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第1篇

一、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哀而不伤。

词作开头,作者以广袤瑰丽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阔大壮美的图景: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急流危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郎。雄奇之语将英雄主义情怀释放至极限,为下文的怀古抒情蓄势铺垫,可谓外境“雄壮”。

然而雄壮的外境并非一绘到底,“人间如梦”四字一点,不仅道出了“雄壮”背后的悲凉,更道出了人世的艰辛与无常。

笔者以为,悲凉与雄壮的融合恰是本词豪放词风审美的节点,它赋予了词作更多的深意。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聊谪居四年。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乌台诗案”不仅使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惨遭打击,更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个体命运之悲油然而生。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若仅有绚丽的外壳,怀古显然不够张力,正是雄壮乐曲中的一声悲叹使得词境的审美观照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就本词而言,雄壮是主体,但仅是情感的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的内核。苏轼之悲源自怀古的失意,正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慕,才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苏轼人世艰辛中的感伤与崇高,生命才更见张力。以悲笔作结,不仅丰富了词作豪放壮阔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显得含蓄隽永,哀而不伤。

二、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超然释怀。

“酹江月”的解读是把握本词情感的又一关键点。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5页注解③)据此可知,“酹”是一种凭吊、寄怀的行为。凭吊之举,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又是与过去的了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在苏轼的生命哲学中,“水月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审美观照。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月的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不得不关注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背景之作,创作情感十分接近。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对准确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必要。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文字充分阐释了苏轼的“水月情怀”。月圆月缺,江河日新。水月的恒常,使人了悟时空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水月的邈远,使人意兴遄飞,超越尘俗;水月的流转,使人正视现实,淡化忧伤;水月的清柔,抚慰忧愁,消歇块垒。如此,人世忧劳,生老病死,不足为忧,生命理当从历史和现实的流转中回归,不必纠结于过往沉浮。所以苏轼尽管一生宦海沉浮,依然会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释然旷达之语。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喟叹。这般情怀非但不是作者消沉之语,恰是对人生的清醒审视与主动适应。

三、儒、道、释兼济而情与理并生,远离虚无。

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为根而浸润释、道的“外儒内道”的思想正是苏轼的生命价值观。

就全词而言,苏轼虽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当下,而是将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超然相互调适,寻求自我解脱,积极面对人生。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生命毫无虚无之感。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豪放之风毕现笔端。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诗情 文本分析 比较阅读

一、诗歌文本诗情解读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单纯、机械地讲读诗歌,认为只要领着学生多读、多背就可以培养诗感的想法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体会不到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心生厌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体现,诗歌长久以来被教师误读、被学生嫌弃,唯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只是考试中的各种各样的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各种答题模式,本已读不明白诗歌的学生套用模式,依葫芦画瓢,开始对诗歌进行生硬解剖,优美的诗情被单纯的思想内容讲解割裂,朗朗上口的优美语言被各种修辞生解。学生抱怨负担重,教师郁闷课难教,舆论对诗歌教学的批评让本已弊病重重的课堂更加迷失了正确的教学方向。为了解决诗歌的生硬解读造成的问题,寻求诗歌教学的正确方向,下面我们将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诗歌文本的诗情解读。所谓诗意解读,简单来说就是以文本细读为基础,通过字、词、句的具体探究,还原诗歌创造的语境,了解诗歌中蕴含的真正感情即诗情。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诗意解读

大部分的读者都只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得非常好,但是充其量只是解读出上片写景的壮阔,为抒发感情奠定基础。下片借周瑜的事迹来抒发词人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这些并不能充分显示出这首词的个性,也就是说没有读出它的诗情。如果仅仅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拿来分析,未尝不可,但是孤立地考查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1]同样书写建功立业的渴望,别人怎么写,我也怎么写,这就落入俗套了,你能写出差异、写出个性,这才叫有水平,不管是作家的人格还是作品的风格才能有突破,才能算出彩。我们这里为了更好体现这首词的诗情,先对文本进行细读,再选择同一时代,同为豪放词的代表的、同样表达建功立业渴望的辛弃疾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在这里作简单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和差异,能够刺激学生思考,加深印象。

这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失意之际,都是借古人事迹来感慨自身命运,有对前途的慨叹,也有自身的挣扎。但是,从两个人的写作背景看,由于两个人的着眼点不同,命运有差异,故两人在情感上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际,此时的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几经贬谪,最终因为“乌台诗案”含冤被发配,内心虽有不平之气,但更多的是屡遭重伤之后对仕途心生绝望之意。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一个“淘”字将历史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古人云:“吹进狂沙始到金”被淘尽的应该是平凡、普通的人物,至于词人自己到底是被淘的沙,还是留下来的金,当时的词人恐怕难以回答,只知道留下的是千古的风流人物。既然来到名为“赤壁”的地方,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三国时的那场著名战役。根据考察,当年的赤壁战场并不是苏轼去过的这个地方,词人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用“人道是”——听别人说,“故垒西边”——有战争遗迹,堵上了这一缺口,使下文的叙述更加合理。“乱石穿空”讲山势陡峻,直插霄汉,比较“穿”与“插”前者更有力度,更带有气势。“惊涛拍岸”既带有动作又带有声音。“卷起千堆雪”是在描写浪花拍岸的气势,“雪”字既有形象又带寒意,虽只是简单的描写山、描写波涛,却营造了战场的气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自然生出无限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对古人的赞扬,也带有自身生不逢时的遗憾,这种情绪消融在壮阔的画面中,留下满腔豪情。

下片主要是通过塑造周瑜的形象来反衬自身的命运。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苏轼为何会选择周瑜,明明还有一个比周瑜更成功的人物——诸葛亮,作者为何舍诸葛孔明而选择周公瑾呢?从苏轼对周瑜的态度看,苏轼眼中周瑜要比诸葛亮更值得羡慕,因为当年赤壁之战之时,周瑜已经是东吴兵马大都督,年轻有为,名扬天下,而当时的诸葛亮正在努力打响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枪,名声自然敌不过周瑜。所以苏轼说“遥想公瑾当年”而不是“遥想孔明当年”。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周瑜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娶得还是当年闻名天下的美女小乔。与周瑜相似的是,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也十分恩爱,而且王弗也是一位美女兼才女,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只可惜王弗早逝,苏轼心中一直不能忘怀,所以在妻子逝世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苏轼对“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瑜自然是十分羡慕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代指赤壁之战的胜利,“灰飞烟灭”与“谈笑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周瑜的淡定、从容。关于这一句“强虏灰飞烟灭”又有作“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显然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风猛火烈,飞埃绝漫,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把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这符合“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至于“强虏”之说则重在其夸张手法的运用,但是细细分析,这未免夸张得有点过,所以“樯橹灰飞烟灭”更好一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到了这里,苏轼的精神状态已经不清醒了,通过下文我们可以推知,苏轼已经喝醉了,所以用“神游”二字点明作者已进入虚幻的境界,此时的感情应该是不受节制的,满腔的思绪全部冲出,想到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落得如此地步,不禁苦笑自己太“多情”,以至于当年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老头子,还是难以实现理想。真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既然我已注定难以实现梦想,那我还是喝酒吧。这是既是词人看破世事的豁达也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体现。

三、诗歌文本比较阅读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是通过感古之幽情发现实之感慨,虽与苏轼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所抒写读的情怀也有不同之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词人闲置多时又被重新启用之际,怀着热情和壮志来到前线后才发现,自己只是韩侂胄来充门面的棋子,面对当权派的草率北伐主张,词人忧愤、担心、失望的各种情感交织,在来到京口北固亭的时候,面对这个满是历史的地方,满腔情感自然要爆发,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作为军事重镇,东吴大帝曾在这里建都,以区区东吴之地抵抗曹魏。崛起孤寒的宋武帝刘裕也是在这里奋战,取代偏安的东晋政权,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当年的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还在,可是当年的辉煌却已经不再,如今的南宋王朝军事力量薄弱、朝廷软弱、吏治腐败,昔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与如今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心中自然受到煎熬。当年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教训不能唤醒贪功冒进的韩侂胄一派,国破家亡的教训在安逸的假象下早已被百姓遗忘,唯一清醒的“廉颇”却无人赏识,此种情景之下,作者更多想到的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自身的忧愤也就没有那么浓烈了。因此,辛词通篇用典,意在唤醒,说服力较强。

总之,苏词通过神游古战场遗址来悲叹自身命运,反观人生无常,带有较多的“自我”成分,与苏词相比,辛词自我成分减弱,抒情性降低。一个重在借古抒己怀,一个重在借古发国忧,虽同为怀古却显露出不同的诗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第3篇

一、合理编制导学案。“释放学生潜能的教学”的关键是导学案。导学案能明晰语文课堂建构的思路,指导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及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编制导学案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怀。2.学习本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3.学习本词的衬托手法的写法。4.了解作者身世及其人生观。

资料链接:略

【自主学习】1.简介苏轼生平。2.押韵是我国诗歌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试找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韵脚,朗读体味音律美。3.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从周瑜的功业说到作者的感慨,说说它的上片是怎样为此铺垫的。

【合作探究】4.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6.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试找出赏析。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结合全词分析。8.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面的豪壮情调不协调,谈谈你的理解。

【迁移运用】 苏轼 《西江月》 略

【教学反馈】略

此“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遵循了整体性、问题性、参与性、方法性、层次性、探究性、服务性等原则。既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其设计流程主要是个人主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组长审核。

二、建设小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展示自我的团队组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互动探究”模块,小组学习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校确定语文学习共同体,要求小组形成各自文化特色,有各自的奋斗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自定组名,自定公约,自定口号及奋斗目标,激励组员始终有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

三、设计合宜的课堂教学流程。释放学生潜能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质疑;交流展示,学生成为学习的分享者与评价者;互动探究,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和研究者迁移应用,学生成为学习的开拓者和提高者。课堂教学流程如:

《祝福》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自学质疑

1.基础知识回顾

(1)给加点字注音 渣滓 呜咽 歆享 咀嚼 蹙缩 窈陷

(2)解释下列词语 踌蹰、少不更事、百无聊赖、沸反盈天

2.课文再读

(1)概述在祥林嫂身上发生的事。

(2)找出祥林嫂前后变化的句子。

(二)交流展示。1.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写祥林嫂?请你在文章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2.结合课文,说说你心中祥林嫂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小说主要人物是祥林嫂,为什么文题不是《祥林嫂》而是《祝福》?

(四)当堂巩固。学完这篇小说,找出最令你震动的地方或者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五)迁移运用。1.阅读鲁迅的小说《明天》,比较一下小说中单四嫂的形象和祥林嫂有什么异同?2.更深理解《祝福》课外阅读沈振煜《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六)课外阅读拓展《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略)

该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中学生根据“自学质疑”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部分基础练习。“我的疑问”环节是学生就导学案中存在的疑问进行梳理。“交流展示”环节是对导学案中的存疑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对学生“交流展示”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包括“生生探究”“师生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第4篇

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词作虽篇幅短小却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有壮阔的景物,有风流的英雄,有吊古伤今、旷达诗意的词人,很适合学生诵读。我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层次梯度式诵读,从而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情景中,感受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立体化有韵味地吟咏这首词。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注音、释义初读词作,初步感知词作之美。

2.通过对词作整体内容和章法的分析再读词作,感悟词的章法美。

3.通过进一步品读鉴赏重点词句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作品风格,领会词人思想。

4.通过对这首豪放宋词的梯度式朗读提高词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梯度式朗读,读出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

2.难点:朗读时对苏轼词人情感和词作风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三国演义》主题歌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初步感知读词

2.1 一读词,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圈点生字,读准词作。

学生圈点以下生字:

初嫁了( liǎo ) 纶(guān )巾 樯橹(qiáng lǔ ) 还酹( lèi )

2.2 二读词,疏通大意,自读自译,后叫一学生读,师针对词的节奏停顿纠错。

2.3 三读词,学生放声朗读,读到不漏字、不添字、不别字、不磕绊、不破句。有一定感情地读顺全词。

2.4 四读词,结合文下注释作者被贬官的背景进一步感知词,听曹灿的音频朗读,学生再谈感受(豪迈、苍凉、有点想哭),再放音频,学生边听边跟读,让学生读出豪迈的气势、苍凉的情感 。

3.整体感知词作内容 ,分片段读词作

3.1 从内容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3.1.1 上片内容: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朗读:叫一同学读,师生纠错,应豪迈、感慨地读出词人的所见所想。师范读。

3.1.2 下片内容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所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朗读:学生能有层次地读出词人的所忆所慨 ,但怎样把握情感还是不到位,教师应把这个问题留在黑板上,等词句鉴赏后再解决。师生齐读。

3.2 学生齐读全词 ,能熟读成诵出词作内容及层次便可。

4.词句鉴赏与朗读

4.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1.1 师生鉴赏:这三句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滔滔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意境概括:旷远、深沉。

4.1.2 朗读:应抓住“大”“去”“尽”“千古”等词语,读得仿佛汹涌奔腾的大江,具有英雄气概的风流人物如在眼前,读出浩瀚的时空、恢宏的气势;读出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

4.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2.1 师生鉴赏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4.2.2 朗读:头脑建构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有气势地读出赤壁这雄奇壮阔的景物 。读得仿佛使人走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应挺胸放声读。

4.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3.1 鉴赏:此句在上下片中起过渡作用。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自然贴切。

4.3.2 朗读:这一句是一声慨叹,要将融为一体的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读出来。“一时多少豪杰”读得仿佛赤壁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如在眼前,周瑜就在前排。

4.4 “遥想”领起的“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鉴赏并朗读:“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要读出以美人烘托英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要读出周瑜的丰姿潇洒、读出词人的艳羡之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要读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的肖像仪态;也要读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谈笑间”读出周瑜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轻松潇洒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神态。“樯橹灰飞烟灭”, 用心读“灰飞烟灭”四字,读出曹军的惨败情景 。

总之,这几句要读出青年英雄周瑜的气宇不凡、非凡的胆略,读出词人对二十多岁就被孙权这样的明君重用做为大都督指挥有名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赞颂和艳羡之情,读出词人四十多岁未能像周瑜一样建奇功却被贬为团练副使的无奈与苍凉。

一学生读 ,师生点评;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5.探究思考与朗读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一切的迫害挫折、失意潦倒、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能说这就是“消极”吗?这正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所以这两句要读出词人壮志未酬时旷达诗意而非消极的人生态度,要读出词人旷达的情怀。

6.小结本词朗读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消极低沉的情调处理。

学生齐读(感情饱满,完全融入词作中)

7.小结豪放词的特点提高朗读

(1)描壮阔景 (2)写英雄事 (3)表功业志 (4)抒苍凉情

8.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对词人的把握再次静听曹灿的音频朗读。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梯度式朗读指导,成功地齐读课文

9.布置作业

9.1 比较朗读:将《念奴娇o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朗读比较,重点从“情景、风格、情感”三方面去把握。

9.2 背诵《念奴娇o赤壁怀古》这首词。

【教后反思】

对于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成功之处在于:

1.能以朗读为主线对全文进行梯度式朗读,次次朗读效果不一,直至学生读出作品风格、作品情景、作者形象。读到对这首词爱而不舍的地步。

2.准备充分,选择的切入点恰当、干练,课堂上自己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解读词作内容由浅入深,由内容带动朗读梯度式上升。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尚未完美贯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哪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兴趣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诗词,从《悯农》《静夜思》《山行》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离骚》,学生对古诗词并非越来越喜爱,而是越来越厌倦。针对高中生展开问卷调查,不少学生表示:现在的古诗词越学越难,感觉听不懂了,没意思,不想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在讲台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低沉,学生不配合教学活动。

2.教学模式落后

高考的到来使得高中古诗词教学趋向功利化,考试说明重点要求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背诵;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教师就简单讲甚至不讲。课堂教学以考试为主要导向,看不见学生与诗词、学生与课本间火花的碰撞。课堂是教师的主场,教师将诗歌鉴赏简化为考试技巧,学生在下面狂记笔记,师生缺少互动,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如何转变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困境

1.引入流行元素,激发鉴赏兴趣

事实上,很多流行歌曲都与古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等,无不与古诗词息息相关。有些流行歌曲直接改编自古诗词,有些歌曲借用古诗词某几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深入挖掘教材与流行歌曲的关系,利用流行歌曲激发兴趣,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诗词学习中来。

例如,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伊能静所演唱的歌曲《念奴娇》的MV。这首歌曲完全改编自苏轼的宋词,歌词一模一样。利用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课堂教学,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本次课诗词学习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采用流行元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可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强烈反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2.诗词赏析大会,营造诗韵氤氲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高中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创建自由交流、互动和谐的交流环境,在诗韵氤氲的课堂环境中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诗词情感。语文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切实在古诗词课堂上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古诗词的意蕴绵长,培养个性鉴赏体验。

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古诗词赏析大会,组织学生对所学诗词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高二语文必修四《锦瑟》一诗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李商隐借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情诗”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诗中具体意象说一说理由。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开展辩论比赛,就“《锦瑟》主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古诗词时,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缺乏深入探讨,鉴赏诗歌停留在字词、背诵等皮毛知识上。开展诗词鉴赏会,组织学生就诗词主题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诗意浓郁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宽度。

3.诗词改编大赛,提升学习质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情感性、画面性和凝练性,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短短几十个字可以勾勒出无限精神空间。语言的简练和意象的跳跃一方面为古诗词鉴赏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少学生表示高中古诗词难学得多,没有学下去的欲望和勇气。

例如,高二必修三《离骚》一课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古奥难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较陌生。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同学联系屈原生平经历,以诗人的口吻,将《离骚》改编成现代抒情散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改编古诗的过程中,代入作者角色,就能深刻体会屈原满腔愤恨、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关期刊更多

海内与海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归国侨华侨联合会

21世纪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共青团中央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