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2021.3.1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贯穿孩子一生。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为进一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家长和学校形成有效合力。武川县教学研究室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免费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特制定本学期家长学校计划如下:

一、宗旨:全面提高家长素质,有效促进家校沟通,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原则:全覆盖原则(走进武川县各中小学幼儿园)

三、具体措施:(以大致时间为序)

1.三月份:三月中旬(3月11日开始一模)高三一模后,就“调到最佳心态,做好最后冲刺,助力孩子高考”对高三家长们做一次培训交流。

2.四月份:走进县内三所公立幼儿园,就“给幼儿立规矩”对幼儿园(主要是学前班,其它班场地允许也尽力参加)家长们各做一场培训交流,共三场。

3.五月份:进入5月份,各校进入期中测试阶段,期中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期间,合二为一,就“让孩子身心健康,让家庭幸福美满”对武川二中和三中初一或初二(具体年级与学校协调)家长们各做一场培训交流,共两场。

4.六月份:走进小学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和家校如何配合”对小学五、六年级家长们各做一场培训交流,共五场。(时间紧的话,只在民族小学和五小进行)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 年9 月1 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 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hi138\Com]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九十年代美国普通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企业界的直接介入和教育的市场化。企业对普通教育的直接介入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一)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企业界逐渐意识到,光靠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来与别国的对手竞争是不够的,还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主要竞争条件——雇员的素质。而要提高雇员的素质,光靠企业内部办教育是不够的,还应直接从普通学校的教育抓起。否则,企业的教育开支将是双重的,即既缴了教育税,还要开办内部学校来补教一般雇员理应在公立学校学会的东西。例如,像克莱斯勒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缴纳的教育税有六千万美元,若社区学校没办好,公司每年用于再教育方面的费用就会增加。

(二)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问题丛生,乏善可陈,在投入大量金钱之后,改进仍不明显。例如,在1980年到1993年的13年间,中小学的入学人数增加不到3%,支出却增加161%。然而,高中毕业生的平均SAT分数则大都下降或持平。

(三)教育被视为未来10年美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也是未来10年最有开发潜力的“市场”之一,美国每年用于教育的总花费约为4000亿美元。这一市场的开发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背景下,不少企业怀着各自的动机和目标,纷纷向普通教育领域进军。在这些企业中,有些背景与教育可谓毫无相关。例如,“汉堡包王公司”(BurgerKing)已在14个城市创办了一系列中学。有些应该说是有点关系的,如IBM和苹果电脑公司等。有些则以教育专业化为其市场策略,如教育选择公司(EAI)和诺贝尔教育动力公司(NEDI),后者已创办了50多所连锁学校。“爱迪生计划”则是企业向教育市场进军行列中的一个最大行动计划。

“爱迪生计划”(EdisonProject)以美国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名字命名。其涵义在于创立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该计划最初是由魏特尔通讯公司(WhittleCommunications)创办人和董事长克里斯托弗·魏特尔(ChristopherWhittle)于1991年5月向媒介公布的。

魏特尔是美国当今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早在1970年,当他还是田纳西大学的学生时,便已初步展露其商业才能。当时,他组建了一个小公司,专门为大学新生提供有关教材的缩写本,获利颇佳。这一尝试的成功,使他逐渐把学校和学生当作其商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先后开发了包括书籍、教学用具和学生杂志等商品,打入了近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众多中小学的相关市场。1989年,他开办了一个名为“第一频道”的全国性教育和娱乐电视节目,自筹资金,为众多的中小学免费安装了一万多个卫星接收碟和三十多万个电视机,向这些学校的学生播放节目。魏特尔利用该电视节目有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观众这一优势,通过每天播放两分钟广告来收取广告费,每年赚取了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

“爱迪生计划”是魏特尔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大行动。该计划的预算费用达25亿美元,预计历时20年左右。尽管该计划由魏特尔通讯公司主持,但其主要股东是实力雄厚的传播与娱乐联合企业华纳公司(TimeWarner),该公司目前持有这一计划38%的股份。另有25%的股份由一家英国文摘出版公司“联合报业”(AssociatedNewspapers)拥有。荷兰的菲利浦电子公司也参与这一计划。因此,该计划实际上是几个跨国性大企业联合对教育所作的投资。

“爱迪生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要创办、发展和经营1000所新型学校。第一批学校共200所,约在1996年左右建成,预期招收15万名1至6岁的儿童入学。第二批学校将在1998年建成。到2010年,预计招生人数将达到200万人。每所学校最终都将发展成为包括幼教中心、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综合体,这些学校性质上是私营的,在建设和经营上遵循“低成本、反映现代工艺水平和营利”的原则。每年每名学生的平均收费将与全国公立学校每名学生每年的平均教育开支相同或略低,即约为5500美元。其中20%的学生将可享受奖学金。这些学校将面向全国,设在各种类型的社区,包括情况欠佳的大城市内城区。该计划在实施时,将寻求同各地政府和社区合作,提供新的办学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以便“复制”。

为实施这一计划,魏特尔聘任了一个七人核心小组,并聘请卸任的耶鲁大学校长舒密特(BennoSchmidt)出任该计划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在七人核心小组中,四人为管理或大众媒介方面的专家;一人为布鲁金斯研究所前资深研究员,专长于教育问题研究;一人为前大学教授,曾参与美国联邦教育部制订九十年代教育发展战略的工作,系教育专家;另一人则是芝加哥市内城区的一位校长,在改造公立学校方面富有经验。该核心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并负责指导实施。总经理舒密特的职责,除负责指导整个设计和筹划工作外,还利用他在耶鲁大学校长任上的经验和关系来为该计划筹集必要的资源。

在教育市场化运动中,“爱迪生计划”并非开路先锋。但它在规模和目标方面却是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民营教育发展计划,并在不少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一)“爱迪生计划”的关键,是要通过创立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来在教育市场上进行竞争。魏特尔经常重复这样一个比喻“你不能由蜡烛造出灯泡”,借以说明,他无意仿照原有的学校教育模式,来与现有的教育机构竞争。他要通过创办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来为美国教育的未来提供选择。舒密特阐述“爱迪生计划”的宗旨时也宣称,“‘爱迪生计划’代表着一种献身于美国教育的未来、在规模方面前所未有的研究和发展努力……它是要为美国教育探索新的运作方式。”[1]尽管在有关新型学校的许多具体问题上,舒密特等人尚未能作出明确的说明,但以“爱迪生”为该计划命名,多少说明了该计划的创新意向。

(二)“爱迪生计划”追求的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大众化教育,而不是昂贵的精英教育。魏特尔在推销其计划时一再重申:“我们并不是要创建一种每个学生收7000美元的精英学校,这种学校会把公立学校中较富有的学生夺走。目前公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平均年开支大约是5000美元,我们要收的平均学费将是4995美元。”[2]对于如何降低教育的成本,魏特尔和他的核心小组提出了不少设想。例如,聘任一专多能的教师,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场地和时间的利用率,让学生负责学校公共场合的清洁工作等。

(三)“爱迪生计划”宣称,将面向各类型的社区办学,不管是由于自信,还是出于推销,“爱迪生计划”不同于一般民营教育发展计划之处,在于它努力使其所创办的学校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而不象一般的私营学校通常只是设在环境较佳的社区。此外,舒密特在书面答复美国教育出版协会前会长布罗丁斯基(BenBrodinsky)的提问时指出,其学校将向所有的社区和族裔开放,“通过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服务,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和鼓励学生协同工作,我们的每一所学校将旨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赞同社会的相互依存性和个体相互之间的责任感。”[3]

四)“爱迪生计划”不仅要创办不同于公立学校的企业性私营学校,也努力同各地方政府或社区合作,来推广新的学校教育模式,从而使现存的学校体系发生变化。1992年8月,全美州长协会(NGA)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召开年会,魏特尔应邀向州长们解释其计划,以及如何以“爱迪生计划”为起点,去创建新的美国学校。他在讲话中谈到了其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关系,并强调各州政府合作的意义。他说:“我们的学校将创办起来供人复制……我恳请各位同我一道开创教育的《奥德赛》,我们并没有说,所有学校都应私营化,我们只是说,教育界的急剧变化较可能来自私营的努力、远离政界的影响和注入某种紧迫感。”[4]

从整个情况看,“爱迪生计划”还处在实施的初始阶段,现在就评价该计划能否成功,显然为时尚早。但该计划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却值得讨论。

(一)私营学校在教育创新或教育改革方面是否会比公立学校有某种优势或便利条件?从理论上讲,公立学校同私营学校一样,在一定条件下,也倾向于改革或被迫进行改革。不过,就美国的情况而言,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私营学校,往往要比一般的公立学校更有教育创新或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其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也较有利于它们通过自身的改变或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作出超前的安排。公立学校管理上的、社会背景的相对复杂、政治的关注和各利益群体间的相互制约,还有教师对改革的被动态度,往往都是造成公立学校较难进行创新或改革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爱迪生计划”这样一种以教育创新为目标之一的私营学校发展计划,对于美国教育的创新或改革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将为公立学校提供一种对照模式,并使公立学校面临竞争的境地,从而有可能诱发公立学校进行创新或改革。此外,作为一种教育尝试或发展努力,“爱迪生计划”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许多问题,而这将有助于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大概也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赞赏这一计划的原因。布什得知舒密特接受聘任掌管该计划后,特地打电话向他表示赞赏时所说的其中一句话就是“这个国家需要变革”。[5]

(二)以低于或相同于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提供比公立学校好的教育,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这是因为,美国公立学校每年每名学生的教育费用并不低,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1991年至1992年度的有关统计数据来看,花费最高的州是新泽西州,公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年平均教育费用为9246美元;最低的州为密西西比州,平均为3183美元;[6]全国公立学校每名学生的年平均教育费用约为5500美元。即使象特拉华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州,其独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大约也就是5500美元左右。可以认为,美国不少社区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是偏高的,有浪费和使用不当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美国许多公立学校在效益和质量方面,同一般的独立学校是有一定距离的。以纽约市的情况看,公立学校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百分比约为50%,而天主教学校之类独立学校系统的相关百分比是80%多,[7]前者低于69%这一全国平均百分比近10%,后者则高出10%。因此,“爱迪生计划”所提出的以低于或相同于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提供较好的教育的设想是有一定的实际依据的。它的实施也将有助于公立学校意识到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利性私营学校真的能面向所有类型的社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吗?这是值得怀疑的。首先,在不同的社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中,私营学校所能找到的生源是不同的。某些社区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家长们很难每年拿出5500美元来让孩子上私营学校。尽管公立学校每个学生每年的平均教育费用是5500美元或高于这一数字,但这笔钱主要是由政府支付,家长送子女上公立学校是免费的,由于目前美国的法律尚未允许将公共资金用于资助私校或以某种形式使选择私营学校的家长得到政府的补助,这样,家长送子女上私营学校,就得自己承担全部学费。总之,不同类型的社区所潜藏的教育市场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若以市场为导向,自然将对不同的社区作出不同的选择。其次,不同社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的教育成本是有所不同的,某些社会环境欠佳、文化背景复杂的社区,其教育成本往往较高而教育效益较低。对于这类社区,营利性私营学校是不倾向于选择的。尽管“爱迪生计划”宣称,将面向所有类型的社区和学生群体,并打算向20%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但其80%的学生必定来自条件较好的社区和家庭,其选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私营学校的这种选择性,决定了他们在许多方面将无法取代公立学校。

(四)大规模的营利性私营学校发展计划对公立学校体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爱迪生计划”这样的大规模私营学校发展计划对公立学校体系最实际的影响,在于它将创办一种新型的营利性学校,并使之成为公立学校的主要竞争者。一方面,这种竞争可能促使公立学校进行改革,并可能提供某些有益的改革途径或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营利性私营学校对社区和学生群体的隐藏着的选择性,而公立学校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二者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可能使原本状态不佳的公立学校更趋不利地位。例如,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家境较好的学生可能被夺走,从而造成这些学校教育条件的恶化,使这些学校更难改变自身的状况。尽管魏特尔1992年2月27日在巴尔的摩市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不是要摧毁或危害现存的公立学校体系……我们的努力实际上可能帮助传统的学校。”[8]但他在接见《纽约时报》的采访时不经意地暴露了他的另一种想法:“要使东柏林陷塌,你就得有西柏林”,“我们现在实际上做的,就是建设西柏林”。[9]问题是,当“东柏林”陷塌,而“西柏林”并不能提供全面的、替代性的服务时,新的教育不平等和教育整体质量下降的情况就会出现。

由上述四点,我们可以推出一些更具概括性的看法:1.对于营利性私营学校发展计划要作具体分析,以教育创新、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发展计划,无论是私营还是公营,都可能有利于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2.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利性私营学校,本质上潜藏着对社区和学生的选择性,其目标和功能同公立学校是有区别的,因此,不能设想或期待它们能完全取代公立学校;3.适当保持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异质性和适度竞争,可能有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优化,与此同时,注意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的适度平衡,应是策划教育改革与发展时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注释:

[1]FredSchultz,AnnualEditions:Education94/95,theDuskinPublishingGroup,Inc.,1994,p.233.

[2]JamesWm.Noll,TakingSides:ClashingViewsonControversialEducationalIssues(7thedition),theDushkinPublishingGroup,Inc.,1993,p.168.

[3]出处同[1],p233。

[4]出处同[1],p232。

[5]出处同[1],p253。

[6]出处同[2],p104。

[7]出处同[2],p168。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本次调查历时15天,4个调研小组共12名调研员分赴河南省N市的A、B、C、D 4个营养改善计划部级试点县的农村学校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形式,通过对县级政府财政部门人员、教体局工作人员、中心校工作人员、学校食堂工作人员、送餐服务工作人员、农村学校校长和会计、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农村学生监护人等主要对象的深入访谈和深度调查,全面掌握了河南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的初步资料。

一、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

1.改善了农村学生的营养结构,外出务工家长不再担心留守学生的营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还没有从吃得饱向吃得好方面转变,农民的生活还处在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村学校中,留守学生占80%左右,寄宿生的吃饭和基本营养问题已得到解决。公办学校的留守学生吃饭由监管人负责,因监管人的身份较复杂,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让他们随便花钱购买零食现象较为普遍。有些留守儿童习惯于吃零食,即使监护人把饭做好,他们也没有胃口吃饭。留守儿童的吃饭问题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不上学生的吃饭营养问题。“保证儿童营养,是儿童少年健康发育和成长的首要条件。营养改善计划的启动,是国家重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问题的体现。”[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农村学生能在学校得到一份牛奶和面包或一份牛奶和鸡蛋等课间营养餐,不仅改变了农村学生经常吃营养不高的家常便饭的状况,而且大大减少了学生花零钱的现象,调动了农村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像这样的营养餐,以前农村学生只能在逢年过节亲戚送礼和父母外出返乡时才能吃到。如今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天天都能得到一份营养餐,他们对吃饭越来越有积极性,把书包当作垃圾食品包的现象基本消失,父母留给监护人让留守儿童使用的零花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外出务工家长卸掉了长期压在心里的一份重担,从此不再担心留守孩子的吃饭营养问题。

2.农村学校逐步建起了食堂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只有农村中心学校和其他初中学校以及寄宿制学校里有食堂,其余的学校均无食堂。山区上学路途遥远的孩子在学校都是自己准备午餐,距学校路途较近的学生或教师每逢雨雪天气,没有食堂的学校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为了给送来的营养餐加热和学校自制营养餐及保证中午不回家的学生和教师的吃饭问题,学校食堂应运而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年来,N市四县的农村学校建起食堂的达75%。其余25%的学校,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资金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学校食堂也会逐步建立起来。

3.有效利用了被撤并学校的教师

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学校出现了教师超编现象。超编教师中,有的在学校从事后勤工作,有的到民办学校代课,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闲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农村学校食堂尤为必要。建立农村学校食堂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人员支持。为解决农村学校食堂建设中的困境,农村学校重新起用了超编教师。调研中,98%的超编教师正在经营或管理农村学校食堂。农村学校食堂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超编教师。

二、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营养餐结构单一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8号)指出,河南省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加餐或课间餐,主要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二是学校食堂供餐,主要提供午餐;三是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四是偏远地区在严格准入的前提下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等。”[3]营养改善计划由县级政府部门组织实施。N市A、B、C、D四县营养餐模式虽不同,但因营养餐食品由县级教育局负责招标,每个县的学生营养餐食品基本是一样的,要么是牛奶+鸡蛋模式,要么是牛奶+面包模式,要么是牛奶+水果模式,要么是馒头+肉模式。学生一开始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营养餐,但几周之后,学生慢慢地对此类单调的营养餐感到厌倦。

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一、目标任务

以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落实五年一个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完成不少于6000人的年度培训计划,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二、培训项目及内容

1、校本研修专家和引领者培训。按照省教育厅及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今年重点进行市、县(区)两级校本研修“专家”团队和“引领者”培训,培育校本研修指导专家和骨干队伍。计划分两个层次进行培训:7月下旬选派50名校本研修骨干外出培训,培训周期10天,培养市级校本研修专家团队;8月上旬邀请专家来培训校本研修业务骨干300人,培训周期10天,培养县区和学校校本研修指导专家队伍。

2、初、高中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培训。7月下旬邀请中考、高考学科专家名师(英语学科除外)来延进行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培训,计划培训640人(高中8个学科320人、初中6个学科320人),培训周期10天。

3、初、高中管理人员高级研修培训。7-8月组织各县区及直属中学管理人员(包括教学主任、副校长、校长)分两批共60人外出参加高级研修培训,培训周期30天。

4、骨干校长、园长挂职培训。与西安高新区教育理事会合作,进行校长园长挂职培训,第一期3月份选派8人(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各2人),培训周期5个月。第二期10月份选派8人,培训周期5个月。

5、班主任业务提升培训。为全面提升全市班主任队伍综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能力水平,8月中旬邀请专家团队来,组织举办一期班主任培训班,计划培训200人,培训周期7天。

6、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7月下旬在组织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200人,开展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培训周期15天。

7、现代教育技术骨干培训。为全面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计划选择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所,每校1名电教管理人员或学科骨干教师,共100人,6月和10月分两期外出培训,每期50人,培训周期30天。

8、“名师大篷车”送培到县。按照省教育厅“名师大篷车”行动计划要求,组织开展市级“名师大篷车”送培到县活动,缓解基层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外出培训过程中工学矛盾突出和经费不足难题。10月份从市级名师专家库抽调中小学33个学科(高中12个学科、初中12个学科、小学9个学科)共100人(名师、省级教学能手、教科研专家),选定3个县(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县(区)3天,培训教师5000人。

三、组织实施

1、市级校长(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由继续教育科牵头负责,规划与资金科、基础教育科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电大、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等相关单位配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