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案自我总结

教案自我总结

教案自我总结

教案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探究式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新课标要求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教师备课要写教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清楚的,但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2]。

(二)“导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先学后教,先学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凭着一本教材,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下大力气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即:为学生设计导学案,我们称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情的调查把握,与学生一起进行“导学学案”的编写工作。

(三)“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结构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1.以案导学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2.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 :尝试解疑“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问。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4.总结归纳,形成网络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5.检测训练,知识迁移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教案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回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有效的案例学习和案例教学形式已经被证明是极富有活力的,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独特而又满足的体验,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今,案例教学法不再是少数精英商学院的专用教学手段,它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基本环节

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学习重点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与其他专业基本类似,大致可以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主要环节。

1、案例引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讨论。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讨论可分四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3、概括总结。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讨论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在会计专业课程案例讨论阶段,教师经常会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和特定的案例相关,但却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的参与流程管理有关。问题集中在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做什么,如提问与回应、记录学生表现、管理参与流程、处理参与问题、处理材料问题、促进决策和实施、处理取舍问题、维持秩序等。引导案例讨论的艺术则涉及提问、聆听和回应。提问意味着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包括教师为引导出适当的案例内容而提出的问题的类型和数量,也包括提问的时间选择。聆听是提问和回应的桥梁。回应则是参与者发言后教师的行动。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更重视提问,而忽视回应,但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回应与提问同等重要,甚至于能够直接决定案例讨论的效果,通常的回应策略主要有十种。

1、重复和澄清式回应。教师可以采取的第一个策略就是重复并澄清当前发言人的观点,例如:“请你重复一下刚才的问题好吗?”、“请你再重复一遍,大声点好吗”。有时采用重复回应也可能是为了强调某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或看法。而澄清则要么是诠释,要么是重复,如:“这是你的意思吗?”

2、追问或详细描述式回应。对教师而言,一个通常的挑战是如何应对总结时过于简洁的参与者,如:“我认为第X个方案好”。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炼参与者的推理过程:“为什么说这个方案好”、“请给出选择这个方案的理由”、“第X个方案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等。

3、诠释式回应。如果认为参与者用不同的措辞表达意思可能更加清楚,则教师通常可以采取半评估性质的诠释式回应,如:“换句话说,你是不是要表达……?”

4、总结式回应。教师可以在案例讨论的多个阶段包括做结论时采用总结式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结式回应可在案例讨论的全程使用,如:“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观点总结为……?”、“因此,你到底是选择还是拒绝XX方案呢”,同时这也是打断冗长发言的一种手段。

5、过渡和连接式回应。过渡性回应的目的是把讨论转移到另一个发言者或另一个议题上,如:“让我们听听XX在这方面的看法”、“有哪个同学可以就这个具体问题增加点看法”、“我想就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透彻了,让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吧”;而连接式回应,则是保证讨论的连续性,如:“你所说的跟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6、挑战式回应。这种回应策略鼓励参与者从自己论点的方面阐述问题,如:“现在,请讨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不利因素有哪些”、“设想如果你所做的假设不成立,资本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则你的观点、结论会怎样”。

7、肯定式回应。教师对参与者的课堂贡献表示肯定的方式除了点头示意外,还可以简单地说“谢谢”、“感谢你的贡献”。

8、评估式回应。教师可以充当评估者角色对参与者的评论进行评估,如负面评估:“我认为你忽视了案例中的某些细节”、“我认为你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正面评估:“这是个非常好的评论”、“这个评论切中要害,说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评估式回应还有另外一些形式,对学生的观点不做记录(至少对做记录表示犹豫)、把话题转移到另外一个发言者身上。

9、打断式回应。如果某个参与者花费太多时间来解释一个简单问题或者语言相当不明确,教师可能需要打断其发言,可以采取一个包括总结、复述或澄清的回应策略,如:“请让我在此打断一下,这是你想表达的看法吗?”

10、非语言式回应。除了以上的言语回应策略,教师通常也会采取非语言回应方式,或用于替代语言回应。微笑是友好的回应,皱眉则相反;点头表示鼓励,摆手表示让大家安静或引导大家或指向下一个发言者,这些都是表达下一步行动的最快指令。

以上所有的回应方式,无论是言语式的,还是非言语式的,都包含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因素,也是教师个人风格的见证。在具体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每个会计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结合参与者的回答,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回应策略。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詹姆斯・A・厄斯金等著.黄磊等译.毅伟商学院案例教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教案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尽管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来写,但大多数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案例没有明确主题,教师将整个教学事件不加选择地全部记录下来,或是随意摘取一个片段泛泛而谈,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联系性认识不够,情境描述与问题分析不匹配;有的对教学实践没有深入挖掘与反思,在记录这些事例时往往只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直接的感受,未能凸显案例中丰富的教育意蕴和价值,让案例达到提升自己、启示他人的效果。所以,要写好教学案例,发挥出教学案例应有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我们对这种教育文体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是什么

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案例的开发和应用最早见于西方医学界,后来,军事和法律界,特别是工商管理教育对案例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上世纪70年代起,案例教学为教育界所借鉴,被教育理论工作者迁移至教师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

尽管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的教学事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案例,能够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例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是教学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例

教学案例应是一个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实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课后访谈、某一教学事件的个案追踪、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行为观察的结果等。也可以包括课前集体备课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讨论。但不管选择什么内容,教学事例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才具备反思、分析和提炼的价值,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是能引发老师思考与讨论的事例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但一个仅让你自己有深刻记忆的教学事件不一定能成为案例素材,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2]只有能引起多数老师的关注、思考、反思,带给读者启发和借鉴的事例才能成为案例素材。

(3)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顾泠沅先生说“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在叙事中呈现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方法,渗透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并将教育思想隐含其中。它呈现的是教师如何用行动回答教育中的困惑。因此,“它所提供的各种来自实践的相关的原始资料,可以成为建立各种教育假设的基础,也可以作为验证教育理论及推理的来源,以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

因此,教学案例是集理念、实践与反思于一体的教学事例,这个事例不仅包含对教育情境的描述和教学过程的记叙,还包含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它用叙事的方式记叙、挖掘和展示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案例不是什么

(1)教学案例不是教学实录

很多老师把教学实录等同于教学案例。其实,实录和案例是有区别的。教学实录是将教学过程完整或片断地以文字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真实完整而且不能加以选择加工,原汁原味地再现是课堂实录的特点。教学案例则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主题,从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某些内容、环节、细节,放大、聚焦、叙述和说明。有选择的加工,故事性的描述,鲜明的主题是它的待点。“教学实录的特点是‘录’,讲究‘原汁原味’,成败得失均在过程记录中自然体现,由读者自己去分析、评论、借鉴。教学案例的特点是‘例’,即必须让读者能够由此即彼,举一反三。”[4]

(2)教育叙事不是教学案例

有老师疑惑,教育案例不也是在讲故事吗?它和教育叙事有何区别?教育案例是真实的叙事,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是给读者详细地述说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几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让读者有所感悟。“一般不阐述新的教学理念或构想,也不直接倡导教学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5]教学案例强调理性分析,要通过事件提出问题,细致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教学观点或实施策略,提出进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常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3.教学案例不是教学论文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观点、总结经验,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教学论文直接摆明观点,用事例来印证观点。“教学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6]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从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看,一则完整的案例通常包含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部分。

1.背景说明

主要交代教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为后续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奠定基础。特别是围绕主题和对后续的分析有作用的背景要特别交代和说明。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描写你遇到的难题。第二,提供案例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教师情况、教学起因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这次教学或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等。第四,可以简要分析介绍教学内容。

2.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一要完整,二要细致。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是对教学事件的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这个完整并不是指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把一个教学事件从头到尾地讲述出来,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具体的情节,要把事件中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起因、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都要完整细致地描述出来。有的地方还要适当加入细节和心理描写,说明当时自己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做。让读者了解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

3.分析讨论

教学案例中的分析与反思是案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说清行为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自己依据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第二,判断真伪和价值。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价值何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感悟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支撑理念。第三,提出假设和对策。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改进实践中的教学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不能浅层的“就事论事”,而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境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尽可能多地挖掘故事中教育学意义的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偏离主题,反思分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4.总结提炼

分析反思是“就事论事”,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评点,而在总结提炼部分,除了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出从事件中领悟到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后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是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变革行动策略,要基于教学事件做出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步骤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背景、典型生动的事件、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提升或行为策略。其基本的写作步骤是:

1.提炼主题,收集素材

教育案例首先要有鲜明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案例的主题,是案例结构与内容选择的依据,有了主题,才能在叙述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确定案例的主题时,教师应从事件发生中最突出的、最鲜明的内容中选择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问题进行聚焦和提炼。可以在背景交代后,就鲜明地揭示出主题,下面的描述和分析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也可以在后面的叙述分析中逐步将主题凸显出来。主题确定后,再确定是用一个事件还是几个事件或片段作为案例内容;是用说明的形式还是白描的手法呈现案例;是用“实录+反思”的方式分析案例,还是边记叙边评析,这些都需要根据主题的特点来确定。

主题和结构确定后,要围绕主题收集素材,优秀案例的特点是寓普通与特殊性之中,以小见大,案例素材可以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来,可以是捕捉身边的案例,也可以在阅读中收集案例。可以记录成功的精彩,也可以分析失败的教训,但教师在选择时始终要追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我选择这个案例能够反映我的问题、表达我的思考吗?”

2.情境描述,理性分析

情境描述部分是教师用某种话语方式来再现自己的教学经历,再现不仅要还原当时事件发生的情景、具体过程,还应该有师生的内心活动,有对立冲突还有解决的办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用故事情境引发老师思考。所以,对带有问题情境的描述要求有故事情节、中心突出且有典型性。叙述时要突出主要事件,舍去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不仅要描写语言、行为还要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对具体关键性的细节更要描述清楚,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评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细节的看法可以穿插在叙述中,对事件的整体看法最好放在文末集中表达。”[7]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应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探讨,要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不要过分集中于个别情况或特殊问题。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

3.总结提升,实践追问

如果说分析的过程是“就事论事”,总结部分就是“就事论理”,就要对案例描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总结出教学行为后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运用教育教学技能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和“行之必然”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改进教学行为,将“无法预约的精彩”变成“必然出现的精彩”。

四、审视教学案例的多重视角

从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来看,教学案例可以有多个剖析视角。(见图1)

从教育理论的建构角度看,撰写教学案例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教学案例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情境层,经验层和理论层。情境层是对于教学过程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和细节的叙事与描述;经验层是对情境知识的讨论,对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理论层则是探究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经验在更大教学范围内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

从最后呈现的文本来看,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版块;在这些版块中,通常运用叙述表达、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表达方法。

从写作步骤看,教学案例大致要经历“提炼主题、搜集素材”——“描述情境、理性分析”——“总结提升、实践追问”几个环节。在“提炼主题、收集素材”过程中,教师对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条理性的梳理、提炼和加工;在“描述情境、理性分析”过程中,教师重新回到事件当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审视和理性思考;而“总结提升、实践追问”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案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用实践者的经历创造教育的精彩和艺术的过程。

从案例写作中教师行为发展的变化看,撰写教学案例,让教师关注到教学的点滴事件,反思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调整自我教与学的行为,经历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行之必然的升华,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五、创生教学案例的行动策略

从文本角度说,写出一个主题明确、情境真实、叙事完整、行为典型、问题凸显的好的教学案例并不是最困难的,如何饮水思“源”,跳出“写作技术”层面,走向教育生活的改变,用行动发现和写好教学案例呢?

1.善于审视和发现——建立案例意识

教育案例的叙写始于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也就不成其为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审视日常的教学生活,培养自己捕捉问题的能力,从熟悉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形成强烈的案例意识,养成善于思考、随时捕捉的习惯。只有具备强烈的案例意识,才能善于发现和洞察自己身边具有案例意义的事情,并有意识地对此加以阐释、分析、反思。这是课堂教学案例成功开发的前提条件。

2.勇于探索和行动——坚持行动研究

案例开发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不断反思教育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案例不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在教师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形成的。”[8]要想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教师要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带着研究者的意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每堂课的精彩之处或缺憾之处,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件的本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行动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精彩的案例才会信手拈来。

3.学会分析和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案例以教学情境作为基础,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蕴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撰写案例,不是一个倒带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以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澄清,关注自我经验、文献见解、学生收获等,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更新理念,改进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4.乐于分享与创造——建构“扎根”理论

教学案例不是为了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而是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并从中获得对教学新的理解。“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大量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9]

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教学中的点滴事件发现问题,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法;有意识地梳理经验,并进行归类;提炼出观点和教学行为改进策略,再到实践中运用验证,如此循环上升,就能逐渐获得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并逐步实现建构起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扎根理论”。这样的理论因其具体而对实践更有价值。如果再能把这些案例和同行、专家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评价,就更能促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视野走向广阔,实现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创新。

总之,撰写教学案例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过程,而是给了教师们一个契机,让教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精彩,创生理论,从一个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走向研究者,在教学中发散自己绚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6]张肇丰.谈教育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张翼.教学案例与教师发展[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

[3]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4][5]段志东.教学案例写作中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7][8]毕平平,成晓利.案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教案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

在案例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就应该提前至少一周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或者是与该案例有关的资料,然后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初步拟定一个有关案例解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指定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工作。教师应该注意,这个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提前准备不仅能为后续步骤的进行节约时间,还能提高整体学习的效率。

(二)小组讨论准备工作

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中必须要有这门课程成绩好的同学,也必须要有这门课程成绩差的同学,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并且在小组进行讨论准备的时候,教师不能任意干涉,避免干涉过多,影响小组成员的发挥。

(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

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自己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结果和问题的处理意见。代表成员发言完毕之后,其它小组的成员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提问,发言代表要为其解答疑惑,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由本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来完成,老师不得参与到解答的过程当中只需要做好一个聆听着和组织者的角色即可。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再提出几个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这个步骤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学习各个小组对关于案例分析的方法。

(四)总结阶段

在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任课教师还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整体的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经验和方式。学生总结完成之后,任课教师最后再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将总结的结果转化成一种书面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案例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的认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一)合理选择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老师首先就应该对需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首要的了解,然后跟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选择真实的案例或者是自己编写案例,案列的设置要符合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老师编写案例之前最好先对某个公司进行调查,这样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帮助同学将理论知识融到实践当中。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中会学到一些现金业务,我们就用预借差旅费编写一个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需要的列出的会计账目,找出库存现金,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应该在借方还是在贷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会计分录,这样方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

(二)注重案列形式的多样化

案列教学法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很多中形式,不能拘泥于一种,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还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中职《财务会计》中我们一般都会学到应收及预付款项,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关材料采购的案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自己选择角色,学生分别站不同的角度上进行实际过程的操作,让学生分清楚应收及应付票据,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正确的会计分录,不仅节省了老师开始讲解的时间,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以后会计分录的编写。

(三)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新时代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教学,老师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将实物与图片相结合,例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通过声音和动画对经济业务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展示,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展示,使案例教学更加直观;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网络模拟系统进行教学,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账号,让学生自己进入系统进行业务的模拟操作,这样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传统教学方法应该与案列教学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以知识讲授为主,围绕所要学习的知识建立课程教学体系,适当的运用案例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财务会计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案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数学;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以优秀课程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者充当着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创新,是相比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创造出的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由于数学课堂的实践性,所以数学教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要贯彻着一个特点,案例教学法正顺应了这一要求。那么笔者针对案例教学法,浅谈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就是在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活动,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针对某些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研究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的选择是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言的,旨在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较强的真实性,我们选择的案例都是真实存在的,更能帮助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第三,深刻的启发性,通常我们的所选择的案例,再通过学生的探究之后都能引发他们思考获得有用的启发。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精心的课程准备

在课前精心做好准备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课前准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学生和教师。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明确案例的主题,构建好课堂的理论框架;其次是对材料的准备,比如课堂上需要的素材及重难点划分;最后就是根据课程时间等其他因素的具体安排。那么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要进行个人的分析和小组的讨论,针对课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列出提纲。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组织课堂讨论

对于课堂部分主要是老师知道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案例的讨论中来。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点明主题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点,从而展开更深层的讨论。然后将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总,对于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对于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指正,不管怎样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成果,鼓励要多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总结评述

我们常说总结其实就相当于第二次发现,往往能在总结中发现新的智慧。所以对于我们案例教学来说,能否取得升华就在于总结评述工作的顺利进行了。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成果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缺点,亮点在之后的学习要发扬,对于缺点要在教学中补救。同时也要针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完结。

三、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1.案例本身的选择存在局限性

案例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前文有提到过它的真实存在性,并且要能够与我们的课堂有良好的结合,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那么这样下来可供我们教学使用的案例实在不多,所以对于我们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来说,案例本身的选择就存在局限性。比如我们在学习牛吃草的问题时,我们总不能去走访每个农场,然后又根据它的实际条件来计算草生长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案例是很难找到的,并不是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能使用案例教学法。

2.学生的配合度不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在天性里都有着一丝顽皮,在课堂上很难跟随教师的脚步,使得教师无法指导少部分学生的教学,他们的不配合也使案例教学的开展存在局限性。对于学生的不配合主要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位置,对于这样需要主动参与讨论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二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的涵盖面有限,对于案例的思考与讨论层次也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成效。

3.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对于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对于学生有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这个力度就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的考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以家庭收入与支出为案例,对于能力一般的教师一定会把运算的步骤直接教授给学生,而真正高水平的教师则会通过一步步自己的演算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