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范文第1篇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的意思是,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叠嶂深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是在元丰七年纯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使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时挥毫写下的其中一首。它主要是通过描绘庐山的山形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看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它的一部分,必须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和本质,这首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范文第2篇

1、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来源:文章屋网 )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范文第3篇

一、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我国小学语文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是比较枯燥的,其只为小学生分析了古诗词基本涵盖的内容,注重古诗词在学习中的应用,并没有意识到古诗词中传递的情感,基于新课改背景模式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更有价值的教学策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带领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课堂进行分析,以小学生为主体,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1.采用朗读方式感受古诗词的文字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存在较多附有美感的句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着重画出具有美感的句子,让学生以吟诵的方式进行重点朗读,例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两句诗,以字面的意思即可大致的了解,作者并没有采取复杂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即可体会诗句字里行间传递的美,树木茂密的山间在经过一场新雨洗礼后更加幽静,夜幕降临,秋风袭来,带来阵阵凉意,此时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木间的空隙,照在清澈的小河上,只见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的流淌,刻画了秋雨过后山间的晚景。又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整首诗的文字都是极美的,学生可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间描绘出一个稚嫩的孩童在水边垂钓,显示出孩童的天真和童趣,因为害怕鱼儿受到过路人的惊吓,以致赶忙摇手回绝路人的询问,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孩童的天性,通过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等感受作者文字的美感。

2.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画面美

古诗词是诗人对事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画面美,例如,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描绘了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教师可为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在阳光温暖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盘旋升起了紫色的烟雾,我遥远的看到庐山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绸缎一样悬挂在山川的前方,在高山上飞流顺势而下的瀑布可以长达好几千尺,仿佛是从天边的银河而来流泻到人间”,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不一样的庐山瀑布,但是瀑布的雄伟壮观依然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又如,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咏柳》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诗,着实描绘了春日里的柳树,而且教师可非常容易的为学生构建一幅美丽的春柳图,教师可让学生试想一下,眼前有无数高高的像被碧玉装扮一样的嫩柳,细长的柳条既柔软而又轻盈,在春风中,像条条绿色的丝带在飘动,不知是谁在精心的修剪片片柳叶,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剪出丝丝柳叶点缀着大地,教师在讲述时,可适当进行有感情描绘,增加诗中画面的生动感。

3.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中国部分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对古诗词的整体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流露的情感,例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作者用豆茎和豆子比喻自家的亲兄弟,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作者为难的处境,以及对骨肉之间相互残杀的愤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可结合当时曹植的背景,作者借助《七步诗》表达了内心对自家兄弟的斥责以及对当时社会统治的不满,而且起初整首诗都在围绕豆茎与豆子做描述,后期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传递自身的情感,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含义,更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又如,明代于谦的《咏石灰》,此为典型的借物言志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诗中描绘了石灰出深山的千锤万凿,在经历过烈火焚烧之后,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怕,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作者将自己比喻成石灰,此时作者已经是经历了无比曲折的仕途生活,但是即使自己将全部的热情贡献给朝廷,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还是逃脱不了被冤杀的命运,诗中虽然句句都在描绘石灰,但是句句都体现作者的感情,同时还展现出作者面对困难不屈服、大无畏的精神,纵然作者不被当时世人认可,但是其为国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即可感受到作者满腔爱国的情怀。

4.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诗词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含咏物、言志、抒情,更是包含丰富的哲理,教师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剖析诗中的哲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词中的哲理,例如,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此为一首七言绝句诗,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小诗,作者将船停靠在瓜州,此时在作者看来,京口与瓜州之间只是隔了一条长江,但是作者曾经居住的地方却被层叠的山峦遮住,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向大地,将江南的田野吹绿,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感叹,自己何时才可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到钟山的故乡,作者在规划大好前程时,突然思念自己的家乡,此诗一语双关,蕴含丰富的哲理,表面上表现作者极度思念家乡的心情,实际上暗示自己即将再次踏上政治舞台、推出新政策的欲望。又如,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创作于苏轼在游览庐山后的感悟,其以庐山的千变万化为基础,暗示一种生活的哲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庐山的面貌,从正面和侧面观看庐山,其呈现的是绵延不绝和高耸入云,但是从远、近、高、低四处在观看庐山时,其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作者感叹自己不能将庐山的真实面目全部看清,只是因为自己此时就处在庐山中,作者以此表示对于事物要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分析,以全面的角度去观看整体的事物。

三、结束语

我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而且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应改革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才可保障小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我国古代诗词传递的美感和情怀,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郝华雄.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与情景教学[J].新课程(下),2011,(06).

[2]邓学梅.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12,(03).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范文第4篇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

(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

【教法建议】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

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古诗三首

2

10.爬山虎的脚

2

11.蟋蟀的住宅

1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习作

写观察日记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9

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

《暮江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

(1)

(2)

(3)

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

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

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

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4)

(5)

(6)

(7)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

露水

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7)

(18)

(19)

(2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

《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1)

(2)

(3)

(4)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

未肯降

骚人

输梅

阁笔

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

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

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书写,题写。

诗人。

骚人

服输。

同“搁”放下。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评章

不及;比不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

(5)

(6)

(7)

(8)

(9)

(10)

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

峰)(板书

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

低)(板书

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11)

(12-14)

(15)

(16)

(17)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图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

《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18)

(19)

(20)

(21)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

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22)

(23)

(24)

(25)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题西林壁》

苏轼

变幻莫测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较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时,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3.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庐山诗句在此山中范文第5篇

我们坐车登上庐山,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蜿蜒在连绵起伏的山群之中。登上庐山,只见四周绿树成荫、遮天蔽日,树林中时不时传出一阵阵蝉鸣,越发显得幽静。这里的山路十分曲折,不时峰回路转,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奔波,突然,我发现前面灯火通明,小房子挨挨挤挤。啊,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牯岭镇。

牯岭镇是建在庐山山顶上的一座小镇,这里超市、电影院、商场应有尽有。可是,这儿与我想象中的庐山完全不一样,我想象的庐山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没有高楼,没有汽车,只有自然的美。而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城市,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不禁让我有几分失望。

第二天,我们便去看著名的庐山瀑布。还没走到三叠泉,就已经听到它的声音:“哗啦啦,哗啦啦。”走过去一看,哇,真壮观啊!只见三叠泉瀑布就像一个大茶壶,从大峡谷的裂缝之中喷涌而出,流到峡谷里。而峡谷又连绵起伏,像一个弯弯曲曲的滑梯,“滑梯”中间又有几个“断口”,一共形成三个瀑布,所以称为“三叠泉”。这神奇的三叠泉,一叠更比一叠长,叠叠相连,奇妙无比。而在这三叠瀑布中,最漂亮的要数第三叠了,泉水飞流而下,分开时像晨雾,连在一起时像雪花。突然,在灿烂的阳光中,瀑布的水雾中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道彩虹,真是美不胜收,让人赞叹不已。

就在那一刻,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啊,李白看到的与我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或许三叠泉被时间所打磨,没有以前壮观了吧,或许诗人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非那么壮观吧。

庐山啊庐山,你真美丽!虽然你没有泰山的雄伟,没有黄山的秀丽,没有云台山的绮丽,但你的沉稳、古朴让我铭记在心,让我流连忘返。

相关期刊更多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九江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

九江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