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第1篇

1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为了对我国的茶文化体系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探寻茶文化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我国茶文化的内涵所在以及发展历史,这也有利于对茶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理解。同时,我国的茶文化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而古代的各类文人墨客,其最常用的文学创作方式就是托物言志,这也使得茶成为了主要的“物”。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或是专业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其都诞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而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精神价值以及物质生产等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其也构成了一种更加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体系。首先,茶文化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是由于无论何种行业,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都会形成对应的文化,而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茶叶的生产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线路,并且构建出了对应的茶行业,这也使得茶文化得到了发展完善。同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茶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茶领域,只有将茶作为茶文化的主要载体,才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领域的协同发展。而在对各类史料记载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看出,古代的饮茶对于百姓来说过于奢侈,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有条件饮茶,而茶叶的数量也比较少,这也使得古代大多都会将茶当做一种药材而并非饮品。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只是并没有进行社会化的体现,而在各大王朝的替换阶段中,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而唐朝时期作为封建王朝当中综合实力比较强的朝代,社会安定富足,这也为茶叶的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在唐朝时期,超业生产活动才实现了规划化的增长,使得饮茶活动也逐渐引入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一点也是茶文化体系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此以后,茶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饮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体系得到了高速发展,并且在唐朝中十分推崇文学创作,茶作为各大文人墨客最喜爱的饮品,在唐朝中留下了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

在最开始的发展进程中,茶文化的内涵较为单一,其所涉及到的仅仅只在于饮茶、泡茶以及采茶等内容,还并没有形成茶精神,只有在茶文化机制得到完善的背景下,才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元素,这也是茶文化的派生元素,比如与茶相关的精神元素、艺术体系以及文化理念等,而茶文学作品以及茶歌艺术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得到体系化展现的关键所在。

2茶文化在唐诗中的体现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巅峰时期,唐诗之风盛行,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和诗也在这一阶段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在很多诗篇当中,都有关于茶的描写和赞颂,也诞生了很多专门谈论茶文化的著作和典籍。在《全唐诗》当中,记载了一百多首与茶文化有关的诗篇,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诗作中对茶文化加以吟咏,其中就以白居易的茶诗最负盛名。茶圣陆羽就是唐朝时期茶文化领域中的鼻祖人物,其所编纂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使中国茶文化系统论著方面的空白得到了填补。受此影响,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咏茶赞茗,对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诗仙李白也曾作诗赞颂茶文化,其《赠玉泉仙人掌茶》中的名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更是悄然出尘、灵动缥缈,蕴含了深刻的风骨神韵,不沾染半分俗世气息。这一诗篇也是吟诵茶文化的著名诗篇,也受到了后世爱茶人士的热烈追捧。诗词当中的用词皆蕴含仙气,如“清溪月”、“白鹤”、“乳窟”、“山涧”等,都体现出了深刻优美的意境意象,营造出了优美的茶文化氛围。而在营造意境之后,直接点出了饮茶的妙处,对茶文化的描绘恰如其分。

白居易在左迁江州的时候,曾经收到了好友从蜀地带来的明前春茶,因此作诗《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以表答谢。这首诗当中运用了很多专业的烹茶词汇,如“煎鱼眼”、“搅麴尘”等。此外,“绿芽十片”指的是唐朝时期煮茶需要的重要工序,最终处理成团状,后人称之为片茶。“火前春”指的是寒食节,在诗中指的是明前春茶。“鱼眼”指的是煮茶过程中水沸腾时出现的气泡状。通过这些描绘,将文人雅士煮茶的乐趣充分展示出来。唐代诸多诗人当中,白居易创作的茶诗数量最多,可见其对茶文化的热爱。这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谪居江州之后好友寄来新茶安慰,既描绘了烹茶的过程,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诗中利用茗茶的涩苦表达了谪居的凄苦。诗圣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中,有一首描绘了“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展现了诗人高昂的志趣和洒脱的风格,春风拂面、不骄不躁、品茶观景,尽显诗人的惬意。其中的“落日”、“吹风”、“啜香”等意象群,也表现出了恬淡闲洒的场景。在春风拂面、日头西斜、夕阳余晖、习习春风的场景中,通过品茶品茶就能够抒发情怀。杜甫的诗文中没有描绘茶的名贵,也没有展现烹茶饮茶的技艺,只是利用茶文化的内涵与意境,展现了自己的胸怀和情感。

3茶文化在宋词中的体现

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兴起,到了宋朝逐渐繁盛。宋朝的代表文化宋词,与雄浑倜傥的唐诗不同,更多的是体现出婉约、清丽的风格。在宋词当中,也有很多篇章是对茶文化的体现。例如陆游、黄庭坚、苏轼等著名词人,很多作品也都是关于茶文化的描绘和咏诵。例如,在苏轼的《西江月?茶词》中,描绘了“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词中还使用了“轻圆”、“花乳”、“雪芽”等描写,展现出了不同于唐诗对茶的描绘,尽显柔软、精细的风格。苏轼对茶十分喜爱,也非常了解,因此在苏轼的词作中,更多的是对茶中精品的感悟。例如在这首词当中,苏轼表达了在茶中珍品龙焙的烹制过程中,要使用庐山谷帘泉的水,这种搭配才是最好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挥散出茶中的茗香。苏轼在词中传神的描绘出了茶道的流程,通过对烹茶煮茶过程的展现,表达出了独自静坐饮茶的闲适情绪。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苏轼对茶的喜爱,在品茶使用的器具上也有很深的学问和讲究,著名的茶具东坡壶也应运而生。

黄庭坚的词作《品令》中,描绘了“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是其诸多咏诵茶文化中比较经典的一首作品,尽显奇巧和非凡。词的上阙对碾茶、烹茶的场景进行描绘,开篇就体现出了茶的珍贵。选用宋初的贡茶,碾压成团饼,然后用蜡封存,覆盖龙凤的图案。这种龙凤团茶非常珍贵,一般是帝王赏赐给有功臣子的,后面的“分破”就是说明了这道工序。之后描写的是碾茶,古代文人在喝茶的时候十分讲究,要先将茶饼碾碎呈粉末,才能放入水中烹煮。“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几句,则对精细的工艺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茶品色泽的纯净。碾压成粉后,用水烹煮,水沸腾如松涛之声。这首词的创作中,能够将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却无法言表的情绪、感受进行巧妙的表达,充满着灵动、雅致的意蕴。秦观在《满庭芳》中也描绘到“开瓶试,一品香泉”,“雪溅紫瓯圆”。这首词对于茶文化的体现十分完美,无论是内容还是情韵都无可挑剔。词的上阙描绘了文人雅士相聚煮茶作词的场景,体现了温雅和精致的风格。下阙则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对烹茶品茗之人进行了细细的描写。词中不但将烹茶的程序细致、生动的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描绘了群贤雅宴中侍女敛眉娇美的姿态。整首词的情怀旷达不羁,意蕴清新雅致。宋朝时期人们追求的清雅、超世,能够和茶文化中品出的真味相辅相成,也表达了茶文化中冲淡、平和的态度。

4茶文化在明清小说中的体现

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其中以《红楼梦》当中对茶文化的体现最为真切,很多细节的描绘都与茶文化有关。例如在第十四回,秦可卿撒手而去后,王熙凤仔细交代了要“供茶烧纸”。可见中国古代在供奉神灵、祭祀先祖的时候,都要用到茶。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为了讨好老太君和迎合贾宝玉的心思,用茶的典故故意打趣林黛玉,说林黛玉已经喝过贾家的茶,为什么还不嫁到贾家当媳妇,众人听闻都觉得有趣,开怀大笑。从中能够看出,在古代嫁娶礼仪中,茶也是十分重要的聘礼之一,女子接受夫家送来的聘礼,称为“吃茶”。实际上,把茶作为婚嫁聘礼的习俗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到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茶礼”的风俗。第二十九回,对茶食进行了描写,茶食指的是干果、点心、糕饼之类的零食。第三十五回,对茶房进行了描绘,指的是地方乡绅或高官侯门专门修葺的用来摆放煮茶器具、茶、茶食等物品的场所。第四十一回,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回答“这是老君眉”。其中所说的都是茶的一种。根据小说的描写,这种茶在烹煮之后,味道先稍苦涩,而后甘醇,外形与人的眉毛相似,比较长。

第四十一回中,贾宝玉还说到了“体己茶”,也是一种对于茶文化的表达,展现了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比如小说中描绘的场景,姑娘之间或好友之间,在私下的环境中,以比较放松的状态相互闲谈,说一些隐秘、知心的话,在聊天的时候喝茶,就称为“体己茶”。第五十六回,描写了茶卤漱口的内容,是一种很浓的茶汁。红楼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更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茶文化更是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小说中的各个生活场景中,几乎都有对茶的描写。另一部对中国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下对文人生活百态进行描写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其中也有很多对茶文化的体现。而与唐诗宋词中的温雅清幽不同,小说中主要是在“茶馆”等市井的场所中对茶文化的描绘。例如,第二十三回中,描写了同道士进城后进入茶馆,茶馆送上了一壶干烘茶。茶在《儒林外史》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甚至可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了这部小说中的一种文化特性,在其中深深植根。其中对茶文化的展现主要体现在市井的社会阶层,与以往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不同,这里的茶文化更靠近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也涵盖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百态。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饮料;比较研究

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饮料。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品茗赋诗”的高雅之趣。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日本的茶文化,被称之为“茶道”,作为后起之秀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将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做一个比较,研究他们的渊源与差异,发现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人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品茗赋诗、饮茶赏景”等高雅的情趣,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神、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先秦时代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秦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但这仅在巴蜀地区发展。之后中国的茶树分布开始向东转移,茶叶开始商品化,饮茶的风俗开始在南方盛行。这时,中国的文人墨客开始与茶结缘,饮茶在高层人士中盛行,中国茶文化也开始孕育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取得空前辉煌成绩的时代,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与贸易也越来越兴盛起来,茶文化也随着进人发展的繁盛阶段,唐代的茶文化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的茶文化从萌生之初,就带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和诗性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诞生于中国的唐朝。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个里程碑,他所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对我国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受到世界茶学界的推崇,美国《茶叶全书》称赞他:“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由此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茶仙”和“茶神”。《茶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的构建完成。在这一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量的日本留学生和僧人来到中国学习禅宗佛理和先进文化,将中国饮茶的风俗带回了日本,自此茶文化传入日本,在日本的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了饮茶、喜茶之风。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上记载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在这一时期,“斗茶”之风盛行,“茶会”、“茶宴”等饮茶形式已经非常普遍,市民茶文化开始兴起。

明代是我国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废止了一些制茶的弊制,极大了促进了我国制茶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在清代时期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经济发展变慢,这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与其时代相对应,制茶、烹茶等茶事又趋于繁琐,茶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大量的茶馆茶庄的出现又使得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进入近现代以后,茶亦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用茶来接待客人也是很多地方的待客之道。中国茶的种类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采茶、制茶的技艺也越来越高。至此,中国的茶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有了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并向世界传播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咖啡和可可并列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世人的认可,被誉为“茶的故乡”。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805年日本人最澄将茶籽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茶开始传入日本,奈良时代是日本人饮茶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弘仁六年(公元8巧),磋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磋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一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后来由于政治上政策的改变,中日茶文化交流曾一度中止。然而日本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侨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式风味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叮时代的事了。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来中国天台山学习禅理,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将茶籽带回日本推广了新的制茶和饮茶的方法,此时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普及,本着念古咏新的理念日本茶文化在汲取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形成新的流派,“抹茶道”初见雏形。

“斗茶”之风在后土御门天皇文明五年(1472年明宪宗成化九年,为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退居银阁别墅(银阁寺)时,对斗茶产生浓厚兴趣。当时斗茶名家珠光(田村珠光,1423~1502)经能阿弥(义政待臣)引到身边,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了――珠光虽为日本“茶道”之正祖,但他的禅法却是承继一休宗纯禅师,而珠光的“茶道”精神,也是以一休借赵州一句“吃茶去”得开悟,并接过一休所赠宋僧圆悟克勤墨迹为衣钵,成为日本“茶道”的真正开山之祖。

伟大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公元1522一1592年)在继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基础上,真正把日本茶道由喝茶提高到艺术境界。他使日本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从茶禅一味的宗教氛围还原到淡泊寻常的茶道本来面目,并确立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四规七则”,所谓“茶道四规”即和、敬、清、寂。所谓“七则”即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时代持续了260多年。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在此期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形成了许多的流派,其中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分别是千利休的后代,他们各自继承了千利休的茶风,人称三千家。几百年来,三千家一直保持着日本茶道正宗的地位。三千家相互合作扶持,为日本茶道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至此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在日本进一步被发扬光大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人现代时期,日本茶道自此开始稳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以此同时,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三、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风俗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因为民族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也有很多差异。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这里我们对中日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中国人喜欢饮茶,品茶,品茗赋诗是文人雅士的乐趣。而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日本茶道可谓将茶的泡制、品尝等功夫研究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着茶文化的精深。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从茶文化的起点来说,茶在中国的使用首先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一种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而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因为最初传入日本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日本高僧是把茶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它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2.从两国茶文化的参与者讲,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当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之间盛行,这与贵族及僧侣热衷于欣赏唐物的风气是分不开的。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3.从民族性格来讲,两国的民族性格特点存在鲜明差异,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把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融入生活。而日本人生性严谨内敛,尊重传统,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及茶道技艺秉承传统、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具体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茶文化”在中国是由“茶之道”大全式的文化外延;在日本“茶道”,是以“茶之道”为载体而形成的单一文化现象。(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早就有宗教介入茶文化,或者说茶文化介入宗教,但未能形成专门化的宗教主题文化;在日本,由于茶与宗教同时传入,茶文化与宗教文化很快就合而为一,形成了专门的禅宗主题文化。(3)中国“茶文化”是普世文化――从一开始便自上而下地享受之;日本“茶道”是禅宗文化――只存在上层社会,古代与民众关系不大。(4)中国“茶文化”在早期即为中国精英文化之附庸;日本“茶道”始终为日本精英文化。(5)中国茶文化始终未离茶的实体,真正的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其归结在“热闹”;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宗文化的全部体现,到了最高境界完全形成禅修行为而可以无茶,其归结在“冷静”。(6)中国“茶文化”以其外延性,博大却难精深;日本“茶道”以其内证性,精深却难博大。

四、小结

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对茶的历史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对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有了相应的了解,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日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变化。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共同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昆宁.中国茶文化艺术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第3篇

早年鲁明先生留学日本,有一次日本朋友请他品茶,期间的茶艺表演所透露出来的精神茶道为先生所由衷叹服,但日本朋友的一句话却让他如坐针毡。日本朋友笑说:“这是贵国的茶道呀!”多年以后,鲁明先生每提及此事都甚有感慨。

1994年,鲁明先生在济南著名风景区干佛山脚下开设了第一个茶馆――名人茶馆,旨在以次结交爱茶主人共同宏扬祖国传统茶文化。

鲁明先生是个“茶人”,与茶之情深比父子,在看到当年我们为之自豪的茶叶以及茶文化而今却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冷淡的时候,他决定重新整合当前市场上的茶品牌,让中国的茶叶重新获得生命力、要赋予中国茶一个灵魂,并且能让世界接受它,就必须要用更为宏大的文化概念去重新塑造。也就在这种情愫驱使之下,鲁明先生将自己的茶产品注册为“孔子茗茶”。孔子以及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就在这样一个有着4000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内又获得了次新生。这个看似单纯商业行为的背后,鲁明先生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冷思索。

肇始于中国的茶文化绵延到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让我们国人有些陌生了。梁晓声先生说过,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一个民族丢失掉自己的文化更可悲的事情了。茶文化――这个当年要想经营茶叶就必须先认同它的茶之灵魂应当在当前浮躁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文化回归!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恢复国人对于过往知识和历史的记忆,而只有真心寻找失落的记忆,才有可能立足过去再造文明。所以,我们不能就这样看着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的茶文化就这样沉没下去!

幸好,业已暗淡的茶文化遇到了鲁明先生这样一位有“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决学,为万世开太平”社会责任感的“新儒学茶人”。这次商业经营,鲁明先生实际上是在担负着重大的文化使命在前行。

将“孔子”和“茶”严肃地结合起来,学术界和行业内曾一度出现质疑,但鲁明先生还是通过史书资以及科学的调研得到了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论证结果:孔子不仅喝茶,孔子的思想理念更是与茶道所蕴涵的理想追求相一致,或者说中国茶道始终感悟着孔子思想的文化精髓,我们倡议用“孔子茶道”来充实中国茶文化,强调茶之“道”为孔子之“道”,即使茶文化有了灵魂,又使得儒学在一个新的领域内有了发展的生命力。

“孔子牌龙井茶”在杭州令人鼓舞的销量证明了国人对于这个品牌还是接受的。这对于“孔子茶”来说是第一次真刀真枪的市场检验,而下面的这件事情更是坚定了鲁明先生推广孔子茶的信心。

乾隆皇帝曾八次到过的古刹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南部山区,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现在鲁明先生正于此地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孔子茶文化博物馆,总面积达1000多平米。届时,游人除了拜佛观景外还可以品尝另一道文化大餐,那就是亲自体验一下孔子茶的博大文化。

这几年,孔子茶陆续在济南、曲阜、北京等地进行了推广。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亲切地称赞鲁明先生为“中国民间茶文化使者”。此举同时也得到了包括孔子后裔孔令仁、孔德懋等人的充分肯定,纷纷称赞先生在弘扬先哲及其思想方面的孜孜努力。

鲁明先生常讲:“济南有天下第一泉。我希望孔子茶能承担起茶文化复兴的大任,能成为天下第一茶,到时候用咱们的天下第一泉泡天下第一茶,让全世界都能对中国的茶文化刮目相看!”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第4篇

对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1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

我以前就对茶文化很干兴趣,但都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自己借了一些书看看而已。或许真正意义上说,我当初不是对茶文化感兴趣,而仅仅是对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兴趣吧。不过这次选课的时候,我首先就选了《中国茶文化》,因为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茶,学习中国茶文化。现在真正上了一学期的课后,感觉茶叶很有深度,我什么都一知半解,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人意味深远。现在我就茶的文化历史,谈谈我学习《中国茶文化》后的体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

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第二: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

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

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

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一些简单的了学习解。要想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还需要更多进一步的学习,当然还有关于茶文化课上的其他知识,如茶道,茶礼,茶具等等,我都很感兴趣,但无法一一论述。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这门课结束后,我也会继续学习中国茶文化,慢慢地领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对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2

喝茶

国人嗜好喝茶,无论南北东西,随处可见有人泡上一壶或一杯四溢飘香的浓茶,翘起二郎腿,微微地抿上一口,从中品出个味来。

抑或是有些人只是想小憩惬怡心境,独个自斟自茗,小口小口地啜,或闷思发呆,或想入非非,以解心中茫愁。更多的人则习惯于约上几个哥们围坐一桌,拿出久藏的珍品茶叶,配以上佳净水佐泡,细茗慢聊,促膝共蹉,博古论今,漫话人生,甚至是指点江山,这奠成了生活中茶文化的原衷。感受这些,也就开始闲荡生活中的漫漫长路了。

茶客们每每茗茶,总习惯于唇中发出“啧啧”的品茶声,以示自己对杯中茶叶和水质的认可。他们不时地一口又一口啜茶,任由茶叶芳精油去油腻,醒脑提精神。喝到兴头上,更会端上几盘果点瓜子,磕瓜子剥花生,尝蜜饯品小点。茶桌上虽果壳满桌一片狼藉,但茶水却在此时喝出个味来,可谓是赏茶品味消遣零食两相宜。

儿时,小住江南水镇,常见农耕者与小商户喜好一早“孵”茶馆。在那,老友相聚,新识相交,大家以茶代酒,烦事乐事顺带家事,侃个痛快。

那时的水镇街上少有路灯,唯有茶馆昏暗的灯泡还亮着。刚从隔日乏力中恢复大半的老农,趁着黎明前夜暮尚未褪尽,就早早洗簌后,到枕河的茶馆“孵”上一两个时辰。他们沏上一壶廉价的草青,便海阔天空地东拉西扯起来。说到肚子饿了,化费几个小钱叫上一个大饼或一根油条啃上几口,与先前的茶水搅和在一起,也算骗饱了肚子。

茶馆门庭若市,店内人物荟萃,有不少活跃人物时常露脸,是流传各种新闻和小道信息的始源地。趣闻谣传成为茶客竞相议论的谈资,关注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新闻联播。谁家的媳妇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谁家小子偷了哪家的菜,这些都是有分量的新闻。说者徐徐道来,有鼻子有眼的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时说到关键时刻还卖个关子,让周边的人赶快为其递烟,添加茶水。茶馆内众茶客生相各异,唧唧喳喳声仿佛掀翻屋顶,或窃窃私语或哄堂大笑,调侃牢骚,打趣插诨,交错于此。

比起普通农者喝茶,寓居在家的雅士赏茶品茶则固然悠闲自得得多,但少了茶馆里的茶客相陪相聊,喝茶的情趣雅致随之褪色不少。

喝茶是平民百姓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中唯一紧扣休闲类的事。如此说来,对百姓来说,有茶喝有空闲聊,真乃人生调剂自我的一大快事。仅此嗜好,若不能满足,岂不冤了自己,枉为人生一场?

未知曾有人想过否,能使自己享受的还有几多选择?但国人喝茶聊天不可不算是感受人生雅韵中的一大机会。退一万步说,仅限于一般喝茶聊天,这也为加深彼此间的了解,笼络感情创造时机,这是谁都不愿轻易放弃的事。

对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3

茶有余香

静夜,自己坐在电脑前,泡上一壶浓郁芳香的茶,品味它的茶香,聆听朋友亲切的而质朴的话语,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牵挂和对爱的诠释。

茶如生活,茶如情感,有人说:乐观的人爱酒,悲观的人爱茶。其实不然。茶有酒里不具备的那种飘逸的气质。久别重逢朋友喜欢围坐在飘散着袅袅茶香的小桌旁,叙昨日之事,手足之情:而要分别的人却喜欢不住地劝君更进一杯酒。在迷醉中忘记宴席散尽的痛苦。我害怕分别。所以喜欢在绿叶清水中品尝岁月的味道,所以喜欢茶香弥漫的那份从容那份率真,所以自己很喜欢茶。茶水融进了友情,糅进了生活。

日子亦如茶,微苦.却令人百品不厌。

在那淡淡的茶香营造的氛围里,我的心沉静下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那壶新沏的茶,在充分渗透自己的潜能,向生活奉献出最美好的真我。我在茶香中领悟了生活,乐在其中........

成不了那豪饮作诗的诗仙,但,做个笔捉的饮茶人,也乐也。我爱茶,但不大懂得茶道。然而,我并不遗憾,因为茶本身包含了许多让人不懂又让人去体味的东西。

茶恰人间的情,朋友如茶,细品才知道其中的滋味,细想才解万种风情.......

 

对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3篇

2.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3.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范文

4.对茶文化的感悟的范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借咏茶以写人状物抒情明志。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茶与诗结缘形成茶诗,广义的茶诗不仅包括以茶为主题的诗歌,而且也包括内容涉及到茶的诗歌。据统计,我国古典茶诗总量在2000首以上,茶诗作为古典诗歌的一部分,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是透视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同时茶诗又是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茶这一生活日常饮品得以升华而进入到高尚的文化世界,从而实现了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愉悦的飞跃。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花园里,茶诗就像一束芳草奇葩,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一.《诗经》中的“荼”文化 茶出现在诗歌里,起源于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有七首诗歌当中出现了“荼”字,《康熙字典》引《野客丛书》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荼之荼即今之茶也。”《豳风•七月》、《豳风•鸱》、《周颂•良耜》中都写到“采荼”,《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用“荼”和“荠”进行对比以凸显主人公悲苦的命运。《郑风•出其东门》:“出其?繞,有女如荼。”是用“荼”比拟美女。《大雅•绵》和《大雅•桑柔》中又都用“荼”作比以深化主题。在《诗经》当中,“荼”主要是作为植物的名称出现的,体现文学意蕴的茶文化特征还没有凸显出来。 二.南北朝时期诗歌中茶文化的初步形成 饮茶始于秦汉时期,茶品清新淡雅的特征,吸引文人雅士们参与到爱茶品茶赏茶颂茶的活动当中来,到了南北朝时期,茶除了以一种饮料的身份出现以外,还常和廉洁、禅定、清雅等精神境界相关联,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这一时期有历史记载的茶诗有四首,是我国早期茶与诗相结合的有力证据。张载《登成都楼诗》盛赞成都香茶超过“六饮”,是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说明当时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孙楚的《出歌》和王微的《杂诗》里都有颂茶的名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茶诗是左思的《娇女诗》,诗人从日常生活中剪裁下几个场景,描述了两个小女孩儿天真可爱又顽皮的种种情态。其中的“心为荼盙剧,吹嘘对鼎历。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写她俩因急于喝茶而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弄得满身烟灰的种种?劣迹?,显示出茶饮对她俩的强烈诱惑。整首诗歌笔法轻松诙谐,既刻画出女孩子的活泼娇憨的性格特征,又表现出浓浓的家居生活情调。这首诗歌中的茶文化具有了明显的文学意味,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茶诗。 三.唐之后茶诗的大量涌现及其浓厚的文学意蕴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茶文化盛世的来临,唐宋以后的各个朝代相继涌现出大量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并且名篇迭出,佳作频传。茶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大量出现,对茶文化和诗文化本身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古代诗人们视茶道为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感的风雅事,把咏茶与吟诗融为一体,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并且在诗人笔下具有了丰富的文学审美色彩。 (一)茶常常表现为“幽隐”的意象 在中国文人心中,茶绝非仅仅是一种饮料,其人文底蕴远远超出了饮食文化的范畴。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尊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常常变现为归隐江湖。茶生于深山幽谷之中,其幽野的秉性恰恰和文人们超然脱俗、淡泊宁静的心灵相契合,所以茶常常成为文人们的知己,品茗体现的是他们空灵淡泊、悠雅脱俗、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咏茶更成为他们寄托情感、表现自我心灵的高雅的艺术活动。在古典茶诗中,茶常以表现诗人的“幽隐”文化意象的形式出现。白居易曾长时间在苏浙赣皖等盛产茶叶的地区为官,终生嗜茶、知茶,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涉及茶事的诗约60首,用茶来表现自己闲适的人生态度与境界是白居易的诗歌特征之一,他的诗《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描写作者午睡醒来饮茶而产生的感想,诗人以无忧无乐者自许,表明了自己闲适散淡的人生态度。他的《琴茶》诗更是把蒙山茶引为旧相识,以表现自己超然物外的隐逸思想。陆龟蒙自言“先生嗜盙”,以茶为隐,其《茶人》诗的首联“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写自己天性就与大自然相通,所以对生于山野幽谷之中的茶一往情深。在诗人心中,野性的茶钟山川之灵禀,得天地之和气,被称为南方嘉木,其野性与灵性正是隐逸文士们想要效仿的,自然会得到作者的厚爱,所以陆鲁望把茶引为知己,用钟情于茶的野姿来表明自己的幽隐心态。明代画家兼诗人文徵明除了用茶画描绘江南山水美景之外,还用茶诗来表现茶人怡然天趣的生活。他的茶诗反映了明代文人隐逸循世祈求宁静的心理,表现出明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文人想借品茗以避世的复杂心态,极具盛名。如《煎茶》诗创造出一种闲雅的意境,散淡中自有儒雅和禅意。他的《咏惠山泉》表现了作者褒茶贬酒的观点。明代文人嗜茶,就是把茶当做了隐逸的象征,他们认为酒使人迷醉,茶叫人清醒,弃酒嗜茶反映出古代文人由醉的人生向醒的人生的转变。 (二)茶诗创作中对特定“意境”的创造 中唐著名诗僧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根据佛学境界理论创造了诗境论,他对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意境是物境(眼睛可以看到的景象)与心境(内心的感受)的统一,他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繟上人房论涅繠经义》诗中说:“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即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作品就会具有超出表层文字的审美内涵与特征。诗境论对后继茶诗的创作影响深远。#p#分页标题#e# 1、“空灵虚静?的心灵意境。皎然的《访陆处士羽》是作者寻访好友陆羽不遇之后所写。陆羽行踪不定,作者日夜挂念着他,在太湖、古山游玩之时也无时不在怀念陆羽。虽然未遇好友,内心惆怅,然而眼中充溢着静幽的青山、空旷的天空、翩翩的大雁等空灵美妙的物境,也引发了作者的诗情,“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陆羽熟稔各种茶,皎然因人思茶,以茶怀友,恬淡的诗境下隐藏的是对挚友的绵绵思念,茶意和情意相得益彰,激发出读者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情思。唐杜荀鹤的《题德玄上人院》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引人入禅的境界,“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表现了晚唐仕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以佛教作心理支撑,只要让内心远离烦恼的束缚,就能达到心灵超然物外的虚空境界。 2、茶诗中表现出的最美意境是“和谐”。和谐可以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卢仝的“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陆游早年嗜酒,诗作颇多,晚年却以茶神自比,常以诗会客,以茶待友。他的诗作涉及茶事的就有320首之多。放翁晚年精神得到宁静和解脱,茶成了他栖泊身心、安顿性命的寄托,他的《八十三令》诗一改以前的金戈铁马、壮怀激烈,整首诗歌营造出的是至和而宁静的意境。“桑苎家风君莫笑,它年犹得作茶神。”表明的就是作者寄情于武夷山茶,要在品茶赏茗之中安度晚年,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情怀。 3、表现作者的“高洁?心性的意境。文人志士往往借茶事而择野泉松竹梅林之风景清雅之地以修养心性。文人心中,茶质朴淡泊,泉清冽纯净,竹清傲高洁,梅坚毅孤高,都是高尚纯净之物。品茗与环境完美结合,勾勒出的是一幅幅韵高境幽的图画,凸显的是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追求。唐朝诗人皮日休的《煮茶》诗,描述煮茶过程,并赞叹饮茶的情趣。其中“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将茶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水脉合二为一,泉水甘寒清洌,宜于煮茶。最重要的是泉的性洁、格清、品幽的文化内涵,融合出了和谐优美的意境,使整首诗歌更富有诗情画意。陆龟蒙和皮日休的《煮茶》诗中曾经表述了这样的情思: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作者摒弃尘俗杂念,在松林中煮茶,饮后心清气爽。松、雪、茶三者在中国古典士大夫文化中的同构意向将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不露声色地烘托出来,反映出诗人饮茶的闲暇意趣和人生理想的不羁洒脱。因为只有这种自然、洁净、宁谧的环境,才会使艺术品饮活动表现得更加情趣盎然,才会使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另外,宋杜小山的《冷夜》诗用寻常谈天的笔法,将茶、酒、月、梅信手拈来,清静无为的意境立刻全出,寒夜客来,拥炉品茗,风宁月朗,疏梅映窗,以茶会友,令人不禁赞叹仰羡其境界的绝妙。明代著名曲作家汤显祖的《竹屿烹茶》诗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使人飘飘欲仙的“湿烟青竹弄云霞”的美景以及茶文化与竹文化巧妙结合的美好意境。 (三)“情深意长”的文学主题 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浓厚的诗情茶意更丰富了诗歌的文学主题。茶诗中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等都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构建了中国最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一支。 1、真挚的友情。唐皇甫冉与皇甫曾兄弟两人均与茶圣陆羽交情深厚,皇甫冉写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皇甫曾写有《送陆鸿渐山人采茶》,都是为陆羽在深山采茶留下剪影并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朱熹《题休庵》诗云:“别岭有休庐,林峦亦幽绝。无事一往来,茶瓜不须投。”描写作者与休庵主持之间淡如水的交往,只要意趣相投,不需互赠,一起在幽林中共品香茗也是一种乐趣。茶的易得和友情的不易得带给读者无限的审美张力。 2、拳拳的亲情。唐刘兼的《从弟舒人惠茶》主要描写作者索茶与煮茶的过程,其中的“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一联表述了作者对堂弟送茶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所赠之茶的珍爱。陆游的《疏山东堂昼眠》诗后自注:“是日约子分茶”,以茶为媒介,父子同享天伦之乐。 3、浪漫的爱情。郑板桥的诗歌多描写辩证有趣的人生哲理,但是在一首《竹枝词》中,郑板桥以风趣泼辣的笔调,借茶表述了女子对心中男子委婉的情意:“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被提到了家庭的高度。表面在描绘一幅图画:茅屋、江水、土墙、紫荆,实际是用“请郎吃茶”来表现少女心中美好的爱情。让人不禁想起《红楼梦》中王熙凤打趣林黛玉的场景:吃了我们家的茶,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不仅在爱情中,茶在婚姻礼记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强至的诗《谨和答惠茶之什》写出了诗人因可以将受赠得到的好茶带回家给妻子品尝而喜悦万分的情态,夫妻间的和谐融洽可见一斑。 4、炽热的爱国情。文天祥《饮中泠泉》中的诗句“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一面是不畏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怀激情,一面是面对刀枪剑戟心如闲云的旷然豪情,错落的意境,透露出诗人一心抗敌、重振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顾炎武《自大同至西口》诗中有“和戌真利国,烽火罢边疆。”认为“和戌”、“利国”、边疆“罢烽火”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其拳拳的爱国心溢于言表。 其实,中国古典茶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还要丰富得多。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同时又可以看作是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共同进步,才有了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散发着夺目的熠熠光辉的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