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层阅读论文

深层阅读论文

深层阅读论文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

1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概念可谓中说纷纭,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国内学者刘儒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刘儒德,2000)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方式既要思考,又要批评否定,即扬长避短。要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就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深层次的处理能力,包括分析,辨识、评价,进而开展合理的、准确的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comprehension)。表层阅读理解相近于传统的阅读理解,只需理解字面意义即可;深层理解要求能够正确地推断出字里行间的引申意义,也就需要深度阅读;评价性理解要求读者阅读之后开展思考,针对阅读内容产生自己的评价观点。当前较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尚不能对阅读内容做出分析和评价。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对阅读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寻找答案,进行推理。综上所述,批判性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批判性阅读是紧密联系的。

2翻译专业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博闻强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翻译学科的建设是由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三大支柱共同组成。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是选取一定的翻译标准对译作进行分析,评价优劣的判断过程。开展翻译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准确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思想,因而离不开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是翻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和思考的锻炼机会,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强调语言积累的阅读模式和答题的阅读目的,引导学生采用新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开设于翻译专业二年级,针对翻译专业的特点,强调深层次、广范围的阅读和思考,拒绝传统的快餐式阅读,倡导批判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才能在实践中做到灵活表达,增强翻译应变能力。该课程选取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经典阅读篇章,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性的文本,选材广泛,思想性强。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体特点分析和译文赏析,以读为主,旨在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

3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多文体阅读中的培养策略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课堂气氛”。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极大地缺乏发言的主动性,经常站起来低头不语。这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够放松地自由发言,不考虑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自身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发言和提问的焦点有所差异,教师应当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学习进步。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主动提问和质疑便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大家自己发现信息,交换观点,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学贵质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都会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应当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课堂有序进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阅读材料,通过初步阅读文本,了解内容,查阅生词,完成表层理解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搜集背景知识,调动头脑的认知信息。阅读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将文章置身于写作背景当中,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风格,提出疑问并思考,对文本的结构和主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有条理地罗列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段,清晰地再现文本结构;其次,开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认真反思各自观点并用事实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展开友好辩论,互相反驳,在论证的过程中深化的对论题的思考和理解。课后,补充相关阅读,学生可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进而产生思考,评价优劣,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最后,开展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钟志贤,2007:223)。评价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方式不仅要多样化更应当兼容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读书报告、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其中读书报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议论言之有理即可成立,评价标准以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主;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根据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及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又相互牵制,相互影响,较大程度地做到了公平;期末考试是量化学习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具有客观性,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所学阅读策略。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体现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效果。

4结语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翻译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英语多文体阅读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得,常常是教生词、讲语法、做翻译,这使学生误认为阅读只是学习语法和词汇,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缺乏整体分析和鉴赏能力。”(唐光杰,2009:183)教师在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质疑,重视对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和评价;能够鉴赏或反驳作者观点并举例证明;在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培养完善的批判思维体系。

作者:魏婷婷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瑞芳.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12,(9):12-28.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6l.

[3]唐光洁.在英语阅读课堂开展批判性阅读训练[J].西南大学学报,2009(2):181-183.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一、第一层次:认知性阅读

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认读。所谓认读,主要是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的过程。表现为:(一)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二)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三)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四)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

这些认知在获得课文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其思维水平亦是最低的,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要求,目前中学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这一层次,在初中是占主导地位。常见的正音、辨字、释词、背诵、默写……这种认读强化训练虽然也必要,但毕竟是表层思维。教师在这一层次上还应该向思维的深层开发而不应停留在单纯的字词死记硬背之上。深层思维即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穿长衫”、“唯一”三词容易解释,但深层含义是什么?是孔乙己的穷酸和迂腐。

高明的教师在认知性阅读教学阶段不停留在字词的记忆和表面理解上,而是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

目前这种训练方式已广泛运用到中学阅读教学中,也运用到语文阅读试题的考试当中,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第一层次中的重点。

二、第二层次:理解性阅读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这一层次要求是:(一)能分析具体问题;(二)能综合问题;(三)能概括问题;(四)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

这一层次已越过了字词句局部理解和内容的复述阶段,进入到阅读材料中去探索一个个问题。中学生思维能力已进入逻辑概括、抽象思维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在学生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内在关系与本质内涵。如如:《荷塘月色》中如何体现作者淡淡的哀愁?《孔乙己》中怎见他是多余的人?《祝福》中“我”代表什么形象?原来这些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

这种阅读理解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学生思考问题亦从表层到深层,由浅度进深度,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认识规律,揭示事物间必然联系,预见发展的趋势。在理解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理解性阅读上花大力气训练这种深度思维力。老师可以从文章思路到作者意图,从段落局部到整体的主题意义,从情节线索到人物形象等等方面设计一些利于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放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整个阅读理解形成一个思维的整体,这就达到阅读教学第二层次思维训练要求了。

三、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研究性阅读与评价性阅读

完成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阅读思维训练教学,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

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由于它带有研究、批判、鉴赏性,所以又可以合称之谓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一层次思维表现为:(一)评价文章内容性质和价值;(二)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和风格;(三)评价文章写作背景、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四)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评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怀疑、批判、独见”三个思考点上,教师善于质疑,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进而进行批判、评价。比如到底愚公“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现代可不可取(《愚公移山》)?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的有些看法虽然片面,但这种怀疑批判精神很可贵,教师要给予鼓励。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有个由低往高、由片面向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求学生每发表一种意见都十分正确。长期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就会从幼稚走向成熟,其辩证思维能力将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

四、第五层次: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系统。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指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阅读思维的最高层次。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我们的祖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哲学、天文、地理、医药等各个领域。那些蕴含于古文献中的经典传颂的语言是我们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的重要途径。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一个高校中文类专业的学生更理所当然承担这份责任。在古文献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我们既要顾及眼前的利益,培养学生读懂古文献的能力,又要在长远上实现古文献阅读培养的根本目标:传授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审美等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古文献阅读能力培养上要兼顾这两方面,就必须为中文类专业学生构建古文献阅读的层次,实施古文献阅读能力层级式培养。国内对“阅读能力层级式教学”阐述较早、较完整的是朱绍禹教授,他提出了“阅读能力层次说”,“首创性地将阅读水平(能力)分为复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创造性四个层次(级)”。杨延存、宋佃锋提出了将文言文阅读教学分为四个层次的看法:“一是文言字、词、句法层次;二是文言文结构层次;三是修辞分析层次;四是文化蕴涵及哲学底蕴层次。”200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中古代诗文(文言文)阅读的测试能力层级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四级。张德铭老师根据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认为“可以把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培养的能力概括为:诵读、文言知识、理解、感悟、评价”等几个层级。可以看出对“阅读能力层级式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明确化,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层级”问题,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在高校针对中文类专业学生古文献阅读能力层级式培养还是鲜有人涉足的。因此,本文试探讨在高校中文类专业学生古文献阅读能力层级式培养模式的构建,拟提出四个层级:认识层次、鉴赏层次、感悟层次、创新层次。希望能为古文阅读的高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一、认识层次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对于阅读古文献的人来说,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读懂古文。可以说认识层次是古文献阅读中最基本的层次。有的同学学习古文常常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如把《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语译作“借用舟楫过河的人,不会游泳,掉进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丁壮号哭”一语译作“男子的哭声像雄壮的号角”等等。这样胡乱地理解古文是不可取的。但如何读懂古文?这并非易事。在认识层次中任务,我们就是要做到正确地理解古文。在古文中我们会碰到一些不知道读音、不理解意义的词,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中的“膢”,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知道查阅读工具书,《说文·肉部》:“膢,楚俗二月祭饮食也。”即“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在古文中我们还会遇到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一些常用词,如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中的“仅”,阅读时对这些词往往也不一定能做到准确理解。如“仅”现在指仅仅,侧重于数目小,而唐代“仅”侧重于数目大。所以即便是古今通用词,也特别要注意不可以今律古,要仔细辨别同中之异。此外,除了读懂古文献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还要做到读懂古文献中的语法。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判断句,对应现代汉语句判断句就是“陈胜是阳城人。”“者”表语气停顿的语气词,“也”是帮助判断的语气词。对于这些语气词,明白它们的语法功能就可以了,不必翻译出来。在古文献的阅读中的认识层次,也是阅读的理解层次,这是四个层次中的基础,地位也非常重要。即便面对如《左传》、《史记》、《师说》等篇幅较长,时代较久远的作品,也有必要重点放在字、词、句法上,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更为深入地阅读奠定墓础,否则,以后的深入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二、鉴赏层次在准确理解古文意义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出审美判断和评价,知道古文的深层内涵、审美价值以及精神建构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就是古文献阅读的第二个层次:鉴赏层次。《春秋》中的一句话“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段。在鉴赏层次,我们要注意挖掘古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克”本来是用于敌对双方的,现在却用于骨肉兄弟之间,这就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郑庄公表面上对母亲姜氏很尊重,对弟弟共叔段很纵容,实际上是把母亲和弟弟放在敌对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马上派兵伐段,夺了弟弟共叔段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通过对“克”这个字的鉴赏,我们就明白了作者深意,也体会到了经学家所说的《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和儒家学派津津乐道的《春秋》的微言大义。在整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贾府上下若干女子的外貌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的林黛玉,作者对她的外貌的描写几乎是惜墨如金,笔墨最是空灵,譬如宝黛初会,在贾宝玉的眼里,这个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并未把她的五官和身段一一写来,读者不免大惑不解,这个林妹妹,到底长得啥样?于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林妹妹。在鉴赏层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中真正的美,一个女孩子美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用写实的笔法充分展示其美了,如果明白这点,自然会明白其实在曹雪芹心目中林黛玉自然是大观园中最美的。在《诗经》中对美女有这样的描绘:“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几个比喻粗略看,如果将这些个比喻的东西拼到一起,那简直是个可怕的大怪物。唯有最后那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真正引人遐想,这也是“务虚”打败“写实”的一个典型范例。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应该逐渐把诗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古文献阅读的鉴赏层次既是一个感受美的层次,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层次。三、感悟层次中国的古代文献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论语》和《老子》,这两本书都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一个是儒家代表作,看起来容易,读懂难;一个是道家代表作,看起来难,读懂也难。他们的难读懂不在于字面上意义的难理解和难翻译,而在于对其中蕴涵的哲理的难感悟。对于这类文章阅读,我们要侧重古文献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感悟层次。《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粮食,揭示生命的真相,让每个人都去重新审视生命,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就以《论语》中提到的学习态度问题来说,《论语》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习有太多的功利,大多数学习的人是为取悦他人而学,或为生存而学,很少有那种“乐学”之人。通过读阅读《论语》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知识是用来武装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内心变得富足,让生命变得通达,进而达到“达人”以德,“达人”以礼。《论语》不示人以术,只示人以悟,今天的我们阅读《论语》不应该仅满足于背诵理解,而应该更多地去深切感悟其中的道理。感悟《论语》,用《论语》感悟人生。《老子》用道(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组成,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在物质生活方面强调知足寡欲,在思想方法方面宣扬贵柔守雌,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老子的“无为”有人认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作为。这显然没有将阅读提升到感悟层次。老子的“无为”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例如在上位的人如果无为,不大兴土木,不对外战争,那么百姓就会休养生息,国家就会富强。相反在上位的人如果有为,大兴土木,发动战争扩大疆土,这就会劳民伤财,就会使国家疲惫衰落。四、创新层次在认识、鉴赏、感悟古文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拓宽语言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开展创新性阅读。这就是古文献阅读的第四个层次:创新层次。什么是创新性阅读呢?创新性阅读贵在“创新”,没有在阅读中创新意识,创新表现就不能称为创新性阅读。创新性阅读古文体现了对阅读选择、理解的个性化。阅读内容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及个性化阅读的效果。很多时候教师推荐的书,学生并不喜欢。与其让学生苦读,不如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如:在学习《左传》文选时,如何去选择好的注本辅助阅读?可以介绍学生以《十三经注疏》中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左传》疏、今人杨伯峻注本的《春秋左传注》为参考去自由选择。创新性阅读古文体现了在原作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再创造。如,让学生学习郭沫若《卷耳集》,这是对《诗经·卷耳》的意译,但采用了现代诗的形式,充分地运用了想象,极力地丰富了情节,也可以说是再创造的典范。学习古文献可以原作为素材,展开各种形式的延伸、拓展、再创造练习,可以是内容上的丰富、变化;可以是体裁上的转化,如把原本的诗歌再创造为戏剧形式,把原本的散文再创造为诗歌形式。创新性阅读古文体现了对古文献的探究。一般在认识、鉴赏、感悟阅读的基础上还分出了研究性阅读,其实研究性阅读中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表现。探究即“探索研究”,探究性阅读即以探索研究为目的阅读。“探”就是“试图发现”,探究性阅读首先是在阅读要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再是研究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并将这个探究结果呈现出来。创新性阅读古文体现在了学以致用。把学习古文运用到提高现代汉语写作水平上去。现代汉语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多接触一些古代的典范作品,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熟读古文,一方面可以吸收、积累许多典雅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另一方面又可以学习古文成功的写作方法。在探讨了古文献阅读的四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后,可以发现,这四个层次分别呈现了古文献阅读的四个不同水准特性:理解性、评价性、体验性、创造性,它们都以前一层次为基础,我们不妨再把这四个层次的第一、二层次划定为一级基础阅读,把第三、第四层次划定为二级深入阅读。学生认识事物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构建古文献阅读能力层级式培养模式,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实施古文献阅读能力层级式培养,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古文献,使学生的古文献阅读能力有一个螺旋式的提高和发展。但是,对这四个阅读层次并非都要平均布施精力,而应该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古文献阅读能力层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符合师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符合文本由形式到内容的本质属性,更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湖南工业大学教改课题“中文类专业学生古文献阅读能力层级式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2C26)。参考文献:[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申卫平,熊斌芳.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层次目标试说[J].中学语文教学,2006,(05).[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张德铭.高中文言文导读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探讨,2009,(06).[6]杨延存,宋佃锋.构建文言文教学的层次[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03).(邓统湘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421008)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2.抓住文体特点

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解读。这里以说明文为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3.提取关键词句

考生在这个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对题目要求的掌握,已经在材料中找到了解答题目的大致区间,就想当然的写答案了。这样写出来的答案往往是似是而非,沾边而不准确,这就是考生们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中总不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是,阅读理解题的答案一般都是从文章中来。其中有的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现成的语言直接作答,譬如有的题目中明确指出“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而有的学生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则需要对文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增补替换,以形成最准确、最简洁的答案。而有的则是在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主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已的语言概括作答,要注意的是,这一类的答案也不是可以由你随心所欲的,答案语言虽然是由你自己组织,但是答案的内容还是由材料内容决定的。

为什么强调是提取文中的重点词句加以组织形成答案而不是用自己的话作答呢?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一般来说,要么不如原文中的词句准确,要么不如原文中的词句具有概括性,这都是影响答案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4.理清答题思路

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这其实是个答题的思路问题,它不仅包括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还包括从什么角度去回答,用怎样的句式来表达等。我们可以从大量的题干看到,制题人的设问往往有从“含义”的角度发问的,从“作用”的角度发问的,从“原因”的角度发问的,从“效果”“好处”的角度发问的;或要求考生作概括说明,或要求作简要回答,或要求考生作具体分析。发问角度不同,答题要求不同,就决定应运用不同的知识思考问题,用不同的句式组织答案:“是什么?”是问什么意思,即对语句语段的理解;“怎么作?”是问怎么写的,即对表达技巧的体会;“为什么?”是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对写作目的的认识;“怎么样?”是问写得好不好,即对表达效果的评价。如果在审题中忽略以上这些重要的提示,答题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答非所问。所以审视题干、揣摩答题的思路显得非常重要。

5.注意同中求变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阅读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明确要求。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的占比逐年加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认识阅读理解意义,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是阅读的主要目的,因此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是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要经过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和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只是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要求读者能清楚地懂得作者的言外之意;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对课文的表层理解,对后两个层次的理解却很少关注。他们总以为表层理解就是阅读理解的全部。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总是把大部分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和造句训练上,重语言形式而轻内容理解,影响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往往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缺少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只处于表层,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只设计一些正误题、多项选择题和回忆性问题,而且课文未对学生的理解有全面的要求与训练,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按照理解课文的三个层次来进行。

二、理清阅读理解层次,搞好阅读理解教学

1.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涵义是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由于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是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和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对于学生的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知识教师要有清楚的了解。能提高对课文正确理解的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当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既要有语言知识,又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正确全面理解文章的含义。学生阅读是课文内容和学生背景知识相互结合与作用的过程,而阅读理解是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思维的过程。

2.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中级阶段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但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语篇标志、主题句等。

3.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阅读是为了吸收或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提高对课文深层次理解和评价,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促进与丰富学生的思维,又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利用教材训练阅读,致力自学能力提高

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实行精读与泛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在新授课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题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然后给学生指定段落,根据精读要求让他们自己找出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力求搞懂。精读由学生深入地读,要彻底改变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状况,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四、坚持限时阅读训练,强化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每一节课可利用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完成好阅读理解题。在检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的基础上进行辅导讲评。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外,为了增加阅读量,还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阅读题材广、篇幅小、内容精的阅读材料,而且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也扩大了,而且阅读兴趣会更高。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要求内容新颖、题材多样、语言生动、引人入胜。而且阅读材料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阅读和获得知识。

五、切实落实阅读辅导,全面追求阅读效率

阅读一般而言是在课外进行,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正常地开展。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体现了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数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数量求质量。为了实实在在地搞好阅读,教师除了对阅读数量、阅读速度严格要求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1.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表现为:阅读时喜欢发出声音;指点着助读;每次看到的单词只有一个;阅读中查词典分析字词;阅读时重复读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和一个句子,既影响阅读速度又不能全面地理解所阅读内容的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阅读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段落中的主题句子和句子中的关键词。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来猜测词、句意义的方法。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词,学生为此不必紧张,因为生词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文章中的,它是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词法等猜出词义的。

3.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理解题来阅读。每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不但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而且可以作为阅读的提纲。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按这个程序阅读理解的:阅读短文―看问题―看短文―选择答案。教师也可以以另一种阅读理解程序指导学生:看问题―读短文―选择答案。如此,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大幅度地提高。

实践充分证明阅读教学作为任何语言学科的重要板块,是学生获取信息、与作者心灵沟通和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学生只要娴熟、科学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就必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调整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2]赵华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J].甘肃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