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转促交流材料

学转促交流材料

学转促交流材料

学转促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政治 主观题 解决问题 转换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79-01

依托情景材料设置问题是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最常用命题手法。解答这类问题必须把握两大关键环节:一是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即试题提问要求考生回答什么,二是回归课本,即弄清楚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本上的哪些具体知识,然后依据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有条不紊地组织答案。而为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能力,命题者往往将试题中的设问弄得“云遮雾罩”,使考生陷入背了、记了、理解了许多书本上的道理,就是没法与考试题目对上号的窘境。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问题转换艺术,把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学科基本观点――即把课外信息转换成课本的基础知识。

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中遇两道材料相同,提问极其相似的主观题。通过对这两道习题的解析,与学生一同体会了答政治主观题的问题转换艺术。

试题出自浙江省高考名师名校交流卷。

材料: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贯通,都展示了浙江人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随着岁月流逝、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这样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等等。这些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试题一的问题: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

参考答案:①浙江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浙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进海洋文化创新,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②继承浙江海洋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承海洋文化,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③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进一步促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④发挥浙江人民群众建设海洋文化的积极性,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浙江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其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试题二的问题: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对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有力提高浙江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江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浙江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人人成为建设“海上浙江”的生力军。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试题一的问题时,首先提炼出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海上浙江’”的答题方向,迅速与文化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形成链接,以这一知识点为基础组织答案,这就与试题二的答案如出一辙了。当两道试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彻底迷惑了。

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问题的逐步转换,使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

试题一问题转换: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一如何充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一如何充分利用文化一如何发展好文化使其发挥最好作用一参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关内容作答。

学转促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材出版;新工科建设;需求变化;数字出版

1教育发展形势

我国教育事业迈入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时代。[1]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一系列措施,都为面向高等教育的出版产品及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高校专业教材出版面临的需求变化

2.1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要向国际标准看齐。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规定了21世纪工程师应该具备的12个方面的品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调查研究、现代工具的应用、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德操守、个人和团队、沟通与交流、项目管理、终身学习。[2]这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简称《北京指南》)中,对“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系统性描述,要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为抓手,把握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建设发展新兴工科,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3]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技术发展变革,国家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工程人才。相应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国际视野,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工程伦理意识等;注重前沿技术发展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2.2基于教学模式的需求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相应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变化。国际工程教育三大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倡导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研讨的教学和基于启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的转变、从“重教轻学”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范式。[4]在“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下,高校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5]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架构,注重知识逻辑的系统性,但与学生认知的渐进性与情境性匹配不够。这样的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集成性方面有一定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而传统教材的内容也是按照课程设置来安排的,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重复、割裂等问题,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存在对应性不强、应用性不够等问题,难以适应以“产出导向”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同时,很多高校专业教材存在内容枯燥、语言晦涩难懂、可读性较差的问题,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教材出版需要转换思路,研究教学改革的方向、匹配课程设置的变化,重新审视内容的编写组织方式以及教材的功能定位,不仅要为“教”服务,更要为“学”服务。

2.3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深度融合,教学信息化的需求也持续增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5]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工程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单一的传统纸质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组织中还需要配套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工程图片、视频、动画以及工程案例、工程图纸等,促进学生全方位了解工程实践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视频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材料、教学参考资料等一系列辅助教学的资料。教材出版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定义“教材”的概念,除了传统纸质教材以外,还应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多元化的学习资料构成的学习资源包将成为未来教育资源供给的主流形式。

2.4基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变化

高质量的教育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教师具有更加强烈的知识更新、教学交流、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等需求。因此,出版社不仅需要为教师提供教学适用的教材以及教学资源,还需要研究教学改革方向,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提供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师资培训、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等模式的全方位教学服务。

3教材出版与服务供给侧调整策略

面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上述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教育出版必然要针对整个出版产业链进行供给侧的调整。下面以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类教材出版与服务为例,剖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教材出版与服务的供给侧调整策略。

3.1从教材到课群教材体系的升级

(1)打破教材出版“单兵作战”的模式,形成教材“集群作战”的新模式。从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出发,搭建教材知识模块,同一专业的多种教材形成合理的教材知识体系矩阵,既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不同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交通类教材,打造了道路工程课群、桥梁工程课群、交通工程课群、轨道工程课群以及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群几个专业课群教材体系。每个课群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入门课、专业拓展课教材以及配套的学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习题集、实习指导,贯彻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毕业设计指导;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专家的审阅与讨论,梳理各门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容衔接,避免知识的重复和割裂。同时,针对核心教材进行市场细分,开发适用于不同层次院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如针对“桥梁工程”一门课程就打造了研究生、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应用型院校以及大土木专业适用等5个版本的教材。整个教材体系的搭建充分体现工程教育系统性和结构化的理念。(2)关注前沿技术发展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知识,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填补教材体系的空白。快速的技术进步对人才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使学校的教学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理论、技术脱节,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前沿技术进步以及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交叉学科和复合专业发展,并将这些变化随时体现在教材中。充分运用出版社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资源,将工程建设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情况反馈给教材编写人员,促进其对教材内容的更新;邀请工程技术专家对教材内容进行审稿,从人才使用单位的角度、技术应用方的角度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针对新兴技术与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开发新的教材。例如,针对交叉学科领域知识进行组织,编写了道路工程与环境、材料、信息等专业的交叉学科教材;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编写了成系列的双语、英语专业教材。教材体系的搭建充分体现出先进性、国际视野、生态意识等。

3.2从纸质教材到融合出版的升级

国际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角度考虑,工科专业教学更加需要真实、鲜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交通社从2014年起,针对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等课群逐步建立专业内容教学资源平台,涵盖大量针对系统化教学知识点的工程图片、工程动画、工程视频、教学微课、实验实训、模拟仿真、习题、课件、专业图书资料等多媒体资源,为教师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供助力,帮助教师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资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支撑。同时,积极开发纸数融合的新形式教材,提供增值服务。并尝试运用AR等数字技术,为教材增添新的活力,增强用户体验,提高教材的“交互性”,从内容与形式上同时进行创新。并且,纸数融合教材可以通过纸书这个入口进行用户导流,逐渐积累终端用户,得到用户反馈,提高用户使用黏性。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整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也是院校教师非常需要的,以个别院校之力难以建设完成。而出版社能够整合更多院校、工程单位、技术公司的资源和力量,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建设教学资源,提供数字产品与服务,也是出版社教育出版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3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升级

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是教育出版企业重要的时代命题,这不仅要求教育出版的内容转型、形式转型,更要求教育出版企业的理念转型和角色转型,从出版商转换成服务商,从内容提供商转型为教育服务商,为受教育者提供比传统教育形式更有价值、更为有效的教育服务。人民交通出版社围绕交通类教材出版与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开展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师资培训、教学竞赛,并充分发挥我们在行业的影响力,邀请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以及教材的审定工作,以“工程”反哺“教育”,帮助院校打通了与工程单位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网上即时通信方式搭建实时教学交流平台,及时提供样书以及教材选用的指导服务。同时,通过搜集用户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完善教材内容,发现新的优秀作者资源。这些活动得到了院校教师的一致认可,这些资源整合能力与教学服务能力也正在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学转促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影响贫穷山区土地适度规划运营的首要缘由

要指导和规范贫穷山区土地适度规划运营,必需充分明确现期间的土地流转方法,深条理分析其影响土地适度规划运营的缘由,才干科学指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据查询计算,年湘西州乡村土地运营权流转面积达18.2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9.2%;触及农户7.36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13.8%。个中以转包11.8万亩、让渡1.2、租赁3.3万亩、交换1.3万亩、代耕等方式0.6万亩。为什么会呈现如斯项目繁复、内容纷歧的流转方法呢?究其缘由,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政策机制不明。自1981年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贫穷山区大局部土地山林均按那时人口数分派给农民治理运营,留成于集体归村组治理的地块为数不多。加之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出台,而且将土地承包期直接延伸30年不变,林地和“四荒”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50至70年不变,土地材料进一步被相对固定下来。而当前,乡村鼓舞土地流转的政策尚未出台,规范流转的机制不明,指导农民自在流转、健康流转的气氛不浓,可以借鉴的流转模本没有构成,多数农民担忧土地流转后难以回收运营权,甚至会损失土地,因此宁可土地撂荒也不肯意流转,致使乡村真正土地流转的户数不多、范围不广、比例不大。

二是土地行权人认同感分歧。农民是享有土地材料运营治理权的详细行权人,分歧的农民本质凹凸各不一样,对土地材料的认同感也各不一样,然后所发生的行为、采取的办法也不尽一样。恋土情结严厉的则宁可土地疏弃也不肯流转;恋土情结较重的则将土地材料交给邻里治理或请人代耕;恋土情结普通的则转包、租赁给别人治理,而思想相对解放的则盼望将土地材料质押给别人,作为异地经商从业的本钱。如斯一来,分歧的情结繁殖分歧的流转方法,进而构成当前乡村土地流转的转包、租赁、代耕、交换、出让等多种方式。

三是土地规划运作能力不强。贫穷山区土地材料多属丘陵坡地,平洼纷歧,不方便于机械化耕种治理,且栽种业所需的生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奏效益。加之受交通、区位等瓶颈制约,运营土地的生产本钱偏高,综合效益偏低,与房地产等贸易性开发比较,个人或公司规划运营土地开展栽种业获利空间不大,农产物加工企业情愿前来投资落户的不多,无法产业化运作、规划化运营、集成化治理、高效化应用土地材料,致使土地流转工作滞后、速度迟缓。

四是土地撂荒糜费约束不力。乡村土地治理部分和村居委会因为对土地流转工作注重水平不够,当前整个工作基本上处于查询计算、数据分析的较低层面,对弃耕撂荒的土地没有开展本质性地指导和监管,征收荒凉费和依法回收运营权等工作流于方式,农民对节省用地、顾惜土地、正当用地的观念淡漠,对弃耕撂荒、不合法用地的司法律例习认为常,土地材料流转和应用与否无所谓,私自弃耕、撂荒、闲置土地和不肯流转、随意流转、肆意糜费的景象非常遍及。另一方面,参加土地流转的当事人不恪守商定,不按章做事,擅自更改合同、窜改和谈,私自改动土地农业用处的行为急剧增多,曾经危及到乡村的土地安全。

五是土地无序流转隐患不少。现期间,贫穷山区土地流转基本上以农民自觉流转为主,农户之间交换代耕所进行的流转,首要是口头商定,绝多数没有签署流转合同,少量农户既使签署了,最多也只是一些简略和谈,合同内容和条目极不规范。还,参与流转的农户由于土地流转的正当性注重不够,怕费事,基本上没有严厉实行请求、注销和审核等司法顺序,和谈恍惚、合同不清、责任不明等景象遍及存在,合同文本司法效能极低,潜在矛盾非常突出。特殊是近年来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移民后扶等“以地获补”惠农政策的施行,土地维权案件分明增多,恰是无序流转土地埋没矛盾爆发的详细表现。

二、指导贫穷山区土地流转适度规划运营的实际意义

一是缓解乡村用地矛盾,指导土地健康流转。随着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林权准则改革的深化推进,乡村土地承包运营权权再延伸30年不变、林地承包运营权再延伸30年至70年,整个乡村土地山林自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今后,其承包运营权相对不变,一些乡村“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矛盾日愈突出,土地运营权亟待流转予以均衡。还农民受后代入学、经商、婚嫁等要素的影响,构成无人运营的充裕土地急需流转。因而,必需实时指导,削减土地资源闲置、糜费和撂荒,保证健康、有序、规范流转。

二是优化装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效能。随着党中心、国务院对“三农”政策的不断调整,乡村经济体系体例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物、产业构造的不断优化和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速规范乡村土地承包流转,加快土地资源优化装备,为高效益的农产物加工企业和产物供应宽松的发展情况,促进乡村土地规划化运营、集约化、高效化运作,然后最大限制地提高其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快乡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据计算,年湘西地域有50余万人外出务工,以人平1亩土地核算,至少会有50万亩土地参与流转。假如科学指导这些可以参加流转的土地资源健康有序流转,妥善处理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给农民让出空间、余出精神,解脱了土地的约束,安心外出就业经商,甩手大干,既可以支持城镇化建立,又可以到更宽广的空间获取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发明更多的财富。

四是加速产业构造调整,促进农业规划运营。积极开展“县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户参加”的土地流转新机制,可以有用集中土地资源,加快充裕土地资源流转和集聚,支持栽种大户和农产物加工企业运营土地,引进和推行高新技能和高效种类,有方案调整农业产业构造,积极运用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人力,迅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指导贫穷山区土地流转规划运营的有用路子

一是增强土地依法流回心识。增强土地依法流转,优化装备土地资源,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活动,是顺应新期间贫穷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划运营的客观需求,也是综合提高土地应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不变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行动。只要真正派过正当流转的土地资源,企业或个人才勇于勇敢地投资,甩手大干,安心运营。只要依法流转土地,规范流转土地的期限、条目等内容,才干从源头上遏制和削减乡村土地流转能够激发的一系列矛盾。因而,各级各部分要尽快改变思想,提高认识,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关怀民生、关喜欢农民、关注乡村的大事来抓好抓落实。一直把依法流转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在“自愿、有偿、公道、公平”的准则下开展流转工作,切实维护好土地流转当事人的正当权益,避免强租、骗租等侵权行为发生。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治理机制。要规范乡村承包土地流转,必需成立以县乡乡村经管部分为中间的土地流转治理机构,并按土地资源总量执行定性、定编、定岗、定人、定经费,层层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治理机制。负责土地流转的机构要增强对乡村土地流转状况的查询研讨,把握乡村土地流转变态,分乡镇坚持土地流转台帐,搜集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规范流转合同文本,改变土地运营权证,查询和处置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工作,而且组建好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认真搞好土地流转进程中的供求注销、信息、项目推介、中介协调、指导鉴证、跟踪服务和调处纠纷等服务工作,指导乡村土地正当、健康、有序流转。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律例系统。在遵照《乡村土地承包法》和《乡村土地承包运营权流转治理方法》等政策律例的基本上,结合完善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林权准则改革等惠农政策,研讨和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本区域土地流转的政策律例系统,确立响应的法律主体和步队。一方面,要在尊敬农民志愿的准则下,科学编制乡村土地施行流转方案,鼓舞、指导农户依法流转土地承包运营权。在流转进程中采取花样统一、内容规范,流转方式、流转期限及当事人两边的权益和任务相对明确的流转合同文本,进一步细化土地流转的范围、顺序和方法,促进乡村土地流转工作准则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糜费、闲置和撂荒土地要停发粮食直补、粮种补助等一切政策性的补助,并按规范收取必然金额的闲置费;延续二年未运用的丘块,要依法回收其运营权。对骗租、强租、倒包等不合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对不按流转合同履约、私自改动土地农业用处行为的依法告状,终止流转合同。

学转促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1、合作区木材加工企业用地面积平均都在2万平 方米以上,大多数企业建筑密度不到25%,生产性利用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过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100多家企业中大部分以粗加工为主,原材料及锯材存放凌乱无序,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不便管理、商业市场信息无法共享,对外难以形成整体市场优势,不利于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3、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过大、生产期资金周转周相对长,流动资金短缺是木材企业的突出共性特点。由于区位原因企业固定资产变现困难,很难得到银行信贷支持。严重制约企业发展。2009年金融危机时 园区80%的企业因为资金短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4、目前,园区110多家企业建有小型锅炉81台, 一次烘干能力达50000立方米。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烘干市场相对分散 ,行业内部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5、园区企业没有对生活区、生产区做出科学规划,有效分开,生活区分散在整个生产区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采取企业-个体-锯房(或车间)等嵌入式经营模式(企业将场地、车间分包给个体户;个体化将锯房、车间等承包给分散经营户 ),不便管理、不利于安全生产和规范发展。

6、满洲里工业园区距满洲里装卸货场较远,进口原木通过铁路运输至满洲里铁路货场后还需汽运至园区。因此原材料运输和装卸环节多,涉及二次起运,成本大,且不利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统一规范管理。

7、我区很多木材加工企业在俄罗斯都有自己的采伐区,具备20——50年的采伐权(满钢木业、合茂木业、安加尔木业、三峡木业等),因满洲里工业园区仓储物流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无法将采伐的木材进口到园区存储加工和销售,大量原木滞留境外, 俄罗斯木材出口政策变化会引起满洲里木材进口价格的起伏波动,引起进口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加工企的稳定性。

因此,建设大型综合木材交易市场,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规范,科学组织生产要素,促进木材产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木材交易市场对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将有效对接国内外原材料市场,保持市场配置和供给稳定。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要本着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电子交易一身 ,有效缓解市场销售功能不完善,木材交易价格波动大,使得大量出口我国的木材滞留于俄罗斯境内的问题。交易市场建设储木场22.92万㎡,可一次性能存放300万m3,相当于整个园区年加工量。所有木材均按品种、用途、规格、等级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堆放整齐。采用先进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对仓储各环节实施全过程高清网络监控。服务经济、实时、准确、安全,构建专业的仓储管理系统,能够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原材料价格稳定和确保原材料供给的灵活性和连续性。

2、将对我区木材产业的合理组织和科学布局起到先导作用。满洲里木材交易中心具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科学明确,包含生活区、生产区、商务区等。便于生产生活,有利于合作区木材加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防止大范围积淀不良资产。如:园区佳源、升华、金华、仁华、乾红、迅捷、阿丽娜、铁峰、运达、宏达等大部分木材加工企业占地都在2万平方米以上,由于受原料价格、季节性波动等影响,设备、厂房、场地利用率不到50%。转型升级或重组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木材交易市场采取租赁、出售等多种经营模式,对土地、厂房等实行集约经营,生产商可灵活进出,降低各方资产风险。同时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3、将对我区木材产业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基础。木材市场的建设兼顾深加工、精加工、烘干、废料利用等众多产业环节,完善木材产业链,加速形成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有利于集中整合园区木材产业烘干业务,实现木材产业这一重要环节的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消除烘干行业的分散,恶性竞争现象,同时可完成园区集中供气,取消所有中小型锅炉,改善园区生产生活环境。 对木材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将对满洲里国际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起到示范推动作用。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统筹现代化仓储物流功能。建有 5.1km铁路货运专线,搭建系统智能化、储存容量大和规模化的装车点,提供集中存储、整列装车,货物运输安全高效。形成方便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木材原料、产品的枢纽和集散中心。 可减少原材料运输与装卸环节,大大降低成本。

5、完善我区金融服务组织,改善金融服务方式,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兼顾物流金融服务。形成联结物流企业——贷款企业——银行各方利益的动产质押贷款、质押担保等多种物流金融模式。灵活、方便、快速方式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短缺或周转问题。满洲里木材交易市场对商户所存储在交易市场的木材开具专用的质押仓单,商户可凭质押仓单到合作银行获取质押物价值70%的贷款,对于委托交易市场代办托运的商户,也可凭专用的托运单,到合作银行获取所托运货物价值70%的贷款,从而将商户的货物变为商品,有效盘活商户的资产。

学转促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新教材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教材需要师生去加工和创造的原始材料

教师除了涵盖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外,还应该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学习策略,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教材实施是“弹性”和开放性的,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适度训练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材的开放,表现在教材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跳出教材篇目的窠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争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新教材的开放性极强,许多习题的设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迅速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跟上学生的特色化、个性化思想,接受学生别样的思维和作品。同时,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灵性的世界。唯有如此,才能顺利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转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不应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创造性思维。“教材就应该让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不是教孩子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互相点拨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而应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而应多让学生发言、交流,互评互学,展示学生的个性,把交流与成功的机会还给学生。

教材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在社会的广阔的天地里运用。我们都要敢于将学生带出课堂,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