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子宫肌瘤手术

子宫肌瘤手术

子宫肌瘤手术

子宫肌瘤手术范文第1篇

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9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手术方式、卵巢去留及手术的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年龄:年龄(24±71)岁,平均45岁,以40~50岁最多,占74%。1.2 孕产次:未婚者1例,未孕者10例,最多孕次8次,平均孕次3.2次,平均分娩2.8次。

1.3 肌瘤生长部位:黏膜下肌瘤30例,浆膜下肌瘤27例,壁间肌瘤70例,阔韧带肌瘤13例,多发性肌瘤144例。

1.4 术前准备:除常规准备外,阴道准备采用碘氧法消毒。

1.5 术后处理:常规静滴青霉素、庆大霉素及甲硝唑,青霉素、庆大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体温恢复正常2~3d停药。尿管留置时间:经阴道肌瘤摘除不留尿管,经阴道子宫切除放置23d,经腹子宫切除术放置24h。

2 结果

2.1 手术方式:经阴道肌瘤摘除20例,经腹子宫切除8例,经腹子宫全切213例,次全切除18例,肌瘤挖除30例,其中切除单侧附件87例,双侧附件74例。

2.2 手术情况:均按苏应宽手术学方式切除子宫或摘除肌瘤,经腹子宫切除阴道断端用0号肠线连续闭式缝合,缝合后腹膜前一律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以减少术后发病率。手术时间最短60min,最长120min,平均80min,术中平均出血250ml。

2.3 术后病率:是指手术48h后,每4h测量体温1次、2次或2次以上体温,38℃以上者共31例,占10.7%,较文献报道低。

2.4 手术并发症:阴道残端少量出血18例,尿路感染14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4例,肠管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1例,死亡1例。

3 讨论

根据病人的年龄、肌瘤生长部位以及对生育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术式。对脱出宫口外或位于子宫颈管的黏膜下肌瘤,原则上应经阴道做肌瘤摘除;对形成蒂者,应直接切除肌瘤;对肌瘤较大或位于宫颈管内的肌瘤,可用碎分法切除;对断端出血不能缝扎者,可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对阴道松弛、子宫体积小于12w、盆腔无粘连,可选用经阴道子宫切除,该术式对盆腔干扰小,不留瘢痕,病情恢复快。对肌瘤较大,多发或合并卵巢肿瘤者应经腹手术。对年龄小于35岁,宫颈涂片阴性,应行次全子宫切除;对有生育要求,肿瘤为单发、多发的浆膜下或壁间肌瘤,应行肿瘤挖除,术中放置压迫带可有效地减少出血量。卵巢去留问题学术界已经定论,因绝经后的卵巢仍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故只要卵巢没有病变,原则上应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为防治残留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应将保留卵巢悬吊于骨盆入口平面,防止其血管扭曲,严禁将卵巢固定于阴道顶端。本组有1例术后发生残留卵巢综合征,经二次手术切除治愈。子宫切除并非无菌性手术,加上术中切除子宫时,阴道分泌物反流盆腔,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是必要的。术前采用碘氧法阴道消毒,术中缝合盆底腹膜前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对降低术后发病率有积极意义。输尿管损伤是子宫切除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组1例输尿管损伤系因巨大阔韧带肌瘤,在分离时因解剖关系变异而误伤。预防输尿管损伤,关键在于加强责任心,熟悉输尿管解剖位置。笔者的经验是,手术时剪开前后叶腹膜,并使之充分游离,分离膀胱的同时向外分宫旁组织,使输尿管外展,在子宫峡部水平处理子宫血管上行支。紧贴宫颈侧缘处理子宫主骶韧带,处理阔韧带肿瘤时切开肿瘤包膜不宜过浅,以免将移位、压细的输尿管分留在肿瘤侧造成损伤。本组18例阴道残端出血,均发生在术后57d,量少,色鲜红,与缝合阴道顶端的肠线溶解和局部炎症有关,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可自愈,切忌做阴道检查,以免造成大出血。阴道断端全部用0号肠线连续闭式缝合,既可有效地止血,又能减少术后阴道残端的出血和肉芽的形成,值得推广使用。泌尿系感染:本组发生率5%。子宫切除多采用硬膜外麻醉,24h后拔除尿管,一般不会发生尿潴留,所以术后尽早去除尿管是减少和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子宫肌瘤手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22-02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同时也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1]。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是目前用来治疗子宫肌瘤主要的、有效的、安全的手段之一。该手术的不良反应会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疾病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负性心理反应,都会给治疗和康复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对病人进行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躯体疾病外,还要关心体贴患者,解除其心理障碍,增加其安全感及对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对20例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0例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34-53岁,平均43岁 。本组所有病例均存在焦虑、恐惧感,经心理护理后能积极配合手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注意事项,给予心理安慰,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介绍手术及麻醉医生的资历和技术水平,说明手术方式的选择会充分考虑对其以后生活的影响,让病人感到受重视,增强对医院的信任感;介绍同种疾病获得成功治疗的病人,用榜样的力量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针对病人的不同顾虑,正确评估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术前宣教,如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手术治疗的意义,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对年龄偏大和接受能力差的病人反复讲解、耐心解释;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对病人要关心、同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对疾病的重要性,动员家属给与心理上的支持。多巡视病房,对病人语言亲切,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实施关爱性抚触护理,让病人感到温暖和被关怀。使病人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争取家属、亲友的合作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2.1.2 一般护理:加强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限制探视。术前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过程,护士要注意指导病人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肪全营养饮食。安排合理的食谱,以保证机体处于术前最佳的营养状况。术前要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为减轻病人的焦虑程度,保证充分睡眠,做完术前治疗后,可给病人适量镇静剂,但应在术前4小时以上用药,以减少药物的协同作用,防止出现呼吸抑制现象。

2.1.3 手术野准备:术前一日准备,以顺毛、短刮的方式进行手术区剃毛备皮,上自剑突下,下至两大腿下1/3,包括外,两侧至腋中线。备皮完毕用温水洗净、拭干,以消毒治疗巾包裹手术野。避免术后切口感染。

2.1.4 消化道准备:清洁肠道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清洁肠道内积粪,使肠道空虚,最大限度地降低肠道内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可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3]。一般手术前一日灌肠1-2次,使病人能排便3次以上;手术可能涉及肠道时,术前口服番泻叶水,少量试服,以防造成水泻致脱水。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以减少术中因牵拉内脏引起恶心、呕吐反应。

2.1.5 留置导尿管:子宫及附件区离膀胱较近,为避免损伤膀胱,术前半小时留置导尿管,插管动作应较柔,对精神过度紧张而致尿管括约肌痉挛,应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后再插管。

2.1.6 做好药敏试验:术前按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于病历上。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者安返病房后应去枕平卧6小时,待麻醉清醒后,病情稳定者可改为半卧位,以利于引流。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拍背、咳痰,特殊情况下,配合雾化吸入,促进呼吸道痰液排出,减少肺部的并发症。

2.2.2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T、P、R、BP等生命体征变化。15~30min测量P、R、BP一次,待病情平稳后,延长间歇时间。维持稳定的血压和尿量。

2.2.3 留置尿管的护理:患者术后常带有导尿管、阴道引流管,应保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脱出。因此护士应注意在术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尿液和阴道引流液的颜色和数量,保持管道的通畅,记录尿液和引流液的颜色、若发现尿少、无尿、血尿及引流液异常等现象,立即报告医生。

2.2.4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后可流质饮食,排气后,可进软食,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以高蛋白、低脂肪、同时少食多餐水果蔬菜,以保证维生素及无机盐的供应,对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2.2.5 术后活动:手术6小时后,病人可在床上适当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适量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提前排气。另一方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2.2.6 切口护理:术后切口应加压包扎,及时观察敷料是否清洁,检查有无渗血及脂肪液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一般术后第七天拆线。

2.3 术后专科护理

护士要完成好妇科的一些专业护理,比如包括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做好尿管护理,尿管拔除后协助督促及时小便。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根据阴道分泌物的改变判断妇科疾病的变化,阴道填塞纱条者,于术后24h内取出,切口有引流条者,外敷湿透时随时换药,保持敷料清洁。双侧腹股沟部有负压引流管时,应观察引流量、性质,每日局部伤口换药一次。根据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及输液。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患者发生尿潴留时,利用条件反射,让病人听流水声或用温开水冲洗会阴,引起排尿反应,或用热水袋敷下腹部,轻轻按摩下腹部刺激膀胱肌肉收缩排尿;也可用针刺三阴交等。经以上处理无效,可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

2.4 出院指导

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平衡营养,适当锻炼,合理用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阴道有无异常的流液,如有异常,及时就医。禁止盆浴两个月,禁止阴道冲洗,注意外阴清洁,防止盆腔感染。按医嘱如期复诊、接受追踪检查。

3 结果

通过周密细致的护理,本组病例治疗效果满意,均顺利康复出院,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4 结论

子宫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的肿瘤,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患者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忧郁、烦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3]。其围术期的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度过手术期, 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指导患者适应术后生活、工作,而且提高手术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耐心讲解手术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沟通,给患者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同时列举周围病友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并说明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其日后的生活、工作不会有太大影响,帮助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子宫肌瘤为消耗性疾病,患者往往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创伤后,患者自身耐受能力较低,常会发生伤口感染和发热,应及时给予有效的降温和抗感染治疗。手术必然会有创伤,有效的疼痛护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痛阈,主观上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本研究通过对20例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实施有效护理,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喻晓丽.32例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3):740-741.

[2] 赵翠芳,刘江丽.子宫肌瘤病人围术期心理护理.CHINESE GENERAL NURSING, 2008,16(10):2584.

子宫肌瘤手术范文第3篇

子宫肌瘤病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且发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晚婚、高龄分娩的妇女增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病例明显增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由于各因素行剖宫产术,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行性早已为临床证实。现回顾性分析包头市蒙中医院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病例5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有28例术前超声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22例术前不知有子宫肌瘤,患者无其他合并症,年龄25~46岁,平均(35±4)岁,孕周36+1~41+2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18例。剖宫产原因中有10例因子宫肌瘤要求行剖宫产术。同时,剔除子宫肌瘤,在同期分娩产妇中随机选择无合并症的剖宫产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4~42岁,平均(32±3)岁,孕周36-1~40+5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14例。两组年龄、孕龄、产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肌瘤部位和类型 肌瘤单发22例,多发28例,肌瘤大小0.5~10 cm,位于前壁25例,后壁18例,前后壁均有4例,位于宫角3例,浆膜下肌瘤16例,肌壁间28例,肌壁间加浆膜下6例。

1.3 肌瘤剔除方法 手术采用下腹部横切口。浅表小的(1 cm)深入肌层的肌瘤则切开子宫达瘤核,剔除瘤核后,1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止血。>2 cm的肌瘤在剔除肌瘤前先在肌瘤四周基底部注射缩宫素20 u,后再剔除瘤核。位于子宫壁切口处较大肌瘤,如影响胎儿娩出,需先剔除肌瘤。方法为在瘤体上做横行切口直达瘤核,钝性剥除,然后沿瘤腔切开子宫下段肌层娩出胎儿,之后于子宫肌层及瘤腔周围分别注射缩宫素10 u。位于子宫前壁间肌瘤可娩出胎儿后从子宫下段切口处深向肌瘤切开剥出瘤核,再缝合关闭瘤腔,不必另行切口。位于宫角处的肌瘤,剥除时易出血过多,应掌握好指征。不宜强行剥除。本组有3例宫角部肌瘤,因肌瘤较小,最大直径3 cm,剥除时未发生出血过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平均(50±5)min,失血量(220±10)ml,对照组平均(38±5)min,失血量(170±10)ml,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理结果 50例中45例病理为子宫平滑肌瘤,3例囊性变,2例红色变性。

子宫肌瘤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17-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30~50岁妇女[1]。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留子宫,是近年来在妇科临床逐步普及和应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现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5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7岁,平均40.2岁。全部病例均为术前B超确诊,其中肌壁间肌瘤22例,浆膜下肌瘤10例,粘膜下肌瘤3例,肌瘤直径最小2.5cm,最大6.1cm,平均(2.81.5)cm,最多肌瘤数12个,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14例,无严重盆腔粘连,子宫大小均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凝血象及肝肾功能、生化、血糖检查,乙肝、艾滋病及梅毒抗体检查;行腹部B超、X线透视及心电图等。按传统妇科剖腹手术范围备皮,即上自剑突下,两侧至腋中线,下达和大腿上1/3处毛发。术前24h禁食豆类、牛奶等易产气食物,术前12h禁食、禁水,术前晚及术晨分别给予甘油灌肠剂1支。术前行离子水阴道冲洗2次/d或用0.5%碘伏阴道擦拭1次/d,连续2-3 d。

1.2.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阴道内放置举宫器,于脐环上缘切开10cm,用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后充入CO2气体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0~15mmHg。用10mm套管针穿刺至镜头入腹腔,电视腹腔镜监视下于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处穿刺,分别置入5mm及10mm套管针,常规检查子宫、附件及宫腔情况,探查子宫肌瘤部位、大小及数量。调整头低臀高位20~30,用长穿刺针头在瘤体与子宫肌层交界处注射垂体后叶素12U稀释液,采用单极电凝勾纵行或横行切开肌瘤假包膜,暴露肌瘤核组织,用大抓钳夹持肌瘤核旋转牵拉,电凝假包膜与瘤核间的血管,用1号微乔线缝扎止血,较小切口行8字缝合,较大切口行(全层)连续缝合,彻底止血,恢复子宫形态。用电动碎宫器旋切取出切除的肌瘤,冲洗腹腔,拔管并缝合各穿刺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48h,术后6h进半流质,术后24h取阴道纱布并拔除导尿管。

2 结果

3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0~170min,平均(6520)min。术中出血量40~110ml。患者术后24h内拔除尿管并下床活动,排气时间12~28h,平均22.5h。术后恢复良好,无感染、出血及盆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5.5d。术后1个月复查阴道切口愈合良好,平均随访(63)个月,B超检查子宫形态规整,肌层回声均质,内膜线居中,未发现肌瘤。

3 讨论

3.1 病理机制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其发生率为20%~50%[1],并且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以阴道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部触及肿物及压迫症状为等多见,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子宫肌瘤确切的发病因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发生和生长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

3.2 手术指针

子宫肌瘤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症状、子宫肌瘤的生长速度及患者的生育状态[3]。腹腔镜可直接观察子宫内情况,不但能精确诊断子宫肌瘤,而且可以代替传统开腹治愈子宫肌瘤引起的良性出血,特别对于未生育者,通过施行腹腔镜可作出明确诊断并同时施行手术,可保留生育能力。由于腹腔镜照明深入手术野,视野开阔清晰,可窥视整个盆腹腔,使病灶得以彻底清除,且术中棉垫、拉钩、术者手掌等均不进入腹腔,可减少脏器被膜损伤及脏器功能的干扰。术后盆腔粘连机会减少,疼痛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进食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提早,可防止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壁无明显疤痕等优点,同时保留了患者月经和生育功能,保持了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影响很小,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身心健康[4]。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的手术指征[5]:浆膜下肌瘤以及中等大小的单发肌壁间肌瘤(单发或多发子宫浆膜下肌瘤,肌瘤最大直径≤10cm,带蒂肌瘤最为适宜;单发或多发子宫肌壁间肌瘤,肌瘤直径最小>I4cm,最大≤10cm;多发肌瘤者肌瘤数量≤10个),术前已除外肌瘤恶变之可能。由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象开腹手术一样可触摸子宫发现较小的肌瘤,因此,术前应进行B超检查以了解肌瘤的数目、大小和部位,把握好手术指征,选择肌瘤直径

3.3 手术要点

术中镜下严密探察,尤其注意子宫后壁易被遗留的部位。肌壁间肌瘤在剔除开始时应首先找到正确的分离层次,电凝切开子宫浆肌层穿透假包膜达肌瘤组织,使肌瘤及肌壁间的界限清楚暴露,提拉肌瘤,贴近肌瘤进行分离,可减少出血量。由于镜下缝合较开腹手术难度大,故缝合技术在本术式中显得尤为重要。肌瘤剔除后留下残腔缝合时应注意不留死腔,切口对合整齐,瘤腔较深者应分层缝合,否则会造成血肿、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既可达到开腹手术剜瘤的效果,又具有创伤小、外观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亦可保留子宫,维持正常月经和生理功能,是一种保留器官的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 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68~72.

[2] 边爱平,赵倩,周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65~66.

[3] Xu Yun,Cuo Wei,He ZY.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hospice nurses[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06,6(6):26~27.

子宫肌瘤手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手术;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6-0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子宫肌瘤患者越来越多的要求保留子宫,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费用低廉等优势,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得到的广泛的应用[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例,对不同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经产妇,均没有下腹部手术史,术前均接受常规B超检查。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年龄在28-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4±5.03)岁;肌瘤大小在3-8cm之间,平均大小为(5.2±2.1)cm。在肌瘤类型方面,有61例患者为单发肌瘤,25例患者为多发肌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肌瘤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臀部在手术边缘1-2cm之外,保持头低臀高位。用宫颈钳对宫颈进行钳夹,然后将其向下牵引,将稀释1:20万的肾上腺素液注入阴道粘膜下和宫颈两侧粘膜下,将阴道粘膜切开,对阴道前后壁粘膜边缘进行提取,紧贴宫颈筋膜向上推进达子宫前后腹膜反折,标志设在腹膜切缘中点缝线处,将腹膜切开,将子宫翻出,将肌瘤暴露出来。在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注射20U的缩宫素液,促使子宫收缩。将肌瘤表面包膜切开,深达瘤体,用布巾钳对瘤体进行钳夹牵引,沿着肌瘤包膜用手指及止血钳进行钝性分离,对肌瘤进行剥离。如果患者具有较大的肌瘤,则可边剥离边楔形分块切除取出肌瘤,对包膜进行修剪后,用可吸收线将瘤腔关闭,再对子宫浆肌层切口进行连续缝合,检查有无出血,如有则止血。

1.2.2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让患者取膀胱结石位,依据肌瘤生长位置,不将举宫器放置在患者体内时让患者采用平卧位,分别置入直径为10mm的脐部穿刺套管,然后置镜。将直径为5mm的右下腹穿刺套管和直径为10mm的左下腹穿刺套管置入,然后将举宫器置入。在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注射稀释缩宫素液,促使子宫收缩。用单极电钩将肌瘤表面包膜切开,深达瘤体,用抓钳对肌瘤进行夹持,边电凝边对瘤体和包膜进行钝性分离,对肌瘤进行剥除,取出之后电凝为瘤腔底部止血,依据剥离创面大小对单双层缝合进行选择,首先对肌层进行缝合,将瘤腔关闭,然后对浆肌层进行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χ±s)和(例/%)表示,组间比较分别用t和X2检验。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

2 结 果

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术后发病率、镇痛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人群为30-50岁的妇女,手术治疗是临床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宫腔镜、腹式、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2-3]。传统开腹手术对腹腔具有较大的干扰和创伤。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宫腔镜和阴式手术以其对腹腔具有较小的干扰和创伤等优势开始出现并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不需要开腹,患者的腹部不会留下瘢痕,具有较小的创伤、较快的术后恢复速度、较少的并发症等优势[4-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术后发病率、镇痛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叶雪凤,苏明.阴式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26-27.

[2] 吕秋波,王少为,张毅,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1(1):49-50.

[3] 栾艳,苗凤英.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