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楹联书法

楹联书法

楹联书法

楹联书法范文第1篇

7月30日上午,一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到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广州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和广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楹联书法展,开展主题为“以党史为声,感受初心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

几百件美术书画作品在展览馆内,述说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党员们在一幅幅经典作品前驻足欣赏,不时就参观感悟与身边同志进行交流。“我喜欢这幅作品,他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抗战的事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伟大精神”党员陈扬指着一幅名为《红旗不倒》的美术作品发出感叹。以作品为媒,以党史为声,党员们透过这一个个无声的党史题材书画作品,仿佛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振臂高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乘风破浪。党员们被革命先烈为了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信仰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支部还以本次参观学习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以“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题,就学习心得进行座谈研讨。

本次活动丰富了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在党史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不断汲取前进力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楹联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楹联;陈设艺术;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一、中国传统楹联陈设艺术简述

楹联,俗称对联,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华之一,有着诗中诗的美誉。楹联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楹联文化是具有极强渗透力的文化,既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又为文人雅士喜闻乐见楹联艺术,主要是将文学诗词和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即用书法把诗词的句子书写出来,有时也将雕刻艺术融入其中,即把书写好的联句雕刻在石质和木质的楹柱上,形成各种石刻和木刻的楹联。因此,好的楹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中国传统楹联陈设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布局组成。传统楹联在室内讲究对称美。它天然具有内在对称质素,能够在字数、字形、字音、字义上自然形成两两相对,在室内中通过左右均分张贴、悬挂,空间布局组成愈加显现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

(二)空间功能。扩展室内空间,中国传统楹联,常常用写意的笔墨,渲染出室内的环境特色,使眼前有限的空间扩展到环境美中去,而且在室内空间上,通过诗词表达的文学意象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楹联的艺术意境,使室内空间在心理上得到了无限的扩展。

(三)装饰手法。在室内中的装饰性。撰写楹联,终归是要张贴、悬挂在室内门庭或其他处。而这种张贴、悬挂,又起到了装点、修饰的作用。室内楹联是极具特色的装饰之一,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中的重要体现。

(四)材质表现。传统的牌匾从材质上划分,主要有木质、石材、竹制和金属,但以木质居多,石材和金属的较为少见。牌匾漆地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红、蓝、绿、棕等颜色。

三、中国传统楹联陈设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一)渲染主题。渲染主题与概括空间意境,在室内中广泛运用励志楹联,它直接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抒发主人的情环,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的理解和感受,使室内空间的意境更加深远。室内楹联讲究对称,优美,融散文气势与韵文的节奏于一体,浅貌深衷,蓄意深蕴,内容丰富。

(二)营造意境。营造室内中的楹联艺术意境,要以表达和展示室内楹联的艺术美为特点,将艺术美和生活美高度统一。室内艺术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室内楹联艺术美需要借助文学传达审美主体的感受,表达一定的艺术美学思想。因而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和审美的价值,楹联在室内中是不可或缺的营造空间意境艺术珍品。

(三)强化内涵。强化室内楹联的艺术内涵,楹联是室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诗词、书法、篆刻艺术于一身。室内楹联既是室内陈设艺术又是书法艺术。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楹联借书法形式展示流传,书法借对联形式流芳远播,彼此的相互衬托强化了室内中的艺术内涵。

(四)传承文化。传统楹联在室内空间中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运用文字和书法的形式来传达审美的观点,同时活化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使室内楹联更具有文化内涵。传统楹联陈设艺术的基本形式,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文化传统,意味着中国文化观念和表现手法不同于西方文化。

四、传统楹联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表达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华夏文明,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室内中利用传统楹联和匾额的形式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如在无锡东林书院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状态下享受不同文化内容,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境界。如果将类似的楹联用于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无疑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达文学意境。由于传统楹联表达的文学意境,楹联也叫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列,或反对,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来表达某种意境,写景言物,抒情明志。上下联并列,意境相同。上下联意思相承,表达一种文学意境。

(三)强化空间艺术。传统楹联和匾额在现代室内中的应用强化了空间的艺术感。特别是对于具有春联情节的中国人来说,首先它具有亲切感,其次它给室内空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再次它加强了室内的艺术魅力。传统楹联在现代室内中不是简单的绿化,而是一个能满足不同入住者要求的艺术品,充分利用在现在室内中发挥较大作用的楹联和匾额,对现代室内空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四)彰显人文情趣。室内楹联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彰显人文气息。楹联的对称美是一种形式美,已被中国现代室内陈设艺术所接纳,中国人自古就有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及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重视事物成双配对的对称与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对称美的追求,楹联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对偶辞格,但是将传统楹联的这种对称美应用到现代室内中时,其内容必然反映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达到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任先大,傅小松.中国楹联发展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楹联书法范文第3篇

一、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文学形式剖析

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文化园中的一支奇葩,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加之与书法的美妙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独创。

1.楹联的文学知识

楹联亦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我国现存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题在桃符板上,置于寝门左右。由此可见楹联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意义。楹联的内容、领词、断句、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

2.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文学形式的缺陷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制定创作对联的六条基本规则,花果山风景区大门的楹联则错误百出,如上联“此山半步”与下联“小说所言”的词性、结构均不一致;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节平仄不相对;上下联语意不相关,称作“对开”,是对联中一忌。

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书写格式也存在着明显纰漏。楹联的书写应竖写,不用标点符号,上联在右,从右至左写;下联在左,从左至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而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书写格式则是山寨版的龙门写法,不仔细看真的很像,仔细一看让人哭笑不得。

二、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楹联的内容剖析

1.上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花果山与《西游记》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这句话未免说的太大了。什么叫西游记?显而易见是向西这个方位游的记录,全书故事主体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取经,降伏妖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西天取回真经。而不是“未出此山半步”一直停留在花果山上绕圈子,只有离开花果山往西前行,才能发生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取经故事,因此,说《西游记》处处离不开花果山实属牵强。

也许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吴承恩以花果山为蓝本,来到花果山,把所见所想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写出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因此赞叹“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但是如果您稍微了解《西游记》,便会知道这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例如,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如《酉阳杂俎》《百怪录》之类的小说野史,为他创作《西游记》奠定基础。再如,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从《大唐西域记》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为《西游记》提供创作背景。吴承恩创作出令中华民族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完成的,并不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2.下联“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

上联错误百出让人贻笑大方,下联更是不应该出现在景区大门上。

“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这句话本身,无论是形式或内容皆无错误,意思是历史上唐玄奘从西天取回的经书三藏(法一藏、论一藏、经一藏)传入我国,并非像《西游记》这部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联语是由镇江金山寺首座和尚梦初为花果山海宁禅寺撰写的,挂在海宁禅寺的山门上。高僧题写的的联语是站在佛教徒的角度上,澄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一些说法。

联语出现在寺庙门前无可厚非,且相得益彰,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增加游兴,给海宁禅寺画龙点睛。但出现在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上,则让人不可思议,瞠目结舌。大家都知道花果山以“神奇浪漫”为最大特色,奇异的山水特色与多彩的神话传说,使花果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是花果山经营旅游业的最大亮点。游客朋友们为了体验《西游记》描述的仙境,不远千里来到这个神话世界,刚到门口还没进门,就迎面被泼上一头冷水,满怀憧憬的游兴大打折扣,真是大煞风景。即使接下来行程中所欣赏到的与《西游记》有关的景点让人惊叹不已,但一想到大门口的“并非小说所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三、如何更改楹联的提议

一副楹联立意再好,但与对联的写作基本规则相悖离,又出现那么多纰漏,便再也无法算是一副上好的佳联。既然美人的脸出了问题,“修脸”势在必行,如何修、如何改,这个问题发人深思。

1.全国范围广泛征联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其灰头土脸地更换楹联,不如由花果山风景区管委会大张旗鼓的面向全国广泛征联,借着全球信息国际化的东风,在征联的过程中无形地为花果山做宣传,这样既免费做广告,又能征联,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征联也给人们提供参与部级重点景区建设的机会,这种主人翁的光荣使命感,激励人们尽心尽责地为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楹联出谋划策,同时也能让大众感受到景区管理的民主,对花果山景区增添一份好感。

广而集之的楹联再从中选优,取前列进行一次网络投票活动,再次产生广告联带效应。把决定权交给老百姓,那么最终确定下来的楹联必是人们的心声,届时花果山不再只是孙大圣的老家,更是全国人民的家!

2.书法艺术表现楹联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连云港市虽然只是中小城市,但卧虎藏龙,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并且早已成立市诗词楹联协会和书法协会。相信只要有需要,这些民间书法家必会竭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由家乡人民书法艺术表现出的楹联将成为花果山景区一大新亮点。

当然,上述对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楹联的剖析与修改意见,仅是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其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但我相信,在众多热爱旅游事业、热衷于家乡旅游建设的朋友们共同努力下,我们家乡的花果山必会被建设得愈来愈美,以更佳姿态,迎接享受幸福生活的四方宾客。

参考文献:

[1]陈凤桐.从两副对联说起.连云港日报,2009.

楹联书法范文第4篇

楹联的发展与作用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集哲学、诗词、书法之大成,熔思想、文化于一炉,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举,对警醒人生、净化心灵、鼓舞斗志、开阔胸襟具有重要意义。楹联作为国粹,在培养人们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作对联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的启蒙方法,是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有人说楹联脱胎于唐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众多唐诗中,都有楹联的影子,唐诗为楹联的发展提供了甘泉厚壤。如格律诗中的对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等。当然,诗中的对句不一定都能成为完全意义的楹联,但这的确是楹联发展的滥觞。楹联不同于对仗严格要求的诗歌,它更灵活而且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大都以优美的韵律、工整的对句形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此外,我国也有专门的属对教材,如《声律启蒙》《习对歌》等。其中的很多名联对句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如“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二年级)等。

让楹联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为让学生认识并喜欢楹联,笔者鼓励学生每人自选一幅励志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优秀的楹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此笔者建议学生将其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并谈体会、写认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警醒教育自己。

有了对楹联的初步认知,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对联便提上日程。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为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做整体把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结合文章主题,出对“惊弓之鸟,虚发雁落神技高”,请同学们对下联,大家兴趣高涨,对出了如“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人心暖”“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见识浅”等不错的下联。一副对联就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概括能力。在日常学习中,笔者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出一联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对下联,并选出较好的进行展示赏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学们学习对联的激情倍增,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学写楹联的过程中还可以掌握语法知识。初学者难免有时对句不够规范。为此,笔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加以指导修改。同时也经常进行词语辨析训练。如“轻风( )细柳(选词:吹、拂、摇、扶),淡月( )梅花(选词:照、泻、映、失) ”等。推敲对联的过程,就是对音律、词性、词类以及比喻、象征、反复等修辞方法了解和应用的过程,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比单纯地讲授枯燥的语法效果好很多。就这样,在炼意、炼词、炼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要提高作联水平,离不开日常训练。笔者鼓励学生自写励志联、嵌名联等,并结合重大节假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楹联征集活动,同时在班级设置了“今日对联”展示台,由学生轮流展示创作作品,极大提高了学生学联兴趣。一副好的对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内涵。日久天长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联,为作文增色,使文章出彩。学生在学联中感受经典,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楹联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楹联包涵着语言文学、汉语拼音、遣词造句、诗词歌赋、地理历史、观察分析、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和能力,每一副对联都是哲理和文化的集成,都有历史与生活的写照,远远地超出了课本知识的范畴。让楹联走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汲取楹联文化的精华,感受其魅力,而且能扩展知识外延和丰富知识内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学业成绩,还能从楹联文化的哲理中感受到教育、获得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

楹联书法范文第5篇

大树对小草。“大”对“小”,“树”对“草”。

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对子: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供应链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物流与供应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物流协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