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村公路施工技术落后,工程质量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切身的利益,因此农村公路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要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本文就质量监控涉及的试验检测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发展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我市农村公路试验检测现状

(一)因为农村公路存在规模小、投资少、工期短的弱点,所以项目试验检测经费往往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部分项目甚至没有试验检测费用。因此大多数项目没有能力配备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无法建立工地试验室,工程试验检测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缺乏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路公路建设的各参建单位中,建设单位为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本身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而施工及监理单位一般资质等级都比较低,人员的投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往往不能满足合同要求。因此无论是项目业主、施工还是监理单位都无法配备足够的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三)没有形成规范的试验检测管理机制。没有按项目单独制定试验检测计划,抽检指标及抽检频率得不到有效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除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因经营需要组织员工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外,施工及监理企业很少组织员工参加试验检测人员职业资格的考试和培训,做为农村公路项目业主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培训组织工作也做得不够。

(四)试验检测技术落后。由于得不到系统培训,农村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土基的CBR值、沥青路面压实度、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值等重要指标均得不到科学的试验数据验证,而大多采用经验判定的形式确定工程质量好坏,从而造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旧路改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原旧路的路基土质是否符合要求,经常得不到科学的数据进行判定,造成项目完工后甚至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陷,路面开裂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工作发展的建议

(一)市、县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由于人员配置和经费等原因往往不能满足项目试验检测工作要求。建议整合市、各县级试验检测资源,建立以市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为核心,各县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为辅的试验检测中心(试验检测中心的规模可参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丙级等级要求。人员要求:持试验检测人员证书总人数≥7人,持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人数≥3人;试验检测用房使用面积≥300m2;试验检测设备根据实际开展的试验检测工作配备,鉴于农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往往采用级配碎石(底)基层+封油层+沥青碎石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形式,可按《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中综合丙级要求配备土、集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钢筋、路基路面、结构混凝土项目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试验检测工作能覆盖全部农村公路项目,同时各部门试验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能依托试验检测中心组织开展。今后随着农村公路的逐渐提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试验检测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提高综合等级,从而跟上试验检测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工地试验室方面。建议施工及监理单位整合资源,采用委托中心试验室授权或直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模式建立工地试验室,在原材料取样及质量指标抽检等方面采用共同取样、监督保养、联合检查等方式,联合开展试验检测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同一县区的多个农村公路项目捆绑在一起,将多个项目试验检测工作统一纳入一个试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从而有效减少试验检测成本。但在进行项目抽检时,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试验检测人员必须同时到场开展工作,并对抽检结果签字确认,确保抽检结果具有真实性。并且取样时应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对于砂子、碎石等人工开采的原材料,由于地方料场的规模较小,往往每一批砂子、碎石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料场定期取样检验的基础上,还应加大施工现场砂子、碎石材料的抽检力度。

(三)充分认识试验检测工作在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作用,建立规范的、有效的试验检测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素质;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日常管理;完善试验检测工作各项制度。

1、试验检测计划方面:按项目单独制定试验检测计划。在项目质量监督计划下达后,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程量及结构形式制定详实的试验检测计划,确定该项目的试验检测指标、检测频率、检测时间以及试验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使试验检测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试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方面:①认真做好教育培训计划,精心选取培训内容,力求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试验检测人员职业资格培训方面尽量与交通运输部质监总站、区质量监督站接轨;②加大在培训教育方面的投入,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③立规建制,形成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档案,对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防止职业资格证书年审时,因为培训不到位而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的情况出现。

(四)试验检测技术方面。针对当下旧路改建项目较多的情况,着重掌握原旧路基土质含水量、液塑限、承载比等重要指标的试验检测方法,并加强对路用砂、碎石、水泥、钢筋、沥青等原材料及公路路基、路面、桥涵等单位工程重要指标试验检测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桥梁静载试验、桩基检测等技术复杂、仪器设备性能要求高的试验检测项目,可采用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总而言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试验检测技术开展农村公路一般检测项目检测,委托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完成复杂检测项目试验检测,是目前适合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发展的理想途径。

结束语

农村公路规模小、投资少、工期短的特点是目前阻碍试验检测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能合理利用、整合各参建单位的资源,乃至借用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的资源,组建适合农村公路的试验检测机构,完善试验检测管理机制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浅谈农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对策》赵斌 高杰媛 科技信息 2009年第33期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高职

1.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姜大源提出“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而“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来实现[1]。

2.《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方案

2.1 项目课程的内容

《检测技术与应用》是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启发式、指导式、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践、探究问题能力。充分利用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打造一体化课堂。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出发,从结构、原理入手,着重分析各种结构图、原理图,用实验验证加深理解,从学会各种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温度测量、环境状态检测、位移检测、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等五个项目。《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2 课程的考核

课程的考核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对学习者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查。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2.2.1 形成性考核

(1)平时作业考核(100分,占比为20%)

全学期布置作业不可以少于4次,并要求全批全改,以百分制进行作业评价,不交作业者不得分。本项得分为:总分/4*20%。

(2)课堂表现(100分,占比为20%)

每人的基础分为25分,具体加减分规定视具体情况而定:

(3)课程项目考核(100分,占比为60%)

全学期学生将开设5个课程设计项目,教师全方位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每次项目实施全过程,注重学生的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培养。项目考核分过程考核和书面报告考核,分数的分配为:项目验考核=过程考核(75%)+书面报告考核(25%)。

2.2.2 综合性考核

(1)题型构成与分值:

命题设计:考查学生对自动检测系统的理解,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30%左右。

上机实践:考查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与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40%。

分析与总结:考查学生设计、绘图、上机实践等过程所面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与总结能力。分值占全部试题的30%。

(2)考核用时:100分钟。

3.项目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

3.1 实验实训场所

职业教育要侧重实践教学,必须配备项目教学的场所及实训器材。本项目课程教学场所有10套检测技术实训台(按一个班50人规模配置),60套传感器实验模块,能够满足本课程的实验实训需求。

3.2 师资力量

本课程拥有具有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具有一套完善的立体化教材,完备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健全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

3.3 教材的选用

目前符合项目课程要求的教材比较少,必须要组织课程组力量,开发出与实训设备、项目任务相配套的校本教材、电子教案及课件,并摄制了部分项目的授课录像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

4.总结

通过《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在项目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把以往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综合利用,转化为一种创作能力。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提高,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宽容、合作的品质。这为学生走出校门,快速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本次课程的改革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努力使课程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需求又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PDCA循环;盘式制动器;实训教学

中职教育肩负培养合格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是中职学校一直探索的课题。随着行为导向教学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推广,如何更好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以下就是PDCA循环质量管理技术在《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检测》实训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所进行的探索。

一、PDCA循环的原理及特点

1.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D(Do)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PDCA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

(1)大环带小环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环节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大环带动小环,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PDCA循环在《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中的应用

《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是我校汽修实训体系的一次综合提高课程。在“任务计划P-任务实施D-任务检查C-任务处理A”的PDCA循环模式下,充分利用我校的汽修基地实训条件,围绕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由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采用PDCA循环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在本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针对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设P-D-C-A相应环节。

1、课前班会

通过课前班会各组组长检查人员到岗情况、劳保穿戴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工作热情。设置工作任务导入环节,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某编码区间部分车辆前制动器尺寸存在偏差,需召回;本次任务是对召回车辆的前制动器尺寸进行检测。通过任务引入、分析,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明确学习任务,实施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2、任务计划P(p-d-c-a小环)

各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互联网,查阅专业书籍、专业杂志、公司资料、法律规定、企业内部规定及事故预防规定等信息系统,查找、收集相关信息资讯,完成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计划的初步制订p及工作页的填写;利用汽车维修仿真软件对初步计划进行校验d;检查c初步计划并处理c完善,最终决策。

3、任务实施D

各组长带队,到各自岗位上进行实车操练并负责人员操作分工。学生完成盘式制动器的拆装及检测,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地方,接受学生咨询。各组员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安全环保和6s管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4、任务检查C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组织人员对学生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综合、多元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对每组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学生操作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完成组内自评,提出改进措施并存档。

5、任务改进A

教师反思本次任务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可视化方法是否正确?组织工作是否良好?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考虑本次实训项目工作计划的制订、时间安排及检测操作、工具的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并存档,在下次接受任务时予以考虑。

三、PDCA循环在《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中应用的思考

1、实训项目的选取是PDCA循环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实训项目的选取要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既要与所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实训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要让几乎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总之,实训项目的确定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2、PDCA循环中任务实施D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实训项目确定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组织工作,让学生了解PDCA循环教学的意义、实训项目应完成的目标、实训项目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在实施实训项目时,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因此,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环节活动内容,并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

3、检查处理是PDCA循环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实训项目完成后的检查C和处理A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并检查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检查,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及多元评价小组要在处理A环节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PDCA循环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食品分析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优化;改革

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思路,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内容优化

食品分析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检验和品质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1]。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食品卫生检测》,双管齐下,以检测任务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术,完成分析任务。又为后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学习的保障,最后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第3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后续环节的课程相衔接,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授食品检测技术,培养检测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不同检测岗位的要求[2]。本课程目标是初级、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技师,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以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食品分析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项目化,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系统化编排教学情境:基础能力(基础准备;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用能力(感官检验;物理检测;食品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矿物元素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检测)、综合拓展能力(食品检验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分析技术由简单到复杂,食品检验能力逐步提升。

二、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程在开设前,专业教师对食品行业相关岗位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等要求。课程设计思路:“学习”和“工作”有机融合。岗位工作流程: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案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测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基于工作过程来把握实训教学流程:承接任务收集资料标准方法解读方案设计仪器、试剂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汇报交流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承接任务,通过预习并导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背景知识的自学,进行方案设计,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个别辅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并把共性的部分用用多媒体、动画视频、教师示范等教学方式重点讲解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学生听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改,教师对之进行个别指导,定稿后实施任务,学生对仪器、试剂的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自评与互评,汇报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注重多种检测技术路线的选择,全方面培养职业素养——方案设计的开放性;倡导组间交流讨论学习获得开放性思维——学习的开放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本课程特点,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考核占30%,总结性考核分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最终以过程30%+期中30%+期末40%,形成总的考核成绩。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并以量化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注重对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进行评定。总结性考核,并以试题库的方式,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成员积极倡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技术、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将食品检验国家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实训教学流程对应企业工作流程,体现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解读国家标准的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效果非常显著:食品检验工的合格率100%,学生代表表参加技能大赛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作者:陈云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

参考文献: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小儿型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1〕,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2-4〕,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根据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诊断技术需求调查结果,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技术被列为首选需求项目。为确保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应用nbap检测技术,我们对推广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的基层培训,并对培训情况和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2006年2月分别对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118家乡镇医疗机构的293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佝偻病早期诊断用nbap检测技术的培训。其中乡镇卫生院104家,占培训机构总数的881%;妇保院4家,其他10家(人民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等)。293名培训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24岁(20~50岁),其中女性244名,男性49名。其专业技术职称为初级142名(485%),中级20名(68%),高级2名(07%),其他129名(440%)。有87名培训对象没有填写学历,206名培训对象的学历为大学本科11名(53%),大专104名(505%),中专70名(340%),其他21名(102%)。

12   培训方法   培训分为准备和实施2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编写培训教材和确定培训讲师,培训教材由省级科研人员组成课题组,广泛收集佝偻病诊治的相关资料,在多次征询全国佝偻病防治专家和nbap技术持有者的修改意见后定稿。选拔有临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讲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刻录成光盘。在培训现场,为保证授课质量专门配置了2名培训辅导员。(2)实施阶段:在培训启动前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业务负责人员召开座谈会,重点围绕培训质量,讨论并提出基层培训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卫生院的需求、对此项技术培训可能的看法或态度等。技术培训采用专家授课、问卷调查、现场示范操作以及接受提问和个别辅导等方法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自编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开展情况(表1)   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共有120家乡镇医疗机构,参加该项技术基层培训有118家,培训覆盖率达983%。发放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问卷和培训反馈表各293份,回收有效知识问卷204份,培训反馈表206份,回收率分别为696%和703%。在每次培训结束的现场访谈中,学员总体评价良好,多数人表示系统地接受一项临床常用技术的培训尚属首次,感觉授课时间太短,还有继续接受培训的意愿。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88,p>005)。对培训条件的评价,仅4名学员(20%)认为示范操作时因人多无法看清楚每个操作步骤,要求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分批进行示范,并有足够的试剂和样本用于检验人员每人1次的实习。大多数学员认为nbap检测操作简便,技术人员在培训时简单示教即可,没有必要每人操作1遍。

表1   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略)

22   培训效果   (1)理论知识掌握情况:293名培训对象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培训前平均成绩为(8049±988)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9135±831)分。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成绩显著优于培训前。(2)检测技术应用情况:截止2006年3月,接受过培训的118家乡镇医疗机构已有53家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开展nbap检测的医生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小儿佝偻病的诊断率没有变化,但接受培训后,因增添了1项参考指标,临床诊断时更有把握,而且医生对个别nbap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患儿更加关注,给予维生素d补充时更谨慎。

3   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虽然小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很高〔5,6〕,且因我国人口众多,佝偻病患儿基数很大,早诊断、早治疗在小儿佝偻病防治中有重要意义。nbap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只需1台普通恒温水浴箱即可作现场分析,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目前基层卫生院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为简易诊断,nbap检测虽然操作简便,按照说明书就能完成测定,但在操作注意事项、检测结果判读、临床实际应用等方面需要摸索经验。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掌握小儿佝偻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基本上保证了nbap检测技术的质量。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nbap结果判读的准确性和对佝偻病诊治的参考价值,关系到给予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诊断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工作。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确保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乡镇卫技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已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工作。本次培训发现,佝偻病诊治相关理论知识测试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儿佝偻病的正确防治方法、亚临床佝偻病的定义和诊断佝偻病最早、最特异的辅助指标。这些内容均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所知较少。因此,面向基层的培训,无论培训教材、还是培训讲师,要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是基层培训的重大障碍。本次培训准备工作充分,从培训经费调查结果分析,426%的学员选择免费培训,238%学员能承受的培训经费为每人最多100元。经费不足是影响基层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安排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时,合理配套技术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的近期效果在总结时已经显现,在最后一个点培训结束后的短短1个月内已有近半数乡镇医疗机构克服困难,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佝偻病的临床诊治。为保证培训的长期效果,下一步将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张会丰,刘会芝,卢艳,等.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30-333.

〔2〕   赵颖新,王平,王海楠.87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39-1240.

〔3〕   孟祥爱.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对儿童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文摘,2005,19(5):263.

〔4〕   黄东华,吴星东,黄美华.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小儿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42.

相关期刊更多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特种橡胶制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橡胶工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