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要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政策、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二要加大对各部门、各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的宣传力度,表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三要加大全民宣传力度,发放宣传资料,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四要加大学校内部的宣传学习,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到教师,由教师宣传到学生及家长,宣传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营造全民参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氛围,共享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二、加大领导力度,推进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应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规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区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开展全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是进一步理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完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机构与职能,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学校学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学区管理委员会在民主办学、资源调配、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强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政策保障。县、区人民政府要将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优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主动支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推进标准化提升工程;要从政策上鼓励名校集团化、校长职级制等改革,对参与名校集团化的核心学校从专项经费、人员编制给予倾斜,对集团化办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实施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按照与小学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相当的原则确定幼儿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五是建立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乡镇领导每人联系一所学校,县直部门对口帮扶一所学校,将学校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六是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乡镇、中小学校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

三、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均衡发展

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是省、市、县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是各级政府历史使命。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特别是结构缺陷房,要按照省、市要求尽快改造,在保障校舍安全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教学用房。二是加快食堂宿舍等后勤设施建设。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条件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将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纳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制定建设计划,在保障危房得到及时改造的同时,争取用2―3年的时间,完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改造建设任务。三是加快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为留住优秀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各级政府应考虑提供土地、学校进行规划,教师自己出资、统一实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内常住教师住房条件,确保教师安居乐业。四是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针对农村中小学校舍相对紧张,教师住宿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投入,将教师周转房纳入学校校舍建设计划,与学生宿舍同步规划建设,确保教师能够在值班、天气条件较差时留校住宿。五是加快农村中小学内涵及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定标准,加快农村中小学操场、音体美学科教学器材设施、图书、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办学行为

教育管理规范化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加强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一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和教师职务竞争上岗的推进力度,建立起教育用人的新机制,不断调动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实施区域内校长轮岗交流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挂职锻炼。把农村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二要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城乡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特别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等教学。坚决杜绝违规补课、办班现象。开展未成年人校外体验教育,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实施动态化管理、无缝隙监督。三要完善招生制度,规范招生行为。为有效解决城区小学、初中择校问题,要完善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将分属市直和街道的学校进行整合,面向城区居民进行同等质量的教学服务。同时,改革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和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促进城乡学校的生源平衡和质量平衡。四要建立完善弱势群体受教育的保障体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工作,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接受优质教育。通过随班就读和健残融合两种模式,提高智障弱残等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四要组织开展以“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教师访家长”为主要内容的“三评一访”活动,把办学行为纳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促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办学行为的规范。

五、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提高办学水平

加快布局调整步伐,有计划地撤并一些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创建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示范学校,成为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调整学校布局,要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一要科学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首先摸清情况,制定计划,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农村中小学布点规划,有序推进,减少反复。二要坚持原则。布局调整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坚持“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区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集中”原则,合理调整布局。三要抓住重点,以办好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营造和谐、安定、温馨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四要坚持“四个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与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五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六、加大督导力度,推进均衡发展

督导监测和评估是及时掌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力度,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一要健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科学评估,不能只看学校的升学率,而应涵盖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行为、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与体卫工作、后勤管理、办学特色等。二要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质量评估体系,督查视导的重点应该放在管理水平、校本教研、教学活动等方面。要充分重视与发挥各级教研员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教学视导活动。要求各级教研员要经常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查看备课、批改作业、听课评课,通过师生座谈会、校长访谈、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了解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专业指导意见。三要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工作。评估应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进行,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四要实施奖励政策。省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作为督导评估县级人民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按规定均衡安排一位教育经费、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乱收费等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认清当前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去年7月以来,在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玉溪现场会的推动下,各地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高峰副省长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的工作要求,全省呈现出了锁定目标、上下联动、强化措施、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一年多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仅扭转了被动、滞后的局面,而且表现出后发赶超的强劲势头。去年底,我省五华等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澄江等1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2016年又有盘龙等3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预计国家将于今年11月份对我省49个县(市、区)进行评估认定。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省财政“雪中送炭”,先后安排5.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9个县(市、区)和今年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安排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问题,49个县共补拨了所欠的教育经费9.27亿元,这样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同时,得益于各州市、县(市、区)、学校和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在此,受高峰副省长委托,我代表省政府、省教育厅,对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育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二、进一步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之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影响大、时间紧、任务重,推进形势依然严峻。刚才,赵德荣副厅长作了详细通报,问题多,任务艰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一)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系重大民生、关系小康社会,它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教育职责,也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强调,“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党和政府要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省政府于2011年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同年7月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公正,关乎各类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统筹好精准扶贫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推进。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功能,但在今天这样一个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它还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二)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有学上的 “普九”,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解决上好学等问题的基本均衡,是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政策,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公平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办人民满意教育,站在“十三五”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失学三大目标任务,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等为基本保障,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

(三)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州、县两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中,有的地方认识还不到位,着力不准,推进迟缓,有的领导还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部门的事。《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一定要依法履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求高、涉及面广、影响大,州、县两级政府务必要按照高峰副省长“知耻而后勇,后来居上”的要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教育投入达到“三个增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四)充分认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个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性。为确保到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如期完成以下四个阶段性的工作。

一是2015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五华等9个县(市、区)必须抓好巩固提高工作,要经得起国家的监测和复查,在确保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向优质均衡迈进。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规定,对已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次年开始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监测和复查,达不到认定标准的,撤销其称号,我们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二是2016年申请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盘龙等49个县(市、区)要加强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各州市和有关县(市、区)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照整改清单逐条限期整改到位,按照硬件全力补、软件做极致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查缺补漏和整改落实工作,确保4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三是2017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呈贡等40个县(市、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安排部署。要摸清家底,对照评估指标要求,找准找全差距和不足,制订工作方案,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均衡。对明年的工作要早安排、早布置,尤其是“三个增长”要做预算时就做计划。四是2018年、2019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昭阳等31个县(市、区)底子薄、难度大,要提早谋划。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认真组织实施。

三、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财政投入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各项规定,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确保“三个增长”,确保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确保土地出让收入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各地要根据国务院统筹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新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健全符合本地实际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奖补配套体系。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统筹力度,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水平。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教师。建设一支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各地要按照《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要落实统一的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优化师资配置,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配齐配足音体美和英语教师;要给予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更多的政策照顾,解除乡村教师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校长、教师城乡交流机制,不断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要加强培养培训,拓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三)进一步强化控辍保学工作,消除厌学辍学现象。2015年我省初中辍学率仍高达1.88%,厌学已成为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已经30年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力允许一定数量适龄儿童少年不接受义务教育。各县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县市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村、居委会主任)、家长“六长”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县市政府、乡镇政府、村(居)委会主要领导作为辖区内“控辍”工作第一责任人,县市教育局局长和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保学”工作直接责任人,家长作为依法送子女入学直接履行人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义务教育。2016年7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用了大量篇幅来强调控辍保学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教育部门要做好以下“保学”工作:要大力推动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推动人才培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政策制度和日常管理中;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课程标准、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做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四)关注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我省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镇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额、择校等现象,社会反映强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树立兜底思维,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村学校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改善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切实缩小县域内学校差距。大家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努力探索出一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路子,确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五)继续抓好关爱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各州市要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外出务工父母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有效落实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有效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两为主”政策。通过建立全纳体系、关爱体系、同城待遇、扩大免费范围等措施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贫困儿童等各类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保障他们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六)健全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教育部设教育督导局,加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我省于2013年成立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目前,个别州(市)、不少县(市、区)尚未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希望各州(市)、县(市、区)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职责。同时,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强化教育督导的权威。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继2014年的上海和2015年的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5个省份后,2016年又有广东、福建两省的所有县级单位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目前,全国共有1 82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62.4%。”

……

上述数据来自教育部近日的《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自2013年义务教育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第四次向公众亮出教育均衡发展的成绩单。

1 824个县通过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对于全国义务教育来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解决有学上”到“优质平衡发展”

成绩单上有几组数据非常亮眼。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启动督导评估认定以来,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累计投入2.73万亿元,其中2013―2015年投入2.09万亿元,2016年投入6 400亿元。

4年来,全国共新补充教师约130万人,其中2016年新补充33.6万人,近4年全国交流教师校长185万人次,其中2016年交流51.5万人次。同时,4年来全国共新建学校1.2万所,改扩建学校19.1万所,新增学位近2 000万个,新增校舍面积3.4亿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697万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2 839亿元,新增图书11亿册,新增计算机966万台。

何秀超同时提到,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防止均衡水平滑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3―2015年通过国家认定的1 301个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第三次监测复查,以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依据,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8项指标为重点计算差异系数,跟踪评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校际间均衡状况。

监测结果显示,1 301个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体上略有提高。与2014年相比,2015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由0.420下降为0.407、初中综合差异系数由0.357下降为0.346;8项指标均值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总量增幅最大,小学和初中的增幅分别为8.83%和11.38%。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义务教育战略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义务教育实施初期,即1985年开始,主要是解决“有学上”这个问题。从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至今,是第二阶段,即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标准化,通过这个机制推动政府职责实施,促进教育公平。现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实现,即将进入第三阶段,即优质平衡发展,从县域平衡到市域平衡,完善督导机制。

督导评估促进政府履行法定责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稳步推进背后,是在督导评估这根杠杆的撬动下,各地党委、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所带来的政策、经费等保障措施逐步得到完善。

以2016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广东为例。该省建立工作统筹、资金统筹、考核统筹“三个统筹”推进机制,落实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责任体系。

辽宁省则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各市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完善省级督导评估办法,同步启动省、市、县、校四级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推动各地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山东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围绕土地、师资、资金3个关键问题,出台了明确的优惠政策,安排20亿元奖补资金,确立了到2017年底基本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工作目标。

在张志勇看来,教育督导对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有重要作用。尤其是2013年建立义务教育督导评估认定这项工作以来,在促进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履行法定教育责任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周佳泉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教师,他所在的学校有两个校区,其中同德校区前身叫白马小学,曾是一所薄弱的城中村学校。云南制定《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后,当地政府对照手册中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10项指标标准及评估要求自查,发现白马小学等学校办学条件远远偏离标准,此后加大投入,同时将区域内的优质小学金康园小学与白马小学进行整合。“如今,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软、硬件规范、齐全的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义教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体现了教育公平。”周佳泉说。

推进均衡发展的一个难点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地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积极实施普惠政策,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

福建省对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实施同城待遇、同等政策,随迁子女实行家长自主报名和电脑派位相结合的招生政策,保障公平入学。10年来,该省随迁子女总数翻了一番,但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始终保持在90%左右。

留守儿童众多的贵州通过实施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六大工程”,精使匕留守儿童。对于家庭贫困学生、特殊教育学生等群体,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诸多帮扶政策,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小学仍是攻坚难点学段

何秀超坦言,尽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要如期实现到2020年全国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的预期目标,难度还很大。事实上,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没有达到《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的目标。

《报告》指出,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经费保障机制依然未完全落实到位、基本办学条件仍存在薄弱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部分地方政府对教育均衡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对国家政策不熟悉等主观因素,也有经济、人口等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

《报告》也表明,在1 301个已于2013―2015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认定的县中,有10个省份的21个县出现“较大滑坡”,小学或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不到标准要求,而目前尚未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1 200多个县“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难度较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与东部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均衡压力。根据《报告》,东部地区有20%的县尚未通过认定。中、西部地区相应数字分别为48.5%和54.51%,将是攻坚难点地区。单就小学差异系数指标而言,尚有56.9%的未认定县达不到要求,仍将是攻坚难点学段。

未来的工作重点在哪里?何秀超介绍:一是保障经费法定增长,拓宽资源供给渠道。落实政策法规,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二是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城乡一体发展。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结合“全面改薄”计划,加快改善不达标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精准补充教师队伍,重视学校管理改进。把校长和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提升和师资均衡配置作为工作重点,理顺校长教师管理体制、精准补充教师,全面提高校长和教师业务水平。四是推进巩固提升并重,全面提高均衡水平。对未达标地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目标责任。对于新通过认定县,要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巩固均衡评估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 李 澈)

【他山之石】

广东:“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攻坚克难。2016年7月,全省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工作统筹、资金统筹、考核统筹“三个统筹”推进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政策全面落实。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省级财政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创新转移支付方式。

广东始终坚持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基础,将工作着力点聚焦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同时,通过实行积分制入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向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等措施,2016年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430多万名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实践证明,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小学和初中综合差异系数,2016年全省12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0.62和0.52以下;以省为单位,综合差异系数小学0.37、初中0.34。

督学责任区制度和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生学籍、招生、教辅、减负、举报五大管理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建成规范办学的长效监督机制。

福建:“三个优先”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第7个整体通过“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的省份,提前一年完成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备忘录目标。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内容,将实施“全面改薄”、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均衡县”创建等列为省政府立项挂牌办理项目。

福建全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比居全国第4位,义务教育投入从2012年的356.3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82.7亿元。2008年率先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 2009年率先建立“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

福建省每年递增随迁子女6万~10万人,目前已达10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4,公办学校接收比例多年保持在90%的高位。同时省级以上财政投入1.3亿多元,推进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

在一系列努力下,福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从0.59下降到0.42,初中从0.46下降到0.37。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大大增强,据第三方问卷调查显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满意度从2012年的93.6%上升到2016年的97.2%。

福建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山东: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狠抓落。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政策落地这个关键,强化各种工作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政府“一把手”工程,签订责任状,层层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二是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多部门共同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落实,形成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三是健全阳光监督机制。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公开公示关键工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立工作月报制度。每月通报工作进度、工作排名。每期通报直报省政府主要领导,各市市委书记、市长。五是完善省级督导机制。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各市、县建立了预查、评估、复查相结合的省级督导评估机制,三轮实地检查,每个县抽取的义务教育学校均在60%以上。六是加强省委、省政府督查。督查活动直接与各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见面,极大促进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山西:创新机制 扩优扶薄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定区域内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数量特征与质的规定性上体现平衡的特点。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发展结果平衡,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平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后普九”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我国的许多教育改革是以县为单位推进的,解决了县域内的教育问题有助于解决更大区域内的教育问题。因而,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逐步扩大均衡范围,不断提升均衡质量,是最终实现更大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步骤。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宜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因素,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科学推进。

一、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义务教育是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是实现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应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加以统筹。首先,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从数量发展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观念的转变、队伍素质提升的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各级政府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其次,必须坚持依法治教。均衡是以公平为内核的,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依靠法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核心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制定和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再次,优化管理机制。在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下,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密切相关。优化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防止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的财力薄弱地区义务教育低水平均衡。第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是学校的内涵发展。硬件均衡配置后,义务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学校运行机制、师资调配机制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不断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机制优化是顶层设计从理念走向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环节。机制优化要突出规划、投入、问责等关键点。首先是规划机制。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但不同政府之间如何分担责任,需要国家进行明确地责任划分,进而由省、县级政府依据国家的整体规划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以专项规划,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政策层面进入实施层面奠定基础。其次是投入机制。经费不足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家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县级政府存在着财政差异大,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县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财力不足,需要建立省级及以上的经费统筹机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必需的经费补充。再次是问责机制。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与政府对各种力量的动员和协调力度紧密相关,在对责任主体进行激励的同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特别是对主要领导的问责机制,防止工作进程中的责任推诿。

二、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择校热”、校点布局不合理、大班额等问题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直接相关。优化资源配置的直接目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提供必需的实践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实践起点。它表现为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校管理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动态适应。首先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条件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键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按标准建设学校的各种功能用房、活动场地,添置设备设施、图书资料等,为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保障。其次是师资条件的优化。教师是义务教育从外在均衡走向质量均衡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数量、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要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并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再次是学校管理的优化。学校管理是减小校际差距、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整体均衡的重要基础。学校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与教育教学需要相适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相适应。

项目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项目建设尤其要重视标准化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改革实践。标准化建设项目着眼于国家达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确定的刚性标准的实现,是义务教育加速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的必然历程。省级政府从本省实际出发,明确义务教育办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过大差异,逐步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重大项目改革实践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当前,要突出以边远、农村、民族、落后地区为重点,积极将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农民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籍管理改革等重大改革项目转变为常规工作,切实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校长、教师的常态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硬件的共享,缩小软件的差距,促进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坚持实践创新,谋求有效突破

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民共享、惠及全民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不同地区面临的具体问题存在着客观差异,要求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义务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要深刻地把握义务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以普惠、公平为内核,多措施鼓励社会资源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后普九”时代,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特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和共享为目标,以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为重点,探索和建立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三是着力解决制约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关键是均衡。内涵发展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在硬件条件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加强以师资和管理为核心的软件优化,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助困扶弱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要求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以此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应以助困扶弱机制的建立为重点,着力于经费扶持、内涵发展两个关键,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制度性援助的实践体系,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减少资源配置上的差距,缩小教育内部系统的运行的差异。经费扶持方面,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群体为重点,积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学生资助、项目援助等措施,不断提高助困扶弱的标准和范围,持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学生因贫失学、因迁失学等问题。内涵发展则以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根本,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有效方式,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培育学校内涵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

四、完善评估体系,实施动态调整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上所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发展。评估是政府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和质量的重要方式。以监测和督导为重点,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是加快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首先是加强监测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现为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异系数的缩小。宜建立国家、省、县联动的监测机构,及时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作出判断和调整。其次是常态化开展教育督导。督导包括督政和督学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从督政来看,国家、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督导是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重要外部力量。从督学来看,县级督导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是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督政和督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均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本文针对这些具体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以期对义务教育真正均衡发展建言献策。

1.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农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乌海市海南区首先保障了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农区薄弱学校改造,使农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十二五”期间,乌海市海南区财政教育投入达到或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后还要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目标,早日实现乌海市海南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

除此之外,乌海市海南区继续挤出资金,每学年度加大对各学校的目标考核,对教师评优选先并进行奖励。坚决执行“四免一补”零收费政策,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逐步缩小办学差距,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逐步缩小办学差距,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过程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落实政府行为,使每所中小学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有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近三年,按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我们总投资7400万元,使部分学校配套设施达到标准化要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资力度,力争所有学校配套设施达到标准化建设。

自校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乌海市海南区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努力把校安工程打造成“得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乌海市海南区自2009年资源整合后,全区共有中小学11所,改造、改建、维修总面积达40352平方米,总投入7472万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改建标准化校舍54253平方米,计划投资10000万元。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对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近三年,按照自治区校(园)长任职条件,公开招聘校(园)长50名(含副职),同时,公开招聘98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配齐配足合格教师,在稳定教师编制的同时,向农区学校倾斜,新增教师85%以上分配到薄弱学校任教。“十二五”期间,政府逐年按照教师总人数5%的比例,新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要逐步提高农区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职务聘任等方面的待遇,尽可能保证优秀教师不流失。在适当的条件下,全区各学校的校级领导可在区域内交流任职,使先进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经验在全区得到共享,使全区各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4.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资源配置、资金安排时,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乌海市海南区所有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不挤占音体美和社会实践等课时。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组织教科研人员和优秀教师、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对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进行指导,力争使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新的突破。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全面提高我区教育教学质量,让全区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

5.建立督导评估体系,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进一步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及其督导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督导评估分析,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农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实行常规性和发展性评估,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6.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抓好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教育部门要和全区各学校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上级部门关于中小学学生乘车或骑自行车(电动车)等上下学的相关要求,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管理,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安全管理办法,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加大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制定各种安全预案,加强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普及学校师生卫生知识,提高师生的卫生健康水平,深化食堂卫生等监督管理工作。

7.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