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范文第1篇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范文第2篇

中秋节到了!月亮圆圆的!家家的灯光都很亮,周围的环境非常的暗,但到处都有人.欢笑声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环境!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范文第3篇

大家早上好!

凉爽的秋风,泛黄的树叶,成熟的果实,飘香的金桂,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而我们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节团圆节》。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17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我们也有必要了解这一重要节日。

八月十五恰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被称为中秋节。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思想内涵。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千古绝唱。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习惯,后来慢慢演变成轻松的赏月。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都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各地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每当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时,在露天,把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在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字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样,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在这天夜里一起杀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另有一种说法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的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就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给臣民。月饼从此就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是必须要吃的了。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范文第4篇

一、赏月的习俗始于南北朝

中秋节,有的说始于唐代,有的说始于宋代。南北朝时期,人们有了赏月的习俗。唐代欧阳詹《玩月》诗序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x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全唐诗》)“谢赋”系指南朝宋人谢庄(字希逸)著《月赋》(《文选》)。“鲍诗”指南朝宋人鲍照(字明远)著《玩月城西门中一首》:“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休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肴干酒未缺,金壶启夕沦。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文选》)“x之庭前”指谢x(字玄晖)著《七夕赋》开头几句:“金祗司矩,火曜方流。素钟登御,夷律鸣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盈夕露之蔼蔼,升夜月之悠悠。步广庭而延睐,属天媛之淹留。”“亮之楼中”指晋人庾亮的故事。《晋书・庾亮传》:“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从谢庄、鲍照、谢x、庾亮等诗人的玩月诗,可见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赏月的习俗。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在八月十五赏月呢?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得明白:“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中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梗èi,灰尘也)不流,大空悠悠;婵娟p(fēi,衣长貌)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斯古人所以为玩也。”这就是说,秋天本来是不冷不热的季节,而八月十五又当秋季的中间,天高气爽,气候宜人。这一天太阳光线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因而月亮看起来又圆又亮。大约因为这些缘故,人们便自然地喜欢中秋赏月了。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天宝下・望月台》条载:“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从唐中秋的诗歌看,主要也在于赏月,殷文圭《八月十五日夜》:“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司空图《中秋诗》:“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徐凝《八月十五夜》:“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另外还有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王建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一作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等等,从这些诗中都可看到唐人对中秋赏月的重视。

另外,由于中秋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在赏月中自然会联想到家人团聚。在商旅游宦极盛的唐代,也自然产生了八月十五要全家团聚的习俗观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一作林)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李峤《中秋月二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一作落)谁家。”都表现了盼团圆的心情。至于中秋全家吃团圆饭、吃月饼等习俗,唐代尚无记载。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岁时部》列叙的岁时节日有:元正、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九月九,就是没有八月十五中秋这个节。

唐代崔令钦撰《教坊记》大曲名中有“玩中秋”之曲名。任半塘《笺订》曰:“玩”诸本作“D”。中秋之说,唐玄宗以前所无。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谓“前人望月有诗,皆非为中秋而作。然则玩月盛于中秋,其在开元以后乎?”王谟《荆楚岁时记跋》谓“是记只载八月十四日……事,于十五日亦无闻焉,窃意自唐以前,世俗尚无中秋故事。”(任半塘《教坊记笺订》)

二、中秋之成为节日在宋代

尚秉和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十九《岁时伏腊・唐宋之端午中秋》条说:“至八月十五夜,在唐时虽有玩月故事,在社会视之,似无若何兴趣。不惟不能与寒食等,并不能与端午同也。其见于唐人小说者,除《集异记》《异闻录》《唐逸史》记明皇入月、服仙丹,《宣室志》记周生梯云取月事外,余事甚少。而唐诗除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最驰名外,余如杜工部、李太白、白香山、韩昌黎、柳河东等吟咏中秋者,偶有之而不甚,是其证也。至宋时似盛于唐。《太宗纪》:‘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又《膳夫录》:‘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是否可证已以中秋为节令,故大臣有献而玩月羹成为汴京风俗。又晏殊《中秋诗》‘苦吟金翰久,清宴下楼迟’,是中秋宴饮之证。然阅庞元英《文昌杂录》记祠部休假节,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阳,而无中秋,是社会仍不以是日为节令。而端午则休假一日,可见宋时中秋尚不能与端午等也。”(《民国丛书》)尽管如此,宋时已开始过中秋则是无问题的,其证明文献有――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条记北宋东京开封过中秋节的情景:“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X勃(又名木李、i楂)、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八月”条记汴梁中秋节:“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伫m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自来矣。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卜此夕以为验。”(明・叶子奇撰《草木子》卷之一下《观物篇》:“南海中秋有月,则蚌胎生珠,无月则否也。”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以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良秋,即成真珠矣。”)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南宋临安中秋节:“中秋日,使府教水军并战船打阵子,于江内安抚,在浙江亭上观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钱塘知县并城南都厢弹压,幕次官员也有钱酒。是夜城中多赏月排会,天气热,宿湖饮酒,待银蟾出海,到夜深船静,如在广寒宫内。”

南宋末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四“中秋”条记南宋都城临安过中秋节的情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三“中秋”条同样记南宋临安过中秋节说:“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卷六“蒸作从食”条列举的食品中有“月饼”一项。是否中秋节专用食品,不得而知。可能中秋尚未形成吃月饼的风气。

元代费著撰《岁华记丽谱》:“八月十五。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这是讲成都的事。

纵观以上记载,宋代中秋节的内容主要为玩月、拜月、吃团圆饭、放水灯、占卜采珠捕兔丰收五条,玩月古已有之,后四条算新增的习俗。

三、中秋吃月饼应始于明代

尽管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里,提到各种蒸食的糕饼中,赫然就有“月饼”在列;但是否作为中秋的节物,便不得而知。元代不见中秋吃月饼的记载。元诗不乏中秋赏月玩月的歌咏,就是找不到中秋吃月饼的句子。例如萨都剌《溪行中秋望月》:“去岁南闽客,今年此日还。中秋八月半,一水万山间。皓月飞圆镜,回流转玉环。携家共清赏,何异在乡关。”此言携家赏月。他的另一首《溪行中秋玩月》,其序言“后至元三年八月望,舟泊延平津。是夕星河灿然,天无翳云,月如白日,溪声潺若奏乐,四山环抱,如拱如立,如侍左右奔走执事者。萨氏子奉母坐船上,与其妇具酒肴盘馔,奉觞上寿。”诗中谈到他们一家人中秋食谱是“开瓮酒熟浮新蛆,秋园摘果雨剪蔬,船尾曲突通行厨,家鸡水鸭美且腴,鲤鲫鲜大如江鲈。”并无月饼的影子。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元代中秋节吃月饼的文献记录。元、明间人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里记:“己酉(1309)仲秋之夜,武宗(海山)与诸嫔妃泛月于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于是,画o中流,莲舟夹持。舟上各设女军: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凤尾旗,执泥金画戟,号曰凤队;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敞裘,建鹤翼旗,执沥粉雕戈,号曰鹤团。又彩帛结成采菱采莲之舟,轻快便捷,往来如飞。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脍,酌玄霜之酒,啖华月之糕,令宫女披罗曳e,前为八展舞,歌贺新凉一曲。帝喜谓妃嫔曰:‘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瑶池,人以为古今莫有此乐也。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惜无上元夫人在坐,不得闻步玄之声耳。’有骆妃者,素号能歌,趋出为帝舞‘月照临’而歌曰:‘五华兮如织,照临兮一色,丽正兮中域,同乐兮万国!’歌毕,帝悦其以月喻己,赐八宝盘玳瑁盏,诸妃各起贺酒。半酣,菱舟进鲜紫角,玉心之奇,山耸而至;莲艇奉实绛房,金的之异,陵叠而来。由是下令两军水击为戏,风旋云转,戟刺戈横。战既毕,军中乐作,唱‘龙归洞’之歌而还。”(《说郛》)所谓“啖华月之糕”,指的可能是吃月饼,可惜文字太简,透露的信息也不多。过去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元末农民起义乃在八月十五以月饼来传达命令。此前送月饼时,在每个月饼的馅里都夹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因此大家采取统一行动,了元朝的暴政。这个故事无历史依据,今天来看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范文第5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

中秋诗词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