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话题作文;培养;中学生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学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而走进误区。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要深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连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可以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阅历、个人成长等方面筛选、聚集材料。充分体现“以下见大”的特点:从小方面表现比较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学生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发挥自己的才能。一句话。就是要学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二、拟题要到位

在话题作文中,拟标题非常重要,因为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话题作文大都要考试自拟题目,有的考生图省事,直接就把话题当作文题目。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下策。因为作为“话题”的词语,覆盖面极为宽泛,轻易用这个词语作为作文题目,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下一步立意、选材、布局方面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拟题前认真审读提示语,调动自己的个人阅历、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紧扣话题这个词语,深入思考,在这个词语的前后加上若干个词语进行修饰、限制或补充,恰到好处地拟定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文章题目。

题目最好要能比较鲜明地透视出文体、立意、选材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从多方面制约、帮助自己的写作,同时还可给阅卷者带来愉悦感染。以话题为中心,进行扩展和补充,这是拟题的最基本方法。它还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形象。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心灵的感动”、“寻找感动”、“都是感动惹的祸”、“谁为谁感动”、“为平凡而感动”、“拒绝感动”、“珍惜感动”、“今天,你感动了吗”等题目。

三、文体要得体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文章可以没有文体,如果不管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一般来说,学生最好选择记叙文(包括散文、日记、童话等)。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为了标新立异,有的考生甚至还写出一些令人震惊的“另类”作文,这更应该及时纠正,以免延误大事。问题的特征一定要鲜明,这便于自己写作,也便于阅卷者阅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确定自己是写什么文体后,就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鲜明地表现出这一文体的语言特征。形象思维表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来写,在文章中要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性;抽象思维发达,说话条理清晰,善于条分缕析的考生可选说明文来写,在文章中表现出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议论说理的同学可写成议论文,在文章重要表现出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还可以写成童话、寓言、剧本、书信、日记、小小说等。当然,这里也不反对写合乎要求的比如夹叙夹议的文章,因此,考生平时就应该多培养一些规范的文体意识,多养成一些高质量的文体风格,在考试和平时的作文中就可以多一些选择余地。

四、语言要靓丽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语言有文采主要是指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好的语言有利于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使话题作文中语言有文采。

(1)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多用描写句,少用陈述句,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积累丰富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词语,尽可能恰当地选用同义词。

(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比、对偶、反复;借用、仿用词语;可巧妙引用、仿用古诗词、名言、格言、歌词、俗语、谚语、流行语言、网络语言、歇后语等。

(3)句式灵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多采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精心提炼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4)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能幽默时尽量幽默。

五、点题要明朗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2篇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及内容特点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

1.对话核心主题

对话核心主题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中心,是“显性对话者”——“教师、学生”与“隐性对话者”——“作者和编者”借助教材这一载体,共同构筑的一个话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对话核心主题进行对话的过程。

2.对话分主题

在对话核心主题的总体框架下,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他们会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些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的主题就是对话分主题。

3.对话依托点

如果说“对话核心主题”和“对话分主题”是课堂对话赖以展开的中心,那么对话依托点就是阐释对话核心主题和分主题的“论据”。语文课堂对话的依托点包括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相关内容。

4.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对话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对话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对话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对话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对话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

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

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了“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成了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该模式在教学中有着最单纯的线索,即紧紧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开展思考和对话,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在这一粗壮的主干上,通过各个依托点生长出繁茂的枝叶,撑起一片富有活力的语文天地。该模式下,教师的行为是组织大家对对话核心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不重复、语言具有个性、感情真诚,在围绕核心主题的对话中,充满着智慧。

3.将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要产生对话的需要和动机,让学生有一种对话的冲动,就必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时产生的阅读期待,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获得的渴望与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的理解、感悟和质疑。为此我们强调开展学生预习和交流环节,在这一环节基础上,确定对话核心主题。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学生中相对比较集中的感受、疑问或建议为对话核心主题,有的时候也可以以个别同学的独特的理解作为对话核心主题。由于阅读中期待心理的原因,学生会非常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认可和支持,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就使学生的内心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需要和动机,而这种强烈的需要和动机正是学生积极对话的良好心理基础。

4.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

对话式教学关注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到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方面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与弛结合的状态。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积极地探究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过程。下面就以课题组的研究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①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通过预习、谈话及书面反馈了解到,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提出的较为集中、也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为题目?课文用三个例子来写生命,有什么不一样?基于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把握,课题组在研究教材和教法的过程中逐渐明朗了本文教学的“对话核心主题”:即从对文章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一问的回答切人,以“生命是( )”为该课的“对话核心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以“生命是( )”作为引入和提升。

第一步:教师从身患癌症与死神顽强抗争的16岁少女张穆然的微笑、快乐、坚强、充满爱心人手引出该课学习的“对话核心主题”。

教师运用幻灯,首先呈现了带着灿烂笑容的张穆然的照片,将如此灿烂的笑容与身患绝症进行连接,从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说道:

张穆然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她天真、可爱,充满梦想。然而,中学毕业后,她不幸患上了癌症。癌症剥夺了她上学的机会,剥夺了她正常的生活。面对着癌症,面对着死亡,张穆然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坦然地笑着。你们看(出示张穆然照片),这就是不哭的张穆然。崔永元听了她的事迹很受感动,专门录制了一期与她有关的节目,当这期专辑《感受坚强》播出的时候,张穆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和所有爱她的人。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她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舍不得你们!生命的长短不是一个量词,活得有价值就长,没有价值就短。”同学们,张穆然已经离开了,然而她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话语)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坚强,生命是坦然,生命是乐观接着,教师将关注点转移到课文《生命生命》,进行了这样的过渡,并引出了“对话核心主题”:

师:生命还是什么呢?有位台湾作家叫杏林子。她对生命也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在她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生齐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杏林子写的《生命生命》。(生齐读题目:生命生命)。

师:那么,杏林子认为生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去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出示幻灯)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生命是( )

第二步:学生和教师围绕着“对话核心主题”

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一个一个分主题,并运用课文(通过关键词句)或课文之外的各种依托点阐述自己的分主题。

我们首先来看下面一段课堂实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了之后,觉得生命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生命是勇气。因为在第一自然段,她说,一只飞蛾飞来飞去地骚扰着我,趁它停下来的时候,我伸手捉住了它,这时候只要手指稍微一用力,它就动弹不了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这足以证明它很有勇气。它挣扎,说明它很想继续活着。

师:很好!×××同学说生命就是“勇气”(师板书:“勇气”,并出示相应的自然段)他是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得出的。你认为第二自然段除了写出生命是“勇气”外,还有什么呢?

生2:我觉得生命还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

师: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你是从哪里特别感受到的?

生2:我是从最后一句感受到的。因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这只飞蛾用最强的力量在挣扎,要飞走,尽管知道自己只是挣扎,知道自己飞不走,但它还是要试一试。

师:尽管知道力量很小,但它还要试一试,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

生2:“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生命是坚强。飞蛾可能觉得自己要死,但它觉得一定要活下来,所以说不管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它都要挣扎。我从“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中看出,所以说也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你是觉得不但可以从最后一句看出来,还可以从这一句看出来,是吗?很好!还有吗?

生4:我觉得生命是一种信念。如果说它没有这种信念的话,那它也就没有这种勇气。它知

道自己的弱小,所以它如果没有信念的话,它是绝对不会挣扎的。

师:是的。生命是一种信念,因为飞蛾具有这种信念,那就是要生存,所以它在不停地挣扎,鼓动着双翅在挣扎,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转贴于

上面的实录很真实地反映了师生对该课题理念的实践,即在“生命是( )”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统领下,学生们提出了各个分主题,“生命是勇气”、“生命是力量”、“生命是坚强”、“生命是信念”,教师热情的肯定和充满期待的“还有吗?”一语,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本质。与此同时,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结合课文中的词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说明和阐释,这些词句就是对话得以开展的依托点。当然,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人口,通过体会语言文字和其他的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一个先知先行者,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一些重要的但学生尚不能发现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提高语文能力。

第三步: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在该课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提升大家的认识,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第一种,围绕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后得出的一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进行辩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单单属于我的”_语的真正含义。对“不单单属于自己”,教师提升道:“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还属于深爱我们、把我们的生命与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家人;我们的生命还属于曾经关心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生命还属于祖国,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需要我们;我们的生命还属于这个世界,世界因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命而丰富多彩……”对于“单单属于自己”,教师提升道:“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她,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她。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命是一种责任”。第二种,通过在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介绍杏林子的遭遇,强化对课文一开始所说的“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的回应,将学生的理解纳入到一个经历重大人生苦难的真实人生之中,强化对生命的理解。教师是这样引入的:“通过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我们思考了生命。与我们的思考不同的是,作者杏林子是常常在想,生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她会常常想呢?”在介绍了其人生灾难后,教师又以“她会在什么时候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为问题,设计了一个个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的情境,比如在杏林子不能翩翩起舞的时候、在看到伙伴们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等,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再以杏林子战胜疾病与自我,不断地为慈善事业而工作的事迹以及“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名言,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认识。第三种,教师呈现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而写的一首小诗,并让学生串联起学生自己理解得出的各个分主题,进行有感情朗读,从而得到对生命的整体理解,达成“活着的每一天都很美好”的人生观,真正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育人目标。整个课堂对话在学生慷慨有力、乐观向上的朗读中、在饱满而强烈的感情中、在整体内涵的提升中结束。综观这一课堂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围绕着“生命是()”这一话题展开,而在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具有非常突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选择文本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引发,包括字词、句、段、篇以及课外的内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前后照应,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与提高的作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和主题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成效分析与研究结论

经过分布在近十所中小学校的课题组成员近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尝试,实验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带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和突出的成效。

1.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

我们对两所不同学校的刚上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的两个班级当场进行了问卷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时间过得有点快或特别快,这种时间错觉是由于对某项事情的兴趣程度所决定的,而兴趣又决定了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种突出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基础。该模式实行的是一种没有强制的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且对话核心主题又来自于学生,因此,学生有了对文本学习的感受和问题,这种感受和问题就使学生形成了迫切想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这种愿望的达成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对话中,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话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该教学中,采用的对话形式并不仅仅是开口说话,而是包括个体品味等方式,这就使课堂很好地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将近90%的学生是喜欢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的。

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会学习是检验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主要指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表明,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话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显得更为耐心、专注,更能客观地看待、把握对方的话语。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思考和发表想法的权力与机会。第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表达的能力。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锻炼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倾听对方的话语之后,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快速地整理自己的思维,理清自己的思绪,并组织好内部语言。第三,训练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进行对话,此中有分析、有综合,有具体、有抽象,但是不管如何延展,学生最终都需要回到对话核心主题上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能否参与到对话中来、能否质疑、能否对问题进行评价,可以反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缜密程度。课后当场调查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助于学生质疑问难、积极表达,有助于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对提问的优劣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在回答“今天这节课你觉得哪位同学提的问题最棒”这一问题时,对比班和实验班分别有27人次(占全班人数的44.3%)、11人次被同学提到(占30.6%)。在回答“你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如果有,请写出来”这一问题时,有13人提出异议,占全班总人数的36.1%。

有7人认为生命不单单属于自己的,有2人认为“她”为什么要听自己的心跳,还有人提出写得太深奥,写得有些粗糙,有些地方容易让人误解,特别是没有杏林子的简介等不满意的地方。9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是“有点满意”或“很满意”,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是敏捷的、严密的,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能力。这种反思能力同样也体现在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学生们还针对“课上得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比班学生把它归结为细心(7人次)、对生命的理解(7人次)、幻灯等(6人次)、教师素质好(5人次)、方法好(8人次);实验班学生则认为是亲切(7人次)、微笑(8人次)、丰富的教具(18人次)、有趣(5人次)、方法好(8人次)。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问题讨论和研究展望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累;随感;兴趣;作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14-02

一、积累素材,随机训练

1、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

(1)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写作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如在《心声》学完后,让学生针对“李京京被老师拒绝后在小树林中的心理”这一略点进行扩展,针对“赵小桢在公开课前一天向妈妈讲述京京偷听朗读演练的事”这一隐点进行补充;针对“公开课后京京给爷爷写的一封信”这一续点进行接编。这样学生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2)教学中抓住契机,多写随感。新教材有许多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与之产生许多共鸣,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关心时事,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生把报纸上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让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二、多活动多交往,长见识增感情,激发写作兴趣

1、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感。组织学生参加野炊活动,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让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情。比如,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2、加强师生交往,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喜欢教师,就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学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使学生了解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从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学生跟教师交流思想,就会认真完成作业任务,增进师生情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训练时多教作文方法

1、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所设题目要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用”、“有味”和“有望”,要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如半命题目和自由作文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2、提供写作范文,激发写作兴趣

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提供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选好范文供学生模仿和借鉴,学生容易写出好文章。学生有了成功感,大大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3、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写作前应审类型、审引语、审话题、审要求。具体地说,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准确审清题意。针对不同的话题题型,对作文提供的引语、材料,尤其是话题的中心语的内涵要理解准确,才能在正确范围内选材作文,纵横驰骋而不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满足话题全部的要求。对不同的话题作文题目,有的考生容易只看中心语而忽视了材料或引语及要求中的其他信息,结果在作文中造成明显的硬伤。正确的做法是兼顾各种要求,尤其是体裁,表达方式、字数、出现人名、校名怎么办等等。审题时要看清哪些条件是开放的,哪些条件是限制的。

(3)以小见大,选取最佳切入点。话题作文中话题的宽泛性决定了以小见大是话题作文拟题、立意、选材、构思的最佳法宝。从“话题”所饱含的意蕴生发开去,围绕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中最能吸引人的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搜理出来,或叙事写人或写景状物,或发表见解展望前景。

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4)巧拟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含文章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以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受,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如何快速准确地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

1、拟题四原则为准确、新颖、小巧、简洁

如课文《秋魂》、《背影》、《驿路梨花》等。

2、拟题手法:

(1)添加因素法。如 “老师”话题――《新来的老师》、《老师的眼睛》

(2)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显得生动、鲜明、贴切。如:“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明喻、“电脑”话题――《告别“网事”》

(3)仿套名句法。翻新改造名诗名句,成语俗语,仿用套用当前流行的影视、歌、书的标题,使标题新颖别致,具有独特的魅力。如:“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扣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文章内容的强烈愿望。如:“男孩女孩”话题――《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评讲活动

1、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

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在课堂中大声朗读一遍,再由学生及教学当场评议。因为学生在大声朗读习作时,不但能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话;对话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3-01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与分享。它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简单地说,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立场上平等地进行的,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说,对话其实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既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然而,用什么主题来对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因此,建议学生课前要预习,能够为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中,围绕“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对话,从蟋蟀“住宅的精致”与它的“勤劳和智慧”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又如《观潮》一文,就可根据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就可围绕中心,奇观“奇”在何处确定共同对话的主题。对话核心主题确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

对话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对话主题的确立,都是为服务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的目的也并不是一定要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课堂的对话仍应是要在教师弃分的预设之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在确定 “对话核心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的阅读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在课堂呈现对话主题后,学生们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应让他们说出不同的观点即“对话分主题”,并让他们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外引资料等对自己所持的分主题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形成有主题地思考、感受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对话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平等”的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有意识地挖掘各种冲突情境,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就围绕“是什么最令你感动”展开对话,大致从“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三方面加以阐述。当学生表达出感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吗?”品析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在孩子们“众说纷纭”后,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从而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之中,此时的总结,也正是完成此堂课中对对话主题的集体构建。

如在《永生的眼睛》中,教师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再一次升华:“同学们,这一家人愿意捐赠眼角膜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对话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运用

所谓对话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的意识和精神,这种对话主要建立在生生、师生间的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把问题作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沟通交流方式,实现课本与学生、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提高学习效率。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缩小对话代沟,促进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受文化、阅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产生陌生或隔阂的阅读感受,无法真正感受到文本的艺术美感和精神实质,这可以称为阅读张力。只要缩小阅读张力,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提高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和感知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对话教学,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的阅读张力,让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文本。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本创作背景,如文章时代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然后巧妙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重、难点,而忽略文章背景介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文章背景的掌握与理解往往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学习文章。比如在鲁迅作品《祝福》的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前后时代面貌及时代背景下当时妇女的境遇和遭遇,让学生深刻体会鲁镇人的迂腐麻木,激发其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之感,进而对“祝福”的词意及用意的矛盾产生疑惑。“祝福”是个褒义词,作者为什么以这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呢?学生可从这个质疑出发,进行文章阅读。然后通过分组讨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及目的。并且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及想法,从多角度把握和理解文章。

二、创设对话情境,活跃课堂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任何教学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堂情境是学生阅读和对话的最好依托。语文教师需充分利用音乐、影视等教学手段展现作品的语言、场景等,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和情感,激发对话的情绪和欲望。学生可在个体间、群体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促进思想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情感、智慧。生生对话的模式有:第一,问答式。针对文章问题,生生间进行互动式、互补式问答,寻求共识。第二,质疑式。生生间对新颖观点提出质疑,在探讨释疑的过程中明晰思路和观点。第三,证伪式。针对具有异议的观点进行对话,寻求真理。第四,辩论式。针对有歧义的问题,学生分成正方两方相互驳斥对话。第五,探讨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同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可畅所欲言。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融入文章角色,实现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化,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莫泊桑作品《项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影视展示作品的精彩对话情节,然后安排学生扮演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等作品人物,并让学生以对话的方式演示课文,创设对话情境。然后将学生分组,针对有异议的观点进行辩论式对话。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爱穿漂亮衣服就被定义为爱慕虚荣呢”?“主人公在接受到外界强烈打击后,依然可以勇敢地面对,这难道不让人敬畏吗”?等等,这一系列辩论话题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丰富了文章的阅读内容,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更饱满。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勇于提出质疑或驳斥质疑,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三、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师生对话

要实现阅读学习中的真正对话就要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设置师生对话出发点,遵循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巧妙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解、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阅读状态,缺乏阅读的推动力。师生对话以问题或悬念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自觉发散思维,参与阅读活动,自动敞开精神世界感受和分享阅读情感。当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学对话过程中将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区分,也没有教与被教的区分。师生对话以阅读真实表达自身情感,无对错的判定。两者将是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

总之,对话作为阅读的本质,是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不断促进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有效沟通感知的过程,可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健.与文本智慧地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J].中学语文,2008(25).

[2]肖梦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4).

[3]汤叶.在“对话”的天空中灵性飞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时代,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