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t内部审计论文

it内部审计论文

it内部审计论文

it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IT审计师 计算机审计 网络审计

一、引言

信息系统审计师,也称IT审计师或IS审计师,是指一批专家级人士,既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安全,又熟悉管理的核心要义,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IT审计师是由“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认证的。ISACA是国际上惟一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专业组织。会员被称为信息系统审计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IT审计师,其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向客户提供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服务,在财务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了解、测试和评价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一般的IT审计师都具备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有独特的敏感性,并且对财会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和审计技术都受到巨大的挑战,国际公司、专业咨询公司和高级管理顾问都将控制风险,特别是控制计算机环境风险和信息系统运行风险作为管理咨询和服务的重点。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由于普遍使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都非常重视对信息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控制。这就常常需要高薪聘请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简称IT审计师)进行内部审计。因此,IT审计师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最抢手的高级人才之一。

二、IT审计师的出现迎合了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绕过计算机审计,穿过、利用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计算机桌面审计系统。绕过计算机审计是指将计算机处理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根据被审对象对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输入的原始数据,通过手工操作,将处理结果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输出进行对比,检查其是否一致,属于计算机审计的初级阶段。穿过计算机审计是对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审计,包括系统目的与功能需求是否达到,系统与系统设计是否先进、和实用,程序设计是否正确可靠,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可靠,管理制度是否严密、有效,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完整等。利用计算机审计是为实施审计专门开发计算机程序,检验被审单位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可靠性。网络审计是指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手段对网络经济及网络系统进行审查的新型审计,是计算机桌面审计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

随着目前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网络审计势在必行。网络审计的模式,从审计的客体角度方面,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特别是正在发展中的电子商务、电子、网络财务、网络会计等进行审计的计算机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被审系统开发过程进行审计;其二是对被审系统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审计。目前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大多还处在只是对被审系统运行结果进行审计,或进一步对被审系统运行过程进行审计,这样的审计是建立在假定被审系统安全、可靠基础上的。而实际上这种假定是否合理,是应当予以验证的,这种验证也就是要对被审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提出改造建议。而这也正是IT审计师的主要工作,并且这部分工作也是一直上溯到被审系统开发过程的。因此,IT审计师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网络审计模式的需要。IT审计师虽然主要源于信息系统安全而产生,其主要工作也含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因素,但就发展来看,IT审计师的出现迎合了计算机审机的发展趋势,昭示着计算机审计不久将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等的全面展开而逐步发展到网络审计阶段,未来的IT审计师们也将成为网络审计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上讲,IT审计师也是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IT审计师在网络审计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审计发展到网络审计后,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将包括网络安全技术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四个部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不同程度地与IT审计师相关联,IT审计师在其中将起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安全技术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

从Internet诞生起,信息和网络的安全性就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Internet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安全问题也都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因素。对于网络审计,其首先遇到的也是网络的安全性测试问题。与安全性相应的还有网络系统的内部控制的测试问题,网络系统的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个方面。一般控制包括组织控制、软件开发、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维护控制和文档控制等方面的审查与测试。应用控制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IT审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标准、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检查、评价和改造。IT审计师首先关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IT审计师会采用各种来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并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对策;IT审计师还要审查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没有长期稳定性,信息系统就无法承担起激烈竞争的压力,IT审计师会提出一系列对策保证客户信息系统的万无一失;IT审计师还要鉴别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最安全和最稳定的系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系统,而效率不高的系统就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一般情况下,一说到信息系统建设,大家都觉得是工程师或程序员的事,事实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一个好的系统,在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必须最大程度符合企业经营流程的特点,经济、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提供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就必须有大量的经营管理人员参与, 设计出最优的信息流转路径。如果不重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其危害同样是巨大的。一方面由于其繁琐和复杂,导致内部业务人员不会用、不想用或使用不当;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的差错又会导致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显然,要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和有效进行监控,就不单纯是某类技术人员能够完成的任务,经过专业训练,经验丰富的信息系统审计师将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审计师的突出特点就是兼通技术和管理,能够利用规范的审计手段,比较客观和冷静地分析、评价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运行,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IT审计师的工作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网络安全技术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进一步从IT审计师的服务对象分析,IT审计师主要是为以下几类对象服务:

软件供应商。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集成软件供应商,需要信息系统审计师参与产品设计、规划和检测,并对客户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评价,提出改造设想。全球所有重要的ERP和CRM产品供应商都聘请大量信息系统审计师。

管理咨询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咨询的重点已经逐步为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信息系统的配置,就是解决方案成功的基础。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机构中,有50%以上的员工熟悉信息技术,其中20%拥有信息系统审计师资格。

师审计师事务所,是信息系统审计师最早的落脚点,“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超过30%的收入来自于风险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最主要工作就是监控客户的信息系统风险和运营风险,同时为客户提供ERP或CRM的安装、维护和培训。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中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系统审计师的贡献。没有他们的工作,评估内部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常常看到,“五大”会计公司里,最年轻的合伙人或经理,往往都是信息系统审计师,因为这是一项年轻人的工作。

跨国公司。作为信息系统最集中的用户,跨国公司急需大量信息系统审计师,一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另一方面时刻保持对分支机构的信息监控。还有一种最新迹象表明,跨国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也在大量招聘信息系统审计师,以加强内部的监督和牵制。

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些机构往往有雄厚的财力来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他们对信息系统审计师的要求和跨国公司类似。

(二)系统开发审计

系统开发过程一般分为:系统初步调查和可行性、系统详细调查和系统、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程序编制、程序调试、系统调试、系统转换、平行操作试验、系统评审、系统维护和评价等过程。系统开发审计是事前审计,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参与系统的全过程。主要监督审查下列:(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商务活动的需要;(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是否符合有关商贸法规;(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充分的审计线索,保证了商务系统的可审性;(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6)系统的文档资料是否全面、完整。这部分和IT审计师的工作内容实际也是相适应的。因为IT审计师正是参与一个系统分析、设计和调试运行全过程的“保健医生”,并且IT审计师最关注系统的安全、稳定、有效。

(三)程序审计和数据文件审计

应用程序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其是否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政策,对业务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正确等,均体现于应用程序。可以手工对应用程序直接进行审查,也可以使用机辅助方法,也可以通过数据在程序上的运行间接测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实质性测试的对象是数据文件。对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主要目的是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等。对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包括:对各账户余额和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旨在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测试一般控制措施或应用控制的符合性。可以使用不处理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方法、处理实际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方法及处理虚拟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方法。这两部分内容没有IT审计师的技术支持,一般审计人员也难胜其任。

四、结论

由上可知,审计业务发展至今,传统财务审计工作只是审计中一个特别小的组成部分。审计师最重要工作之一,是发现被审计单位最重大的风险隐患,在认定其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再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是业务运转的平台,是风险高发区,那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和有效的评价就成为审计的基础和重点。当然,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和对财务事项的审计,手段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程序和原理都是一样的。同时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内容均和IT审计师有重要关联,IT审计师是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在培养高级审计人才时,应注重IT审计师知识结构,在数学体系上增设以下内容:信息系统审计程序;信息系统的管理计划和组织;技术基础和操作实务;信息资产的保护;灾难恢复和业务持续计划;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取得、实施和维护;业务过程的评价和风险管理等。

参考:

1.刘威,强清。关于计算机审计与IT审计师关系问题的探讨。财贸研究,2003(1)

it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王会金(1962― ),男,浙江东阳人,南京审计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急需一套完善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因为我国的中观经济主体在控制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时需要一套成熟的管理流程,且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信息系统审计风险防范标准方面也需要完善的控制体系作为支撑。在阐述COBIT与数据挖掘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借鉴COBIT框架,构建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明细控制框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有针对性地探索每一个明细标准的数据挖掘路径,创建挖掘流程,建立适用于我国中观经济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体系。

[关键词]中观信息系统审计;COBIT框架;数据挖掘;风险控制;中观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12)01001608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是中观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中观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交叉领域。中观信息系统审计是指IT审计师依据特定的规范,运用科学系统的程序方法,对中观经济主体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与应用政策所实施的一种监督活动,旨在增强中观经济主体特定信息网络的有效性、安全性、机密性与一致性[1]。与微观信息系统相比,中观信息系统功能更为复杂,且区域内纷乱的个体间存在契约关系。中观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跨越单个信息系统边界,参与者之间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程度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参与者遵循一定的契约规则,依赖通信网络支持,对安全性的要求程度很高等方面。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是指IT审计师在对中观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经济事实不符,从而受到相关关系人指控或媒体披露并遭受经济损失以及声誉损失的可能性。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特殊的经济联合体等中观经济主体保持信息系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 相关理论概述与回顾

(一) COBIT

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简称COBIT)由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简称ISACA)颁布,是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规范体系。COBIT将IT过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及目标联系于一体,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框架。COBIT框架主要由执行工具集、管理指南、控制目标和审计指南四个部分组成,它主要是为管理层提供信息技术的应用构架。COBIT对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规划与处理,从信息技术的规划与组织、采集与实施、交付与支持以及监控等四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

ISACA自1976年COBIT1.0版以来,陆续颁布了很多版本,最近ISACA即将COBIT5.0版。ISACA对COBIT理论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其思路逐步由IT审计师的审计工具转向IT内部控制框架,再转向从高管层角度来思考IT治理。大多数国际组织在采纳COSO框架时,都同时使用COBIT控制标准。升阳电脑公司等大型国际组织成功应用COBIT优化IT投资。2005年,欧盟也选择将COBIT作为其审计准则。国内学者对COBIT理论的研究则以借鉴为主,如阳杰、张文秀等学者解读了COBIT基本理论及其评价与应用方法[23];谢羽霄、黄溶冰等学者尝试将COBIT理论应用于银行、会计、电信等不同的信息系统领域[45]。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将COBIT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王会金、刘国城研究了COBIT理论在中观信息系统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的运用,金文、张金城研究了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模型[1,6]。

(二)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引出了数据库的知识发现理论,因此,数据挖掘又被称为“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DD)”。199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首届KDD & Date Mining 国际学术会议上,学者们首次正式提出数据挖掘理论[7]。当前,数据挖掘的定义有很多,但较为公认的一种表述是:“从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信息,提取的知识表现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数据挖掘所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寻找有价值的隐藏事件,加以分析,并将有意义的信息归纳成结构模式,供有关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参考。”[7]1995年至2010年,KDD国际会议已经举办16次;1997年至2010年,亚太PAKDD会议已经举办14次,众多会议对数据挖掘的探讨主要围绕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个方面展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数据挖掘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亚太PAKDD会议主办方出版的论文集显示,2001年至2007年仅7年时间共有32个国家与地区的593篇会议论文被论文集收录。我国学者在数据挖掘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算法的纵深研究。李也白、唐辉探索了频繁模式挖掘进展,邓勇、王汝传研究了基于网络服务的分布式数据挖掘,肖伟平、何宏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挖掘方法[810]。二是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我国学者对于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并尝试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医学、通讯、电力、图书馆、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2008年以来,仅在中国知网查到的关于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就多达476篇。近年来,国际软件公司也纷纷开发数据挖掘工具,如SPSS Clementine等。同时,我国也开发出数据挖掘软件,如上海复旦德门公司开发的Dminer,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开发的Open Miner等。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审计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将数据挖掘应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成果不多,且主要集中于安全审计领域具体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

二、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想

本文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图1)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 第一层次:设计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控制框架与明细控制标准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包括信息安全、数据中心运营、技术支持服务、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绩效与容量、基础设施、硬件管理、软件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变革管理、问题管理、网络管理、中观系统通信协议与契约规则等共计14个主要方面[11]。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根据COBIT三维控制框架设计的。这一层次需要构架两项内容:(1)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控制框架。该控制框架需要完全融合COBIT理论的精髓,并需要考虑COBIT理论的每一原则、标准、解释及说明。该控制框架由14项风险防范因子组成,这14个因子必须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14个具体对象相对应。框架中的每一个因子也应该形成与自身相配套的风险控制子系统,且子系统应该包含控制的要素、结构、种类、目标、遵循的原则、执行概要等内容。(2)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明细控制标准。控制框架中的14项风险防范因子需要具备与自身相对应的审计风险明细控制规则,IT审计师只有具备相应的明细规范,才能在中观信息系统审计实施过程中拥有可供参考的审计标准。每个因子的风险控制标准的设计需要以COBIT三维控制框架为平台,以4个域、34个高层控制目标、318个明细控制目标为准绳。

(二) 第二层次:确定风险控制框架下的具体挖掘流程以及风险控制的原型系统

第一层次构建出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明细标准Xi(i∈1n)。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层次需要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Xi,设计适用于Xi自身特性的数据挖掘流程。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数据资料库的支持,因而,中观经济主体在研讨Xi明细控制标准下的数据挖掘流程时,必须以多年积累的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经历为平台,建立适用于Xi的主题数据库。针对明细标准Xi的内在要求以及主题数据库的特点,我们就可以选择数据概化、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众多数据挖掘方法中的一种或若干种,合理选取特征字段,分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明细标准Xi下的数据挖掘实验,总结挖掘规律,梳理挖掘流程。二是将适用于Xi的n个数据挖掘流程体系完善与融合,开发针对本行业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原型系统。原型系统是指系统生命期开始阶段建立的,可运行的最小化系统模型。此过程通过对n个有关Xi的数据挖掘流程的融合,形成体系模型,并配以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对该模型要反复验证,多方面关注IT审计师对该原型系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与IT审计师一道对该原型系统达成一致理解。

(三) 第三层次:整合前两个步骤,构建中观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体系

第三层次是对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整合。第三层次所形成的中观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体系包括四部分内容:(1)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框架;(2)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参照标准;(3)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明细标准所对应的数据挖掘流程集;(4)目标行业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原型系统。在此过程中,对前三部分内容,需要归纳、验证、总结,并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中观审计风险控制的书面成果;对第四部分内容,需要在对原型系统进行反复调试的基础上将其开发成软件,以形成适用于目标行业不同组织单位的“软性”成果。在设计中观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体系的最后阶段,需要遵循控制体系的前三部分内容与第四部分内容相互一致、相互补充的原则。相互一致表现在控制体系中的框架、明细控制标准、相关控制流程与原型系统中的设计规划、属项特征、挖掘原则相协调;相互补充表现在控制体系中的框架、明细控制标准及相关控制流程是IT审计师在中观信息系统审计中所参照的一般理念,而原型系统可为IT审计师提供审计结论测试、理念指导测试以及验证结论。 三、 COBIT框架对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贡献

(一) COBIT框架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契合分析

现代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两个方面组成,与传统审计风险相比,现代审计风险拓展了风险评估的范围,要求考虑审计客体所处的行业风险。但从微观层面看,传统审计风险与现代审计风险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COBIT框架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契合面就是中观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中观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内部控制情况下,中观信息系统存在严重错误或不法行为的可能性”;中观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及时预防某些错误或不法行为,以致使中观信息系统依然存在严重错误或不法行为的可能性”;中观信息系统的检查风险是指“因IT审计师使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已经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IT审计师若想控制中观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不存在内部控制的方面,能够辨别和合理评价被审系统的固有风险;(2)对存在内部控制的方面,能够确认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性,合理评价控制风险;(3)IT审计师在中观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出被审系统“已经存在”的重大错误。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IT审计师在分辨被审系统固有风险,确认控制风险,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三个方面缺乏成熟的标准加以规范,因此我国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还急需一套完备的流程与指南 当前我国有四项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具体为《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8号文件)以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图2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控制框架与控制标准的设计思路

COBIT框架能够满足IT审计师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需求,其三维控制体系,4个控制域、34个高层控制目标、318个明细控制目标为IT审计师辨别固有风险,分析控制风险,降低检查风险提供了绝佳的参照样板与实施指南。COBIT控制框架的管理理念、一般原则完全可以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控制实现完美契合。通过对COBIT框架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分析,笔者认为COBIT框架对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见图2):(1)由COBIT的管理指南,虚拟中观信息系统的管理指南,进而评价中观主体对自身信息系统的管理程度。COBIT的管理指南由四部分组成,其中成熟度模型用来确定每一控制阶段是否符合行业与国际标准,关键成功因素用来确定IT程序中最需要控制的活动,关键目标指标用来定义IT控制的目标绩效水准,关键绩效指标用来测量IT控制程序是否达到目标。依据COBIT的管理指南,IT审计师可以探寻被审特定系统的行业与国际标准、IT控制活动的重要性层次、IT控制活动的目标绩效水平以及评价IT控制活动成效的指标,科学地拟定被审系统的管理指南。(2)由COBIT的控制目标,构建中观信息系统的控制目标体系,进而评价中观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与检查风险。COBIT的控制目标包括高层域控制、中层过程控制、下层任务活动控制三个方面,其中,高层域控制由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以及监控四部分组成,中层控制过程由“定义IT战略规划”在内的34个高层控制目标组成,下层任务活动控制由318个明细控制目标组成。COBIT的控制目标融合了“IT标准”、“IT资源”以及被审系统的“商业目标”,为IT审计师实施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提供了层级控制体系与明细控制目标。IT审计师可以直接套用COBIT的控制层级与目标拟定中观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层级控制体系以及明细控制目标,然后再进一步以所拟定的明细控制目标作为参照样板,合理评判中观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中观信息系统中“域”、“高层”、“明细”控制目标的三层结构加强了IT审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的可操作性。(3)由COBIT的审计指南,设计IT审计师操作指南,进而降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检查风险。COBIT的审计指南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执业指南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准则规定了信息系统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为IT审计师制定一般审计规范、具体审计计划提供基本依据。具体准则对如何遵循IT审计的基本标准,提供详细的规定、具体说明和解释,为IT审计师如何把握、评价中观经济主体对自身系统的控制情况提供指导。执业指南是根据基本标准与具体准则制定的,是系统审计的操作规程和方法,为IT审计师提供了审计流程与操作指南。

(二)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举例――构建“设备管理”控制目标体系

前文所述,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包括“信息安全”等14项内容,本文以“硬件管理”为例,运用COBIT的控制目标,构建“硬件管理”的控制目标体系,以利于IT审计师科学评价“硬件管理”存在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设备管理”控制目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参见表1。

注:IT标准对IT过程的影响中P表示直接且主要的,S表示间接且次要的;IT过程所涉及的IT资源中C表示涉及;空白表示关联微小。

表1以“设备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COBIT控制框架,并将COBIT框架中与“设备管理”不相关的中层控制过程剔除,最终构建出“设备管理”控制的目标体系。该体系由4个域控制目标、21个中层过程控制目标、149个明细控制目标三个层级构成,各个层级的关系见表1。(1)第一层级是域控制,由“P.设备管理的组织规划目标”、“A.设备管理的获取与实施目标”、“DS.设备管理的交付与支持目标”以及“M.设备管理的监控目标”构成;(2)第二层级是中层过程控制,由21个目标构成,其中归属于P的目标5个,归属于A的目标3个,归属于D的目标9个,归属于M的目标4个;(3)第三层级是下层任务活动控制,由149个明细目标构成,该明细目标体系是中层过程控制目标(P、A、DS、M)针对“IT标准”与“IT资源”的进一步细分。IT标准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所应尽可能实现的规则,具体包括有效性、效率性、机密性等7项;IT资源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具体有人员、应用等5项。根据表1中“有效性”、“人员”等“IT标准”与“IT资源”合计的12个属项,每个具体中层控制目标都会衍生出多个明细控制目标。例如,中层控制目标“DS13.运营管理”基于“IT标准”与“IT资源”的特点具体能够演绎出6项明细控制目标,此7项可表述为“DS13-01.利用各项设备,充分保证硬件设备业务处理与数据存取的及时、正确与有效”,“DS13-02.充分保证硬件设备运营的经济性与效率性,在硬件设备投入成本一定的情况下,相对加大硬件设备运营所产生的潜在收益”,“DS13-03.硬件设备保持正常的运营状态,未经授权,不可以改变硬件的状态、使用范围与运营特性,保证设备运营的完整性”,“DS13-04.设备应该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与任务,保证设备的可用性”,“DS13-05.硬件设备运营的参与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工作中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以及“DS13-06.工作人员在使用各项硬件设备时,严格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工作中注意对硬件设备的保护,禁止恶意损坏设备”。上述三个层级组成了完整的“硬件设备”控制目标体系,若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14个对象都建立相应的控制目标体系,并将其融合为一体,则将会形成完备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整体目标体系。

四、 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贡献

(一)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的融合分析

中观信息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个体所构成的中观经济主体所属个体的信息资源,在整体核心控制台的统一控制下,以Internet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契约规则实施共享的网状结构式的有机系统。与微观信息系统比较,中观信息系统运行复杂,日志数据、用户操作数据、监控数据的数量相对庞杂。因而,面对系统海量的数据信息,IT审计师针对前文所构建的明细控制目标Xi下的审计证据获取工作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数据信息的消化与吸收、数据信息的真假难辨等。而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知识与规律,并通过关联规则实现对异常、敏感数据的查询、提取、统计与分析,支持决策者在现有的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决策[12]。数据挖掘满足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需求,当IT审计师对繁杂的系统数据一筹莫展时,数据挖掘理论中的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却能为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提供创新之路。笔者认为,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前文所述的明细控制目标Xi下审计证据筛选流程的构建是完全可行的。恰当的数据挖掘具体技术,科学的特征字段选取,对敏感与异常数据的精准调取,将会提高中观信息系统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进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目标Xi下数据挖掘流程的规划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思路见图3。

注:数据仓库具体为目标行业特定中观经济主体的信息系统数据库

中观信息系统审计明细控制目标Xi下数据挖掘流程设计具体可分为六个过程:(1)阐明问题与假设。本部分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中完成的,以“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明细控制目标Xi”为主旨,阐明相关问题、评估“控制目标Xi”所处的挖掘环境、详尽的描述条件假设、合理确定挖掘的目标与成功标准,这些将是实现“控制目标Xi下”挖掘任务的关键。(2)数据收集。图3显示,本过程需要从原始数据、Web记录与日志文件等处作为数据源采集数据信息,采集后,还需要进一步描述数据特征与检验数据质量。所采集数据的特征描述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关键字段、数据属性、一致性,所采集数据的质量检验主要考虑是否满足“控制目标Xi”下数据挖掘的需求,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存有错误,错误是否普遍等。(3)数据预处理。该过程是在图3的“N.异构数据汇聚数据库”与“U.全局/局部数据仓库”两个模块下完成的。N模块执行了整合异构数据的任务,这是因为N中的异构数据库由不同性质的异构数据组合而成,数据属性、数据一致性彼此间可能存在矛盾,故N模块需要通过数据转换与数据透明访问实现异构数据的共享。U模块承载着实现数据清理、数据集成与数据格式化的功能。“控制目标Xi”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实施前,IT审计师需要事先完成清理与挖掘目标相关程度低的数据,将特征字段中的错误值剔除以及将缺省值补齐,将不同记录的数据合并为新的记录值以及对数据进行语法修改形成适用于挖掘技术的统一格式数据等系列工作。(4)模型建立。在“V.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过程中,选择与应用多种不同的挖掘技术,校准挖掘参数,实现最优化挖掘。“控制目标Xi”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将分类与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统计推断、决策树分析、离散点分析、孤立点检测等技术相结合,用多种挖掘技术检查同一个“控制目标Xi”的完成程度[12]。选择挖掘技术后,选取少部分数据对目标挖掘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以此为基础,以参数设计、模型设定、模型描述等方式对U模块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开展数据挖掘与进行知识发现。(5)解释模型。此过程在模块“W.模式解释与评价”中完成,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领域专家与数据挖掘工程师需要依据各自的领域知识、数据挖掘成功标准共同解释模块V,审计领域专家从业务角度讨论模型结果,数据挖掘工程师从技术角度验证模型结果。(6)归纳结论。在“Z.挖掘规律与挖掘路径归纳”中,以W模块为基础,整理上述挖掘实施过程,归纳“控制目标Xi”下的挖掘规律,探究“控制目标Xi”下的挖掘流程,整合“控制目标Xi”(i∈1n)的数据挖掘流程体系,并开发原型系统。

(三) 数据挖掘流程应用举例――“访问控制”下挖掘思路的设计

如前所述,中观信息系统审计包括14个对象,其中“网络管理”对象包含“访问管理”等多个方面。结合COBIT框架下“M1.过程监控”与“IT标准-机密性”,“访问管理”可以将“M1-i.用户访问网络必须通过授权,拒绝非授权用户的访问”作为其控制目标之一。“M1-i”数据挖掘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日志等,本部分截取网络日志对“M1-i”下数据挖掘流程的设计进行举例分析。

假设某中观信息系统在2011年4月20日18时至22时有如下一段日志记录。

(1) “Sep 20 19:23:06 UNIX login[1015]:FAILED LOGIN 3 FROM(null) FOR wanghua”

(2) “Sep 20 19:51:57 UNIX―zhangli[1016]:LOGIN ON Pts/1 BY zhangli FROM 172.161.11.49”

(3) “Sep 20 20:01:19 UNIX login[1017]:FAILED LOGIN 1 FROM(null) FOR wanghua”

(4) “Sep 20 20:17:23 UNIX―wanyu [1018]:LOGIN ON Pts/2 BY wanyu FROM 172.161.11.342”

(5) “Sep 20 21:33:20 UNIX―wanghua [1019]:LOGIN ON Pts/5 BY wanghua FROM 191.34.25.17”

(6) “Sep 20 21:34:39 UNIX su(pam――unix)[1020]:session opened for user root by wanghua (uid=5856)”

… … …

选取上述日志作为数据库,以前文“控制目标Xi”下数据挖掘的6个过程为范本,可以设计“M1-i.用户访问网络必须通过授权,拒绝非授权用户的访问”下的审计证据挖掘流程。该挖掘流程的设计至少包括如下思路:a.选取“授权用户”作为挖掘的“特征字段”,筛选出“非授权用户”的日志数据;b.以a为基础,以“LOGIN ON Pts BY 非授权用户”作为 “特征字段”进行挖掘;c.以a为基础,选取“opened … by …”作为“特征字段”实施挖掘。假如日志库中只有wanghua为非授权用户,则a将会挖出(1)(3)(5)(6),b会挖出(5),c将会挖掘出(6)。通过对(5)与(6)嫌疑日志的分析以及“M1-i”挖掘流程的建立,IT审计师就能够得出被审系统的“访问控制”存在固有风险,且wanghua已经享有了授权用户权限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会金,刘国城.COBIT及在中观经济主体信息系统审计的应用[J].审计研究,2009(1):5862.

[2]阳杰,庄明来,陶黎娟.基于COBIT的会计业务流程控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7886.

[3]张文秀,齐兴利.基于COBIT的信息系统审计框架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5):2934.

[4]谢羽霄,邱晨旭.基于COBIT的电信企业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研究[J].电信科学,2009(7):3035.

[5]黄溶冰,王跃堂.商业银行信息化进程中审计风险与控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34137.

[6]金文,张金城.基于COBIT的信息系统控制管理与审计[J].审计研究,2005(4):7579.

[7]陈安,陈宁.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工业出版社,2006.

[8]李也白,唐辉.基于改进的PE-tree的频繁模式挖掘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1):101104.

[9]邓勇,王汝传.基于网格服务的分布式数据挖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8):610.

[10]肖伟平,何宏.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9):8286.

[11]孙强.信息系统审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苏新宁,杨建林.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Risk Control System of MesoInformation System Aud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BIT Framework of Date Mining Technology

WANG Huiji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it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流程的概念很多,ISO/IEC9000将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企业由流程构成,Kaplan(2001)将企业定义为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或流程的集合,或是一个价值链。在IT环境下,流程可理解为“角色加活动”,即将流程描述为一个为实现特殊目的而合作且互相影响的角色的集合。早期人们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传统的业务领域;当IT逐渐与业务融合,并成为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驱动引擎时,流程的范围开始拓展,此时的IT流程与业务流程需要实现动态整合,即IT活动被看作是业务,并执行与业务相同的管理方式。因此,IT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应该是广义的,同时包含IT流程和业务流程。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第5号审计准则就指出,作为理解重大流程的一部份,审计师应理解IT如何影响公司的交易流程。

有些大的会计公司为了强调经营风险的审计方法,修改它们的审计辅助软件,以围绕业务流程组织审计证据,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交易循环组织证据。关注业务流程的审计软件系统(Business-Process-Focused,BPF)通过价值链组织被审单位的信息;而传统的关注交易循环的审计软件系统(Transaction-Circle-Focused,TCF)是按照交易分类组织被审单位的信息。O''''DonnellE和JrJosephJSchultz(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BPF软件的审计人员能识别出更多的风险情形,并将风险估计在恰当的水平;而使用TCF软件的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估计都较差。因此他们认为不同的信息组织形式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决策判断。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业务流程关注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它通过情景引导记忆;而传统的交易循环关注的是交易分类,它通过语义引导记忆。因此,关注业务流程可降低任务的复杂性和认知难度。随后其他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围绕业务流程开展内部控制的评估任务更为有效。

二、IT环境下基于流程的审计风险判断方法

为了协助审计人员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了“在整个审计

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更准确评估的框架和模型”。具体步骤如下:(1)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识别风险,并在报表层次考虑交易性质、账户余额、披露;(2)将发现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误与舞弊相联系;(3)考虑风险的重要性;(4)考虑风险的发生概率。这个风险判断思路也同样适用于IT环境。因此借鉴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将流程作为IT风险判断的中间环节,改进了的IT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我国2006出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列举了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企业性质,目标和性质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级,内部控制。在IT环境下,识别和评价企业层面的风险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时,需特别考虑:(1)IT利益群体的风险及对IT利益群体控制的有效性,如IT治理;(2)企业层面的IT控制,如与IT相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2.确定财务报告流程的核心要素。根据企业层面的风险评估结果识别重大账户、重要披露及与之相关联的认定。

3.识别关键业务流程。审计人员首先要识别与上述重大账户、重要披露、认定相关联的关键流程及流程所包括的主要交易,同时识别流程中易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关键点(控制点)。为了判断业务流程能否实时预防或检测错误和舞弊,审计人员要识别出需要被测试的控制点,由于业务流程大多基于IT,因此要确定这些控制点哪些是依赖IT的,然后识别并证实关键的IT功能。

4.确定与IT功能相对应的应用系统的范围。详细列出与这些IT功能相关的应用系统和与之关联的子系统,包括交易应用系统和支持性应用系统。交易应用系统在处理组织内的数据时通常提供以下功能:(1)通过借贷关系记录交易的价值数据;(2)作为财务、经营和法规数据存放的仓库;(3)能够生成各种财务和管理报告,包括销售订单、客户发票、供应商发票以及日记账的处理。支持性应用系统并不参与交易的处理,但方便了业务活动的进行,如Email程序、传真软件、设计软件等。

然后IT审计人员与财务审计人员合作,从列示的子系统中识别出支持授权、复杂计算、维护重要账户(如存货、固定资产、贷款等)的完整性的重要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否重要,需要考虑:交易量(交易量越多,应用系统越关键)、交易金额(金额越大,应用系统越关键)、运算的复杂性(运算越复杂,应用系统越关键)、数据和交易的敏感度(敏感度越大,应用系统越关键)。为应用系统提供IT服务,或者支持应用系统关键环节的IT一般流程即为需要进行IT一般控制测试的范围。

5.识别管理和驱动这些重大应用系统的IT流程。识别所有支持这些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IT流程。判断这些IT流程的风险和相关的控制目标。识别出需要被测试的IT一般控制,进而判断其是否符合控制目标。控制测试结果将影响与之相关的IT应用控制的评价、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价。对这些流程和系统进行风险和控制评估后,就可以制定风险控制矩阵。

6.评价IT控制、分析业务流程风险。结合对IT一般控制的评估结果和对业务流程中IT应用控制的评估结果,就可以分析关键业务流程的IT风险控制情况。此时的IT控制测试和人工控制测试要结合起来予以考虑,即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的测试对象。业务流程的风险是与业务流程所关联的一系列交易活动、账户群的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相联系的,因此,业务流程风险的评价结果构成了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直接基础。

7.评估电子证据证明力、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人员可根据上述步骤的风险评估结果判断某一业务流程的电子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并设计与业务流程有关的账户群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通过上述7个步骤,审计人员可以将IT环境下的企业风险因素与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相链接,同时也为电子审计证据证明力(即检查风险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顾晓安,基于业务循环的审计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06(4):23-29.

[2]O''''DonnellE,JrJosephJSchultz.TheInflueceofBusiness-Process-FocusedAuditSupportSoftwareonAnalyticalProceduresJudgements[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3,22(2):265-279.

it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正受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简称SOX法案)的影响。尤其随着其第404条款的逐渐实施,该法案的影响正在席卷全球,包括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可以说,SOX法案对全球的影响力直逼上世纪的“千年虫”事件,由于SOX法案的相对完善性,研究SOX法案对中国公司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SOX法案对信息化的要求严格,从公司治理和IT治理的高度提出IT内部控制的要求。

对于上市公司或者希望借鉴上市公司经验的公司来说,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IT控制水平?又应该如何治理IT以保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A公司是一家财富500强企业,全球五大制药公司之一。该公司在全球拥有58000余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超过180亿美元,年利润超过40亿美元。随着SOX法案第404条款的实施,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将对其IT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因此,该公司计划在全球信息服务(IS)部门推行合规项目。项目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

精通SOX

SOX法案的产生源自于公司操作的不规范和公司丑闻的披露。它对公司治理有着极为严格和苛刻的要求,要求公司针对产生财务交易的所有作业流程,都做到能见度、透明度、控制、通讯、风险管理和欺诈防范,且这些流程必须详细记录到可追查交易源头的地步。

所有人都清楚IT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多公司内部,财务报告流程是由IT系统驱动的。无论是ERP还是其他系统,都与财务交易中的开始、批准、记录、处理和报告等活动紧密集成。可以说,IT是保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基础,IT控制至关重要。

从IT控制的范围来说,IT控制通常包括IT控制环境、计算机运维、系统和数据的访问、系统开发和系统变更。IT控制有一个治理框架,即COBIT框架。COBIT的全称是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将IT流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业务战略指导下,对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规划与处理。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活动包括选择合适的团队和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各国分公司团队组成情况各不相同,以中国区分公司为例,项目团队以中国区CEO、IS部门总监、IS经理和外部咨询顾问组成。对于SOX合规项目,可以采用“差距分析”方法来进行。

风险控制矩阵(Risk and Control Matrices,RCM)是差距分析和审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文档。RCM为公司相关的风险、需要达到的控制及当前控制状态等提供了一个控制范例。制定RCM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考虑。首先,是否已识别出了所有风险?其次,已识别的风险是否都与财务交易相关?最后,对于每一个风险,有什么对应的控制?

差距通常可以分为人员差距、流程差距和技术差距。例如,系统日志可以记录系统运维状态,但是如果加上适当的过滤工具,就可以保证对关键的突发事件及时的响应,相关人员不在现场也不会造成不能及时响应。

开展控制评估

第一步,要确定评估的控制范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首先,确定财务报告流程中的核心要

素;其次,识别关键的业务流程;再次,确定IT系统范围;最后,确定地理位置的范围。该公司中国区项目组根据财务交易活动,确定了关键的业务流程、支持系统和所在的位置。

第二步,在这些选定的范围内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使公司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意外事件的发生将如何限制业务目标的达成。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辨别潜藏的内在风险与残存风险。

第三步,识别主要控制。对于公司和IT系统来说,存在三种控制:公司级控制、应用控制和通用控制。公司级控制的评估主要包括“高层的声音”(Tone at the top)、诚信、价值观与竞争力、管理哲学与运营风格、权责分配、政策与流程、员工的水平和技能、高层管理者的指示。应用控制主要适用于IT系统所支持的业务流程,以及被设计用来预防或探测非授权业务活动的控制。通用控制用于所有的信息系统,保证安全连续的运作。对这些流程和系统进行风险和控制评估后,就可以制定风险控制矩阵(RCM)。

该公司识别出来的风险涉及领域主要有:制度与流程手册、系统变更(包括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逻辑访问(包括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物理访问、IT灾难备份、数据接口、第三方管理、环境控制、问题管理和作业调度等。

进行控制设计

为了减少这些风险,中国区分公司进行了控制的优化与设计。在公司级控制方面,创建或优化各个制度,包括IS战略计划、逻辑访问控制制度、物理访问控制制度、第三方访问控制制度、环境控制制度、变更管理制度、业务连续性计划及灾备制度等。

在应用、流程及通用控制方面,创建和优化了流程,为重要的流程和应用系统设计了一系列文档,设计的主要流程包括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管理、用户管理流程、变更管理流程、第三方访问权管理流程等。

进行内部审计

在控制文档设计完毕后,需要先进行一次内部审计,沟通风险控制矩阵、确定审计范围、制定测试脚本。对于测试不合格的控制,需要纠正缺陷、完善控制的设计与运维,以确保其有效性。

报告管理层

在内部审计通过后,管理层形成正式的书面内部控制结论,迎接外部审计。

在此案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公司有哪些重要的流程和控制,有哪些相关的风险和需要哪些相关的控制,以及如何设计与评估控制。通常来说,SOX合规项目会非常费时,成本也较高。不过,可以通过外部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做一个快速诊断,以寻找从哪些地方入手做关键改进。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要达到SOX法案的要求,需要从文化上去改变。从历史事件来看,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会对整个公司造成灾难,因此主动地去提升内部控制,显得至关重要。

链接:中国企业IT内审的难点

1. 企业在观念上对IT内审的重视程度不够;

2. 企业IT内审的组织架构不清晰,因为IT内审既涉及IT,又包含审计的内容,很多企业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来推动;

it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以准则框架进行信息系统风险分类识别

(一)组织层面的IT风险

证券公司组织层面IT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缺乏明确的IT战略目标、IT目标与公司整体战略及业务目标不匹配造成的风险。

2.IT治理组织架构、授权机制、制度体系不健全对IT安全运行管理造成的风险。

3.IT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资质、培训、保密要求等)、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控制不力造成的风险。

4.IT与业务之间的联系框架与工作机制运行不畅造成信息沟通、协作配合不良风险。

(二)一般层面的IT风险

证券公司一般层面的IT风险是指与IT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及IT技术设施等IT基础环境相关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信息安全管理政策、物理与逻辑访问控制、用户身份认证,职责分离等控制缺失或不当造成的风险。

2.由于IT系统变更、参数设置授权与审批,变更测试与移植等控制缺失或不当所造成的风险。

3.因IT系统开发和采购授权审批,开发、测试与生产环境的隔离,系统测试、审核、移植等工作环节控制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风险。

4.由信息技术资产管理、系统容量管理、系统物理环境控制,系统和数据备份及恢复管理,问题管理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等操作所产生的风险。

(三)业务流程层面IT风险

证券公司业务流程层面的IT风险来自于信息系统对业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处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由于IT系统的数据输入授权、数据完整性与正确性检查以及系统间数据传输等控制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风险,如关键业务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风险(交易系统、清算系统、财务系统等)、重要业务操作授权、检查与复核风险。

2.由于IT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控制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风险。

3.对IT系统输出信息控制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风险,如信息存储、传输的安全保密风险。

二、风险评估

通过风险识别,可以将企业IT风险的全貌进行分类展开并列示,风险评估过程是针对所列示的风险进行量化与排序的过程。如前文所述,我们通常将IT复杂性、控制水平以及可能造成的财务损害3个方面作为评价打分构成项目,并把这种方法称为“综合矩阵法”。

需要注意的是,IT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伴随业务流程的不断变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威胁随着新弱点的出现不断产生、监管要求不断更新以及审计方法不断改进等因素的影响,证券公司IT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与改进。

三、审计计划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外部质量评审报告指出,建立一项适当的IT审计计划成为内部审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不适当的IT审计计划将影响整体审计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在制订时IT审计计划应该遵循“覆盖最大的风险和可以为组织增加最大价值的领域”原则。审计人员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订能够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内容要素包括:审计范围与目标、审计所涵盖具体内容、审计适用的法规及审计准则、审计的方法与程序、审计的资源配置等方面。

在制订信息系统审计计划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审计资源预算对审计计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项目负责人要根据人员配置、时间安排、需要重点开展的检查与评价活动,合理匹配审计资源。其次,IT系统作为审计对象时,审计计划中应涵盖对每一风险层面的审查。如:在“ABC公司网上交易系统专项审计”与“ABC公司财务系统专项审计”两个项目中均应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组织层面、一般层面及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检查。

四、检查测试

实施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检查与测试过程可以分为一般性检查、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3个阶段。

其中符合性测试是对已有的关键控制要点的实际作用进行测试,而实质性测试是对系统处理生成的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处理结果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直接检查或分析性复核。例如:证券营业部岗位隔离控制中要求交易系统管理员不得具有业务操作的职能。审计中对这种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和有效执行的检查过程,为符合性测试。经测试,营业部并没有按照要求设置系统管理员权限,说明这种控制实际为无效,存在风险隐患,所以需要进一步在系统交易记录中检查系统管理员是否实施了违反规定的业务操作,这种检查系统业务数据的过程则属于实质性测试。

根据上例可以看出,对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的重点是在对内部控制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在进行实质性测试之前,应当先对这些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判断风险等级,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要点与范围。也就是说,在符合性测试中认为控制失效的领域,风险更高,审计中应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数量与审计检查的力度,这也是基于风险导向型审计程序的实际应用。

在对信息系统检查与测试工程中,审计人员除了运用询问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审阅文件、分析性复核等传统审计方法外,还经常会用到绘制控制流程图、穿行测试、并行模拟、渗透性检测、嵌入式审计模块等技术。

运用穿行测试将预先设计的测试数据输入系统,并将系统输出与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检查系统处理过程是否正确。而并行模拟是对实际业务的系统处理结果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系统计算准确性。例如为了验证证券公司财务核算系统中的自营投资证券成本价计算结果,我们从投资交易系统导出中的证券交易流水,用EXECL表格进行并行模拟计算,并与财务核算系统结果进行比对。与穿行测试相比,并行模拟不会对生产系统产生任何影响。

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当在对相关审计程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适宜方法开展检查与测试工作。审计人员对有些审计方法与工具的配置和使用时,除了考虑成本效益性之外,还应特别关注对生产安全的考虑,证券公司IT管理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审计工具对生产系统的直接访问。因此,在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审计中执行穿行测试、渗透性检测等操作时,应与IT管理层充分讨论并得到授权。

测试与检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并对评估发现的重要剩余风险开展进一步的检查与测试。

五、沟通与报告

信息系统审计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及IT与业务的关联性等特征,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与效果,有效沟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沟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与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公开和详细的沟通有助于改善公司IT审计效果;其次,内部审计将被审计部门作为“客户”,双方通过充分的沟通增进对审计发现问题理解与认同,为被审计部门有效改进IT薄弱环节提供帮助;第三,审计组人员的内部沟通是协调审计工作、达成审计目标的关键。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产品,也是发挥审计效能,体现审计价值的重要工具。在审计实施结束后,审计人员应以充分、可靠及相关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报告。

六、后续跟踪

相关期刊更多

ITS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TWICE消费电子商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商会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