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彩课程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

1水彩教学模式的现状

艺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只有加强绘画观念的探索实践,多去感知新的血液,艺术作品才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更能吸引观者的目光。水彩艺术亦是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陆续在各个高校中出现。在这短暂的水彩画专业教学历史中,我们的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作出了辉煌的成绩,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水彩画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在我国仍然一直处于尝试、探索和研究状态之下。我国现有的水彩画教学模式基本承袭英国和苏联等国模式,虽然近来引进了一些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水彩画教材,但其内容依然是讲授水彩画技法为主,忽视了审美、材料、创作等方面的教学探讨和知识传授。在国内外有很多水彩画画家发表了部分关于水彩画教学及改革的论文,但都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还在探索阶段。

2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水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方法正好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创作的方向,去发现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等要素的联系,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教师从单一的美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引导者;学生在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创作主题,突破传统绘画思维,感知新的观念,创作出富有个性、主题鲜明的艺术作品。

3研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美术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且一直处在变化和改革之中,教学方式也在做出改进。在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育普遍受“苏联模板教育”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将美术作为单一的专业技巧来对待,过于偏重美术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学习,忽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我校美术学院水彩专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在我校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3.1划分研讨实验小组

研讨式美术教学课堂与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有较大差别,需要授课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建立研讨实验小组,与学生互动,建立研讨基础,在研究讨论中教与学。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组,以投票方式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招募自己的成员,建立自己的团队。此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课程创作任务,由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技法等等方面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只需把握大的教学方向,为各组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帮助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对多的模式,而是一对几个团体的模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宽教师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作创新性,也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创作出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3.2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水彩教学主要以体现教师本身的专业示范性和艺术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研讨式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方法。除了建立研讨实验小组,还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讨教学课堂中只是引导者,而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相关美术作品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研讨式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还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研讨教学,解读重要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地信息资源。此外,在其他平台中提高眼界、提高鉴赏能力、拓宽创作思路、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在整个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应充分鼓励和引导各小组的相互讨论,并结合各小组的思想碰撞结晶进行分析引导。通过研讨式教学实验,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索,在学生自主研讨和师生研讨的过程中有更大收获,达到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3.3教学效果评估

研讨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估工作。高校美术教学注重教师的示范辅导和学生学习的实践互动能力。所以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的表现,需要与学生将来的成就联系起来。比如教师艺术思想的传授,艺术修养的表现可以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于教学效果所进行的评估,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形成艺术思维、美术观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加入了讨论能力的测评,最后再结合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3.4教学实践总结

美术学水彩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较好地融合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化、个性化、自主化。教学效果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划分研讨实验小组,采用小组面对面研讨、教师与小组研讨、多媒体教学、课外考察与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作创新的能力;第二,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教学要求,与培养方案要求相一致;第三,在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较好的使现实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且注重将研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水彩专业人才;第四,从教学成果来看,创作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有部分作品入选各类展览;第五,研讨式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模式。

综上所述,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在原有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上进行了革新;通过研讨式教学实践的探索,进一步健全水彩画教学与实践体系,并真正地将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水彩画艺术人才,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2009(12).

[2]李勇.美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风景画艺术的特点风景色彩等方面 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风景画艺术富有的特色及鲜明的色彩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风景画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风景画。②根据对像进行写生。

3、情感目标:通过对风景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创作。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如何欣赏与绘画风景的知识、进行户外写生。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教学难点:学习如何欣赏风景画,怎样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风景画的画法

步骤一:导入新课

〔播放〕:——《水彩画教学》。

1、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绘画吗?

②风景画有那些特色?

引导学生小结:欣赏风景画的色彩,了解风景画的画法。

2、教师总结,水彩画正如它字义所明示的——是用水作为媒介调和颜料,从而达到艺术家创作目的的一种绘画形式。就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描绘景物这样的理解以及人类目前所发现的史前壁画而言,水彩画是人类绘画史上最为古老的画种之一。

(板书:色彩丰富的风景画)

〔课件演示〕:(出示风景画的资料)

风景画的图片——视频——老师讲解与创作

3、教师提问:如此美丽的风景画,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步骤二:介绍风景画的知识。点击:〔课件播放〕——风景画视频教学——学习风景画资料。

1、起源:

教师讲解:风景画的起源与画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风景画,风格多样的风景画,风景画的的基本特点。

2、意义:

讨论:为什么要走进大自然学习大自然的色彩?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风景画是绘画中比较有意思的一门艺术。是用写生和欣赏相结合的艺术,把风景人物形象的进行描述,以丰富多彩的颜色来描绘大自然的真,善,美。

3、风景画的艺术价值:

(请学生谈一谈风景画的美感)

教帅总结,风景画既是一种绘画,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4、风景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问:风景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多姿多彩的风景无处不见,但是我们要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来描绘,记录这美丽的画面,并且赋予他生命的意义,情感的色彩。

步骤三:风景画的画法:

〔课件出示各种风景画的图片〕学生谈谈这些风景画的好看之处。

教师总结:风景画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艺术,各种风景画的风格各异。 介绍特点:

① 构图:在整个画面中物体的摆放位置,有中心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等。

② 在构好图的基础上,用熟褐或群青把风景写生的对象的大体位置,比例勾画出来。

③ 铺大色调;从写生对象的主体开始上色,确定画面的冷暖关系,铺好大色调。

④塑造;开始对主体进行细致刻画,在对其次体进行刻画。

⑤调整;对画面进行调整。

1、演示创作过程:〔播放——演示课件〕

①起形。

②定出对象的位置。

③铺大色调。

④刻画。

⑤调整。

2、完成一副色彩风景写生作品。

步骤四:学生课堂观看色彩写生视频,教师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色彩风景画写生

步骤一:组织教学、导入 新课。〔课件播放〕——风景画资料。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如何进行风景画创作

1、教师提问:那位同学知道风景画的意义?

2、教师讲解:风景画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也可以为他人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作为欣赏艺术来装饰房子或公司等。

3、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景色彩颜色非常丰富,不同的颜色象征不同的品质、性格、气度。

步骤三:如何调色

1、固有色,

2、光源色,

3、环境色

步骤四:作业 要求:〔出示课件〕

1、完成一副色彩风景画写生

2、注意事项:

①构图合理。

②色彩协调丰富。

步骤五:课堂欣赏

学生欣赏大师绘画作品

教师进行讲解。

步骤六:点评作业

方式:把学生完成的写生作业贴在墙上进行比较,表扬画得好的作业,鼓励画得不太好的同学继续努力。

小结: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墙绘艺术;色彩构成;互融式应用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145-03

近年来墙绘艺术以其个性、时尚、环保等优点在建筑装饰设计市场上广受欢迎,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墙绘设计中得以充分展现。在墙绘创作中,懂得怎样准确、合理地运用色彩来体现墙绘设计的主题,是墙绘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技能。而对色彩构成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墙绘设计师能否设计出优秀的墙绘艺术作品。墙绘艺术与色彩构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的互融式应用

(一)色彩构成原理是互融的基础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感知出发,利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性地研究色彩的性质、心理效应等,以此总结出色彩构成原理,并按照色彩搭配原则重新构筑色彩,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组合形式。墙绘设计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能够引导艺术家自觉地根据色彩构成理念的主导方向而展开对色彩构成的具体运用,并从美学的角度支撑色彩构成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之中。墙绘设计作品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室内整体效果,而色彩的构成方式直接影响着墙绘作品效果。色彩构成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是墙绘设计的重要理论支撑。

(二)题材与构图

色彩构成作品的设计题材主要分为抽象形设计与具象形设计两种。色彩构成抽象化设计即将色彩表现于抽象的形态之中,抽象形色彩具有强烈的现代装饰韵味。这种强烈的抽象的色彩语言应用几乎成为当代墙绘中色彩表现最为强烈的视觉特征;色彩构成具象化设计要求构图具体化、形象化处理。在色彩的构图方式上,为了突出画面主体选择具有相应特征和关系的色彩进行恰当布局,形成既对比又统一的整体。色彩主要通过平面表现、三维立体表现的构成形式来展现它所独有的视觉魅力。其中,平面表现主要在色块处理方式上追求平面化,因而在视觉上色块显得单纯而均匀。这种色彩表现形式装饰性很强。三维立体表现其实是色彩在平面上呈现的立体假象,其中运用了色彩近暖远冷的感知规律,拉开色彩在视觉上的距离,再结合形体上的透视原理,以此强化画面色彩的空间感与体量感,实现了平面状态下的空间感,从而增强了作品在视觉上的冲击力。

墙绘设计的题材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如国画、油画、水彩。不同的建筑环境需要用不同题材内容的墙绘作品来装饰的要求促使墙绘作品选题呈现多样性,同时带来了墙绘作品创作的构思、构图和色彩的多样性。

(三)色调与环境空间色彩

成功的色彩设计是将画面中各种不同的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协调、统一,形成某种色彩倾向并从属于一定的情调和氛围。而画面所体现出来色彩的整体倾向即色调,它决定了作品色彩是否具有感染力,也体现出墙绘作品的总情调。墙绘作品作为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其色彩与其周围的环境空间色彩密切相连,建筑及环境与墙绘作品在内的整体空间的色彩共同构成了环境空间色彩。一方面,墙绘色彩受到周围环境空间色彩的制约,当创作者为建筑环境设计墙绘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其色调与环境色调的协调性。另―方面,墙绘色彩在定位环境空间的功能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处理墙绘作品色彩关系时,要考虑到画面色彩与环境功能是否匹配,并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来设计墙绘作品色彩,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如家居空间的墙绘色彩设计,在色调的选择上应服从于整体室内家具装饰色彩。总的来说,中纯度、弱对比的色彩搭配,可营造温馨、宁静、柔和的氛围,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若是在酒吧游乐场、舞厅等娱乐场所中适当地使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以及热情、轻快的暖色调,与此类环境中欢快、热烈的气氛协调,如此可吸引注意力并与环境空间的功能完美契合。

总之,在墙绘作品的整体色调的处理上,设计者要从全局上审视周围的环境,既要美化环境,又要从现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出发,确定正确的色彩的搭配方式,通过色彩美去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借助色彩的力量来增强环境空间的视觉美感与实用性。让环境和墙绘作品浑然一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不是让墙绘给人一种表面装饰品的印象。

(四)制作手法与媒介

在制作工艺流程上,墙绘艺术的绘制传承了色彩构成的作画过程,即使用铅笔起稿,然后在铅笔稿上着色、深入刻画,最后再根据画面进行整体调整。在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的纯手工绘制着色,墙绘艺术如今也追求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如对印,泼墨,喷绘,计算机软件处理等辅助技术也使得墙绘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用这些表现手法所提供的平台,可以有效丰富和完善墙绘艺术视觉效果。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墙绘设计与色彩构成的绘制都使用的水溶性的粉质矿物颜料。色彩构成练习运用的是水粉和水彩颜料,工具常用水粉笔、勾线笔。目前墙绘使用的作画材料都是环保型的无毒无味的丙烯颜料,除了兼具水粉和水彩颜料的优点外,丙烯颜料还不容易褪色,颜料干后的日常清理也很方便,用湿布或干布擦洗都可,完全与墙面融为一体,水彩笔、水粉笔,排笔等含毛质的笔都可使用。总的来说,墙绘的色彩设计要合理选题与构图,同时综合考虑环境空间和工艺制作的要求。

二、墙绘艺术对色彩构成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色彩构成教学现状

色彩构成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当前在课堂练习中却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课堂教学多属于纸上谈兵,过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觉得课程教条化,缺乏趣味性,作业呆板、程序化,不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色彩构成课堂教学出现困境。

(二)墙绘艺术对色彩构成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教师通过墙绘设计的主题性教学引入,发现墙绘设计能够达成案例教学的途径,墙绘设计在教学中能够突出职业技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色彩、表达色彩的能力。在墙绘艺术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手绘技能,还将色彩构成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通过墙绘设计色彩调配练习实践,熟练掌握色彩调和技能,通过不同室内空间色彩搭配设计将色彩联想等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审美能力在练习过程中也得以提高,对于不同环境的色彩构成设计、不同场所的色彩搭配更容易理解与表达。

三、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互融式应用实现的策略

(一)结合专业特色,促使色彩构成课程专业化建设

色彩构成不等同于色彩设计,以系统化的色彩构成理论知识学习为支撑,通过专题性的色彩调配练习让学生学会管理色彩,让色彩设计更合理地运用于专业社会实践中。就建筑装饰专业而言,培养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是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上也应紧密结合专业,具体到每一次课题练习,布置与专业相关的主题练习,比如不同室内功能空间的色彩设计,不同装饰装修风格的色彩设计等,更具专业性的课题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更高,设计思想能得到更完美的呈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在传承中创新

墙绘艺术作为实用艺术品,艺术性和技术性必须同时兼备。在新时代下,为保证墙绘作品的独有性,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家居风格设计不同的图案,配制不同的色彩。墙绘艺术作为色彩构成实践应用的载体,在不同时代要体现时代特性,不能脱离现代轨道。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技术结合的墙绘艺术,既吸收了色彩构成美学原理的精华,又具有新的时代气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爱好。墙绘设计离不开创新,而新的设计理念又是创新的灵魂。深入地学习色彩构成等设计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是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创新。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习惯,结合新材料,新科技,运用新的手段对墙绘艺术进行改良。这需要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墙绘艺术才能良性地发展下去。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率先尝试 成为学校新课改的忠实实践者

“课改很好,相见恨晚。它解放了老师,也激活了学生。”这是徐彩梅对新课改的评价。可以说,徐彩梅是新课改的“忠实粉丝”,她作为庆阳五中新课改实践的“领头雁”,以自己的实践和行动很好地对新课改进行了解读。

徐彩梅说,在新课改推行之前,她也曾有过对新课改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和总结,但是一直没敢放心大胆地进行。最终在新课改的助推下,才坚定了她尝试的步伐。于是,从2006年开始,徐彩梅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的实地学习之后,就开始着手对新课改进行大胆地探索尝试。

徐彩梅知道,要正确地领悟新课改的要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将它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成果,需要借鉴更多教育专家、教育实践者的经验,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效地实施。于是,她经常会潜心阅读一些国内外语文教育专家的教育专著、教学论文、教学随笔等,然后将学习到的经验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使用。在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前提下,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尝试,研究出新教法、新学法。她独创的“五环节教学法”,即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点拨、反馈训练五环节在课堂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在全校范围内得以推广。

“五环节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进行自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教师只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给学生预留了很多自学和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了起来,也就是徐彩梅所说的,它“解放”了老师,“激活”了学生。

徐彩梅说,教学中最头疼的事就是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写作业不积极,这样语文成绩也很难提上去。于是,在多次的实践中,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全班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即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因材施教。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难易程度都是适中的,他们在做完题目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学困生不爱写作业的习惯也慢慢有了改变,语文成绩也渐渐有了提高。“分层教学法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不喜欢写作业的学生,在我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后,能感觉到他们都能心情很愉快地完成作业。有些学困生在做完自己的作业后,甚至还会尝试去做中等生和优等生的题目,这一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徐彩梅非常激动地说。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能进行大量的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学校安排的语文课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者不感兴趣等,常常会静不下心来阅读。于是,徐彩梅专门针对这一情况探索出了“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法”,这一阅读教学法是在经过三年的尝试之后才在学校开始推广的。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将阅读带进了课堂。“我会挤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我会允许我的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带到课堂上阅读,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书籍,有时我还会专门带他们去图书馆阅读,或者组织一场读书交流会,学生很喜欢!”

当然,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徐彩梅就实现了这样的教学,她探索出的又一新的教学法――“作文个性化教学”,就为“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法”提供了检验的机会。这一教学法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法的模式,它要求学生在作文的结构形式、语言表达以及文体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可以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突出作文的“个性化”教学。

相信很多教师对此肯定会感到很困惑:作文也可以“个性化”教学?事实却是如此。徐彩梅创作的“作文个性化教学”注重创新,她要求学生对于某一话题作文,可以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形体写出来,如可以用日记、小说、书信或者话剧等各种不同的文体表现,要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接受快,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也非常快,当时我带的班级在参加全市作文竞赛的时候,还拿到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徐彩梅很自豪地说。

多年来,徐彩梅对于新课改的探索热情一直不减。当然,她对新课改做的实践尝试远远不止这些。徐彩梅的话很好地诠释了她对于新课改的实践热情及方法:“我认为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研读《新课标》,说真的,我对《新课标》的研读不下10遍;其次是要相信学生,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因为老师讲10遍,不如学生亲自学1遍;再次老师要授学生以‘渔’,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让他们终身受益。”

不断前行 让教学之路走得更远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徐彩梅深知,成绩永远属于过去,荣誉是鼓励,更是压力,要想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前进。于是,在闲暇之余,她通常会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教育“名人”对话,借助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

徐彩梅说,在阅读的时候,她更喜欢有目的地去阅读,因为这样可以更快一些地了解国内外教育的前沿信息。有时候她还会自我加压,自订读书计划,经常会阅读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如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陈红兵等教育名人的教育专著;或者有时候不断地点击知名度高、理念新的教育网站,学习新理念、研究新课例。“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研究性、专家型、学习型的语文特级教师,让我的实践成果有更多的践行者,来为老区的教育事业增添一抹绿色!”徐彩梅坚定地说。

名师高屋建瓴的引领,给了她更加积极向上的动力。近10年来,她不断地从自己成功的一节课出发、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课后反思出发、从教研课题出发,总结提升,突出创新,以新课程为理念撰写发表或获奖的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就有30多篇。由她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就有6项,4项已通过鉴定并获奖,2项正在实践中。庆阳市重点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五环节教学法研究》,已于2009年7月通过庆阳市教研室鉴定并被评为庆阳市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她担任课题组长并组织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参与的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已于2010年5月通过中央教科所鉴定结题并获得一等奖……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徐彩梅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她期待有更多发挥“热量”的机会。2006年秋季,庆阳市教育局开始举办全市的经典诵读活动,庆阳五中由此也开始创建书香校园,然而学校供学生可以阅读的书籍非常有限,于是徐彩梅踊跃提出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想法,同时还拿出了编写校本教材的详细计划,她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学校行政会决定从2009年暑假开始,由徐彩梅主持编写校本教材《中华经典古诗文精编》(共三册),计划每册由备课组长进行筹稿和统稿等工作。

想法虽好,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却遇到了诸多困难。“因为当时适逢暑假,大多数老师都外出了。有些交了稿子的老师其实也只是从网上下载的没有变动的原稿。当时我心里很是着急,于是几次发了自己写的稿样给其他老师,但是等到开学,老师们交出来的也还只是一个‘毛坯’。”徐彩梅无奈地说道。没有办法,徐彩梅只好加班加点,亲自编写。从教材每章的框架设计到内容的筛选,从教材内文的校对到版面的整体设计,从教材刊本的确定到装帧印刷,基本上都是她一个人利用教学之余时间跑前跑后完成的。

“这三册书基本上是经过了10多次的校正后才正式定稿装帧印刷的,它于2010年还获得了中央教科所教科研成果的二等奖。这个工作学校没有给一分报酬,我也从没有要求过一分补助。”谈起这些,徐彩梅很平静,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当时的辛劳,有的只是满满的欣慰,她似乎觉得自己终于对这么多年的科研及实践成果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

这些工作的开展,常在徐彩梅工作之余、休息之时,她乐此不疲,辛苦着,也快乐着;付出着,也收获着,甘之如饴!

指导帮助 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徐彩梅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带领青年教师一起成长。

自2006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就在语文教研组内开展“青蓝结对”,她对照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促其尽快成长。通过听课、评课、讲座、指导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式,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由她指导的廉静、张莉、齐晓娟三名老师还曾获得了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组织的课堂大赛一二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了优质课指导老师奖。

2009年,学校安排徐彩梅与青年教师闫安进行“师徒结对”。徐彩梅经常利用每周教研组长签字的时间,对闫安的教案、制作课件、上课、论文、课题等进行悉心指导。除了“徒弟”之外,徐彩梅还多次指导中青年教师“送教下乡”,充当“护花者”的角色,指导做课的老师备课、上课,并跟踪课例进行点评,她成了青年教师们眼中一等一的“指导大姐”。

2012年,徐彩梅在被评为庆阳市初中语文学科“首席教师”后,还成立了“初中语文徐彩梅名师工作室”。徐彩梅说,创建“名师工作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各级名师和学校改革与发展急需的骨干教师,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队伍水平。“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在徐彩梅的带领下,通过让教师系统学习并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断拓宽教师们的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让教师们进行研讨交流,然后撰写研究课题、论文,并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的展示,从而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及教学风气。

徐彩梅告诉记者,工作室自创建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就本校工作室的成员来说,成长很快,工作积极性很高,无论是常规的课堂教育教学、各类活动,还是各类竞赛,老师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张世猛老师取得了庆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甘肃省初中语文学科说课二等奖,刘彩云、杨小红、郭宏伟等老师获得了庆阳市汉字书写大赛优秀指导奖,许宏涛老师获得庆阳市第六届教学能手等等,一年多来工作室的成员在校内外获奖达20多人次。”

徐彩梅在博客中这样写道:“青年教师有充沛的精力,有好学的热情,有丰富的知识,有创新的能力。而我们作为师傅应该乐意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带徒弟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今后我们还将共同经历学习、成长、成熟的专业化成长过程,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会获得双赢,让师徒结对走向共生。”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色彩设计课程是一个大门类,其中涵盖了以各种设计学科为主题的色彩分枝设计,在各类设计院校当中,色彩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设计专业课程,即让学生学习系统专业配色的同时,又能够在一个侧面持续推进了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纵深递进。这其中的服饰配色课程又与其他设计专业的配色课程不同,具有其特有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框架与结构

服饰配色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尽量要在前两个学年完成的情况,以2018级培养方案为例,服饰配色课程则放入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中,两个学分总计三十三课时。之所以将这门课程放入第三学年,是想让学生在前两学年中获得一些基本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后,再进入到色彩设计的学习当中,同时不割断色彩设计与图案设计、面料设计与饰品设计的连接,使得几个重要的服装设计元素尽可能的融合到色彩当中。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选择以孟塞尔(Munsell)色彩体系为基本理论基础,服饰配色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涵盖了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实践部分主要在学生的设计与制作中显现色彩对比调和等设计特点。因为色彩产生于光波,而光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能。1所以在色彩的物理特性讲授中,首先要引入光学的概念,以及眼球的基本构造和接收可见光的基本原理。之后需要引导学生精准的识别色彩的三个属性。从十七世纪开始,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直至现在,色彩的三种属性在科学和艺术色彩理论的领域,被表述的越来越清晰。2而这些理论只有让初学者亲自进行实践练习,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明晰。通过调色部分的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图1的色相推移训练,在调出十二个色相之后,对整体色相进行明度调整,这样又可以产生出一个新的色相体系,同时启发其他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纯度的改变,又变化出另外的色相推移,这样的理论讲授以及配色训练,需要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调色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干净的吸水毛巾以及准备多张白纸做试色条随时观察比对调色的精准性,做到这些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色彩变化的趣味。我们还准备了潘通的纺织品色卡,让学生除了在动手调色之外还能直观地体会到当今时代细腻变化和数量庞大的纺织品色彩体系。颜色不仅因为地域差异造成差别,还存在因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别。3在讲授色彩的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时,先以单一色相入手,讲授同一种颜色,在不同地区与国家所带来的不同涵义。这些涵义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如绿色在中东地区的珍贵涵义,在欧洲就可能变成了带有毒性成分的颜色;比如在英国代表忠诚的蓝色,到了荷兰则有可能成为一种谎言的意味——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波鲁盖尔的画作《盲人的寓言》中,画面前方即将跌入坑中的盲人身上穿的蓝色服装,就有谎言的寓意(如图2);又如红色从圣神之色到是非之色的多元变化在中国人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4再到爱娃海勒这样的研究者从西方的视角阐述了红色作为纺织品的昂贵与奢侈性。5这样有趣的色彩文化案例还有很多,因为无论是时装还是面料的色彩总会受到异域的影响。6所以讲授这些理论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以及带给学生对于色彩历史与色彩文化更多的思考,同时每种色彩理论知识点都结合最新一季服装流行资讯中的对应色彩主题设计作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作品联系起来。在三周的服饰配色课程中,理论讲授部分占时为一周,后面的两周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服装色彩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套服装,从设计草图开始即体现出配色作为该套服装最重要的设计特点,这也意味着整体服装的设计无论从款式、结构还是面料都要为色彩服务,体现出良好配色设计的服装,在这门课程的结课成绩中才能获得高分,设计图通过之后是选购面料环节,这个环节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将设计理念付诸于实现,如果因为没有太多经验导致面料选购失败,教师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更换不完美的面料,而是通过面料改造或者是草图的更改重新设计出符合这些面料的服装,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良好的配色,这个过程难度很大,也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很多学生面临阻力一度就想放弃,但只要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们总能找到成功的途径。

二、学生作品案例

学生的色彩设计作品大致分为三类方案:邻近色色彩设计,中间色色彩设计和对比色色彩设计。色相环中相距60度,或者相隔三个位置以内的两色,为邻近色关系。邻近色最能带来视觉的舒适感,也是最容易实现和达到的配色方案,对学生而言比较保险和安全,所以对于提出邻近色或同色系配色方案的学生,要求他们特别注意细节,从配饰、妆容各个方面甚至是指甲油的颜色,都要与整体服饰配色相协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同色系或邻近色的细致感,在图3中可以看到整个设计从草图绘制到完成表现的整体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怎么样把这种层叠的具有朦胧效果的色彩呈现出来,除了面料以外很重要的就是结构与版型,要经过多次的试板才能基本达到自己的想法,图4是通过面料的改造呈现一种流畅的肌理状态,来表达自己所设想的邻近色彩设计。所以说服饰配色课程所学习到的是一个包括色彩、面料、版型的综合技能。凡是处在两个相对的色彩关系中间的色,统称为中间色。在色彩学中,中间色有以下几种不同含义:一是指复色而言,凡两个单色混合所产生的色叫中间色;二是指色性二线,如土红是大红与玫瑰两色的中间色;三是指消色而言,如灰色是黑白两色的中间色,而最后一种则是我们课堂学习中间色概念的重点,即相对于补色而言,在色环中除了补色和邻近色以外,其他各色都归于中间色。从中间色开始,配色的难度逐渐加大,选择中间色设计方案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群体,他们通常是通过一些角色代入,比如日式木偶,或者童话中的人物视觉特征的实现,来将中间色更合理的运用起来,亦或是将中间色的明度或是纯度协调起来,或加入无色系的成分,达到尽可能的视觉和谐。(如图5)还有一些学生思考的更加多元,他们希望通过同一种中间色搭配结合不同的场景呈现不一样的服装气质(如图6)。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间的两种颜色,被称为对比色。与选择邻近色或同色系方案的学生不同,在课堂上选择对比色设计的学生所承担的风险性是最大的,因为通常作品呈现的难度大,常有做坏的情况发生,但是这些学生从态度上来说是勇敢的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他们总能找到很多办法让自己的作品成功展现,有些人很谨慎,选择一组对比色中的其中一个颜色,尽可能大面积使用然后最小面积的使用另外一个颜色,使得整体效果既有对比色的概念又尽可能的整体和谐(如图7左上、右上)。另外一些同学在服装使用对比色之后通过饰品设计的加入让整体造型呈现较为丰富的状态,使得初次尝试的配色不至于太突兀(如图7左下、右下)。还有些同学加入了实验性的成分,比如用宣纸染色做肌理(如图8左),或者在面料上做出肌理与纹路,来达到对比色设计的目的(如图8右)。他们的设计呈现出不成熟的青涩感,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出自己想要达到的配色状态,加之同时还要解决服装版型与工艺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试图突破色彩局限性,走出配色安全地带的勇气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一些有趣的设计点

在做全色环训练直至延伸到服装色彩设计上时,我们意识到,在一套服装上出现的色相越多,就越考验设计师的色彩驾驭水平,也对服装穿着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穿着者都很难驾驭多色相的服装,所以在市面上的一些面对大众的服饰配色书籍才会要求穿着者尽量不要在一套衣服上出现超过三种颜色以上的搭配,但一些学生对这一特点保持了好奇心,他们很想尝试尽可能多的色彩,怎么样成功的设计以及成功的穿着,比如他们会运用彩色扎染的方式来设计服装色彩,使得多色相的服装在色彩上尽可能的获得视觉和谐。也有通过一些结构性的设计让多色相结合起来同时与无色系的结合使得色彩绚丽且获得留白感(如图9)。在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服装的结构与图案,面料的肌理以及整体的配饰都可以是色彩的载体,这些细节涉及到越多,色彩就可以变得越丰富,对整体服装的设计就越有助益(如图10)。有一些同学心中还保留着对经典服装作品的敬意,比如圣罗兰的蒙特里安裙,学生想借鉴这一经典的艺术主题,圣罗兰是以蒙特里安成熟时期的作品为灵感,他就回溯了蒙特里安以前的作品,发现更早期作品在线条上面有粗细的变化,因此结合了这种变化线条,当然蒙特里安裙无人能够超越,对学习者来说这更多意味着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如图11左)。还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作品的色彩设计中,曾经2006级的一位女生用无纺布的色彩重现了小时候自己对穿过马路走出街道爬上山顶邮寄信件的美好回忆(如图11右),图片中的模特也是她本人,通过服装、通过色彩,她得到了快乐的满足感。在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童装设计,这是童心未泯的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