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1篇

一、主体与背景的转换

在摄影学中,主体是照片内容的中心,必须占据突出的位置,背景是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以衬托主体和渲染画面气氛的陪衬物; 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的原则是:主体要求突出鲜明,背景要能突出主体,丰富主体的内涵;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的方法是:运用景深使主体清晰,背景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陪体、背景的清晰度不超过主体①。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是描摹景物的高手,写了在特定的环境下的荷塘,月色朦胧,荷姿绰约。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两者水融、难以拆分。而朱自清偏偏要拆分景物,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②,先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为主体,月色为背景;再写荷塘的月色,月色为主体,荷塘为背景,足见作者写法的细腻高超。这种拆法把背景与主体巧妙地转换,以虚衬实,以虚补实,暗合了摄影技巧。

且看第4自然段对月下的荷塘的描写 。以荷塘为主体,月色为陪衬,笔下的荷塘清晰突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描写荷塘的景色。先从荷叶写起,再写荷花、荷香、荷波,以及荷下的流水,逐一写来,层次井然。那些神奇美妙的比喻,联想奇妙,情趣雅致,形象而贴切,耐人寻味,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字面上,并不见月色,但月色却隐于背后,虚化为背景,但那些关于荷塘的描写,怎能离开月色,哪一样景物不与月色相关呢?写荷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荷花像珍珠,像星星,只有月下的景物,才有这般晶莹可掬的闪光;整个荷塘的情景,不用比喻难以描摹,作者比道:“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个比喻,取其光亮、神速,这光亮,把月光写进去了,可谓不是月色,全是月色。

第5自然段写荷塘的月色。作者调换光圈,将荷塘化为背景,月色成为主体。荷塘变得模糊起来,虚化起来,月色渐渐清晰。然而月色是难以孤立地存在的,对它的描摹需要借助于陪衬物来表现。朱自清将荷塘与月色,背景与主体,融汇得自然天成,恰当地表现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轻轻地揭开浮在荷塘上的月色,让我们看清了月色的面容,原来是荷塘上轻浮着的“雾”,是挂在叶子和花上的那一层“牛乳”,是笼着轻纱的“梦”。荷塘作为背景,躲在月光下作陪衬,它是朦胧的,模糊的。这幅以月色为主体、以荷塘为陪体的摄影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种如仙似梦的美景。

月下的荷塘清幽高雅,荷塘的月色素淡朦胧。作者拿着摄影机不断地调整光圈,变换景深,时而把荷塘变为主体,满塘的荷花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变得灵动起来。而月光则缄默不语,巧妙地为荷塘作陪衬;忽而月光成为画面的主角时,她在荷塘上如仙女般翩翩起舞,尽展风姿,而荷花甘作绿叶,变得朦胧模糊。作家把同一个景物“拆开来拆穿来分作两次描写,并不是生硬地割裂描写对象”③,而是在主体与背景的转换中,对荷塘与月色两种意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从而使得这幅“摄影”作品,内涵丰富、细腻。

二、黑白颜色的搭配

彩色摄影是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为摄影对象,一般来说,它力求真实、清晰地再现社会与自然。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借助于黑灰白影调的搭配,产生不同的层次、光感,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反映作者的超跃现实的审美理念,与作者的内心距离更近。

《荷塘月色》是一幅黑白摄影佳作。作者把画面定格在夜晚,月色朦胧,荷香四溢,这就为作品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荷塘的全景,先写树,那些“远远近近,高高底底”的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多而茂密,其颜色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在夜间这些自然景物是黑色的;那些小路,“漏着几段空隙”,被月光所笼罩,它的亮度以灰白为主;而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则可以用白色处理了。在这幅图画中,影调以黑白为主色,灰为过渡色。影调朦胧模糊,有梦幻般的感觉。

与写全景不同,对于塘中月色的特写,精致细腻,它的影调结构清晰和谐。请看原文: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文中的白色调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黑灰色调是那些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还有那些“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作者用了一连串的修饰词来描绘光、影之美:“参差的”、“斑驳的”、“稀疏的”、“倩影”。“参差”言其形态多样,“斑驳”言其颜色深浅不一,而其中又特写杨柳的影子,有弯曲之美,稀疏之美。这样的光与影的形态和色彩的搭配,是多么美妙,像一幅版画一样和谐、优美。所以作者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光与影的组合便是摄影学中的影调的结构,文中黑白影调的结构安排精致,线条清晰,整体上和谐、优美。

黑白摄影滤去了红、绿、蓝等色彩,只留下黑、灰、白,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空间。在此文中,作者正是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借月色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的苦闷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但作者又怎能完全排遣得开呢,这幅黑白摄影作品又折射出了作家的彷徨与苦闷。

以上是对《荷塘月色》写景艺术的一点探索,当然,朱自清不是纯粹的摄影大师,我们只是尝试着以新的视角来解读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①《中国摄影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393-394)。

②马焯荣《论朱子清的散文》,职教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转载。

③朱自清《山野掇拾》,职教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转载。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2篇

除了华岩寺、沙坪公园、花卉园等重庆人熟知的赏荷胜地,诸如大足荷花山庄、铜梁土桥园以及虎溪大学城,这些新兴赏荷地的景色也以新的荷花品种和更具规模的荷塘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华岩寺:赏荷亦是参禅悟道

华岩寺赏荷,早已是重庆人的一项传统消夏活动。清净的佛寺和高洁的荷花,不仅吸引信男善女来观赏,也是书画家、摄影师创作的灵感源泉。

初访华岩寺正赶上荷花节,大片大片的荷叶、大朵大朵的荷花在华岩寺内绽放。"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像脸俩边开",这番美景用"美不胜收"来形容不足为过。

走在寺内小道上,抬头看去,高大的树簇拥而生,遮天蔽日,正是艳阳高照的晌午也不觉得热了。石阶旁以及路面石板上有许多以荷花为主题的石雕,尤其是石板上的荷花雕刻,美得让人不忍踏足。

沿着小路慢行,不久便到了荷塘。华岩寺的多个荷塘呈阶梯型延伸,称作"七步荷塘"。传说当年佛祖降生时,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举足七步,步步生莲,故名"七步荷塘"。荷塘边,摄影爱好者举着长枪短跑,捕捉荷花最美的姿态。荷塘中,荷花次第绽放。荷叶如碧,清中自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重叠的荷叶间,几只嫩嫩的莲蓬探出头来,"素手摘莲蓬,馨香肺腑彻"这般动人的诗句大概就是在这种美景中写下的。除了"七步荷塘"的荷花之外,一路走来直到华岩寺金佛前,处处都有盆栽荷花摆放。金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周围簇拥着红白荷花,庄严之外更显慈眉善目。

荷花是经常出现在佛家经典和寺院艺术中的佛教圣物。按照佛经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荷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于是,荷花便成了佛教寺院里重要的供养植物,代表神圣纯洁。

因此,华岩寺内的荷花,不仅仅为了好看,也是在无声地传达着深刻的佛教思想。炎热夏季,荷花在水中盛开。炎热的天气表示世间的烦恼,清凉的水表示清净纯洁,荷花依旧盛开寓意在烦恼的人间仍然能有高尚的境界,而荷花象征着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人们在观赏荷花时,被它超凡脱俗的姿态感染,更加努力修行,追求清净无碍的境界。"花开见佛性",人有了荷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赏完荷花,在寺中请香、三拜,虔诚许愿求佛祖保佑。短暂的华岩寺"七步荷塘"之行,赏花的同时又能参禅悟道,足以领悟佛教文化与荷花的自然美。离开时,正是夕阳西下,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不知道华岩寺的荷塘月色又是怎样的动人景象,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体验一番。

铜梁土桥荷花园:原生态的荷花湿地

土桥镇湿地荷花园,位于土桥镇六赢村。和公园里的荷花不同,这里的荷花自由地盛开着,完全是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写照。当然,为了便于游人和荷花近距离接触,园内沿湖修建了供游人赏花的人行便道。游人穿梭于碧叶与美荷之间,近观、细嗅荷花的芬芳,采摘新鲜的莲蓬。走累了,也可以在小凉亭里坐坐,泡一壶清香四溢的荷叶茶,细细地品味荷的韵味。

看似寻常的荷花园,却是铜梁万亩湿地荷花基地的核心区,拥有3000亩荷花,据说是重庆最大的湿地荷花景观。这里培育有神女姿、西湖红莲、大红袍、赛牡丹等100个名贵观赏荷花品种。素有"荷花之王"之称的"太空荷花"更是艳压群雄。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下旬,土桥镇湿地荷花园里满池的荷花竞相开放,是赏荷的极佳时机。

大足荷花山庄:古老荷花与现代科技的邂逅

荷花的出现可追溯到10亿年前,而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培育荷花。当现代科技与古老的荷花结合时,会有如何奇妙的反应呢?答案就在大足的荷花山庄里。

荷花山庄位于前往大足宝顶石刻的路上。自2005年起,山庄曾将荷花种子通过"神舟六号"、"实践八号"等卫星送入太空,培育了一批色泽艳美、花型独特的"太空荷花"。山庄内的荷花种类甚多,以"西施睡莲"和"香睡莲"尤为珍稀。

园内建有古香古色的乐寿堂、远香堂和咏荷村,供游人居住消遣。远远望去,只见飞檐斗拱与青瓦白墙,在连片荷花的映衬下,很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主人在荷塘畔、楼阁间设置了石桌石凳。人们对着满园香荷,下棋喝茶,吟诗作画,沉浸在风雅的乡间隐居生活中。山庄的荷花菜肴也是一绝,不仅有重庆风味的"荷花鱼",也有色香味俱佳的荷花菜。(见双生花)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逻辑;培养战略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采用情景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教师经过对课本的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老师设立的情景案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想象,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观念,提升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道具进行情景教学的设置。在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同学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与静谧的氛围,使其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深层次地展现出课本上《荷塘月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荷塘月色》中哪里最吸引你的眼球?”“在《荷塘月色》这样的静谧美景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荷塘月色》文章的学习,在对文章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找寻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思维逻辑得到一定提升。

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研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不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此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把文章中的教学问题一一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找寻问题的具体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找到不尽相同的答案,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会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采用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考虑。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的实际思维方式,对其思维想法进行针对性培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在分析文中周繁漪这一人物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此人物的形象,按照学生的自身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告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述周繁漪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情人等等,讲述每个身份的意义所在,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给周繁漪这一人物进行具体定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其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深刻含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按照学生的自身学习思维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深度更加深化,在考虑问题时也就更加全面。思维可谓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其重要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有情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教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且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103-103.

[2]温雅玲.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5):136-136.

[3]姜月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7):00095-00095.

[4]王翠红.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3):6-6.

[5]刘国才.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6):95-96.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人文性;情境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以其陶情冶性的人文关怀形式与以往单纯培养理性、传授技能的智力教育区别开来,越来越多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领学生徜徉在书林翰海中,体验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愉悦的审美体验?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

一、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当前的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枯燥单调是广大学生对语文课的评价。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划分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检查背诵。学生奋笔疾书,唯恐漏掉老师口授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秩序井然。我们承认,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却将美文的内蕴抛之脑后,这样的语文学习必然步入歧途,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压力的痛苦而不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教学。

二、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

1.教学生关于美的知识

要使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计划地、系统地讲授了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对美的范畴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一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优美传神的形体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雕像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让人常看常新,这是绘画美;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一股荡气回肠百折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是音乐艺术的美;读到白居易的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文学美。我结合高中语文的实际,把语言美、意境美作为审美教学的重点,把审美教学渗透其中。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1)情境式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热情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情境式导语设计能激发学生审美热情。如我讲《祝福》时,是这样导入的:“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文学独白的方式,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同时又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来唤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又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圆圆的叶子,像亭亭的裙,还飘来缕缕荷香。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去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吧!”这段导语,既传神地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优美之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荷塘的美好憧憬,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2)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我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赏力。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我们学习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铃》的缠绵悱恻,《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赤壁怀古》的磅礴、激越,《山居秋暝》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美,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课堂上,我还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意境美。欣赏作品意境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意境美的创作,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雨霖铃》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艺术氛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抓住“孤烟”“落日”意象创设出雄浑壮丽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渲染出幽清明净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3.引进时代活水,提升审美人格

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外的课外活动渗透审美教育。在校内可以组织语文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化社,办墙报等,让学生接受美的诱导,动脑动手,寓教于乐,自然而然地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可以通过社会审美活动的创设,渗透审美教育。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郊游,接受美的熏陶;搞社会调研,接受美的再创造,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并用笔讴歌美,使学生由一个审美的人变为一个具有强烈审美意识,渴求美、创造美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100―01

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这句话强调了提问的重要性。提问在课堂上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用简单明了、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语文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提问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古人常说:“学贵多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学习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疑问,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疑惑,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是经过认真学习才能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在自习课上,教师可以给一些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请教老师,若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的话,可以在班上一起解答。除此之外,教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并且与教师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二、趣味提问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提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以《荷塘月色》为例子,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这样设计有趣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荷塘里面的荷花吗,月光下的荷塘你们有没有关注过呢?在这个问题过后,可以让积极发言的同学谈谈自己见过的荷塘月色是什么样子的,在同学们发言完毕之后,可以再引入新课。可以这样说:那么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且在文章中标记先生是怎么描写荷塘月色的,一会请几个同学来回答。学生们听到老师要提问,害怕自己答不上老师的问题,都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并且找到答案。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三、互动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出问题,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提问的教学方式来提问,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以《故都的秋》为例子,教师在新课导入之前可以先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有利于教师提问。例如这样的问题:在郁达夫那个时代,即使是秋天明艳繁荣的景色也不少,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之后,给几分钟让同学们思考。首先提问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然后再提问那些想发言但是胆小的学生,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知道原来是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导致不喜欢热闹的景色。通过写大自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之情,突出散文的特点。

相关期刊更多

时代主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中国研究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