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情感教育 社会价值

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指情感教育活动在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感教育,它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儿童文学作品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它作为幼儿园各领域主要的教育传达方式之一,同时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教育价值,满足了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这种文学品种在山东省幼儿园(中班・上)的阅读材料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其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和生态这三个方面。

1 政治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幼儿阶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展爱国主义等相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一味的说教会使爱国主义等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而在山东省幼儿园(中班・上)阅读材料中,则通过轻松多样易懂的文学作品将这种情感教育的政治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

主题活动二中、次主题三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为祖国过生日》,此教学活动的开展按照整个教学计划恰巧是在国庆节期间,活动的选取的设计都很巧妙。该作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首先以一首《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这首悠扬动听的歌曲引出。活动的目标首先要求幼儿知道每年的10月1日为祖国妈妈的生日,也就是国庆节、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其次让幼儿了解到《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等;最后让幼儿观察周围节日景象,体验节日快乐。

次主题三中教学活动六诗歌《美丽的祖国》从小白鹅、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小朋友五个不同的角度表达出美丽的祖国有河流、山坡、泥窝、花朵和欢乐。同时,该教学活动也要求幼儿根据这种句式进行诗歌仿编,充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在这些阅读活动中,文学作品很好地承载了我国政治最明显的特征标记:五星红旗、国歌、国庆节、国家的自然环境等等。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学习《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歌曲,及时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从小培养幼儿的爱祖国的政治情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作品情感教育的政治价值。

2 文化价值

情感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教育活动能否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以及对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幼儿园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感教育的文化价值。

在主题活动二中的次主题二“中秋情”,但从主题名称就可以发现该主题活动表达的浓烈的文化特色,中秋是我国独有的节日。该主题中穿插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和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幼儿可以很直观深刻地了解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节日中有吃月饼的习俗。同时《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故事的讲解,也使幼儿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中秋节和月饼的来历。

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主题活动二中次主题三里面的儿童文学作品《爱吃水果的牛》和《蜗牛和苹果》;主题活动六中次主题活动二里《问路》和次主题活动三里的《小蚂蚁坐汽车》,这些文学作品很好地传达了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品质。

《爱吃水果的牛》这个故事里,一头牛喜欢吃水果,所以身体抵抗力特别好。当大家都因为没有吃水果抵抗力下降然后染上风寒时,爱吃水果的这头牛拼命吃了好多水果,把挤出不同口味的水果牛奶送给大家喝,大家的感冒就都好了。

《蜗牛和苹果》这个故事讲到蜗牛看到苹果树生病了,请了乌龟医生热情地给苹果树看病。虽然这个故事里助“树”为乐的是一只慢吞吞的蜗牛,更令人感到好笑的是,它请的医生是跟它速度差不多的乌龟。但正是这种幽默,才让幼儿以愉悦的心情感受并习得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品质。

《问路》中,孤独的鼠先生在路上遇见了同样孤独的鼠小姐。第二天,鼠先生拿着鼠小姐给他的地址要去鼠小姐家,但是去不知道应该怎么走,在青蛙、公鸡、狗熊、狮子这些热心动物的帮助下,顺利地找到了鼠小姐的家,最后与鼠小姐拥抱在了一起。或许这个故事还会有个像童话故事里的美好结局: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在这个故事里,鼠先生敲了绿颜色的房子,出来的是青蛙;红颜色的房子里,出来的是公鸡……幼儿不仅能从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里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愉悦,同时也认识了颜色、掌握了礼貌用语“请”、“谢谢”、“再见”。

《小蚂蚁坐汽车》讲述了熊婆婆要坐车去森林里看她的小外孙,上车之后小羊、小狗、小蚂蚁等都要让座给熊婆婆,最后熊婆婆坐在了小蚂蚁的位置上,小蚂蚁就爬到熊婆婆的肩膀上坐着。在亲情、友情交叉的这个故事里,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品质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3 生态价值

情感教育的生态价值指情感教育活动对一切生命现象及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而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断出现。在生态环境问题中如何从小培养幼儿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对生态问题的关心,就成为幼儿园情感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主题活动七中次主题二里有一个文学作品,名字叫《纸飞机》,乍一听似乎跟生态根本没有联系。但该故事内容却与保护环境密切相关,故事讲述了一架纸飞机请求青蛙在它身上画一片森林,青蛙很好奇问为什么,这架飞机就很伤心地告诉青蛙,“因为森林是我的家乡,在我没有变成纸以前,我是一棵树”。青蛙画完后,这架纸飞机就飞到了一个小男孩的家里,妈妈告诉小男孩“这架飞机上画了森林,是想要告诉我们:纸是用树木做成的,不能浪费纸。”这个道理从幼儿喜欢的故事中生发,会比单纯的讲述道理要有效果得多。

纵观山东省幼儿园(中班・上)阅读材料,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故事的主人翁无一例外都有会说话的小动物出现,都有花草树木的出现;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采用废旧生活材料再利用等,都在无形中向幼儿传达着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情感教育要抓住幼儿期这个关键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体现情感教育的政治、文化和生态价值,引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鑫蕊.论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主题型教学模式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变更成为一个主题或者一个话题,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将教学任务有机融合到教学主题中去,然后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教学。并且该模式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基础,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新培养自我精神。近年来,很多教学实践已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运用该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主题型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题型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主题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以金字塔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即金字塔的顶端是每节课的主题,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后就相当于完成了主要的学习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知识比较广泛,且又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厌烦与恐惧。而在主题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逐渐规范语文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让课堂教学主题既明确又有重点可循,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3.有利于整合语文知识。语文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都是比较零散的,教师运用主题型教学方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好地把握每节课的主题,经过整合后的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与理解。并且主题型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运用主题型教学模式的策略

1.系统选择教学主题,提高主题型教学效率。教师应用实践主题型教学模式时要注重主题的选择,保证选择的主题的典型性与系统性,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促进学生构建和完善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背诵古诗文时能倒背如流,但是却很难区分文章形式,因此也就无法甄别不同的艺术流派以及创造的艺术特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构建语文整体知识体系,重细节、轻教材整体内容以及主题型教学,从而出现了学生无法把握重点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型教学方法时只有系统地选择主题,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先将唐代的诗歌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归纳出闺怨、边塞等诗歌主题,并分析和总结诗歌的意象与情感。然后定期将诗歌系统地组合在一起,总结诗歌的创作特点与意象特点。在此种方式下,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以所学的主题分析相关的意象,同时也能更加准确地确定诗歌创作的年代,大致掌握诗歌的总体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以意象、作者经历等作为分类的依据,为学生选取更加系统的语文主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主题型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2.教学主题生活化,提升主题型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一种思想理念方面的熏陶,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和成熟,让学生的心智更加健全,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运用主题型教学模式时要选择生活化的主题,保证选取的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言,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是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设置生活化的主题能让学生从中吸取更多主流的思想以及积极的思想,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主题以及把握语文主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感知作品情感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整个初中阶段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主题型教学,同时以鲁迅作为本次主题教学的关键人物,重点给学生讲解他的童年以及他的人生经历。这样,教师通过选取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贴近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主题型教学效率。3.教学主题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被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主题时要选择多样化的主题,以此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认真听取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主题感知时从情感方面感知作品并不是简单分析文字,更重要的是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同喜同悲。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主题型教学,结合影片、诗歌朗诵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欲扬先抑、以动衬静等),让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进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以“父爱”为课堂教学的主题,结合相关的电影、歌曲、图片、文字等,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与父爱有关的内容,并进行朗读与写作比赛。这样,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文学素养,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近几年,省、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所选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人间真情、人生哲理、无私奉献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但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二、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等。如:

2012年的16题: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2.概括文章内容。如2008年的24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011年的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如 2009年的21题: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2011年20题: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理解题目的含义。如 2009年的20题: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2012年的20题: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6.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如2009年的19题:做人应讲求诚信,卡夫卡为什么要欺骗小女孩?2011年的21题: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

7.修辞手法的运用。如2010年的23题:读完全文后,模仿下面的句子,概括这位母亲的优秀品质,构成排比句式。母亲刚强、坚韧,令我感动; , ; , 。

8.主观开放试题。如2008年的28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你的感受。

三、考点解读

这里说一下几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无疑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抒情和议论。

1.描写: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抒情:即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记叙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议论:即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它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但用在记叙文体中可以起到点染主题、评价事物、折射作者思想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

近几年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记叙文阅读考题的设置多是课外的美文,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有的是以物喻人,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思融于事物或景物描写之中。

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主题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注意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所起关键性的作用。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语文学习重在探究、重在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通过对自己和其他老师教学状况的观察与反思,我以为,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有:(1)教师缺乏开放意识,总是以课前预设代替课内生成,以讲授代替学生的思考,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理,在探究中有所收获;(2)学生缺乏自主动探究意识,依赖性强,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传授。基于上述认识和自己教学探索的体会,我尝试构建了“‘自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力图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二、模式确立的依据

(一)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依据“以学定教,顺学以导”的原则,注重目标的预设性和过程的生成性,以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引导探究,通过读书、思考、质疑、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简化教学环节,突出重点,整体入手,分步探究。

(三)依据我县实施的市重点课题《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精神,促进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指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探索语文问题,解读语言材料,形成探究精神和创造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模式的流程和操作要略

(一)流程

(二)操作要略

1.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发兴趣,唤醒灵魂,给学生点睛之术。课的导入要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诱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导入的方式要多样、新颖,力求生动、活泼、形象化。一般可采用谈话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音乐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挂图导入、电教媒体导入等。导语的设计要紧扣内容,简洁有趣,要言不烦,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亢奋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头卷起高潮涨”的效果。

2.研读

这一环节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使学生在人人参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

(1)初读课文,进入文本,感知内容。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障碍,读通课文。一般可安排如下环节:

①范读、自读(勾画生字词);

②字词检查、教学;

③自主读文,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a指说;b补充、交流、评点;c读文。

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也可设置导读提示,引导学生较快进入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的切入点,要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主动学习。

(2)精读课文,深入文本,体悟主旨。

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激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问题(预设或生成的)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感受学习过程,获得学习能力。一般安排如下环节:

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②汇报、质疑,梳理问题,整合问题;

③讨论、交流、点拨,集体探究,解决问题;

④小结、读文。

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质疑为基本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显示。当学生的质疑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可相机提出预设的问题,引导讨论,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品读课文,深化文本,感悟语言。

学生在精读文本后,对文章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情感上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共鸣。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起伏点,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赏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通过诵读,体会语气、停顿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通过诵读,感受意境、美感、风格,把握形象,体会感情;通过诵读,涵泳品味,“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这里读的形式要多样,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可互相点评。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自己的见解、思想、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读当中去,通过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朗读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达到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交流、心灵共鸣。

(三)总结

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拓展课程空间,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拓展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使学生在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的同时,也把教学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反思、评价、提升,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延伸文本意义,最终超越文本,实现更广泛的学习。

这其中,可通过学生谈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可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再探索,扩大学习领域,等等。如,学了节选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读原著;要求根据课文情节续编故事;编演课本剧;课堂教学与课外资料的搜集、社会调查的结合……这样,使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既开发了学习资源,又落实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