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范文第1篇

国家课程虽然也尽量顾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变性,由于受到课时、观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是挂一漏万的选择,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开发楹联教学资源,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熏陶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艺术品味,使他们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的、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未来的发展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楹联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集文学、知识、趣味、实用于一体,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皆可。在内容上,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和养料,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楹联不仅是汉语中最短的文学样式之一,还是包含汉语用字手法、组词技巧和修辞手法最集中、最多样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能最完整、最简洁地使学生认识、应用、巩固、熟练汉语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能力,这是别的文学样式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培养高尚品德是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赏联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素养,培养和完善人格。

二、开发楹联资源,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回归。课程不是固定的教材,不是一种结果性的产品,而是儿童增长经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意等的过程。如果课程让儿童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倡导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结,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积极的建构知识,使课程具有一点生活化和情趣化的色彩,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而开发楹联资源,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这里,不仅仅是教师作为开发者,学生也可以成为开发者。可以先让学生每到一处胜迹,遇楹联则工工整整地抄录,并注明出自何处胜迹。如遇写景名胜联,则顺对联撰写者对此处风景的观察角度再度感受,以品味到楹联之妙方好。楹联中可能会涉及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可就近向知情者(包括景点负责人)讨教。楹联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故事,于其他文字的阅读中求答案,并作好笔记。同时还要收集有关人物的对联故事。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就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楹联使他们“触摸”到汉语言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所以学生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楹联是一种文字游戏,不可否认,楹联中含有一定的游戏因素。寓教于乐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追求的目标之一。由于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因此楹联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徐文长改联增趣味:“县令大人不是人,生个儿子要做贼。”后改成:“县令大人不是人,本是南山老寿星;生个儿子要做贼,偷来蟠桃献父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置问题:徐文长要在这副楹联后面填什么样的话,才能使县令大人不生气?然后让学生尝试来完成改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发掘楹联资源,是初中学业考试改革的需要

楹联故事范文第2篇

据《丹噶尔厅志》、《湟源县志》、《湟源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湟源楹联大家渐起,人才济济,其中艺术水准最高,墨迹传布最广,其影响最大的有杨继魁、杨治平、石殿峰、祁维义、林桂荣等。

杨继魁,字梅斋,一作墨则,湟源县城关人氏,父祖山西,母籍湟源。聪明慧敏,参加清室科举制最后一次光绪丙辰科乡试(省试),举丙辰俊元,能文善书,随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楹联炉火纯青,遍布庙宇,走进湟源商贾大家,平民百姓,爱不释手。笔者家中保存继魁先生墨迹二幅。凡到寒舍之人,无不啧啧称赞,可惜烧于文化大革命年代。

杨治平,字景升,号痴屏,晚号潜园老人,湟源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同治年间,兵荒马乱,治平的祖父、父亲先后去世,家中留有他的母亲和幼弟三人,孤儿寡母,凄苦伶仃,其母以替人晒羊毛、拣毛渣、洗衣缝补,维持生活。光绪初年,家道虽极艰苦,其母仍送治平从师求学,取得邑廪生资格。二十五岁左右,在丹城设馆授课,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考取贡生,本应保送礼部深造,但9家境贫寒,未能去京师国子监就读,遂在家研读著述。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和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候用知县靳学书推荐于厅同知,两度编撰《丹噶尔厅志》,声誉鹊起。

治平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于湟源故居,享年七十。杨治平逝世后,在县城隍庙举行了有省党政代表参加的三千多人的追悼会,后经湟源县政府呈请,青海省政府批准,被列入省乡贤祠。

治平一生著述颇丰,编辑《丹噶尔厅志》八卷,首次完整翔实地记载了湟源的地理、历史、军事、政治、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习俗等情,为研究青海历史、湟源历史的重要文献。另有其他著述尚多,民国二十五年成立以石殿峰为首的“杨治平先生遣著整理委员会”。当年七日三日编出遗著草目,共列遗著六十四种(近二百册),其中楹联一册精华荟萃,多在湟源城乡入户,人皆喜爱,遍及千家万户,后由石殿峰运交省图书馆保存,不幸均毁于1951年图书馆大火之中,现仅存《丹噶尔厅志》及《丹邑新志》二种。

石殿峰,字蓉九,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少年时就学于杨治平门下,为杨的得意门生,1920年毕业于甘省第四师范,成绩优异,回到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务主任、校长。1938年后任省政府秘书,省职校校长,省合作办事处长,省政府顾问,长期担任昆仑中学、西宁中学、西宁国立师范的国文教师。同时是马继援等后来青海军政要员的国文导师。

石殿峰是著名的诗、词、联、文的大家,所作四季歌词,“誉满全国,走红海外”、“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日月齐光,天地共存”等楹联,灿烂绚丽,历久弥新,故中国著名学者于佑仁赠联日:“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兽”。足见石殿峰,才华横溢,笃伦敦本,可谓“天生此君人宠爱,只身占有独高处。”祁维义,字友仁,湟源县塔湾乡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光绪末年受业于杨治平先生,考取群文天地·2Ol1年第11期了清末最后一期地方秀才。民国初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任教于西宁市属高等小学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任湟源县北庄小学校长,在任校长期间,他在致力于学校教育之余,坚持勤奋自学,博通经史,善于写作,对楹联颇有研究,并不惜精力广为荟存,心狡瘁加,乏书法著称,笔法严谨,苍劲有力,自成一家,故楹联书法为人们所喜爱。

林桂荣,字仁则,别号更生。湟源县城关镇人,祖籍湟中县多巴乡,世业制鞋。光绪初年举家迁来湟源,改行务农。桂荣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幼年时入私塾读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考入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毕业,被聘为西宁第五高级小学校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湟源第一高等小学在县知事陈泽藩、绅缙李耀庭、朱绣、杨治平等的支持下,创建成功,聘请桂荣为首任校长。“身安茅屋稳,心定菜根香”等楹联比比皆是,叹为观止。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湟源就读高等学校的约一百多人,就读湟川I、昆仑中学和国立师范的达200余人。社会公认的楹联大家还有湟源著名诗人芸志儒、题词家侯补知县靳事书、贡生赵文蔚、贺生华、靳柏龄、宁涵智、杨文茂等。不过在这些楹联大家中从未看到闫氏影子,他生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就读于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是杨治平、石殿峰、林桂荣执教下的学生,后来在乡村初级小学任教,在十多年中轶事遗闻对楹联做了一些抄本收录而已。可算个或未排列的“小字辈”,湟源楹联榜上无名也就尘埃落定。

其次,从清末以来流传至今的湟源楹联举不胜举。

笔者如数家珍略摘几对,与此相比从中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的水平高低。

湟源庙宇楹联中有:

文庙,也称孔子庙,是民国八年修建,是青海民国时期修建的唯一祭孔庙宇,其联云:先师贤于尧舜远;至成可与天地参。

民国十五年峻工城隍庙鉴心殿,前沿柱楹联,典故颇多,丰腴饱满,气势磅礴,讴歌丹地一呼三叹:地连青海,听胡笳羌笛,四夷来王;宇枕丹山,看蒲酒滕杯,万家生佛。

青海,主指历史上的西海,仙海,胡笳,鼓声;四夷即南蛮、东夷、北狄、西戎。丹山,主指日月山、南北华石山。蒲酒滕杯;从西域进口的大酒器滕杯盛满蒲叶的美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酒。

关帝庙联:赤面表赤心;青灯观青史。

伊斯兰清真寺联:至正至真至尊至大;无方无相无嗅天声。

千年古刹扎藏寺联:一峰高过千山顶;二龙戏珠绝境腾。

北极山庙有联:千里云烟皆过眼;万家灯火最关·心。

湟源名胜景点联中有:光绪三十年,湟源标志性建筑火祖阁联:紫气东来,金门旭日;阳春西耀,玉地祥光。

华夏名山日月山联:日为宝镜天天照;月作明灯夜夜光。

号为“天门峡”中佛尔崖,海藏寺联:法力无涯,海藏咽喉工蒙庇泽;太平有象,湟水源头泰清宁。

华夏景联中“响河尔”联:滩浪高抛,犹如三军应战;水流湍急,势若万马奔腾。三军:指古代步、骑、车兵。

湟源古迹遗存联中:唐代边陲国门石堡城联:昔日三军雄镇地;今却衰草遍城荫。土埋白骨血溅革;月冷黄昏鬼守门。

《山海经》中腕山翠水联: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址,放能就其高。

湟源村村修建《山神庙》联:远追虎狼千里外;近保村民万家乐。常来清风细雨;保佑丹城万民。保一方顺调雨顺;佑四时国秦民安。

湟源人物联中:赴藏谈判的北洋政府特使、甘肃政务代表团代表朱绣不幸于民国十八年血溅莲花台,后人有联:生是英雄,威震华夏;死为烈士,名垂域中。

湟源民俗联中:青海海青,风调雨顺;湟水水湟,人寿年丰。鸾凤和呜莲花并蒂;麒麟瑞叶玉树连枝。今日安门根基固;明朝财源与日增。门迎彭祖千年寿;户纳石崇万贯财。

彭祖:传说中仙人,据说长寿活到800岁。石崇:西晋富商,当时家中财产相当于西晋全年赋税。家产超过百万。

上述楹联中《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有吗?笔者翻阅几多所谓“名珠”,不见一例。然而湟源上述楹联中有的被遴选“华夏楹联”,有的记入地方史册,有的走进圣域庙堂。民俗楹联还大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湟源文3的一道风景,广为万民喜阅乐用,爱不释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虽说抄收录1400多条,好比芝麻摊了一场,真正具有湟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民俗特色的却挂一漏万,无一抄订,收录其中。故说它“大全”令人哑然失笑,说它“明珠”令人芒剌汗颜。“程文”称《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精心编辑誊录,并将湟源的楹联和自己创作的楹联加入。珠联璧合,遂成一部秦晋文化与湟源文化相结合、特色独具的楹联大全。”这样评价,笔者以为,言过其实,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却。”那么《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程文”说:“相当一部分楹联是土生土长的湟源货,集中反映了湟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说“所到三十余种商铺,似为湟源所有,如盐店、靴店、马市、车马店、陈醋店等”。这样冠名,令人百思不解,“程文”所指盐店,湟源实无所指,清末民国盐被湟源盐务局统管统卖,私人不允许经营,偶尔有一两家小商摆摊经销茶、盐,但不称“盐店”;湟源盛名制作藏靴,有十三家靴匠,是小作坊,不称“靴店”,新中国成立后有“藏靴合作社”;“马市”,湟源没有单独马市,在丰盛街设有“骡马市场”;“宰杀行”湟源称“屠家”;据《湟源县志》记载:湟源有四大醋房,即马醋房、陈醋房、王醋房、简醋房,但不称“店”;“车马店”有的叫果子店、轿车店、杨家尕店等都在笔者的家乡光华村,而湟源商店文盛合,三元店、洋东店、洋西店都分布在这里。却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无所问津“土生土长的湟源货”连商铺名子都叫不对了,著名的又被遗忘“那有土味”湟源货!“程文”还说“不同宗教的寺庙林立,这在楹联中也有所反映,如牛王、马王、牛马王、龙王、水神、药王等庙观楹联。”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在不同宗教寺庙林立中只有汉族民俗庙观楹联,但也寥寥无几,差漏太多,不足以反映湟源一百七十多处不同宗教庙观的文化景象。

湟源地处边陲,历史上是崇文尚武的地方,关帝庙l3处,菩萨庙8处、全神庙5处、财神庙4处、文庙3处、城隍庙2处、无量庙2处,还有禹王庙、玉皇庙、吕祖庙、福神庙、三清殿、三官庙、魁星阁、火祖阁、火神庙、龙王庙、文昌庙、结义祠、中山堂等,中原有的湟源也无处不有。然而奇怪的是《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上东方文化述庙宇隐姓埋名子虚乌有,却提出湟源本来没有的“寿鸡、井神、牛马王、水神”湟源地处蒙、藏、汉、回民族交融地方,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法幢寺、扎藏寺、东科寺、居士林、观音奄、金佛寺、清真寺、福音堂遍布城乡。

山神庙又称“扎扎”,大约有一百多个,可说村村都有。

这些庙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里却销声匿迹。

楹联故事范文第3篇

该书右页为楹联图片。印刷得漂亮精致;左页是文字,把作者名号、楹联名称、质地、规格、释文,交待得明明白白,对于联语的出处、款识、钤印、鉴藏印,查找得清清楚楚;对于楹联的说明、作者简介、联语全文的注释、楹联艺术赏评,尽皆详加剖析-并且将何为楹联,其产生于何时,在历史各个时期如何演进、发展、成熟的,阐释得清清楚楚,从而帮助读者破解了楹联的奥秘,豁然开朗,了然于胸。获益颇多。

楹联是一种文学,在中国诸多文学体裁中,是一种最为普及,又最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此种文学体裁,阅读的人群最广,几乎每个人都在读楹联,并伴随一生,婴儿刚刚呱呱落地。就为其张贴喜联,直到走完漫漫人生寿终正寝。又为其悬挂丧联。从阅读者学识层次来看,不论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还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出门入户也都阅读楹联。从楹联的覆盖面上来看。在中国的土地上,不论是穷乡僻壤的土坯草房,还是繁华大都市的高庙殿堂,凡是有人活动、生活的场所,都有楹联存在。从楹联的内容上来看,喜联、春联、节气联、婚联、寿联、灯联、言志联、名胜联、题赠联,应有尽有,诸如志士的节操,隐士的孤寂,清修的禅说,豪士的壮怀。闺房的欢乐,朋友的勉励,山川的壮美。历史的多变,社会的波澜,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从书法书写的书体上来看,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金文、甲骨文,无所不有。可以说,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阳春白雪,又最为下里巴人的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

“楹联”的原始时期指悬附于楹柱上的竖条形木质刻字装饰物。楹为堂屋前部的柱子,古建筑的厅堂,前后常有四根柱子,前两根独立支撑上枋及出檐部分的房顶,俗称“檐柱”或“明柱”,在建筑学上叫楹,因而悬附于其上的木联被称之为楹联。后来人们把楹联即挂着或贴在楹上边的对子。约定俗成为对联、楹联,历史极为悠久。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两块桃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在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的习俗。到了唐代,降鬼大神“神荼”、“郁垒”转化成“尉迟恭”、“秦叔宝”。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以后,逐步经过文人雅士的修饰提高,把汉语语言文学的所有修饰手法几乎都运用到楹联中来,衍化成写在纸、布、木等材料上的对偶语句。这种对偶句内容丰富,用语新颖。生动活泼,词藻典丽,哲理渊雅。要求又非常严格,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平仄要协调,对仗要工整,上下联内容要关联但又不得重复,成为我国精巧别致的文学体裁,全民族喜闯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楹联,《吴越春秋》描述,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一日,侍忠懿王(吴越王钱缪。在位于907-931年)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联句“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湖”于碧波亭亭柱。三十年后,按《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岁除日,蜀王盂昶(在位934年-964年)令学士幸寅逊撰词题桃符版于寝门,后蜀主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意“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意。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以上两幅对联。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文献记载的最早楹联。

宋元时期写楹联的文人雅士多了起来,朱熹,苏轼、娄明,赵孟頫、杨元成等,都有楹联记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也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苏轼是早期楹联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楹联作品古籍记载甚多,据北宋张邦基《墨庄漫步》记载,坡在黄州时,王文甫家在东湖,二人经常互访。一年除夕,苏轼到王家,王正在“治桃符”,也就是写春联,苏轼书一联于其上。“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说明桃符和春联是同时流行的,有的悬挂桃符,有的在桃木板上写春联。元代书写楹联的作者更加多了起来,据《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望赵家,其主求作联,赵盂頫题曰:“春风阀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火喜,以紫金壶奉酬,说明文人的楹联,已经能够换取丰厚的笔墨润资。

明清楹联进入成熟期,出现了很多楹联大家,朱元璋、刘基、解缙、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徐渭、史可法、董其昌,朱彝尊、翁方纲、梁同书、郑板桥、阮元、林则徐等。明朝初期书写春联成为时尚,《簪云楼杂说》就有这样一段“戏说”:太祖朱元璋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需加春联一幅。太祖并微服巡视,偶见独无之,询之为酶豕苗者,尚未倩入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竞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蛮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足以说明明代春联之盛,同时也说明楹联亦成为悬挂在厅堂的装饰艺术。

从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春联,尤其到了明代晚期,文人雅士间兴起了书联之风。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书家乐于以此酬应赠答。到了清代中期书风丕变,文人雅士好将书家以篆、隶、楷、草、行体书写的楹联,当作大雅悬于斋壁。撰写楹联成为时尚,盛况空前,它与书法巧妙地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独创,并传入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成为国际性的世界文学艺术。

早期的楹联墨迹原件,由于任其历史岁月的零落湮沉,没能保存下来,只能在古籍中寻找记载的联语。到了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它的书法艺术和收藏价值,楹联墨迹原件受到社会所珍藏。让我们欣喜的是,《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集》中文彭与董其昌的两幅楹联,被专家公认为世间现存最早的楹联墨迹珍品。萧燕翼先生说:文彭的行书七言联,应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楹联墨迹,书写得体有法度,咄咄逼其父,为文彭的真迹,十分珍贵难得。

文彭行书七言联:“满庭诗景飘虹叶;绕砌琴声滴暗采”。文彭长州(今苏州)人,为明代“吴门四家”文征明长子,生于1498年,卒于1573年。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书{去继承家学,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既有其父书法特点。又有古人遗韵,尤其篆隶,明弘治时期被视作“天下第一”。其弟文嘉当时也为艺坛俊彦,堪称“一门三杰”。此联语取自唐代诗人雍陶的七绝诗《韦处士郊居》第一、二两句,“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整诗描写的是秋景。前两句写院内,后两旬写院外,风光美好。琴韵悠悠。此楹联质地为手绘花卉笺,应为皇家御用,富丽堂皇,又配以文彭的秀美书法,相得益彰,亦显弥足珍贵。作为中国第一楹联墨迹,十分难得。此楹联墨迹曾经被原文化都副部长、著名书画鉴赏家徐平羽先生珍藏。又著录于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玉莲斋藏画》一书,显现其流传有序,不失为难得精品。

董其昌行书四言联:“群居闭口;独坐防心”。此幅楹联与文彭的“行书七言联”相比,虽然在时间上要晚了半个世纪,但董其昌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代著名书画家,他的书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直至清代中期,康熙(玄烨)、乾隆(弘历)都以董书为宗法。董其昌一生书法用力极勤,又享高寿,故传世作品极多。京、津、沪、辽、吉诸博物馆收藏皆有可观。但其楹联法书墨迹,确极罕见,根据现在的查考,可以说此件楹联作品。润中有苍,苍中有润,墨色干湿恰到好处,秀美中见笔力,笔墨中凸显习古功力。既是董其昌书法作品中极致的精品,也是董其昌唯一一件传世的楹联法书墨迹,可以说更为珍贵难得。从联语内容上来看,为一幅朋友间的勉励联。是董其昌写给项圣谟的,教导项圣谟修身养性,平时与众人在一起时,切记不要随意讲话。言多语失,谨防是非。自己独处时,不要有无益的妄想,以防伤身。史籍载,项圣谟与董其昌交往甚密,董长项43岁,项受益颇多,此联语即为极好例证。

而邵弥隶书七言联,应该是我国最早有纪年的楹联:“竹池裁酒邀山简;草阁题诗愧薛能”,款题“庚午嘉平长女祥裔索书”。“庚午嘉平。即明崇祯三年(1630年)腊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日嘉平”)。腊月为每年书写春联的时期。邵弥按照大女儿的索求,题写的这幅楹联。因为邵弥与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增、卞文瑜、李流芳、王时敏、王鉴为“画中九友”,好学多才艺,性迂癖不谐俗,希望女儿也能以古人山简、薛能为范,享受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人们相互交往中,求索或馈赠法书楹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交往的时尚。

而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楹联,不仅文采风流,还更有着独特历史价值。如冒襄“草书七言联”,“树吞三径月;采洗一瓢诗”。冒襄生于1611年,卒于1693年。32岁,明崇祯十五年,副榜用台州推官,不就。善书,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与桐城方以智、阳羡陈贞慧、归德侯方域为明季四公子。缘其为明遗老。人清不仕,联语故用典,借古圣,赞贤隐,草书亦极富创造精神,刚柔纵横,纵逸飞动,穷天地事物之变。发喜愕忧愉之情,激情充溢而不失矩度,为冒襄草书精品。此楹联曾经被清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孙承泽珍藏,又为近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递藏,流传有序,十分珍贵。高风翰篆书七言联:“壶尊有酒飨宾朋;钟鼎祈年宜子孙”。高凤翰为扬州八家,以绘画名于世,书法也独具风采,精通篆书,此篆书七言联。凝练道劲,貌拙气酣,富有金石气,与联语内容相配。更显高凤翰文化底蕴的深厚。朱彝尊隶书七言联:“雅有闲衿寻水石;但惊妙语杂风烟”。朱彝尊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尤擅长隶书,官检讨,后入直南书房,此楹联秀逸之处,颇具《曹全碑》笔韵。再加上楹联质地为宫廷手绘描金八宝云蝠纹蜡笺,富丽堂皇,更显珍贵。

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以朴为考古原树;其真自写斜阳花”。吴昌硕为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一生以诗、书,画、印“四绝”名震海内外。此联在用笔上,行笔、转折果断道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为吴昌硕石鼓文的精品。联语内容上看,吴昌硕的审美取向主张自然美。以朴为秀,联语引自南宋刘辰翁词《六州歌头》“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就更显贴切。齐白石篆书五言联:“大福宜富贵;长寿亦康强”。此楹联是齐白石先生书赠给章伯钧先生的。章伯钧是著名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光明日报》社长等职务,所以齐白石先生以篆书书写的联语相赠。畅适纵横,大开大阖,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表现力,为齐白石先生篆书精品。孙文行书五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联为孙中山先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月在同盟会老友谢逸桥家“爱春楼”小住时所书。联语取《孟子·梁惠王上》:“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手迹老成持重,浓墨大书,豁达从容,风采神俊,为孙中山先生人格的映现。1927年杨永青先生荣任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时,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直至今日,仍为苏州大学的精神精髓,经典象征。梁启超隶属七言联:“窗外日光飞野马;洞中云气隐琅玕”。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此联是为李厚基任福建督军所书。联语上联出自《唐诗纪事·韩偓》,取韩僵因赵崇事贬官去福建赋诗一首中的三、四旬“窗外日光飞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下联出自唐李坤《七律·华顶》颈联:“天外鹤声随绛节,洞中云气隐琅王于”。陈独秀篆书八言联:“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秀才出身,旧学根基深厚,上联出自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下联取自《宋书·武三王传》。楹联墨迹原为中央宣传部长梁寒操旧藏,篆书体势雄健浑成,十分精彩。蒋中正的行书十言龙门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诚心以求之,诚心以处之”。蒋中正文史修养很高,对于曾国藩著作、孙子兵法等都有较深理解。此联语是蒋中正为其得意门生、上将、宪兵司令张镇所书。读此联语,不仅使我们学到龙门联的格式,看到蒋中正的书法风采与文史底蕴,还能使我们了解到国共合作时期,张镇、张学良两位将军,对国共合作做出的贡献。茅盾行书十五言联:“听九州东风送艳阳,雄文五卷喜出版;看城乡抓纲以治国,派猛批揭”。茅盾先生是继鲁迅、郭沫若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代表,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务。从此联语,不难看出我国在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烙印。于非圈行书七言联:“风搂高敞风光丽;龙辔迂徐日景长”。此联为于非誾先生以宋徽宗“瘦金体”书写,更加文人气,洵然大家之风。康生草书四言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康生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至老练书不辍,此联是为中国人民大将肖劲光所书,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楹联故事范文第4篇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的基本要求是要上下联对仗即对偶,上联与下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要字数相等,平仄协调,左右对称,意义相连或者相反。对联具有用语典雅、文字精练、对称性强、形式优美等特点,是文字与声律艺术的结合,富有艺术魅力,因而深受国人的喜爱。

一副对联一般为两句(两联),即上下联,对联都是竖着写,竖排右为上左为下,即迎面右手(右边)为上联,左手(左边)为下联。但是,近年来商店卖的印刷品对联横批都是从左往右读,许多人家贴春联也把上联贴在了左边,这大概也是与时俱进吧。

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建筑物如官府民宅、寺庙道观、舞台商场等;红白喜事如结婚、贺喜、吊丧、乔迁等,都会用上对联。

在中国古代以至民国时期,幼童自接受启蒙教育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适应这一需要,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其中以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李渔(字笠翁)的《笠翁对韵》最为有名。这两本书都是按韵分编,字数从单字对到十一字对,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该书声韵协调,语句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幼童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卷一“东”韵第一段各类内部相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天文类;“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鸟虫类;“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物品地理类;“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建筑物类;“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景色类;“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人物类。经过声律启蒙教育,一般读过两三年书的学童,就可以作诗、写对联了。

笔者多年来在编稿、审稿、审读中,常常发现一些作者――其中不乏博导、作家,将一些不是同类的事物或者不对称的字词对举,看了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在名山胜水、寺庙园林,以及家居、题赠方面,留下大量联语,古代就有联语爱好者对其辑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楹联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优秀楹联辑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分量较大的如《中华名胜对联大典》等。中国古代优秀对联(楹联)之集大成者,目前当属龚联寿主编的《联话丛编》,该书囊括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等39种,340万字,精装8册。除了上述对联辑本外,名联鉴赏、妙对故事类图书更是不可胜数。这些图书的出版不仅满足了楹联爱好者的需要,也推动了对联创作与普通民众的结合,例如,近几年临近春节中央电视台面向向全世界华人开展征集春联活动,就有很多人参与。

下面选几副名联供大家鉴赏。

1.北京潭柘寺、开封相国寺等处弥勒佛殿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南京多宝寺等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笔者仅从所藏楹联书籍中检索,即得到与上述文字大同小异的楹联20多副,可见这副楹联很受佛教及世俗民众的赏识。弥勒佛坐像的特点是:满脸堆笑的大肚子和尚。这副楹联平白如话,非常好懂:弥勒佛慈颜常笑,而且度量大,能容得下“天下难容之事”;不仅如此,对那些因为一点小事便萦绕于心者,他要以笑启示其醒悟,“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楹联劝导世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及高尚的德操,故而受到世人的喜爱,不少游客到了弥勒像前都会虔诚膜拜并记下这副楹联。

2.南阳武侯祠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清咸丰时南阳知府顾嘉衡为南阳武侯祠写下的著名对联。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这是说的一桩历史“公案”。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记载刘备三顾茅庐时有一个“隆中对”,隆中在湖北襄阳。于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襄阳还是南阳,历来存在争论。顾嘉衡是襄阳人,任南阳知府,南阳各界让他给武侯祠撰联,本是个难题。但顾嘉衡写下的这副楹联,要大家从大处着眼不必在细节上争论不休。这副对联曾名噪一时,广为人们传诵,即使今天读来也可发人深思。

下面说两个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

王羲之贴春联。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过年时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叫儿子贴到大门两边。因为人们都喜欢他的书法,刚贴上不久就被人揭走了。他又写了“莺啼北里,燕语南郊”贴上,第二天早上又不见了,到了大年三十门上还是空空的。他夫人要他再写一副,于是王羲之又写了一副对联,叫儿子截下来一半贴到大门上。准备来揭对联的到他家门口一看,只见上面贴的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谁也不揭了。到了春节早上,王羲之才让儿子将下半截贴上去,便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其实这只是个故事,贴春联兴于宋朝大行于明代,东晋时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呢。

唐伯虎给商人写对联。传说有个商人新开了一个铺子,这个商人不通文墨还要故充风雅,请求大名鼎鼎的风流才子唐伯虎给他写对联,想以此扩大影响。唐伯虎见他拿有丰厚的润笔,于是写了一副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这个商人看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皱了皱眉头,于是唐伯虎就重新写了一副:“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一看,高高兴兴地拿着走了。

利用对联这一文学样式,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鞭笞讽谑,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明代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这一副对子就是那些“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人的画像。

有的人不努力做事只想靠烧香拜菩萨就发家致富,有人为财神庙撰写了一副楹联对其进行讽刺:“没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读来让人捧腹。

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古代工具书少,对某些字词典故不知道是正常的事,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笑话。清代道光时,有一位礼部会试的考官,见一份卷子中有用《诗经》“佛时仔肩”者,批注:“佛字系梵语,不可入文。”还有一份试卷用《周易》“贞观”二字,又批云:“贞观是汉代年号,时文不可用。”其实“佛”是多音字,在这里读bi,“佛时仔肩”是辅助的意思;“贞观”在这里不是年号,更不是汉代年号,而是以正道示人。有人作一副对联嘲笑考官:“佛时是西域经文,宣圣悲啼弥勒笑;贞观系汉代年号,唐宗错愕汉皇惊。”

楹联故事范文第5篇

跟我一样,Lily说,她喜欢一切紫色,也因此爱上了紫色的蓝花楹。虽然叫做蓝花楹,但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紫色。其实,我去的时候,已经不是蓝花楹盛开的季节,但Lily依旧带着我,在城市中到处寻访花的踪迹。

圣马丁广场旁,一棵巨大的蓝花楹树下,坐着一对喝马黛茶的情侣,抬头是漫天紫色的云霞,低头是一地紫色的落英,那是我见过的最浪漫的场景。Lily在地上捡起一个咖啡色的硬荚说,你看,这是蓝花楹的种子。蓝花楹的种子,总是在花落之后,慢慢结荚生成,先是绿色,然后变成淡淡的咖啡色,看起来与浪漫的紫花毫无关联。爱情总是很浪漫,但瓜熟蒂落之后的生活,一定应该很平实。在Lily眼中,这个季节,才是最好的花季,因为你可以看到她的前世今生。

紫色中蕴含着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或许注定了她只能在冷艳中暗藏热情,在孤独中等待爱情。在阿根廷,蓝花楹的花语是在绝望中等待爱情。花的语言,简直与色彩是绝配。蓝花楹当然不是布市独有,这里的蓝花楹甚至远不如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以及南非的比勒陀利亚有名。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布市人对她的喜爱。有位阿根廷著名的作家,甚至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棵蓝花楹的传奇故事,据说,这棵树甚至可以按照人们的要求,吹出各种不同的探戈舞曲。在布市,有很多人相信,这并不是传奇故事,而是真实存在。

相关期刊更多

供应链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物流与供应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物流协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