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宽容似火。宽容就像火一般温暖、热情、洋溢。当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仇恨时,是宽容这把火告诉我们,应该原来别人的过错,放下仇恨,宽容他人。宽容也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明白: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宽容话题作文600字左右,供大家学习。

初二宽容话题作文600字左右1宽容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领略到这两个字的魅力。

从字面上来解释,他的意思是:包涵,原谅,不计较。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他人的豁达大度,马克思曾说过“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其实宽容不仅仅局限在朋友之间,更是存在于社会上的每个人之间。

宽容是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德,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固然需要宽容,但宽容的心并不是无边无际的,对任何事都能去宽容对待的,也就是说宽容该有个限度。

人处世的智慧之一就是宽容他人。宽容别人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他人的过错,就会赢得朋友,赢得别人的佩服与尊敬。“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二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宽容他人,需要自己有度量。何谓“度量”?“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蔺相如位尊人上,廉颇不服,屡次挑衅,相如仍以国家利益为上,以社稷为重,处处忍让而终使廉颇负荆请罪,这就是度量大。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度量大”,有的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不能容人容事。西方近代天文学之父弟谷就曾是一个小度量的人。他在学校读书时,因为一个数学问题与一位同学发生争执,竟决定与人决斗。结果在决斗中,弟谷的鼻子被对方削掉,他只好戴着个假鼻子度过下半辈子。

一个人度量的大小,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否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的人,是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个人的荣辱的,只有胸怀大志,才能胸襟开阔。

在论语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躬自厚而薄于责于人,则怨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严格的责备自己的错误,宽大的原谅别人的过失,那么便很少遭致怨恨了。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甘甜柔软的春雨,可以滋润人内心的焦渴,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可以慰藉人内心的不平,给这个世界带来幸福和希望。

初二宽容话题作文600字左右2宽容,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宽容,是冬日里的一簇温暖的火光;宽容,是给孤寂的心灵送上一句真心的问候。宽容,这一堆多么魅力的字眼,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份触及心灵的温暖。

那是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扔下东西就玩电脑,玩了有一会儿吧,大约两三个小时,爸爸走过来,用一种怜爱的语气,摸着我的头说:“快点下线,我要玩电脑了。”“哎呀等下嘛!”我眼睛紧盯着屏幕,头也不回地说。“不行!马上下线!”爸爸摆了摆手说道,“你今天玩到多晚才回来?回来又玩了多久?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听了爸爸这句话,我突然就很生气,马上关电脑,一句话也不说,回到房间紧锁房门。

过了一会儿,爸爸在门外喊道:“你怎么了?有什么委屈你就说出来啊!跟爸爸说不了那跟妈妈说行吗?”,我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我谁也不想说!你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上网干什么!我才懒得跟你们说!”本来今天跟朋友有点小矛盾,回到家就心情不好,上网只是要为了跟朋友们说清楚而已,而且我另外一个朋友有遇到了一点困难,我来安慰安慰她,我上网是为了做这些事情,没想到竟被爸爸这样子责怪我……我心里涌上无限的委屈,爸妈在门外喊我,我索性戴上耳机,听着音乐,不管他们怎样喊叫……

后来去洗澡的时候,自己慢慢平静下来了。想到本来就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应该在外面玩到傍晚才回家而不告诉父母让父母担心,自己不应不跟父母解释清楚,自己不应该那样子顶撞父母……洗完澡出去时,回到客厅,正好碰上父亲关切的目光。

他对我说:“早点休息!”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愧疚之情愈来愈强烈。第二天早上,我看见妈妈在Q上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宇,其实你和弟一样,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昨晚的事也许真的是我们错怪你了,对不起,以后有什么事告诉我们好吗……”看完后,我的脸烧得火辣火辣的——明明是我的错啊,爸妈不但不怪我,还反过来给我道歉。我在桌前愣了好久……

爸妈,是你们的宽容让我发现错误,不断完善自己;是你们的宽容像春风一般温暖着我,让我不断成长。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初二宽容话题作文600字左右3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感到不愉快,甚至会发生更为极端的现象。要想使自己生活愉快,顺利,学会宽容就是的办法。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宽容。

我们学生也不例外,在这个学习的氛围里。我们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善待他人就必须要有宽容的心态。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情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犯了过错,也不要冷眼相对。毕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宽容他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古有廉颇“负荆请罪”的美谈;有“春风化尽千层雪,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这是宽容的力量,宽容无与伦比的魅力。

学会宽容,就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生活中,批评会使你不甘,咒骂会使你愤怒,讥笑会使你恼火。只有宽容,他像一缕微弱,却富有力量的强光,击穿笼罩在你心中的迷雾,使你无法躲避,无法动弹,任它轻柔的照耀。任何人都应该学会宽容。假如没有宽容,人类的和平将永不存在。

国与国之间兵戒相向,人与人之间纷争不断。社会将永远充满怨恨,从此变得黯淡无光。当然,学会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听使与别。我们可以选择多是宽容别人,若别人因此得寸进尺,毫无改正。

我们就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指出别人的错误,开导他如何处理这一错误。而不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这不算是宽容,至少不算是纯粹的的宽容。宽容,人生的光辉点。是德高望重的风范,是海纳百川的胸襟。

他如清泉一般滋润你的心田,如黎明为你捧出曙光,如画笔为你描绘人生桥梁。

初二宽容话题作文600字左右4宽容如水。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宽容似火。因为更进一层的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宽容,能融化彼此心中的冰冻,更将那股爱的热力射进对方心中。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是选择了关爱和温暖,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如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对天地间所有生命的包容与博爱。

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

当然,宽容更应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是懦弱。“宽以待人”,也要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他更宽广的东西——人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初二宽容话题作文600字左右5宽容,是黑暗中一道的亮光,为自己克服困难;宽容,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它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宽容,是冬天的一件毛衣,为自己取暖!

在我像大海一样广阔的记忆里,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这些人宽容我,令我不再沉浸在困境中!

那次放学时候,在回家路上,我发现,新的漫画书出了,我如同吃了巧克力一样高兴。可我摸了摸口袋,里面空空如也,我只好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回家了。为了这件事情,我天天想着漫画书的内容是什么。我也想过,去储钱罐里拿钱去买漫画书,可我心想:要是被母老虎妈妈发现的话,肯定会和爸爸来个男女混合双打的!可我抓耳挠腮,突然,我说:"要不我偷偷拿钱去买漫画书,爸爸妈妈也不会发现!"很快,我肯定了这个决定。

下午,我趁着去上学的机会,我偷偷地从妈妈包里抽出了20块钱,去学校了。放学,我虽然买了漫画书,可心里依然忐忑不安,如小偷一样回了家。

果然,回到家里,妈妈像警察一样站在门口。我进了家门,放下了书包,假装好像自己是过路人一样,当我准备迅速走开避开妈妈那犀利的眼神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声音:"站住!"我停住了,像被孙悟空点穴的小兵转过头支支吾吾地道:"什么事?"。本想等待来的会是晴天霹雳的责骂,可没想到妈妈却温柔地说:"嘉晟,妈妈知道你拿了钱,你说说你拿钱干什么了?"听了这语气,我心想:我还是告诉妈妈实话吧。我嗫嚅着:"我...我...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戴维森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的观点在英美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语言哲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意义的阐述成为当代很多分析哲学家工作的出发点。根据戴维森的观点,关于一种语言的一个恰当的意义理论应当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得以知道这种理论,他就将会理解这种语言。众所周知,在戴维森看来,这样的意义理论应当采用塔斯基式的真理理论的形式,因此他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阐述这种理论的恰当性条件。粗略地说,他认为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对话语进行解释,我们需要某种关于信念的知识;而为了认识信念,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对话语进行解释。这意味着没有关于意义的先在知识就不可能推断信念,没有关于信念的知识就不可能推断意义。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宽容原则”最初主要是一个方法论的原则,对解释活动进行约束。后来,戴维森将对意义和信念的指派与合理性问题结合起来,进而指出“宽容原则”可以产生反怀疑论的认识论结果。然而,由于戴维森并没有对“宽容原则”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因此,“宽容原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彻底的解释是什么关系,它是否具有回击怀疑论的批驳力,关于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争议。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其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宽容原则”的含义

“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戴维森所言,“宽容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具有一种可行的理论的条件。”然而,到底何为“宽容原则”呢?戴维森并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和明确的阐述。戴维森对“宽容原则”的认识散见于他的多篇论文中,他通常在几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这个原则。在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三种不同意义上的宽容原则。在他的早期论文中,戴维森通常把宽容原则看作是这样的一种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例如,在《彻底的解释》一文中,戴维森就曾经指出:“我们想要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满足对真理理论形式上的限制条件,并获得人们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同意,这也就是说,就我们所告知的而论,使库特(以及其他人)所说的话尽可能经常地是正确的。”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戴维森也指出:“因此,最终必须考虑的支持一种解释方法的方而就是它使解释者与说话者一般来说是一致的:根据这种方法,当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并且根据解释者的观点这些条件成立的时候,说话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持这个语句为真。”在《论认识图式这种观念》一文中,戴维森同样认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全部知识就是一个说话者持语句为真,并且我们不可能假定他的语言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那么我们不知道或者不假定关于说话者的信念的许多方面,我们就甚至不可能迈出解释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能够对话语进行解释才可能获得关于信念的知识,因此,开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要假定信念的一致。”

上述引文表明,“宽容原则”预设了解释者与说话者在信念上的“一致”。在这种意义上,解释者应用“宽容原则”的一个结果就是他发现说话者与自己对于他们共同的环境大体上具有相同的认识,至少在这种意义上足如此,即指派给说话者的信念将被解释者所分享,解释者与说话者的信念内容就是解释者和说话者共同的环境中的事件或者条件。除了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具有大体上一致的信念之外,戴维森还赋予了“宽容原则”另外一种含义,即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在《信念与意义的基础》一文中,戴维森指出,“我建议我们把一种语言的说话者持语句为真这个事实看作是证明该语句在那些情况下是真的自明的证据。”

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他又指出:“解释之所以可能,其原因在于我们能够先排除大量错误的可能性。一个使人们对大量错误的语句表示赞同的解释理论不可能是正确的。通常的情况必定是,当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的时候,该语句就是真的。”在《关于真理与知识的融贯论》一文中,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当一个解释者发现说话者的这样一个语句,说话者在他认识的条件下对该语句有规律地表示赞同的时候,他把这些条件看作是说话者语句的真值条件。”

戴维森赋了;“宽容原则”的第三种含义是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在下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找到“宽容原则”在这种意义上被使用的佐证:“以一种使一致最大化的方式进行解释,这种方法论的建议不应当被视为依赖的是关于人类智力的宽容的假定,这种假定可能被证明是假的。如果我们无法寻找到一种方式把一个生物的话语和其他行为解释为揭示了一组根据我们的标准大体上是一致和真的信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那个生物是理性的,是具有信念的,或者表达了任何东西”。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戴维森又指出:“这里融贯在以下两种意义上含有理性的观念,即:不仅需要解释的行动根据所指派的欲望和信念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所指派的欲望和信念还必须相互匹配。虽然这个关于理性的方法论假定并没有使向主体指派非理性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不可能的,但是它的确对这样的指派施加了某种压力。”

鉴于存在上述这些关于“宽容原则”的不同阐述,人们无论把哪一种阐述作为基础,都会对以它为基础而获得的理论产生重要的后果,从而得出关于“宽容原则”可靠性的不同结论。下面我们就对“宽容原则”与彻底的解释的关系做一分析。

二、“宽容原则”与彻底的解释

在戴维森看来,所谓彻底的解释,就是根据对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意义的知识没有任何预设的证据对他的话语进行解释。“彻底的解释应当依赖于这么一种证据,这种证据既不采取关于意义的知识的形式,也不采取关于信念的详细知识的形式”。因此,彻底的解释者能够用来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解释的资源极其有限。不过,他可以扮演田野语言学家的角色,对说话者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行观察。通过对一个说话者的环境的观察,解释者可以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说话者对一些语句恒常地表示赞同。这样,彻底的解释者可以进入一个说话者的语言的第一个通道就是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 这种初始证据在彻底的解释中之所以可以被利用,其原因在于知道说话者对哪些语句持真(这也就是说,哪些语句他们相信是真的)既没有预设关于他们信念的详细内容的知识,也没有预设关于他们持真的语句意义的知识。正如戴维森所言,“关于行为的或者倾向的事实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给予描述,这种方式并不假定解释,但是一个解释理论可以以这些事实为依据。这种行为的或者倾向的事实将会必定成为意义和信念的向量”。

然而,一个说话者持语句为真是由下面两个因素决定的:说话者关于世界的一般信念和他认为语句具有的意义。在戴维森看来,如果一个人相信,认为s意味着p,那么假定若p为真,s意味着p,并且s因此也为真,则他就可以有理由推断s为真。如果我知道在时间t一个说话者s持一个语句s为真,并且如果我知道s相对于说话者S在时间t的含义,或者知道说话者持语句s为真所依据的信念(假定他知道s的意义,并且根据这个信念和他的其他信念获得这样的信念,即s在时间t是真的),那么我们就能够解决这个对子中的另一个因素。正如戴维森一再强调的那样,这表明,信念和意义是如何纠缠在一起说明话语的。这也就是说,一个说话者之所以在某个场景中持语句为真,一方面是因为他说出那个语句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信念。在解释中,如果我们必须依靠的一切就是诚实的言语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不知道意义的情况F推断出信念,并且我们也不可能在不知道信念的情况下推断出意义。因此,彻底的解释者所面临的问题就如同理性选择论者所面对的问题一样。“概略地说,我的论点是我们应当把意义和信念看作是一个单一理论的相互关联的构件,正如我们已经把主观价值和概率看作是决策理论的相互关联的构件一样。”在行动的理性选择中,如果我们把行动的选择看作是表现了行动中的偏好的话,那么一个人的理性选择就取决于他对自己认为可以获得的选择的偏好。一个人对一种选择的偏好反过来又取决于以下两种因素:一个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将要导致的结果的相对合意性和一个人所认为的可能产生每一种结果的机会。例如,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否要接受针对一场比赛的胜者的打赌。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受打赌与不接受打赌之间进行理性的选择,就取决于这个人对赌赢或者赌输这种结果指派的相对合意性,取决于他对产生每一种结果的概率所进行的评估,取决于不接受打赌的相对合意性。在决策论中,要对一个主体的实际选择进行解释的话,我们就必须努力地寻找到一种方式对相对合意性和主观概率这两个未知变量中的一个变量进行约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最初是由弗兰克·兰姆赛(Frank Ramsey)提出来的。假定偏好是由相对合意性和主观概率产生的结果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个主体的行动偏好中的某些模式,它们足以确定两个独立的决定因素中的一个。与此类似,在彻底的解释中,解释者必须从持真的语句中确定对语句指派意义和对信念指派内容。如同决策理论一样,我们可能希望持真语句中的某种模式将会有助于揭示语句的意义。正如戴维森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厘清事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方法,它将一个因素看作是稳定的,而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就是引入“宽容原则”,把信念看作是确定的,从而解决意义的问题。

在彻底的解释中,根据对说话者的环境的观察,解释者所获得的说话者的持真态度,它指向的是一个说话者在回应其环境中的事件或者条件时时而持真、时而持假的那些语句。引起说话者对这类语句持真态度的因果链开始于他个人环境中的某一事件或者条件,这导致他形成了一个信念;具有这样的一个信念反过来又导致他持自己语言中的那个在当时表达了这种信念的语句为真。这就意味着根据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与其环境中的条件之间的关联,通过假定那些由环境中的条件激发的关于这些条件的信念(场景语句表达了其内容的那些信念)是真的,我们就可以获得对说话者的语句的解释。因此,“宽容原则”假定,大体上说,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是真的,这种假定是为了保证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与激发信念的环境中的条件相关联,从而通过确定信念的内容而获得表达了该信念的语句的意义。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假定说话者关于环境的信念为真这种意义上的宽容原则,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通过假定说话者的信念为真,彻底的解释者可以保证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就是该语句为真的自明的证据,从而解决了意义的问题。

然而,在对说话者指派真信念的时候,彻底的解释者首先要发现,在说话者的环境中,什么显著的特征构成了他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持一个语句为真的理由,这实质上依赖的是解释者如何看待说话者对环境的认识,即彻底的解释者向说话者指派的是他自己对那种环境条件的信念。因此,为了把说话者在什么条件下持语句为真的事实用作一个真理理论的证据,我们必须假定他们相信我们认为他们应当相信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要迈开解释的第一步,彻底的解释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据他自己关于真理的某些标准的认识,向说话者的语句指派真值条件,并且把这个真值条件当作说话者在持语句为真时实际上获得的真值条件。正如戴维森在《形而上学的真理方法》一文中所言,“如果我正确地向你指派了信念的话,那么你就一定具有与我自己的信念模式相同的信念模式。因此,毫不奇怪,只有当我的解释使你与我大体上一致的时候,我才能够对你进行正确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在彻底的解释中,为了获得初始的证据,使解释有可能进行下去,彻底的解释者必须假定被解释者与他具有相同的信念,即“宽容原则”所假定的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在信念上的一致。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而为了获得理解,解释者和被解释者必须在信念上保持恰当的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假定说话者的信念是真的,“宽容原则”将彻底的解释者在解释一开始所面对的两个未知变量——信念和意义——减少为一个,从而通过尽可能地认为信念是恒常不变的而从解决意义问题人手来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由于假定了解释者与说话者具有相同的信念,彻底的解释者通过将自己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信念指派给说话者得以迈开解释的第一步,“宽容原则”保障了彻底的解释能够进行的初始证据。

三、“宽容原则”与怀疑论

戴维森对“宽容原则”的应用并没有满足于为彻底的解释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他还宣称“宽容原则”会产生反怀疑论的认识论结果。那么“宽容原则”是否具有戴维森所期待的那种对怀疑论的驳斥力呢?

尽管怀疑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它们都宣称,尽管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任何信念都是融贯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们就是真的并因此会成为知识,因为我们通过感觉证据或者经验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不可靠。正如笛卡尔的怀疑论所断言的那样,尽管我们具有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是我们可能产生了幻觉或者是缸中之脑错误地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它激发了我们各种各样的信念。这意味着存在下面这种可能性,即存在与实际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如缸中世界,笛卡尔的魔鬼世界等,而在其中我们的经验证据保持不变。这也就是说,怀疑论者的直接矛头指向的是我们通过感觉证据和经验获得的事实是否就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事实。戴维森在《关于真理和知识的融贯论》一文中也对怀疑论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它是一种怀疑我们具有任何“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的观点。它承认所有“我(关于世界)的信念是统一的”。它质疑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融贯的信念是真的。

如果戴维森的“宽容原则”要对怀疑论的这种主张进行反驳的话,那么它就必须能够证明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信念的确是真的。

正如上面的描述所表明的那样,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宽容原则”假定了说话者的信念是真的,如同戴维森在《信念与意义的基础》一文中所言,“我们把说话者持语句为真这个事实看作是该语句为真的自明的证据。”然而,说话者信念的真是建立在与解释者具有相同信念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就是说被解释者信念的真是依据解释者的标准来判断的。“认为一个主体的思想和言语含有很大程度的真理和相容性,这种看法是解释者对一个人的言语和态度做出的正确解释所产生的一个人为的结论。而这种真理和相容性所依据的是解释者的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以“宽容原则”为前提的真和一致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解释者与被解释者的信念是基于对主体问世界的认识而达成一致的,他们的真理标准是彼此约定的,因而,这种一致只能在主体间奏效,这种真也只是一种人为的设定。更何况解释者的信念也很可能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怀疑论者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不可能是根据他们共同的错误信念而彼此理解的呢?”因此,只有被解释者的信念与解释者的信念之间的一致并不能保证这些信念的真。“宽容原则”尚不能对怀疑论者提出的上面那种质疑做出回应。事实上,戴维森本人也承认会出现怀疑论者提出质疑的那种情况,“能够出现这种情况,并且毫无疑问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回应怀疑论者的质疑,戴维森提出了两个新的论点作为对“宽容原则”的修正和补充,第一个论点诉诸的是全能的解释者这种观点;第二个论点利用了某些关于信念的认识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思想。

所谓全能的解释者是指,他相信所有的真理并且只相信真理。假定现在这个全能的解释者要通过使自己与说话者之间的一致最大化而对说话者进行解释。根据这个假定,由于解释者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与他达成一致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信真的。这意味着被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不可能彻底地错误。如果所想象的这个解释者的“无所不知”意味着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完全不可能出错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与一般的解释者有所不同。然而,这种意义上的“无所不知”并没有出现在戴维森的思想中。戴维森所依据的只不过是这样的事实,即“全能的”解释者关于世界的信念全都是真的。戴维森并没有指出实际上存在这样的一个解释者,他只不过认为如果存在这样的解释者的话,那么他所解释的那些人也都具有关于世界的真的认识。不过,不提及“无所不知”,同样的思想也是我们对自己或者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关于世界的认识是真的话,假定信念的指派就是真值的指派,那么他所解释的任何人也都将会具有关于世界的真的信念。因此,倘若全能解释者的信念没有被论证在事实上就是真的话,那么引入这样一个解释者的思想实验也就没有增加对怀疑论的反驳力度。

作为对“宽容原则”的补充,戴维森应对怀疑论的第二个策略主要依靠的是他关于信念本质的认识,这使他坚持他所谓的说话者的环境与其话语和信念的不可分离。他认为,信念是通过将信念与激发它们的世界中的事实相匹配而认识的。因此,大体卜说,信念在本质上是真的。他明确指出:“我认为,妨碍对感觉持完全的怀疑态度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最清楚明白的和在方法论上最基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一个信念的对象看作是引起那个信念的原因。并且,作为解释者,我们必须如实地看待这些对象。”

相信一个解释者认为引起一个话语并因此产生了它的意义的原因一定就是事实上引起那个话语的原因,要找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这种情况,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解释者和被解释者认为是引起一个话语的原因并不是引起该话语的实际的原因。如果我们必须把一个信念的对象看作是引起那个信念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笛卡尔的魔鬼世界里或者缸中世界里的居民的话语解释为大脑中的计算机环境,无论它被推断具有什么经验。

因此,戴维森关于信念内容的本质的认识只不过确保r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的一致和相互理解,因为它要求,在每一个认知者在其中遭遇同样感觉证据的可能世界里,解释者和被解释者都应当被指派相同的信念。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可能世界里,一个认知者在其中根据某种证据被指派了一种信念,那么同样的信念就应当被指派给那个世界里其他任何也熟悉同样证据的认知者。但它并没有要求被指派的信念是真的。它并没有提到相关原因的本质。例如,我相信昨天有一个撞车事故,这个信念可能就是该事故引起的,或者是通过一个恰当的计算机模拟而引起的。“宽容原则”没有排除我是一个缸中之脑这种可能性。它只不过保证了当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的信念是真的。

四、结语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自拟题目

由于话题作文内容范围宽泛,不限定作文题目,考生必须根据话题作文的材料和自己选材的特点,自拟题目。精美醒目的作文题目是获取作文高分的敲门砖。有些考生不认真思考,把试题中的话题当作自己的作文题目,这是作文考试中的一大忌,因为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一个宽泛的作文题目,如果考生懒于思考,没有选好话题的切入点,口子开得大,作文的内容自然是泛泛而谈,甚至有的考生根本就没有作文题目,脑中想当然地认为“因为有话题”,这就大错特错了。按阅卷规定:没有标题扣3分。不仅丢了3分,要想让阅卷教师扭转对你作文的不良印象,已经很难了。因此,考生必须在审清材料、明确中心、选好角度的基础上,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原话题宽泛的大范围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有人说:这是抬起你的一只脚,另一只脚留下的脚印就会更深,也会留给阅卷老师更深的印象,拟一个精彩的题目是你写好作文踢出的第一脚。

二、自选文体

话题作文淡化文体,并不是不需要强调文体,更不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大杂烩。淡化文体是说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材、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考试不做统一的文体要求,这就更需要强化文体。首先,要使文体与题目相般配,题目使用“论”“议”“说”,文章就不能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同样,题目华丽鲜艳,却写成了议论文,就像士兵抱着个洋娃娃不伦不类。其实,文体的选择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长于论辩,写成议论文;长于记叙、描写、抒情,选择记叙文或散文;长于想象联想,写成寓言故事。有的考生父母是医生,把自己的作文设计成做诊断、开药方;有的考生喜欢法律,把自己的作文安排成书。总之,要很好地抓住文体自选这一特点,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精选新鲜有趣的内容进行加工构思,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写作过程中始终要有文体意识,切不可顺序而下,最后竟忘了自己所选的文体。这一脚,决不容忽视。

三、自定立意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其实,宽容也就是一种放任。有一句话曾经说过:“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性如同急流的水,在东边打开就流向东,在西边打开就流向西,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就如同流水,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一样。当善的那一边决堤了,人性之水就会向善流,当不善的那边决堤了,人性之水就会向不善流。人性本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却有向善或向不善之选择。

一个人本来是不坏的,但是,犯了错误之后自己往往会难以觉察,这时,如果没有及时地得到外力的纠正,这就等于打开了人性的堤坝,错误就必定会演变成为习惯,最后终将成为大患。比方说人行道停车,开始可能只是几辆车,要是没有交警抄牌处罚,人行道必将难以通行;又如走鬼摆摊,要是无人治理必定满城都会变成自由市;还有就是城管打人,要是这些“合法的凶手”得不到法律惩处的话,城管必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黑帮,届时满城都将充满暴力,这种宽容带来的恶果不堪预料。

在企业中,“宽容”也正在被管理者泛滥成灾。一个或几个人绩效考核不达标,但因为宽容,就得不到任何惩处,最后就导致集体不达标;一个无能的主管长期毫无作为地占着茅坑不拉屎,因为宽容,最后必定会将整个部门都毁掉;一个人上班迟到没人处罚,因为宽容,最后必将是整体上班都需要延迟;因为宽容,客户的一次次投诉都不受重视,最后也肯定会失去这个客户。在组织中,管理者对任何个体错误的宽容,就是对团队中他人和组织的伤害。对任何细小问题的忽略,最后都会酿成大患!

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我想主要围绕这些核心来谈这个话题:历史与时代,宽容与可能,农业道德到现代,中国国情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个多暴力革命的国家,这方面我在《紫色偏执批判》中对中西方政治演化进行了集中历史对比,事实非常清楚。无论原因在于基督教对西方民众的麻醉作用,还是中国人更有愤青传统,事实是:西方的相对和平的社会生活给他们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他们在更短的历史条件下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发展,远远把一些古老的国家甩在后面,以至于在今天“西方”几乎等同“先进”就是一个明证。中国的多暴力特征在上个世纪依然存在,但是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改良”这个词汇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改良”有可能替代“革命”吗?

改良的实质我认为是宽容,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观的体现。在一个不宽容的社会环境与一个不理性的时代,改良思想的流行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宽容不是狭隘的政治性宽容,一定是更为宽泛的文化的宽容。我注意到在我自己所经历过的中一切逻辑是非黑即白的,是不宽容的。甚至在之后的环境也是不宽容的。但是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形成文字的具体条文怎么规定,但文化中的宽容几乎已成定局,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象征来分析一下。以往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单位选主持人一定是字正腔圆、相貌端正,尤其重要的还有符合传统审美的面条体型。但是半边天栏目中体态丰满的孙越(?)与后来出现的满口南方口音的孙仪伟打破了多少年的传统。我认为这个文化的象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它说明了一种传统的突破,一种单一指标的废弃,更可喜的是,这个选择被大众接受了!甚至后者的意义超过了前者的意义,因为一个社会的宽容说到底是民众的宽容。

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话题,改良与传统的其中一个分别就是:改良者之间部分人是认同政府就是民众的一个体现,政府不是从天而降的,他们认同“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所以改良政府和制度首先是改良民众;从而导致改良派的眼睛是朝下的,把关注点放在民众身上,因为民众提高了政府与制度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实际上改良派就是宽容派,他知道任何政府与任何制度都是等待改良的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政府与完美的制度,不完美的政府与不完美的制度是历史的常态。革命派相反,觉得政府是天然的坏蛋,是与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政府是“异者”,政府之失误与“我”无关,与民众素质无关,政府的任何失误都是由其反动性所决定了的。那么假如具有这样的心理基础,革命就是必须的了,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计,即便流血、即便动乱、即便鱼死网破也要争一个革命者的名义和勇气。

我说,革命的实质是一种道德支撑。革命者抨击改良主义者最常见的手法不是别的,正是从道德角度挑起就可见其端倪。革命者最常用攻击改良主义的词汇是:顺民,奴才,既得利益者,当权者,献媚者,软骨头等等。所有这些指向都是道德的,没有一个是理性的历史观或哲学观或文化观。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罕见的暴力革命频繁的国家可能有无数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我一直说,农业国家必定是个道德国家,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一直是道德国家。这个道德文化传统对于“革命”的支持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可以显示自己“硬骨头”、“英雄豪杰”、“大义灭亲”、“大义凛然”、“不惜牺牲”、“铁肩担道义”、“同情下层”等机会面前,可以说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拒绝这些概念的诱惑的。可以说,相当多的人是以“勇敢”和“敢于牺牲”来代替逻辑上的思考的。那么当一个时代渐渐走出农业时代之际,局面怎么样呢?

我们都看到了这个结果。道德框架彻底坍塌,不仅在世俗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在政治社会领域同样得到了验证。道德影响力的削弱给理性思考留出了空间,当一个人在思索社会问题的时候可以只考虑逻辑与历史的经验,道德不再成为支撑同时也不再成为理性的障碍。改良在这个情势下在中国的抬头是非常合理的。

中国由一个标准的农业社会向一个经济商品社会的过度,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中国人传统上所缺乏的思维:效率。农业时代的标准是道德,经济时代的标准是撇除了道德考量的效率。那么很明显,在革命与改良的选择上,一个经济时代的人不可能象农业时代的人那样去思考,社会的变革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绝对正义、不是理想主义、不是道德伸张,而是效率算计。假如可以在讨价还价中换取效益,就决不冒险砸盘甩手走人,因为商业时代中的人其任何目的都变为效益增长,不是赌气、不是逞能、不是英雄主义。

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许多因素的集合,近5000年的历史发展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状态下延续下来的,就在上个世纪开始,中国人第一次大范围地向西方开放。接受与质疑西方是中国上个世纪公开与隐蔽的要题。今天再来讨论西化问题我觉得是幼稚的,中国已经西化,并且相当彻底,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接受土壤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改良问题,这个大潮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已经势不可挡地来临了。而改良与革命的话题讨论多少是这个西化的一个尾声,并且也是西化的结果,因为我在文章开头的地方已经说了,西方在历史上是一直“改良”的,只有中国才是一直“革命”的。并且,综观历史,只有野蛮的国家与地区才喜欢动辄“革命”。毕竟革命意味着流血。

假如要我继续撕开“改良”的真相,我倒是要提醒每一个准备做改良主义的人说,你要做好背上“不道德”名誉的心理准备,因为作为改良主义者你就无法做一个顾全下层、同情下层的理想主义者,你告诉那些在历史车轮下扭曲的心灵时只能抚慰他们以“忍耐”以及“这世界没有绝对公平”这样看似无力几乎让你脸红的劝说,而能够验证你良知的既不可能有物证也不可能有人证。但我同时也想告诉,勇敢地做一个坚定的改良主义,这本身你有可能已经对这个国度做出了应该有的贡献。在有道德传统的国家里做一个改良主义者向来不比一个革命者更容易,因为他们首先要习惯于不嫉妒那些革命者三言两语就换取的民众掌声。

最后我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中国有可能改良战胜革命吗?我个人的回答是:这个答案就在中国民众的手里。更保险一点的答案是,这个答案就看上面几方面的发展与平衡,关键词是:宽容与理性,历史的反省,道德与效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