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集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玉米试验田(集贤县农业科研所内)。该试验地地势平坦,属于秋整地。试验地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pH值7.0,有机质含量2.26%。前茬作物为玉米,玉米采用垄三栽培,轮作模式为玉米—玉米—玉米。采用乙草胺+2,4-D丁酯封闭除草,对后茬作物及杂草无影响。试验田玉米于5月15日播种,5月26日出苗,出苗率100%。供试药剂为:23%烟嘧·莠去津油悬浮剂(济南天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40 g/L烟嘧磺隆悬浮剂(玉农乐)(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38%莠去津悬浮剂(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玉米品种为先正达408。

1.2试验对象

试验对象为: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P. beauv)、狗尾草(Setaria vridiis Beauv)、野黍(Eriochloa villosr Kunth)、藜(Chenopodium album L)、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蓼(Po-lyyonum bungeanum)、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野西瓜苗(Hibisus trionum L)、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荞麦蔓(Polygonum convolvulus L)、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小蓟(Cirsium setosum Bge.)。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23%烟嘧·莠去津油悬浮剂750 mL/hm2(有效成分含量172.5 g/hm2,A)、1 500 mL/hm2(有效成分含量345.0 g/hm2,B)、2 250 mL/hm2(有效成分含量517.5 g/hm2,C)、3 000 mL/hm2(有效成分含量690.0 g/hm2,D);40 g/L烟嘧磺隆悬浮剂1 000 mL/hm2(有效成分含量40 g/hm2,E);38%莠去津悬浮剂3 750 mL/hm2(有效成分含量1 425.0 g/hm2,F);以人工除草(CK1)和空白(CK2)为对照。小区面积26 m2,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

1.4试验方法

5月15日播种,5月26日出苗,播种量为60 kg/hm2,田间平均保苗数为25.5万株/hm2。喷药处理采取茎叶均匀喷雾法,喷液量为450 kg/hm2。施药采用新加坡利农私人有限公司生产的利农HD300背负式喷雾器械。施药1次,施药时间是6月1日上午,施药时玉米播种后16 d,苗龄为三叶至三叶一心期,田间杂草叶龄二至五叶期。6月10日人工除草小区进行第1次除草,6月27日人工除草小区进行第2次除草。

1.5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施药后7 d(6月7日)、施药后15 d(6月16日)、施药后30 d(7月1日)3次调查药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于施药前(6月1日)调查杂草基数,施药后15 d(6月16日)、施药后30 d(7月1日)分2次调查各小区残存的杂草种类、数量,计算株防效,并在施药后30 d(7月1日)调查各处理的杂草鲜重,计算鲜重防效[4-8]。杂草调查方法采用“Z”字型5点取样法,每小区定5点,每点取1 m2。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效(%)=■×100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活草数(或鲜重),Pt为处理区残存草数(或鲜重)。

2结果与分析

2.1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安全性

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各处理玉米生长正常,无药害状,说明23%烟嘧·莠去津油悬浮剂在试验剂量内安全性非常好。

2.2对玉米田总杂草的防效

施药后15 d后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对玉米田总杂草的平均株防效分别为79.7%、91.2%、91.1%、94.3%。施药后30 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对玉米田总杂草的平均株防效分别为79.1%、90.9%、91.2%、94.3%。施药后30 d杂草鲜重调查结果,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对玉米田总杂草的平均鲜重防效分别为80.6%、92.5%、89.5%、93.1%,经DMRT法分析,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人工除草处理。

2.3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秋季测产结果可以看出,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的玉米产量较CK2增产率分别为14.0%、17.0%、17.3%、17.8%,各处理玉米产量均低于CK1,经DMRT法进行统计分析,各药剂处理之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

(下转第178页)

均极显著高于CK2(表1)。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23%烟嘧·莠去津油悬浮剂对玉米田稗草、狗尾草、藜、苋、蓼、卷茎蓼、野西瓜苗等具有非常显著的防治效果,对铁苋菜、苘麻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野黍、苍耳、鸭跖草、问荆、小蓟基本无效。建议在玉米出苗后二至五叶期施药,用药量以1 500~2 250 mL/hm2为宜。

4参考文献

[1] 丁国荣,景治忠,杨海燕,等.乙草胺乳油防治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60-62.

[2] 孙建伟,汤常青.30%氰津莠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及安全性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3(4):19-21.

[3] 冯渊,高明.40%丁草胺·莠去津悬乳剂防除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田间药效试验报告[J].种业导刊,2006(10):33-34.

[4] 张富荣,程玉臣,贾永红.42%异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68-69.

[5] 姚献华,芦连勇.50%禾宝乳油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2(6):22.

[6] 丁俊杰,李志强,李选民.6%烟嘧磺隆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J].种业导刊,2009(3):32-34.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除草剂;桉树幼林;效果对比;草铵膦

中图分类号:S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1203

1 引言

在桉树的营林技术方法中,幼林抚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桉树幼林快速生长时期,由于杂草的旺盛生长,及易造成桉树幼树被杂草、灌木遮盖,从而使桉树幼树出现 树干细长、枝叶稀少、叶面发黄等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的不良症状,甚至导致幼树因长期遮光而死亡。采用除草剂进行幼林抚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与人工除草相比,除草剂不仅能达到良好的除草效果,还能实现对相关成本的有效控制。然而,化学除草虽然具有除草效果好、持续时间长、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但其对于林木的负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众多除草剂中找到最安全、有效、经济的除草对比试验,对于保证桉树幼林的生长至关重要。

2 试验地概况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部,总面积1315 km2。地貌以山地(中山和低山)丘陵(高丘和低丘)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95.5%。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系总长324.5 km,年流水量74.46亿m3。华安县地属南亚热带北缘,为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常青、自西北向东南热量分布递增、雨量分布递减、立体分布及灾害性气候频繁等特点。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高山偶有降雪,雨量集中,干湿明显,温湿同季。年均气温20.6 ℃,极端最高气温37.2 ℃,极端最低气温-2.2 ℃,无霜期310 d,年日照时数1889.2 h,年降雨量1870 mm,年蒸发量为1563 mm,年均相对湿度80%。气候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富,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林业用地土壤主要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属闽贡南低山丘陵立地亚区类型。目前,县内拥有桉树林面积23万亩。由于县内桉树林面积较大,营林工少,榻一步减少人工除草的费用,目前正积极探索以除草剂除草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此次针对桉树幼林除草剂的试验地点选择在华安县沙建镇下樟村,试验对象选择6年生桉树幼林,林班000,小班6(1)面积213亩。树种为DH32-29尾巨桉无性系品种,具有生长迅速、抗旱耐寒等特性。造林密度为1667株/hm2。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草铵膦。

喷施工具:普通手摇背负式喷雾器。

测树工具:钢尺、花杆、测高器等。

其他试验材料:水。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选择杂草均匀分布、幼林长势均匀的林地作为试验地,并将试验地划分为若干个4 m×5 m的固定标准地每种除草剂设置3个浓度(低浓度、标准浓度、高浓度),每个浓度在4个重复标准地进行施药(表1)。

自喷药之日起,以7、14、21、28d为周期观察标准地杂草死亡的情况、种类及对桉树安全性的影响,并计算出杂草的标准地平均死亡率和不同浓度药剂除草死记率。

相关公式为:

标准地平均死记率%=∑调查样点杂草死亡株数调查样点杂草总株数×100)÷调查样点数

某浓度药剂除草死亡率%=∑标准平均死亡率%标准地数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浓度草甘膦桉树幼林除草效果对比

本次试验中,经过一个月的喷药,由三种浓度的草甘膦除草效果可以看出,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强除草的效果越好。7500 mL/hm2、15000 mL/hm2、30000 mL/hm2这3种浓度草甘膦药剂达到杂草死亡率分别为40.9%、68.5%、78.0%。

3种浓度草甘膦药剂达到的杂灌死亡率则为47.6%、71.4%、89.3%(表2)。

4.2 不同浓度百草枯桉树幼林除草效果对比

本次试验中,经过一个月的喷药,由3种浓度的百草枯除草效果可以看出,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强除草的效果越好。3375 mL/hm2、6750 mL/hm2、13500 mL/hm23种浓度百草枯药剂达到杂草死亡率分别为59.9%、77.3%、91.4%。其中,浓度为13500 mL/hm2的百草枯除草剂在使用一个月后,可使杂草的死亡率达到82.9%,杂灌的死亡率更是达到了100%,由此可见该浓度为百草枯除草剂的最佳除草浓度(表3)。经过进一步的挖掘观察发现,虽然百草枯实现在表面上较好的除草效果,但是大部分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杂草、杂灌的根茎并未死亡,由此可以判断当下一次雨季到来时,会迎来杂草的新一轮危害。

4.3 不同浓度草铵膦桉树幼林除草效果对比

本次试验中,经过一个月的喷药,由三种浓度的草铵膦除草效果可以看出,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强除草的效果越好。1875 mL/hm2、3750 mL/hm2、7500 mL/hm23种浓度草甘膦药剂达到杂草死亡率分别为72.3%、94.4%、95.9%。其中,浓度为3750 mL/hm2和7500 mL/hm2的草铵膦除草剂在使用一个月后,都达到了94%以上的除草率。两种浓度的除草剂都达到了100%的杂灌死亡率,杂草的死亡率也分别达到了88.9%、91.8%(表4)。由此可见这两种浓度都能实现草铵膦除草剂的最佳除草效果。经过进一步的挖掘观察发现,虽然草铵膦除草剂能使大部分的杂草根茎死亡腐烂,但埋藏深度较深的杂灌根茎并没有腐烂,说明草铵膦除草剂应对杂灌的表现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3种:①由于试验采用的是水剂喷施叶面的方法,所以无法使药剂渗透到根茎部;②药剂剂量未达到能够杀死木质部发达的林木的浓度;③草铵膦并不适合防除杂灌。

4.4 三种除草剂最佳浓度对桉树幼林除草效果比较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可知,3种除草剂虽然在不同浓度时表现出的除草效果并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了除草效果随着药剂量的增加而不断提升,直至到达防除效果的峰值才使杂草死亡率趋于平稳的特点。根据实际观察可知,大部分的杂草、杂灌在喷药四周左右就死亡腐烂,没有死亡腐烂的杂草、杂灌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根据3种除草剂喷施一个月的表现来看,达到80%以上杂草死亡率的除草剂只有3种:草铵膦Ⅰ(95.9%)、草铵膦Ⅱ(94.4%)、百草枯Ⅰ(91.4%)(表5)。在此次试验中,草甘膦的表现并不理想,3种浓度的草甘膦除草剂都没有达到80%以上的除草率。说明该药剂并不适用于桉树幼林抚育中的除草需求。虽然有一个浓度的百草枯除草剂表现出了较好的除草效果,但是百草枯是触杀型除草剂,试验观察也证实了虽然百草枯表面上实现了较好的除草率,但对于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的根茎没有起到明显的杀死作用,第二个月后杂草又开始长出新芽,显示出百草枯在除草方面缺乏持久性的缺点,这显然不利于保持长期的除草效果,对于桉树幼林抚育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帮助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3种除草剂在桉树幼林抚育中除草持久性的排序为:草铵膦>草甘膦>百草枯。根据试验分析可知,浓度为3750 mL/hm2的草铵膦除草剂达到了最佳的综合除草效果。

4.5 三种除草剂除草速率对比

为探索草甘膦Ⅰ、草铵膦Ⅱ、百草枯Ⅰ三种除草剂的除草速率,进行了针对这3个浓度除草剂的对比试验。根据对比发现,草甘膦和百草枯相比,草铵膦的除草速率较慢。在喷施第一周,百草枯除草剂喷施点的杂草就出现了变黄枯萎等现象,且达到了74.6%的除草率。喷施第二周,3种除草剂都开始出现药效发挥的现象,尤其是百草枯几乎达到了自身除草率的峰值,而草甘膦和草铵膦则表现出除草率持续上升的状态。至喷施第三、四周,百草枯的表现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了百草枯是在喷施第二周达到药效发挥最佳时间。而草甘膦也表现出除草效果几乎停止的情况,并将防除效果维持在78.0%的峰值,说明其药效发挥的最佳时间是在喷施的第三周。从除草剂喷施的第三周开始,草铵膦药剂喷施点开始出现杂草杂灌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并达到了89.5%的除草率,至第四周,药效持续发挥,使除草率达到了94.4%(表6)。经过后续的观察 ,发现3种除草剂在第四周之后都没有表现出防除效果的明显变化,说明药剂的作用基本达到了完全发挥。由此可以判断出三种除草剂的除草速率排序为百草枯>草甘膦>草铵膦。

5 结论

根此次针对三种除草剂对桉树幼林效果对比的相关试验可知,浓度为3750 mL/hm2的草铵膦除草剂达到了最佳的综合除草效果,3种除草剂的除草速率为百草枯>草甘膦>草铵膦。结合以上试验结果,在桉树幼林的种植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除草剂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福党.除草剂对桉树伐桩处理及幼林去除杂草抚育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李传金,李福党.草舒在桉树幼林抚育中的应用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1(9):19~20.

[3]李福党,杨中宁.两种除草剂抑制桉树伐根萌芽生长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3):36~38.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论坛由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李德军院长致开幕词,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倪新荣总工致欢迎词,行业的其他领导、专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

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邀请了国内除草剂领域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与解析。

政策解析方面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杨理健所长对于即将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从修订过程、修订重点内容、登记新规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修订的重点内容主要为改革农药管理体制、完善农药监管保障、强化农业部门监管、改革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加强农药标签管理、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等方面,最主要的一点是取消临时登记,提高登记门槛。登记新规明确了特色小宗作物登记规定,允许企业补充资料,简化登记资料转让,登记后的监管等方面,这些都是除草剂行业内农药企业关心和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全部结束,有关部长已全部签字。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证管理处赵永辉处长针对除草剂登记管理及进出口形势进行了剖析。介绍了农业登记情况及除草剂管理新政策;大数据分析了农药进出口情况;重点介绍了几个农药登记管理新变化:规范登记评审程序、取消部分省所初审、集中评审、批准前公示、企业开放日和答辩制度等。

市场形势研究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咨询部段又生博士做了关于数据分析国内外除草剂市场的报告,数据详实,有理有据。介绍了2013-2015年世界除草剂市场规模情况;我国农药市

场情况;以作物分类对除草剂市场进行了比较:水稻除草剂品种国内市场分析、小麦除草剂品种国内市场分析、玉米除草剂品种国内市场分析;针对大宗的灭生性除草剂品种市场进行了市场分析与预测;最后对未来的除草剂市场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提出了个人建议。

中化作物登记部贾俊超经理对全球除草剂市场趋势分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粮食需求的变化和农药市场变化、转基因作物发展及其影响、草甘膦抗药性问题及其影响、重点品种全球法规监管趋势、2015年全球主要除草剂品种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了全球除草剂市场,这些最新的数据分析及品种推荐为农药企业的品种决策、市场营销布局及市场推广技术的积累给出了很好的指导和建议。

产品研究方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香菊研究员做了后百草枯时代的非选择性除草剂的报告。重点分析了非选择性除草剂的应用现状,就百草枯退市、农业部将停止

2,4-D丁酯田间试验和登记申请、非选择性除草剂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针对备受关注的草铵膦进行分析,并对草甘膦和草铵膦混剂、草甘膦、草铵膦和阔叶类除草剂混剂进行了推荐。

杂草防除及化学防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玉聚研究员针对旱田除草剂给出了未来系统解决策略。阐述了“隐形药害”发生严重的原因,深层分析了除草剂使用技巧,提出除草剂应用的关键是“机械标准化施药”,呼吁企业和经销商重视植保服务,这是未来旱田除草剂推广避不开的门槛。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贵研究员对水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未来发展策略做了专业报告。对水稻生产及杂草危害概况、水稻田化学除草剂应用现状、水稻田化学除草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等方面,结合多年的抗性发生及化学防治处理经验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滨州职业学院曲耀训研究员就大豆、花生、马铃薯田的杂草危害与化学防除做了精彩的报告。分别针对这三种农作物大田的化除杂草问题与难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对化学防除的常用药剂突出特点及改进进行了归纳总结,用几十年的一线化学防除杂草工作经历,丰富的图片资料进行展示,报告生动、具体、针对性强,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药害及防治方面:

|北农业大学的陶波教授针对除草剂药害预防、治理及事件处理做了专业的报告。从专业的角度着重对除草剂药害的产生、诊断、解决程序和治理进行了讲解,并给出了除草剂药害的解决办法: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保护剂技术、物理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立体修闲法、微生物与机械方法。在预防、降解及后期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给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解答。为企业应对此类问题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制剂研发方面

济南绿德地技术总监刘志文就玉米田杂草防治及除草剂配方设计做了专业报告。对玉米田除草剂现在的市场形式、玉米田除草剂登记情况统计、我国玉米田杂草的分布区域及特点、玉米田除草剂主要类型及品种 、玉米田主要除草剂主要单剂特点及说明、玉米常用除草剂除草谱与除草效果比较、玉米田除草剂常见混剂的优缺点、如何根据玉米田杂草做好除草剂配方等做了系统分析。针对配方难点、常见问题进行了交流,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和处理意见,配合一些具体的配方举例说明,毫无吝啬的将其多年的经验教训分享给与会代表。

南京太化化工剂型室李燕文主任介绍了草铵膦速效耐雨水冲刷助剂的研发。详细介绍了影响草铵膦药效的因素,对如何提高草铵膦制剂药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产品设计及除草剂药效试验,验证了这一新型的助剂的真实可靠,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药效保障。

产品营销方面:

山东科赛基农控股有限公司苏跃经理做了稻田除草产品开发与运作思路的报告。深入浅出的从我国稻田杂草与防治现状、产品开发与运作思路探讨、除草产品上市与运作案例等方面,用一线丰富的工作经验及真实的产品推广案例向与会者讲述成功的工作经验,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产品开发与运作思路。

在飞防方面,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协会刘杰秘书长对于水稻飞防除草与风险掌控做了精彩的报告。从飞防的重要性、飞防面临的风险、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风险,介绍了他们在水稻上应用飞防技术的经验,为广大农药企业后续开发新型产品方向开阔了思路。

农药加工机械方面,重庆渝辉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梁正文副总经理做了静态出料砂磨机在除草剂生产领域的应用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其系列卧式砂磨机,对其结构及特点进行了阐述,通过产品用户的使用数据及客户的使用现场照片,反映了其产品的先进性和易使用性,是农药制剂加工企业的好帮手。

21日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中兴农谷湖北有限公司举办农药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研究专题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解如何解决可分散悬浮剂和油酸甲酯应用相关问题。尤其是报告后的问答环节,积极踊跃,受益匪浅。

本次会议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除草剂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都感到不虚此行。会议的举办为国内除草剂领域的信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虫草;抗氧化活性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013-04

Comparison of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natural and cultured Cordyceps

LI Zhong-hong1, HU Hao-bin1, DU Guan-hua2

(1.Jiangsu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Nanjing 210008, China; 2.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natural and cultured Cordyceps by comparing their bioactivity in vitro. Methods: The pyrogallicacid autooxidation method and the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method were used. Results: The cultured Cordyceps had higher antioxidant activity than the nature Cordycep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correlated to the contents of some components in the Cordyceps. Conclusi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could be one signal i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cultured Cordyceps.

[Key words] Cordyceps;antioxidant activity

虫草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药用真菌,是寄生于昆虫体上的真菌与其寄主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隶属于子囊菌纲(Ascomycetes),麦角菌科(Claricipitaceae),虫草属(Cordyceps)。天然虫草中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 Sacc.是常用的名贵中药,一般以青藏高原所产者为上品。由于其名贵,人们一直在探索人工培育虫草,同时也在不断发掘新的虫草来源[1,2],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和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等。对于人工虫草与其他来源虫草的质量评价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体外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为最常用的活性评价方法[3~5],而对于成分的测定包括了麦角甾醇、核苷及其碱基[6,7]、氨基酸[8]、虫草多糖[9]等的测定。本文对于市售的3种(4批)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1种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青海与产冬虫夏草以及古尼虫草(产地为尼泊尔)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并对它们的麦角甾醇、核苷及其碱基等成分进行了对比,以期为建立合理的虫草质量评价方法提供更翔实的依据。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样品样1: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1137BL;样2:成都康德源科技有限公司,批号K8・7011207;样3和样4:江苏神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40801和20060801。

1.1.2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样品无锡山野菌物有限公司。

1.1.3天然虫草样品产冬虫夏草购于江苏省药材公司;青海产冬虫夏草购于青海省药材公司;古尼虫草(产地尼泊尔)为江苏省药材公司赠送。以上样品均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郭英兰研究员和江苏省药品检验所胡浩彬主任药师鉴定。天然虫草均研成细粉备用。

1.1.4主要仪器与试剂UV-24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HPLC-10A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DPPH为Sigma公司产品;乙腈为色谱纯;Milli-Q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方法

1.2.1样品制备取人工虫草菌丝体粉和天然虫草粉末各1.0 g,加水10 ml,超声提取5 h,离心取上清,作为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与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的供试液,其中固体物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另取人工虫草菌丝体和天然虫草粉末各1.0 g,加水10 ml,超声提取5 h,加甲醇25 ml,超声提取30 min,离心取上清,作为成分对比供试液。

1.2.2邻苯三酚自氧化法[2,5]取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8.2,25℃保温)4.5 ml,加入供试液0.1 ml,混匀,加入预热至25℃的2.5 mmol/L邻苯三酚溶液(用10 mmol/L 盐酸溶液配制)0.4 ml,迅速混匀,于25℃,325 nm处,每隔0.5 min测一次吸光度值,至4 min时停止,计算吸光度的变化值(ΔA=A4min-A0min)。另用水0.1 ml代替供试液测定邻苯三酚自氧化的速率。比较供试液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的程度,从而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的强弱。抑制程度以抑制率(%)表示,抑制率(%)=(ΔA空白-ΔA样品)/ΔA空白×100%。

1.2.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取0.065 mmol/L DPPH乙醇溶液4.75 ml,加入供试液0.25 ml,混匀,密闭避光放置30 min,离心,取上清液在517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空白用0.25 ml水代替供试液同法操作。DPPH清除率(%)=(A空白-A样品)/A空白×100%。对于清除率大于50%的样品,将供试液用水稀释一倍后再次测定。

1.3 HPLC色谱条件[6]

Kromasil KR100-5NH2分析柱(250 mm×4.6 mm,ID 5 μm);柱温25℃;进样量20 μl;流速0.6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流动相为A(乙腈)-B(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梯度为:0~5 min,B为015%;5~25 min,B为15%20%;25~35 min,B为20%40%;35~45 min,B为40%80%;45~50 min,B为80%。

2 结果

2.1抗氧化实验

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的人工虫草菌丝体粉水提液均显示了比天然虫草水提液更高的抗氧化活性。两种实验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具体实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对于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冬虫夏草几乎没有作用;而青海冬虫夏草非但没有抑制作用,相反还加快了其氧化的速度,其原因尚在探索之中。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青海冬虫夏草与冬虫夏草显示了相似的抗氧化活性,其数值显著低于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在水提液中含有相同量的固体物的情况下,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样品依旧显示了较青海冬虫夏草与冬虫夏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而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样品之间也显示了活性的差异,其中样品3的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这与其水提液中含有的固体物含量最高有一定关系。

实验显示,古尼虫草的抗氧化能力比冬虫夏草略高;而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于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可见虫草的不同菌种之间存在着抗氧化活性的差异。

2.2 HPLC成分对比

由天然虫草与人工虫草菌丝体粉的HPLC实验结果可见,天然虫草与人工虫草菌丝体粉的麦角甾醇、核苷及其碱基等成分存在着异同:即所含成分的种类是基本相同的,但各成分之间的含量差异是显著的,这一点与文献报道一致[6,10,11]。产冬虫夏草和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样品的HPLC图谱见图1。

[A. 人工虫草菌丝体粉样2;B.虫草(产地)]

[A. cultured Cordyceps sample 2;B. Cordyceps sinensis(Tibet)]

对比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与天然冬虫夏草的色谱峰数据,可以发现有一个成分(色谱峰10)在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中含量较高,而在天然冬虫夏草中含量较低。与文献[6,7]对照,并经LC-MS2实验(色谱条件与本文所用相同)结果证实,此物质为腺苷。值得注意的是,腺苷含量的高低与抗氧化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实验结果提示,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显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与其中腺苷的含量有关。古尼虫草的腺苷含量比与青海产冬虫夏草略高,这进一步证明了虫草中腺苷的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关联。各样品中主要成分的色谱峰面积及其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列于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中有一成分(色谱峰9)含量很高,经LC-MS2实验证实此成分为虫草素(3'-脱氧腺苷)。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具有较高的清除自由基活性与其中虫草素含量较高有关。

表2中数据充分体现了天然冬虫夏草与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中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的异同。在35种可检测到的成分中,天然冬虫夏草与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中所含的含量较高的成分保留时间都在25 min之前,即1~16号色谱峰。其中7个色谱峰为所有样品所共有,占总峰面积的57%~81%;3个色谱峰为大部分样品所共有;2种共有峰之和占总峰面积的76%~86%。

本实验中检测到的天然冬虫夏草中含有而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中不含有的成分仅4种,其色谱峰面积约占总峰面积的3%;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中含有而天然冬虫夏草中不含有的成分约有10种,这些成分的含量均较低。

由以上实验结果可见,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与天然冬虫夏草的成分类型非常相似。然而各种成分在各个样品中含量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在天然冬虫夏草中14号峰对应物质的含量较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要高得多,而腺苷的含量较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低得多,正是这种含量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与天然冬虫夏草之间的活性差异。

古尼虫草的成分与冬虫夏草的成分的种类基本一致,各种成分的含量也较相近;而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成分则与其他种类天然与人工虫草有较大差异,除含有一些其他种类虫草所不含有的成分(例如36号峰对应成分)外,虫草素的含量较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高得多。与天然和人工冬虫夏草相比,人工蛹虫草菌丝体粉的成分种类及含量上的差异,必定会导致其活性上的某些差异。

3 讨论

虫草素是虫草中存在的一种有效物质[12],但由于其在体内腺苷脱氨酶的作用下快速脱氨基后会变成生物活性极小的3'-脱氧次黄嘌呤核苷,因而有关其体内实验的报道很少。由此不难理解虽然有许多文献资料中记载了人工虫草菌丝体粉中虫草素含量比天然虫草含量高,但笔者未见人工虫草菌丝体粉的治疗效果比天然冬虫夏草好、亦或等同于天然冬虫夏草的文献报道。由于虫草素的抗氧化作用并不能反映虫草的抗氧化活性,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价以虫草素为指标的虫草质量是值得商榷的。

本实验结果显示,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体粉与天然虫草在抗氧化作用的强度方面有差异,与文献报道结果[3~5]不完全一致,这与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以及实验样本不同有一定的关系。DPPH自由基清除法为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的评价方法[13,14],其反应灵敏,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且在本实验中两种抗氧化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充分说明所采用方法的可靠性。虫草中已证实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成分包括虫草素、D-甘露醇、虫草多糖,均为水溶性物质,本实验虽然未直接测定三者的含量,但从提取物中总固体含量的差异可以确定,人工虫草菌丝体粉与天然虫草中三种化合物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人工虫草菌丝体粉与天然虫草的抗氧化作用差异的来源。

对于虫草的质量评价,如果采用对其中有效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需同时测定其中麦角甾醇、核苷及其碱基、虫草多糖等多种成分,在实际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对于虫草的质量控制,归根结底是要控制其临床的疗效,因而采用操作简便的活性评价方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不失为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法。

虽然抗氧化活性评价在虫草质量评价上的适用性还待进一步确证,但从本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人工虫草菌丝体粉、古尼虫草与冬虫夏草在抗氧化作用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从这种作用分析,在某些疾病的临床应用上人工虫草菌丝体粉或古尼虫草可能可以替代天然冬虫夏草,甚至其功效可能优于天然冬虫夏草[15],而在另一些疾病上却不能代替天然冬虫夏草的功效。尽管人工虫草菌丝体粉的功效评价还有赖于我们对于人工虫草菌丝体粉的进一步研究,在人工虫草菌丝体粉的质量评价过程中,将抗氧化活性作为其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对于认识虫草的作用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Shen QY, Shen QY, Su C. Study on the antilipidoxidation of Cordyceps Militaris induced by tetrachloromethane[J]. Nat Prod Resea & Deve,2002,14(2):22-25.

[2]Chen C, Luo SS, Sun YJ, et al. Study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ree Cordyceps sp.[J]. Chin J Biochem Pharm,2004,25(4):212-214.

[3]Li SP, Li P, Dong TT, et al. Anti-oxidation activ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Cordyceps sinensis and cultured Cordyceps mycelia[J]. Phytomedicine, 2001,8(3):207-212.

[4]Yu HM, Wang BS, Huang SC, et al. Comparison of protective effects between cultured Cordyceps militaris and natural Cordyceps sinensi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J].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8):3132-3138.

[5]Zhang XQ, Pu YP, Ying LH, et al. Study on the scavenging effect on superoxide anion free radical and hydroxyl free radical of Cordyceps sinensis and mycelium of cultured[J].Cordyceps sinensis,2003,23(11):773-775.

[6]Li P, Li SP, Gong YX,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rgosterol, nucleoside and their bases from natural and cultured Cordyceps by pressuriz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Acta Pharm Sinaca,2004,39(11):917-920.

[7]Guo FQ, Li A, Huang LF,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nucleosides in Cordyceps sinensis and its substitut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J].J Pharm Biomed Anal, 2006, 40(3):623-630.

[8]Zhao C, Qu HB, Cheng YY. A new approach to the fast measurement of content of amino acids in Cordyceps sinensis by ANN-NIR[J]. Spectro & Spectra Anal,2004,24(1):50-53.

[9]Li SP, Zhang P, Xia Q, et al. Analysis of polysarrharides from natural Cordyceps sinensis and cultured Cordyceps mycelia by HPLC[J]. Chin J Pharm Anal,2003,23(1):20-23.

[10]Chen C, Luo SS, Shi YQ, et al. Study on the nucleotide in stroma of Cordyceps sp. by HPLC-MS[J]. Chin J Biochem Pharm,2005,26(5):260-263.

[11]Lei N, Du SS, Ni XM, et al. Determination of nucleotides in natural Cordyceps sinensis and cultured Cordyceps by RP-HPLC[J].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06,41(12):948-951.

[12]Li J. The metabolite characters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ordycepin[J]. Foreign Med Sci,2005,27(5):283-285,293.

[13]Xiang ZJ, Zhao GR, Yuan YJ, et al.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ompound Danshen[J].Chin Tradit Herb Drugs,2006,37(2):211-213.

[14]Guo XY, Wang J, Wang NL, et al. 9,10-Dihydrophenanthrene derivatives from Pholidota Yunnanensis and scavenging activity on DPPH free radical[J]. J Asian Nat Prod Res, 2007, 9(2):165-174.

[15]Zhang QX, Liang BK, Wu JY, et al. Comparison of antitumor effect of extracts in cultivated Cordyceps sinensis fungus HK-1 and natural Cordyceps sinensis[J].Chin Tradit Herb Drug,2005,36(9):1346-1349.

除草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道修复;水生植物;人工植物塘;总氮;总磷;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X173;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37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2

Removal of N and P in River Channel by Artificial Hydrophytes Pond

YANG Xiao-hong1,ZHAO Wen1,LIN Tao2

(1.Guizhou Institute of Walnut/Guizhou Forestry Academy, Guiyang 550011,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Mountainou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paralle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and a tandem flowing, the removal effects and dynamic laws of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were monitored in the artificial hydrophytes pond in Liusha of Maixi River in Xiaojing Village, Guiya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allel and tandem flowing had a good removal efficiency of TN and TP. The artificial hydrophytes pond which had submerged, emerged, floating plants had the best effect, the removal rates for TN and TP were 92.81%,80.77% after five days’ parallel, and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s for TN and TP were 11.37%,28.25% after tandem flowing. The removal effect of hydrophytes on water TN and TP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hydrophyte species.

Key words:river restoration; hydrophytes; artificial hydrophytes pond;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y

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收纳水体氮磷负荷来自于农业流域的非点源氮磷[1],尤其是农田的地表径流对水体的污染贡献最大[2,3],非点源污染物主要通过河流系统进入湖泊、水库。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或抑制有害藻类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水中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等[3-5]。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6]。彭剑峰等[7]考察浮萍塘中氨氮、氮氧化物和有机氮在底泥、水体和水生生物间的迁移转化过程,构建了浮萍塘中氮素形态转化模型。相洪旭等[8]通过小型模拟实验,重点考察水葫芦、大藻、聚草塘对化粪池出水的净化效果,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特性,探索解决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及河道治理问题。受损河道水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是被广泛采用的河道生态修复手段。水生植被的重建能恢复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污染水体,从而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湖泊、水库的输入,控制湖库富营养化进程[9]。本研究采用现场试验方法,研究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机理及净化效果,为山区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与方法

1.1.1 试验场地 麦西河是贵州高原百花湖的第二大入湖河流,发源于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小龙潭,至金阳新区麦乃村附近入百花湖,河流长9.5 km,多年平均径流量0.26亿m3。是一个典型农业景观为主的小流域,旱坡地和水田是流域内两种主要的农业耕作景观,旱坡地由于经常耕作和使用农药化肥,成为了流域内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源地。麦西河流域居民主要为农业人口,交通条件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较为落后。独特的气候与经济条件也是本区域非点源污染的部分原因[10]。

野外试验现场位于贵阳市麦西河小菁村六砂河段,气候为季风湿润型气候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3.5~14.5 ℃,多年来平均降雨量为961.4 mm,多年平均气温14℃,年最大降雨量1 158.5 mm,年最小降雨量729.6 mm,年降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2%。

修建4个人工植物塘(图1),面积分别为54.88、65.52、47.6、78.4 m2。通过管道及沟渠将麦西河河水引入人工植物塘。各植物塘有独立的进出水口,并设置可串联贯通的管道。试验区土壤总氮含量1 759.61 mg/kg,总磷含量705.84 mg/kg。

1.1.2 水生植物引种驯化 于贵阳市羊艾农场、平坝县、情人谷等河中采集生长状况好的野生水生植物移植入人工植物塘。按菱形排列方式种植,每平方米约25株。在C2植物塘引种石菖蒲130窝,在C3植物塘引种7~30 cm苦草218窝,在C4植物塘引种慈姑11株,草、水葱16株。配合自然生长的原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群落。C1为空白对照,不引种植物;C2为挺水植物塘,塘内植物为菖蒲(Acorus calamus L.)、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C3为沉水植物塘,塘内植物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 A.Benn.)、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小茨藻(Najas minor All.)、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C4为混合植物塘,引种有挺水、浮叶、沉水植物,包括眼子菜、慈姑、竹叶眼子菜、小茨藻、轮叶黑藻、水莎草(Cyperus glomerat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球穗扁莎(Pycreus globosus (All.) Reichb.)、丝叶球柱草[Bulbostylis densa (Wall.) Hand.-Mzt.]、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金鱼藻(Certophyllum demersum)、草(Scirpus triqueter Linn.)、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睡莲(Nymphaea alba)、狐尾藻(Alopecurus pratensis L.)。但由于试验场地在野外,试验监测期较长,4块植物塘内在一些时期都不同程度生长了原生植物,如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喜旱莲子草、浮萍(Lemna minor L.)、水绵(Spirogyra)。打开进出水口,根据天气、温度及降雨情况关、放水,驯养植物3个月。

在秋季植物生长旺盛时封闭每个植物塘之间的连接口,将麦西河水分别引入C1、C2、C3、C4人工植物塘后封闭,称之为并联,然后每日在各个田中部采水样500 mL进行水质化学分析,测定河水在人工植物塘中滞留时植物群落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贯通每个植物塘之间的连接口,将河水引入植物塘,依次流入C1、C2、C3、C4号塘,最后经C4号塘出口流出,称之为串联。监测持续20 d,分别采集进水和各植物塘进出水处500 mL水样测定水质指标,分析河水在人工植物塘贯通串联后植物群落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测定指标包括总氮(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钼锑抗分光光度法)、硝氮(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钠氏试剂光度法)、亚硝氮(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测定方法详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11]。溶解氧、温度、饱和度和pH用哈希HQ25d溶氧仪测定。

1.2 数据处理

各项指标的去除率按下列公式计算:去除率=[(C0-Ci)/C0]×100%。

式中C0表示初始时浓度;Ci表示第i个塘或者第i天某个人工植物塘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ecl 2003作图,对利用水生植物群落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并联氮磷去除效果

从图2、图3可以看出,C1人工植物塘总氮有升高趋势,但规律性不强。C2、C3、C4人工植物塘均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处理时间越长,去除效果越好。总氮去除效果最明显的是C4,1~5 d的去除率为35.84%~92.81%(表1),去除能力为C4>C3>C2。总磷去除效果最明显的也是C4,1~5 d的去除率为1.4%~80.77%(表1),去除能力为C4>C3>C2。C1塘中并未引种植物,其总氮和总磷含量的不规则变化是受降雨、杂草生长或人为搅动等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挺水+浮叶+沉水区水体水质优于挺水+沉水区和单纯的挺水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也较为稳定[12],与本试验结论一致。C4塘是有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构成的混合植物塘,植物种类多于其他塘,植物生长较好。

2.2 人工植物塘贯通串联氮磷去除效果

麦西河河水经过4个现场人工植物塘后,水体中的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能被有效地去除(表2),相对原水其去除率总氮最高达29.10%,氨氮最高达100%,硝氮最高达22.64%,亚硝氮最高达100%,总磷最高达54.32%。

在各个人工植物塘的出水中,氮磷营养盐浓度均呈逐级下降趋势,经过4个现场人工植物塘净化后总氮浓度从4.145 mg/L降低到3.659 mg/L,总去除率为11.72%。氨氮浓度从0.737 mg/L降低到0.084 mg/L,总去除率为88.60%。硝氮浓度从3.280 mg/L降低到3.020 mg/L,总去除率为7.93%。亚硝氮浓度从0.235 mg/L降低到0.046 mg/L,总去除率为80.43%。总磷浓度从0.108mg/L降低到0.078 mg/L,总去除率为27.78%(表3)。

贯通串联时,水体是流动的,且监测时间为20 d,水流、水位等水文特征将干预水生植物生长和氮磷去除。水位变动将影响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物种分布和物种结构。水流会影响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繁殖传播、新陈代谢过程和形态特征[13]。且20 d中植物的生长发育死亡也将影响氮磷去除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滞留并联、贯通串联植物塘对总氮和总磷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水力滞留时间越长,去除效果越好。相对于挺水植物而言,沉水植物更有利于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也更强。试验结果还表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越丰富,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水质净化效果更好。所以在河道治理的实际应用中,保持和培育河道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河道水生植物能降低水温,在净化河水的同时还可以达到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有研究认为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仅是其对水体净化作用的一部分,植物根系对水体净化也有重要作用[14]。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在植物体内贮存。植物收获时,水中部分营养物质被移除水体[15]。所以在水生植物死亡时,应该及时收割打捞[16]。

参考文献:

[1] LINKER L C,STIGALL C G,CHANG C H,et al. Aquatic accounting: Chesapeake Bay watershed model quantifies nutrient loads[J].Water Environment & Technology,1996,8(1):48-52.

[2] 孙昊宇.基于营养物清算系统的我国农业氮磷流失管理思考[J].科技信息,2006,1(7):3-4.

[3] 陈荷生,宋祥甫,邹国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28(3):76-79.

[4] 邓辅唐,孙佩石,邓辅商,等.几种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水的净化性能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5,11(3):7-9.

[5] 黄 亮,黎道丰,蔡庆华,等.不同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净化效能的比较[J].生态环境,2008,17(4):1385-1389.

[6] 高吉喜,杜 娟.水生植物对面源污水净化效率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47-251.

[7] 彭剑峰,王宝贞,宋永会.浮萍塘中氮素形态转化模型的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40(8):1202-1207.

[8] 相洪旭,李 田,陆 斌,等.漂浮植物塘协同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12):2143-2147.

[9] 杨小红,张邦喜,薛 飞,等.3种沉水植物夏秋季对水质的净化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206-208.

[10] 谢伟芳,夏品华,林 陶,等.喀斯特山区溪流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及其迁移――以麦西河为例[J].中国岩溶,2011,30(1):9-14.

[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2] 于 超.不同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水体氮磷分布特征的影响[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11.

[13] 魏 华,成水平,吴振斌.水文特征对水生植物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3-16.

[14] 罗固源,韩金奎,肖 华,等.美人蕉和风车草人工浮床治理临江河[J].水处理技术,2008,34(8):46-48.

相关期刊更多

草食家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畜牧科学院

杂草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农药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