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动化应用论文

自动化应用论文

自动化应用论文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以一个信息化改造项目为例讨论了实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我曾参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该企业拥有4座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以及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以及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该企业希望能将这些设备实现数字化,并且重点要建立起一个中央监控室,能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的监督和记录两大任务,前者用于防止意外事故,后者可用于向该企业的决策人员和技术开发部门提供信息。

通过我们的开发组与该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分四个步骤共同完成了这一工作。第一步是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第二步是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第三步健全监控室的控制功能及相应信号的输出;第四步则是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我在其中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作为公司开发组和企业间联络的桥梁;

(2)负责确定该项目中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在发生冲突或出现问题时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

(3)帮助解决与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正文】

现代化企业发展生产与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速信息化的进程。在所从事的专业生产领域中,我参与开发项目的这家企业可以认为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的基础了,比如它已拥有4条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和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但是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改造前还主要依靠模拟量控制,也不具备信息与数据的记录、汇总与分析功能。该企业一方面出于对今后发展的需要,希望记录下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的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运行的日志与历史记录,以提供给其技术开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改进研究中的参考;进一步还可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分析时的参考。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对设备生产状态有全面的监督和一定的紧急控制与应变的能力,能对生产设备的操作意外和设定不当,或者发生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事件,防止造成事故与损失。

我们根据该企业的要求,结合项目的资金、时间、人员等现实状况,再三考虑了该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和前景、项目开发所面临的风险等诸多因素,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4条意见:

(l)由于资金的限制,切实地在相应各个环节上节约成本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原有设施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是进行根本性的替换;

(2)此企业需要的是“实时控制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初步集成”,而不是一个功能相当丰富和完善的系统,该企业现阶段既不具备开发这样一个系统的能力和条件,也不具备管理维护和应用高级集成系统的相关人员,所以,项目的目标应当切合于目前条件下企业的总体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成本,也有利于减少项目风险;

(3)由于该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资金、人员的限制,项目必须分阶段地进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①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②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③健全中央监控的控制功能和相应信号的输出;④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4)参与本项目涉及到的双方的大多数人员都不精通对方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在加强互相沟通的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关系。

上述四条意见在经过双方的磋商与研究后,获得了双方全体项目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双方必须理解与遵循的准则。

在第一阶段,我们开展了对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的自动化改造。事实上,该企业早有这类打算,并且已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因而这一部分的工作由该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全权负责并加以实施。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自动化生产设备都已具有依据状态参数模拟信号量进行控制的能力,对于所采集到的状态参数模拟量,企业曾计划采用一类以模拟信号远程地传至中央监控室,再进行模数转换的方案。此方案对企业来说实现比较简单,但存在着成本较高、远传过程易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随着模数转换设备成本的显著下降和可靠性提高,经我们建议和双方讨论,企业有决心在生产设备的控制设备上就地实现现场模数转换,再远传数字信号至监控室,这一工作同样地由熟悉这项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实行。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我方开发组成员负责。我们将人员大体上分为3组,第一组主要是根据企业长期累积的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模型,其中包括诸如数据采样记录的间隔时间,不同生产阶段的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等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第二组负责监控记录软件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图形界面的选定和设计等软件功能的实现;第三组则集中力量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针对性强和小巧的相关数据记录的专用数据库。这一阶段是控制质量和成本的关键性阶段。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以及根据数据的流量不很大,对数据的实时性处理要求不是很高(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实时控制仍由原来的自动化系统所承担)的实际情况,中央监控室采用了一套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用的服务器,另一套同样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并且没有使用价格昂贵的商用数据库,而采用了由自己开发的一个经济实用的专用数据库。

第三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的自然延伸,在第二阶段成功的基础上,利用第二阶段模块处理后所获得的数据,依据设备的多种临界指标,进行相应的判断,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相应的警报,并同时依据设备本身的相应紧急情况处理办法,发出控制信号加以处理实现。这一阶段的关键有两方面内容:一个问题是要求数据转换设备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做好与自动化设备原有控制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的配合协调工作。

第四阶段则仍然由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实施,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好第三阶段所遇到的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使用了更好的设备和部件来实现数模转换和动态控制;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在控制设备中设立了优先级判断,使自我保护装置的启动优先级离开中央监控室(由于自我保护启动速度更快,但是功能较弱)而加以解决。

从总的项目实施进程上来看,一、四两个阶段相连贯,二、三两个阶段相连贯,而它们之间则可并行地进行,从而满足了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二、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特点及作用

机械自动化的特点很多:第一,机械自动化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是具有明确的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第二,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同时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竞争核心时间、质量和成本三要素的统一。

在工业生产中,机械自动化的作用很大:第一,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第二,机械自动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三,机械自动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第四,机械自动化可以减少,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和能源损耗。

很多方面机械自动化的特点与作用相辅相成,在工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我国处于机械自动化的初期,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三、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让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拒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技术的比例比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只是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可见。

四、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之路

1.结合中国生产实际进行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所以我国应结合具体生产实际,逐步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汇总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是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而发展需要和国情。这需要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向网络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小勺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额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何经营管理的学习,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跳读、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推动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超级秘书网

3.我国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同时还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分析。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同时注意到发展的环境,实现发展机械自动化的绿色化。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的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绿色产品,产品使用网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作哦啊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是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综上所述,我国要搞好机械自动化,不但要起点高,瞄准世界先进水准,而且必须包括各种灵活的提成本、见效快的技术,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从我国具体的基本国情出发,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挥应有的才能健康地走上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2]张世昌.先进制造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特质方法;社会认知;动态建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83-07

对文化的关注是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从6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就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的影响问题。罗素、许琅光、韦伯、Nisbett和彭凯平等人关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论述,成为20世纪后半期文化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DeVos与Hipplerjan1969年最早提出文化心理学的名称至今,文化心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依赖与独立型自我构念、整体与分析性思维方式等均使用“特质方法”探察文化间的差异。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了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但由于其仅仅局限于文化问差异的比较,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西方心理学的种种理论是否适用于欧美文化之外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文化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Hong等人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的文化的动态建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动态建构理论的思路

动态建构理论借鉴了G。Kelly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的观点,Kelly强调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建构,这种主观建构是一种内隐理论,它引导着人们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及理解过程。Hong等人将“内隐理论”引入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文化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有不同的内容,导致了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的差异。

动态建构理论强调内隐文化机制的动态性,认为文化的影响不是稳定不变的,也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是一致的。当特定的文化情境进入人们的思维时,激活了人们的内隐文化加工机制,用于解释当前的刺激情境或引导个人行为时,文化的影响才发挥作用。该理论强调的是文化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文化差异。这使得文化心理学不仅要探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成员社会认知的差异,同时也要探讨社会认知对文化影响的调节效应。

Hong认为文化心理学应像人格心理学那样将情境因素作为变量加以研究。如果人格的表现具有情境特异性,那么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应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不同的特点,以往将文化内部的行为变异视为一种测量误差是不合适的。如果特定情境中人格的表达受到知识激活等社会认知原则的制约,那么社会认知分析同样也应该适用于文化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分析,文化并不是以一种僵化的方式来决定行为,其对行为的效应也不是统一不变的。当行为情境发生变化,文化对行为的效应可能会加强、削弱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发挥作用。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情境变量的作用了,而且很多实证研究也为这种动态建构的观点提供了支持。比如在探讨东西方文化下个体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分析性差异时,这种文化差异仅仅出现在当文化的知识范式得到彰显时。这种“彰显”效应说明尽管东亚人也能够使用分析性的、自我中心的推理方式,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在东亚人的知识范式的重要性或可应用性得到彰显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使用所处文化推崇的思维方式。Choi等人对归因风格的文化差异研究也发现,东亚被试在一般情境下也与北美被试一样做特质的归因。但是,当情境因素彰显时,相比北美被试而言,东亚的被试更易于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而非个体,从而更不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这些都证明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受到情境因素影响的,因此,文化动态建构理论在解释文化效应的情境特异性上更有优势。

二、动态建构理论的作用机制

文化的动态建构理论有两个前提:首先,文化是以由具有情境特异性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松散网络的形式内化的,而不是以整齐划一、高度整合的形式影响人们心理的;其次,每个个体可以习得多样的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文化意义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动态建构理论认为,文化差异是用文化团体成员所共享的意义系统的差异来定义的。个体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之中,既定的文化意义系统就是该文化团体成员所共有的并且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内隐理论。这种文化意义系统包括文化理论、价值观和信念等。对该文化团体的成员而言,就是一种长期的、可接近性强的文化理论。这种文化理论为人们理解自我、了解所处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认知心理捷径,尤其是当人们可用的心理资源有限时。因此当人们缺乏认知资源时,文化差异更容易体现。比如Knowles等人发现,当要求被试完成一个二级心理任务时,即心理资源受到限制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典型的有文化差异的归因方式:即中国被试更多地做出外在型归因,而西方的被试更多地做出特质性归因。而当心理资源不受限制时,这种文化差异消失了。内隐理论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影响与这一构念的可接近性、可用性以及适用性有关。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英语教学理论;改革背景;实践机制;探索体系

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启迪与价值多样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身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进行包容,通过应用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1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对茶和饮茶生活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了茶文化这一规律性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基于饮茶和茶叶这一物质元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以,在今天我们利用茶文化时,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乃至交流体系,形成全面认知,势必能够实现对茶文化价值的最佳应用。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与思想性文化机制,其中内容的多样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动态性,恰恰是该文化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在大众认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从茶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探究该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合理、全面的价值认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极为多样,客观上看,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文化业态并存,多种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种基于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精神,这是茶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在茶文化机制中,我们看到该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一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得以创新。

2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欠缺认知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本身就是语言交流与互动应用的重要过程,所以,脱离实际、脱离应用诉求的英语教学理论活动,就很难实现应有的价值效果。对于英语教学理论应用来说,其需要立足学生为本这一基础点,注重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尊重理论的实践应用,但是该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诸多欠缺。

2.1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文化环境的有效营造与诠释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英语学科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基础和关键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诠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深度发展背后所诠释的是英语文化。自英语专业设置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未能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氛围的合理营造。

2.2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极具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因此,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乃至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极具价值和影响力。从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实施诉求看,老师对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文化理解与品读。客观地看,当前很多老师往往具备的是丰富而完善的英语语言技巧与语法知识,乃至英语素养,但是缺乏对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数老师未能及时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与完善,甚至未能将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承与融入形成全面统一。

3茶文化思想与英语教学理论之间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内涵下的语言教学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寻找到合理的素材与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变迁进程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机制,其中充分诠释了属于自身内涵的独特价值。茶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机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诠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大众认知与理解,茶叶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结合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厚影响,也为当前我们更好发挥多元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随着目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合理应用各种文化的基础与关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下的语言教学机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应用,也让英语教学理论改革实践充满应用动力。学生是英语教学与创新的核心主体,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否坚持了“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性原则,将决定和影响学生主动探索茶文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时,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内容是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构建一种开创性、习惯性的英语教学机制。

4茶文化思想在英语教学理论中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机制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机制的全面创新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英语教学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除了语言技巧与知识词汇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创新时,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过诠释具体的文化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4.1诠释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开创性与习惯性的英语教学理论机制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内涵看,从该文化的形成,再到这一文化的传播,背后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结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精髓与动力。所以,对于当前英语教学创新时,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就需要构建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学会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理论之中。

4.2坚持合理应用的价值原则———构建层次性、适时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论机制

茶文化包含了诸多信息,其不仅是对文化信息的展现,更是一种能够被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知识,甚至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乃至文化水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内容,并非单一的字面表达所具体决定。因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当前时代氛围中,人们对语言应用的理解认知。对于目前所推进的英语教学创新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实施层次性与适时性的教学原则。坚决不能向学生盲目介绍,或者传输生僻内容和抽象文化,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茶文化探索的厌恶情绪。只有坚以正确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从简单的茶文化认知,逐渐上升到价值应用之中。

4.3坚持兴趣激发为本的创新原则———构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学理论改革机制

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活动中,要适当挖掘和发挥茶文化的多种内涵。融入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或者初级的茶文化融入,也不是一种资源共享,更多需要的是发挥茶文化的信息内涵,通过以正确的文化应用态度来包容和理解茶文化。要通过合理使用多种教学理论方法,让茶文化以一种更加开放、生动,甚至形象的方式来进行生动展示。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茶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兴趣,进而让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习。

自动化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文应用型人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87-03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开设历史久、发展相对成熟的传统专业,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变。这也使得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就业难题。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文应用型人才,这与我们目前学科体系内培养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及时转变培养策略,适应社会需求,培育人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老牌大学已具优势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更应该认真反思如何才能在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以形成自己的人文学科教育特点和专业建设方向。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将办学目标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转变的重要方向。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融人文性与理论性于一身,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适应社会需求,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人才。本文试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为例,探索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转向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尺度,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日益凸显。要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需按照社会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及结构。但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史悠久,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专业基础课的变动空间不大。因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意愿与社会需求。大三、大四是考研与就业的分流阶段,为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其课程也实行分流设置,将该课程分为就业、考研、兴趣培养与能力提高等几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与考研等不同意向进行选修。考研板块的专业选修课程有“古代文学专题”“古代汉语专题”“现当代文学专题”“现代汉语专题”等等。这类课程的讲授重点在学科的纵深教育上,会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专业前沿理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于部分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就业板块课程则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培养服务地域经济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所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教学技能”“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等。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对市场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基础上设定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工作直接接轨。学生在按要求获得相应的学分后,也可以自愿参加其他兴趣培养类课程的学习,不计学分。

其次要增加实践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这一现状的出现,与学生在离校前较少接触社会,缺乏就业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举措。要适当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熟悉本专业技能。另外,专业基础课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例如“写作”要求学年内组织8课时左右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现代汉语”在讲授语音后,安排普通话训练;“演讲学”等基本技能课安排10―15学时的训练;文艺理论及文学史类课程试行学年论文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围绕“文学概论”撰写文学评论类小论文;在二、三年级围绕“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现代汉语”撰写学年论文。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利用寒暑假进行三次为期至少20―30的社会调查(每学年各7―10天)。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调查总结和调查报告。这样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除利用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外,适时组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提早到社会中去锻炼,以适应职场需求。实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般高校只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了能够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增加了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环节,即在第二学期安排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第四学期安排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工作,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并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与实习周记,以总结经验得失。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各类公司兼职锻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二、合理规划专业实践活动,打造四项基本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长期存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是相悖的。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当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的。当然,这一点也是我们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难点。因此就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法不适合其专业特点。实际上,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既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人文素养;又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必须考虑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专业基础课要开足,否则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但同时我们又要考虑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合理定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适当增加应用性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我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阅读各类文献,写作各类应用文体,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语文教学能力等。因而,我们在设置系统的实践课程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了系列专业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实践训练。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开展“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系列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办公能力等基本功。我们在第一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第二学期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第三学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学期着重培养现代办公能力。我们在每个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策划系列活动。

写一手漂亮的字,是文科大学生重要的人文素养之一,也是其就业时展现自身能力的关键一点。但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动手写字机会日益减少,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动手写字的能力日益下降。因而,对于写字能力的培训就显得比较重要。我们邀请省内知名书法家为学生进行了“写字的基本要领和方法”的系列讲座。同时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书法专业指导教师,安排每天的写字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学生无论以后从事教育、文秘、行政管理还是文化传媒类工作都必须具备基本的语言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开展了系列即兴说话练习。早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及表达的锻炼,各班推选出优秀学生参加系里组织的即兴演讲比赛。写作能力是最能表现汉语言文学基本能力的指标之一。所以“写作”的改革也是“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将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定位于应用性文体的写作。为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技巧和规范,我们减少了写作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了应用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新闻与采访写作系列课时,并通过讲座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安排适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代办公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采用了讲授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类讲座,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现代办公实用技能。

专业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提倡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策划了“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专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策划旨在探索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基于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和社会期望学生能尽快加强的需求。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社团活动

人文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尽快接触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建系以来,本着以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宗旨,建立了广告设计、新闻编辑、摄影摄像等三个专业实验室。这些校内大型实习基地的建立也为学生加强动手能力提供了便利。另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与语文报社、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太原市第二中学等十八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且聘任了多位富于实践经验,具有教学指导能力的事业机构领导与企业家担任“实践指导专家”。以弥补自有教师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的缺陷。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职前培训力度,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拓宽了学校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为文化企业培养有用人才。

另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设立的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可以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联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展现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依托系部专业特点,着力打造精品社团,形成“四社一台”的社团格局。“四社一台”包括:浩然辩论协会、湖畔文学社、I-MAX广告协会、文化创意协会和校园电视台。我们为每个社团配备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同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表现,会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系部的积极鼓励下,学生在社团活动方面表现积极,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浩然辩论协会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青春飞扬”杯大学生辩论赛中获得三连冠的好成绩,并成功举办了文化传播系即兴演讲比赛和新生专业辩论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湖畔文学社在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人文原创大赛暨全国大学生百强人文社团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人文社团”。学生还自发举办了应用文基础写作培训活动及各类征文比赛、话剧展演、文学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并通过编辑《湖畔风》打造系文学创作的平台。I-MAX广告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广告大赛,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文化创意协会积极联系校外公司,承办策划创意类的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社团组织活动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途径。校园电视台是山西省唯一一个由学生自行完成采访、拍摄、制片、播放全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学生社团组织。社团还不定期对全台成员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培训,多次的学习和交流,使学生获得了实践能力上的提高。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力图通过各社团的建设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以专业为依托,打造社团精品活动,提升社团工作水平,努力发展成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平台。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社团活动, 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提升其创新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提高,以便实现独立学院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文应用型转向是大势所趋,也是关系到该学科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独立学院需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在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下,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性和应用性,使自己的培养目标能够符合社会需要,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

纵横,2010,(1).

[4]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吴凤玲.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6).

[7]赵丽娜,谭宏姣.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要求与特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