏,震害叠加现象明显,房屋破坏严重。随着近年来地震恢复重建工作逐年深入,狠抓落实,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民房的整体抗震性能,减轻人员伤亡和地震损失。总结经验主要包括(王墩,吕西林,2010):

(1)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由住建部门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多类标准户型供农户选择,满足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在保证农户有房住的前提下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2)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指导管理。加强抗震知识宣传,培训工匠以提高其抗震意识和技术水平,相关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并负责最后验收工作,以保证房屋的抗震性能及施工质量。

(3)在异地恢复重建过程中,由国土、住建等部门联合负责异地重建的选址工作,有效避开不稳定斜坡、陡崖、陡坎及较为活动的地质断层,选在地质较为平坦开阔、土质硬实的地方,保证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4)“3・03”洱源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结束后,当地政府规定,农户自建新房必须按照恢复重建标准,满足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砖混结构选择恢复重建时期住建部门设计的标准户型,砖木结构要求木构架节点处加固钢夹板。不允许再建抗震性能差的土木房屋,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房屋整体抗震水平。

(5)经地震现场实地调查,维修加固后土木房屋抗震性能明显提高。对比同类房屋,加固后有效增强了土木房屋木构架的整体性,震害更多表现为老裂加宽加大。

参考文献:

谷军明,缪升,杨海名2005云南地区穿斗木结构抗震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增刊1):205-210

何玲,潘文,杨正海,等2006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及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8(6):94-101

黄海燕,叶燎原,缪升2005云南地区村镇建筑的抗震设防对策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增刊1):200-204

居兴鹏,陆伟东,邓大利2011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减灾措施[J].建筑结构,(增刊2):466-468

孟萍,潘文,黄海燕2005云南地区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分析及补救措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增刊1):196-199

潘明辉,缪N2004从云南省大姚县62级地震看我国小城镇和村镇房屋存在的抗震问题[J].世界地震工程,20(4):85-89

王墩,吕西林2010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结构工程师,26(6):128-135

王瑛,史培军,王静爱2005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4(1):83-88

周光全2013云南震害损失评估与恢复重建规划主要技术指标[J].地震研究,36(2):207-214

CHEN H,XIE Q,DAI B2016Seismic damage to structures in the MS65 Ludian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15(1):173-186[ZK)]

GB/T 182084―2011,地震F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S].[HJ][FL)]

[STHZ][WT4HZ][JZ]Seism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Houses[JZ]in 2016 Yunlong M50 Earthquake

[WT5B1][STBZ][JZ]DAI Boyang1,WU Bo2,LU Yongkun1,ZHOU Yang1

[WT5"B1X][JZ](1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Yunnan,China)[JZ]

(2 Yunn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Ltd,Kunming 650501,Yunnan,China)

[WT5HZ][JZ]Abstract[WTB1]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加强基础规范化建设,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

(一)加强领导、措施有力、责任落实,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我局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国家、省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局的具体指挥、安排、部署下,自去年5月19日开工以来,以市局确立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强自立、前瞻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三年重建任务力争两年完成”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来指导、组织、规划、实施重建工作。以加强领导,周密安排;规范程序,落实措施;积极协调,争取支持;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等四项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整个灾后重建工作进展有序,已进入收官阶段,重建工程总面积4910㎡,工程总造价1144万元。

(二)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促进基层规范化建设上新台阶。我局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坚持“力量整合是前提,硬件建设是基础,监管创新是根本,职能到位是目标,人员素质是关键”的总体思路,以“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内务管理、监管执法、队伍建设、考核工作规范”为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规范化建设的内涵。在局机关、土门遵道所、汉旺所的重建和孝德所的改造中,严格按照国家局《基层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学习和借鉴XX市高新区工商基层规范化建设经验,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稳步推进我局的基层规范化建设步伐。

二、服务为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12”地震,以“剑南春”、“龙蟒”为代表的食品、磷化工等绵竹支柱产业遭受重创。两年来,随着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基本完成,XX工业园、汉旺无锡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XX雨润集团”、“桥联重工”、“天奇永大机械”等企业的入驻,绵竹经济已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灾后绵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工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和机遇,全局上下统一思想、迎难而上,在探索中前进,在总结中提高。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紧扣服从和服务于加快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维护和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做好做实,全力服务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全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确保市场主体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不断升级。

1、登记工作

企业登记:全市新增设私营企业101户,新增注册资本22607万元。全市现有私营企业总户数2041户,注册资本金185791万元;新增内资企业8户,现全市内资企业总户数1102户,注册资本金305282万元。上半年共办理各类开业登记145户、注销登记13户、变更登记198户、办理企业名称登记243户、核准个体工商户名称1131户。个体登记:截至5月20日,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560户,新增注册资金1780万元。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总户数14969户、从业人员22939人、注册资本金15291万元。

2、企业年检、个体验(换)照工作

我局根据市局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开展2009年度个体验照和企业年检工作,个体验照应验数为11340户,实验照为8066户,停歇业2849户。应验未验的425户,验照率达95%;在企业年检中,全面推行“预约年检”、“分段年检”、“上门年检”等做法,进一步巩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成果,按标准认定双a企业。进一步巩固局所联动的企业年检模式,继续推行对酒类、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装修、煤矿、危化品生产企业实行集中年检,现已完成集中年检35户,目前,年检工作正有序进行。

(二)充分发挥登记职能、支持企业恢复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安徽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呈现多灾并发、旱涝为主、损失较重等特点,其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农业、工业、畜牧业等造成严重影响。旱灾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不高是安徽省旱灾产生的重要原因,旱灾区划是抗旱水利工程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有效管理抗旱投人从而提高农业抗旱效益是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5]。而旱灾风险管理核心是保证抗旱投入能切实有效的服务于抗旱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抗旱投入对农业经济损益的影响,同时分析抗旱投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安徽省水资源状况与旱灾影响

 

1.1水资源状况

 

根据2009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全省年地表水资源量685.92亿m3,入境水量7766.02亿m3,出境水量8333.34亿m3;水资源总量733.10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资源量185.43亿m3;人均水资源量1195.7m3,亩均水资源量1168.1m3;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67亿m3;全省供水总量291.86亿m3,其中地表水265.27亿m3,占供水总量的90.9%,地下水为26.1亿m3,占供水总量的8.9%;

 

耗水总量153.98亿m3,平均耗水率53°/。;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仅为39.8%。由此显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及地表水资源量较为充足,人均水资源量也较高;但降水及水资源分布不均(表1),由于水资源总量中含有难以利用的汛期洪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安徽省水利设施蓄水能力有待提高,对地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浅层地下水资源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旱灾影响

 

根据1990~2007年资料统计,安徽省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57万hm2,其中成灾面积65.3万hm2,因旱临时饮水困难的人口和牲畜数平均每年分别为257.5万人和41.5万头,因旱粮食损失量平均每年20.4万吨,农业直接经济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72.2亿元和78.4亿元。安徽省的抗旱投入量大,也取得显著成绩。1990~2007年,抗旱累计减少农业经济损失348.58亿元,是抗旱总投入72.58亿元的4.8倍,经济效益明显;累计减少粮食产量损失408.70亿kg,占粮食总产量的8.4%,占因旱粮食总损失的52.77%。安徽省抗旱投入资金主要由中央拨款、地方(包括省市县)拨款和群众自筹三部分组成。1990~2007年间,中央拨款累计1.1亿元、地方政府拨款累计8.1亿元、群众自筹累计63.4亿元,三者的投入比分别为1.5%、11.2%、87.3%。

 

2旱灾区划与风险管理

 

旱灾区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的防旱减灾非工程性措施。对研究区域进行旱灾区划,有利于研究区抗旱资金的合理利用以及抗旱设施的合理布局,以便根据分区特点、现存问题、抗旱能力与需求现状等,提出相应的旱灾治理标准、重点、对策与途径,为地区农业和区域规划提供防灾减灾的决策支持,最大程度地减少旱灾影响程度与经济损失,从而为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从定性向定量发展是旱灾风险区划的趋势,常用一个包含所有指标的综合体系,通过多指标定性描述与数据统计,使区划方法由定性分析转化为基于概率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方法的定量化计算。旱灾区划的技术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随着对区划方法的深入研究,多种方法相融合特别是与GIS技术的结合日渐普遍。

 

陈海莉综合考虑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对青海省海东地区进行了干旱灾害危险性区划及旱灾风险区划[7];陈继祖依据风险度=危险度脆弱度模式,采用参数评估法,为河南省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建立了干旱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张继权综合应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选取玉米作为对象,建立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模型,利用GIS技术分析绘制了玉米受旱风险区划图%李宁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灾损率法分别对安徽省小麦旱灾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制作了风险区划图,通过欧氏距离法进行比较发现,灾损率法比层次分析法更接近实际情况。

 

3农业经济损益分析

 

3.1协整分析理论与方法

 

协整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格兰杰(Granger)于1978年提出,他将非稳定的单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关系称为协整关系。一般来说,变量可能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的影响将会逐渐消失,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回到均衡状态;反之,则说明变量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就是对这种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

 

序列的平稳性是指一个序列的均值、方差、自协方差是否稳定。如果一个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都是稳定的,就表明该序列平稳,否则该序列就是非稳定的。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必须建立在序列是平稳的基础上,如果对不平稳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就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的现象。

 

检验一个序列的平稳性,通常采用单位根检验,常用方法为ADF检验。如果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d次差分以后,序列平稳,则称该序列为d阶单整,记为。单位根是表示序列非平稳性的一种方式。

 

两个非平稳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是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检验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否平稳,美国经济学家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提出了E-G两步检验法,其主要思路是:如果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具有同阶单整,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进行回归,再对模型残差的估计值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的估计值检验平稳,则说明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格兰杰的协整理论,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协整模型只能度量两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则解释序列的短期波动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用来描述序列间的短期不均衡的动态结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就代表对短期不均衡调节作用的大小。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X进行自回归时,再加上X的过去值,可显著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

 

3.2抗旱投入与减少农业经济损失协整分析4抗旱投入管理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4.1问题分析

 

(1)抗旱投入主体责任不明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但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预算不完整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一定问题。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大型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而小型水利设施投资则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分税制却造成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县乡财政只占国家财政的20°%。财政收入减少导致地方政府抗旱投入资金不足,老少边穷地区更无力承担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任。

 

(2)工程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

 

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应建立在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安徽省目前的抗旱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尚未在旱灾风险区划基础上,针对水资源分布不均、旱灾风险存在地区差别等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规划与建设;抗旱水利工程建成后,也没有及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许多工程缺乏维护和保养,导致失效或重复投资,降低了抗旱投人资金使用效率。

 

(3)缺乏监督

 

由于抗旱水利工程投入资金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尽可能减少抗旱投人,甚至截留部分抗旱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其它方面;另外,抗旱水利工程建设相对缺乏透明度,容易产生贪污腐败现象,一方面降低抗旱投入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抗旱水利工程的质量也令人担忧。这与政府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对抗旱投人资金以及抗旱水利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有关。

 

(4)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基础地位,决定了政府服务的重要性。而抗旱水利建设投资大、投资时间长、经济效益不明显且存在搭便车现象,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因此我国庞大的民间资本无法用于抗旱水利建设,难以改善水利基础建设长期供给不足的现状。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存在正外部性,即存在市场失灵和搭便车行为,因此需要政府来充当主要投资者的角色,并建立能够吸引民间资本的激励机制以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2对策建议

 

首先,就抗旱投人资金来源上,目前一刀切式的责任划分不尽合理,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中央与地方确定合理的抗旱投入比例,明确不同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责任,从而保障有充分的抗旱投人资金;其次,进行旱灾风险分区,根据不同地区旱灾风险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使有限的抗旱投人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加强科学管理,使不同地区的抗旱水利工程能有效地为当地的农业抗旱工作服务;再次,加强政府和群众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淘汰机制,切实保证抗旱投人资金利用和抗旱水利工程的质量;最后,抗旱投人须建立引人民间资本的长效激励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助于提高抗旱投人管理工作的效率,达到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的目标。

 

5结论

 

(1)水资源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不高是安徽省旱灾产生的重要原因,旱灾区划是抗旱水利工程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有效管理抗旱投人从而提高农业抗旱效益是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旱灾风险管理核心是保证抗旱投入能切实有效的服务于抗旱工作。

 

(2)安徽省抗旱投入有明显的积极效益,减少的经济损失大大超过抗旱投人。分析抗旱投人和减少灾害损失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揭示抗旱投人对农业经济损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投入和减少灾害损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抗旱投人对减少农业经济损失产生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